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间文学240课堂柯勇小组课题讨论区

关于武汉地名的研究

武昌的“八铺街”原来是清政府在白沙洲地区设立的防汛护堤“第八步”所在地。后来有人在此设铺经商,正好满足了人们生活所需,于是,逐渐发展为一条繁华的街道。“张公堤”见证了近百年来楚人后裔与水患作斗争的历史,见证了武汉市政建设的巨大变化。“张公堤”本名“后湖堤”,1905年由湖广总督张之洞力主并督修。“后湖堤”的修成,有效地抵挡了府河的泛滥,使堤内逐渐淤积,陆地面积扩大,为武汉的发展拓展了地域。如今,后湖堤的防汛功能已经消退,交通功能明显凸现,历史与文化价值日益为人们重视。于是,“后湖堤”之名理所当然地为“张公堤”取代。
其实,今天的人们,并不仅仅是怀念一个张之洞,而是怀念千千万万的筑堤功臣,怀念造福子孙的武汉先民。凡是为武汉作出过卓越贡献的人们,武汉都不会忘记他们。如在抗日战争中,空军英雄陈怀民在武汉上空同敌人进行殊死博斗,虽然以身殉国,但他的英名却化作街道与我们的城市共存。

TOP

关于武汉地名的研究

5、体现武汉人民的生活与习惯如今,人们看到的许多地名,已经不是最原始的文字表述,而是按照武汉人的习惯,与时俱进,变化而来。武汉人在语言上有种同音传译的习惯。因此,有些地名虽然音同,但已不能从现有的字面上看到它的本意了“集家咀”就是一例。“集家咀”其实原为“接驾嘴”,说的是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熄在赴京登基途中,路过武汉在此换船时受到隆重接驾而得名。后来按谐音改为“薛家嘴”。这个地名当然不能反映此地日渐繁荣,于是又同音传译为“集稼嘴”这“集稼嘴”中的“稼”与“嘴”也较繁琐,不适合急性子的武汉人。于是便成了今天的“集家咀”。汉口江汉饭店的前身“德明饭店”中的“德明”,也是由异域文字翻译而来。1900年京汉铁路建成,终点在汉口。9年后,在火车站附近修建了具有法国建筑风格的这座豪华饭店,并用洋文取名为“TERMINUS”。这洋文并不为普通百姓接受,于是被音译为“德明”二字了。显然,这汉语“德明”不能解释为“到终点”。

TOP

关于武汉地名的研究

6、丰富和弘扬了楚文化的魅力
武汉地名,不仅蕴含着丰富的荆楚文化,而且对楚文化的丰富与弘扬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功效。
许多地名成为歇后语、俏皮话的主要元素,反映出楚人的睿智与机敏。“古楼洞”是武昌蛇山的一座山洞,修建于民国初期。依当时的交通能力与市政水平,有如此山洞已是首屈一指。然而,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与现代化交通的来临,这座能行人能过桥的涵洞显然太窄了。于是有人便编了一句歇后语:古楼洞里拦车子—一翘(窍)不通。这句歇后语形象而生动地道出了古楼洞的交通能力,同时,又成为对一问三不知状况的比喻,诙谐有趣。

TOP

关于武汉地名的研究

把1给漏了~
1、取自楚地的经典诗赋
武汉的许多地名,直接出自楚地经典诗赋的精彩名句。其中
的典型代表,当数东湖的行吟阁。“行吟”二字,是出自楚辞《渔父》一章的开篇:“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稿。”传说当年屈原放逐,的确来过此地。因而在雕梁画栋的行吟阁前,特地建造起一座三间大夫苦苦行吟的汉白玉全身塑像。人们驻足于碧波柳浪之间,仿佛听见淳朴的渔翁在问:“你不是三间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里呢?”三间大夫仰天长叹:“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足以见放。”
武汉的别称“江城”,也出自号称“楚狂人”的安陆女婿李白之口。诗人在《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中写道:“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真不愧为大文豪。

这些只是初步的分类,但可以看出我们所选取的角度还是非常新颖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