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端午节:综合信息汇集贴

李汉秋:传承端午民俗 弘扬民族精神

2009年05月27日 来源:人民日报 
  (李汉秋 中国民协节庆委员会主任)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农历五月初五,端午又至。

  端午节,也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端五、午日等。有关端午节的起源,传说很多,如楚人崇屈原,吴人尊伍子胥,越人推越王勾践或孝女曹娥,湘西和桂林等地则挂上伏波将军马援……经过历代选择,屈原越来越突出出来,甚至被说成端午节“起源”于营救和纪念屈原。

  中国人民选择屈原,是有丰富人文内涵的。屈原是中华民族第一位伟大诗人,他以高洁人格谱写了伟大诗篇: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虽被谤放逐,仍眷念故土不忍离去,忧国忧民休戚与共,这就是爱国情怀。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追求真理,矢志不移,求索不懈。诗句千载传诵,对铸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高洁的人格,不受恶浊世风的习染,不随风俯仰,不做不合理“潜规则”的俘虏,坚守节操,宁死不污,身殉理想,坚贞不渝。

  解读端午节的精神内涵,可以让我们明白它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而开掘端午节的现实意义,则能让我们以积极、能动的态度去传承和创新。

  屈原精神是端午节的节魂,这凸显出了端午节的重要属性:弘扬爱国爱民、讴歌执著奉献。端午节又被称为“诗歌节”,人们在这一天“诗言志、歌咏言”,抒发情感,传承精神。端午节前后,各地、各单位举办“端午诗歌朗诵会”、“端午诗歌大赛”,既合传统又合时宜。

  端午节的现代意义,除了爱国精神,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卫生防疫。“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端午节时,天气湿热,细菌繁殖快,疫病易生。古人洒扫庭院铲除虫菌孳生地,用雄黄水、雄黄酒消毒,佩戴防疫健体的香囊荷包……这些很好的民俗,值得继承。如今,甲型流感在全球流行,急需防控。在端午节来临之际,不妨旧俗新用,开展卫生活动,过一个平安和谐健康的节日。

TOP

湖北代表中国向联合国递交端午节申遗申报表

2009年05月27日 来源:长江日报 
    继4年前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中国已启动“端午节”申报世界非遗程序。昨日,记者从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悉:该项目已由湖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递交申报表。目前“端午申遗”已进入初评阶段。

  据省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朱林飞介绍,本次申报的遗产名称为“中国端午节”,由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及湖南汩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四部分内容组成,申报材料由三省联合“打包”。去年10月,受文化部委托,湖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了申报表和相关材料。据悉,以上三省四地的“端午习俗”,已于2006年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它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龙舟竞渡等,各地活动略有不同,尤以湖北省秭归县、黄石市更具典型性。这也是为什么“端午申遗”工作以湖北为主体的原因。

  按照相关规定,每个国家每年只允许向联合国申报一个“非遗”项目,端午节在去年首次正式成为国家法定假日,也是我国去年惟一的世界“申遗”项目。

  此前,我国的昆曲艺术、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等四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先后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本报讯(记者蒋太旭 通讯员涂腊梅)韩国“端午祭”2005年已被公布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中国端午节再“申遗”能否成功?省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表示:不会有影响。中国端午节“申遗”有成功把握。

  据了解,韩国申报“端午祭”的文本中,第一句话是“端午节原本是中国的节日,传到韩国已经有1500多年了”。有人担心我们申报端午节在后,其成功的可能性“会不会大打折扣”?

  专家指出,这是一个误区。韩国的“江陵端午祭”是从酿制神酒开始,民俗活动包括官奴假面戏、农乐竞赛、鹤山奥道戴歌谣、拔河、摔跤、荡秋千、汉诗创作比赛、射箭、投壶等,多为民众娱乐活动;而中国端午节主要是以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为主,民俗活动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儿童戴荷包、五毒兜兜等,意在驱毒辟邪。韩国的“江陵端午祭”有着一套完整的、与中国端午节既有关联性又有差异性的民俗活动。而且“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具有“共享性”,比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曾先后批准了“伊拉克木卡姆”和“阿塞拜疆木卡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前年中国申报的“新疆木卡姆”也再次得到了批准。(记者蒋太旭 通讯员涂腊梅)

TOP

通讯:时尚粽子手工香囊俏销郑州

2009年05月27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记者 朱晓娟

  临近端午,粽子飘香,而此间很多市民一反常态,不再喜欢那些现代化制作的普通端午商品,一些商家推出的时尚另类的粽子及那些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五彩香囊更加惹人喜爱。

  记者今日在市场上走访时发现,大大小小的粽子早就热热闹闹地涌上了柜台,各种各样的粽子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肉馅、豆沙馅、果酱馅、枣馅琳琅满目。记者发现,很多新产品都是往年没有的,比如“无叶粽”、“五色粽”、“椰香玉米粽”等时尚新品粽,一经推出,就迅速吸引了很多消费者前来购买。

  一位前来购买特色粽子的白领人士接受采访时说,吃粽子,已经不单单是口味上的享受,还带着很多时尚感觉。

  另外,郑州不少酒店、面包房、西餐店也都来凑端午节的热闹,且前来光顾的食客络绎不绝。与超市主营真空包装和速冻包装两种包装的粽子不同,这些店面提供的以新鲜粽子为主,既有传统的,又有一些融合了西餐特点的新品。其价格也是远高于市面上的同类产品,每个售价人民币五元到十元不等。

  位于郑州农业路的一个咖啡店,今年也推出特色粽子“咖啡粽”、“芝士粽”等。据该店负责人称,他们做的这些粽子,将在端午这一天配餐赠送给食客,让来自八方的食客们在西餐厅也能感受到中国传统的节日氛围。

  “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端午节制作香囊的古老习俗流传至今。记者今日在郑州东风路绿荫广场附近看到,这里已经是“暗香”浮动,不少市民争相购买一种内含香草的香囊。

  据摊主王大妈介绍,这是她手工缝制的香囊,有传统的“鸡”祥如意、双莲并蒂等图案,还有福娃、葫芦娃等卡通造型图案的香囊,大都是大人买来送给孩子们的,也有情侣购买互赠的。

  这些手工香囊大受欢迎,价格也便宜,从二元到十元不等。在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里王大妈就卖出十多个香囊。(完)

TOP

“端午”之辩:中国的还是韩国的?设置黄金周?

2009年05月27日 08:22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5月27日电(张中江)  5月28日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也是修改法定节假日后的第二个端午假期。这个曾因韩国“端午祭”申遗而引发高度关注的中国节日,在全球防控甲型流感的今时今日,又有何种意义?此外,两会期间曾有委员建议“端午”前后设黄金周,凡此种种,都让这个节日始终处于舆论漩涡之中。

  端午,中国的?韩国的?还是世界的?

  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由于它与中国端午节的历史文化渊源,导致中韩两国学术界和民间舆论一度在这一问题上出现激烈争议,相关讨论直到今天仍在继续。

  对于这场争论,韩国江陵端午祭委员会委员长崔钟卨表示,“韩国端午祭同中国端午节的起源截然不同,部分人认为韩国剽窃中国端午节申请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完全是一场误会。近来由于端午引发了种种不谐音符,我们将率先敞开心扉、消除误解。”

  日前出席中韩文化学术论坛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副主任田青,则在发言中就当年的江陵端午祭申报事件给予了正面回应,显示了一个中国学者和非遗工作管理者的求实精神与开阔胸怀。

  田青在发言说,“2005 年11月, 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Gangneung Danoje Festival)”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我们为此感到高兴。”

  在田青看来,端午节是中国古老而重要的节日,在中国起源并传承至今,形成了一系列丰富的节日文化和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韩国的“江陵端午祭”却有着一套完整的、与中国的端午节既有关联性又有差异性的民俗活动。在韩国成功申报的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宫廷宗庙祭礼乐(Royal Ancestral Rite and Ritual Music in Jongmyo)”中,较完整地保留了来自儒家的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精神和风范,不但是儒家慎终追远、敬祖孝宗思想的体现,更是“八佾舞于庭”礼乐形式的延续和传承。而在中国,这样的皇家祭祖仪典却已中断。就像李奎报对以李白为代表的中国诗人心存感激一样,中国的文化人对此亦心存感激。

  田青认为,无论是中国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韩国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人类”遗产,不仅属于中国或韩国,而且属于世界,属于全人类。

  从几年前国内媒体对该事件几乎“一边倒”的批判之声,到今天从国家层面将端午节列为公共假日。中国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几年间已趋于宽容与理性。

  流感时期的端午

  端午是个历史十分悠久的传统节日。种种习俗中最著名、流传最广的,就是对于屈原的纪念。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以怀念屈原,这几乎是妇孺皆知的常识。

  事实上,古时的端午是祭祀诸神的节日,享祀者除了屈子,还有孝女曹娥、药王、蚕神以及善降鬼魅的道教人物张天师和钟馗等。端午的食品如粽子,最初也非为投祭屈子,而是用以祭祀水神。端午的许多风俗都与驱鬼避邪禳疫祈福有关。古时有“恶五月”之说。这是因夏季燥热潮湿人易生病,古代多有瘟疫流行。再加卫生不好毒虫繁殖咬人伤人,因人们有此信仰所以种种求平安,禳解邪灾的习俗应运而生。从两千年前古人就有佩带香囊以除毒防疫去邪之习俗,端午节时更必佩带。

  只是由于“纪念屈原说”影响广泛,这个观点的持续传播,也使得端午节成了“爱国主义教育节”。

  有评论就认为,发扬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应该注意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进行创新,特别需要与当下民众鲜活的生活节拍与韵律相协调。举例来说,由于气温升高,各种疾病容易爆发,我们的祖先懂得顺应这种自然的变化,所以端午节要插艾草,抹雄黄酒,以驱邪避瘟,免灾去病,这其实是节日传承的一种古老的卫生防疫措施。

  民俗专家郭莲纯亦表示,“端午节”的涵义其实是期望人们防御疾病,和顺健康,平安幸福的。在农耕文明时代,“祛病”成了人们最大的期望。端午邻近夏至,虽然盛夏还没来到,但持续的高温天气已让人非常难受。这个时候是各种病菌肆意繁殖、传播的时期。今年的端午期间,不妨旧俗新用,开展全民的夏季爱国卫生活动,提高人们的健康防疫意识,让端午节成为现代的“全国卫生防疫节”。

  关于放假:“黄金周”设在端午前后?

  关于“端午节”的话题之所以逐渐升温,其中一个原因自然是国家将其列为法定假日。事实上,关于端午放假的话题一直备受民众关注。

  今年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结合今年要“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的国家任务,提出恢复五一黄金周的建议。政协委员何星亮则认为,传统节日的功能很多,决不能停留在吃喝玩乐的层面,节日中蕴含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应该受到重视。如果要为拉动内需而恢复黄金周,不妨考虑设在端午节前后。他建议政府在每年5月28日至6月5日期间,也就是端午节前后恢复“黄金周”,兼顾“拉动内需”和“凝聚民族传统文化”。此言一出即引发网民热议。

  从传承节日文化的角度看,国家将端午节列为法定假日,可以使忙于工作的人们有时间体味传统民俗。但如果将旨在拉动消费的“黄金周”设在端午,是否会淡化传统节日本来的意义,各界看法不尽相同。有评论认为,硬要将黄金周设在端午节,其实是对端午节的不尊重。端午节的传统也会因为发挥了黄金周的作用而失去,或者被人遗忘。

  “粽子节”的尴尬:如何发现端午之美?

  在快速消费的现代社会,不少人对古老节日的传统所知甚少。端午节本来丰富的习俗,在今天不少人看来,就只剩下“吃粽子”了,于是有人戏称端午为“粽子节”。

  今年临近端午,各地举行的相关活动名目繁多,让人有眼花缭乱的感觉。其中虽也设置了划龙舟等种种习俗,但对于现代人的吸引力如何,能否改变端午只是“吃粽子”的习惯,尚是未知之数。

  那么,该如何发掘、传承和创新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使之与现代社会更好地融合呢?

  有专家认为,我们现在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恢复节庆文化,重点就是追求“原汁原味”。但仅仅局限于没有细节的复古,不注意补充新的活力因子,又是否会导致“端午”与现代社会脱节,从而变成展品一样只可远观,却没有亲近感?

  事实上,传统节日之所以能延续到今天,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其中蕴含娱乐成分,可以满足当时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让现代人简单重复古人的行为,很明显不可能获得同样的愉悦感。如何发掘端午使人“乐”的内涵,从而真正融入现代人生活,仍有待探讨。

  总而言之,无论怎样挖掘传统节日质朴美好的一面,最终目的都是唤起现代人失落已久的敬意,以及对于祖先和传统的尊重。做不到这一点,怎样过节都是徒具其形而已。

TOP

中国·湖北屈原文学节在三峡秭归开幕

2009年05月27日 13:18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宜昌5月27日电 (记者 刘良伟 郭晓莹)由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办的“2009中国·湖北屈原文学节”(以下简称“屈原文学节”)今日在屈原故里--三峡秭归县开幕。国内百余作家、诗人和数千当地民众冒雨参加了当天的开幕式。

  据悉,“屈原文学节”是湖北首次举办综合性文学节庆活动,也是湖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重点内容之一,旨在传承屈原精神,繁荣荆楚文学,活动将一直持续到今年10月。

  文学节期间,主办方将陆续举办文学成果展示、文学论坛、征文比赛和创作采风等系列活动,并将邀请国内著名作家、评论家参加有关活动,传播文学知识,探讨创作经验。此外,湖北省作协还将于文学节期间组织首期青年作家培训班,启动实施“新屈原计划”,大力培养文学新人。

  文学节还将着力发挥湖北文化资源优势,彰显湖北文学在全国的比较优势,提升湖北美誉度和湖北文学的影响力,围绕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仙洪新农村试验区建设等,从文学创作题材、文学采风及交流活动等方面探索服务途径。(完)

TOP

岭南“疍家”划龙舟庆端午

2009年05月27日 15:14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肇庆五月二十七日电 题:岭南“疍家”划龙舟庆端午

         作者 黄耀辉 梁中明 吴文颂

  临近端午节这几天,每到早上五点钟,“龙舟之乡”广东高要金利镇就有“疍家人”起来给“龙舟点睛”,备战二十八日的第八届肇庆龙舟邀请赛。

  端午节也是“疍家人”的一个重要节日,疍家人以蛇和龙为图腾,划龙船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疍家”,因渔船形似蛋壳而得名。疍家人指旧时分布于珠江下游各支系的水上居民,两千多年前,秦始皇发军五十万征服岭南,中原人首次大规模进入珠三角;以此为契机,秦都尉赵佗在这片地面上建立了南越国。赵佗实施“和集百越”国策,大批越族首领在朝廷当上高官,越族人是南越国军队的基本兵源。汉武帝年间,在因南越叛汉而引发的战争中,南越国覆亡。为避汉军镇压,成千上万越族人逃窜江河,过起浮家泛宅的生活——这批自我放逐者的后裔便是后世疍家的主体,他们最显著的生活特征乃是终生以艇为家。

  二00六年,著名学者黄伟宗等专家学者在广东高要经多方考察、论证,认为疍家文化源自高要,在高要金利镇茅岗村现存有广东最古老的水上木结构建筑遗址,并从古人水上故居,衍化为水上人生活的独特岭南的“疍家文化”。

  八十岁的高要黄老伯回忆当年划船到新娘“家”娶老婆时,至今仍是乐呵呵的。黄老伯说,当年“疍家”人的婚姻都是“盲婚哑嫁”,对方好丑全凭媒妁之言,但迎亲嫁娶一定在水上。

  “疍家文化”是粤文化中的奇葩,在香港、澳门,甚至东南亚都有影响。而每年的五月初一到初五,疍家文化保留得最完整的是赛龙舟,在金利镇一百多条龙舟齐集河涌竞渡,成为该镇最重要的文化传统。

  “艇仔粥”是疍家饮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在高要南岸镇江口村,当地大部分村民均为“疍民”后裔。村里以河鲜为卖点的餐馆林立,但其食谱大同小异,以鱼为主。

  一九七六年,国家出台政策,安排疍民逐渐上岸定居,江口村一带的疍民生活空间也由水上转移到陆地,但部分老年人还是吃住在船上,以打渔为生。完

TOP

两千多年薪火传承 细说三峡秭归端午习俗

2009年05月27日 15:56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宜昌5月27日电(刘良伟 秭宣)公元前340年左右,伟大诗人屈原诞生于秭归乐平里,是战国末期楚国杰出的政治家、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公元前278年,楚国的都城被秦兵攻破,在极端失望和痛苦中,屈原在汨罗江抱石自沉。

  两千多年来,秭归人在端午节(即屈原祭日)纪念屈原的习俗经年不断,时至今日,秭归仍保留着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办农民诗会等古老习俗。

  端午习俗之一:粽子飘香

  粽子是一种食品,在秭归却是一种文化。屈乡人包粽子很是讲究,他们选用上好的糯米,宽宽的蓼叶,把粽子包得有棱有角,然后再缠上细细的五色丝线。最特别的是在糯米中间放颗红枣。棱角分明的外形,象征着屈原刚直不阿的品格;雪白的糯米,意味着屈原廉洁清贫的一生;那颗红枣既是屈原对楚国也是乡亲们对屈原的一颗火热的心。屈原故里还流传着《粽子歌》:有棱有角,有心有肝。 一身洁白,半世熬煎。端午节里,人们扶老携幼早早来到江边,他们向江中抛撒包好煮熟的粽子,召唤屈原的魂魄回归故里。

  端午习俗之二:龙舟竞渡

  处处划龙舟,秭归特不同。千百年来,划龙舟一直是屈乡秭归最大的群众性集会。秭归划龙舟除场面壮观、竞争激烈外,特别之处是竞渡前还要举行游江招魂。颜色各异的龙舟在江中缓行环游,峡谷中则回响起荡气回肠的《招魂曲》:我哥哟,回哟嗬,听我说哟,嘿嗬哟! 天不可上啊,上有黑云万里,地不可下啊,下有九关八极……惟愿我大夫,快快回故里,衣食勿须问,楚国好天地……

  端午习俗之三:“骚坛”诗会

  在诗人屈原的出生地——乐平里,这里起于明清时期的农民诗社——“骚坛”延续至今。“骚坛”诗社是一个民间诗歌组织,诗歌内容以凭吊屈原、讴歌时代为主题,社员以爱好诗歌的农民为主,素有“中国第一农民诗社”之美誉。

  每年在艾粽飘香的五月端午,乐平里总要举办一次诗会。骚坛诗社的农民诗人们相聚屈原庙,比文赛诗,他们用屈原故里的土腔土调吟唱着自己的诗作,以骚体诗凭吊屈原。这种文化习俗代代沿袭,成为乐平里独特的人文传统和景观。

  端午习俗之四:公祭屈原

  从南北朝开始秭归就有了由官府出面组织端午祭祀屈原的历史,为区别于民间祭祀而称为“公祭”。在婉转凄切的鼓乐箫声之中,主祭如歌如吟地读着歌颂屈原美德的祭文,百姓则依次向屈原牌位(或塑像)叩首焚香,祈求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除此之外,端午习俗还有悬挂艾蒿、菖蒲,消疾病、驱鬼邪、避晦气;饮雄黄酒,免受虫蛇伤害;悬钟馗像,消灾避难;写符念咒,避邪驱鬼;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保安康等等。(完)

TOP

粽子香情义浓 汶川孩子异地过温情端午

2009年05月27日 15:57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宜宾5月27日电(陈涌 徐伟) 28日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位于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黄桷庄小学校的校园里,“爱心”粽子送来一批接一批,五颜六色的香包、香囊带来了宜宾人民对汶川学生的祝福。几天来,在这里异地复课的汶川龙溪小学校的256名羌族、藏族学生陆续吃上了宜宾市民送来的粽子。

  “这里的粽子包装得很好看很精美,品种比我们家乡的更多些,糯米很甜。”五年级学生黄蓉一边品尝着宜宾零距离车友会志愿者送来的粽子,一边高兴地对记者说。

  一个用针线绣上“福”字的香包戴在小姑娘的脖子上,看上去很精巧。“这也是叔叔们送给我的礼物,我以前都没有戴过。” 黄蓉的话语间流露出一种幸福。

  据学校统计,仅端午节前夕来学校看望慰问学生的宜宾志愿者就有上百名,他们大都选择下课或者放学的时间来送粽子等端午节礼物,以免耽误孩子们上课。为了减少来学校的人数,爱心志愿者张帆是带着许多志愿者的心愿来看孩子们的。他说,早就想来看看这些孩子们,但他们最终选择端午节前夕,每逢佳节倍思亲,大家张罗着给孩子们买来粽子等节日礼物,并陪孩子们聊天、唱歌,让他们身在异乡也能过一个快乐、温暖的端午节。

  除了送端午礼品外,许多爱心志愿者还把一道送来了书籍和学习用品。一些爱心单位还组织志愿者跟孩子们一起跳锅庄、表演文艺节目,孩子们很开心,迎来一个特别的端午节。

  汶川龙溪小学校校长杨忠云告诉记者,端午节当天,学校将为孩子们购买糖果、安排厨房为孩子们加餐。目前,学校的各项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都很好,在汶川学校原址建设的新校舍的主体工程已近尾声。端午节来临,特别想感谢社会各界、感谢宜宾人民在学校异地复课的三百多个日日夜夜的无私帮助,祝所有关心地震灾区的人们节日快乐。 (完)

TOP

台北写真:"端午嘉年华 "郝龙斌队"对决"马英九队"

2009年05月29日 00:52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台北五月二十八日电 题:端午嘉年华

  中新社记者 邓敏 耿军

  五月二十八日,是中华传统的端午节。赛龙舟、立彩蛋、包粽子……偌大的台北处处洋溢着佳节气氛。

  由于连续四天的端午假期,二十八日一早,从台北通往台湾南部的各交流要道就进入塞车高峰,车上满载着怀着愉悦心情返乡过节或踏青旅游的人们。

  从上午八点开始,基隆河的大佳河滨公园以及新店碧潭河面上,实可谓百舸竞流。参加二00九台北国际龙舟锦标赛的二百支海内外队伍,为争夺二百万元的冠军资金而奋勇向前。

  不过,当天龙舟赛的重头戏却在下午才登场,“郝龙斌队”与“马英九队”捉对厮杀实是众人瞩目的焦点。最终,“郝龙斌队”又一次以五秒之差胜过“马英九队”,成功卫冕。志得意满的台北市长郝龙斌在上岸后也不忘谦逊地说了句“承让”:“毕竟对方主帅不在场嘛!”

  除了参赛的各支队伍,台北民众也可以在大佳河滨公园进行龙舟体验。中午十二点到下午一点,有十二组共一百二十位男女老少在教练的引导下,下河体验龙舟竞赛的乐趣。这项民众体验活动还将连续举办三天。

  传统的龙舟赛之外,台北的端午嘉年华活动还组织了一系列的综合活动。“端午立蛋”可谓台湾的一项传统节目。主办方在舞台旁准备了五彩缤纷的颜料,供民众发挥创意彩绘鸡蛋,然后在立蛋区试试手气看能否将彩蛋立起来,以博一个好彩头。

  粽子是端午节不可缺少的佳肴,在大佳河滨公园的小吃街上,除了传统的肉粽外,原住民风味的紫米粽、小米粽也博得不少游客的青睐。

  亲子活动是端午佳节最热闹的看点。宽阔的草坪上,带着孩子打打排球,看看端午节来历的展版,或者是在龙舟模型上摆出各种造型拍照留念,都为孩子的童年留下美好回忆,也在无形中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

  同时,台北市政府也不忘在这个佳节进行各项宣导活动。例如烟酒宣导有奖征答活动就吸引了不少民众排队等待。大家在箱子里摸出题目,然后在展版前做一些简单的选择题或是非题,比如检举违法烟酒的邮箱、热线电话等,答对后就可以进行抽奖。不少幸运的民众拿着T恤衫、餐具盒等兴奋地挥舞。

  晚上六点,台北国际龙舟锦标赛开幕典礼暨选手之夜在大佳河滨公园举行。揉合了武术与舞技的开幕舞《旗开得胜》迎得满场喝彩。台北市长郝龙斌一上场就用中英文祝福海内外选手端午节快乐。在男女运动员宣誓后,郝龙斌与海内外嘉宾一同用礼花点燃大炮,为锦标赛开幕,也期盼所有人都能在嘉年华中感受台北传统而又多元的文化氛围。

TOP

中国各地民众以多种方式庆祝端午佳节

2009年05月29日 00:57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五月二十八日电 今天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中国各地民众以吃粽子、划龙舟、诵读经典等丰富多彩的方式庆祝这一传统佳节,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广东各地赛龙舟舞长龙

  记者陈明、陈浩光发自广州:二十八日,阳江的北惯、东城等地开展的民间龙舟竞渡活动进入了白热化。来自周边村镇的十八支民间传统龙舟队,在该深水河段展开了今年端午龙舟竞渡的总决赛。

  在“龙舟之乡”江门市礼乐张围河两岸,欢声雷动、锣鼓喧天,八支参赛的龙舟队伍在雨中角逐,吸引了上万市民冒着“龙舟水”,为其呐喊助威。

  一条巨龙“盘踞”在广州新长隆酒店,为广州市民带来令人震撼的舞龙表演。这条巨龙全长三百五十米,为全身金黄的喷火龙。这条龙在新长隆酒店六千平方米的国际会展中心宴会厅内舞动,当之无愧的成为了“世界最长”的室内舞龙。

  “龙舟宝贝”助兴国际龙舟邀请赛

  梁盛、周益臻发自湛江:二十八日,广东湛江第三届海上国际龙舟邀请赛在金沙湾海域举行。二十名青春、奔放、朝气靓丽、性感迷人的“龙舟宝贝”,用流畅的肢体动作演绎青春的活力,成为赛场一大亮点。

  本届赛事主办方负责人表示,足球宝贝,篮球宝贝,大家都见过,在赛场上热辣劲舞为运动健儿加油助威,深受人们喜爱。龙舟竞渡作为传统竞技体育,啦啦队的助威能同样可以给运动员增添无穷动力。

  昆明借端午弘扬传统文化

  徐向良发自昆明:昆明市内各种各样弘扬传统文化的活动异彩纷呈,成为云南端午节一大亮点。

  走进昆明东郊金殿公园,一场以文化、民俗、时尚、健康为主题的“我们的节日——端午文化节”大型活动在这里进行。百名学生齐颂《弟子规》温习中国传统文化,八十名小学生同台表演太极拳,赢得在场群众的热烈掌声。本次活动将举行戴菖蒲、斗将军草、丢香囊、包粽子大赛等活动,旨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养民众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在昆明市中心翠湖公园,一支身着汉服的队伍引起市民的高度关注。云南省汉服文化协会在这里举行纪念屈原大型祭祀活动,诵读《离骚》、《楚辞》、《九歌》,为现场群众讲解端午节的文化渊源。

  云南各州市、各景点也举办了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云南保山举办端阳花市节、昆明宜良举办花街节等。

  泉州吟诵会传承经典文化

  记者黄瑶瑛发自泉州:二00九年泉州府文庙“迎端午•纪屈原”吟诵会二十八日上午在泉州府文庙月台举行。《端午感兴》、《咏屈原》、《橘颂》、《端午感怀》……在吟诵会中,来自泉州市诗词学会、丰泽区泉山诗词楹联学会、泉州艺校、泉州师院附小等单位的诗词爱好者们,通过吟诵的形式,在端午节这一天,来表达他们对屈原的纪念。

  来自泉州立成小学五年级一班的同学们所带来的诵读《少年中国说》,更是把整个活动推向了高潮。《少年中国说》寄托的是作者梁启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这与两千多年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所倡导的理念和思想有着传承的关系。

  据了解,本次活动旨在运用传统节日,通过诵读中华文化经典,以纪念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提升中华经典普及水平,挖掘与诠释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民族文化。

TOP

全球张氏后裔端午共祭始祖挥公

2009年05月29日 01:01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邢台五月二十八日电 (牛琳 张鹏翔)二十八日,伴着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粽香,三千余海内外张氏子孙齐聚“天下张姓发祥地”河北省清河县,共拜始祖挥公。

  世界张氏总会第四届恳亲大会暨华夏张氏祖庭落成庆典,在位于清河县城区南约六公里处的华夏张氏祖庭前开始。总会创会会长、马来西亚丹斯里拿督张晓卿为十一米高的挥公像揭幕。随后,总会会长张允伏恭读了祭文。浑厚悠扬的乐曲声中,海内外张氏宗亲瞻仰了挥公堂,祭拜了挥公墓。

  据世界张氏总会秘书长张文彪透露,本次恳亲大会共有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英国、加拿大、美国等二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四十多个海内外宗亲团体到清河寻根问祖,其中不乏政界名人、商界巨子及各界名流。建筑面积九十亩、总造价三千万元人民币的华夏张氏祖庭同期落成。该祖庭总设计构思源于原始的“明堂”意象,演绎上古祭祖建筑的“品”字形古风,由挥公享堂、谱石碑林、阙与望楼、碑廊等建筑组成,布局恢宏、古朴庄重。

  张晓卿表示,因为有了先祖先辈们付出的昂贵代价,我们才有机会生活在今天这个文明的社会中。“今天,我们怀着一种崇敬和追思的心情向先祖们致敬,并诚心希望先祖们这种大我奉献的精神,能够得到后人的遵从和学习,化为每一个人生活中的能量和价值,并成功牵引我们迎向新的时代”。

  权威人士称,张姓起源于现在的河北省清河一带,已有近五千年历史。张姓始祖挥是轩辕黄帝第五子,发明弓箭,助轩辕黄帝弓定天下。因挥居功至伟,被赐姓张氏,官封弓正,国于青阳,即现在的河北省清河县。如今全球张姓人口已逾亿,其中旅居国外的已达两千万之多。此前,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清河县“中国张姓文化之乡”、“中国张姓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世界张氏总会还把每年的四月、五月设立为“中华张氏祭祖月”,每年的五月二十八日为“中华张氏祭祖节”,两项活动的地点均定在河北清河。(完)

TOP

闽都风情:端午香袋成都市时尚“新宠”

2009年05月29日 01:14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福州五月二十八日电 题:端午香袋成都市时尚“新宠”

  作者 徐钊

  二十八日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粽子满城飘香,互赠荷包香袋的习俗成为福州的一种时尚。

  走进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古街区,倍感千年古城沉浸于浓浓的端午节气氛中。许多时尚潮流的年轻人,手机上所挂的配饰悄然间变成了锦囊香袋,就连手袋上的挂饰也为香袋所取代。久违了的传统香袋,成为这个端午节里都市时尚的焦点。

  坐落南后街三坊七巷古街区内的一家节日喜庆用品专卖店,挂满了各式各样的香袋,有京剧脸谱、“福”、“平安”等图案绣成的传统香袋,还有些特制的绣有“金运招福”、“出入平安”等字样的精致香袋,琳琅满目。店铺老板周永健兴奋地说,端午期间购买香袋的人逐年增多,单是二十七日就销售了数百件。

  周永健表示,以前传统香袋款式少,问的人也不多,而今经过加工改良的香袋,吸引都市年轻人。香袋花样大部分是手工绘制的,可根据香袋图案上的不同内容,配以相应的彩色丝质长穗,象征长命百岁;长穗上还可配有晶莹华美的彩珠,使香袋更显得高雅华贵,光艳照人。

  一位正在购买香袋的白领张小姐对记者说,以前的香袋比较土,质量也参差不齐。而这家店铺卖的香袋做工细致、时尚、高雅,漂亮多了,让人爱不释手。香袋也是一款很好的装饰品,为都市时尚女性所青睐。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香袋是中国传统民俗饰品,民间盛行佩戴香袋已有数千年历史。它采用具有芳香气味的天然中药植物装入锦囊制成的配饰,具有闻香保健、避邪去毒、驱蚊杀菌之功能,彩色丝线绣成的吉祥图案也寄寓着美好的愿望。

  随着香袋从传统中酝酿出新的时尚,都市年轻人热捧香袋:吃粽子、赛龙舟、挂香袋,在回归传统节日的同时,也不忘追求一份新的时尚。(完)

TOP

八闽千姿:闽南千年古镇安海的端午节

2009年05月29日 01:04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晋江五月二十八日电 题:闽南千年古镇安海的端午节

  中新社记者 林永传

  “五月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在具有千年历史的文化名镇——福建晋江安海镇,荡漾着和谐的“采莲风”。这是一种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名为“嗦啰嗹”的歌舞。在这歌舞声中,晋江市(安海)第二届端午民俗旅游文化节拉开了序幕,千年古镇的文化习俗让人如痴如醉。

  民俗风情大展示以踩街的形式汇集了众多的“阵头”:如安海“嗦啰嗹”采莲队、三吴一元师祖青狮阵、下山后刣狮阵、火鼎公婆、女子拍胸舞、钱鼓舞、车鼓唱、采蚵舞、扒龙船、花轿迎亲、晋江马队、舞狮弄龙、戏曲南音、乡土文化进校园项目表演……三峡移民带来的“摇旱船”游艺民俗,也融入其间,为海内外宾朋献上原汁原味的文化大餐。

  在安海公园举办的特色小吃展及地方风味小吃宴,佳肴荟萃,琳琅满目:老字号的安海土笋冻、青阳面线糊、梅岭肉粽、罗山蜜饯、金井紫菜、衙口花生、深沪水丸、西滨米酒、东石蚵仔煎、张林姜母鸭、灵源万应茶、台湾花生糖卷、油炸冰淇淋……让人一饱眼福口福。

  裹粽飘香时,合家共欢乐,“亲情联欢/爱在端午”包粽比赛吸引众多的家庭报名参加。

  水上“捉鸭”是端午安海古镇三百余年的竞技遗风。弄潮人踏过从千年古石桥——安平桥墩伸出水面的、涂抹油脂的长竹竿,走到末端探笼取鸭。相传该习俗是郑成功在安海港操练水师的史俗演变,极具挑战性和趣味性。

  “攻炮城”民俗活动,喝彩声融入热烈的鞭炮声中,寄托美好向上的愿望,闪射催人奋进的火树银花,把节庆的气氛推向高潮。

  地方戏曲专场的锣鼓敲响,正是晋江高甲柯派小戏及掌中木偶折子戏在倾情献艺,演员们淋漓尽致的表演技巧,都以“正班戏”和独特的南派艺术风格而名闻遐迩。素有“中国音乐活化石”之称的南音演唱会上,夜莺展开歌的翅膀……

  当天,被国家文化部命名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示范点,授予了这个千年的文化古镇。(完)

TOP

通讯:端午香港龙舟赛事尽显多元风味

2009年05月29日 00:55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香港五月二十八日电 题:端午香港龙舟赛事尽显多元风味

  中新社记者 余瑞冬 于晶波

  今日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香港多个地区举行龙舟赛事。天气虽多云间雨,但无碍笃信“水为财”的港人及四方游客的兴致,各地赛事更显出不同风格和看点。

  不同肤色“大力水手”征战赤柱

  在赤柱海滩,有超过二百支队伍、四千名队员参加香港最负盛名的国际龙舟锦标赛,可谓千帆竞渡,百舸争流。适逢佳节,“水手”们心情大靓,纷纷亮出自己的个性造型。

  一群智利女郎手戴红花、礼帽,腰系红纱、手舞红扇的妩媚造型,不仅吸引了传媒的镜头,更让其它参赛队伍“注意力不集中”。

  智利女郎并非传媒镜头的专美,一支洋企代表队身着清朝兵服打扮,前后分别贴着“兵”、“勇”二字,让传统韵味加身。“赛龙舟是中国的传统活动,今天我们这条龙舟就似古代官兵作战的箭船,可以让我们勇往直前。”一位洋“清兵”如是道来。

  扎起五彩斑斓的海盗巾,戴上酷酷的太阳镜,端坐龙舟船头的中华旅行社总经理杨家骏亦率队出征赤柱龙舟大赛。这是中华旅行社第一年参加此类大型活动。在风浪湍急的海面上,他们从初赛、复赛,一路杀入了最后的银杯决赛。

  大澳上演古朴热闹“龙舟游涌”

  与赤柱水面云集各种肤色“大力水手”不同,位于珠江口东岸的香港西陲小镇——大澳,则上演传统古朴气息十足的“龙舟游涌”仪式和龙舟竞渡赛。

  清早,“扒艇行”、“渔业行”及“合心堂”三支大澳渔业行会的“长老”们,先后到杨侯庙、天后庙、关帝庙和洪圣庙,焚香叩首,祈愿风调雨顺、安居乐业,并请出四间庙宇的神像,乘龙舟拖引的彩船,巡游各水道,沿途化衣烧祭。

  颇富宗教色彩的端午“龙舟游涌”,更成为向外界展示大澳最具特色的景致——水道与棚屋——的好时机。神像沿水道巡游大澳各处,居于两岸“吊脚屋”似的棚屋中的居民,亦出迎拜祭。

  时近午间,各行会在码头附近设立的“龙趸”,彩旗高竖,锣鼓争鸣。大澳乡亲和八方游人聚到码头外水道两岸及“大尾艇”上,为龙舟健儿加油打气。

  虽然比赛水道外侧建有防波堤,但一时风大,竟让一条龙船船身侧偏,灌进海水。船上好手也险失平衡,连忙往外舀水,龙舟缓缓下沉至只剩头尾露出水面。周围小艇及时相助,竟又让龙舟重新浮出水面,不禁令观者开怀。

  本地八条龙船,分组展开三回合激战,最后依成绩进行银杯和金杯决赛。鼓点声、划浆声、助威声、风声雨声,煞是激烈。披红衔青的龙头,随着划桨节奏迎风颔首。回合间歇,皮肤黝黑的几位划浆健儿,玩得兴起,竟“鹞子翻身”,“扑通、扑通”跳入海里,引得岸边和船上的少女们连连欢呼。

  在沙田城门河,以及屯门、大埔等传统渔港,都响起锣鼓声,上演激烈的龙舟竞渡。而在西贡水面,一群智障及伤残人士亦开心地成为龙舟桨手。组织机构希望,通过这样的比赛提升智障及伤残人士的体能,更推广伤健共融的精神。(完)

TOP

通讯:端午节里南京路上江南民俗文化唱大戏

2009年05月28日 19:55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上海5月28日电 今天是端午,也称端阳,这是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今天,在“中华第一商业街”上海南京路,正当各路商家纷纷欲借三天小长假展开一场销售大战时,位于的沪郊金山区的廊下镇,却在商战的硝烟中吆喝起了江南民俗文化。

  记者在南京路新世界城十二楼看到,一幅以廊下镇农村生活为背景创作的二十六米农民画长卷——《江南风俗农事图》,赛龙舟、打莲湘、包粽子、挂艾叶、缝香袋跃然画中,画者用雅拙的笔触描述出了江南农村端午时节的民间习俗和人文风情。据悉,从五月二十八日到六月一日,八百平方米展厅内,农民画家将现场作画,与市民一起享受金山农民画的创作乐趣。此外,市民还能在现场学习具有浓郁江南民间特色的剪纸创作,欣赏莲湘舞、学习打莲湘,亲身感受江南民间原生态舞蹈打莲湘的草根艺术魅力。

  在新世界城广场上,廊下土布时装表演秀惊艳了南京路。一批做工精美、款式素雅、色彩纯朴的江南农村土布服饰吸引了沪上市民的眼球。风韵十足的旗袍、蓝印花布裁制的衣裙、旧时上海小姐的嫁衣,无不勾起沪人对充满上世纪三十年代老上海情调的土布服饰的回味。

  端午节期间,这里举行的农副产品展销活动,产自金山的上百种无公害生态瓜果、蔬菜、大米以及具有廊下地方特色的阿婆粽子、麻鸭咸蛋等农家美食,将为久居都市的申城市民开启一条从田头到餐桌的绿色通道,领略江南民间原汁原味的端午饮食文化。

  据了解,廊下镇中华村农家乐和农村新天地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上海乡村旅游的标志性品牌。近年来,久历繁华都市的申城市民,越来越钟情于廊下粉墙黛瓦观音兜建筑风格的江南民居和小桥、流水、人家般的乡村田园生活,对廊下江南水乡原汁原味的乡土农耕文化和民间民俗文化尤为亲睐。

  廊下镇有关人士说,在大都市里吆喝江南民俗文化,邀市民到郊外旅游,不仅丰富了市区居民的假期生活,还可让他们尽情分享上海郊区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万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