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转帖:中国新闻周刊评出十年影响力之出版界人物

转帖:中国新闻周刊评出十年影响力之出版界人物

中国新闻周刊评出十年影响力之出版界人物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25日17:32  中国新闻周刊



刘瑞林 摄影/梁利锋


  十年影响力
  出版界获奖者:刘瑞琳

  提名:刘瑞琳


  刘瑞琳:阅读传统的守望者

  这些年做出版,刘瑞琳和她的团队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为了人和书的相遇


  获奖理由

  在出版体制的静水中搅动微澜,在民营书商的紧逼下未乱方寸。刘瑞琳和其麾下的北京贝贝特,印证着中国文化及出版行业世纪之交的困境与挣扎。这些年,我们看到她和她的团队不弃出版人的操守与情怀,不断奉献好书,但遗憾的是,他们至今还没有盈利。

  人物简介:
  刘瑞琳,哲学硕士,编审。1993年10月~2003年10月在山东画报出版社工作,先后任编辑、编辑室主任、总编辑助理、副总编辑、《老照片》主编。2003年10月进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任副社长、副总编辑,北京贝贝特出版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现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


  言论:


  “在日本地铁里,5个人就有5个人读书看报;在台湾,5个人有3个人读书看报;在香港,5个人中有2个人读书看报;而在中国大陆的地铁中,5个人中往往有两个人在讲话,而另外三个人在听他们讲话。”
  ——刘瑞琳


  本刊记者/孙冉  文/林茵

  读者最初知道刘瑞琳和她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是几年前他们出版的一本《袁氏当国》,虽然薄得要命,但已经足够颠覆以往从教科书里得来的那段历史。那一次也是读者第一回知道了唐德刚。
  对于那些生来对历史不敏感的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历史书让他们对历史有了刨根问底的冲动,从唐德刚开始,到黄仁宇,再到史景迁……一路读下去,竟然掀起了一股“读史热”。读者们发现,当年从教科书里拿来的那点历史知识,竟然差不多陆续都还给了教科书。
  后来,刘瑞琳主编了一本叫《温故》的小书。这本介于期刊和书籍之间的出版物,坚持着编者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思考。正如开篇语说的,人类始终生活在历史的投影里。
  那差不多是一个开始,之后刘瑞琳的名字不断出现在一些好书的扉页。
  但从百度键入搜索刘瑞琳,得到的词条不会超过100个,内容仅仅来自于这个人编了哪些书,而且在互联网上很难找到她的完整简历。作为一个书籍出版者,这些年她策划出版了很多好书,但作为个人却始终寂寂。
  这也许只应了刘瑞琳常说的一句话,只为了人和书的相遇。


  回归阅读

  时隔一年,当《中国新闻周刊》再次采访刘瑞琳的时候,首先探寻他们是否盈利了。
  “我们还没有盈利。”刘瑞琳说这番话的时候,有些不好意思,但也挺释然。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句话,先让我们了解以下事实:
  这十年,全国图书销售额年均增长5.5%,大大低于同期GDP的增长率。有资料称,在所有销售出去的图书中,37.33%是中小学课本,26.63%是教育类读物(比如课后辅导材料),7.96%是大中专教材。三者相加,超过70%。这就是说,中国图书市场大部分都是靠课本在维持,而全国人均购书额一年不足10元。
  从印刷数量上看,一本书售出3000本左右可以保本,售出几万本就是畅销书,售出几十万本就是大畅销书,售出一百万本以上就是超级畅销书。事实上,全国一年中销售过百万册的文艺类畅销书不到10种。
  因此,中国出版业怎么说都并不让人乐观。做出版的都清楚,赚小钱容易,赚大钱却难,除非你卖课本或者捧安妮宝贝那样的作家。
  这些年,刘瑞琳走过很多地方,让她感触最深的是,在日本地铁里,5个人就有5个人读书看报;在台湾,5个人有3个人读书看报;在香港,5个人中有2个人读书看报;而在中国大陆的地铁中,5个人中往往有两个人在讲话,而另外三个人在听他们讲话。
  这是中国大陆的阅读现状。“而我所能保证的是我尽我最大能力不制造文化垃圾、浪费纸张。”刘瑞琳说。
  从2003年加入北京贝贝特,刘瑞琳从没做过教材书,虽然此前这个公司一直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做教辅来养着。贝贝特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直属的分支机构,当年该社试图异地突围,打破偏安西南的局面,于是建立了这个公司,并采用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
  出版是商业,也是文化。刘瑞琳时时需要在商业与文化之间做取舍、做平衡。
  于是她的中庸之道是:做出版既要有操守,又不能自命清高、固步自封;既要善于把握机会,又要有定力,有远见,有胸怀。
  刘瑞琳做的书,除了那些温故历史的旧书,称得上代表作的即是陈丹青的作品集,以及今年备受瞩目的梁文道的随笔集,《我执》和《常识》。
  偶尔,她也做做畅销书,但那也是走文化路线的。比如《郎朗自传》,比如《米其林旅游指南》。
  虽然这些书才是北京贝贝特书籍销售排行榜上的常胜将军。
  刘瑞琳比较骄傲的是,全国很少有像他们这样做高端书的还能略微盈利。她信奉的是,盈利是靠好书,而不是靠铺天盖地炒作出来的垃圾书。她知道贝贝特的读者群是有坚持有趣味的那一小撮人,所以一直守得住这份寂寞。
  过去的十年,出版业内的关键词围绕着畅销书、网上书店、营销、网络写手、包装、签售等等一路走来,事实上,刘瑞琳说这些词她都不喜欢,虽然她也不得不跟着去做。
  而伴随着互联网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人们以为即使不看书也能获得信息。而就在最近,亚马逊的电子阅读器“Kindle”和巴恩斯·诺布尔的电子阅读器“Nook”,在这个圣诞已经卖脱销了,这让传统的纸质出版业处境愈发尴尬。
  而刘瑞琳这样的老出版人却多少显得固执,在她看来,浏览信息和阅读,永远是有区别的,“我们阅读的古老习惯,永远无法取代”。
  而纸质出版在她看来是个思想的传承和文化的延续,它带给人温暖的感觉,这不是其他东西能够替代的。
  就像出版社与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也是一种人与书维系的温暖。


  出版业的焦虑

  业内很多人对于陈丹青与北京贝贝特的铁杆关系嫉妒得眼红。各种关于天价版税的猜想众说纷纭。而其实,陈丹青只是与刘瑞琳合作惯了,当刘离开山东画报出版社,陈也就跟着转会。虽然当时,他其实并不太清楚这个新东家。
  出版界对于盈利的渴求,让刘瑞林感觉大家普遍有种焦急的短视。仿佛过了今天就没明天,先把这个作者抢来再说,只靠高版税来吸引人,根本没有耐心交流、琢磨、维护。“这不是一种从容做出版的方式,我们从不抢作者,那没意思。要是认为用钱能买到一切好的作者,那他就错了。”
  2003年,刘瑞琳离开体制内的山东画报社,进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任副社长、副总编辑,北京贝贝特出版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
  她没有选择去三联、商务这样的老字号大社,刘瑞琳想做的是一种新型的出版模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当时在全国首先实践了异地建社的设想——北京贝贝特,这属于既在体制内又可以享受体制外的自由。这也正好符合刘瑞琳想要“上来透口气”的想法,那些年在山东画报出版社,让她真实地感觉到出版行业的那些束缚。
  那几年,整个出版行业改革慢是和“有饭吃”历史的关系很大。“有饭吃”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它享受政府拨款,依靠书号生存;而另一方面,靠教材出版,很多出版社日子也过得不错。这也正是喊了那么多年的文化出版行业的改制,雷声大雨点小的关键。
  而北京贝贝特的这种发展方式,在当时属于介于体制内外之间的一种自由。自由意味着自食其力,但对刘瑞琳来说,一个企业只谈文化,商业上不成功,到最后一定还是走不下去的。
  十年前,北京贝贝特还是不被允许的一种机构,但是这十年中很多出版社、出版集团不断地模仿这种机制,而到现在为止,官方已经开始很主张和推崇这种跨地域发展的模式。
  今年6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建社23年后,完成了转企改制,成为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集团。这是广西首家出版集团,中国首家地方大学出版集团。刘瑞琳也相应升任集团的的总编辑。
  而另一面,困扰刘瑞琳们的最大问题,还有图书的定价。
  她时常问别人,花上百元看场电影,还是花一半的钱买本书?而遗憾的是,很多人往往用脚选择了前者。这让她时常困惑,是人们对做书的人充满了失望,还是人们越来越不愿沉思了。             ★

TOP

强力祝贺下,这可是民俗学的家里人!!!!!

TOP

同贺~~

吼吼! 那图片的背景是谁谁“自鸣得意”的书房嘛~~

TOP

出版人刘瑞琳入选<中国新闻周刊>影响力人物

来源:搜狐读书频道 2009年12月18日10:38






北京贝贝特出版公司总经理刘瑞琳



  年底又一重量媒体盘点出炉,《中国新闻周刊》评选的10年影响力人物榜单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北京贝贝特出版公司总经理刘瑞琳入选新闻出版奖,这也是出版业中唯一的候选者,其他同时入围此奖的还有前《财经》主编胡舒立,湖南卫视台长欧阳常林,以及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

  刘瑞琳至2003年始任北京贝贝特出版公司总经理以来,推出一大批国内外优秀学者、作家、公共知识分子的作品,如陈丹青、梁文道、木心、许倬云、唐德刚等等,无论在知识阶层还是大众读者之间,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10年即将推出的汪涵、西西、史景迁、白先勇等名家作品,显示了其坚持文化理想与商业运作结合的出版理念与优秀的选题策划能力。

  《中国新闻周刊》10年影响力人物榜,涵盖了民主法制、商界、公共卫生、科学教育、公共卫生、文化艺术、体育等多个方面。担任此次评选的评委阵容强大,包括了阿来、向熹、葛剑雄、吴晓波、贾樟柯、朱大可、易中天、梁文道等数十位国内文化媒体界的领军人物。

  链接:《中国新闻周刊》10年影响力人物榜单:

  中国新闻周刊快速成长的十年,是新世纪的头十年,也是中国在发展的快车道上的十年。加入WTO的中国汇入全球化的浪潮之中,在国际社会日益彰显影响力,社会快速转型、民主权利理念深入人心、公民社会逐渐形成……因此周刊的十年生日庆典并不仅为己而庆,更应为民而庆,为国而庆。

  十年是一个脚印,十年是一个章节。我们希望在21世纪的零零年代回首,梳理新世纪十年,看谁影响了中国,谁影响了生活,谁影响了我们,从而彰显这种影响的宏伟,汲取这种影响的力量,蚀刻这种影响的深刻,正是我们的宗旨——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中国新闻周刊第450期:十年一剑 激荡中国(目录)

2009年12月25日 13:4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六十年的新中国是少年中国,十岁的《中国新闻周刊》也是翩翩少年。

  让我们点燃生日蜡烛,为少年的周刊庆生,为少年的中国喝彩

  在北京冬至的深夜里忙过通宵,《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编辑们关上电脑回家时与早高峰不期而遇。此时,《中国新闻周刊》第450期开始付印,北京新的一天开始了。

  经过了奥运和新中国六十华诞庆典的北京,已成为世界瞩目的地方。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中国的改革开放大潮与世界全球化浪潮相应而生,惊涛拍岸。中国经济的规模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扩大了十三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参与者、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和贸易国,同时赢得了世人的尊敬和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这是《中国新闻周刊》理想主义的宣言。十年前,周刊和新世纪一起诞生,年轻的新闻人希望,以周记中国的方式,用一本周刊讲述一个时代的故事,集合一个时代的观念,把一本杂志写成半部思想史。

  因为信念、勤奋与才华,更因为摸到了时代的脉搏、踏上了时代的加速度,《中国新闻周刊》和进步的中国一起奋斗、成长。国家主席胡锦涛今年在北京举行的世界媒体峰会上向世界宣告:中国政府支持和鼓励媒体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在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加速度带来的乘积效应令人惊异地呈现,《中国新闻周刊》的广告和发行10年来的快速、稳健发展证实了这一点,即使在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震荡中国的时候,即使在全球范围内的新媒体重构信息传播格局的时候。近年,《中国新闻周刊》又迈出了将影响力延伸到海外的战略脚步,率先打造多语种的新闻期刊媒体,肩负起了扩大中国传媒的国际影响力的责任。在《中国新闻周刊》中文版登上三十九级台阶进入人民大会堂“两会”会场,登上国航、法航、美联航时,日文版、英文版、韩文版也以市场的方式成功走向了国际市场。

      《中国新闻周刊》的发展仰赖中国的发展,同时也是中国发展的一个部分和中国力量一个标志。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周刊的十年生日庆典并不仅仅是为自己而庆,更是为人民而庆,为时代而庆,为国家而庆。所以,当周刊十年的生日蜡烛即将点燃的时候,对给予我们关注、厚爱和期待的国内外所有读者、对支持帮助我们的方方面面,《中国新闻周刊》心怀感念,心存敬畏。

  我们承诺,一如既往,追求一本新闻时政周刊的原创诉求。深入事件发生的第一现场,挖掘新闻背后的原始真相,奉献给读者最新鲜感人的文章,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在已经有太多“抄袭、拼装”的时代,《中国新闻周刊》坚持刊载的每一篇文章都必须原创,绝不让我们的刊物“注水”。

  我们承诺,一如既往,秉承一本新闻时政周刊的专业精神。这既包括了采编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也包含了编辑部奉行的原则、操守和价值观。独立的、不受任何成见约束的调查;公允的、实事求是的客观表述;以事实和真相为唯一蓝本的写作;将真理和正义视为终极目标的信仰。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孜孜以求的专业品质。

  周而复始,周记中国,十年磨一剑。《中国新闻周刊》和21世纪的中国一起进步。正如中国处于新世纪二十年战略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面临世界性的三十年发展大限,社会快速转型,机遇和挑战并存,《中国新闻周刊》也面临新的竞争和发展层面上的二次创业,作为公信力、思想力、影响力的平台,《中国新闻周刊》将在大量独立缜密的调查性报道基础上,在激情燃烧、理性创造的基础上,追求对现实中国的深度开掘和解析;对当今社会潮流和趋势的分析和前瞻,代言中国新生的中产阶层、助益社会,推动发展。与国家和人民一起进步,我们责无旁贷。

  六十年的新中国是少年中国,十岁的《中国新闻周刊》也是翩翩少年。

  让我们点燃生日蜡烛,为少年的《中国新闻周刊》庆生,为少年的中国喝彩。

  请看本刊创刊十周年特刊:中国新闻周刊十年影响力1999-2009。

  附:《中国新闻周刊》总第450期目录

  32 中国新闻周刊十年影响力1999-2009

  36 十年·民主法治

  36 李金华的民主眺望

  40 江平:布道中国法治

  44 俞可平:民主的思想推手

  48 十年·商界

  49 全球化下的中国马云

  52 柳传志们的理想与现实

  56 马化腾的企鹅帝国

  60 十年·科学教育

  60 饶毅:批评性的建设者

  64 袁隆平:到了100岁,我还是想在田里

  68 俞敏洪:中国最富有的教师

  72 十年·环保

  72 梁从诫:不简单的简单

  76 曲格平:为了记忆的山水

  80 廖晓义:苏菲的环保世界

  84 我爱问连岳之——如何成为一个公民

  88 十年·公共卫生

  88 何大一:全球公共卫生的华人使者

  92 陈晓兰:一个医生的救赎

  96 张北川:被边缘化的坚持者

  98 钟南山: 中国医学界的一座山

  100 十年·新闻

  100 刘长乐:凤凰涅槃

  104 欧阳常林:打开电视机,快乐很简单

  108 胡舒立:新闻是危险的愉悦

  110 十年·出版

  110 刘瑞琳:阅读传统的守望者

  114 十年·文化艺术

  114 李宇春:她一直推着自己往前走

  118 蔡国强:以火药和时代脉搏互动

  121 韩寒:关注社会,是一个作者生来必须的职责

  124 十年·体育

  124 邓亚萍:完美蜕变的冠军

  128 姚明:中国对美最佳出口

  132 刘翔:如果失去刘翔,中国田径将会怎样

  136 十年·知识界

  136 茅于轼:经济学家的“富平”之路

  140 秦晖:为自由而限权,为福利而问责

  144 李银河:被“裹挟”进去的斗士

  148 纳税人

  专栏

  158 凡夫俗子尚可“绿”乎?

  160 “庸常的恶”之外

TOP

祝贺!!!

TOP

贝贝特总经理刘瑞琳:用最好的书赢得市场

来源:搜狐读书频道  2009年09月04日21:15



  “为了人与书的相遇”,这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北京的分支机构“北京贝贝特”的出版理念,一位随和且不善于辞令的女领导带领一帮年轻人,做出来的书却是能够把握时局,且充满人文思想的一批好书。身为总经理的刘瑞琳,她自豪的称自己的编辑队伍“都是一群爱书如命的人”。从贝贝特的书里我们可以看出,刘瑞琳对好书的内心坚持。

  搜狐读书:欢迎光临“搜狐文化客厅”,今天是BIBF开幕第一天,非常有幸请到了广西师大出版社总编辑、北京贝贝特出版顾问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刘瑞琳女士。

  刘瑞琳:大家好!

  搜狐读书:北京贝贝特公司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直属的分支机构。最近几年一直出版很有质感的图书。比如,今年上半年也推出了不少引起关注的作品,比如梁文道的《常识》、波兹曼的《娱乐至死》、质疑品牌的《NO LOGO》等书。另外,生活书中有出版戴军的《食色男女》。此外,贝贝特还有以“温故书坊”、“温故影像”、“电影馆”等系列图书构成的人文社科艺术图书。贝贝特的书总体上让人感觉,既有畅销书在时代喧嚣中引人思考,又有一些很有积淀的书,让人系统了解这个社会的深处内涵。你是怎么抓住这种“潮流中的淡定”的出版风格的?

  刘瑞琳:我觉得主要还是靠心中有明确的目标,然后从容积累加努力创新吧。做出版实际上最重要的就是要积累和创新。书嘛,总是要传播文化、传播思想,肯定应该是引领潮流,不能是跟着潮流。

  搜狐读书:贝贝特公司的理念中,有一条“注重图书的视觉冲击力和综合表现能力,注重形式对阅读的影响”。为什么如此关注形式?

  刘瑞琳:因为人都是要追求审美、追求感受力的,人人都喜欢漂亮。大家阅读书,本身就是一种精神追求,就是一种享受,其中书的形式有很大作用。书是一种载体,每种载体都要有一定表现形式,这种形式是大家喜欢的,跟内容是相配套的,是协调的,这样才能产生美好的感觉,书才能令人爱不释手。还有一种情况,有时候爱书人纯粹是为了喜欢形式才买一本书。形式跟内容是一体的,而且要以这个形式来更好地展现内容,怎么可以不重视形式呢?!

  搜狐读书:你主编了“温故系列”,能谈谈做这套系列丛书的初衷及感受么?

  刘瑞琳:初衷就是觉得,我们应该更多地了解历史。了解历史,才能拥有未来,所谓“温故知新”。“温故系列”到现在为止已经做了6年了,而且今后还会做下去。温故能有今天的影响,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重要的原因是我们能够以一贯的态度,持续坚持做下来。“温故”其实有一个连续出版物叫《温故》,还有一个《温故书访》,还有一个就是“温故影像”。温故系列出版物就是1、2、3、4……连续出版,这是主体,加上“温故书访”和“温故影像”这两个翼。这就像是“一机两翼”,共同组成这个系列。

  搜狐读书:您对“温故系列”倾注了很多心血,有什么感受?

  刘瑞琳:做“温故系列”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年轻读者的反应。我们坚持做了6年,比较难。对我们来说,当然有一定的责任感,有一种文化使命感,觉得大家需要了解历史,需要了解历史的细节,这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一开始很多人会觉得它是年龄比较偏大,喜欢怀旧的人才会看,而实际上有一些年轻人很喜欢读,这让我们体会到做这个书的价值,像福建一个小伙子非常关注“温故系列”,他会经常写信来说他在“温故”中理解了什么什么问题,或者说有什么什么体会,我觉得这些都会让编辑有成就感。

  搜狐读书:近段时间社会上兴起了读共和国历史的热潮,您怎样看待社会上阅读历史的热潮呢?

  刘瑞琳:好像前几年似乎有阅读历史的热潮,但我不知道这在多大程度上只是表象。我觉得任何时代都是要读史的。

  搜狐读书:贝贝特长期以来一直关注国内外人文社科类作品。对于引进版图书,你选择的标准是什么?今年是否关注到比较优秀的国外的人文类作品?

  刘瑞琳:我们选择引进图书,最主要的标准有几条,重要作者;经典作品;可能引起中国读者的兴趣、介绍西方文明文化思想的书籍; 中国图书市场缺乏的书籍等等。前提是我们要努力了解中国读者最需要的是什么书。

  搜狐读书:今年关注的引进版的书是什么?

  刘瑞琳:我们有一个持续关注的作者,约翰·伯格,他是英国当代最重要的艺术批评家,小说家,画家,备受苏珊桑塔格的推崇。我们已经出版了他的《看》《观看之道》等书,马上推出他的《我们在此相遇》《讲故事的人》《约定》三本书。

  搜狐读书:除了引进版的,原创版的是什么?

  刘瑞琳:今年卖的最好的是梁文道的《常识》,这应该是原创吧。还有易中天(易中天博客,易中天新闻,易中天说吧)的《我山之石》,这本书写得很通俗,我们尤其想推荐给年轻人,目前大家都想从西方思想中借鉴一些东西,这个书名,其实就是说我山之石也可以起一些作用。下半年除了梁文道、陈丹青都会有新书出版外,我们会在11月重点推出蒋勋的几本新书。

  搜狐读书:去年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之后,你曾在搜狐文化客厅中谈到对今年中国作为主宾国的一些期待。中国的人文类图书在国外的表现如何?

  刘瑞琳:我去年其实就说到一个词,我觉得要心态平和,其实你的影响力不是你喊出来的,不是说我要有影响力就能有,这个东西真的要去积累,要去创新,这样才会有真正的影响力,而这个影响力并不是说“一厢情愿”,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实现的。进行文化交流非常重要,但心态平和也非常重要。我觉得真正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要做好。应该说现在中国越来越有影响力、或者越来越重要了,但单从出版来说,我觉得我们的出版创造力跟国外很多国家差距还是很大的。

  搜狐读书:今年的BIBF您会重点关注哪个国家或哪个出版商呢?

  刘瑞琳:实际上我们都会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合作伙伴。西班牙是主宾国嘛,我会去重点看一看。

  搜狐读书:您对现在的年轻人在读书方面有什么建议?

  刘瑞琳:不急不燥吧,因为现在很多人读一本书恨不得要从这本书中直接得到什么东西,我觉得书给你带来的是整体素质的提升和健康多元的生命状态,而这些东西并不是哪一本书能给你带来的,我觉得大家真的能在读书中做到不急不燥的话,你就真的能在读书中得到很多。

  搜狐读书:谢谢您,希望您将来能够常来。

  刘瑞琳:谢谢!

TOP

恭喜恭喜~刘老师太有气质了~

TOP

热烈祝贺!!!

TOP

TOP

引用:
原帖由 silver 于 2009-12-29 21:54 发表
同贺~~

吼吼! 那图片的背景是谁谁“自鸣得意”的书房嘛~~
不大像,
那谁谁的书房好像比这要齐整一些。
这估计是刘瑞琳的办公室。

TOP

引用:
原帖由 刘若杨 于 2009-12-29 22:26 发表
恭喜恭喜~刘老师太有气质了~
那是,
叶涛的骄傲!
一个民俗学家的骄傲!

TOP

TOP

叶老师一家太强大了!
有这样的后盾,民俗学的强大也是指日可待的呵!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引用:
原帖由 施爱东 于 2009-12-29 23:01 发表

那是,
叶涛的骄傲!
一个民俗学家的骄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