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间文学410课堂第四小组袁昌敏

引用:
原帖由 赵颖星 于 2014-12-14 22:11 发表
你认为“贱三爷”的故事应该被弘扬吗?它的价值和生命力在哪里?
我觉得应该弘扬,作为民间机智人物,他的身上有很多优秀品质,表达了当时人们的价值和道德观念,他被人们传诵是有道德教化意义的,现在虽然慢慢淡出人的视野,但毕竟是武汉可追溯的历史文化的一部分。若能得到很好地推广,有利于在现代生活中增强当地人的凝聚力。他的生命力在于他的知名度和几百年来人们对于他的改造很有历史价值。

TOP

对了,还有就是贱三爷本身的独特性,是城镇人物,而且文武双全,武汉相对南京等城市,除了经济,文化也是很薄弱的。但是,武汉有恩施土家族,可以从民间文化方面下点功夫,拉近点差距。

TOP

从那天的采访中,突然对贱三爷的未来有了信心,第一,其实有很多人在关注贱三爷,不管是为商业还是文化目的。始终有这样一批人在为这种文化的传承做着努力,而且工作目标灵活有前景,就如沈远义老先生结合时代元素将贱三爷故事改编舞台剧。

TOP

回复 15# 的帖子

只是说要拍,有了剧本,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拍成,所以才找不到。

TOP

回复 114# 的帖子

恩,比较赞同你说的一个地域所特有的文化会增加我们的文化认同感也会加深我们对于自己家乡的感情,这是民间文化很重要的作用。不过,我觉得文化还是应当传承让后代知道的,所以我会给后代讲自己家乡的故事,讲了是一回事,至于他们愿不愿接受就看文化本身是不是适应他们的需要,这个就让小朋友自己来选择了。而拍影视作品这一方面,我觉得一方面是要让民间的文化去适应经济化社会的需要,但是不能只强调适应经济社会的需要,因为经济的导向也会使本来优秀的文化变成糟粕,变得低俗。所以另一方面还是应该提高那些在影视艺术方面工作的人员,提高对民间文化的认识,提高自身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民间文化适应了经济社会之后依旧是精品而非糟粕。就像国外拍的那些电影一样,即使是适应经济社会的需要人家依然是精良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马文净 于 2014-12-17 22:50 发表

“贱三爷”是其产生年代的一个流民英雄,他有着农民与生俱来的质朴、市民阶层的精怪,还有知识分子的文采,甚至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这个人物形象在故事发展流传过程中逐渐丰满起来,他身兼数职,或是卖猪肉的小商 ...
贱三爷这个人物具有这么的多的能力,并且身兼数职,这也说明他并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而是一个集成式的人物。沈远义老师也说过,因为武汉是一个九省通衢之地,从各地来来往往的人十分之多。来了这里可能就会将一些故事吹牛,而人们就会把这些事情嫁接到贱三爷的身上,这就使得剑三也成为了一个身兼数职,多种能力都有的人物。

TOP

引用:
原帖由 马文净 于 2014-12-17 22:46 发表

故事中的人物都操一口地道的汉腔,属于西南官话的武汉方言90%以上的词汇都是中原音,
容易理解。但也有少数词汇是武汉所特有的,如“有得”、“您家”、“正暂”、“傲角色”、“卯起来喝”等等。这些富有武汉特色 ...
而且将这种都市也有利于武汉话的发展,因为这些故事讲来还是用武汉话讲更有味,所以在讲的过程中,不仅故事本身得到了传承,武汉话也得到了传承,毕竟现在很多武汉人都要说普通话,武汉话的发展也是一个要注意的问题。

TOP

贱三爷身上的武汉人性格

一:侠义精神。方方讲“武汉人颇有几分侠义精神,喜欢做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事情”,而贱三爷的身上也有这种打抱不平的侠义精神这在他几乎所有的故事中都能体现出来,如在《贱三爷对句斥无赖》中就有充分的证明,贱三爷与那一少女家也并无什么关系,只是因为看到无赖的行为变出手制止;
二:聪明机智。方方道:“武汉人聪明能干”贱三爷的聪明能干他的机智有非常多的体现,例如《贱三爷诨名的来历》一则故事中,就和好的展示了他的聪明才智。另外像他如何智斗县太爷都可以体现他的机智。
三:精明能干。方方说“武汉人精明,但却不像上海人那么能算计,那么利己”这个特点在故事。这个特点也是贱三爷的一个重要特征,贱三爷很精,他的“精打细算”只会用在强权贵族身上,哪怕是一碗茶、一杯水都不会奉上。贱三爷在一家客栈里把自己挣的钱都放在了罐子里让客栈老版管理,但是回来后罐子里的钱却变成了盐,而贱三爷就没有再计较,而是借了他的马,一借不还,用他的马拼命干起了农活,当老板来要马时,马变成了蛤蟆。最后让老板自己承认自己的错误,换了贱三爷的钱,贱三爷也给了马。这里贱三爷利用马做干农活,想方法要回自己的钱,但是他最后还是换了人家的马。他只是要回属于自己的东西,而没有贪心。
另外在贱三爷的故事中贱三爷的工作多样,除此之外又擅长对对子,与多人都晓得他的名字,知道他非同一般,就连地主县太爷都知道他的能力,又有号召民众的力量,也充分体现了武汉人的能干之处。
四:直爽豪放,耿直勇敢。方方说:“武汉人直爽,与没遮没拦的东北人相比,这种直爽又直得有限,难免不带上点小弯弯。”我觉得这可以在另一则故事《以辱还辱对歪联》中体现出来,面对别人的侮辱,贱三爷也会直接的反击回去,即使那人地位较高(此人是地主的姨太)。
五:能言善道。方方道:“武汉人常常也是能言善道的,可那些言谈绝没有北京人的油滑和刻薄。”这个也是最能最能体现贱三爷的特点的一个方面,有关贱三爷的故事,贱三爷基本很多都是用自己的机制对话获得胜利的,嘴上功夫可以想见非常了得。比如说在《爷不跪爷》这则故事中,贱三爷就用自己的能言善道战胜了县太爷。
六:乐观豁达的性格,火热的情怀。贱三爷故事中的的幽默风趣以及“贱三爷”乐观豁达的性格,都体现了武汉人的乐观豁达和武汉人火热的情怀。

TOP

引用:
原帖由 马文净 于 2014-12-17 22:41 发表

流民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无论是基本的吃、穿、住、安全的需要,还是对自尊、知识
的渴望,在贱三爷故事中都得到了完美的实现。
背景:本世纪末,社会处于转型期,工业文明的发达,使得更多的农民脱离土地进 ...
恩恩,这是贱三爷的特色,贱三爷的故事是反映商业经济的发展的特点,在当时是反映历史发展,而在现代也与我们的社会现状类似。现在也是大量的农民到城市里面去打工。我们知道机智人物有三类:
一是宫廷人物型他们生活在帝王周围,常用自己的机巧和帝王周旋,保全自己,抑强扶弱。如
晏子以及清代乾隆皇帝身边的刘罗锅(刘墉)等。
二是乡村人物型。他们或是长工、佃户,或是巧女,或是乡村知识分子,但故事都是以乡村生活为背景,叙述主人公以机智手段战胜乡村豪强势力,维护农民尊严与生存权利。湖北的杜老么、徐苟三、张十份、陈细怪等都可以归入这一类,它是我国流行最为普遍的一类故事.
三是城镇人物型目前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武汉的贱三爷的故事了。
所以贱三爷的故事有符合我们当前的时代现状,有是唯一的。这是贱三爷发展的重要的优势。

[ 本帖最后由 习棠棠 于 2014-12-22 11:05 编辑 ]

TOP

传说中体现了哪些武汉的特色?有什么意义或作用?

故事中的人物都操一口地道的汉腔, 属于西南官话的武汉方言90 % 以上的词汇都是中原音,容易理解。但也有少数词汇是武汉所特有的, 如“ 有得” 、“ 您家” 、“ 正暂” 、“ 傲角色” 、“ 卯起来喝” 等等。这些富有武汉特色的方言, 本地人听起来觉得亲切, 外地人一听就觉得是武汉话。有些词, 例如“ 卯起来喝” 、“ 您家” 等, 外地人不容易学, 而且很难找一个合适的普通话词汇来替换。在《赵钱孙李》中背不出书的贱三爷对先生说: “ 先生, 您家把这四个字讲给我听听… … 要是您家讲了, 我还背不出来, 您家再打渺。” 口口声声地“ 您家” 貌似尊敬, 但却有一种让对方紧张的力量, 说慢一点, 音节拉长一点, 就可透出一股漫不经心与轻蔑的味儿来, 暗含之意就是: 您学问这么深, 就讲讲这四个字吧, 看你怎么讲? 看你讲了我好不好背。贱三爷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幅武汉的风情画。

TOP

你们对贱三爷的历史资料整理的很详细啊,不过,现实显然不是这样的。看看我在实地调查后的报告吧~~看看能不能对我们的调查感同身受

TOP

看看能不能打开附件啊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还有,这是我调查回来写报告时就时不时的一些思考和问题。
1.这是汉阳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我们特意离开武昌这个人流超多的地方去调查汉阳本土人士,但大家仍然对这个故事不清楚,连故事产生传播的地方人都不知道了自己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肯定会渐渐的淡忘在人们的记忆中。我们访谈过程中,百分之八十的人都不知道这个故事,我们看出了“贱三爷”故事的传承危机,也是民间故事传承的危机。
2.这个故事在沈远义老师申遗中是个机智正面的人物,但在人们心中,这是一个骂人的土话,在传承中遇到的传承变味乃至变异为我们的民间文学的传承提出了新问题。
3.沈老师申遗就是为了给“贱三爷”正名,但现在“贱三爷”的名声在百姓心中并没有明显的变化,申遗的目的到底应该怎样贯彻实行也是一个问题。
4.申遗中“贱三爷”的故事是想传达一种正面积极的思想,让人们能够在这些民间故事中有所收获,但现在民间文学的价值和意义并没有很好的传达给人民,这样的申遗项目的最后的价值在哪里,是不是只要申遗就完成了对民间文学的保护,还需不需要更进一步的工作,来传承下去。
5.关于“贱三爷”的剧本和动画片都筹划过,但都没有和大众见面,这些现代化的手段对民间文学的传承有什么影响,筹划而没有推出又是在传承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应该怎么利用现代的手段和方法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推广?

TOP

对于这些问题,大家也都有了很好的解答。自己也说说自己的观点。
1.这是汉阳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我们特意离开武昌这个人流超多的地方去调查汉阳本土人士,但大家仍然对这个故事不清楚,连故事产生传播的地方人都不知道了自己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肯定会渐渐的淡忘在人们的记忆中。我们访谈过程中,百分之八十的人都不知道这个故事,我们看出了“贱三爷”故事的传承危机,也是民间故事传承的危机。
(1)传承人的缺失.民间故事的传承人大都为年长者,这些年长者年龄较大,新一代的年轻人对该类故事不感兴趣,因此老一辈的人将这些东西传承给年轻人时出现了困难。
(2)传承方式:民间文学在历史的传承中主要依靠的口耳相传,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而且,过去信息传播的方式少,人们获取外界资源的渠道少,所以年轻人、小孩更愿意听老人讲故事,这就促进了民间故事的传播。相反,现在网络,手机,电视等等,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变多,人们便不愿意去听老一辈的讲故事,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间文学的传播。
(3)民间故事自身的魅力,民间故事种类很多,类似贱三爷这样机智人物的故事也很多,所以很容易被人们忽视。此外,“贱三爷”的故事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可能也不再具有典性,魅力也减少,对人们的吸引力减少。
(4)我们的新媒体,更倾向于报道新近发生的新闻,逸事等等,缺乏对民间故事的关注和传播。
(5)宣传力量不够
阿凡提的故事家喻户晓,而贱三爷的故事却鲜有人知,我认为很大一方面的原因在宣传方面。阿凡提有自己的动画的完整的动画片,而贱三爷的动画片却只有零零星星的几集,加上宣传不够,看这几集动画片的人更是少之有又少。
(6)人们自身缺乏对民间故事的重视,所以不会有意识的传播民间故事。

TOP

2.这个故事在沈远义老师申遗中是个机智正面的人物,但在人们心中,这是一个骂人的土话,在传承中遇到的传承变味乃至变异为我们的民间文学的传承提出了新问题。
(1)这个体现了民间文学基本特征的变异性特征,民间文学是活的语言艺术,在其传承过程中,不断地发生改变。变异性对民间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在贱三爷的例子中则表现出了因为误读和遗忘使故事失去了原有的光彩,他流传于人们口耳之中,永远没有定稿,所以很容易发生变异。“贱三爷”这个故事产生的时候,当时的人们可能比较清楚的知道这不是骂人的话,但是在传播的过程中,因为“贱”字本身是骂人的话,所以不了解具体情况的话,很容易发生误传。
(2)传承过程中人们对于贱三爷相同行动的不同主观评价所致。贱三爷的故事中确实有讲贱三爷小时候不爱读书比较调皮捣蛋的这一方面,而现在用“贱三爷”说人不学无术,耍小聪明确实有相似之处,只是在故事中主要是这里的积极的一面来讲贱三爷而后代有可能把这种特点概括为了耍小聪明和不爱读书不学无术。所以我觉得这种反差是故事在流传过程中人物对于贱三爷所做的故事的主观态度发生了改变。
(3)不同地区的思想发展不同所致。我们知道贱三爷故事多是讲贱三爷从汉阳农村到汉口城镇务工的故事。所以我个人觉得可能有这样的一种原因:明代因为皇权旁落思想比较解放的朝代,而且商业经济迅速的发展,(故事中也有反映商业经济发展这种现象的)这些对于耕读传家这种传统有了一定的影响,而像贱三爷这种不爱读书,不务正业的,但是又聪明正义,所以符合了一部分人的期望,但是在传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向外流传,那么在一些还是比较保守的地区则可能会认为贱三爷放弃读书放弃种田是一种负面的形象,也是有可能导致“贱三爷”成为一个贬义语言的。做个设想,假如贱三爷的故事是在当时商品经济较发达,外来打工者较多的地方产生的,那这里思想相对比较开放,而且哪里有更多的像贱三爷一样的外来务工者,那么他们对于贱三爷的态度会是好的,但是但是的汉阳像蔡甸地区还是农村比较保守就会贱三爷持一种批判的态度,所以贱三爷就成了骂人的话这也是有可能的。因为故事中的贱三爷来自汉阳农村,而工作在商业发达的汉口工作。人们的观念不同,是会形成不同的态度。
(4)现在所查的资料对于贱三爷的故事的整理是不是有选择的整理?因为我们所差的资料有限,会不会存在这种可能,贱三爷的故事其实原本是既有赞美贱三爷的也有批判贱三爷的但是在进行资料整理的时候,只选择了赞扬贱三爷的故事而舍弃了批判的部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