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千万次庆典”奖品捐赠贴:更新中。。。

回复 101# 的帖子

哇,施老师的那本书盼望很久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silver 于 2010-5-30 16:03 发表
谢谢志娟的“证据提供”,我马上去更新礼单~~

品三逃不掉滴~~~
哈哈,赞美伟大滴silver老师!

TOP

引用:
原帖由 巴莫曲布嫫 于 2010-5-30 17:37 发表
报告司库,我捐两本纳吉著《荷马诸问题》,给洛洛的童年趣事会。
万分感谢silver姐
生命是条单行线,
出生在这头,
死亡在那头。

TOP

龙哥哥,刘锡诚老师的大礼没有列入总礼单吧?

TOP

回复 101# 的帖子

司库,请再核对一下礼单是否收全鸟?

一楼帖子:

陶立璠:画作五幅、《民俗学》(学苑出版社,第五次印刷本),10本;
叶涛:《泰山石敢当》,浙江人民出版社,5本;
马知遥:《爸爸的黄羊》,黄河出版社,(榕树下全球华语网络原创的金奖小说),10本;
东方民俗:“中华一绝”红木嵌银丝筷子,1套;
silver:  《大小凉山》CD,5张;
笛威辛亢:张继青版《牡丹亭》(2VCD),5套;
英古阿格:《小酌,丽江》,民族出版社,10本;
张俊显(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面塑“福虎”,10件;
青林海(中国蜡染第一人):蜡染,5件,详见青林海赠送的蜡染奖品5件 ;
乌丙安:《民俗学原理》10册、《民俗文化新论》5册、《神秘的萨满世界》2册;
刘魁立:《中国民俗文化丛书》著作(婚嫁礼俗、民间丧葬习俗、草编、民间服饰、财神、饮食器用、船、年画)8部;《中国节典——四大传统节日》5部;复制装裱的故宫博物院藏精制清明上河图2轴;
王焰安:《张清水与粤北民间文化》(出版中),5册;
高丙中:《中国民俗概论》10本、《中国人的生活世界:民俗学的路径》3本;
朝戈金:弗里著《口头诗理论:帕里─洛德学说》5本;
萧放:钟敬文主编六卷本《中国民俗史》1套、《春节》10本;
杨利慧、安德明:鲍曼著《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10本;
赵世瑜:《狂欢与日常》3本、《小历史与大历史》3本;
施爱东:《中国现代民俗学检讨》(印刷中。。。)10本;
。。。。。

刘锡诚先生的?

TOP

回复 110# 的帖子

加上了~~

TOP

作为杭州人,我出两把王星记的扇子。(小弟买不起好的,各位大哥大姐莫嫌弃,嘿嘿)
生命是条单行线,
出生在这头,
死亡在那头。

TOP

《中国现代民俗学检讨》其实已经印出来了,
是我临上飞机前,户晓辉老师代我收的。
现在正堆在中国社科院七楼的民间文学研究室。
可是我得八九月份才能回国。
除非有人代我发放。

TOP

回复 113# 的帖子

偶代发代发~~明天就去拿11本,1本是俺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张志娟 于 2010-5-30 15:59 发表


对呀对呀,我也纳闷着呢,名单里怎么没有
所以刚在茫茫大水里找啊找,终于翻出来了!就是这个帖子——

三口大师 发表于 2010-4-25 20:10   
据说《中国现代民俗学检讨》快印出来了,如果来得及,我一定多买 ...
没问题,下次给你们家超老师送书的时候,让他为仰泳服务一回。

TOP

引用:
原帖由 张志娟 于 2010-5-30 15:59 发表
看在您发帖之日恰好是我生日的份上
大作出来后能送我一签名本么 ...
木有问题
等下回给你们家PKU送书的时候,让他给仰泳服务一回
但得等到八九月份之后

TOP

日本这破网络,前面发帖,半天没反应
重发一帖,却发现前帖发成了

TOP

权当水帖一幅

TOP

新鲜出炉的奖品:



  中国现代民俗学检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术文库)

  作者:施爱东

  市场价:¥39.00
  卓越价:¥31.10 为您节省:7.90元 (80折)
  全场购物免配送费!


  基本信息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码:226 页
  ·出版日期:2010年05月
  ·ISBN:9787509714249
  ·条形码:978750971424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术文库  

  --------------------------------------------------------------------------------

  内容简介

  《中国现代民俗学检讨》以中国现代民俗学为例,对中国现代学术的学术生态以及学术模式展开讨论。讨论主要集中在学科定位、田野作业、人才培养、研究范式、学术取向、理论与方法等几个方面,但在具体的考察中,《中国现代民俗学检讨》并未对以上诸方面进行全面梳理,而是从一些具体个案或现象出发,由点及面,条分缕析,试图借以管窥全豹,勾勒整个中国现代民俗学的现状与走势。作者试图从行业民俗与科学哲学两个视角切入,检讨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学科发展策略,讨论其经验与困惑。这些经验和困惑既是中国现代民俗学的,许多方面也是中国近现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所共同遭遇的。

  --------------------------------------------------------------------------------

  作者简介

  施爱东,1968年生,理学学士,文学硕士、博士。先后任职于中山大学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工作站,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民俗学学术史、故事学、通俗小说研究。代表性论文主要有《叠加单元:史诗可持续发展的结构机制》、《故事的无序生长及其最优策略》、《民间故事的记忆与重构》、《英雄杀嫂——从“萧峰杀敏”看金庸小说对传统英雄母题的继承和改造》、《牛郎织女研究批评》等。博士沦文《论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学科创立与学术转型——以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为中心》、博士后出站报告《中国现代民俗学检讨》。

  
目录

小 引1
绪 论 中国现代学术的行业生态与行业民俗1
一 祖师崇拜:学术领袖的神威与功能1
二 薪火与香火:导师与学生的不对等互惠关系5
三 寿者仁:成功学者的成功秘诀10
四 学术推广:圈内的口碑与圈外的宣传13
五 学术创新:压垮学者和学术的第三座大山16
六 学术版图周圈论:中心向边缘的学术传递20
七 圈子的形成:反抗旧秩序建立新秩序24
八 学科危机:研究范式的过度操作28
九 学术革命:重立一个“新”偶像30
第一章 早期民俗学者的学科认知37
一 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发生背景37
二 三份大相径庭的工作计划39
三 “民俗学”的提出与西学的关系43
四 国学研究的兴盛对民俗学的影响47
五 民俗学向人类学转型的后果53

第二章 早期民俗学者的田野考察及其方法探索58
一 本土歌谣搜集者的田野实践58
二 顾颉刚及其妙峰山香会调查61
三 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的田野困惑64
四 对口传文化搜集整理标准的理解67
五 辛树帜、杨成志的田野考察及其考察方法的尝试69

第三章 当代民间文学田野作业的失策与对策76
一 学科发轫时期的田野要求77
二 文艺工作者的民间化79
三 不同文化背景成员之间的观念分歧81
四 运动与普查:材料的搜集整理及其被使用85
五 “田野作业”对“采风活动”以及“搜集整理”的告别89
六 理论假设:从既有文本出发92
七 关于田野作业问题的学术论争95

第四章 民间文学教材编写与人才培养的困境102
一 民间文学专门人才的跃进式培训现象103
二 钟编概论的困惑与艰辛105
三 概论编写热的出现与编写工作的随意性108
四 “概论思维”及其对学术产品“格式化”书写方式的影响113

第五章 民俗学学术史的书写规范118
一 《歌谣》周刊发刊词“周作人说”的源流118
二 对“周作人说”的怀疑124
三 另一种可能127
四 用“规范性陈述”代替“描述性陈述”130

第六章 一则经典研究范式的回顾与检讨132
一 顾颉刚故事学范式的确立与传播132
二 顾颉刚故事学范式所遵循的游戏规则136
三 历史演进法的局限139
四 顾颉刚故事学范式的科学贡献150

第七章 钟敬文民俗学学科构想与经营策略158
一 学科定位:求取生存的经营策略159
二 研究对象:无须深入的意会知识163
三 学科体系:按我们确实知道的去演进167
四 不敢忘记其创始者的科学是个死掉的科学172
附 录 钟敬文学科构想与学术策略一览表174

第八章 学术运动对于常规科学的负面影响188
一 “非遗”保护运动在学界的兴起188
二 民俗学家对“非遗”保护运动的学术支持190
三 “非遗”名录的现实利益192
四 民俗学家“参政”、“议政”的尴尬194
五 “非遗”保护运动对民俗学学科的伤害197

第九章 民俗学的学科界限与学术取向201
一 民俗学与人类学的区别谁也说不清201
二 学科取向的多元化趋势不可逆转203
三 研究课题的选择视个人利益而定205
四 学术共同体的划分比学科划分更清晰208

第十章 民俗研究的意义追问214
一 问题的提出214
二 科学时代的游戏规则215
三 科学追求的伦理拷问220
后 记222
……

  --------------------------------------------------------------------------------

  序言

  文学研究所学术文库经过本所学术委员会的郑重推荐,将逐年推出本所学者以青年为主体的新作。由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已有“博士文库”、“青年文库”,这个文库更多的是留下他们在“青年”、“博士”之后继续前行的足迹。基于建所重在出人才、出成果的思路,期待着这里能涌现出一批将来的名家的今日之名作。

  自1953年建所以来,我们就执著地追求谦虚、刻苦、实事求是的所风,力戒浮躁,崇尚有根柢的创新。创新而无根柢,易成泡沫;讲根柢而欠创新,易成老木疙瘩;创新与根柢并重,才是我们增长实力、开拓新境的基本方法。文学所一代代学者的成长,都在实践着这一基本方法,避免了不少追波逐流或攻关抢滩之弊,培养了一批为中国现代人文建设做着实实在在工作的学人。如果要我不那么谦虚地说一说文学所的长处,这长处就在于从前代学者就开始了的文献功夫和贯通意识,以文献站稳脚跟,以贯通迈开脚步,以新材料、新思维、新发现,走向现代学术的深处、广处和前沿。因此我们也有理由以殷切的眼光期待,期待这个学术文库成为文学所的学风、学养和学术基本方法的历史见证。有期待的写作与有期待的阅读,其可成为人生之乐事乎?

  走进新纪元的文学研究所,总要有一种与我们民族全面振兴相适应的文化姿态和文化行为。小康社会应有学术文化的“小康”。文学所近期正在启动三项学术工程:其一是这套“学术文库”,主要收集以中青年学者为主的新作,代表着我们的希望。其二是“文学研究所集刊”,重点发现本所学者见工夫、有分量的长篇论文,展示我们的学术阵容和实力。其三是“文学研究所学术汇刊”,重新汇集出版本所在1950年代以来的重要学术史文献,包括“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丛书”、“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现代文艺理论译丛”以及“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还准备选刊一批重要学者的名作精品,这反映着我们应该继承弘扬的传统和值得珍视的历史记忆。文学所和它的学术委员会愿为这些学术工程付出不懈的努力,以开辟文学研究的广阔的途径和富有生气的新境界。谨请学术界高明之士和新锐之友不吝赐教。

  --------------------------------------------------------------------------------

  文摘

  相比之下,许多并非同一单位的学者,因为相近的学术旨趣或思维方式,反而会选择相近的研究范式。以刘守华为核心的一批故事学家,如林继富、顾希佳、江帆、孙正国、郑筱筠等人,虽然散布南北各地,却是一个比较稳定的故事研究共同体。我们后面还将提到,一批散布于不同学术机构的,与顾颉刚扯不上任何师承关系的青年学者,反而是顾颉刚民俗学范式最忠实的拥戴者。

  师生间的关系,与其说是学术传统上的承继关系,不如说是学术网络上的伦理关系,也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唇齿关系。“学校办得好不好,不仅仅体现在导师的著述,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互动,以及学生日后的业绩与贡献。”①因此,站在导师的一面,总是要首先提携自己的学生,尽可能为学生争得学术地位。中山大学黄天骥教授常常把学生比作水,把导师比作船或石头,认为良性的师生关系是“水涨船高”,恶性的师生关系是“水落石出”。所以,站在老师一方,总是要极力地扶持自己的学生,而站在学生的一面,必须事师如父。费孝通说:“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②同样的道理,师门也是血缘的投影,学生对师门荣誉的维护就是对自己学术源头合法性的维护。

  陈平原在解读清华国学院的辉煌时分析道:“谈及国学院的贡献,大家都着力表彰四大导师,这当然没错;可我认为,国学院能有今天的名声,与众弟子的努力分不开。弟子们的贡献,包括日后各自在专业领域取得的巨大成绩,也包括对导师的一往情深,更包括那种强烈的集体荣誉感。”③我们常说“名师出高徒”,“出”字既可以理解为“出产”,也可以理解为“出自”,通常语境下人们都作前一种理解,但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后一种理解却能得到更大的概率支持。也就是说,高徒往往是成就名师的必要条件,先有高徒这批绿叶,而后才有名师这朵红花。章太炎身后的著述流播。

  --------------------------------------------------------------------------------

  后记

  本书的主体是我2002-2005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期间的博士后出站报告,部分章节则是出站后在与业内同行的学术论战中陆续完成的。

  经过历次论战,我被民俗学界同人扣上了“科学主义”的帽子。其实只要读者愿意耐心读一读本书的绪论就能看出,虽然我的语言比较冷硬,但我的心是热的。一个热心肠的职业民俗学者,即使不够“人文主义”,至少还应算做“人文”学者吧。

  本书的选题,一是基于我的博士论文《论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学科创立与学术转型》的延续,二是因为钟敬文先生的嘱托。书可能显得单薄了些,但前后总共经历了7年时间的撰写、补充和修改,其中的甘苦与坚持,也是如鱼饮水。

  2001年,按民间的算法,钟先生已经100岁了,7月起就一直住在北京友谊医院。我于8月来到北京,住在医院边上的一家小旅店,朝五晚九陪着先生,侍奉起居,聆听教诲。

  那时钟先生看书已经很费力了,尽管我把博士论文初稿用了四号字打印出来,他还是得习惯性地就着放大镜看。我不敢让老人家多看书,就一字一句地读给他听,有疑问的地方就停下来,听先生解答。钟先生的精神状况很好,我们一直对他能够重返课堂充满信心,他自己似乎也很乐观。当然,他的乐观也许是做给我们看的,他不想让我们失望。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我本来让晓辉代拆,自助发放,但晓辉办事太谨慎。
silver下去取货时,代拿一本给朱刚吧。
当然,如果什么温柔大师之流也要的话,让他自己下去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