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2017民间文学1课堂第2小组研讨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西卷》的故事家小传,写得非常生动有特色,而且令人欣慰的是广西各民族民间故事讲述家不但是民间文化传承者,而且是阅历丰富的人,是多种文化融合的优秀人才。这本书把主题、题材相同或相近的故事选录进来,放在一起,尝试用平常的百姓故事彰显家乡广西的历史文化精神,这让我们这些在外求学的游子能够追寻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源头,也领悟到了广西民间故事的特色,感受到了广西历史文化的多元性,实属三生有幸。

TOP

关于民间故事的改变,下面附上改编的剧本。由于是第一次尝试改编剧本,肯定有很多不成熟的需要改进的地方,请大家多多指教。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动画片《白雪公主》的改编分析

一、从农业社会的群体无意识到工业社会的文化制造———卡通片《白雪公主》的产生
《白雪公主》这个故事原型由格林兄弟采自德国民间, 刊行于1812年的圣诞节, 此时距离德国遭到拿破仑占领只有六年。德国人民为了尽快统一, 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开始努力首先在语言文化上进行统一。格林兄弟为了给德国人民提供日耳曼民族历史、神话、传说, 努力开掘民间的故事, 搜集民间童话传。格林兄弟在1812年至1857年, 先后出版了七版《格林童话》。国外翻译引介的版本, 多半都以第七版为主。在出版家和评论家眼中, 初版的《格林童话》是一本“母亲念给 女 儿 听 时, 会 不 由 得 羞 愧 脸红 的 故 事集”。由于原来的故事过于原始、鄙俗, 不合当时的文化规范, 迫于压力, 格林兄弟先后在不同时期, 对故事进行了大量的修改和调整, 以便使这些童话故事可以被19世纪的德国社会接受。总而言之, 原始的德国民间故事在19世纪变成“童话”后, 已经面目全非。格林兄弟的这些修改, 不尽是删改了一些鄙俗的情节和细节, 更为重要的是, 他们以现代精神审视传统, 赋予这些德国童话以一种现代精神。《白雪公主》的原版采写的原始故事中, 真正想置白雪公主于死地的皇后并非继母, 而是白雪公主的亲生母亲。在第二版, 格林兄弟将生母的身份改成了继母, 白雪公主的母亲生下她之后死去, 然后父王迎娶了继母。亲生母亲之所以会放逐白雪公主, 有没有可能不是因为嫉妒, 而是希望能斩断父女之间不正常的关系呢? 根据格林兄弟于1808年的笔记, 前去寻找玻璃棺的其实不是王子, 而是白雪公主的父王。欧洲各国在当时流行着许多类似传说, 有国王向公主求欢, 或是称赞公主的美貌, 导致夫妻感情生变的情节。这些传说都暗示着美丽女儿和父亲之间的不寻常关系。布尔诺·贝提罕分析认为, 白雪公主与后母的争执起源于母女都想占有父亲的伊拉克底帕斯情结。从第二版开始, 格林兄弟便将生母的身份改成了继母, 取消了国王, 添置了王子, 彻底改变了故事主题, 把它从乱伦转向人类同情与真、善、美的赞扬。正如艾伦·金指出: 所有的童话, 本质上都是成人童话, 它们与中世纪巫术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童话所包括的并非儿童的心理需求, 而是成年人社会的心理隐喻。无论是格林兄弟从德国民间搜集到的原始形态的童话, 还是连续修改多年形成的德国现代童话, 包括迪斯尼编创的现代卡通片, 都是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物, 从本质上讲, 它们都是成人童话, 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精神。

TOP

动画片《白雪公主》的情节改造

二、卡通片《白雪公主》的情节改造
卡通 片 《白 雪 公 主 》根 据 格 林 童 话 改编, 影片的开端, 是一本打开的格林童话书, 引用了这篇童话开头的几句原文: 白雪公主的皮肤像雪一样白, 嘴唇像玫瑰一样鲜艳, 头发像乌木一样黑……但是, 影片对童话的情节进行了很多意味深长的改变。卡通片的改编, 有一最突出的地方: 把继母妖魔化。影片有意回避了家庭伦理内容, 将母女的关系, 变成妖魔与天使的冲突。
1.继母迫害白雪公主的情节。在格林童话中, 讲述了皇后多次杀害白雪公主的情节。在动画片中, 省略了一些比较血腥的画面, 如那颗代替白雪公主心脏的猪心, 并没有在画面上出现, 影片还删节了王后用腰带勒杀白雪公主的情节。白雪公主吃苹果中毒倒下的画面, 也被编导有意的回避了。不过, 影片有几个渲染恐怖气氛的场景: 皇后的地下牢房, 骷髅的手骨伸出铁栏去抓水罐, 皇后踢翻罐子, 从中爬出一只毒蜘蛛……皇后因为贪婪, 而由一个美丽的女人变成丑陋、可怕的女巫, 涂了毒药的黑苹果, 丑恶的面容, 狰狞的笑声……影片编导认为, 这些刺激性的场面, 还是可以被孩子们看的。
2.皇后最后的下场。《白雪公主》的故事结尾, 皇后被套上烧得赤红的铁鞋, 跳舞至死。这一情节从初版到最后一版都没有改变。动画片的编导认为, 皇后的结局如果太过悲惨、可怕, 不适于儿童观看, 如果过于平淡, 又缺少动作性。最后, 编导决定让皇后自己跌下山崖, 然后被滚下的巨石砸死。这是灌输给孩子们一个道理, “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
3小矮人和王子的新形象。根据德国民间故事的原典记载, 白雪公主进入森林后, 每晚轮流与七个小矮人同床, 小矮人不过是农民的转喻, 地位极其低下的农民要与高贵的公主同床, 可以说是一种痴人的梦想。这一可怕情节的设置, 显然是贫苦农民意淫的产物。迪斯尼影片的编导, 将七个小矮人, 设计成七个矿工, 他们性格淳朴、天真, 他们热爱白雪公主, 纯真的保护她, 他们成为反抗邪恶势力的群体, 可以说, 他们美国劳工阶级和工会形象的折射物。同时, 影片还用大量的画面, 描述了白雪公主与森林小动物, 以及七个小矮人和平、友好关系。把整个世界的自然万物, 定性为和谐、美好的关系, 反映了影片编导对美好社会未来的憧憬。格林童话的改编中, 把王子写成, 不但英俊, 而且富有。显然, 金钱是格林兄弟认定的一个“好王子”不可或缺的条件。而迪斯尼影片的改编却恰恰恰相反, 把爱情描写成一种可以超越财富和门弟的伟大情感, 这完全是一种现代社会的爱情观念。
在迪斯尼影片中, 骑着白马的英俊王子, 听到白雪公主的美妙歌声, 寻音而来,她破烂的衣衫, 显示她只是一个女仆, 他不顾白雪公主的卑下地位, 一见衷情地爱上了她。最后, 他又用爱情的吻, 唤醒了白雪公主, 然后带着她远去。这一种现代式的爱情, 所以立即受到了当代人们无保留的欣然接受。

TOP

动画片《白雪公主》与现实背景

三、《白雪公主》———罗斯福“新政”的
颂歌在《白雪公主》中, 我们可以看到罗斯福新政的影子, 经济大萧条、工团主义、罢工潮等等。剧中人物在“群体无意识”的改编创作中, 可以与社会现实相互影射。皇后———代表着资本主义的贪婪; 白雪公主———代表着妥协和爱的精神, 真理、道德和美好的化身;王子———代表罗斯福“新政”, 他神奇的一吻, 使美国经济复苏。七个小矮人———他们是美国工人阶级, 正义和善良的化身, 憧憬着和平、美好的生活。影片的结尾, 七个小矮人追赶皇后, 可恶的皇后仓皇中摔下山崖,被滚下的巨石砸死。七个小矮人的团结斗争, 正体现了美国工会的斗争精神。影片既赞许了白雪公主的妥协与爱的品德, 又强调了森林中小动物们的互爱互助, 同时又肯定了对邪恶势力进行必要的反抗与斗争。最令观众感动的是小动物和小矮人对白雪公主无私的关心与爱护。影片用美丽的森林、可爱的小动物以及美好的歌声, 赞美了温馨、甜美、和谐的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 抒发了美国大众对一个和平、谐调和富足、幸福的现代化社会的向往。如果说, 格林将反映民间现实生活的寓言, 变成了适于初步工业化的社会生活, 专门供家庭教育的育儿读物, 将原始素材雅化、道德化。那么, 迪斯尼则将童话改编成了, 卡通片在道德上更纯正, 情节上更具温馨, 场面更优美, 适于工业化社会的美国社会, 成为专门供孩子和家长共同观赏的影片。《白雪 公 主 》是 迪 斯 尼 里 程 碑 式 的 作品, 通过这部影片, 迪斯尼走过了一个充满企图和挑战的阶段, 逐渐完成了以中产阶级观众品味为主的风格定位。迪斯尼公司的文化定位是与美国中部社会的需求相互共振的结果。

TOP

后现代主义对动画片《白雪公主》的反讽

四、后现代主义对《白雪公主》的解构、反讽
如果说, 《白雪公主》在30年代被迪斯尼公司进行了现代主义的改编, 半个世纪后, 《白雪公主》又遭遇到后现代主义的批判与解构的命运。在 80 年 代 , 美 国 各 地 掀 起 一 场 PC( Political Gorrectness) 运动, 以“政治正确”为标准修正有歧视性的偏见和言论, 例如批判“欧洲白人和男性中心”的观念, 支援弱势群体和少数族群。在这场“政治正确”的运动中, 《格林童话》也受到了批判, 社会学家、文艺批评家列举了这部童话中所包含的一系列错误: 维护皇权统治, 克制人的自然冲动, 性别歧视, 父权主义, 异性恋主义的性偏见等等。《白雪公主》自然首当冲, 有人提出抗议“看了白雪公主后的小孩会变成歧视女性”。他们提出, 只有“清洗”《白雪公主》在内的传统童话中的偏见, 才能把这些童话安全、无害地交给母亲和孩子们, 从而有益于她们的心理健康。

TOP

小组展示体会

在本次小组展示中,我主要负责完成三个电影简介的制作,小组调研视频《七位勇士的童话探险》和PPT主讲,
本来打算用视频介绍电影,后来因为时间关系和技术原因采用了比较简单的PPT自动放映,很感谢前面几位同学提供了文本、录音、剧照,大家都非常认真的想把任务完成好,在这次展示也学到了很多,还是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因为一个人的时间和经历都是有限的,只有合作才能走得更远。
《七个勇士的童话探险》是临时作的,因为感觉想把我们的过程展示给大家,视频的形式也比较活泼。
最后的PPT展示个人还是比较满意,虽然得分上没有最高,但是尽力了就问心无愧

TOP

广西民间故事《达妍与勒驾》分享

《达妍与勒驾》是我选择的改编作品,流传于广西西北部东兰。黄革、马永全搜集整理,载《广西少数民族民间故事》。
  龙员外独龙女达妍与长工勒驾在圩场对歌相爱后,达妍长了一身疮疖,勒驾爬崖采草药,跌下崖底腿骨折断,后来成了跛子。达妍并不嫌弃,治好疮疖后更爱勒驾。龙员外限期写文章、射桃花、找雷鼓,招婿上门。勒驾不畏山高路远,去找雷鼓,射杀了老虎、狗熊,为老阿公排忧解难,得老阿公的指点,腾云驾雾到雷山,找见了雷岩,射死了大蟒,用喊泉洗脚,治愈了跛脚,战胜了对手日八、日犬,背雷鼓回来,赢得龙员外的喜爱。勒驾与达妍终于结成一对,拜堂成亲。

TOP

《纸伞》——改编自广西民间故事《达妍与勒驾》

《纸伞》——改编自广西民间故事《达妍与勒驾》节选    秋分后,池塘里只剩下些残荷,稀稀拉拉的立在湖上,下雨的时候,滴滴答答的打着雨声,屋前屋后的竹叶沙沙的作响。爷爷不上山,便倚着竹摇椅,坐在天井的屋檐下,满意地“吧嗒吧嗒”的抽着水烟,端详晾晒在屋角的青青的竹筒,不时用他布满老茧的手摇着大蒲扇。
这雨来得急,平日里一起掏鸟蛋、捉野味的小混混们也一时没了兴趣,勒驾便索性留在家里陪爷爷。说是陪爷爷,他可不愿乖乖坐着,而是摆弄着不知从哪里拾掇来的剑,煞有其事的在大堂里舞着捉摸着。他最大的愿望就是习得本领,行走江湖。爷爷可不喜欢舞刀弄枪,他年轻时也是饱读诗书之人,凭着自己上学的记忆一直给勒驾教书启蒙,虽没有老师指点,但勒驾却很机灵,什么都学得很快。“勒驾啊,趁这几日农闲,去打点酒咱爷孙俩好好喝一盅吧。”爷爷打断了勒驾的念想。眯着眼,用蒲扇指了指挂在墙上的酒葫芦的方向,又自顾自摇头晃脑的唱起:“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
勒驾也舞乏了,眼看天色快暗,便一把用木剑提溜着酒葫芦,一手拿起廊柱下的大纸伞便往外走。“记得要‘六合斋’二十年的三花酒。”爷爷的声音远远从后边传来。“知道啦!”不等说完便一跃出台阶向桂林郡奔去。
     家距离桂林郡还有一大段距离,勒驾边跑边用剑一一砍向路旁的野草,还高兴得哈哈大笑,又一把揪起狗尾巴叼在嘴里。淅淅沥沥的雨打在竹纸伞上。
“刘掌柜,来三两二十年三花酒,二两猪头肉,要新鲜的。”“好咧!请您稍等!”“再要一份红烧秀玉狮子头,芡粉少放。”勒驾想起爷爷平日惦念已久,不管日子多贫乏每年总要吃上几回六合斋的镇店之宝,忙添上一句,便径直坐在门前的酒桌上,抖抖身上的雨水,嘴里还叼着那一路的狗尾巴草。“勒驾,近来可好啊?”刘掌柜打完手上的账目,笑盈盈的问他。“刘伯,都好。”“哼,没爹娘的野孩子。”刘福轻哼着说,一边不屑的把打好酒的酒葫芦和包好的菜往桌子上一放,发出“嘭”的一声。刘掌柜不作声,只一眼神怒瞪儿子刘福。勒驾那愿受这羞辱,立马站起来,攥紧了拳头刚要挥出去,忽想到天色已暗,爷爷还在家等着,便只怒瞪着他。刘掌柜见势不妙,忙走上前递上酒葫芦和一众打包的菜,赔笑到:“勒驾,今日是我刘伯的不是,这便算是我给你谢罪,代我给你爷爷问好啊。”“不必了!”说罢掏出银两一甩在桌上,拿起东西便往雨里走。“爹,我又没说错,你干嘛向他赔罪!”刘福愤愤的白了一眼他爹。“诶,勒大爷家与我们祖上也曾是故交,想当日勒家是如何的钟鸣鼎食,谁知道竟然在十年之间破败。勒驾这孩子也是勒家落败后勒大爷才捡来送终的,你下次再提这件事,我就打断你的狗腿!”刘掌柜想起往昔不禁拭了一下眼角的泪。

TOP

小议广西民间文学特征







除了改编民间故事,我通过阅读《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民间歌谣集成》、《中国民间谚语集成》等书目整理了广西民间文学特征:


广西民间文学是广西各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民间文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地处祖国南疆,多山地丘陵,山水志特征明显,具有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各族人民世代以耕田为业,民间故事具有鲜明的农耕文化特点;又由于多民族杂居,汉族人口来源的多样性,壮、毛南等土著民族和外族文明相互交融,共同发展,民间故事具有多元性和交融性;另外,由于广西由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的时间比较晚,创世神话中呈现出众多歌颂女神神绩、远古母系社会的沉淀。


一、广西民间文学的农耕文化特点
广西民间文学是广西人民劳动生产、日常生活的提炼和总结,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了广西人民的勤劳、勇敢、智慧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探索,体现了广西各族人民的社会价值观念及取向。广西属于南方水田农耕稻作文化、珠江流域中华文明古源之一。农耕作为广西人民的主要生产方式,决定着广西人民的生存模式,必然会在广西各族民间文学艺术中打上深深的烙印。
《姆洛甲》和《布洛陀》是壮族流传至今的解释自然神话体系中最重要的作品,它们都对农业的起想都作了幻想性的解释,不仅颂扬了姆洛甲、布洛陀疏理江河、造田造地、开创种植事业的丰功伟迹,而且道说了他们教人种植五谷、饲养鸡鸭、施肥除草、防治病虫害及挖渠引水等农耕事业的艰苦历程。苗族物种起源神话也有《五谷种子的来历》这类关于谷种来源的内容,另外,“‘抗旱神话’和‘洪水神话’在壮族征战自然神话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说明农业在远古时代便是壮族先民赖以生存之根本”[ 李富强:《壮族民间文学艺术中的农耕文化特点》[J].广西民族研究,1996年第一期,P74],也说明农耕文化在广西民间故事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除了民间神话,还多有《秧鸡鸟》[ 钟敬文:《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西卷》[M].北京:北京冠中印刷厂,2001年12月第一版,P304](壮族)、《摘桑姐》


二、广西民间文学的交融性与民族性

广西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据考证,“壮、仫佬、毛南、侗、水族为骆越后裔,属于广西土著,其他各族于不同历史时期由湖南、广东、贵州及福建、江苏迁入”[ 钟敬文:《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西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P2]。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修建灵渠、逢中原地区战乱(如南北朝、五代十国、明末等),都有部分汉族人迁入广西。1949年解放后,外省军队干部南下,后为支援边疆,有大量外省科研人员、大学生来到广西定居。这些外来文化和土著文化相结合,共同进步发展,最终产生了多姿多彩的广西地域文明。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不同民族的智慧交相辉映,为民间文学的交融性和互补提供了可能。
例如汉族造世神话《盘古开天辟地》,在壮、毛南、苗族中均有流传,且都生动形象,真挚感人。同样是上古时代,天和地紧密联系在一起,天地一片混沌。在壮族神话《布洛陀》[ 钟敬文:《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西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P30]中,托起天地的人物变为壮族始祖布洛陀,他是壮族三王(另外另个为雷王、龙王)中的一个,智慧过人,神力无限。除了托起天,布洛陀还担任了西方神话中上帝的作用,他给天地间的花草树木、鸟兽鱼虫安名定性,还规定了万物生长繁衍的规律;而在苗族神话《纳罗引勾开天辟地造人》[ 钟敬文:《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西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P24]中,纳罗引勾同样担当起了开天辟地的重任,还承担起女娲造人的职责,不过相比女娲捏土造人,纳罗引勾还需要进行烧制,在窑中烧一百零八个时辰之后,泥土才便成人。这个神话起初来源于汉族,随后逐步传入各个民族中,并加以改造,添加上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情节和名称,从而显现出民族交融的特色。


三、广西民间文学的女性崇拜特点
在远古时期,广西地处边疆,被称为“南蛮之地”,由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的时间比较晚,因而留存有较多的关于母系崇拜的特点,尤其体现在民间神话中。
在瑶族“盘古王神话”中,盘古王的母亲开天圣母制锤,凿令儿子战洪荒,盘古王遵从母命开天地,制十日八月,日月太多,开天圣母教儿子制箭射日,留下一日一月照亮人间。而在苗族“密洛陀”神话中,大风生出女人密洛陀,她造天地日月,江河湖海,草木花果,禽兽鱼虾,用蜂蛹造人,造街市和百货,是至尊的创世女神。另一个苗族创世神话《纳罗引勾开天辟地造人》中,即使是男生担任创世重任,也需要得到女性天神务罗务素的关键性指导。总之,在壮、瑶、苗各族的创世神话中,女神都居于突出地位,这是远古母系社会文化积淀,与其他地区的创世神话相比,更具有母性崇拜的特色。

TOP

广西新年习俗分享

今年是在武汉度过的第三个新年(新历),我想起自己农历新年家乡的一些习俗,觉得很有趣,特来分享。

舞春牛
  桂西一些地区,世代流传的舞鸡、舞春牛活动,增添了春节的喜庆气氛。舞鸡的年青人提着用木头、木瓜做成的两只斗鸡,打着锣到村中各家各户去贺年。舞鸡歌吉庆幽默,使主家喜笑颜开。送给贺年的舞鸡者红包,从“斗鸡”身上拔几根鸡毛插在自家的鸡笼上,以祈求六畜兴旺。
  舞春牛更为有趣。“春牛”是用竹片巧妙编织而成,牛头、牛角糊上绵纸,画上牛眼,牛身是一块黑布或灰布。舞牛人敲锣打鼓在村中表演,钻进布底的两人,一人在前撑牛头,一人在后弯腰拱背甩尾巴,后面跟着的是一个手拿犁架的汉子。此外,还有敲锣打鼓的,领唱春牛歌的,他们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歌声笑声。舞罢上村又到下村,从初一闹到元宵节。舞春牛的人们为农家带来了节日的欢乐,同时,也寄托着对农家丰收、祥和的祝愿。

  打扁担 过新年
  “正月舂堂闭轰轰,今年到处禾黍丰。”这是广西马山、都安、上林、忻城等地壮家流传的一首古谚。唐代刘询在其《岭表录异》中曾生动地记载了舂堂的舞韵:“春堂者,以深木刻而槽,一槽两边,约排了柠,男女立以舂稻梁,敲磕槽舷,皆有遍拍,槽声若鼓,闻于数里,虽思妇之巧弄秋砧,不能比其浏亮也。”今天,代替舂竹的是农家的扁担,木板代替了大木槽,古老的舂堂以打扁担的娱乐形式焕发了生机。

  从每年的除夕到正月十五,轻快悦耳的“登登打、登登打、登登打嘟打”的打扁担声,响遍了壮族山乡。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每一个壮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员,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自娱自乐的“打着堂”,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

TOP

关于《小议广西民间文学特征》的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钟敬文:《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西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
2.贾芝:《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卷(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马学良:《中国谚语集成:广西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
4.马学良:《中国谚语集成:广西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
5.李富强:《壮族民间文学艺术中的农耕文化特点》[J].广西民族研究,1996年第一期
6.广西壮族自治区民间文学研究会编印:《广西民间故事资料》[M].南宁,1980年9月
7.农冠品:《壮族神话集成》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一次印刷
8.钟敬文:《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甘肃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
9.梁彬、王天若:《苗族民间故事选》[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第一版
10.柯炽:《广西情歌》[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一次印刷
11.李肇隆、郭金良、秦焕艺:《桂林山水的传说》[M].北京:中国民间文学出版社,1981年

TOP

关于《小议广西民间文学特征》的总结

有着悠远历史传统的广西是祖国南方的明珠,有着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学,是中国民间文学花丛中的一朵。除了以上归纳的几点,广西的民间歌谣特别突出,数量众多,仅从现有的《中国民间歌谣集成》来看,数量篇幅几乎是其他省份的两倍,所以说到“歌海”,大家就会想到广西;另外,广西秀美的山川河水也是广西民间文学描写的重要对象,呈现出人物传说与山水志相结合的特点,如《桂林山水的传说》[ 11.李肇隆、郭金良、秦焕艺:《桂林山水的传说》[M].北京:中国民间文学出版社,1981年]中,不仅仅是地方风貌的传说故事,还都具有核心的人物,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与丰富性;广西土特产相关的传说也比较多,能自成一类,如《桂林三花酒的传说》、《米粉》、《糯米酒》等。相比其他省份的民间故事,广西卷的智慧人物故事也较多,还具有崇高美、悲剧美、风光美、幽默美、哲理美的特点。具体到民间文学的每个分类则又各有侧重,广西民间传说主要集中为山水志和人物志,广西民间歌谣则有较多的风俗刻画,如礼仪歌、婚嫁歌;广西民间谚语则突出显示哲理性和农谚。
       民间文学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自觉学习和传承应该是我们光荣的使命。衷心希望这块中国南疆的璀璨明珠能在未来继续保持生命力,散发出动人的光彩。

TOP

我家乡的闯王传说

李闯王传说

        闯王李自成殉难于湖北省通山县九宫山,是历史的事实。据史料记载,1645年(清顺治二年),李自成率部自襄阳仓促退至武昌,屡占不利,又欲图金陵,遭清将阿齐格、多铎等追击,李自成只“自率一股”,几经周折,退至通山,谋占九宫山。在九宫山脚下李家铺,李自成遇清兵追击,“单骑突脱”,甩掉了清兵的追击,但由于对山形地理不熟,以致误走葫芦造,独自徒步高湖牛迹岭。后因“乞樵者食”,被乡勇头目程九百等杀害。事后,有“乡人怜之,草葬之”。300多年来,当地人民不仅按乡俗年年正月为闯王坟上挂灯,岁岁清明节在闯王墓前祭扫,还代代口传心授,塑造出一个永远不死的李闯王。
  李闯王殉难九宫山,给通山劳苦大众留下了极为强烈的道德震撼。一代农民起义领袖被毁在一个“傻不傻,乖不乖”,仅凭有股蛮力而横行乡里的败类手里。这一令人痛苦而又不能甘心的现实,令当地劳动人民悲痛欲绝,见景生情的联想,使得李闯王遇难后,在当地产生了大量与之有关连的传说。
  传说中,李闯王的宝剑、金印、白龙马等,常被附以某种“灵气”,幻化出一种超人威力;与闯王有关的树木、山峰、禽鸟、山洞也施以“人性”,被神奇夸张,旨在达到一种神化英雄、惩恶扬善的目的,这些传说饱含了当地劳动人民对农民起义领袖的爱,讴歌死后的李闯王。在当地传说的故事有“神马哭坟”、“马踏官衣”、“黑夜拜坟”、“砸金字匾”、“闯王送子”、“米脂人祭坟”、“怒踢铁菱角”、“程九百做官”、“钦差察访坟墓”、“华楚相楚为何没做官”等。
  在一些传说中,一些事情虽被“夸张”,甚至“神化”,但并非随意的无中生有,凭空捏造。例如,凶手程九百的确被清廷升官调任,而且最后当真没来得及赴西安任职便病死家中,才能由此发出他受“李闯”惩罚而毙命的鞭苔之声。正因为李闯王深得民心,所以当程九百在杀害李闯王后,才那样的心神不灵,虽被封官而遭人唾骂,连史籍也不得如此实录下他“不敢出认”的丑态。
  在“正史”的记载里,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被污蔑称之为“闯贼”。但在“李闯王传说”中,广大群众却对“李闯”加以热情歌颂和赞扬,把他传颂为见义勇为、为民谋生的英雄。传说中,他虽死犹生,同当地山民休戚与共,替民除害,为民造福,甚至百姓的病痛缺嗣、难产这些无所求告的疾苦,也在他关怀范围之内。
  李闯王传说,真实生动描述了李闯王饮恨通山九宫山的始末,涌现“闯王遇难”的悲壮历史画面,对考证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的殉难地起到了佐证作用。后来,有些传说还被验证,如当地流传“李闯睡的石棺”。1975年,通山县李自成陵墓破土修建时,那埋藏于地底下三百余年的石棺材,无意中被掘出土,从而使一个曾被人们误为无稽之谈的“幻想故事”得到实物验证,使之恢复了历史本来年面目。在不违背历史真实前提下,通山劳动人民还将真实情景和奇情异事融汇到了一起,使李闯王传说具有离奇曲折的传奇色彩。这是艺术的升华,旨在抒发对李闯王的深情,以便引起联想,得到共鸣。
  李闯王传说,作为一个艺术整体,达到了历史性与传奇性的高度统一,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思想文化及艺术和开发价值。

TOP

湖北咸宁的汀泗桥传说

我的家乡湖北咸宁有一座著名的桥梁,叫做汀泗桥,曾经是北伐战争的重要简直,现在成了湖北省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座桥建于1247年,是湖北省现存的最古老的石拱桥。关于这座桥的来历,也有一个传说。
        大约在唐朝末年,镇仅为武昌——长沙驿道上的一个驿站,依山傍水,住着三五户人家。南北走向的汀泗河将东西向的驿道截为两全段。过往行人与客商必须渡船才能到达彼岸,风雨季节既不方便也不安全,船翻人亡的事时有发生。古人也曾集资搭过两次竹桥,但因河水太深,水流又急,楠竹达不到实底,所以竹桥都是摇摇晃晃,除大晴天,胆大的青年壮汉扶着竹扶手勉强可过外,一般风雨季节,老弱病残仍无法过河。加之竹桥基不稳,到发大水季节便冲垮了,还是只得靠摆渡过河。就在这三五户农户中,紧靠河边的有一户姓丁的人家父子五人到河西做事,就因过河不幸遇上大风暴而船毁人亡。仅剩丁四一人在家打草鞋幸免于难。丁四在乡亲们的帮助下草草埋葬了父母和三个哥哥,从此孤身一人度日。他想着            

        一家人和过往客商的遇难惨境,想到过河的艰难,便下定决心在这一生中要积蓄一笔钱,建一座坚固的石桥。
忠厚的丁四别无所长,仅仅打得一手好草鞋,他打的草鞋又快又结实又好穿。于是他每天从早到晚打草鞋。丁四把草鞋穿成一串串,晴天用竹篙挂驿道边,雨天挂在草房屋檐下招览顾客。不久,丁四草鞋远近闻名,分外畅销。丁四把卖草鞋的钱一吊吊地积累起来,都装到坛子里,埋到床铺下。一些农户慕名将自己的儿子送到丁四手里当学徒。丁师傅带徒弟,不收学师费,一般为八个月出师,第一月搓绳打杂,第二月练手、看花(看师傅编草鞋讲解安鞋耳和插花);第三月再上草鞋耙。徒弟上了草鞋耙,丁师傅要求徒弟编的草鞋只能是“十双废、十双坏、第三个十双才能够卖。”在求质量的基础上再加速度,直到每天能编十双合格草鞋才能出师。由于他对学徒要求严格。每双草鞋都要经过亲自验收。丁四草鞋在咸宁蒲圻、嘉鱼一带十分走俏。

        丁四转眼进入中年。一天,他暗地挖出坛子清点一下铜钱,暗算一下修桥的造价,发觉积蓄的钱离桥工程差距太远。他想:要在有生之年凑足建桥费,按此速度十辈子也凑不齐。于是,他决定扩大规模,在草鞋式样上做文章,在销售市场上下工夫。他挑了几个精干的出师徒弟入伙,其中首徒(他的族侄丁刚,为人正直,是他的好帮手)在内。就地取材,又研制出笋壳亮草鞋,苎麻草鞋。这比原来的草编草鞋更结实,更好穿,更耐磨。后来又发展到布片草鞋,绣花草鞋,女式草鞋等。每双草鞋上都编上“丁”字标记。派人用木船,上岳州、下武昌、出天沔,各处推销。丁四草鞋由此畅销两湖。丁四床铺下坛子里的积蓄也成倍增加。丁四把小铜钱换成大铜钱,把大铜钱又换成纹银,还是埋在床铺下。
       丁四打草鞋卖草鞋,从青年到壮年,又从壮年到古稀之年,草鞋样式越来越多,草鞋销路越来越广,鞋铺的生意越来越红火 ,床铺下的银两也越来越多。
        宋朝初年,丁四老人已届暮年,他开始盘算着如何邀约众乡亲请匠师修建石拱桥。谁知天有不测之风云,这一年的洪水提前降临。这天,正当他外出请工匠设计桥样,徒弟、伙计在各地推销草鞋时,突降狂风暴雨,雨仗风威,风助雨势,山洪陡涨,平地起水三尺。丁四老人连夜冒雨摸黑赶回家,他四下一望,哪里还有家呀:全村屋舍被洪水冲毁。屋基上的洪水已有齐肩深。乡亲们挤在山腰上的几间临时草棚里。老人没有停步,他扑向自己草鞋铺的洪水中。乡亲们以为丁四老人要寻短路,连忙把他扯住。老人一边挣脱大家的手一边喊:“乡亲们,快把我房中床铺下的坛子挖出来。那是我一生积攒准备修桥的钱币呀!”乡亲们听后感动万分,青年男女全部下水,一面挖银,一面叫老人放心,并把老人抬到山腰的临时棚里。不一会,大家七手八脚抬来了八坛钱币,其中有五坛银锭,三坛铜币,大家把坛子贴上封条并派专人看守。丁四老人由于年老体弱,又突受风寒,病势一天天加重。等伙计徒弟们赶回,老人已入弥留之际,大家把老人唤醒,老人拉着族侄丁刚和其它徒弟的手断断续续地说:“我本想在有生之年建起一座石桥,可是……不行了……你们……一定要……”,不等说完,老人便撒手而去了。
       徒弟丁刚和乡亲们饱含热泪安葬了丁四老人,并立即着手建桥。四乡八岸乡民听说丁四老人一生打草鞋是为了修桥,都自 发地涌向河两岸,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大家按老人生前遗愿在山里运来青石,在湖南丁字湾运来麻石(花岗石),并请大量石匠、桥匠设计施工,挖基、车水、搬运等小工完全是乡亲们无偿投入,经历一年半,一座长十丈、宽一丈五尺的四墩三孔拱桥终于建成。为确保安全,桥面两旁还做起了三尺高的拦护墙。为纪念丁四老人一生的功绩,乡亲们在离桥50米的河北侧山腰上建了一座五层塔。(可惜日军侵华,将此塔炸毁。后来群众又在原址修一个小塔,文革时遭破坏)。
作为永远纪念,这座石拱桥就取名为“丁四桥”。因为是河上的桥,因此后人又在“丁四”两字旁各添三点水,为“”,桥下的河为“汀泗河”,也称“泗水”,桥旁建纪念塔的山取名为“塔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