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的民俗文化与民俗学学科的命运
最近关注到两个信息,一是社科院有学者计划建立一个新的学科——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更有消息称有学者在酝酿“文化遗产学”),二是许多的民俗学者现在都被媒体改称呼了,都被称为“非遗专家”
不难想象,在国家政府提倡非遗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大背景下,这两个词汇很热门,一些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的研究者也自然地会成为个地方文化部门非遗工作的顾问,自然媒体就会称他们为非遗专家,也自然有学者会想到是否要成立非遗学这样一个新的 学科
其实,民俗学者被称为非遗专家并没有错,因为非遗本身就是民俗学的研究对象之一,国家的非遗保护自然也要靠民俗学家的参与,只是,在民俗学者向非遗专家蜕变的过程中,学界应该反思,从民俗学学科的立场反思,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博导田兆元先生认为:“民俗学的研究既是学科发展的百年大计,更是文化建设的理论保障”,“保护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民俗文化和民俗学学科”。
我们需要反思:是不是我们的某些学者是出于一种跟风思维呢?非遗保护只是一项政策,如果我们按照建立非遗学的这种思维,那是不是国家的每项政策都需要建立一个学科呢,做政治理论去建立一个“三个代表学”,社会学家去建立一个“和谐社会学”,哲学家甚至可以去建立一个叫科学发展观学的学科……
在非遗保护的背景下,我们看到许多学校的民俗学研究生方向都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一项,这本身也是个好事情,但我们担心的是有一天,某个大学突然把民俗学专业改成非遗学专业,或者另外造出一个院系叫文化遗产学院,非遗系……
从钟老开创民俗学算起,中国的民俗学学科历史并不长,学科本身的发展也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希望学界能在民俗学学科本身的立场上,在民俗文化的研究上多出成果,完善发展中国的民俗学,非遗工作可能只是一个历史阶段的事,学科发展才是百年大计!
(需要说明,非遗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确实有其特殊性,对文化遗产,非遗做学术上的界定是有必要的,但是否有必要进行学科构建,本文只是提供一种观点,供大家讨论,我们只是不希望民俗学的研究仅仅局限在非遗保护上,民俗学民间文化的研究应该更广阔,更深刻,也不希望大家都在提非遗的时候冷落了民俗学本身)
附:田兆元 <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的民俗文化与民俗学学科的命运> 河南社会科学, Henan Social Sciences, 编辑部邮箱 2009年 03期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