打印

万建中:《中国民间文化》

万建中:《中国民间文化》


基本信息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356 页
·出版日期:2010年04月
·ISBN:9787303100521
·条形码:978730310052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系列教材
内容简介
《中国民间文化》内容简介:文化不仅是上层的、精英的,也是下层的、民间的。然而,在大学的课程体系中,似乎完全被精英文化所覆盖,几乎没有下层文化的位置。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动的蓬勃开展,民问文化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许多高等及专科院校相继开设或准备开设民间文化方面的课程,但都苦于缺乏这方面的教材。正是为了“填空”,满足民间文化教学方面的需求,此教材应运而生。
目录

绪论:理解民间文化
第一节 民间文化的界定
第二节 民间文化生存的困境
第三节 民间文化的特性
第四节 民间文化的实用价值
第五节 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
第六节 民间文化常用名词解释
第七节 中国民间文化分类
第一章 民间文化的生活意义
第一节 满足人的基本生存欲望
第二节 民间生活是和谐生活

第二章 生产贸易
第一节 农事民俗
第二节 渔业民俗
第三节 民间手工业
第四节 贸易民俗

第三章 衣食住行
第一节 民间饮食
第二节 民间服饰
第三节 民间居住
第四节 民间出行

第四章 人生礼仪
第一节 生养礼俗
第二节 入学礼仪
第三节 成年礼仪
第四节 嫁娶仪式
第五节 寿诞礼俗
第六节 丧葬礼俗

第五章 岁时节令
第一节 何谓“节
第二节 过年:非常时间的非常行为
第三节 应节食品
第四节 元宵节:普天同庆
第五节 意蕴丰富的清明节
第六节 端午节的两大主题
第七节 中秋节:“圆”的美好境界
第八节 重阳节的文化个性

第六章 民间游乐
第一节 节日娱乐
第二节 日常游戏
第三节 棋类游戏
第四节 儿童游戏

第七章 民间艺术
第一节 民间艺术的起源
第二节 民间说唱
第三节 民间小戏
第四节 民间年画
第五节 民间歌谣
第六节 园林艺术

第八章 民间文学
第一节 什么是民间文学
第二节 神话的现代叙事
第三节 史诗:宏大的叙事
第四节 民间传说:关于祖先的集体记忆
第五节 民间故事:娱乐的叙事

第九章 民间语言
第一节 民间俗语
第二节 日常禁忌语

第十章 民间信仰
第一节 神祗信仰
第二节 日常祭祀
第三节 民间禁忌
第四节 吉祥崇拜
第五节 生肖与动物崇拜

第十一章 民间日常知识
第一节 交往礼节
第二节 筵宴礼节
第三节 儿童教化
第四节 以茶为礼
第五节 杂事规范
第六节 服药宜忌
第七节 性生活避忌

第十二章 民间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第一节 中国各民族饮食的交融
第二节 “鼎鬲文化”的外传
第三节 近代外国饮食文明的引进

第十三章 民间文化的调查与研究
第一节 民间文化田野作业
第二节 进入田野的程序
第三节 民间文化学的学术指向
第四节 民间文化研究的不足与追求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文摘
民间文化属于民众自己的知识,是民众自己叙述的知识,是民众对于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感情的展演。这种知识被视为非科学的知识,是未经科学证明、过滤的不可信的叙述和展演,往往被由知识分子建构起来的所谓的科学知识排斥和压制,难于获得合法的被认可的地位。民间文化在空间维度显示出民间特性,在时间维度则表现为农耕特性。中国的民间文化基本上是在农耕的土壤中滋生起来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在现代化、工业化乃至信息化的作用下,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存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人类社会由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进入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在城市化和机械时钟、电子时钟面前,农家小院和晨鸡报晓失去了存在条件;在现代化机械面前,人力的农耕技艺失去了存在条件,手工的生产工艺失去了存在条件;在电影、电视面前,民间戏曲、民间游艺活动及其表演场所受到巨大冲击;在漂亮性感、时尚美艳的歌星面前,说书艺人等民间艺人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④传统的民间文化正越来越远离我们的生活。
民间文化的这种生存境遇与同样流行于民间的大众文化形成明显反差。所谓大众文化,一般指以科技成果为手段,以现代传媒为载体,以娱乐消费为目的的文化,亦被称为流行文化或工业文化。现代科学技术使得大众文化可以批量生产,覆盖到更广大的地区。虽然大众文化产品标准统一,缺乏个性,但它们生产和传播的速度之快,是民间文化所不可比拟的。如今的网络流行歌曲、手机短信占据了年轻人生活的主导地位,而主要依赖传统流传方式的民间文化,在强盛的大众文化的挤压下只能艰难地生存。
在现实生活中,那些有利于国家一民族话语建构或能够产生地方经济和宣传效益的民间文化,得到暂时的功利性的特别关注。有选择地利用民间文化是精英阶层的一贯做法。“新文化运动期间,我们的前辈选择的是歌谣,以为民间的歌谣文化才构成可以替代‘圣贤文化’的民主精神,延安的民间文化运动选择的是秧歌这种符合‘革命精神’的文化元素。
后记
文化不仅是上层的、精英的,也是下层的、民间的。然而,在大学的课程体系中,似乎完全被精英文化所覆盖,几乎没有下层文化的位置。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动的蓬勃开展,民问文化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许多高等及专科院校相继开设或准备开设民间文化方面的课程,但都苦于缺乏这方面的教材。正是为了“填空”,满足民间文化教学方面的需求,此教材应运而生。
中国民间文化课程的目标,除了传授相关基础信息以外,更在于让我们大家了解和思考民间知识和民众的学问,理解民间文化作为一个民族意识形态基础地位的意义;同时,积极、主动地参与民间生活,感受、体悟民间文化传统和民间生活的美好,强化尊重和热爱民间文化的意识。
由于民间文化涉及面无限广阔,作为个体,实在难以全面把握,加上编写匆促,书中肯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敬请师生们批评指正。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众多学者的学术成果为编写此书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借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赵月华、马佩林两位编辑为本书的顺利出版做了大量工作,我的博士生王素珍通读了书稿。在此一并致谢!

TOP

回复 1# 的帖子

万老师的新书,很想一看
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希望经常推荐新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