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挑错字,是进化还是复古?

挑错字,是进化还是复古?

《咬文嚼字》公布“国人最常犯的十大语文错误”引发汉语规范之争

  就在2009年的12月24日,一年一挑错儿的《咬文嚼字》照例公布了“2009年国人最常犯的十大语文错误”,不过因为今年汉字的“繁简之争”,《咬文嚼字》的这一例行行为便显得格外突出,很多人将语文错误与“繁简之争”联系起来,重提简化字的语言规范问题。
  为此,本报邀请两位国内知名的文化学者,就语文错误与汉语规范的问题进行激辩,其中就有学者表示:“汉语规范自然是一件好事,但同时对于普通人的日常用语,也不必太过苛求。”

  语文错误是多大的错误

  语文错误本是常事,但在今年“繁简之争”的环境之下,这个错误似乎就变得很严重。有人表示,简化字的语言规范至今不够完善,相对于繁体字长期的积累来说,还是显得单薄。
  对于《咬文嚼字》的挑错,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李河表示:“汉语是一个音、形、意极其复杂的语言系统,常人要学好并不容易,像《咬文嚼字》这样经常公布点错误,没什么坏处,反而对于提高人们的修养很有好处。”不过也不必看得太过严重,李河说:“对于教育、播音这些行业内的人,这个问题自然是比较重要的,责任也很大。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偶尔念个白字写个错字在所难免,只是个人的修养问题,而且不管是谁都有可能遇到,不算什么严重的错误。”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也表示:“全世界任何语言都一样,都会有同样的问题,所以也不必看得太严重,人家写几个错别字,就说人家不会用祖国的语言云云,这就没有必要了。”
  张颐武说,《咬文嚼字》的挑错很有意义,但毕竟也只是一家之言,有的地方还是可以商榷的。

  现代汉语目前规范吗?

  对于语文错误引发的汉语规范问题,两位学者则有不同的意见。李河认为简化汉字的规范确实还不成熟,而张颐武则表示现在语言规范已经很完善了。
  李河表示:“从繁体字到简化字,可以说是中国文字几千年来最大的一次变化。所谓自然语言类型,其实有两个含义,一个是语形,比如说表音文字、表意文字。在繁简变化之初,甚至有很多人主张汉语的拼音化。另一个是语法,现代汉语的语法和古汉语显然是完全不同的,所谓主谓宾定状补,古汉语是不一样的。”
  经过语形语法的巨大改变,甚至有些是根本的改变之后,李河认为,现代汉语的语言文字规范确实不够完善,这和时间短有着必然的因果。李河说:“首先,现代汉语的基本规范不一样了,古汉字的基本规范,音形意系统是六书,所谓指事、会意、假借等等,这些造字法现代汉语已经不适用了。其次,语法也一样,随着拉丁语法等的进入,现代汉语的语法完全不同于古汉语。现代汉语经历的时间短,在语言文字规范上的欠缺也是自然的,这需要时间的积累来完善。”
  张颐武则认为,现代汉语的语言文字规范其实已经很好了,而且现代汉语已经成为全球华语应用的规范,这毫无异议。

  谁该遵守规范汉字系统?

  完善和规范汉字系统,究竟是否是所有人共同的任务,同时,是否对所有人来说就一定要使用规范的语言不可,两位学者均表示不必。
  李河说:“语言规范是保持语言整体性的方法,但是在日常用语上总是不会那么严格。使用严格的语言文字规范,是体制内部门的事情,比如教育、播音等面向公众的部门。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只要不影响生活和交流,这就没有什么问题,很多地方还讲方言呢,这怎么办?”
  张颐武则认为,所谓语言,其实包含两个内容,一个是约定,一个是俗成,约定其实就是规范,俗成也往往是积非成是,全世界的语言都有同样的问题,不必看得太严重。而且张颐武认为两方面不可或缺,约定固然可以使语言统一和规范,但是俗成也使得语言更有活力和创造力,比如现在的网络语言,大多数都是不合约定的,但它的生命力你不能否认,因为它们正是当前最活泼、最贴近生活的语言。张颐武说,《咬文嚼字》一直都是很强硬的约定派,当然有其道理,挑错的工作也非常有意义,同时也只是一面,和俗成派之间应该有更多的协商和对话。

  语文错误是进化还是复古?

  如何解决常犯语文错误的问题,有人主张继续完善现代汉语的规范系统,让现代汉语进化。也有人认为应该恢复语言规范相对严谨的古汉语文字,是为复古。
  但这两种意见似乎都不太被两位学者同意。
  李河说:“其实在对当前来说,现代汉语已经不是应不应该的问题,日本、韩国都在搞文字改革,越南甚至完全拼音化了。很长时间里,我们认为文字改革和社会的现代化息息相关。但是现在看来,事实未必就是这样。所以说,一些专门推动文字改革的事情已经不太适合做了,让它通过自然演化来发展会更好一点,而非人力去推动和改变。”
  张颐武也表示:“约定和俗成虽然看起来是两个方面,但它们之间往往是互相改变的,比如说有些俗成时间长了就会变成约定,比如‘宫保鸡丁’和‘宫爆鸡丁’,两者之间有差别,但是没有歧义,大家都能明白,并非一定要那么严格。而有些约定也可能会慢慢让俗成改变,回到原本,比如说‘首当其冲’,这个作为主动句式就没什么道理。这两者之间既对立又互相影响,可以说,约定保证了语言的统一性,而俗成提供了语言的创造力,关键是如何保持一个度,过度的俗成,语言就乱了;过度的约定,又让语言失去活力。”
  晨报记者 周怀宗

  《咬文嚼字》“2009十大语文错误”
  1.“祖国”和“新中国”混淆。如“祖国60岁生日”正确的说法应是“新中国60岁生日”。
  2.日历上的“己丑年”不能写作“己  年”。
  3.“首当其冲”义为首先受到冲击,遭遇灾难与不幸,不能理解为“冲锋在前”。
  4.“位”含有敬重意味,不能用做“一位罪犯”或“一位贪官”。
  5.“貂蝉”,常被写成“貂婵”。
  6.“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是唐太宗名言,普遍被误认为是唐代名臣魏征的名言。
  7.“故里”特指的是故乡、家乡。住过的地方应称“故地”,住过的居室应称“故居”,都与“故里”无关。
  8.“宫爆鸡丁”正确的写法应是“宫保鸡丁”,得名于清代太子少保丁宝桢。
  9.“帖”和“贴”。帖,音tiě,是写有文字的纸片,名词。贴,音tiē,是把薄片粘到别的物体上,动词。
  10.“兴亡周期律”常被误写为“兴亡周期率”。“周期律”是一种规律。


文章出处:北京晨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