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瓶子夜话4:柳田国男与史学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瓶子夜话4:柳田国男与史学

回到西瓶女士布置的作业上,看看日本民俗学的创始者柳田国男对历史的认识,和对传统史学的批评。当然,应该注意当时史学的姿态与今天有很大的不同,日中之间也有很大差别。

首先,柳田把自己的学问(以下称民俗学。柳田一直对使用“民俗学”一词颇有犹豫)定位为广义的史学。
柳田在面向社会说明自己的学问时,有时会自称是新史学,口气上也仿佛是来自史学内部。这既因为他对史学的理解,也因为争取社会理解的需要。因为谈史学大家容易理解,可以最大限度的争取听众的同感。
但这里的“史学”,是理想状态中的,作为综合过去学“应当如此”的史学。而在面对当时具体实践下的史学研究之主流,即传统史学,柳田的批评则毫不留情。所以说,他实际上构筑了一个在研究“国史”的目的下,“民俗学”与“史学”(传统史学)平起平坐的架构。对柳田而言,其实民俗学与传统史学的共同之处,也仅仅就是探究“国史”这一终极目的而已。因为对自己正致力创建的学问,他有着从目的、资料、到方法的整体性考虑。而所有的立论,都几乎是在对传统史学的批判中展开的。

他开宗明义地说明,民俗学的目的就是究明平民生活之变迁。而传统史学的目的主要是为政治服务,对平民的生活缺乏关心。因此,面对新时代平民不断高涨的对自身生活变迁的求知欲,传统史学无法作出回应。
其次,他指出传统史学在资料方面的局限,即所谓文献至上的弊病。
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学就是依靠与特定过去相关的文献资料对其进行研究的学问。虽然今天的史学研究,已经将史料的范围扩大,但无论是学术训练还是实际研究,文献是主体也是基本。在柳田时代的日本,对文献的依赖更为明显。
柳田就文献本身的形成和性质,指出对于研究整体的“国史”而言,有着分布不均的缺陷:空间层面的不均,城市多乡村少;时间层面不均,今多昔少;社会层面的不均,识字阶层多不识字阶层少;内容层面的不均,名人及重大事件多,普通日常的生活少。他进一步指出,没有文字资料,绝不等于没有事情发生。历史之中有更多的事实,因为缺乏记录留存的意识或条件,从未变成过文字资料。而今天我们想了解的过去的日常生活,正是这样的事实。参考文献很少,并非只因为流传过程中的损毁和散失,

要注意到,这并不是逻辑思辨的结果,而是实际经验的总结。柳田大学时学的农政学专业,但其论文是对“三仓(常平仓、义仓、社仓)沿革”的研究,可以看出其史学倾向。而在其民俗学生涯的最初10年,他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是博览群书,悉心钩沉的成果。
因此,柳田对传统史学的质问直接而尖锐:想知道的事,确属过去,但却根本就没有文字记载,怎么办?难道以没有资料为借口简简单单地放弃吗?
柳田的回答是:既然传统史学力不能及,那就只能另寻办法。
在此,柳田显示出了与后来年鉴学派所谓“长期波动” 相通的历史理解。他认为基层的生活,并非随着所谓大事件而骤然变化,而人们的感觉和心情,处于一个更为缓慢的变化过程之中。他认为当时的日本,由于是工业的后进国,种种或快或慢变化,都混杂共存于其中。因此,完全能够通过对当下状况的细致观察和地区间的比较,接近变化最为缓慢的,基层的历史。当然,这个所谓的基层,并非直接与古代、原始相接的,柳田对自己的方法论所能溯及的上限,有着明确的认识,就是足利幕府时代。

柳田对学问体系的思考,大致完成于1930年左右。这一年,他执笔了被誉为名著的《明治大正史世相篇》(朝日新闻社编《明治大正史》第四卷)。
在自序中,他说:
“(在本书中)未能尽遂的野心不妨坦诚相告,这就是,我认为,只凭借现代生活的横断面,亦即每日现诸眼前而又转瞬即逝的种种事实,就能完成出色的史书・・・毋宁说我们的资料甚至有些过多。只要采集、整理、分类、比较这一方法无误,他们(自然史研究)能够做的到的我们又怎会做不到呢?”
“要特别提及的是,本书出自对迄今的传记式史书的不满,故意排除了所有的专有名词。所以,这一世相篇叙述的并非是英雄人物的所思所想,而是遍及国土的常人,只要睁眼侧耳,都可以看到听到的事实;只要略加潜心,便可想到的意见。”

有许多人认为民俗学就是研究民俗的学问。但柳田国男却并非如此。对个别的,或是特定类别的民俗现象的研究,在他看来,并非目的,而是接近历史,究其变化的手段,或者说途径。而且他想接近的,不仅仅是发生在过去的生活事实,而更是建立在这些事实之上,或是因为这些事实而发生变化的,生活者的共通感觉与心情。
例如在上述的《明治大正史世相篇》中,他开篇论述的,是生活中色彩和声音的变化;而在论述食物之变化的章节,他首先从其香味谈起;在指出门窗的糊纸为玻璃所替代的事实后,其笔锋更深入到房屋由此变得明亮后,人们对居室及家具器物印象的变化,以及这种印象催生的物质及习惯等生活变化。

早在1930年代,柳田就凭着他的学识与感性,描绘出一个传统史学甚至从未想到过要去接近的历史世界,也是正在近代化浪潮中发生着巨变,日益消逝的生活世界。受到柳田作品影响的人很多,也包括一些日本的史学家。也有学者称柳田的学问为“柳田史学”。



[ 本帖最后由 王京 于 2010-1-24 23:16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学习了。柳田先生在日本的影响,好像还不止民俗学和史学。我在德国读日本学,上过一堂“日本社会的边缘团体”的课,教授是搞日本民族学的,他在导论中就大谈特谈柳田国男,好像他和日本民族学的建立也有关系?

TOP

  • 刚刚看到Luody发在论坛的这一帖子,才回想起来当年教授讲的就是柳田先生的“日本人论”。是不是就因为这个观点,他在民族学界的影响也颇大?

    CNKI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柳田国男日本人论研究

    A Study on Kunio Yanagita's Nihonjinron  

    【作者】孙敏

    【导师】刘金才

    【作者基本信息】北京大学,日语语言文学,2009年,博士

    【副题名】基于柳田民俗学的考察

    【摘要】
    日本人论是以日本人为对象,对日本文化进行整体性思考和对日本民族文化身份认同进行研究的学说,研究日本人论对于探究和阐析日本民族、国家乃至日本整体文化的性质和特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论文以柳田国男基于日本民俗学的日本人论为研究对象,从思想史的角度,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为指导,采用历史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以及民俗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柳田学中日本人论的构成内容、性质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考察和研究。本论文对柳田国男基于生活习俗、社会组织、民俗信仰的日本人论以及基于其“新国学”的日本民族国家论进行了考察。论文从衣食住居、年中节日、人生仪礼三个方面分析了柳田日本人论中的传统生活模式的共同性;从家族共同体、村落共同体、国家共同体三个层次分析了柳田日本人论中的共同体意识,指出了这种共同体意识与日本近代家族国家观的不同;从氏神信仰,即日本人的祖先信仰入手分析了柳田日本人论中的精神世界,指出了日本民间神道与日本近代国家神道的不同;从柳田的日本民族起源论、新国学与国学的关系、作为意识形态的新国学三个层次,剖析了柳田民族国家论的本质,阐明了其相对理性的文化民族主义性质,并指出了其中的天皇崇拜、阶级调和主义、政治民族主义等局限性。柳田国男的日本人论是相对理性的文化民族主义的“自我”建构,它与西化主义、国粹主义、国家主义、法西斯主义、战后民主主义的“自我”建构和文化人类学的“他者”建构不同,是建构新时代日本民族文化认同的一种新的模式。本论文通过对柳田国男基于民俗学的日本人论的研究,拓宽和深化了日本人论研究的领域,不仅对日本人论的研究、日本文化特质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而且可对缓解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明冲突、促进异质文化的多元并存提供有益的启示。


[ 本帖最后由 施爱东 于 2010-1-25 09:17 编辑 ]

TOP

他开篇论述的,是生活中色彩和声音的变化;而在论述食物之变化的章节,他首先从其香味谈起;在指出门窗的糊纸为玻璃所替代的事实后,其笔锋更深入到房屋由此变得明亮后,人们对居室及家具器物印象的变化,以及这种印象催生的物质及习惯等生活变化。

早在1930年代,柳田就凭着他的学识与感性,描绘出一个传统史学甚至从未想到过要去接近的历史世界,也是正在近代化浪潮中发生着巨变,日益消逝的生活世界。受到柳田作品影响的人很多,也包括一些日本的史学家。也有学者称柳田的学问为“柳田史学”。


好思路。王京说的柳田这本书有中译本吗???

TOP

据我所知,应该还没有吧。已有计划,要挤时间。

TOP

引用:
原帖由 王霄冰 于 2010-1-25 03:10 发表
学习了。柳田先生在日本的影响,好像还不止民俗学和史学。我在德国读日本学,上过一堂“日本社会的边缘团体”的课,教授是搞日本民族学的,他在导论中就大谈特谈柳田国男,好像他和日本民族学的建立也有关系?
柳田在日本的影响,除了民俗学和史学,涉及到文学、政治学、社会学、宗教学、语言学、教育学等领域。
柳田也是较早论及日本社会边缘团体的学者。他在民俗学研究的初期,特别关注农业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中,非定住集团的存在。如“山窝”、游行女巫、未受剃度的僧人等。
柳田与日本民族学的关系,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看。
第一,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日本的民俗学与民族学的边界是很不清晰的。柳田的许多研究,也为民族学的发展指引了方向。
第二,创建民俗学体系后的柳田,强调其研究对象是国家、语言、民族三位一体的“日本”(他的这种认识后来受到了严厉的批判)。也因如此,从日本之外来看,他的学问是不折不扣的“日本民族”之学。
至于民族学学会及学科的建立,倒和柳田没有直接的关系。

TOP

其实,我对柳田的“被阐释”,比对柳田的“学问”的兴趣还要大。

TOP

引用:
原帖由 施爱东 于 2010-1-26 00:57 发表
其实,我对柳田的“被阐释”,比对柳田的“学问”的兴趣还要大。
这是一个更大的问题。
每个人从一出生,“被阐释”的过程实际上就已经开始,
人品、体格、经历、能力、意见、好恶、财产、社会关系,无所不及。
相比之下,“自我阐释”永远只能停留于一个极狭小的范围。
生前死后,平凡伟大,“被阐释”的深度及广度都不相同。
纯粹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也是一个极好的切入点。
但是对能力的要求太高,俺是暂时不敢伸手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