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间文学240课堂李雅欣小组讨论帖

回复 34# 的帖子

没错这就是我们论文的切入点啦   我们要在讨论想一想具体怎么写

TOP

回复 88# 的帖子

我觉得地域位置对于饮食文化有很大的影响,就像你之前所说的黄陂的饮食特点一样~

TOP

武汉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在长江和他最大支流的交汇处,被河流分为三部分。武昌,汉口,汉阳。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但最低气温高于0°C,这让武汉的饮食文化展现出很传统的中原饮食文化的特点,即在口味上讲究平衡,中庸,而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武汉的小吃故事也会展现这样的思想,就像前文的热干面的故事,热干面的形成也是展现了这样的平衡,中庸的思想。

TOP

.小吃故事与城市文化的研究

在进行资料的查阅和整理的时候发现小吃作为城市生活的重要一环,是展现城市文化的一个特殊平台,而关于武汉小吃与城市文化的研究也层出不穷。在《武汉热干面申遗引热议》这一文章之中,就从美食对于城市文化的重要影响来探讨小吃背后折射出来的城市文化与民间文化。文中表示热干面代表了武汉兼容并蓄的文化和细腻而粗犷的性格,是荆楚民俗和饮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饮食文化与申遗之间需要更加理性的思考。“申遗”的过程中究竟是民间文化的传承还是其背后商业价值的推动,不同的学者进行了讨论,总结下来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热干面代表了武汉兼容并蓄的文化和细腻而粗犷的性格,是荆楚民俗和饮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一种流传巳久的美食,都蕴含了当地的市民精神和独特的文化取向。

TOP

回复 94# 的帖子

而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就巳经被列入世界“非遗"的饮食文化项目来说,比如法国大餐,就代表了一种社会习俗和独特的就餐礼仪;比如传统墨西哥饮食,其整个制作链条彰显了全民共享性;又比如韩国越冬泡菜文化’则宣扬了全民互助与共享的氛围;再比如曰本和食,则代表了新年夜的家庭温情。所以“申遗”对于饮食文化的发展有积极意义,比如而“申遗”有利于将制面技术发扬光大,有利于挖掘热干面背后的文化内涵。但另一类学者主要是从商业对于文化的影响角度来研究,认为“申遗”会导致民间文化的商业化,不利于文化本身的传承。

TOP

引用:
原帖由 欧阳国婷 于 2014-12-15 14:05 发表
武汉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在长江和他最大支流的交汇处,被河流分为三部分。武昌,汉口,汉阳。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但最低气温高于0°C,这让武汉的饮食文化展现出很传统的中原饮食文 ...
从故事当中看到精神和思想,赞,我觉得这个点可以在做深入的思考

TOP

回复 96# 的帖子

对的~,我查找了很多的资料想从这个方向去看,但是现有的资料更多的从中国的饮食文化的角度,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地理特征的的角度来研究,关于武汉的地理位置和饮食文化的关系的前人研究较少,所以一方面打算再查资料,一方面再对比看看

TOP

我给大家看几张咱们出去调研的照片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新的角度来研究武汉饮食文化,这里都提上来大家一起讨论看看
武汉小吃与作家作品:
    许多湖北籍的作家,或者以武汉为第二故乡的作家都在文学作品之中对于武汉的小吃有所描写。在他们的作品里,武汉小吃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文化内涵,任常也在长篇小说《风流巨贾》里介绍了武汉小吃的讲究:“就说那面窝,有米面窝,豌豆面窝,糯米面窝,苕面窝,黄豆面窝,夹面窝,无心面窝,糍粑夹面窝,因时序不同,随着农作物上市早晚,时时变化着”。而池莉也在她描写武汉人消的短篇小说《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中通过武汉市民聊天道出了武汉小吃的丰富多彩:“哪个城市比得上武汉?光是过早,来,我们只数有点名堂的:老通城的豆皮,一品香的一品大包,蔡林记的热干面,谈炎记的水饺,田恒启的糊汤米粉,厚生里的什锦豆腐脑,老谦记的牛肉枯炒豆丝,民生食堂的小小汤圆,五芳斋的麻蓉汤圆,同兴里的油香,顺香居的重油烧梅,民众甜食的洑汁酒,福庆和的牛肉米粉,,过个早,面窝,糍粑,欢喜坨,酥饺,油核糍,糯米鸡,一样吃一个,好吃啊!它或是平凡生活的文化结晶,或是表现了百姓生存之道的人生哲学,甚至有新的消费文化与旧的消费文化之间的碰撞,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解析,它们都为武汉小吃背后的文化的丰富添砖加瓦。与此同时许多的文学批评家采用社会历史批评的批评方法从社会的角度,生活的角度去解读那些作品,也为其小说中所想表达的饮食文化的具体化提供了可能性。

TOP

引用:
原帖由 欧阳国婷 于 2014-12-15 14:23 发表
对的~,我查找了很多的资料想从这个方向去看,但是现有的资料更多的从中国的饮食文化的角度,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地理特征的的角度来研究,关于武汉的地理位置和饮食文化的关系的前人研究较少,所以一方面打算再查资料 ...
恩恩   想法很好啊  操作起来虽然有些困难  不过能做出来的话肯定不错

TOP

老通城豆皮
老通城,是武汉小吃老字号里最负盛名的,也是技艺传承脉络最为清晰的。说到老通城豆皮,想必大家对此并不陌生。但使它著名的不只是因为毛主席的喜爱,还有它那“励志”的发展史。在《武汉食纪•老通城豆皮》中介绍了老通城豆皮的光辉历程。
“豆皮大王”高金安,“豆皮二王”曾延龄,“豆皮小王”张祥兆,“豆皮咪咪王”周才斌。四代人,用70多年的时光,为老通城的发展与传承勾勒出了一条完整的轨迹。如今,高金安和曾延龄都已故去,张祥兆成了老通城豆皮绝技最直接的守护者。16岁进老通城,18岁成为高金安的关门弟子,他和豆皮打了一辈子交道。
1929年,湖北汉阳县人曾厚诚在汉口大智门外开办“通城饮食店”。这是一个面积仅有50平米的小店,一开始店里并没有卖豆皮,而是以经营汤圆、伏汁酒等甜食为主。1938年,因日寇侵华武汉沦陷而停业。1946年原址复业,营业面积扩至180平方米的楼房,并将店名“通城”加上一个“老”字,以表示老店之意。 也是在这一年,曾厚诚重金请来高金安,并打出了“豆皮大王”的招牌。——这是我们熟知的老通城最初的创业故事。
加入老通城后,高金安在豆皮技术上不断改进,推出的以瘦肉、虾仁、鸡蛋为料的“三鲜豆皮”, 皮薄色艳、松嫩爽口,馅心鲜香,油而不腻,成为老通城的招牌产品。高金安的好技术,加上曾厚诚不断在报纸、电影院打广告,使得老通城很快在武汉三镇闻名遐迩,登门的顾客络绎不绝。
  1949年武汉解放前夕,国M党要求在汉民航公司迁往台湾。飞行员上飞机后,每个人手里都有一个大大的荷叶包,里面包的正是老通城的三鲜豆皮。
   “那时候,身份尊贵的外宾来武汉,最后一道压轴的菜一定是老通城的豆皮。”张祥兆说,为了保密、安全等种种原因,很多时候是老通城的师傅被请到宾馆里去做豆皮。可是宾馆的灶达不到要求,后来师傅们就想了个办法,找了几个大水缸,改造成活动的火灶,如果需要出去做豆皮了,挑起水缸就走。上世纪60年代末,朝鲜人民军来武汉访问,老通城三代“豆皮王”挑着三个大水缸同场献艺,成为当年的一大盛事。

TOP

精武鸭脖
在鸭脖占据着休闲食品一席之地的今天,很少有人知道它背后的创业史。许多成功都来自机遇,而精武鸭脖的故事则告诉了我们机遇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在《美食企业经营》一文中,详细地介绍了精武鸭脖的发现及发展史。
据传,1993年,球迷汤老九在成都看球时,迷上了当地一家小餐馆的卤菜。于是,他花2000元钱,跟餐馆的大师傅学卤菜的技术和中药材配方。回武汉后,汤老九舍不得用好原料试做,只在菜市场上将商贩卖不掉的鸭脖子买回,用秘方卤制。没想到竟然供不应求。汤老九从此开起了武汉市首家鸭脖子专卖店。
在1995、1996两年里,汤老九又开发出同味系列的卤鸭脚、鸭肠、鸭舌头,鸭脖更是一天可卖一两吨。汤老九说,每年都有三四百万元的进账。
两年后,精武路上冒出20多家卖卤鸭脖的小店,全市有100多家。1998年,武汉鸭脖声名远播,省内外好多美食爱好者慕名到精武路拜师学艺。现在,武汉鸭脖已成为风靡全国的特色小吃,更是武汉江城的第一大特产。可以说,到武汉的游客无不“一品为快,吃了,还兜着走”的;也是武汉的主人馈赠外地友人的首先佳品。
据专业公司调查显示,精武鸭脖已在全国20个城市销售,仅上海、宁波、温州等3城市,年销售已过亿元,而从养殖业到成品出售,整个产业链的年产值已接近10亿元。然而10年前,鸭脖子还不能登上许多武汉人家的餐桌,仅仅一些干体力活的人,会在路边靠杯酒小摊上,买一点当作下酒菜。如今,精武鸭脖的创始人-----“好吃佬”汤老九永远都不会想到,他的一次偶然尝试,竟会在10年后创下年产值10亿元的“鸭脖产业”。

TOP

欧阳在访谈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采访小吃手工作坊的阿姨

[ 本帖最后由 李雅欣 于 2014-12-15 14:31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回复 51# 的帖子

是的。饮食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民间文化中,一直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一部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更是掀起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热潮。目前在我国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中,与饮食相关的项目并不少见,腐乳、榨菜、龙须面、羊肉泡馍、全聚德烤鸭等都在其列。然而,在世界级"非遗”保护名录中,中国饮食却是一个空白。每一种流传巳久的美食,都蕴含了当地的市民精神和独特的文化取向。巳经被列入世界“非遗"的饮食文化项目,比如法国大餐,就代表了一种社会习俗和独特的就餐礼仪;比如传统墨西哥饮食,其整个制作链条彰显了全民共享性;又比如韩国越冬泡菜文化’则宣扬了全民互助与共享的氛围;再比如曰本和食,则代表了新年夜的家庭温情。
文化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独特的生活形态。中国饮食中包含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文化内涵,其实有待进-步挖掘和提炼。申遗不仅能提高饮食的知名度,还紐人紐賊細餓自文化,聽S職隱和自信心,吸更多人来继承和发扬这门手艺,何乐而不为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