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白族】白族音乐 

【白族】白族音乐 

白族音乐



  白族主要聚居在中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 散居于云南昆明、元江、邱北、南华、丽江、兰坪、碧 江、维西、保山、泸水等县以及四川西昌、贵州毕节地 区。人口 1131124人(1982年统计)。白语属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 语支,通用汉文。白族文化与中原汉族文化 的交流源远流长。据史载:唐贞元十六年(800),南诏王 异牟寻曾组织过庞大的乐舞队,赴长安向唐皇室进献歌 舞,演出《南诏奉圣乐》。在此以前,唐皇朝也曾向南诏 王赠送过“龟兹乐”和“胡部乐”。明代实行屯田、移 民的政策,大量汉族人民迁居大理地区,和白族人民共同耕耘于洱海岸边。在长期共同生活中,白族民间音乐 和汉、 、普米族的民间音乐相互交流,形成了密切的 联系。白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春节、三月街(农历三月 十五~二十日)、绕三灵(农历四月二十三~二十五日)、 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五日)、石宝山歌会(农历八月 一~七日)、耍海会(农历八月八日)等都是民间歌舞 的盛会。
  白族的民间音乐主要是民间歌曲、歌舞音乐、大本 曲音乐、吹吹腔音乐、器乐等。 民间歌曲 白族民歌有如下 3种情况:①有些民歌 比较鲜明地保持着白族民间传统音乐特点,如“大理白 族调”、“剑山白族调”、“洱源西山白族调”等;② 有些是由于和其他民族长期交往,在音乐文化上相互交 流融合,因此在白族民间音乐语言的基础上,已逐渐吸收 融化了其他民族的民间音乐成分,从而形成了具有两个 民族音乐特点的歌调,如“剑川东山调”和“山后曲” 等。前者融合了邻近鹤庆县 族的山歌音调,并成为这 一地区白族及 族人民所共有的歌调,后者由于和普米 族相接近,歌调中融合了白族与普米族的民歌音调;③ 有些是由于白族与汉族长期相处,汉族的民歌在白族人 民中也广为流传,如邓川、大理一带的汉调(汉族山歌)、 汉族小调(如十二属调、相思调、滴泪坡)等,本文将 着重介绍第一类民歌,包括白族调、白族小调、叙事歌 等。
  白族民歌的歌词结构,习称“山花体”。每首歌词 皆8句(其中第1句为衬词)或7句为一段。8句歌词的字 数是7775、7775;七句的字数是 775、7775。有时句中 字数有所增减,但都属于“山花体”的变体。与歌词结 构配合,旋律也由两个乐段组成,第2乐段是第1乐段的 变化重复。
  白族调 白语称“白儿祜”,意为白曲,类似山歌。 因各地不同,故常冠以地名,如“大理白族调”、“剑 川白族调”、“洱源西山白族调”以及昆明、元江、泸 水等地的白族调等。①大理白族调。流传于洱海周围地 区,可对唱,亦可独唱,分男腔和女腔。男腔是五声徵 调式;女腔是五声宫调式。男女对唱中,女腔转男腔时, 前调do=后调sol,形成同主音转调(个别村寨男女同唱 一调)。用真假嗓结合的唱法。女腔第 1、第 5句唱词 最后一字的行腔往往落在la的颤音上。除此特定颤音外, 其他声音均较平直,乡土气息浓郁。如下例: ②剑川白族调。流传于剑川、洱源地区。曲调质朴、流 畅,兼有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亦可作为说唱曲调使用。 以真嗓演唱,用龙头三弦伴奏,自弹自唱。音乐是六声 羽调式,旋律起伏较大,常有六度、八度的跳进。剑川 白族调的结尾常先终止于骨架音mi上,随后,三弦弹奏 尾声式的结束句,才终止于主音。如下例: ③洱源西山白族调。流行于洱源县西山地区及云龙县相 邻的山区。音乐多为五声音阶羽调式,也是乐段的变化 反复结构。男女声均以真声演唱。
  白族小调 与白族调不同之处,在于爱情内容较少, 可以在家里、街巷中演唱。如“泥鳅调”、“海东调”、 “麻雀调”、“栽秧调”等。
  叙事歌 有流行于洱海四周的 大帛曲 (又称“花 柳曲”),流行于山区的“打歌调”。此外,尚有风俗性民歌、儿歌,哄娃娃调等。
  歌舞音乐 有“打歌调”、“霸王鞭调”、“耍龙 舞”、“耍狮舞”、“绕三灵”等,音乐都较欢快热烈。
  大本曲音乐 大本曲是白族传统曲艺的曲种。其唱 腔按传统的说法,有“三腔九板十八调”。“三腔”指 的是 3个艺术流派:流行于大理城南的称为南腔;流行 于大理城北的称为北腔;流行于洱海东岸的称为海东腔。 “九板”指的是 9个曲牌,是大本曲的基本唱腔,如正 板、平板、高腔、脆板、大哭板、小哭板、阴阳板等。 “十八调”指的是18首来自民间的民歌小调,是大本曲 的辅助唱腔,如老麻雀调、螃蟹调、放羊调、花子调等。 一般由1人演唱,1人弹三弦伴奏。 明清时代吹吹腔、大本曲剧本和唱本 吹吹腔音乐 吹吹腔是白族的传统戏曲剧种,历史 悠久,现称白剧。其音乐属于联曲体。唱腔有小生腔、 须生腔、小旦腔、摇旦腔、英雄腔、丑腔、高腔、平腔、 二黄腔、大哭腔等。主要以唢呐和打击乐伴奏。
  器乐 白族民间器乐曲主要有三弦曲、唢呐吹打乐、 洞经音乐等;此外尚有古曲和竹笛、口簧、木叶等演奏 的曲调。
  三弦曲 乐器有龙头三弦、小三弦以及常见的汉族 三弦3种 通常演奏的三弦独奏曲有 剑川白族调 、“洱 源白族调”、“泥鳅调”、“蜜蜂过江”、“过山情” 以及曲艺大本曲的前奏曲“大摆三台”、“小摆三台” 等。
  唢呐吹打乐 白族人凡婚丧、庙会、年节、舞狮、 耍龙、赛龙船以及在演唱吹吹腔时,皆演奏唢呐吹打乐。 乐器有白族大唢呐、小唢呐、过山号以及锣、鼓、钹等。 曲很多,经常演奏的有“栽秧调”、“耍龙调”、“迎 亲调”、“拜堂调”、“送客调”、“大开门”、“小 开门”等。此外,洞经音乐也在白族人民中流传较广。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关于大理地区白族传统音乐研究现状综述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9-12-21 15:40:00 ]    作者:杨洁



  论文摘要: 本文以学界对大理地区白族传统音乐的研究成果为对象,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综述,为今后对该地区白族音乐的研究方向理清思路。  
   关键词: 大理 白族传统音乐 研究现状



  一、研究现状  
    
  大理是以白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白族传统音乐种类最为繁多,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归纳为白族民歌、白族曲艺音乐、白族戏曲音乐、白族器乐音乐、白族歌舞音乐、宗教音乐等六大类。①下面笔者分别对这六类音乐艺术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1.白族民歌  
  有关大理白族民歌的作品集、论文等,成果丰富、异彩纷呈。主要有:专著《大理白族民歌概述》②、《白族音乐志》③等,论文《白族民间叙事歌的艺术特色》④、《从文化人类学视野看白族民歌》⑤等,这些专著或学术论文⑥的出版及发表,对于白族民歌的保护与传承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2.白族曲艺音乐  
  白族最有代表性的曲艺音乐是大本曲。关于白族大本曲的研究,主要有以下成果: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收集、整理、编写的《大本曲音乐》(禾雨编)、《白族大本曲音乐》⑦、《学术史视界中的白族大本曲》⑧等⑨。另外,有关白族大本曲的保护和传承⑩的课题正在研究过程中,笔者也将密切关注其阶段性的富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  
  3.白族戏曲音乐  
  白族古典戏曲名为吹吹腔,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吹吹腔改称白剧。白剧是在白族吹吹腔、大本曲两种声腔系统基础上综合发展而成的地方戏剧。在学术界的研究颇有成果,据笔者目前所见资料,有《白族吹吹腔音乐概述》{11}、《白族吹吹腔唱腔初探》{12}、《白剧音乐的回顾与思考》{13}、《论白族白剧音乐的形成和发展》{14}等文{15}可见。  
  4.白族器乐音乐  
  白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当数龙头三弦和唢呐。对于白族代表乐器的研究,目前成果还是比较丰富的,如:《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民间器乐概述》{16}、《白族唢呐与白族民俗活动》{17}、《白族八角鼓的演变》{18}等{19},这些论文的发表,使学界对于白族乐器及器乐的了解更加深入。  
  5.白族歌舞音乐  
  对于白族歌舞音乐的保护与传承,在学术界的关注主要有:《简论白族霸王鞭舞》{20}、《云南白族“霸王鞭舞”传承现状调查及保护建议》{21}、《白族霸王鞭舞的文化透析》{22}等{23}。  
  6.宗教音乐  
  过去大多数白族人信仰佛教,同时也奉祀“本主”(即历史人物和民间传说故事中的英雄)。与佛教(包括道教、儒教)活动有关的音乐有“洞经音乐”,在本主节活动中主要是邀请白族民间曲艺艺人弹唱大本曲。  
  对于大理“洞经音乐”的调查与研究,主要有《大理洞经音乐》{24}、《古乐遗韵——云南大理洞经音乐文化揭秘》{25}、《剑川洞经音乐调查》{26}、《略谈白族洞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27}等{28}。其它关于白族宗教音乐研究的成果还有:《白族本主祭祀活动中的音乐文化》{29}、《民间仪式中的女性角色、音乐行为及其象征意义——以中国白族“祭本主”仪式音乐为例》{30}等{31}。这些研究对于大理白族的宗教音乐的保护与传承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成果综述  
    
  纵观上述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存在如下特点:  
  1.对于白族传统音乐本体研究的成果不足  
  所谓音乐本体,即指音乐的旋律、曲调、和声、曲式等。在现有研究成果中,这方面的问题非常突出。较多的研究满足于对白族传统音乐中某类音乐或某地区的音乐作泛泛的介绍或基础性的资料梳理工作,没有典型曲例,更没有音乐分析。如果我们对于一些正在面临消失的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始终深入不到音乐本身,不研究音乐,只介绍大概情况,只满足于音乐形态的最表层描述,那么对于该种音乐文化被保护和传承的价值及作用就微乎其微了。  
  2.对于白族传统音乐的史料发掘及研究的成果不足  
  黄翔鹏先生说过:“传统是一条河流。”历史音乐学与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在早些年就已经有了不少学术交叉后取得的丰硕成果。但是目前对白族传统音乐的研究对于其历史发展问题关注得非常少,或者说,有关其历史发展的情况多数人云亦云,真正下功夫花时间研究史料的人少之又少。当然,民族音乐学有其自身的研究对象及特点,但是,如果能意识到这方面的研究可以更完善,相信会对白族传统音乐的研究带来新的思路。  
  3.对于白族传统音乐的田野调查的“体验性”和“叙事性”研究的成果缺失  
  目前的民族音乐学对于田野调查的理解,早已不再满足于把“田野”仅仅当作资料收集的场所,而更多的是描述研究者在田野作业中对于“共时”现状描述的“平面史叙述模式”的反省,即追求一种跨文化的理解,希望田野调查后的研究具有更多“体验性”和“叙事性”的表述。这种新的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或称观念,在目前的对于白族传统音乐的研究中显然还没有体现出来,这就为我们以后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  
  4.对于白族传统音乐目前的发展现状研究的成果不足  
  白族传统音乐和其他的民族音乐一样,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正在经历着从音乐思维方式、传承方式、表达方式和音乐制度、活动场合、传播要求等的具体行为方式和文化方式的改变。那么,都发生了哪些改变,发生这些改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面对这些改变?笔者认为,这些问题都是值得学界关注和研究的。甚至还可以由此引申出,我们在当地的中小学及高校的音乐教育中,对白族传统音乐的保护和传承做了哪些具体工作,又有哪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以上种种,都应该纳入到我们的研究视野中来。  
    
  三、结语  
    
  结合白族音乐研究这二十多年的回顾来看,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是白族音乐的探索期,八十年代为白族音乐研究的起步阶段,九十年代是白族音乐研究走向成熟的阶段,二十一世纪以来则是白族音乐研究方法多元化的阶段。这一学术研究上的特征也是与整个现代民族音乐学在中国所经历的发展阶段是一致的”。{32}二十多年来,正是有了我们许许多多前辈学者数十年如一日地为云南大理地区白族传统音乐的挖掘、抢救及理论建设、含辛茹苦、忘我耕耘,才奠定了今日坚实的工作基础。同时,当我们为目前已取得的成果而兴高采烈时,也应关注到这样的现状:不少珍贵的音乐遗产正随着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的改变和一些老艺人的逝去而佚失,因此,我们对民族音乐包括白族音乐的考察、采集、整理、保护等工作远未结束。笔者深信,在扎实的田野工作的基础上,白族传统音乐的研究工作会与中国其他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研究一样,将迎来硕果累累的明天。  
  注释:  
  ①杨秀,赵全胜。对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引入本土民族民间音乐教学内容的思考——以大理白族民间音乐引入高校课堂为例[J].人民音乐,2008.  
  ②李晴海.大理白族民歌概述[J].民族音乐,1987,4.  
  ③伍国栋.白族音乐志[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④赵全胜.白族民间叙事歌的艺术特色[J].音乐探索,2006,3.  
  ⑤冯洋.从文化人类学视野看白族民歌[J].2008年人文社会科学专辑,第34卷.  
  ⑥关于大理白族民歌的研究成果还有:  
  李晴海.大理白族民歌概述[J].民族音乐,1987,4.  
  段寿桃.白族打歌及其他[M].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  
  张文,陈瑞鸿主编.石宝山传统白曲集锦[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  
  赵宽仁.白族的音乐[J].人民音乐,1961,11.  
  李晴海.西山白族风情与“西山白族调”[J].音乐初探,1985,2.  
  饶峻妮,饶峻姝.略论大理白族情歌中的白由超越性[J].大理学院学报,2009,5.  
  赵怀仁.论白族民歌曲调的忧伤色彩[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  
  杨秀.大理白族原生态民歌的音乐特性[J].民族音乐,2008,3.  
  ⑦大理市文联等编.白族大本曲音乐[M].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4.  
  ⑧董秀团.学术史视界中的白族大本曲[J].思想战线,2004,4.  
  ⑨此类成果还包括有:杨亮才.谈白族大本曲[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2.  
  伊铨.论大本曲之“三腔”白族传统曲艺大本曲的三腔介绍[J].民族音乐,1987.  
  李晴海.白族民间大本曲概述[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1996,4.  
  丁慧.云南白族大本曲的音乐特征[J].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2009,1.  
  杨红斌.大理白族民间音乐的类型及表现形式[J].民族音乐,2008,3.  
  ⑩张涛.省级在研课题.白族大本曲的保护和传承.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大理三月好风光葫芦丝演奏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大理三月好风光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白话族大本曲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第一次听ZH 刚师兄家的歌曲,很好听哦。

TOP

中国民族民间故事和传说07-神笛(白族)

TOP

回复 7# 的帖子

可有意思了。民间故事!

TOP

回复 5# 的帖子

在杨丽萍团队来北京演《云南的响声》时看到过这位小歌手,他名叫小阿鹏(《五朵金花》有大阿鹏)。
当时他唱了一曲《老鼠提亲》,歌中讲述老鼠弟弟向乌鸦姐姐提亲,乌鸦姐姐嫌他太穷不肯嫁,“乌鸦钻不进老鼠窝”、“我娶个喜鹊做老婆,看你乌鸦怎么说”等幽默的歌词,把大家逗得不时大笑。阿鹏在这首歌里演唱两个角色——老鼠弟弟和乌鸦姐姐,这孩子有天分,非常棒。

TOP

这可是结合了白族传统大本曲而进行的艺术创新。当然这种“创新”更多是为了舞台展演。正如二人转、花儿等众多地域、民族艺术也遭遇着同样的二难命运:不创新则无出路,创新则变味变质。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哇,真厉害,一个人唱两个角色,现代的年轻人,真厉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