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美】史景迁:《王氏之死》

【美】史景迁:《王氏之死》

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
又名: The Death of Woman Wang
译者: 李璧玉
作者: (美)史景迁
页数: 148
定价: 15.00
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丛书: 美国史学大师史景迁中国研究系列
出版年: 2005-01
电子书格式:PDF

史景迁在中国历史以及文化研究方面的造诣之深,令人叹为观止。做为一个中国人,不能不举双手双脚赞成耶鲁大学教授史景迁同志荣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史景迁是他自己取的中文名字,意思是古往今来之历史学家,首推中国西汉司马迁,盖因历史学家的任务,司马迁已经申明--“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
   《王氏之死》一本讲述明清之际山东郯县民生的史学小册子,写得颇别具一格,文辞简淡,叙述从容,好读!
    农民势弱,无可依凭,历来唯天是从。所以民生之苦,首推天灾。明清之际,山东郯县屡遭地震、洪水、蝗灾,灾年荒岁不断,农民无以苟全,鬻妻卖子以自保。道路尸相枕籍,直至人辄相食,困厄之状难以备述。(史景迁的确也不作铺陈描绘,《王氏之死》字句简约,白描淡写,果然是史学家言)。其次是人祸,地方州县治安不力,盗匪孳生,往来劫掠不休,州县生灵为之涂炭;最可怕得是兵灾,清兵破城之时大肆屠戮,郯县人口十去七八,从明末的6万锐减至清初的九千余人,田地抛荒,狐兔入室,野葵生于庭,一副不复人域的惨状。待得天下稍定,朝廷的赋税劳役分派,乡里豪强胥吏借此盘剥勒索,郯县可谓人穷财尽,民不聊生。然而百姓无助,也只有徒唤奈何。  
   小民的苦楚历来是不入史籍录载的,因为俺们祖先著史,用的是扬善隐恶的春秋笔法。有书友说《王氏之死》是太过真实的历史,的确是的。史景迁在书中除了尽书郯县的民生惨淡之外,还言及郯县小民心态上的苦闷、愁惨、梦幻,以及他们的神鬼世界,以及他们试图让生活改观的种种心计和努力。不管此中努力是否合法的经营,抑或是非法的谋算,或者干脆就是聊以自欺的白日梦想。《王氏之死》中,有关此类的讲述大多是借引了蒲松龄的笔记小说《聊斋志异》。   
   所谓王氏之死,其实也只是全书的最后一章而已。王氏名谁,家世如何,皆已无从可考,仅知的身份只是郯县一失贞私奔的妇人(无名无籍似乎是我国古代妇人的命,无论贵贱一概称为某氏)。前此,史景迁已经借用蒲松龄的小说《云翠仙》作为铺垫,备陈古时妇人嫁人不淑之苦。王氏本郯县贫农任某之妻,或不堪丈夫凌辱或不耐家贫而与人私奔,后遭情人抛弃,不得已归家之后却又惨遭丈夫虐杀。附加一句题外话:便是当今,中国农村类似光景也是屡有耳闻,不是张村李氏妇人喝农药,就是李庄张氏娘子头悬梁......。
      王氏的悲惨遭遇显然是被史景迁作为黎民黔首的一个缩影来书写的。因为史景迁在前言里写道:“……王氏故事的色彩和纹线并没有消退,它在我的手里愈见鲜明,不时的使我感受到这块石头正将它的热量传送到手持着它的生命之躯”。——可见,卑微的王氏对于史景迁已是一个历史象征。   
   《王氏之死》的三分之一篇幅是从郯县县令黄六鸿的角度写出的。从书中看来黄六鸿倒是一个精明强干的能吏,他缉捕豪强,打击枉法者。明狱断案,扶张贫弱,象是一个有所作为的地方官。然而世道偃蹇,有一二良吏又何济于事?
     民生苦!民生苦!!




[ 本帖最后由 南池子 于 2015-5-3 14:00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耿羽 宝葫芦 +9 2010-1-1 13:53
  • 耿羽 +9 2010-1-1 13:53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