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请大家一起来讨论:《学术行业生态志——以中国现代民俗学为例》

请大家一起来讨论:《学术行业生态志——以中国现代民俗学为例》

.

.

学术行业生态志:以中国现代民俗学为例

(《清华大学学报》第2期)


施爱东




  摘要:如果我们把学术研究还原为一种普通的社会职业,那么,学者们学术生活中惯行的学术行为,也就可以视为一种“行业民俗”。通过对中国现代学术生态的民俗志书写,我们可以发现:学术研究的行业民俗与其他社会职业的行业民俗并没有本质差别,在学术界,一样有祖师崇拜、有学术赶集、有资辈亲疏、有派系与行规、有反抗与革命,有主流与边缘的对立、有师承与圈子的壁垒、有尊老与维亲的传统、有王婆卖瓜似的叫卖与吆喝。通过对普通学者行业民俗的功能分析,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貌似不良的学术风气,却是现代学术生态滋生出来的必然结果。学术界的行业民俗是学者们在特定学术体制下必然选择的生存方式,是受到传统生活伦理深刻影响的典型世俗生活。现行学术体制使大多数普通学者成了学术行业的弱势群体。

  关键词:学术史 学术生态 学科危机 学术革命 行业民俗



  传统学术史多为思想史、发展史或者编年史。能够进入学术史的只是极少数对学术发展有突出贡献的知名学者,而与他们同时的绝大多数普通学者,都被排斥在学术史的大门之外。如果我们能够换一种眼光,把学术研究看作一种特殊的行业类别,就会发现,作为“学术工匠”的普通学者,他们所处的学术生态,以及他们的行业民俗,一样是我们必须讨论的对象或话题。

  所谓行业民俗,即某一行业群体所共同传承的,或习以为常的一些行为方式。这些习俗所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及其与行业主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即为本文所指的行业生态。在当代中国学界,最重要的行业生态就是基于学术体制而衍生的各种学术圈与社会关系。每一个学者都是体制内的学者,为了获取学术利益,就必须习得体制内的各种游戏规则,围绕游戏规则展开博弈。


  中国现代民俗学滥觞于1918年的北京大学歌谣运动,学术史不长不短,学术圈不大不小,正可以看作中国现代学术图景中的一个缩影,非常适合作为我们考察现代学术行业的研究个案。更重要的原因是,作为一个民俗学者,笔者必须选择自己最熟悉的学术领域作为研究对象。


  对于本文写作需要说明的是:一、民俗研究往往把“乡村”和“乡民”作为考察对象,本文只是略略转换视角,将“学界”和“学者”作为考察对象,因此,本文讨论的是普通学者的生存状态,而不讨论什么是学术、什么是学科,以及学术的宗旨、意义等形而上的哲学问题。二、目前比较重要的民俗学团队,除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团队之外,全都附属于各大高等院校,因此,本文对于学术机构与学术体制的讨论,主要围绕高校而展开。三、本文拟采用民俗志的方式来检讨某些被学者们视作理所当然的习惯性事件,并以中国最重要的几个民俗学团队作为重点考察对象。四、本文只是一种民俗志写作,因此只讨论一般现象,不讨论非典型特例;对所涉及的学术行为只作功能分析,不作价值评判。



附件中是本文的WORD文档,以及《清华大学学报》的PDF文件,有兴趣的朋友,可自行下载。


.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TOP

重文又出江湖,等着波澜再起。

TOP

这篇文章一定会让许多人不舒服,许多人曾经劝我不要刊发这篇文章。
因为你让别人不舒服的时候,别人也会把你往死里踩。
但我最终还是决定发表。

全文近四万字,感谢《清华大学学报》,他们在今年第2期全文刊发了此文。
如果讨论能够得到深入的话,我希望继续将讨论整理刊发。

TOP

呵呵,看来还是爱东兄敢言啊。这是任何一门学术行业都存在的普遍问题。

从“在学术界,一样有祖师崇拜、有学术赶集、有资辈亲疏、有派系与行规、有反抗与革命,有主流与边缘的对立、有师承与圈子的壁垒、有尊老与维亲的传统、有王婆卖瓜似的叫卖与吆喝。”

可以看出“对所涉及的学术行为只作功能分析,不作价值评判”有点难度。

支持学术平民化(自己想当然的哈,非爱东兄之意)。

只是希望能将对师长的尊敬,不要过于渲染成另外一种味道就好了。先打住。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TOP

独立思考是很重要的,自由表达更应该肯定,学术需要争鸣。爱东的“生态论”提出的问题,只是中国民俗学的弊端之一。

TOP

恩,仔细读下。上次年会老师提到这篇文章了

TOP

作为“行”内 人的自我分析和 学术生态批评,既要有洞察力,又要有勇气!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回复 3# 的帖子

北师大新生代是支持施老师的!
这与我们对钟先生的个人情感无关。
如果硬要说有关系,那也是出于对钟先生和民俗学更深沉的爱!
KEEP  HARMONY

TOP

回复 1# 的帖子

对施老师的感言报以极大地赞赏和钦佩。尽管您的话常常让人不舒服,但不舒服更让人警醒。一个追求进步的人是不应该害怕别人说自己的不足的。忠言逆耳是古语。真的希望学界多些像您这样的人,这样我们的学术会更自由。

TOP

回复 3# 的帖子

犀利的师叔!
即使走到梦想的尽头,我也仍然不会放弃。

TOP

引用:
原帖由 查拉图泰来 于 2010-3-16 12:47 发表
犀利的师叔!
简称:
犀利叔

TOP

引用:
原帖由 陶立璠 于 2010-3-10 10:44 发表
独立思考是很重要的,自由表达更应该肯定,学术需要争鸣。爱东的“生态论”提出的问题,只是中国民俗学的弊端之一。
谢谢陶老师鼓励。

TOP

欣赏了全十节内容,感到酣畅淋漓,妙语如珠,一串一串,振聋发聩,直击要害。我在施老师《田野知识的不确定性》中说“又是一篇好文章。施老师一直是一个清醒者。这对于一个学术团体是多么的重要啊。”当时这一感慨其实是针对此文来发的。的确,施老师一直是一个清醒者,他对学术界普遍存在的社会性问题站在学术性的高度,以民俗学家的睿智,做了全面透彻的学术分析。他分析的弊端不仅仅在民俗学界存在,是一个带有普遍性存在的弊端,其它学科可能依然如此。我作为圈外人感到其分析十分必要,而且十分可贵。他不仅对学术团体是十分的重要,对整个民俗学的发展也是十分的重要。一个团队、一个学界,有这样一个学者随时、及时醒脑,是非常幸运的。而且在施老师身上,我看到了些许鲁迅的影子或者说光芒。我是个乡间草民,没有受到过学术规范教育,也不懂什么学术规范,粗浅感知,请施老师不要见怪。

TOP

“而且在施老师身上,我看到了些许鲁迅的影子或者说光芒。”

还没成为民俗学的研究生,就能和这般大师交流,真是我们学生的一大幸事,感谢网络,感谢论坛!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身在乡间,还真没有见过研究生是什么模样,说实话,连本科生是什么模样也没有见过,真得“感谢网络,感谢论坛!”真难为施老师“这般大师”了。从这个帖中我又感受到了施老师在文中所揭示的弊端的影子。不过我相信施老师是一贯的清醒者,他能容纳常人难以容纳之事,也能够做到不容纳常人容易容纳之事。这就是我们的施老师。

[ 本帖最后由 张润平 于 2010-3-22 23:24 编辑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