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钟敬文]民俗学与中国民俗学

[钟敬文]民俗学与中国民俗学

民俗学与中国民俗学


钟敬文





民俗学

    民俗学(FOLKLORE)是研究民间风俗、习惯等现象的一门社会科学。它的名称和概念,19世纪中叶(1846)始创于英国。当时,英国经过产业革命,成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国家。它的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与过去以农牧业为主的封建社会的形态,有很大的差异。这种现象唤起了不少学者的注意;产生一种从科学上给予解释的要求。最初提出这个名称并倡议研究这门学问的,是该国考古学者汤姆斯(W. J. Thoms)。这个术语概念的早期含义,指的是民众的知识或学问,它的内容包括传统的风俗习惯、信仰、民间故事、歌谣、谚语等。由于民俗现象本身的普遍存在,由于近代许多民族、国家要求民族自我认识、获取民族独立以及某些资本主义国家统治、管理殖民地等的需要,促使这门学科得到广泛深入发展。民俗学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引人注目的学问。

研究对象和范围

    民俗研究所涉及的领域,也随着时间的发展越来越广泛。如果说它初期在收集、研究范围上是比较有限的,那么,今天在有些国家里,它已经扩展到全部的社会生活、文化领域了。从社会基础(经济活动)和相应的社会关系,到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大都附有一定的风俗行为和有关的心理活动,尽管它们之间有程度上和份量上的不同。具体他说,如过去各种劳动的组织、操作的表现形式、技术特点和所附着的信仰;又如过去社会中,有各类团体活动像宗教的庙会,有村落和宗族的各种习惯、规例等,这些都是民俗现象。至于各地年节风俗,如我国过去过农历新年、元宵、中元节、中秋节、冬至、除夕等岁时活动,每人自出生到老死所奉行的诞辰、成年式、结婚、丧葬等仪礼,以及各种民间赛会、民间文学艺术活动,它们从来就被算在风俗、习尚里面,这自不必细说了社会民俗现象虽然千差万别,种类繁多,但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文化现象,他们大都有共同特点。就是这种现象,首先是社会的、集体的,它不是个人有意无意的创作。即使有的原来是个人或少数人创立或发起的,但是也必须经过集体的同意和反复履行,才能成为风俗。其次,跟集体性密切相关,这种现象的存在,不是个性的,大都是类型的或模式的。再次,它们在时间上是传承的,在空间上是扩布的。即使是少数新生的民俗,也都具有这种特点。总之,这种社会文化现象一般说来是集体的、类型的、继承的和传布的。在这种特点上,它与那些一般文化史上个人的、特定的、一时(或短时)的文化产物和现象有显著的不同。

    民俗现象,跟其它社会文化产物一样,是适应一定的社会的生活,首先是物质的生活和相应的心理需要而产生和传播、继承的。同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也要对产生它的母体报效尽力,发挥相应的作用。各种民俗事象的性质、结构不一样,它的具体的社会功能也不一样。同一个民俗现象,由于所处的社会形态及具体的历史阶段不同,它的功能也会起一定的变化。但是,概括地说来,民俗现象的功能,主要在于规范和促进人们的社会生活,使之巩固、发展或得到调整。即使已经失去了原来意义的风俗,往往也要以某种变性的作用服务于一定社会的人们的生活。例如放风筝的风俗,最早是一种具有巫术性质的活动,但是以后逐渐变化,到今天已经基本上是属于文化娱乐性质的活动了。大体说来,完全没有作用的习俗,是比较少的。

    民俗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现代社会中的民俗事象。所以今天我们研究者的重要任务,是对它进行实地采集并加以科学整理。在这基础上,用科学的观点与方法对它进行客观的研究,并应有辨别地采用现代那些有效的技术性方法,如比较法、统计法等。民俗学与民族学的关系很密切,因为这两种学科都是以民族文化为研究主体的。民族学的研究,离不开各民族众多的民俗现象,而民俗学的研究,也不可能与民族学的研究对象截然分开。至于两者在理论上的互相辅助、促进,就是更自然的事了。但它们在许多方面仍有差异,例如民族学者颇重视民族的起源、发展和它的迁移、混合、分化等问题的研究,民俗学者一般却不注意这些。又如民俗学的研究对象一般限于本国或本民族,所以有人称它为“一国之学”,民族学的研究对象却大都是多民族的、跨国界的。

中国民俗学的发展历史

    中国历代学者积累了不少的民俗资料和某些有关见解。大约成书于先秦至西汉的古籍《山海经》,记载了丰富的神话、宗教、民族、民间医药等古民俗珍贵资料。在东汉时期已经产生了专门讨论风俗的著作,如应勋的《风俗通义》。到了魏晋南北朝就产生了专门记述地方风俗的著作,如晋·周处的《风土记》,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等。隋唐以来,全部或部分记录风俗习惯及民间文艺的书籍就更多了。但是,具有现代意义的民俗学著作,却产生在新文化运动之后。1920年北京大学成立“歌谣研究会”,1922年创办《歌谣》周刊,首次揭示研究歌谣的目的是文艺的与民俗学的。1928年初,中山大学正式成立民俗学会,出版民俗学期刊和丛书,并举办民俗学传习班,影响颇大。30年代前后,杭州又成立了中国民俗学会,继承并发展了北大和中大这方面的学术工作。从20年代到40年代末,产生了一些优秀的学者和著作,如顾颉刚的《孟姜女故事研究》,江绍原的《发须爪》,以及黄石、闻一多等关于神话、传说的研究论文。在抗日战争期间,西北的民主政权建立地区,由于毛泽东同志提倡文艺创作的大众化和作家的思想改造,并指出民间固有文化的优点和对它学习的重要,因而在解放区形成了搜集和运用民间文学艺术的热潮,给“五四”以来这方面的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新的科学起点。

    全国解放后,北京成立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1950),进行采集、研究和组织队伍等工作。到1966年以前,出版了《民间文艺集刊》、《民间文学》等刊物和许多歌谣集、故事集。在一般民俗的调查方面,50年代后期,配合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有关部门组织力量对国内外各少数民族的历史、语言、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进行了比较广泛的调查,积累了大量资料。总之,建国后17年间在民间文艺和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调查、收集、整理和初步研究方面做了许多有价值的工作。1976年10月,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俗学活动得到了新的、比较全面的发展。民间文艺的收集、研究工作更有进一步的展开。民俗学的团体,也从地方到中央相继建立起来。1983年5月,中国民俗学会在北京成立。近年来,关于一般民俗学的资料集、论文也不断涌现。有些大学开设了民俗学讲座,民俗学社等专业性组织也在一些大学里出现了。1983年7月,中国民俗学会在北京开办了听讲人数众多的民俗学讲习班。这时期有些地区博物馆也建立了民俗学部或开办民浴学资料展览会。现在中国的民俗学事业达到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

    【作者附记】这篇小文是我不久前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民族》卷试写的条目稿。

转自《谣俗蠡测──钟敬文民俗随笔》,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钟老及其弟子们为中国民俗学事业开辟了一条光明大道。高山仰止!

TOP

开山鼻祖啊!

TOP

民俗学之父

TOP

向前辈学习

让我们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吧

TOP

楼上是打广告的,其签名有链接!

TOP

回复 7# 的帖子

你可以禁止他的
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清理一下垃圾。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再清理。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沿着钟老指引的方向走下去吧

TOP

清理。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再清理广告。
中国民俗学网志愿者工作团队诚邀您的加盟:CFNgroup@qq.com;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那天在学校的图书馆里,看了钟老的讲演集很好!很多话很诚恳!

TOP

除尘
中国民俗学网志愿者工作团队诚邀您的加盟:CFNgroup@qq.com;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做好这份事业,一起奋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