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间文学410课堂第四小组袁昌敏

引用:
原帖由 马文净 于 2014-12-17 22:46 发表

故事中的人物都操一口地道的汉腔,属于西南官话的武汉方言90%以上的词汇都是中原音,
容易理解。但也有少数词汇是武汉所特有的,如“有得”、“您家”、“正暂”、“傲角色”、“卯起来喝”等等。这些富有武汉特色 ...
表现:
1、词汇:有些词,例如“卯起来喝”、“您家”等,外地人不容易学,而且很难找一个合适的普通话词汇来替换。在《赵钱孙李》中背不出书的贱三爷对先生说:“先生,您家把这四个字讲给我听听……要是您家讲了,我还背不出来,您家再打渺。”口口声声地“您家”貌似尊敬,但却有一种让对方紧张的力量,说慢一点,音节拉长一点,就可透出一股漫不经心与轻蔑的味儿来,暗含之意就是:您学问这么深,就讲讲这四个字吧,看你怎么讲?看你讲了我好不好背。
诚如周迪荪在《“地域”也是一个角色》中所言:“作为小说环境内容构成因素之一的‘地域性’因素虽然必不可少,却同样具有它自身所特有的审美表达功能,大到一个民族的文学、民族性的体现,小到一个特定地域独特的生活气息、风土人情、精神风貌的显现,以及由此产生的某种特具魅力的审美效应。”

TOP

引用:
原帖由 马文净 于 2014-12-17 22:46 发表

故事中的人物都操一口地道的汉腔,属于西南官话的武汉方言90%以上的词汇都是中原音,
容易理解。但也有少数词汇是武汉所特有的,如“有得”、“您家”、“正暂”、“傲角色”、“卯起来喝”等等。这些富有武汉特色 ...
2、地名:贱三爷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幅武汉的风情画。故事发生的地点大多是真实地点,增强了故事的可信性。例如,《智平械斗》就发生在“蔡甸镇”,《菩萨显灵》发生在从黄破木兰山回汉阳路上,《一条田梗》发生在黄破和孝感交界处,《打擂台》发生在“蔡甸镇三义殿”,《扁担山题诗》发生在“扁担山”,这些熟悉的地名,让我们似置身于其中,读起来觉得亲切、可信。奸诈的掌柜,心狠手辣的地主,虚伪无知的教书先生,装神弄鬼的神汉、巫婆,明哲保身的高人,骗钱的看相先生,辛苦劳作、吃不饱穿不暖的劳苦大众,形形色色的人物通过贱三爷的行动都栩栩如生地活跃在这幅风情画上。

TOP

引用:
原帖由 马文净 于 2014-12-17 22:46 发表

故事中的人物都操一口地道的汉腔,属于西南官话的武汉方言90%以上的词汇都是中原音,
容易理解。但也有少数词汇是武汉所特有的,如“有得”、“您家”、“正暂”、“傲角色”、“卯起来喝”等等。这些富有武汉特色 ...
3、社会状况:当年,“汉阳县出外做生意,跑行商,帮工干活,做手艺的人蛮多,所以,人们有句俗话说:无汉不为城。”“汉阳县蔡甸镇是个水旱码头,南来北往的商旅,行人非常多,东迎西送的货物也川流不息。”可见当时人们对土地的依附已少,资本主义已萌芽。而且,“每年,汉阳县的人都成群结队到黄破木兰山去朝山进香,求菩萨保佑。”这些风情画为贱三爷性格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特定的土壤。
综上所述,贱三爷是个具有浓郁的武汉特色的艺术形象。他是明中叶以后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失去土地的流民的代表,他集中反映了广大流民阶层的愿望与理想。在今天,这个形象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TOP

引用:
原帖由 马文净 于 2014-12-17 22:46 发表

故事中的人物都操一口地道的汉腔,属于西南官话的武汉方言90%以上的词汇都是中原音,
容易理解。但也有少数词汇是武汉所特有的,如“有得”、“您家”、“正暂”、“傲角色”、“卯起来喝”等等。这些富有武汉特色 ...
武汉民众品格:贱三爷是由弄村步入城镇的箭垛式的底层劳动者形象。他的文武双全、机智多谋和行侠仗义充分体现了武汉人民的品格特征:“倔、痞、精、智、勇、侠。”从身份上讲,贱三爷是典型的下层民众代表,很多故事都点出了贱三爷的贫寒出身。贱三爷的父亲、哥哥都是给财主帮工的短工,经常无故被克扣工钱,生活十分艰难,甚至因无法给贱三爷的老师奉送餐饭而遭人鄙视; 贱三爷本人则因买不起耕牛而自己拉犁耕田,他当过码头搬运工、餐馆和酒馆的跑堂、牛倌,从事过为人所不齿的“贱三业”,是外出谋生的贫苦大众的典型。
贱三爷的倔。他好打抱不平,保护弱者,不能容忍周围发生不平的事情。他的倔一方面表现为对亲朋友人的仗义,《还债》里他的朋友找庙里的道人借钱娶妻,不想遇到虚伪道人心怀不轨,贱三爷设计使道人偷鸡不成反蚀把米; 另一方面表现为不畏强权,勇于反抗,《六个指头》中知县肆意敛财,贱三爷看不过去,借朋友长了“六个指头”的缘由上堂告状,直言不讳地指出知县超出皇帝所定下的新的捐税,犹如长出的第六根手指,吓得知县大惊失色,连忙取消不合理的苛捐杂税。
贱三爷的刁。这个人物形象很有特色: “越是有钱的他越不怕,越是当官的他越是骂,越是穷人他越是帮,越狠的他要跟他斗,穷人找他他就去,富人请他请不动他的大驾”。对于轻视自己的人,贱三爷都会主动出击。刘善人来买他的猪肉,他就主动出击,把“明日杀猪卖您家”说成“明日杀您家,再卖您家”,使刘善人难堪。有时甚至“无事生非”,哪怕事不关己,只要有不顺眼的事他都会出头。他看不惯知县贪赃枉法、见钱眼开,便两眼各贴着一枚铜钱,跌跌撞撞直闯公堂,待知县问他缘由时,却说自己和知县一样认钱不认人; 他气不过刘善人的武师耀武扬威欺压百姓,主动请缨打擂击败比自己壮实的武师,其“招惹”权贵的胆量可见一斑。
贱三爷的精。他的“精打细算”只会用在强权贵族身上,哪怕是一碗茶、一杯水都不会奉上。知县、师爷、刘善人想占贱三爷的便宜让他请客吃饭,贱三爷满口答应,到开饭时却说该来的没来,不该来的都来了,气走了师爷,继而又说该走的没走,不该走的却走了,气走了知县和刘善人。知县、师爷到贱三爷家讨茶喝,贱三爷却说家里粗茶无法待客,要为知县榨甘
蔗汁,知县左等右等等不到,却发现他在树林里酣睡,说等甘蔗苗长大再榨汁。
贱三爷的智。这主要体现在贱三爷的智斗上,几乎每一个故事对贱三爷的智都有所体现。《讨学钱》里贱三爷智斗东家,不仅拿回了自己三倍的学钱,还讨回了大哥前一年的学钱; 他见堂客为生病的岳母送一斗米,为生病的婆婆送一把米,他不吵不闹,而是当着堂客的面只亲女儿,不管不顾儿子,念叨着“要一升,不要一把”,启发教育堂客,使她幡然醒悟。
贱三爷的勇。贱三爷“敢于同形形色色的邪恶势力作对,维护了劳动者的尊严,是城镇底层劳动人民智慧和正义感的化身”。知县嫉妒贱三爷在百姓中的威望,要其为己下跪,贱三爷却道: “你是县太爷,我是贱三爷,爷不跪爷。”县太爷捉住了冒充自己抢夺民财的贼,还捞到了不少钱财,十分高兴,要贱三爷作诗赞美自己的德政,贱三爷道: “县太爷捉了贼官,县衙里翻了贼船; 不管是县官、贼官,要是区别难上加难; 县官是做官的贼,贼是做了贼的官。”《斗恶魔》《炸鬼》里还讲到贱三爷神不惧怕鬼怪,敢于制服鬼怪之物。其“勇”可见一斑。
贱三爷的“侠”。“侠”是低层民众期盼和讴歌的对象,《韩非子·五蠹》曰: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乱禁。”结合不断变迁的社会现状会发现,“侠”“不是一个体现在正统的经书典籍中的、可用简明的术语所确定的精神现象,而是一种历史存在与民间想象、社会体验与心理认证”。贱三爷故事正体现了民众的这种心理认同。县太爷让贱三爷将鱼肉百姓得来十坛金银放入坛内,贴上“酒”字送回老家,贱三爷途中见百姓贫苦,便将金银分给了贫苦民众; 北霸天巧取豪夺,抢劫民女,贱三爷伸张正义、惩治豪奴、智斗北霸天解救老妇和弱女; 财主趁农民之危,拼命压低牛价,贱三爷为卖牛的贫苦农民抱不平,诱导财主将买牛的银子加多,使贫苦人安然离开; 财主不顾天旱歉收,强迫欠账农民立即清账,否则烧房告官,农民被逼得生不如死,贱三爷便将农民欠钱的收据“一烧了之”。这些无一不证实了贱三爷身上的“侠义”。

TOP

引用:
原帖由 马文净 于 2014-12-10 22:32 发表
总述:贱三爷的故事是机智人物故事的代表,这一类的故事本身就具有较大的艺术魅力。贱三爷故事的历史文化价值更在于它是渊源久远的机智人物故事在近现代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
从以下三方面分析:机智故事的魅力;历 ...
“贱三爷”是其产生年代的一个流民英雄,他有着农民与生俱来的质朴、市民阶层的精怪,还有知识分子的文采,甚至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这个人物形象在故事发展流传过程中逐渐丰满起来,他身兼数职,或是卖猪肉的小商贩,或是租田来耕的农民、财主家的长工,或是城里的雇工等等,甚至风雅且富有文采,与知县、师爷等无知的“高级知识分子”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下层劳动人民的艺术创作中,这个人物形象在充当复杂社会角色的同时,透射出特定社会历史所赋予故事人物的深刻内涵,更重要的是概括出了印有“武汉”标签这一地域性人物的性格特征。

TOP

贱三爷

引用:
原帖由 袁昌敏 于 2014-12-17 11:15 发表
我很赞同你的观点“ 而现今,当时的民间故事的社会环境基础早已消失不见,没有了商人也没有了财主,更没有受到商人和财主压迫的人,因此对贱三爷故事的关注程度低下是自然的。”
是环境基础吗?应该是生活方式吧,现在没有了茶馆,酒肆这样供人们聚集休息闲聊的大的公共场所,以前的茶馆可是各地人们的汇集之处,见面不管认识不认识也能聊天,听到别人·有趣的见闻就凑上去插嘴了。而且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节奏加快,人与人之间越来越远,每个人都沉溺在自己的手机世界里。网络传媒信息的发达,人们不需要口耳相传获知外面的世界,休息娱乐有更多样化的·选择。

TOP

调查沈远义先生后,我们针对之前野外调查后所产生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答。

为什么在民间贱三爷名声会不好,申遗对这个故事的影响,这个故事对正负面的取舍,以前发扬的时候每次都夭折的原因,和他以后准备怎样传承的。

贱的含义,为什么名声不好:
1、这个“贱”是指舍己为人,不为自己着想,热心帮助他人,不怕吃亏的意思,并不十分带有贬义色彩。
2、“汉阳来的贱三爷”,这是地域歧视。
申遗对故事的影响:
申遗本身是一种保护,但是似乎影响不大,因为各部门不协调,宣传力度不够,影响还是仅限于蔡甸及年纪较大一辈的人身上,还有在老战士艺术团范围内传播。
3、正负取舍:
这是肯定有的,因为宣扬负面一是对社会影响不好,二是申遗会出现问题,所以倾向性是必然的。
4、每次夭折的原因:
动画片和电视剧涉及到商业效益的篡改对贱三爷形象的破坏和对民间文化的不尊重;政府把拨款用到房地产;自己想制作动画但版权不在自己手中,因此报酬太低,动画无法进行。
5、以后传承:
舞台剧成功后,在武汉乃至全国巡演推广。

TOP

回复 6# 的帖子

恩,是的,贱三爷的名字有很多来历,这个故事人物也是沈老师集合了各种机智人物的故事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在今天贱三爷的贱有些人理解为骂人的话,有的人理解的贱则是宁可自己吃亏,也不让别人吃亏,做好事不留名的“贱”。

TOP

引用:
原帖由 千城‘无音 于 2014-12-17 12:48 发表
一般申遗应该都是抱着两个目的:第一个就是让这种文化遗产能够被世界重视、承认,并且保存下来,得到广泛传播;第二个就是申请这个文化遗产的所有权,这个就不属于我们讨论的范畴了。总之人们对文化遗产申遗,都是抱 ...
赞同,不过我学了贱三爷,一定不会跟我的小孩去讲贱三爷的故事,这是武汉人的独特文化,是跟这里的历史发展息息相关的。现代人需要接受那么多文化讯息,光非遗就是几十万个,全盘了解岂不累死。只能说当它符合某种需要的时候去接受,比如现在学习民间文学,我才去了解贱三爷。但是对于家乡的一些故事传说还是有必要了解的,增强对这片土地的自豪感和归属感,知道自己从哪里来。
文化遗产的保护,一部分靠国家财力的投入,另一部分还是要借助市场。适者生存,让市场去筛选,最终留下有限的精华。这也逼着非遗结合现实,寻找新的出路,这才是长久之道。就像美国拍《花木兰》《功夫熊猫》,很多东西只要找对点,无需刻意保护也能喜闻乐见。

TOP

引用:
原帖由 卞仕傲 于 2014-12-4 21:53 发表
“武汉版阿凡提”入围“省级非遗”   
     “贱三爷”脾气是越狠越不怕
  “汉阳来的贱三爷。”是老武汉人耳熟能详的一句口头语。但很少有人详细了解“贱三爷”的生平。“其实“贱三爷”就是武汉版的阿凡提。”湖 ...
哇,长知识了,原来不知道贱三爷是真实存在故事原型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卞仕傲 于 2014-12-16 21:54 发表
这可能也反映了研究的一种局限性,从教化层面上将总是倾向于讲好的,从而舍弃一些不好的,以求在教化过程中树立一个正统的形象。
说对了,采访中也问了这个问题,沈远义也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为了申遗和推广的目的。武汉人觉得“贱三爷”是骂人的话也是有原因的,其实古代贱三爷就是人们茶余饭后谈笑的对象,一个滑稽的小丑,他做的好事在一般人看来是难以理解的,是蠢。只是现在为了宣传,将他的精神从书面上总结升华了。

TOP

回复 114# 的帖子

同意,任何文化都要在适应当下的社会环境的情况下才能生存,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民间故事在传承过程中也不能固步自封,尤其是在当前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知识更新速度之快,文化遗产要想重新焕发生机,必须与时代相结合。

TOP

引用:
原帖由 李婷婷487 于 2014-12-17 23:18 发表

说对了,采访中也问了这个问题,沈远义也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为了申遗和推广的目的。武汉人觉得“贱三爷”是骂人的话也是有原因的,其实古代贱三爷就是人们茶余饭后谈笑的对象,一个滑稽的小丑,他做的好事在一般人 ...
我觉得也不能说只是为了宣传吧,毕竟这本身也属于人物身上的一个特点。就像我们采访沈远义老师的时候,他说宣传不好的东西根本就发表不出去,所以也不能一味地说研究的局限,和政策也有关系。另一方面,宣传正面的东西有利于更好地宣传正能量,起到更好地教育作用。

TOP

有一个贱三爷的小视频(效果好像不太好)

TOP

引用:
原帖由 卞仕傲 于 2014-12-15 21:20 发表
1、借助印刷媒介而实现的由口头文学到书面形式的转换,即将民间故事整理成册,印刷出版
2、借助网络电视媒体实现由口头传授到网络观看,现代信息环境下,应借助新的传播形式,大型MOOC网络课堂得到推广并获得成功, ...
那估计观众大多也只是选了民间文学课程的学生吧,其他的课程都是针对专业课程的,符合现实的某种需要才会有市场。很少人会单纯为了了解民间各种故事去学习,更多是为了某种娱乐消遣,教化作用去述说这些民间故事。我觉得如果不能找到与现实生活真正的切合点,推广就是一句空话,我们面临的困境也从来不是技术,而是市场,是生活需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