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2017民间文学第1课堂第1小组研讨【持续更新】

灰色童谣新闻评论汇总

因为文件超过了论坛的附件限制,所以我分两次上传,这个是接的前一个的内容。

[ 本帖最后由 李肖萌 于 2017-11-26 21:31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反成长元素探究初稿

初稿已经完成。之后会结合儿童心理再做补充。最后一部分感觉阐释不够充分,希望小伙伴们可以帮我看看。
大纲
反成长元素探究
一、黑色童谣
(一)《鹅妈妈童谣》
(二)以《鹅妈妈童谣》为例分析黑色童谣
(三)黑色元素
二、灰色童谣
(一)灰色童谣代表性文本分析
(二)灰色童谣的阴郁元素
三、反成长元素
(一)黑色元素与反成长元素
(二)反成长元素分析与探究

TOP

反成长元素探究初稿第一部分

正文
从我们熟知的童谣文本出发,不难发现,童谣中有“异端”存在,这些“异端”充斥着灰色、阴暗、恐怖、黑暗、血腥等元素。而最为典型的则是西方文化中的“黑色童谣”和中国的“灰色童谣”,这些童谣的产生有着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这些童谣中蕴含的因素,普遍被视为“反成长元素”,而反成长元素是否可以存在,对儿童发展是有害与否,正是我们尤为需要关注和思考的。
一、黑色童谣
黑色童谣一般是指具有表现社会或人类心理阴暗面的童谣,又称黑暗童谣。一种以童谣方式表现悲剧内容的艺术形式。黑色童谣产生于近代,以《鹅妈妈童谣》为代表,《鹅妈妈童谣》随著时间经过,内容不断扩大,包涵数百首童谣。这些童谣中包含许多血腥、残酷的句子,这主要是由于鹅妈妈童谣当时黑暗的时代背景。除了形成专著的《鹅妈妈童谣》,在近代网络普及之后,产生了为达到恶搞的目的或者表现自己的思想的童谣曲解,比如著名的《十只兔子》,这也是黑色童谣的典型。
(一)《鹅妈妈童谣》
1、中文名:《鹅妈妈童谣》
2、外文名:Mother goose
3、类型:童谣集
4、所在国家:英国
5、介绍:《鹅妈妈童谣》(Mother Goose)是英国民间的童谣集,中译为鹅妈妈童谣集。这些民间童谣在英国流传时间相当久,有的长达数百年,总数约有八百多首,内容典雅,有幽默故事、游戏歌曲、儿歌、谜语、催眠曲、字母歌、数数歌、绕口令、动物歌等,英国人称其为 Nursery Rhymes(儿歌),美国人称其为 Mother Goose(鹅妈妈童谣),是英、美人士从孩童时代就耳熟能详的儿歌。另外,这一童谣集版本不同内容有所差异,如《谁杀了知更鸟》《十个小黑人》等篇目在编选时可能会被删除
6、具体选本:【英】凯特•格林威著,《鹅妈妈童谣》,龚勋编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05版
(二)以《鹅妈妈童谣》为例分析黑色童谣
《鹅妈妈童谣》童谣作为黑色童谣中的典型,在中西方都有大量研究文献。此处,笔者再次以此为例分析黑色童谣,则更侧重于分析其渊源,以便更好的对黑色元素进行总结,并与灰色童谣进行对比。
赵跃在《隐喻叙事与恐怖艺术——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鹅妈妈童谣》中较为系统完整的分析了鹅妈妈童谣,其中观点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鹅妈妈童谣具有深远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以隐喻的叙事内容反映当时的社会历史与文化环境,以恐怖的叙事艺术体现着特定的人生哲学与心理结构,对鹅妈妈童谣的解读可以进一步分析隐藏在其中的文化人类学价值。” 其中关键的是“恐怖”,这也是黑色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恐怖常常又与血腥相伴。
《十个小黑人》
十个印地安小男孩,为了吃饭去奔走;噎死一个没法救,十个只剩九。
九个印地安小男孩,深夜不寐真困乏;倒头一睡睡死啦,九个只剩八。
八个印地安小男孩,德文城里去猎奇;丢下一个命归西,八个只剩七。
七个印地安小男孩,伐树砍枝不顺手;斧劈两半一命休,七个只剩六。
六个印地安小男孩,玩弄蜂房惹蜂怒;飞来一蛰命呜呼,六个只剩五。
五个印地安小男孩,惹是生非打官司;官司缠身直到死,五个只剩四。
四个印地安小男孩,结伙出海遭大难;青鱼吞吃血斑斑,四个只剩三。
三个印地安小男孩,动物园里遭祸殃;狗熊突然从天降,三个只剩两。
两个印地安小男孩,太阳底下长叹息;晒死烤死悲戚戚,两个只剩一。
一个印地安小男孩,归去来兮只一人;悬梁自尽了此生,一个也不剩。
很难想象一首童谣却带有如此深沉的悲痛,而这首童谣也的确在其恐怖血腥背后诉说着时代的悲痛。如果这首童谣表现的令人震惊,那么另一首短短的童谣就更令人毛骨悚然。
《丽兹玻顿拿起斧头》
丽兹玻顿拿起斧头, 砍了爸爸四十下。 当她意识到她做了甚么, 她砍她妈妈四十一下。
这些恐怖残忍的童谣如果要放在时下来歌唱,依旧不会减少那个时代所蕴含的深刻内涵。现在我们谈黑色童谣,绝对不能忘记,在这些恐怖血腥因素的背后,还有着正面意义。
童谣虽说是面向儿童,但是执笔者往往是成人,这也就注定了其创作初衷并不那么单纯。英语恐怖童谣包含着深刻文化背景和别出心裁的教育意义。童谣从社会,人文历史和道德层面,真实折射出人性及社会的阴暗面,体现了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黑色童谣背后暗示的历史事件或是人情世故,或多或少的都带有深刻的控诉和嘲讽,是反思和反叛,而这些都有着普遍的社会历史意义,也就具有一定的教育性质,尤其是西方文化中所包含的教导孩童认识社会现实的认知,更是与东方文化有较大差异。不过发展至今,鹅妈妈童谣越来越广为人知,涵盖内容也越来越广大,在趋向社会开放的现今,人们对相关话题已比较不会那么敏感,甚至可以不畏惧地侃侃而谈,鹅妈妈童谣让人走入社会的黑暗面,体悟到人性的真实面,而这也是现代生活所必要的。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鹅妈妈童谣》的版本众多,要找到完整的版本也是比较难得,在出版流传中,许多童谣已经被删改和改编过。
(三)黑色元素
黑色童谣的黑色元素总结下来,主要为血腥、恐怖、黑暗——而这些童谣的黑暗元素,如何理解,如何面对,都是在阅读和传播相关文本时必须注意的。其实,不仅仅是童谣,时下流传的童话故事也有很多文本,也带有黑色元素并因此被人诟病、批判,比如《格林童话》因其中的谋杀惩罚等血腥因素,一直是谈论的话题。
同时,我们也该注意到,黑色元素并不是过去文化的代表,而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的,现当代的黑色童谣中在网络媒体里流传广泛,并不断有个人文本的衍生,网友们无非是借以达到恶搞目的或者表现自己的思想,但是不能忽视的是,处于现当代,黑色童谣所折射的时代信息和社会蕴含。
综上所述,代表着恐怖、血腥、黑暗的黑色元素,并不是单纯的童谣书写,需要读者从多个层面把握。首先是黑色元素的产生背景,即社会历史的产物;其次是黑色元素的深刻内涵,即时代悲剧的书写和控诉;再次,是黑色元素的深刻意义,即社会历史价值,人类学研究和教育意义。

TOP

反成长元素探究初稿第二部分

二、灰色童谣
痞子童谣,又被称为灰色儿歌、灰色童谣,是指在小学生和初中生中流传的内容灰色、形式简短、语言俚俗的歌谣,多被少年学子用来表达压抑的情绪和对学习的不满。其中“在我心中,老师最凶,晚上补课到九、十点钟;回到家里,老妈最凶,盯着作业从不放松”等被孩子奉为“经典”。
儿歌学唱书籍儿歌是让儿童最早感受母语文化的重要语言和文学形式,它可以给孩子语音方面早期的美感熏陶,让儿童感知母语的音乐美、声音的形式美。让儿童接触一些优秀的儿歌,对他们的成长非常重要。现下一边是很少有好儿歌可唱,一边是灰色儿歌流行,这不仅使孩子少了儿歌的成长营养,还使儿歌的作用大打折扣。从事儿歌创作的人不少,但真正能被孩子喜欢并传唱的好儿歌却并不多,这除了宣传不到位、推介不到位之外,更关键的一点是,创作者的创作离孩子的现实太远,没有顾及孩子的喜好和现实的需求。
灰色童谣,在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对儿童的关注而逐渐被纳入到深入研究的范围,但是还没有形成较为统一的论说,学者和民众对于灰色童谣的态度也有分歧。但是不可否认,主流价值均强调,要对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导向,要对这一现象的产生进行深刻反思。
(一)灰色童谣代表性文本分析
在灰色童谣中,有以下几个文本比较具有代表性,在此稍作列举: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我去炸学校,老师不知道。一拉弦,赶快跑,轰隆一声,学校炸飞了。

一年级的小偷,二年级的贼,三年级的帅哥没人陪,四年级的美女没人追,五年级的流氓一大堆,六年级的情书漫天飞。

上学苦,上学累,上学还得交学费。

在我心中,老师最凶,晚上补课到九十点钟;回到家里,老妈最凶,盯着作业从不放松;父母不在,老子最凶,拳打脚踢,发泄一通。

考试作弊有绝招,又能偷看又能抄。个个像个韦小宝,捉弄老师有技巧。

日照香炉烤鸭店,鸡鸭鱼肉在眼前,口水流得三千尺,一摸口袋没带钱。

在孙立超的《解析“灰色童谣”》一文中,作者谈到“相比昨日,随着时代的发展,童谣也在不断蜕变,当代童谣则更加灵活的给童谣附上了人性化的特点,真正的为儿童发展添动力,呈现了很多专属这个时代的特征。社会上也出现了很多专门创作和改编童谣的作家,当然也不乏儿童们自娱自乐的改编。改编后的有些童谣富有新意,富有创造力,可是有些童谣变了味道,被称为“灰色童谣”。具体多指当代青少年儿童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积极向上的童谣进行篡改、再创作,改编后的童谣多带有悲观思想,又由于童谣本身具有流传广泛的特点,因此改变后的童谣传播速度也很快,在校园甚至社会上产生了很多消极影响。”作者还对文本进行了分析:比如以童谣 《上学歌》 的改编版为代表的暴力童谣,“太阳当空照,骷髅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我去炸学校,背着炸药包。一拉弦我就跑,一转眼学校不见了!”以及一些粗俗童谣,比如改编了李白古诗 《望庐山瀑布》 的 《看李白拉屎》,“李白上山去拉屎,脱下裤子就开始。飞流直下三泼屎,一摸裤兜没带纸。”还有很多“灰色童谣”带有浓厚的反学校思想,比如 《反读书》 这一童谣,“读书苦,读书累,读书还要交学费。不如加入黑社会,有的吃,有的穿,还有美女陪着睡。”等等。这些童谣流传在儿童的生活中,而且备受欢迎,导致“灰色”风气愈演愈烈。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和背后隐藏的问题是值得我们探索的。
在综述部分,对于灰色童谣的“灰色”的含义,以及灰色童谣的内容解读和成因分析已经较为完整,形成体系,在此笔者不做过多阐释。对于灰色童谣,我们需要关注其背后与之相关的大众文化,成人社会和儿童心理等因素;重视教育对儿童的引导作用,积极有效的应对这一现象。
(二)灰色童谣的阴郁元素
灰色童谣作为改编后的童谣,有着很浓厚的阴郁元素。在综述部分也已经说明,之所以有“灰色”、“另类”之称,是因为人们觉得与普遍认识中那些“对人进行启蒙,让儿童初步学会说话和生活,或在玩耍时以唱和协调游戏的节奏,具有教学功能和娱乐功能”的童谣不同,这些童谣的教化作用已经严重削弱,更为严重的是它们“折射出了孩子阴郁的心灵 ,对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是有害的”,“会让孩子们产生消极的世界观,增强反叛心理,使孩子养成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还有人提出,这些童谣对青少年形成健康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的价值取向非常不利,体现出学校道德教育上的弊端。
或者,简单的说,灰色童谣或多或少的带有悲观思想,有对某一现象的敌意倾向,对学校规范表现出排斥心理,并在语言表述上带有痞气:这些都构成了灰色童谣所具有的阴郁元素的特征,予我们以思考。并且,这种元素显然不是个别现象,灰色童谣的迅速流传,传播广泛,就可以看出,这一元素在儿童中引起的共鸣而具有普遍性质——这不仅仅在于儿童有着好奇、爱模仿、喜欢从众的心理,更在于社会、家庭、教育中的不和谐因素对儿童影响深刻,而儿童有主动性也有能力表达自己的理解。

TOP

反成长元素探究初稿第三部分

三、反成长元素
当下有关“异类”童谣的争议,主要集中在是否有益于儿童成长的实践意义上,不仅有大量新闻媒体评论参与其中,研究界也出现了灰色童谣、黑色童谣的说法和相关研究,而笔者在前两个部分已经以黑色童谣和灰色童谣为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整理分析,并且对其元素和特征进行了一定的总结,综合来看,“异类”童谣基本特征有(并非每首童谣都包含所有特征,有的只是部分):黑暗,血腥,恐怖,悲观,阴郁,敌意,反逻辑,政治隐喻色彩和情爱色彩等。而我组则将之概括为“反成长元素”,这也是基于时下言论中成人视野下的总体认知所得出来的。
(一)黑色元素与反成长元素
在前两个部分笔者已经对黑色元素和阴郁元素进行了论说,在此笔者需要强调的是,在某种程度上,撇开黑色童谣和灰色童谣的分类,阴郁元素与黑色元素想通,这类元素总体上都是黑暗阴郁的。并且,值得一说的是,这类元素不仅存在与童谣,比如较受关注的就有“黑暗童话”。有关这类暗黑性质的歌谣和故事见诸报端,《黑暗童话,到底有没有那么可怕》,《“黑暗”童话该不该给孩子讲》,《超越纯真:童谣背后的黑暗秘密》等等,而民众也热衷于对此发表自己的言论。
而对于这类元素有反成长认知外,也有不同的发声,在此节选部分:
甲:其实也不过是孕妇效应。
乙:现在信息公开度太高,孩子可以从各种渠道接收到大人们都未接触到的信息,屏蔽了这些有点社会生活原版化的童话对孩子们来说意义不大,反而会让他们越来越天真,而无法适应这个不够天真的社会。
丙:我看了这么多暴力的东西,也没变成暴力的人啊!说来小时候看的动画片葫芦娃黑猫警长邋遢大王什么的都会有暴力情节啊,关键在于家长引导吧,不过渡沉迷于这些就不会分不清现实和虚构。如果实在很担心,可以改成讲些科普类或者不涉及暴力因素的故事。
反成长元素之“反成长”,主要立足于成人视角对于相关儿童文学的分析,将之认定为不适合儿童成长,黑暗,血腥,恐怖,悲观,阴郁,敌意,反逻辑,政治隐喻色彩和情爱色彩等内容都是不利于儿童正确三观的形成和良好生活的引导。而以上列举的三个言论,则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而这些看法的缘由也可以进行粗略的总结。
其一,所谓的反成长元素在童谣中表现出来,也具有时代背景,且源于真实生活,所带有的黑暗面是必然的,这也表明了生活的复杂性和两面性。并且,民间文学作为一种包容万有的文学,及不可避免的展示出“异类”元素(这又与创作者有关,比如有些童谣是成人以平常或天真的口吻来讲述残酷的故事,借此达到讽喻或批判的目的)。
其二,从儿童心理学角度来看(我组在“儿童的童谣传唱取向”部分已做详细分析),儿童幻想世界具有超现实性,有着自我中心状态和“泛灵论”的思维和“同化”心理。儿童在接受反成长元素时,不同于成人的认知,而表现为一种元初自然思维,不分生死善恶物我差别。儿童对于反成长元素没有正确与否的概念,对于文本中的相关内容则认为是自然而然的。
(二)反成长元素分析与探究
反成长元素存在于童谣中,这不仅仅表现在未成专著的灰色童谣或编成专著的黑色童谣,在已经出版的童谣集类图书中,也可以发现,立足于“反成长”话语下的一些“异类”。以《武汉民间童谣辑注》文本分析为例,我组作出了筛选和整理,在此列举典型:
赶麻雀
麻雀麻雀坏家伙,你吃谷子我恼火。麻雀要吃我的饭,我要吃麻雀的蛋。麻雀要吃我的谷,我把麻雀赶得哭。哦吙哦吙赶麻雀,赶走麻雀我快活。

诊妖精
妖精妖精得了病,请个医生来诊病,先吃药,后打针,打上打下,打左打右,打前打后,打得妖精不能动。一二三,砍三刀;四五六,揪肥肉;七八九,弹弹手;百千万,哈你的痒痒。

城门(二)
城门几丈高?万丈高。骑白马,掛腰刀。大的来,不怕他,小的来,捅死他。

打丫头
本该打你一百下,可是时间不够了。爷爷说,握握手;奶奶说死丫头;爸爸说,跪搓板;妈妈说,打饿肚。

出来玩
喊你三声不答应,躲在屋里得痨病。喊你三声不出来,困在床上打脾寒。喊你三声不出来,明天你要吃牢饭。

橡皮筋(二)
拉西哆拉,捡到个小伢,小伢屙尿屙㞎,屙到床上一大堆呀,拉坬拉坬真拉坬。

简单的阅读之后,很容易可以发现,这些童谣都或多或少带有“暴力”“血腥”“诅咒”“粗俗”的因素,其中传达出思想,对儿童可能造成的影响,都可以说具有“反成长”的特征。而这显然不是特殊现象,这与民间文学的创作和传播有关,这与社会、时代有着深刻的联系。
具体说来,童谣中反成长元素存在的主要原因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内容。
一、从童谣创作或改编角度来看:
1、社会时代的发展变迁。影响着童谣的创作,其一是经济发展,其二是时尚文化,其三反叛精神,这些都会导致反成长元素的使用和产生;
2、大众文化的影响。一些世俗化、功利化的不良取向对创作产生影响,成人在社会中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道德与价值的评判,这些都表现在童谣当中;
3、教育力量的式微。一是当下的基础教育陷入到了功利主义的泥淖中,学生为应试教育所苦,良善品德、高尚情操、精神信仰和人文关怀则成了可以放弃的内容,二是时下的观念人还需要不断更新,教育之路任重道远。
二、从童谣作家身份来看:
1、成人作家借童谣来实现讽刺批判某一现象的效果。因此,这类具有反成长因素的童谣不可避免的会涉及政治隐喻,情爱色彩等内容;
2、儿童通过改编获得宣泄,表现个性。儿童无法在成人世界说的需要的话语权,同时,儿童又渴望沟通、诉说。
二、从童谣的传播和发展来看:
1、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尤其是近代网络媒体发展。具有反成长元素的童谣不断传播,并在传播过程中有了新一轮的改编;
2、儿童心理和思维上的接受度的特征表示,对于反成长元素,儿童并没有这一意识,儿童原始的自然思维与成人理性关照有很大不同,另外,儿童的从众心理也会导致“反成长元素”现象更加突出。
三、从童谣所属的民间范畴来看:
1、民间文学的特征。童谣作为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有民间文学的特性,即自由自在,包容万有,激浊扬清,那么童谣也就具有“藏污纳垢”的内容。
2、“反成长”之说的后起和认可度的问题。“反成长”说法,主要在于以成人视角关照儿童,对童谣予以批判,而正确认识一首童谣,还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
除了以上提出的原因之外,还有其他原因也值得我们注意,如外国文学(西方,东亚等地区童谣)的传播和影响,反社会的报复心理和扭曲心态。
至于童谣中反成长因素的影响,说法诸多,但基本可以概括为三大类。
一、消极影响。
这一观点主要内容为,认为童谣中的反成长元素是有害文化,对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造成不良影响,而且不利于优秀道德品质形成;同时,具有“反成长”特征的不当言辞会腐蚀儿童心灵,影响儿童身心发展,如暴力因素,形成潜在暴力的思维方式而暗示行动;此外,一些别有用心的篡改,误导学生、家长,是一种反社会的报复心理,这种报复一旦成功,将是一种极大的伤害。
二、中立态度。
其一是,童谣中存在“反成长”,这折射出了一定的社会现象,引发全社会关注与深思,而具体如何看待这一现象,需要多层次多角度分析,不能简单的要求杜绝或“堵”住。其二是,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在接触童谣时,并不都能理解内容,童谣的韵律成了主要记忆,因此,如果有反成长元素,也不会有太大影响,毕竟人们并不注意这些无关紧要的曲子到底要表达什么。
三、积极作用。
首先,童谣使得儿童成长阶段积累的的负面情绪获得宣泄,求得了沟通,释放了压力;其次,对于儿童来说,这是一种表现个性的手段,这对于人类来说,是对人性的解放,具有反叛精神;再次,有部分人认为这些具有现实意味的披露性内容,通过童谣让儿童有所感受,是给儿童上预备课,了解社会的真实面对儿童成长有预警作用,教会孩子事情往往没有那么糟,要乐观地看待问题,更教会孩子们应对挫折的耐心和勇气;此外,对这种现象保持一种乐观的态度,也是对这一现象背后特有的内涵,特有的时代背景的一种包容和理解。
以上对童谣反成长元素存在的原因和影响的分析,最后还要落实到实际问题上——“反成长元素”能不能存在?如若存在,如何处理?
首先,还是需要回到“反成长”的立足点和背后的话语权。“反成长”之说,主要还是在于成人从人生经验出发,对童谣产生了认识,然而,回到童谣本身,这种说法成立于否,都要回到对儿童本位的关照。
童谣中存在为人们关注的“异端”,是偏离儿童本位的体现;而成人对童谣“异端”进行自我论述,企图通过堵塞、根除“异端”,却也是企图回归却仍旧偏离儿童本位的行为。前者已经被人们注意到了,罗梅花在《儿童本位视角下的中国当代儿童诗歌》中,如此说道:“当前,由于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童年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儿童诗歌创作越来越偏离儿童本位,产生了很多问题;如成人化写作倾向、灰色童谣的侵袭、儿童诗歌幽默感的匮乏等。成人化写作倾向的滋生,源于尊卑伦理观念与注重教化的文学传统,以及成人视界与儿童视界的背离。儿童诗歌应坚持以接受主体即以儿童为本位,追求儿童视界和成人视界的融合。” 但是,后者则没有被广泛认知,但在相关研究报道之后,论及“灰色童谣”的现实寓意,笔者看到了更为深思熟虑的观点:对“灰色童谣”也要分析,区别对待。 研究者对童谣中的“异端”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析,给我们以一种新的视野和态度来对待童谣中的异质元素。
其次,立足于儿童本位同时,明确童谣的价值和童谣“异端”的内涵。童谣既然有这作为政论工具的历史,也属于儿童生活的范畴,理解童谣本质是必须的。
秦艳琼的《童谣综论》中对童谣有着周全的分析。“现代的教育观重视儿童从生活中获得教育,重视儿童现时的体验。在这种思想的观照下,童谣在儿童成长中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没有任何外在目的,只为儿童提供当下完满的体验。”研究者站在儿童的角度,运用文艺学、心理学以及教育学中关于儿童精神发展和文化需求的理论知识,提出“灰色童谣”是人类狂欢精神在儿童那里的体现,也是儿童的心理发展需求在语言交往中的正常表现,更是儿童对其自身文化的捍卫因此,它是儿童精神成长过程中一种自然需求。“灰色童谣”的说法实际上是成人按照自己的标准对童谣作出的评价,儿童是绝对不会提出“童谣异化”、“灰色童谣”一类的观点的。
总之,对待童谣中的反成长元素,需要我们立足儿童本位,并且回归童谣本身,区被对待。以科学的态度关照童谣的“反成长”,才能够深入探究“异端”可否存在。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初步得知,“异端”仍旧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实这仍旧是强调立足儿童本位。
那么如若可以存在,具体又该如何对待?
从童谣的“异端”特质(或是反成长元素)出发,“黑暗,血腥,恐怖,悲观,阴郁,敌意,反逻辑,政治隐喻色彩和情爱色彩等”元素,一旦超越了限度,将对儿童文学和儿童诗歌创作领域的造成重大侵袭,无论对儿童的精神世界还是当代儿童文学都会产生了一定的伤害。
认知童谣的限度如何把握?这是一个仍需要探索的方向。
时下的灰色童谣传达出一种信息:儿童的认知心理决定了儿童需要幽默文学,幽默是儿童文学和儿童诗歌的基本品格。当下的幽默儿童诗歌背离了儿童本位的根基,满足不了儿童压抑的释放和自信心的恢复。那么,面对这一限度,再次以灰色童谣为例,就不是简单的创作“绿色”童谣可以使得这一现象背后蕴含的问题得到实质的解决。一味地“堵”不能根治问题,就要原则地“放”。思考儿童心理发展和成长规律,要有那么一种意识——
儿童具有独立性:
1、儿童并不是只受环境影响,儿童有自己的独立性和创造能力。
2、科学引导儿童构建正面价值观,同时理解事物的两面性,尤其黑暗面在一定意义上的必然性。
3、顺应儿童成长阶段特有的规律,促进人性、人格的发展。
4、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以上四点是侧重于儿童本位,而从儿童出发获得的思考,远不止于此。面对所为“反成长”,许多家长和老师心急如焚,笔者倡导,忧心的同时,不是简单粗暴的去扼杀,而是以“儿童”为本,真诚的去理解儿童,感受孩子的真实心态,感受负面情绪背后的某种渴求和希冀。

TOP

反成长元素探究

附上Word文件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童谣整理

谜语类
666. 《口字》
何应钦,无人无丁;白崇禧,砍头挖心;胡宗南,十月不见;谷正刚,除掉八人。
668. 《千字不像千》
千字不像千,八字排两边,一个红花女,跪在鬼面前。
671. 《皮影子》
有手有脚要人牵,穿红着绿做神仙,做官不管百姓事,死了不去见阎君。
673. 《瓜子脸》
瓜子脸,梅花脚,一张嘴巴朝前撮。六月天,穿皮货,又会讲来又会说。你若猜到了,带回去,当老婆。
677. 《老大》
老大老大,奓子八胯,口里吃人,肚子里说话。
682. 《鸡》
一小一起玩,不分女和男;要分女和男,除非见县官。
683. 《金玉满堂》
人王面前两只瓜,一颗珍珠在王家,二十三天下大雨,和尚口里吐泥巴。
687. 《是与不》
是鱼不是荤,是油不点灯,是菜不泼粪。
690. 《黄老鼠》
先打雷,后下雨,天上掉下来个黄老鼠。
691. 《猪不吃糠》
一头猪,不吃糠,对着屁眼打一枪。
700. 《月亮光光》
月亮光光,买个手枪;手枪打人,买个脚盆;脚盆胮臭,买个绿豆;绿豆无毛,买个仙桃;仙桃有核,买个当铺;当铺换钱,买个呵欠;呵欠好大,买个王八;王八挑水,买个小鬼;小鬼骑马,买个蝌蚂;蝌蚂躲懒,买个灯盏;灯盏漏油,买个枕头;枕头开花,买个干妈;干妈尖尖脚,一踩踩倒个挝脑壳。
总结:以上童谣中,都在不同程度上带有“反成长”因素,有些可以划归到“灰色童谣”这一类别中。在这些谜语类的童谣中,有的隐含对政治人物的讽刺,如《口字》 ;有的含有不文明的词汇,如《猪不吃糠》 、《是与不》等;还有的带有一定的恐怖色彩,如《黄老鼠》 、《瓜子脸》等。儿童的成长应该是纯洁、善良和美好的,显然这些童谣并不适合传唱。

TOP

2017年童谣相关新闻情况统计

关键词                    数量
官方推广活动         98
幸福/记忆/情怀        22
科技/现代化            8
生活/教育               19
文化/文学传承        19
反成长                    11
总计                       186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整理:涉及反成长元素的童谣

整理篇数:109
来源:《武汉民间童谣辑注》
具体篇目如下:
441. 河南侉侉
河南侉侉,挑担㞎㞎,我去接他,他说我打他,我去送他,他说我拱他。

455.高矮胖瘦
高子高,爱长包,吃稀饭,嚥辣椒。矮子矮,钓螃蟹,吃肥肉,拣大块。胖子胖,打麻将,输了钱,不认账。瘦子瘦,吃黄豆,一边吃,一边漏。

466.麻大哥(一)
麻子麻大哥,长得真不错,满脸的麻子一个摞一个。大的像面窝,小的像秤砣,最小的最小的像个欢喜砣。

490. 矮子·驼子
矮子矮,一肚子拐。驼子驼,打得螺。

499.癞痢癞
癞痢癞,瓷瓦子刮,刮出油来炒豆渣,爹爹一碗,婆婆一碗,癞痢杂种跳脚板。

512.三八妇女节
三八妇女节,男的好遭业。女的看电影,男的做清洁。女的坐飞机,男的坐撮箕。飞机一爆炸,男的看笑话。

519.小地主
小地主,真财迷,明天开会斗斗你。你不去,绑倒你,半路上,掐死你。

分析:
以上童谣所蕴含的“反成长”元素主要是歧视心理,包括地域歧视、阶级歧视、性别歧视以及对人的体型和外貌特征的歧视。虽然这些内容多以调侃性的语言表达,但对于缺乏辨识和理性分析能力的儿童来说,很容易将这种文化沉渣扎根于他们的潜意识,进而表现在日常的待人接物中。

TOP

2016年童谣新闻统计

1、奖/活动:12
2、教育:7
3、恐怖/阴暗:6
4、方言/情怀/文化:11
5、其他:6
总计:43
所用浏览器:谷歌浏览器
搜索时间:2016/1/1-2016/12/31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灰色童谣分类整理

灰色童谣是我们小组研究课题中较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和文献资料。
因为灰色童谣以文献书籍的方式存在的很少,在实践调研中也很难进行收集,
所以我通过网络和相关新闻报道对其中出现的灰色童谣进行了收集整理,
并按照灰色童谣的创作方式进行大致的一个分类。以便在研究时进行参考分析。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2016年灰色童谣新闻评论汇编

资源相对较少,而且重合度较高。
文件为具体内容汇总。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2016年灰色童谣新闻整理及分析

对收集到的2016年灰色童谣的相关新闻报道进行了分类整理,
并从儿童、家长、学校、专家、新闻媒体五个角度进行了分析。
具体内容见附件。

[ 本帖最后由 李肖萌 于 2017-12-5 22:41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童谣整理

以下童谣来自《武汉民间歌谣》(朱建颂)

《翘气古怪》
翘气古怪,上街买菜;买的么菜?买的翘气古怪。
▲翘气:因受委屈而生气。这个词看得我特别亲切,因为在我小时候岳阳方言里也有相同的说法。那些为一点点事情喜欢赌气的女孩子会被称作翘气包,疼爱的成分要多过嘲笑。

《伢伢洗澡》
前拍拍,后拍拍,伢伢洗澡不吓吓。
▲拍读音pe,吓读音he,在武汉方言里读出来是押韵的。

《虫虫飞》
虫虫飞,虫虫走,虫虫不咬伢伢的手。

《六月六》
六月六,六月六,姆妈带我拜舅舅;舅妈要我吃臭肉,一吃吃得满嘴油。
▲六月六:天贶(kuang)节,民间认为这一天是晒衣物的日子,汉阳鹦鹉洲一带举行“磨子会”,要吃肉以示庆祝。
▲姆妈:妈妈的意思,读音其实接近恩妈,湖南方言中也是相似的说法。
▲臭肉:矫情的说法,为了表达亲近。

《丫头》
丫头丫,丫黄瓜;黄瓜苦,丫萝卜;萝卜辣,逞倒丫头杀。
▲逞:借字,音cen,意思是按、压。

《点点窝窝》
点点窝窝,牛屎拖拖,猫子吃饭,狗子唱歌,唱的么歌,唱的棉花董大哥。

《姑娘谣》
汉口的姑娘生得傲,麻纱裤子穿一套;红缎子鞋,皮底铰;燕子头,反镜照;新市场里买戏票,三层楼上靠一靠。
▲瞧瞧时髦的汉口姑娘!

分析:以上童谣中均带有一定反成长因素,具体包括父母对儿童教育过程中的暴力因素、歧视咒骂他人、语言粗俗等,这些内容儿童可能不能明确分辨,但是确实会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TOP

民间文学小组汇报思路

这是我们小组的展示思路。之前忘记发了,现在补上啦。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