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中国民俗学的那一张张脸(每日系列连载中。。。。。)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中国民俗学的那一张张脸(每日系列连载中。。。。。)

步入文坛多年,进入民俗学还是新兵,3年时间,让我爱上了可爱的魅力的民俗学。在这断断续续的三年中,我开始多少认识了一些民俗学界的学人。随性所至随意写点文字,只想抛砖引玉,引发大家对身边那些尊敬的、亲爱的、美丽的、善良的、可爱的同道者的关注。
其实只需要做一次凝神,我们就会清晰地想起他们。从那顿然灿烂的笑脸中,我们义无返顾地认定:这些人是你一生的朋友。
只希望通过这样的话题引发大家描述的欲望:写写身边的民俗同仁,那些会心的田野作业,那些同行的点滴。

一、巴莫大家都这么称呼她,我就称呼了。刚开始只在民俗学网络上读到她的名字,后来点看她的博客,才渐渐明白这个彝族姑娘,这个民俗学教授,这个照片上有些清秀自然的女孩子。她总是在快速地安排着身边的人和事,尤其是亲人的事情,总让她牵肠挂肚。她负责着整个中国民俗学会网站的工作。让这样一个学术性网站在正式创立的短短一年时间获得了巨大的人气。在这个时代,人气就是成功的标志,就是一次创意的成功。而此前,我一直不知道这么丰富而动态的网站是在一位女同胞的领导下。
起初我印象深刻的是:每当你写了一次博文,在论坛发了一个帖子,这位刚开始不熟悉的女子很快就以斑竹的身份给你回复或者给了响应。而你只所以感动还在于,她这样敬业,似乎随时随地地出现在网络上,如同神话中神出鬼没的土地婆婆。
经营和管理一家网站是需要付出巨大精力里的。在一个没有任何酬劳的纯公义性质的学术网站操劳更需要巨大的付出。它的学术品位,它的网络安全时刻都要让网络管理员提高警惕。大家都明白!因此更对她充满了尊敬。
她写诗,自由舒畅;她研究本民族的历史,深刻入心。这次民俗学年会到了,到现场看到了真人,看她在大会上自如镇定意气风发而又幽雅的解说,让我更生佩服。该女子一定是个心性极高,才华出众,工作干练认真,爱心博大而又独立自由的人。她能洞悉他人,也能看清自己。虽然这只是初见,我已经有了上面的印象。当然这只是初见,人生中的初见会有多次,能让人赏心悦目的人和事是可以让人心畅神怡的。


二、施爱东
在不多的几次民俗学活动中见过这位仁兄几面。生就着风流倜傥、玉树临风之相,而且在人群中总能看到他形单影只独自田野的趋向。他的行为方式和他的文章一样总能让人看过去就受到感染或者受到吸引。

这个独特的人!

在有限的几次交谈中,我看到了他对熟人对朋友的热忱和真诚,而其在人群中就突然沉默起来,甚至懒得说话。那样的姿态让人想到武林中的那些高手,他们从不轻易出手,而出手也就一招。所以,令人总有些敬畏。

他其实是可亲近的那类人。表面的冷,内心的热肠。有一两次的目击可以证实我的猜想:比如,一次田野考察,在一处城墙遗址的高处,大家积极留影,一大群女孩子围住他,花团锦簇地照了还不够,还要求他和她们一一单独合影,他似乎没有任何反抗地就从了。而且态度和蔼,完全是师兄师长的风度。透着学长的尊严和几份爱怜。

而他的文章是透着学术的严肃和个性的犀利的。这样的学术文章令人佩服而且值得学习。因为目下的学术,常常在貌似高深中写出只有自己才看得懂得的文字,许多文章用所谓学术话语掩盖了作者本人的性情。以为这就是学术的严肃和科学,非让人以为那不是说“人话”才算罢休。所以,能在众多的学术中看到学者的性情和观点,让人看懂,这样深入浅出的学问本来就透出了学者个人的修养和学识的自信。

偶然的一次看到他的震怒也就在情理之中。在这次民俗学会上,他有目共睹地彰显了个性,和他的文章一样:犀利自然毫不保留。

这也只是两次见面后的印象。在今后的生涯中,我想我会更关注这样一个知识分子的行动和文字的合一。


三、叶涛
早在民俗圈外就闻他的大名。真有一天进了这个圈子,才发现他的名气圈里圈外一样大。“道不孤,必有邻”儒家的智慧用在叶涛兄身上很恰当。他为人谦和,给人大哥的温暖。年轻时代对真理上下求索而且开创了山东民俗的大局面,为《民俗研究》杂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现在他抽身北京,更是在中国民俗学会大显身手。一个人的成功必有他的理由。作为一个旁观者,我看到的是他每每田野的风尘和学术的坚持;看到的是作为导师,对学生辈的关心和严格;看到的是作为一个学会活动的主要操办者,其用心的周到。

关于他的传说在师生中流传广泛,几乎成为了一个传说人物。而他浑身的使不完的力量让他成为民俗学界奔跑忙碌的人群中最生动的形象。我们没有深谈过,但我读他文字,听他的故事,感受他在会议上诙谐的语言和号召力强劲的话语,以及他在每个人面前的谦谦君子风度都要让人学习。

想起风雪北京之夜里曾经收到叶兄一句问候的短语,朴素的话语,让当时异乡的我真的认识到:一个人的胸怀和博大是可以让人折服的!也许这就是为人的境界和涵养。


四、银发老人
说出这四个字,所有全中国人民的民俗界就定然会想到他——那个风尘仆仆为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鼓与呼的人,那个经常有智慧演说和激情四射文章的人,那个总能在不经意间带给我们学理启发和思索的人。他是学者是民俗的领军人物,也是慈爱的长者。

我参加过不多的几次民俗活动,都看到了他。这在我是一种机缘。在台下听他讲演,在讨论时看他倾听。他很少如某些领导那样:来个祝词然后说还有一个会,就匆匆离开。他几乎每场学术讨论都自始至终地坚持听完,然后最后一个站起来做总结。这时候他的总结就相当精彩。因为他对发言了如指掌,所以总结就言之有物,丝毫没有做秀和敷衍的意思。这一行为就足以让人肃然起敬。

作为一个学者前辈他的平易也是出名的。每次活动,他都是最让人瞩目的人物,因此找他合影留念的就特别多,每次他不论多忙总能笑呵呵和熟悉和不熟悉的民俗同仁们合影,满足他们的要求。

和这样的学者接近从一开始就没有阻拦。读他的专著和文章更有见其文如见其人的亲切感。尤其当一些怯生生的孩子辈们欲言又止地想和他交流的时候,我发现他总是主动和他们打招呼,并爽快地拉他们到身边来一起聊天或者合影,这一下子就拉近了距离,增进了感情。我想多数初次来民俗圈的人都能体会到他的温暖和慈爱。

也许这就是中国民俗界的优良传统。在他那里是这样,整个民俗界似乎都充满了这样的亲切友好的氛围。

而我在想,当多年之后,我是否也能像眼前这个银发男人一样,步履如飞,意气风发,仍旧激情地活跃在祖国的田野和大地上,在人群中体会和发现文化的味道。“他”我不说大家也知道了,那就是民俗银狐,正值七旬壮年的刘魁立先生。请注意我一直不用“老人”的字样,因为他比我们还活力四射!

五、刘铁梁先生
怎一个“好”字说尽。和这位先生认识是在山东大学的民俗学讲座活动中。他一坐下,基本上就掏出一个简单的记事本,那本本每次都那样,从容地被口袋里拿出,然后打开一页,看都没看就开口了。而且往往一讲就是几个小时。我常常想探头去看看,那一页纸上能写多少内容,怎么就能讲那么多丰富的东西。他论民俗谈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理有据,观点总是发人所未发,印象深刻的有关于非遗保护的“空壳化”,民俗研究的“身体性”,还有中国“汉人的史诗就是戏曲”。这些观点都给人启发和振奋,而且他似乎并不以为高明,更多的是启发学生们继续深入研究。颇有些孔子当年“”述而不作”的境界。他的各位弟子们也习惯了他的讲授风格,知道每每有惊人之见,所以随时都做好了录音记录的准备。
他发言总能在褒奖和委婉的批评中让对方知道差距所在。而且从台上的严肃认真的学术探讨后,下台立刻能笑逐颜开地和年轻学子打成一片。记得我们曾经一起吃饭,谈起男人女人的问题,他豪不避讳,参与谈论而且用爽朗的笑声打消了我们的疑虑和不安。在他的骨子里透着份血性的美,透着份闲云野鹤的自然阔达,透着逍遥的独立,诙谐中的责任承当。文人的大雅和大俗他都具备。
故而他可担得起“真人”二字。


六、刁统菊和郭海红
这两个女士同是民俗学博士。同时供职在山东大学,一个在山大文史哲研究院民俗所,一个在外语学院。从外形上看一高一矮。从性格分析,前者豪爽大气有山东大女人的气息,说话大咧、喜怒都形于色;后者文静瘦弱颇有江南水乡女子的娇俏。因为参加此次年会的缘故,我与两女子结伴而行,年会结束相约到庐山一游。亲眼见两女子一刚一柔,磕磕绊绊地在山涧中艰难而颇有兴致的跋涉,每每在冰雪湿滑处,两人都同时提着36个吊桶互相牵扯干扰,一路上惊叫声,威吓声,互相责备声不断。因为两女子封建思想弥漫周身,再困难都不愿一位男人的手来帮扶,只有她们互相搀扶。无奈郭海红这位有留日本背景的女博士本没有爬山的计划,穿着高跟皮靴就上了高山,以为上山就是坐车观光,不想山路及其漫长。所以她几乎是进入了民间社火的角色,踩着高跷,扶着高大而略有依靠感的刁女士“蚁步潜行”。而在狭窄的山道上,刁女士也常感自身难保,一面责备一面扶持,一面保持自己脚步的稳定性,一面被郭女士一次次因为脚下不稳发出的惊呼而弄得神经紧张。

这是一段曲折的道路。很快地我们就被庐山冬日的宁静和秀丽而吸引。即使是在冬天,满山上翠绿的毛竹和那些常青的植物让山不显得单调,那从天而降的瀑布,沸腾跳跃,从山顶一直溅落到山谷,真合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描摹。闲话少说,单表刁女士一路行一路在欢跃中露出难色。原因是她非常想念她远在济南家中的儿子,儿子两岁多点,听说夜夜入睡前都要哭着要妈妈,这让她每每独自神伤,内心反省之,伤心之,自责之,思念之,总之,边游边想,边想边游,表情也就时好时坏,阴晴变化无常;而那个郭女士则放胆出来玩了。因为出门前老公有交代,既然到了南昌庐山是一定要去的,所以她在游山时完全放飞了自己,每到景致优美处,总能摆出超水平发挥后的POSE让自己融入景中。从这一点上看,她外面的柔弱却掩盖不了内心的平安和刚强,相比较高大的刁老师变化不定的情绪,她倒有了刚强的一面。所以看人,不能光看表面。

在山光水色中,看似有男儿气的刁老师显示出多愁善感,眼角眉梢都是一个“爱”。母爱的柔情可以让人顿容,以至于当她在讲述儿子天真可爱和聪明的故事时,听者也要受其感染红上一圈眼。
而穿着高跟鞋的郭女士将中国传统女性的矜持保持到了最后,据说不得不在一段山路上跌倒,甚至滚了几圈,竟然毫发无伤地继续前行。

在天生一个仙人洞旁,在秀丽的石门涧,两位女性竟然全然不顾寒冷,要求脱出棉服配合秀美的风景卓然一把。风采顿然定格。我说:这庐山一定是男性,所以那么吸引女性的目光和拥抱。甚至在高耸的山顶,两位女士要以《泰坦尼克》中男女主角的造型留一个奇怪的创意。我知道,那也是因为庐山之美。

暴露野性的时候是在结束了庐山之行后,第二天上飞机。推着行李车的刁老师突然本性唤醒,豪迈地帮大家推着行李,而且大步流星地领头,那豪放那开朗不是一般的,此刻她内心里已经回到了家,快要拥抱自己的儿子了。所以,那脚步是轻快的,那身子带着节奏地飞驰。有一阵,她甚至在进飞机的通道里狂奔,说自己因为惯性身体的刹车已经失灵。

   一个怀着思念行山路,一个穿着高跟鞋穿林海,两位民俗学女博士这身体一定得益于长期的田野作业,只有热爱田野的人才有这样的激情,在爱和痛的边缘中,完成精神的升华。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TOP

恕我不合时宜的插话,期待马斑竹大人上任第一帖,必定引爆论坛!!!

一边备课,一边搬个马扎看“八卦”。

TOP

我明天8节课。也是边备边写。。。。。。。。。。。

TOP

她写诗,自由舒畅;她研究本民族的历史,深刻入心。这次民俗学年会到了,到现场看到了真人,看她在大会上自如镇定意气风发而又幽雅的解说,让我更生佩服。该女子一定是个心性极高,才华出众,工作干练认真,爱心博大而又独立自由的人。她能洞悉他人,也能看清自己。虽然这只是初见,我已经有了上面的印象。当然这只是初见,人生中的初见会有多次,能让人赏心悦目的人和事是可以让人心畅神怡的。

===========================
顶这段,到底是诗人啊,我也是这个感觉,但是找不到如此合适恰切的语句来表达。

TOP

见笑,只求引出下文,大家集体写作啊

TOP

我们要写,那就真是狗尾续貂了

TOP

强烈鄙视小龙人的插楼行为~(本贴不算)

TOP

耿羽说:插楼行为是什么行为?请解释下,老朽了,不懂新兴话语

TOP

类似于插话~

TOP

“该女子一定是个心性极高,才华出众,工作干练认真,爱心博大而又独立自由的人。”
总结比较到位。

TOP

其实也不算插楼吧?回头把写好的全拢到一块就是了嘛。。。
就你会谴责我。小心我暗算你、

TOP

二、施爱东

二、施爱东

在不多的几次民俗学活动中见过这位仁兄几面。生就着风流倜傥、玉树临风之相,而且在人群中总能看到他形单影只独自田野的趋向。他的行为方式和他的文章一样总能让人看过去就受到感染或者受到吸引。

这个独特的人!

在有限的几次交谈中,我看到了他对熟人对朋友的热忱和真诚,而其在人群中就突然沉默起来,甚至懒得说话。那样的姿态让人想到武林中的那些高手,他们从不轻易出手,而出手也就一招。所以,令人总有些敬畏。

他其实是可亲近的那类人。表面的冷,内心的热肠。有一两次的目击可以证实我的猜想:比如,一次田野考察,在一处城墙遗址的高处,大家积极留影,一大群女孩子围住他,花团锦簇地照了还不够,还要求他和她们一一单独合影,他似乎没有任何反抗地就从了。而且态度和蔼,完全是师兄师长的风度。透着学长的尊严和几份爱怜。

而他的文章是透着学术的严肃和个性的犀利的。这样的学术文章令人佩服而且值得学习。因为目下的学术,常常在貌似高深中写出只有自己才看得懂得的文字,许多文章用所谓学术话语掩盖了作者本人的性情。以为这就是学术的严肃和科学,非让人以为那不是说“人话”才算罢休。所以,能在众多的学术中看到学者的性情和观点,让人看懂,这样深入浅出的学问本来就透出了学者个人的修养和学识的自信。

偶然的一次看到他的震怒也就在情理之中。在这次民俗学会上,他有目共睹地彰显了个性,和他的文章一样:犀利自然毫不保留。

这也只是两次见面后的印象。在今后的生涯中,我想我会更关注这样一个知识分子的行动和文字的合一。

TOP

这么笔耕不辍的,还让不让人睡了???
好吧,那我就不睡了,追着看

TOP

施兄莫怪,全凭印象描述,不当处多批评

TOP

不断刷新本页IN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