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看待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
——访民族史学专家陈连开教授
□ 杨 丹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是费孝通教授对中华民族结构的高层次概括。他强调,我国56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
那么,“怎样历史地看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带着这个问题,笔者走访了民族史学专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研究的参与者陈连开教授。
中华文化历来有重视历史的传统。纪昀曾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写道:“以史为鉴、以史蓄德、以史存史。”陈教授在大学毕业之初,就跟随傅乐焕、陈达两位著名的辽金史专家学习,并准备专攻辽金史。1969年,他曾担任中苏边界问题课题组组长。在进行中苏边界问题研究的过程中,他深深感到,中国这么多民族如何形成统一的中华民族,又为何会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历史发展过程应得到科学的阐发。于是陈教授转向中国民族关系史的研究,并进而转向对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进行整体研究。
在陈教授看来,中华大地历史上以太行山和崤山为标志形成东中西三部,又以万里长城和淮河为标志形成南中北三带。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中国各民族在历史上表现出强烈的内向汇聚、交融涵化和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的文化。
陈教授认为,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有和平,有战争,有相互友好,也有民族歧视。抓住任何一个侧面都可以写许多本书,形成各自不同的观点。但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是各民族的长远与根本利益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缔造了统一的中国。中国的历史如果从民族关系的角度来概括,就是农牧诸民族逐渐而又越来越巩固地形成统一的多民族中国的历史。在古代,他们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中国;在近代,他们共同捍卫了多民族中国的主权和祖国统一;现在,他们正在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而团结奋斗!
陈教授说,在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中,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汉文化也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但这并不妨碍各兄弟民族保持和发展特有的文化与习俗。陈教授认为,在《礼记》中,我们的祖先就已理解各地区、各民族从事不同的生计,讲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文化和习俗,甚至有不同的宗教和社会制度,这些都是由自然条件和历史传统的不同形成的,是非人力强迫可以改变的。所以,既要保证国家统一,又要保持各民族不同的语言文化与习俗,只须“修其教不移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即在保证国家统一、政令通行的前提下,各地区,各民族讲什么方言和语言,信什么宗教,发展什么文化,都予以尊重。这种既有利于发展中华民族的统一性、一体性,又尊重不同民族语言、文化、习俗的多样性的传统,贯穿于中国历史的全过程,最后终于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现在,中华民族实现现代化的前景已较为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并且受到全世界高度的重视。党中央又作出了开发西部的战略决策,加速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可以肯定,各地区、各民族在现代化过程中还会存在不平衡发展,但肯定会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和繁荣。各地区、各民族的现代化过程还将会带有鲜明的地区性特点和民族特点。
陈教授认为,中国民族的研究有“识异”与“求同”两大侧面。族别研究主要是探讨不同民族的特点,重点在“识异”,即认清不同民族之间有什么区别,需要为此而尊重不同民族的利益和特点。中华民族整体研究着重在“求同”,侧重在深入发掘和阐明各民族的共同特点与根本利益之所在。陈教授在他的书斋门上亲笔题了“求同初阶”四个字,他认为他所做的只是在“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指导下建立了中华民族形成史的初阶,而真正要使这一学科具有完备的体系,还要靠他的学生和学术界同仁们的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http://www.mzb.com.cn/zgmzb/html/2002-01/29/content_481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