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间文学210课堂第四小组(高松朝)

箭躲式人物是胡适提出的概念,所谓的箭躲式,指的是人们在传播民间传说的

过程中,把一些同类的情节集中安置在某个人物身上的现象。胡适在《包公的传

说?三侠五义序》中这样说:“古代有许多东西是一般无名的小百姓发明的,但后

人感恩图报,或是为便利起见,往往把许多发明都记到一两个有名的人物的功德薄

上去” 。

TOP

民间传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经常集中表现人物最有代表性的性格,像

滚雪球一样,使得这个人物形象越来越丰满,从而强化了人物性格,而后渐渐定型,

形成一个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包容性的箭操式人物形象。这样的箭操式人物形象的

产生,是要具备一定的社会生活、历史传统以及自然环境的,它反映了当时人们对

现实生活的态度和渴望。长期以来,我国的小农经济都居于主导地位,生产方式落

后,劳动繁重,相比之下手工业生产显得特别轻巧而神奇,人们对此无限向往;加

之越来越多的精巧的工艺品、巧夺天工的建筑物以及能工巧匠的产生,为鲁班这样

的箭操式人物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土壤。

TOP

鲁班和吕洞宾的建楼传说一方面寄寓了人们对能工巧匠和法力无边的神仙的

崇敬,颂扬了机智聪慧;一方面衬托了黄鹤楼作为建筑物本身的艺术魅力。

TOP

黄鹤楼名人传说在黄鹤楼传说群中占有很大比例,情节主要以名人登临为主,多与他们所作的诗词、书法作品相联系,如《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王维鹤楼赠诗画》、《岳武穆登楼行情怀》、《辛弃疾南楼赋别离》、《张献忠题诗黄鹤楼》等,还有两篇诸葛亮传说。名人登临传说由于“有诗为证”,大多可视为历史真实事件;而诸葛亮传说由于时空错置,不能当作历史事实看待。这些名人传说从侧面体现了黄鹤楼万人竞登的盛况,并借助名人效应,提高了自身的吸引力和文化魅力。黄鹤楼名人传说在黄鹤楼传说群中占有很大比例,情节主要以名人登临为主,多与他们所作的诗词、书法作品相联系,如《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王维鹤楼赠诗画》、《岳武穆登楼行情怀》、《辛弃疾南楼赋别离》、《张献忠题诗黄鹤楼》等,还有两篇诸葛亮传说。名人登临传说由于“有诗为证”,大多可视为历史真实事件;而诸葛亮传说由于时空错置,不能当作历史事实看待。这些名人传说从侧面体现了黄鹤楼万人竞登的盛况,并借助名人效应,提高了自身的吸引力和文化魅力。

TOP

《诸葛亮计赚“鹤楼宴”》讲述的是周瑜为了除去刘备这个心腹之患,在黄鹤

楼安排了一场鸿门宴擒除他。岂知诸葛亮神机妙算,早就把周瑜令箭和“彼骄必褒,

彼醉必逃”的策略密告刘备,结果周瑜的“鹤楼宴”阴谋以失败告终。《崔颜题诗、李
白搁笔》讲述的是诗仙李白登黄鹤楼,面对美景正欲题诗,却发现崔颢的《黄鹤

楼》比自己的高明,敬佩之余不由得仰天长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颠题诗在上头”。

TOP

此外还有《王维鹤楼赠诗画》赞赏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出神入化;《岳

武穆登楼行情怀》是一个关于岳飞登临黄鹤楼并留下《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这

篇感人肺腑的词章;《辛弃疾南楼赋别离》讲述的是辛弃疾被调离湖北,满腔离愁、

怀才不遇、感叹国运飘摇,在黄鹤楼上写下了《水调歌头?折尽武昌柳》一词;《李

时珍悬壶古楼下》是关于李时珍在黄鹤楼下悬壶济世,无偿为穷苦百姓治病的传说;

TOP

《张献忠题诗黄鹤楼》讲述了草莽英雄张献忠登黄鹤楼时,面对滚滚长江、郁郁苍

苍的龟山,胸中豪迈之情迸发,于是题诗黄鹤楼;《孔尚任倡建搁笔亭》讲述了著

名清代戏剧家孔尚任在游黄鹤楼时看到崔颢的题诗,知道了李白搁笔的传说,佩服

崔颢的诗才,敬仰李白的胸怀气度,便把附近的一个无名小亭题为“搁笔亭”;《孔

明灯的传说》流传的是诸葛亮在黄鹤楼点起亮灯助关羽调兵的传说;《王羲之的一

笔“鹅”》讲述的是黄鹤楼的一笔“鹅”字石碑的来历。

TOP

黄鹤楼的名人传说,人都是历史上的真人,事,却不一定是真事。这些名人传说由于是围绕着历史中真实存在的人物来展开,因而使它们带有一定的历史性。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传说是历史记忆的一种表达方式,它的形成和流传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人们对历史的“集体记忆”。虽然很多关于历史名人的传说都带有很强的虚构性,但这类传说的产生和流传过程却体现着一个历史真实。

TOP

但无论如何,民间传说是口头艺术作品,它不能被当做真实的历史来看待。即

使有些传说可能真实发生过某个事件,但在传播和流传的过程中,它们也不断地受

到群众的艺术加工、润色,根据人们的心理需求不断发生流变,与原来的历史真实

已经不一样了。虽然传说可能对我们认识历史有一定的作用,但传说毕竟不是历史,

它往往带有主观的幻想和虚构,这与历史的客观和真实是背道而驰的。

TOP

有的民间风物传说虽然同时也是历史的传说,但其中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却

和所依附的风物并无真实的关系。就拿《诸葛亮计赚“鹤楼宴”》这篇传说来说,

这段关于周瑜为刘备设鸿门宴的传说,最早见于元代建安堂刻本《平话三国志》,

后来又被改编成《碧莲会》、《黄鹤楼》等杂剧、京剧、汉剧流传至今。但是,根据

历史记载,周瑜逝于公元210年,而黄鹤楼始建于公元223年,很明显周瑜不可能

在黄鹤楼宴请刘备。另外,据史料记载,刘备在223年病逝于白帝城,他也不可能

到黄鹤楼来赴宴。

TOP

由此看来,周瑜为刘备设“鹤楼宴”只是民间传说而已,并非历史真事,但这
样时空错置、甚至是完全虚构的传说却能在民间广泛流传。如果不去深究这些传说

事迹的真实性,将它们视为一种历史信息,或许可以窥探传说的编创者和传播者的

心态和观念,这也是一种历史真实。出现这样的情况的原因一方面人们通过对历史

人物的传说来传达自己的文化心理倾向;另一方面人们借助历史来粉饰装扮风物,

物以名显,借名扬物,所以人民群众在创作风物传说时都非常注意联系名人名士。

TOP

文化心理倾向是人们长期以来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后的心理指向,

它包括对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审美情趣等等因素的认知和执行。人民群众因为认

同、崇尚某种传统文化因素,所以将那些承载这些文化因素的传说广泛传播、世代

流传,这也算一种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因而从这些历史人物传说中可以窥探

到人民群众的文化心理特征。从黄鹤楼名人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蕴含着中华民

族的崇文思想、尚道传统和爱国主义情感。

TOP

第一,黄鹤楼名人传说的崇文思想。黄鹤楼名人传说中有多关于文人登临题诗的传说,如《崔颜题诗、李白搁笔》、《王维鹤楼赠诗画》、《岳武穆登楼扦情怀》、《辛弃疾南楼赋别离》、《张献忠题诗黄鹤楼》等等。笔者认为,这些文人传说的流传,体现了我国民众的崇文思想倾向。有人说中国的文化是一种诗性化的文化,诗词歌赋历来受到民众的追捧,便有“诗国”的美称。千百年来众多的文人墨客竞相登临黄鹤楼,面对依山傍水、开阔明远的黄鹤楼美景,和那些神秘缥缴、宛转离奇的民间传说,叫他们怎能不诗兴大发,各行己怀。这些作为当时的民间偶像的文人骚客不仅给人们留下了意蕴深远、绮丽瑰美的黄鹤楼诗词名作,他们在黄鹤楼留下的足迹也成为民间传说流传在人民群众之间。这些文人的登临,连同他们的诗词佳赋广泛流传在人民群众中,体现了人们的崇文思想倾向,同时这些文人登楼题诗的传说不仅给黄鹤楼带来巨大的名人效应,使它名声大噪,许多的千古名句也让黄鹤楼增添了文化底蕴。

TOP

,黄鹤楼名人传说的尚德传统。讲究伦理道德,这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传统。

伦理道德观念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的仁学和伦理学交融,后来又被朱熹等人继承和

发展,逐渐根植于民间,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伦理指的是“人类社会中

人与人关系与行为的秩序规范”。孔子为了维护社会秩序,提出了 “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三纲五常”等伦理观,严格制约了人们的行为。人们在遵守伦理规

范的同时,特别讲究立德。道德就是“依靠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风俗习惯等特殊
手段维系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总和” 。孔子认为,国君立德能

使“众星拱月之”,东汉的蔡邕认为一个人无论他的身份贵贱、地位高低,只要有

德,他就是一个受人敬仰的人。

TOP

由于长期受到儒家伦理道德的教育,中国人民形成

了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心理,并且在一代代的传承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中

国特色的、稳固的伦理道德观念。中国民众认为,一个有德之人应当孝顺长辈,诚

信对待朋友,忠诚于国家,忠、孝、信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形成了尊道

贵德、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对有德之人格外敬仰,以致涉及到文化领域,成为民

众的文化精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