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从卓刀泉传说看关公文化

卓刀泉寺面临东湖,背靠伏虎山,周边有华中师范大学等大专院校及中国光谷等商业重地,自然环境优美,文化气息和商业气息浓厚,繁华闹市一静地,卓刀泉寺独具魅力。因此,全面建设卓刀泉寺顺时、顺势、顺意。建设左刀泉寺对我们的各个方面都有重大的意义,所以我们应该弘扬关公文化,建设这个寺庙。
      1.古卓刀泉寺是武汉知名、洪山区最重要、最核心、最著名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古卓刀泉寺对整合资源,最大限度发挥作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关公文化是中华名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关公文化文化为核心的古卓刀泉寺对于团结海内外炎黄子孙、维护祖国统一、提高中华名族的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3.以关公文化为核心的古卓刀泉寺的建设对构建和谐洪山、和谐武汉具有积极作用; 4.开发卓刀泉寺可以为市民提供较好的休闲场所,带动洪山区域经济发展;  5.宗教和顺,广泛团结信众并引导信众走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道路,为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6.建设卓刀泉寺将为打造武汉城市文化名片,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做出贡献。

TOP

下面是我对于左刀泉寺庙的关公精神的一个总结,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型文化,关公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伦理型文化的核心内容。关公的忠义仁勇,渗透着儒家伦理道德精神,是中华名族传统美德的完美化身。他由“万世人杰”上升到“神中之神”,是集战神、财神、文神为一体的万能之神。历朝均为统治者和百姓万民、华夏神州与东瀛海外之供奉对象。关公文化中包含着“大一统”的思想,关公一生先是桃园三结义,后过五关、斩六将,投奔刘备,最终为刘备断首捐躯。总结关公一生之奋斗理想,即是匡扶汉室,天下一统。这种思想历来为中国人所敬仰,具有很强的民族凝聚力,弘扬关公思想,对于找寻文化根源,促进祖国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TOP

寺内有“三宝”:

其一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关公青铜神像;

  其二就是楚昭王朱桢题字的“卓刀泉”;

  其三是在一般寺院中难得一见的珍品——男身观音像。

  除了这三宝之外,来到寺院内,还可以感受庙前的泉水淙淙,庙周的古木森森和宁静幽闲的山野情趣。如今,这里将重新规划,成为集关公文化和佛教于一体的重点旅游景区。

TOP

除了碑石上记载的故事之外,在民间还有一段传说。赤壁大战前,关羽奉军师诸葛亮之命率兵马途经此地。时值盛夏,酷暑难熬,士兵极度缺水。于是,关羽派兵四出寻找水源。这里,一位银须飘拂的老翁告诉关羽:“这里原是水丰林茂之地,后来出了个老虎精,把湖湾水源全部截断了。百姓们为求水用,得给老虎精送去童男童女呢!”关羽闻之,凤眉横竖,怒不可遏。恰在此时,狂风乱起,一只猛虎随风而现。关羽祭起青龙堰月刀,刀在瞬间便化为一条青龙,呼啸着迎虎而上,龙虎相搏,一时间飞沙走石,天昏地暗。不久后猛虎一阵惨叫,趴在地上化成了一座石头山。这就是伏虎山。伏虎为山后,大刀重回关羽手中。关羽以刀斫地,仰天大笑。没想到,就在大刀斫地之处,冒出了涓涓清泉。将士们痛饮泉水解渴,军威士气大为振奋。然后,关羽以刀蘸水浇洒石头山,山上即刻便绿树丛生。真个是“青龙降虎关云长,甘醇还数卓刀泉。”后人感念关羽,便把这眼清泉取名卓刀泉,在泉畔建起了卓刀泉庙,把猛虎化成的小山称伏虎山。这便是伏虎为山、卓刀为泉的传说故事。

TOP

 卓刀泉是井,也是一座佛寺。宋代,因泉而建关庙,明代,此庙演变为卓刀泉寺。以后历经兵燹战乱,寺庙也屡建屡毁。

  目前的卓刀泉寺,虽然只有一间大雄宝殿,但在武汉佛教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湖北省佛教中颇有威望的大鑫和尚都曾驻锡(俗家所说居住)于此。这里还是当代高僧净慧法师的批剃祖庙。

  卓刀泉寺的建筑格局与江城寺院迥然不同。卓刀泉大雄宝殿与关圣殿前后错落,互相呼应,成为了西方佛教文化与我国关公文化相适应、相融合的最好佐证,形成了寺庙合二为一的独特景象。

  有普度众生、解脱苦难职责的观音是寺院的主要供奉,卓刀泉也不例外。不过它供奉的是一尊仿唐风格的男性观音像。据说观音从印度传入中国时本为男性,后来入乡随俗,为了满足世俗的需要,被中国老百姓变成女菩萨了。

  男也好,女也罢,观音依旧是慈眉善目,丰腴安详。那种胸肌微露,双足裸露,一足立于灵石,一足踏在莲花上的造型,更趋平民化、世俗化的表露,让人自然联想起菩萨原来也具有人的本性。

  菩萨塑像只是卓刀泉寺所藏浩繁、高深的佛教文化中沧海一粟。寺中那与中国传统诗歌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禅语,那繁琐森严的清规戒律和制度礼仪,同样十分精彩。读读寺院中诸如“谁道鸟语花香不是禅机”之类禅意盎然的楹联,猛然间会有种阅世、修心、悟性的感觉。

TOP

卓刀泉寺的背后,是伏虎山,传说是被关羽打败的猛虎化身而成。伏虎山不高,海拔只有62.3米,但方圆四公顷山林,3000多株成年大树,把卓刀泉、伏虎山都笼罩在苍森稠叠的意境之中。

  有人说这里有南湖、东湖相拥,有伏虎山、桂子山形势之胜,是藏风得水的宝地。

  灵山秀水墓占多。从清代起,这里就已是高等级墓园的所在地。清代封建统治阶层的“赐葬”建在了伏虎山,卓刀泉;民国时期的三十年代,湖北省政府更是把卓刀泉、伏虎山划为埋葬国民政府上层人物的墓地。当时大总统黎元洪,湖北省主席杨永泰等一批赫赫有名的人物都葬在了这里。

  现在的伏虎山上,堪称是群英荟萃。寂静幽深的树林中,十来位在革命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的先烈长眠于此。刘公、蓝天蔚、蔡济民、孙武、刘静庵、吴兆麟六位为推翻腐朽封建王朝抛头颅、洒热血的辛亥先贤、中共“一大”代表李汉俊、抗战时期牺牲在前线的第一位军长郝梦龄、晋军阎锡山的参谋长朱绶光、国民党第66师师长张森,每一位英灵都给武汉烙上了深深的印记。

  禅院深深,小小卓刀泉寺也许比不上一些寺庙的高大宏阔,但这片圣土所承载的岁月年轮,为我们呈现的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表情,却是独一无二的,这也正是它的价值魅力和开发潜力所在。

TOP

 卓刀泉寺虽然也是佛教寺庙,却因缘起于关公卓刀泉的典故,因此除敬奉佛祖外,对关公的尊崇与膜拜成为有别于其他寺庙的一大特色。因为庙中除供奉释迦牟尼外,还有关公,以及桃园结义的三位英雄。

  对于关公卓刀的相传始于距今1800年的东汉末年。当时,朝廷衰败,群雄四起,经过无数的征战与组合,遂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关羽是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的把兄弟,又是蜀国一员战将,过五关斩六将所向披靡。关羽在镇守江陵期间,曾率军进入江夏的伏虎山。时逢酷暑,战马与士兵干渴难耐,关公仰天长啸“水也!”将青龙偃月刀向地而卓,顿时所卓之处水涌如泉,解了兵马的干渴之苦。这就是关公卓刀泉的来历。

  卓刀泉寺始建于对关公评价极高的宋代,始建的初衷是关帝庙,因庙中有关公卓刀之古泉,定名为“御泉寺”。 御泉寺历经沧桑,屡毁屡建。明洪武五年,朱元璋的第六子朱桢(楚昭王)曾游历此寺,品尝了古泉之水,觉其口感甚佳,下令用条石建四级井台,并用一整块石头凿井口。他还亲笔书写“卓刀泉”三字,令石匠刻于井口之上。这石阶与井口一直保存下来,成了至今尚能触摸的历史见证。

  明末战乱,卓刀泉寺曾毁于战火。清康熙年间重建。后因太平军与清军在此鏖战,卓刀泉寺再度遭毁。清咸丰八年,名将胡林翼发动善男信女捐资重建(有《清咸丰八年功德碑》为证)。庙宇建后,林木稀少。清光绪二年,邑侯钟公领衔种树木1.3万株。到光绪九年,已林木葱茏。民国五年(1916年)卓刀泉再次重修,从而奠定了今日卓刀泉寺的基础。

  1959年,卓刀泉寺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遗憾的是,“文革”之年的“破四旧”让卓刀泉寺遭到重创,占地面积缩小,关帝像、刘关张三英像等均被毁,周边屋宇也被挪作他用。直到1988年,市政府才下文将卓刀泉交由市佛协管理。此时中国的改革方兴未艾,发展旅游业也提到议事日程,可惜资金短缺,房产分割,享有盛名的卓刀泉一时难以恢复到鼎盛时的旧貌。所谓“三国文化”的载体,只有一尊很小的关公瓷像与观音、财神一起供之于庙堂。

  当今,卓刀泉终于走到了倍受关注的一天。在洪山区委区政府的决策下,在有关部门的运作下,曾经占据卓刀泉的单位全部撤走。2004年8月,能静法师晋院,标志着卓刀泉寺正式恢复寺院功能。除对外开放外,还将卓刀泉的文史钩沉与修建提上了议事日程。

  在对卓刀泉文脉的发展与延伸方面,洪山区民族宗教事务局的领导和能静法师起了重要的作用,在他们的策划与运作下,在洪山区文体局、洪山区作家协会的支持下,组成了《卓刀泉》一书的写作班子,参与这一工作的专家、学者、作家经过一年半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含卓刀泉历史、文物、传说、佛学、关公文化为一体的著作《卓刀泉》。此书出版发行后,对卓刀泉寺的造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随着卓刀泉寺文化建设的进行,卓刀泉寺的实体建设也加快了步伐,2004年,该寺护法檀越(企业家)程剑、徐萍夫妇慷慨解囊,实施了重建关圣殿,重塑关帝圣像及刘关张像的义举。

  如今的卓刀泉寺已旧貌换新颜,三进门楣是一门一景。游人从卓刀泉路步入大门,一座典雅的“关圣桥”便让人赏心悦目;一块“古驿道隘口”的石碑,可让人想起九岭十八凹古道的沧桑;一块“百福壁”体现着和谐社会对幸福的祝愿。过了桥,迎面就是展示卓刀泉主题的“关圣殿”,殿门外两侧有“福慧双修”、“护国利民”八个大字。进入关圣殿,一尊高达4米的关公铜像便映入眼帘,据称这是华中地区最大的一尊关公青铜神像。关公像的两侧分别是身躯略小的关平与周仓。这是中国传统的关公造像格局。殿内的两壁是根据关公一生主要经历所绘的四幅壁画。从画中人们可以读到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诛颜良文丑、过五关斩六将等历史故事。

  从关圣殿向内深入,就是由卓刀泉井、大雄宝殿、桃园阁、武圣阁、客堂、斋房组成的卓刀泉寺景区。笔者在卓刀泉寺采访时,曾见到多位游客与信徒在井边舀水畅饮。我也效仿,正如清光绪九年《卓刀泉记》碑文所载:“斯泉之水,冬温夏冽,其色微碧,味甘如醴。”有人不仅自己喝,还用矿泉水瓶灌入泉水,带回去供家人品尝。

  武圣阁内供奉着一尊关公坐像,上有“神威巨镇”四个字,两边是楹联:“度一切众生于梦幻后,存千秋大义在天壤间”。桃园阁内供奉着桃园结义的刘关张坐像。阁前有关于关公文化的简介,以及关公在世界华人中的地位。简介的结尾处的一副楹联道出了关公文化的主题:“忠义二字团结了中华儿女,春秋一书代表了民族精神。”

TOP

引用:
原帖由 李宛璐 于 2012-12-29 20:32 发表
其一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关公青铜神像;

  其二就是楚昭王朱桢题字的“卓刀泉”;

  其三是在一般寺院中难得一见的珍品——男身观音像。

  除了这三宝之外,来到寺院内,还可以感受庙前的泉水淙淙,庙 ...
其实我觉得里面的碑文也很有价值,不过很遗憾,很多已经看不清了!

TOP

我觉得他们应该尽量保存这些珍贵的文字档案对吧~

TOP

关公与佛祖共处一庙的寺庙,知名的恐怕仅此一处吧。卓刀泉寺既沿袭了古庙特征,又与通常寺庙有别,把“忠义仁厚”特色的关羽文化与佛教思想融为一体,更显得非同一般。其实,佛教传入我国有2000多年历史,早与我国传统文化相适应相融合,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里的大雄宝殿与关圣殿融为一寺,则是最好的佐证。大雄宝殿后面是御泉九龙岩。此岩可谓山水合一的精巧设置,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据说这里会出现九龙吐水的壮观景象,不知什么时候可以亲眼得见。九龙岩依托伏虎山,不得再有扩展,因为山上有中共一大代表李汉俊和辛亥首义几位领袖人物的墓地,同属文物保护单位。所以卓刀泉寺至此已到尽头,整个寺院虽然面积有些狭小,但格局很是紧凑,秩序井然。

TOP

卓刀泉寺的历史与未来

卓刀泉,又名御泉寺、玉泉寺、泉寺、关庙,位于伏虎山麓。据明代《寰宇通志》和清代《武昌府志》记载及民间传说,东汉末年,蜀将关羽曾驻兵于此,因天旱无水,兵干马渴,关羽一急之下,卓刀于地,顿时水涌成泉,后人便把此泉取名为“卓刀泉”。

宋时在此依泉建寺,名曰“御泉寺”,以纪念关羽,一度是香火鼎盛、游人如织的地方。 

明初楚昭王朱桢在此井泉筑台建亭。今亭已倾废,井台与井栏犹存,井石上刻“卓刀泉”三字仍清晰可见。

明末毁于兵燹,清康熙时重建,太平军曾在此銮战惨败,庙木尽毁。

清咸丰八年(1858),中丞胡林翼捐资重建。

清光绪九年(1883),重修,今存《古卓刀泉记》碑文。

民国六年(1916),再次重修,定名为御泉寺,今存《御泉寺碑记》碑文。

1956年曾将卓刀泉纳入东湖风景区的文物景点进行过维修,改名为“古卓刀泉寺”。武汉市人民政府于1959年把它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大革命中,惨遭破坏,庙里的和尚被赶走,大殿祖师台被挖掉,殿堂变成了存放骨灰盒的灵堂。

1988年,根据国务院有关指示精神,该寺退还给武汉市佛教协会,恢复为寺庙。 

2004年8月,能静法师晋院主持法务,正式恢复为佛教比丘丛林。

2005年11月,经一年的重新修缮,恢复了故有面貌,正式对外开放。现寺为三进院落,一进为山门,入眼即为关圣殿;二进为正方形院落,院中就是卓刀泉;三进便是大雄宝殿。古卓刀泉寺现不收门票。

据德如法师介绍,古卓刀泉寺在其周边的一批企事业单位全部迁出后,将与寺后的伏虎山整合开发,并纳入到东湖风景区整体规划。开发工程约要五年左右时间。届时,古卓刀泉寺占地总面积达15258平方米(包括后山6575平方米),将凭借其佛、道、关公文化,以及伏虎山上抗战英烈墓等,成为武汉市文化旅游的新亮点。

TOP

卓刀泉水的科学解释

根据地质工作者的考察,武汉位于长江中游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有丰富的大气降水,垂直渗入伏虎山的土壤和岩缝中。卓刀泉水的一部分就是来自这种渗入水,另一部分是在含水层和隔水层相互影响制约下,一部分地下重力水运移到地形低凹的地方,被迫出露地表,这就成了卓刀泉。因为卓刀泉的水是经过岩层多层过滤的地下水,所以清澈澄净,炎夏时水温明显低于气温,喝起来确实清冽爽口,有消暑解乏的功能,尤宜冲沏香茗。

TOP

古卓刀泉寺石碑载

四周松柏缭绕,拔地参天,每当烟开日出,天朗气清,则百鸟腾声,欢如乐作。及微风披拂,而云飞涛涌,谷应山鸣。其澎湃之声,恍如万马奔驰,杂沓而至。往往呼吸之顷,百灵变幻,莫测其端,词客骚人,靡不以得睹斯泉为快……故游其间者,恒累宿不能去。
——据古卓刀泉寺石碑载

TOP

我上网查了一下资料的,除了关羽自身形象的多变以外,在描绘关羽的美术作品中,故事内容和人物的组合也较为丰富,关羽较少单独出现,一般有几种类型的常见组合:1、关平周仓随侍据今天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关羽画像——刻于金代的木版画《义勇武安王》来看,至少在两宋时期,关羽居中,关平捧印,周仓握刀随侍两侧的组合就已形成。后世刻画的关平、周仓也逐渐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样式,周仓是武将装束,络腮虬髯,双目圆睁,威猛慑人。关平有时武将装束,有时着文官袍服,清秀文雅,恰与周仓形成对比。二人一文一武,一动一静,很好地将关羽沉着庄严的大将之气衬托出来,似乎也暗示着关羽既是威武的战神又具有文雅的儒将风范。2、结义三英共祀刘、关、张的情同手足被作为关羽的重要社会关系表现出来,“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家喻户晓,过去中国北方有很多“三义庙”,内塑刘备居中,张飞、关羽分坐左右。“重义”是关羽广受崇敬的重要因素之一,刘、关、张结义兄弟的忠诚和情意,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成为异姓兄弟间情同手足、忠诚仁义的象征,他们也成为民间结社、帮派和一些秘密组织崇拜的对象。在“结义三英”的组合中,关羽主要以常见的武将形象出现,也有部分图像中,一旁的关羽是帝王装束,居中的刘备反而是一般文人的服饰。3、与故事中的其他人物组合与关羽有关的美术作品中,在内容上,主要受小说、话本、演义、戏剧的影响,一些大众耳熟能详的三国故事“身在曹营心在汉”、“漏桥挑袍”、“挂印封金”、“过关斩将”、“单刀赴会”“刮骨疗毒”等都是描绘最多的内容。其中关羽是主要的刻画对象,以武将的装束和气质呈现,其他人物则是配角,以突出关羽的勇猛忠义。还有一些各地流传的民间传说,讲述关公显灵,救危扶难、除暴安良、主持公道、驱鬼避邪,甚至科场助考、治病送子。这些传奇故事中的关羽,主要以神明的形象呈现,造型上往往仅有关羽“丹凤眼”和“五缕长髯”的基本特征,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或威严,或慈祥,或以神龛中的神像形式出现,或腾云驾雾而来,形象变化较多。

TOP

卓刀泉寺为了的规划哦,大家以后可以有好玩的了。
    (1)关公文化区:以山门至大雄宝殿为中轴,主要分布于中轴线左侧。涉及项目包括原有的关圣桥和从前至后依次新建的春秋书院、群英台、五虎上将群像、三国书画社、关圣殿、关公画廊、刀马台、结义亭、桃园阁及工艺馆、集古斋等附属建筑和雕像。其中,工艺馆、春秋书院、集古斋、三国书画社、群英台、五虎上将群像构成一个相对对立的院落。关圣殿、关公画廊、刀马台和结义亭、桃园阁分别构成两个相对独立的院落。
     (2)佛教活动区:以山门至大雄宝殿为中轴,主要分布于中轴线及中轴线右上侧。涉及项目包括已有的天王殿(关圣殿改)、大雄宝殿;天王殿(关圣殿改);前改建的放生池、新建的钟楼、鼓楼;古井左侧和右侧改建后的客堂、祖堂、斋堂;大雄宝殿后增建的藏经阁、法堂以及从中轴线向右侧依次新建的正心亭、观音殿、自在亭、经幢、长寿轩、传经堂、晒经石、财宝天王殿、碑林、云水堂、念佛堂、众贤居、香积厨,分别构成三个相对独立的院落。
     (3)前院休闲区:以山门至大雄宝殿为中轴,主要分布于中轴线右下侧。涉及项目包括从前至后依次新建的妙逸茶馆、菩提斋楼、濯莲池、闻泉亭、停车场,并与财宝天王殿、碑林共同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院落。
      (4)后山游览区:山体挡土墙以上,主要分布于后山右上侧。涉及项目包括从下面依次新建的印祖亭、郡主显灵处、昭王殿、关公伏虎像、伏虎塔等与佛教或关公信仰有关的构筑物、建筑小品及雕像,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游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