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清明节是列入国家假日体系中的一个公共节日。如果追根溯源的话,清明首先是一个表明物候农时的重要节气,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又融入了寒食节、上巳节的文化内涵,构成了如今清明节的两大主题:墓祭(祭祀)与踏青(游乐)。清明节祭祀的传统主要源自于寒食习俗,至今在我国的许多地区,寒食节依旧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民间节日而存在。
浏览媒体的报道,“中国清明网”近日开通,这是作为全国殡葬门户网站、由中国殡葬协会等单位联合建设的。把清明与殡葬联系在一起,显示出当下对于清明节文化内涵理解的片面性。
祭祀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慎终追远”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元素影响深远。近数十年来,随着唯物主义教育的普及,我们对于“慎终追远”的理解出现偏差。对于死亡这一人类每个个体必然的结局,如今仅仅考虑到了“慎终”——“殡”和“葬”的过程,或者更直白的说就是如何处理尸体,而对于“追远”则长期予以忽视。所谓“追远”,指的是通过一定的祭祀形式,表达对逝去的亲人的缅怀之情,达到激励后代奋发向上的终极目的。“殡”、“葬”、“祭”,应该是三位一体的文化整体。在春节、清明节、农历十月一等传统节日和亲人的忌日、生辰等特殊日子里,通过祭祀祖先、畅叙亲情,实现“慎终追远”的教育目的,这是传统节日中固有的内容。
实际上,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期里,我们并没有忘记清明的祭祀内涵,在清明节期间,由单位集体组织到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就是这一传统的延续。祭扫烈士墓这种传统的延续,凸显了国家意识,是国家祭祀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的一种体现。但在张扬国家意识的同时,却又长期忽视了民众的精神需求,对民俗文化中清明上坟(墓祭)的传统习俗没有给予尊重,甚至对墓祭上坟、叩头烧纸等民俗传统祭拜仪式进行了粗暴的干涉。
将清明节纳入国家假日体系,使民众有时间回家过节,此举顺乎民情,合乎民意。中国广大民众有千百年来所形成的生活方式,有各地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仪式传统,清明时节,祭祖、冷食、踏青、游玩,这也是尊重文化传统、促进社会和谐的具体表现。
强调清明节的祭祀文化传统,并不是忽视清明节的游乐内涵。放假休闲,轻松娱乐,本是节日应有之义,而且清明节本来就有形式多样的传统游乐项目。与清明节游乐内涵相比,为清明节祭祀文化传统正名、除污,在当今社会还是十分必要的事情。
附件:
01 马来西亚华人社区的葬礼超度仪式 [时间:2010-4-3 01:10]
02 马来西亚华人社区的葬礼超度仪式 [时间:2010-4-3 01:10]
03 马来西亚华人社区的葬礼超度仪式 [时间:2010-4-3 01:10]
04 马来西亚华人社区的葬礼待客场景 [时间:2010-4-3 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