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间文学410课堂第四小组袁昌敏

会不会是因为现今社会发展的原因啊。。社会发展要求人们追求实用性。所以对比热干面-----每天都出现在人们生活中的“非遗”,几乎每一个武汉人都知道,是物质性的,继承断裂几乎不可能,而像汉剧,汉绣,贱三爷人物故事传说等等这些文化层面的精神性的相对来说就很困难啊?

TOP

引用:
原帖由 袁昌敏 于 2014-12-17 10:54 发表
会不会是因为现今社会发展的原因啊。。社会发展要求人们追求实用性。所以对比热干面-----每天都出现在人们生活中的“非遗”,几乎每一个武汉人都知道,是物质性的,继承断裂几乎不可能,而像汉剧,汉绣,贱三爷人物故 ...
这让我想到以前高中些作文最经常用到的词“畸形发展”只重视物质而忽略精神

TOP

回复 37# 的帖子

回到故事的发源地去调查是一个很好的想法,但是没有得到意料之中的结果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其原因。
    首先,贱三爷的故事是有其固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的,根据相关资料,贱三爷这一人物应是诞生于明中叶,这一点从其故事里面经常出现的商人及财主形象上也不难判断出。贱三爷的故事之所以能够广为流传是因为其作为“进城务工”的代表,拥有着当时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反抗精神,也表现出吸引人的机智、幽默的一面。当时的城镇中有少部分流民没有留在乡下沦为地主的雇工、佃户和奴婢,而是进入城市成为雇工。于这些人而言,贱三爷就是他们理想的化身,自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流传甚广。而现今,当时的民间故事的社会环境基础早已消失不见,没有了商人也没有了财主,更没有受到商人和财主压迫的人,因此对贱三爷故事的关注程度低下是自然的。
    其次就是人们的意识方面较为薄弱。我们的社会是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的,社会上存在的各种事物也在不断地更替,然而我认为人们对于消逝于或即将消逝于历史当中的事物并没有什么保存意识。贱三爷的故事同样,如果当初沈远义先生没有注意到这样的一系列故事,那说不定今天我们对于这个故事真的就无从查起了,至少要比现在困难得多。因此,从这个事实也可以提醒我们,不但是对贱三爷的故事,对以后其他的有价值的事物都应该更加留意。否则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被其他国家申请世界遗产这样的事还是会不断地继续发生,甚至说不定真的有些东西会就这样不留痕迹的消失在历史中。

TOP

我们实地调研的时候,问到“现在还会经常提到贱三爷吗?”   大家的反映一致都是否定,而且原因惊奇相同------现在社会文明了,进步了,就很少讲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袁昌敏 于 2014-12-17 10:59 发表
我们实地调研的时候,问到“现在还会经常提到贱三爷吗?”   大家的反映一致都是否定,而且原因惊奇相同------现在社会文明了,进步了,就很少讲了。
可是,像所谓的国骂,在全国,无论农村城市,无论哪个民族,好像生命力都很旺盛,一直都有活力啊 。。。

TOP

引用:
原帖由 千城‘无音 于 2014-12-17 10:57 发表
回到故事的发源地去调查是一个很好的想法,但是没有得到意料之中的结果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其原因。
    首先,贱三爷的故事是有其固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的,根据相关资料,贱三爷这一人物应是诞生于明中叶,这一点从其故 ...
关键是,我们大多数对于“文化”的概念和定义没有清楚的认知。就像我之前学习文化概论之前,我对“什么是文化”是模糊不清的,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还认为只有像书本记录的才叫文化。而且在社会中,不是有一句话“没文化,真可怕”吗?大家心中的文化都是很“狭隘”的,所以也就不觉得像“贱三爷”这样的人物故事传说是我们应该保护和传承的文化,反而认为不再讲到贱三爷就是一种进步就是一种文明。

TOP

引用:
原帖由 千城‘无音 于 2014-12-17 10:57 发表
回到故事的发源地去调查是一个很好的想法,但是没有得到意料之中的结果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其原因。
    首先,贱三爷的故事是有其固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的,根据相关资料,贱三爷这一人物应是诞生于明中叶,这一点从其故 ...
我很赞同你的观点“ 而现今,当时的民间故事的社会环境基础早已消失不见,没有了商人也没有了财主,更没有受到商人和财主压迫的人,因此对贱三爷故事的关注程度低下是自然的。”

TOP

回复 38# 的帖子

民间文学故事在流传的过程中发生变异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变异性本身就是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之一。贱三爷的形象由褒义变为贬义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仅供大家参考,有异议的还请尽管提出:
1.还是要归结于民间文学的口头性和流传性。民间文学之所以为民间文学就是因为它是在民间、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口耳相传的,几乎没有什么故事是有图书记载的,既有的记载大都是后人为了保存这些故事而专门整理出来的。因此我认为在过去,说从来没有两个人讲出的故事是一模一样的也不为过。贱三爷的故事也是这样,在人们代代的口耳相传过程当中,贱三爷的故事渐渐缺失,可能有的人听故事只听了一半,又讲给另外的人。这就导致知道贱三爷故事本来面目的人越来越少,人们对贱三爷的故事都是一知半解甚至是只知道一个名字。
2.贱三爷名字的特殊性。贱三爷的名字当中有个“贱”字,而这个字在人们的普遍认知中是一个贬义字。加上上面所说人们在时间的流逝当中已经很少有人能够知道贱三爷故事的原貌,因此不免的对此故事进行传播的时候加上自己的理解即再创造,而其名字中的“贱”字又会使人在再创造时不可避免的想到贬义的意义上。因此其到后来才渐渐成为贬义的土话。
说到底,贱三爷的故事之变异,或者说所有民间文学的变异,其传承的不稳定性占了原因的一大部分。

TOP

回复 94# 的帖子

社会文明了就很少讲了?果然还是把贱三爷看作贬义的人占了大多数么

TOP

回复 39# 的帖子

一般申遗应该都是抱着两个目的:第一个就是让这种文化遗产能够被世界重视、承认,并且保存下来,得到广泛传播;第二个就是申请这个文化遗产的所有权,这个就不属于我们讨论的范畴了。总之人们对文化遗产申遗,都是抱着想让这个文化遗产继续传承下去的想法。但是由贱三爷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目的并没有顺利的实现。
    就我自身的感受而言,真正主动去关注文化遗产的人其实并不多,大多数人都不太了解自己本地的文化遗产现状,更不用说现状了。而被人们主动了解的途径不大通,那么是人们被动了解的途径又怎么样呢?如果让人们在不经意间、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之间对文化遗产有所了解,就必须让文化遗产得到大力的宣传,就像一个广告在电视上播得多了人们都可以背出它的广告词一样,文化遗产也需要有同样力度的宣传才会达到同样的效果。但是无奈目前做到这一点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现实的问题。

TOP

回复 40# 的帖子

这个问题应该和第三个问题结合起来看,虽然贱三爷的故事申遗,但是其传播力度还是很欠缺,这就导致现在的人们并不是很了解这个故事,那么其故事中的正面价值也就无从谈起了。所以毫无疑问,申遗的工作并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正是因为它即将面临危机,因此才申遗;所以在申遗过后最重要的是让民众重新接受、重新认识贱三爷的故事,让这个故事在今天依然能够发挥其当代意义。

TOP

回复 41# 的帖子

现代化的手段之好处就是“现代化”,这些手段跟上了时代发展的节奏,符合现代大众的需求,因此应该能够使贱三爷故事的推广和传播变得更容易;筹划而没有推出,可能是技术上和资源上的支持不够,也可能是这个故事在今天这种各类五彩斑斓的信息到处传播的时代已经不那么吸引人……;既然要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和方法,那么最重要的必然是宣传和吸引大众,符合大众的审美要求,让这个故事尽可能地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去,只有被人们所接受了,这个故事才能够推广、流传得更为深远,长久。

TOP

引用:
原帖由 马文净 于 2014-12-10 22:37 发表
1.反映了流民的现实生活状况,表达了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和诉求。
2.故事中鲜明地体现了汉味文化
流民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无论是基本的吃、穿、住、安全的需要,还是对自尊、知识
的渴望,在贱三爷故事中都得到了完美的实现。
背景:本世纪末,社会处于转型期,工业文明的发达,使得更多的农民脱离土地进入城市,成为盲流,社会状况与贱三爷所处时代相似,如何看待盲流现象?如何对待盲流?这是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贱三爷故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贱三爷故事具体反映了当时社会状况下流民的生活:既反映了流民贱三爷在农村帮工时的生
活,又反映了他进入城市做雇工的生活。

TOP

引用:
原帖由 马文净 于 2014-12-17 22:41 发表

流民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无论是基本的吃、穿、住、安全的需要,还是对自尊、知识
的渴望,在贱三爷故事中都得到了完美的实现。
背景:本世纪末,社会处于转型期,工业文明的发达,使得更多的农民脱离土地进 ...
微观表现:
:在乡下,财主给长工们一天两餐饭吃,吃的是发了霉的陈米煮的糊糊,吃不饱,也不经饿;在城里,老板一家围着桌子吃饭,下人却在后面吃烂饭、咸萝卜。于是,吃饱肚子就成了流民最基本的愿望之一。在故事《老规矩不能改》中,为了实现这个愿望,贱三爷充分地运用自己的机智:当贱三爷要求一天吃三餐干饭时,财主却说长工一天吃两餐糊糊是老规矩不能改。于是,这一天晚上,一伙强盗打洞偷盗财主家;尽管长工们听见了动静,却都不去理会。第二天,财主生气地质间他们时,贱三爷却告诉他:自古以来,长工们不管护院捉贼,这也是老规矩。这真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得财主不禁改口,大喊老规矩都得改。
穿:贱三爷和同伴在财主家作长工,穿得破烂不堪,于是穿暖和、穿整齐成了他们的又一基本愿望。为了让大家穿上一身齐整衣服,贱三爷再次运用了自己的机智。在故事《抬轿转圈》中,财主要出门去吃喜酒,贱三爷却让同伴们抬着轿子转了一圈,就停在财主自家门口。财主质问他时,他却回答道:我们有得脸在人家门口停轿子,因为我们穿得象叫花子,人家会说财主你尖酸刻薄的。他击中了财主爱虚荣的弱点,果然,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财主只好忍痛给了他们每人一身好衣服。
:进城以后的流民们无处安身,只好租房住,却常常遭到客店老板的欺负与刁难,于是住好是进城流民的一大愿望。在故事《楼梯口》中,客店老板欺负贱三爷是乡下来的,要他住顶楼上的小房,要收两倍的房钱,说是因为住在顶楼走的楼梯比别人多。贱三爷先是装傻,将钱如数给了店老板,过不一会,他就将铺移到了楼下的楼梯口,告诉老板说住在这儿不走楼梯,那么就可以不交房钱了。店老板才知看错了人,乖乖地把多收的钱退给了他。
:深更半夜碰到强贼;遇到明为化缘实为敲诈的恶僧;偶见欺侮弱妇的豪奴……在那黑暗的社会里,以武力逞强的恶人彼彼皆是,流民们的安全得不到保障。于是,安全需要成了流民们的又一基本愿望。好在贱三爷有一身好武功,“腰带一头迎上去,手一扬,腰带缠住了铁棍”制服了强贼;朝着和尚的胸脯一推,和尚大叫一声,轰隆一下往后倒去;用手指弹的蚕豆将豪奴头上打出了一个包,令豪奴狼狈而逃。碰到这些歹徒,贱三爷以武力来对付武力,往往总能取胜。
:进了城的流民,总被城里人看不起,总是受欺负。于是,贱三爷用自己的智慧来争取应有的待遇.饭店老板见他是个乡巴佬,欺他没有见过世面,把灌了锡的假银子找给他。贱三爷明知是假银却收下了。等办完事,他又来到这个饭店吃饭,掏出假银付帐。不料,老板却不要,贱三爷接过话说:这是你早上找给我的,我吃过饭付给你,你留着;等到以后你再给我,总之,别人不用,我们两人用。说得老板脸上红一阵,白一阵,无奈地收回了假银子。
:对知识的渴望,是流民的需要,贱三爷正是有知识的人。他以“坐北朝南吃西瓜,皮往东甩。”工整地对了县太爷的“前思后想看《左传》,书往右翻”。以“北南西东”对“前后左右”,既工整又巧妙。

TOP

引用:
原帖由 马文净 于 2014-12-10 22:37 发表
1.反映了流民的现实生活状况,表达了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和诉求。
2.故事中鲜明地体现了汉味文化
故事中的人物都操一口地道的汉腔,属于西南官话的武汉方言90%以上的词汇都是中原音,
容易理解。但也有少数词汇是武汉所特有的,如“有得”、“您家”、“正暂”、“傲角色”、“卯起来喝”等等。这些富有武汉特色的方言,本地人听起来觉得亲切,外地人一听就觉得是武汉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