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间文学210课堂第六小组杨洁

我要疯了,突破不了第三面

TOP

孟姜女 歌谣歌词


正月里个里来是新春,
家家户户喜盈盈,
人家夫妻团圆去,
孟姜女丈夫去造长城,
夏夜里银河飞流星,
那是牛郎会织女,
点燃的红灯笼,
孟姜女望长空,
泪眼雾蒙蒙,
我与杞良哥何日能重逢,
哦..哦..
九月里来九重阳,
菊花煮酒空相望 空相望,
落叶飘 秋风凉,
窗前旰露霜,
我给亲人做衣裳,
线是相思 针是情啊
针针线线密密缝 密密缝,
再把心口一丝热
絮进寒衣伴君行

TOP

回复 76# 的帖子

终于突破第四面了。。。。。

TOP

田野调查可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开始阶段、调查阶段、撰写调查研究报告阶段、补充调查阶段。这里仅前三个阶段作一说明。

       (一)准备阶段  

       田野调查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否则难以获得理想的成果。准备阶段通常包括如下几方面的过程:

       1、选择调查点。

       选择调查点的基本要求:一是选择有特色的地区,二是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三是要选择特殊关系的地区,四是选择前人调查研究过的著名社区。

       选好调查点对成功地进行调查具有关键性的意义。中国地域辽阔,乡村数以万计。总的来说,应选择具有特色或较典型的地区或乡村进行调查。所谓“有特色”,就是该地的社会或文化较为特殊,与其他民族或其他地区差异很大。例如,类似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裕固族的帐房戴头婚、福建惠东人的长住娘家习俗,都是很有特色。多民族交错杂居地方的文化涵化,也是很好的研究对象,特别是两三种差别较大的文化交接地区,像甘肃、青海地区,是伊斯兰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和汉文化交错地区,相互影响很大。我早在80年代就发现裕固族的帐房戴头婚(与纳西族的阿注婚类似)很有特色,并初步判断这种婚俗不是本民族固有的,但自己一直没有时间去调查。2000年,我让一位硕士研究生去调查,调查结果证明了自己的假说,并写出硕士论文。  

    所谓“有代表性”,就是说该地在该民族中具有代表性,比较典型。例如,1983年我在调查阿尔泰乌梁海人(又称图瓦人)时,选择新疆哈巴河县白哈巴村作调查,因为该村在中俄边界上的原始森林之中,交通不便,与外界交往少,保留了较为典型的图瓦语和图瓦人的生活习俗。1993年,我们选择新疆北部地区的富蕴县作为哈萨克族的调查点,也是考虑到该县较有代表性,较为典型,一是哈萨克族人口占60%以上,以牧为主,传统文化保留较多。而且又是矿产十分丰富的地区。该县名称“富蕴”就是因为蕴藏丰富矿产资源而得名。  

    所谓“有特殊关系”的社区,也就是有自己的亲戚或好朋友居住的村庄,亲戚或朋友对你准确了解社区的情况大有帮助。1883年我到新疆白哈巴调查时,不仅该村较为典型,而且还有一个新认识的朋友(新疆阿尔泰中学教师)住在该村。我们到该村后,住到他家里,对我的调查帮助很大。  

    跟踪调查前人研究过的著名社区,有一个基本的参照系,可以了解该地的文化变迁,也可重视审视前人调查的资料是否可靠、准确。  

    总的来说,如果所调查的对象很一般,没有什么特色,写出来的调查研究报告也就不会引起重视。研究汉民族也一样,不能随便选一个地方,应该选择较有特色的。  

    选点最初可能选的是一个县,具体的调查的乡村可能要到了县之后才能最后确定。

    2、熟悉调查点情况。  

    调查点选定之后,必须作好充分准备,熟悉当地情况,熟悉民族成分、人口、历史、地理、特产、部落或民族支系等各方面的情况,收集有关的文献资料和地方志资料。  

    中国各民族、各地区有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或田野调查资料,这是与西方国家的人类学和民族学所研究的对象大不相同的地方。调查的重点,在于收集新的、别人没有发现过的材料,或者从别人没有调查研究过的方面进行调查。如果调查前不了解已有的文献资料和调查资料,对该民族和该地区一无所知,一则需要较长的时间来熟悉当地情况,浪费大量的时间;二则可能会把别人早就调查和发表过的材料当作新材料。只有在调查前就熟悉该民族和该地的习俗和文化,才有可能收集到新的、别人没有发现过的材料。另外,如果对所调查的民族情况知之甚少,也得不到当地人的尊重和欢迎,甚至可能会瞧不起你,因而也就得不到他们的密切配合,或者对你的访问随便敷衍了事。只有对该民族和该地区有较深入的了解,才有可能进行深入的调查。我在新疆哈萨克族地区调查时,调查前把哈萨克族的部落系谱背得滚瓜烂熟,到调查点后,倒背如流,使当地哈萨克族干部和群众十分惊讶,并受到热情接待,收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资料。  

    3、撰写详细的调查提纲和设计调查表格。  

    有些人主张不用撰写调查提纲,不用表格。我认为这不是科学的方法。有调查提纲和调查表格,收集的资料较为系统、全面。否则收集的资料将是残缺不全,许多问题将会漏掉。我以往的几次调查,都是调查前撰写了较为详细的调查提纲和调查表格。  

    4、熟悉有关社会和文化的理论与基础知识。  

    人类学研究者的调查与一般的行政干部和记者的调查不一样,需要掌握与有社会和文化关的各种理论及基础知识。例如,与社会和文化有关的理论有进化理论、传播理论、功能理论、结构理论、象征理论、族群理论、实践理论、冲突理论、交换理论、互动理论等,并有众多的与文化有关的各种概念。如果调查前不熟悉这些理论和知识,调查就不可能深入,写出来的调查报告只能有关该地表层文化的调查报告,与一般的新闻记者和行政干部不会有多大差别。  

    (二)开始阶段  

    开始阶段也就是进入田野阶段,也就是进入所调查的地区之后但未正式进行田野调查阶段。这一阶段一般包括如下几方面的过程:  

    1、到当地政府报到,取得当地政府的支持。  

    到了所调查的县、乡,必须与当地各级政府联系,以获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现在有些调查者,不到当地政府部门报到,喜欢找熟人或认识的人,直接进入乡村。我认为,应该先走正道,正道走不通再走旁道,再找熟人。如果进入调查点后不与当地地方政府联系,一旦出了事当地政府不负责任。  

    到民族地区更要依靠当地政府,特别是在地域辽阔的新疆、西藏等,一个县相当于内地的半个省,交通十分不便,自然环境恶劣,许多地方不通客车,如果没有当地政府的配合,调查十分困难。20世纪50、60年代的民族大调查,主要依靠当地民族事务委员会。因此,前辈民族学研究者都喜欢找民委帮助解决调查中遇到的困难。我在新疆的调查经验是最好找政府办、党办,两办有权有钱有车,能对下级发号施令,下级不敢不从命。而现在的县市地方民委都是老弱病残(新疆县级民委是如此),无权无车,即使给你开介绍信,地方政府也不会听民委的。我在新疆作过多次调查,主要依靠县政府办公室和乡政府。每到一地,总是先找县政府办公室,想方设法取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如此,办起事来会很顺利,他们会很好地安排住宿,安排车辆,并发函给调查点认真接待。  

    2、到达调查点所属县、乡后,进一步了解当地情况。  

    我在新疆调查期间,到达县镇或乡后,首先查档案、户口和有关统计资料,掌握调查点的基本情况,然后再到村或寨调查。这对于全面了解调查点大有好处,在没有正式调查之前便掌握了调查点的户数、人口、收入、民族成分等。如果具体社区调查点尚未选定,可征求当地政府的意见。  

       3、选好居住地。

       各地、各民族风俗不同,应视具体情况和调查者本人的情况而定。我国20世纪50、60年代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大调查,一般都是住在当地人家庭中,实行三同,即同食、同住、同劳动。西方人类学家的田野调查,住在当地人家中的不多,马林诺夫斯基在调查新几内亚东北约一百英里的特里布里恩德(Trobriand)群岛时,他在这个岛上的一个村子里单独搭了一个帐篷居住。柏尔图和柏尔图夫人(Pelto and Pelto)1973年研究了51个人类学家田野调查之后,发现他们在田野作业期间,大多是租当地社区的房子或公寓居住。

    选择居住地,要考虑几方面的因素:一是有利于调查,有助于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住在文化水平较高、对当地社会和文化十分熟悉的家庭中是较理想的。我在新疆调查哈萨克族和蒙古族时,大部分时间住在当地人家中。二是考虑安全因素,尤其是未婚女子,更要考虑人身安全。三是考虑当地的派系关系,如果该村有两个对立的派别,而且关系较紧张,最好不要住在当地人家中,以保持中立,否则会影响调查的顺利进行。  

    (三)调查阶段  

    居住地选定之后,便开始正式调查,也就是“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阶段。由于各人的对调查目的和对调查点的了解程度不同,调查程序也就不可能完全相同。不过,对初次调查的人来说,应注意如下几方面:  

    1、首先了解当地的一般社交礼仪和禁忌等。  

    每一个民族或每一个地区都有特殊的社交礼仪,如见面礼节、作客礼仪等,以及各种禁忌等。只有先了解一般礼仪和禁忌,才有可能较好开展田野调查。  

    2、入乡随俗,尊重当地人。  

    乡村与城市不一样,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均不相同。一是不要怕脏,即不要怕住的地方脏,不要怕虱子多,不要怕跳蚤多(南方跳蚤多,北方虱子多);不要怕碗筷不干净,不要怕吃的、喝的不干净。二是拜访当地人遵从礼俗,通常一般都要带礼物。我不抽烟,不喝酒,但我去拜访人家,都带好烟、好酒和其他礼物。到哈萨克族家作客,必须给小孩礼物(如糖果等),这是最一般的礼仪。如果没有,主人会不高兴。  

    3、注意个人形象的设计。  

    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哈登曾对普里查德说,调查者的举动应像绅士一样,是一定道理的。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是田野作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一环。有些人认为,到调查点之后,要穿当地人的服饰,与当地人打成一片。这种方式并不是最佳的,甚至可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无论如何,在当地人眼中,田野作业者是“外人”,而不是属于自己系统的“内人”。因此,田野作业者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也就是人类学、民族学研究者的角色。只有相当熟悉之后,当地人才会把你当作自己人。在田野调查期间,应注重个人形象的设计,我认为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形象,二是内在的形象。  

    外在的形象主要应注意两点:一是服饰应整洁、大方,所穿服饰应该与当地服饰有所不同,但不要穿当地人不喜欢的服饰(有些民族不喜欢穿红色或白色服饰);二是不要留当地不喜欢的发型。如果是女性,口红不要涂太浓,香水不要洒太多。  

    内在的形象也要注意两点:一是言谈举止要文雅,既要有风度,又要彬彬有礼,不说粗话、脏话。二是不要做有损人格之事,不占小便宜。  

    4、观察要细。  

    参与观察是人类学田野调查的重要方式之一。而参与观察又有“深”和“浅”之分,只有观察深入,入木三分,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才有可能写出较成功的调查研究报告。如果观察不深,就不可能写出有深度的调查研究报告来。  

    5、访谈既要深,而且要有技巧。  

    访谈有两种类型,一是结构型访谈,即问卷访谈。这种访谈又分两类,一是回答问题的方式,即田野作业者根据调查大纲,对每个受访人差不多问同样的问题,请受访者回答问题。二是选择式,即田野作业者把所要了解问题的若干种不同答案列在表格上,由受访人自由选择。前一种方式人类学研究者使用较多,后者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者使用较多。  

    另一种是无结构型访谈,即非问卷访谈,事先没有预定表格,没有调查大纲。田野作业者和受访人就某些问题自由交谈。  

    无论是何种形式的访谈,一是要注意深度。深度访谈是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特色。田野调查之初,受访人往往有警惕,许多事情不愿意谈,尤其是涉及到私生活问题。只有建立较为密切的关系,才有可能进行深度访谈。例如,我的一位研究生在2000年调查北京的朝鲜族个体家族企业时,最初老板娘不愿意详谈他们家族企业的情况。后来,我让她到老板开的店里帮忙干活,并给老板娘的儿子补习英语。结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老板对她十分热情,不但把他们家族企业来京之后的发展情况全部告诉她,而且还把她和丈夫的隐私全部告诉他,甚至连他丈夫在外包二奶、生私生子、赌博及其有关的各种纠纷等全部讲出来。  

    二是要讲究技巧。从我个人在新疆调查的情况来看,我觉得访谈技巧应注意三方面:一是启发式的访谈。一些受访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知道很多,但他却很难用自己的语言有层次、有系统表达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调查者必须一步一步地启发受访人,或者以其他民族的类似情况予以启发。我在新疆调查阿尔泰乌梁海人时,就经常以哈萨克族的事例来启发受访人。二是拐弯式访谈,有些问题不方便直接问,例如,与现代观念不相合的婚姻习俗等,可采用拐弯式的访谈。例如,我在了解哈萨克族和阿尔泰乌梁海人的转房习俗(又称“收继婚”)时,我就先说汉族古代有转房习俗,我们老家过去也有,你们过去有没有这种习俗。其他比较隐诲的问题也大采用这种方式,这样问不会引起受访人的反感。三是要多问“为什么?”受访人能够讲述一种文化现象的过程,能够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但大多数人不清楚该文化现象形成和存在的原因,不能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要理解当地文化,就必须多问“为什么”通过各种方式寻求答案。  

    6、要倾听当地人关于当地政治和现实问题的意见  

    在当地人(尤其是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区)看来,从北京来的调查研究人员,是中央派来的,他们以为我们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在新疆调查期间,有些少数民族在我们面前倾诉苦水,有的甚至痛哭流涕。有的则以为我们能解决刑事案件,伤人、打架等事件也找们来帮忙解决。对于这些,千万不要有任何不耐烦的表现,要给予同情和安慰,并请他们找政府或法院解决问题。  

    7、关于资料收集一些问题  

    资料收集是的田野调查的主要目的。我认为,收集资料应注意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收集资料必须遵循三条原则:  

    其一,着重收集新材料,收集过去没有人了解过的新材料或没有人了解过的新内容。例如,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民族性格、族群观念、文化象征、社会交换和互动等方面的内容,在五六十年代的调查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有关资料很少,今后应多收集这些方面的资料。  

    其二,了解该地区与同一民族其它地区的文化差异。如果同一民族其它地区已发表相关的某种文化现象资料,则着重了解该地区的那种文化现象与其它人调查的其它地区的文化现象是否相同,如果有差异,表现在哪一方面。  

    其三,注意资料的准确性,反复核实收集的材料。被调查者提供的材料,有些可能不可靠,必须找多人核实,如果大多数人说的相同,则证明是可靠的,如果某人所提供的材料与大多数人所说的不一样,则应慎重对待,一般情况下应取大多数人所说的为准。或两说同时收集,以作参考。我在新疆调查时,一些较大的问题往往要问10多人才放心。  

   (2)注意收集计划外的有价值的资料。  

    在调查时,往往会得到许多意外的收获。例如,我1983年在新疆北部调查时,在一次旅途中,坐在身旁的一位哈萨克族乘客提供了一些文物信息。下车后我便请他帮忙,找到了文物,收获不小,首次发现清代勘分中俄边界大臣用察合台文、满文和汉文写成的五件重要文书,并找到阿尔泰乌梁海人的三颗旗札萨克银印(每颗重9斤多,印文为汉文和蒙文)和一棵散秩大臣木印等珍贵文物。其中,根据五件文书,结合大量史料和调查资料,撰写了《边界与民族——清代勘分中俄边界大臣的察合台、满、汉五件文书研究》。1986年在云南瑞丽县调查时,一次十分偶然的机会,拍摄到了云南傣族专家认为是傣族中最为典型的文身照片。  

    8、边调查边整理资料  

    每天做田野笔记,是大多数人类学民族学田野调查的习惯。我认为,不仅要做田野笔记,而且要边调查边整理。这样可以发现哪些方面调查不足,可以随时补充。我在新疆调查时,通常是白天访谈录音,晚上整理录音带。  

    9、调查的时间  

    调查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主要根据调查者对当地情况的熟悉程度而定。外国人调查中国人不一样,中国人调查中国人不一样。城市长大的人调查乡村与乡村长大的人调查乡村不一样。有些人对当地情况很熟悉,时间不用很长;有些是少数民族调查本民族情况,也不需要很长时间。我是客家农村长大的,对客家文化很熟悉,调查客家就不需要很长时间。我在新疆工作过5年,而且在民族地区作过多次调查,对哈萨克等民族的情况很熟悉,再去调查也不需要很长时间。所以,调查时间的长短,主要看所收集资料和对当地社会和文化了解的程度而定。

TOP

特产文化简介

“名牌的一半是物质,一半是精神”这也就是说,当今的特产市场不仅仅是特产本身的竞争,还包括文化因素的较量。
其实,特产市场发展到今天,文化因素已经开始逐渐发挥其决定性的作用。如果特产销售注入高质量的文化含义,以文化提升特产的“附加值”,让它带着文化的色彩去参与竞争,这一方面不仅能引起消费者的联想,使其产生美好的想象,另一方面还能够激发消费者心底的情感,震撼其心灵,从而使特产消费平添几分文化魅力。

特产文化的核心是特产,突破点是文化。挖掘特产自身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将其所蕴的流行文化、文化理论、区域文化、文化遗产、传统文化、文化场馆及文化产业等相关信息充分挖掘。对于充分发挥特产资源优势,树立地区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易特商城、千腾网、58特产网 92zhen为代表的商家,更是看准这一商机,把特产文化和特产百科、特产资讯相结合,提高人们的消费档次,打造特产文化综合资讯平台。

特产历史文化

名人典故:

最近一段时间,名人故里之争在互联网上被炒得火热,如四省五地投资总额破百亿争夺“炎帝故里”;四川大邑将斥资千万重建赵子龙祠墓;山东阳谷、临清和安徽三地争夺西门庆故里;以及曹操、刘备、李白等人的故里之争等等。这些现象,凸显了名人对于地区建设开发的重要性,也凸显了当前社会对于名人的高度关注。基于此,在特产的网络营销中也应该注意多多借力与该特产有关联名人。通过名人、通过名人文化,来营销特产。这样的努力,一方面可以提高特产在搜索引擎中的捕捉量,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名人造就一条可持续的特产网络售卖之路。如东坡肉、樊哙狗肉、杜康酒等等。
经典诗词:

虽然诗词一直以来都是文人顾影自怜的工具,但是一些经典的诗词经过传唱,也在民间确立起了她的重要地位。这些经典的诗词就像一个巨大广告资源宝库,不以时空的转移而转换。所以,全力挖掘附着于特产中的经典诗词资源,不仅能使们在网购特产的过程中重温经典,还会为特产的网络营销打造一个持之有效的广告宣传途径。如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西安紫玉牌葡萄酒,钢花高脚玻璃杯);借问酒家何处是,牧童遥指杏花村(山西杏花村酒);举杯邀明月,共饮广寒宫(广寒宫酒);悠悠岁月酒,滴滴沱牌情(沱牌曲酒)等等。
特产风土民俗

节日风俗:

虽然在过去的几年,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留存及其在民众中的影响呈现出一种日渐衰微的趋势。但是保护、传承、创新与利用传统节日文化现在已经成为一种不容回避现实存在。取消五一长假,增加清明假期等,便说明了上述的问题。也伴随着这种“现实存在”,社会公众对民族文化认知逐渐开始回归,传统节日也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在同时催生出了巨大的节日文化商机。因此,公司的特产网络营销,还有肩负传播节日文化的责任感。使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体会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上的支持。如张一元茶叶公司的“清明民俗文化节”;华天饮食集团的“思乡菜”和“踏青宴”;北京稻香村的“花韵四品”和“青团”等等。
民族特色:

每一种特产背后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故事,而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则是成就这些“故事”的关键之一。首先,民族特产充满了天然的神秘色彩,激荡着人们强烈的猎奇心理;其次,民族特产大多集宗教与文化于一身,既有装饰作用又有文化新奇感;再者,民族特色体现出独特的形态声色美感,符合现代人正在发生着革命性变革的审美取向。所以,以民族特色作为特产的独到卖点,也会蕴藏着无限的商机。如回族的龙眼包子手抓肉、满族的大清花饺子、大理白族手工扎染、云南民族特产--牛角梳、畲族传统服饰等等,目前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市场份额。因此,在处理民族特产的过程中,一定要突出该民族的特色。
仪礼文化: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感情是人类最具有文化意味的东西,也是沟通人们心灵世界,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充分掌握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仪礼文化,不仅能提升自己在交际圈中的人气,还能在特产的网络营销中把爱、怀旧、骄傲等这些人类感情融入其中,以情感人,用情动人,最终引发的消费行为。但是,公司应该着力挖掘传统仪礼文化的本质和深层次含义,而不是仅仅复古当年仪礼的符号标志。如清明祭祀祈福用品的网络营销,就应该充分体现这一点;还有重阳糖糕、咸糕的网络营销等等。
特产传说故事

历史趣闻:

当前人们对于历史文化的认知了解,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坊间各式各样的历史趣闻及传说。最近几年火爆荧屏的《还珠格格》、《孝庄秘史》、《杨贵妃秘史》等电视剧便充分说明了人们对于历史猎奇的渴望与执着。虽然这些历史趣闻中充满着幻想与虚构,有很多不实的成分,但她却可以帮助人们张开想象的翅膀,让思绪恣意驰骋。所以,在特产的网络营销中如果加入一些历史趣闻故事,不仅可以满足当前人们的猎奇心理,还可以放开人们被日常生活禁锢的心灵,寓乐于购,实现一种快乐网购的理念。这类的特产包括太白酒(太白金星)、嫂子面、冻米糖的传说、清水炖白鹅红嘴绿鹦哥等等。
民间故事:

任何事物都会因时间的推移而被逐渐淡忘,但是文化却能逃离此范畴,深深根植于人们心中。这其中,民间故事又因为其独特的民间传播特征,更具有了顽强的生命力。很多民间故事也是穿古至今,成为企业营销的重要思路来源。如民间故事中卖食材的梁锦实,曾经根据他的经验写了一本《良食记》,后人以此为名,开创了现在“良食记”的辉煌发展。因此,在特产的网络营销中,如果能适当地加入民间故事的内容,不仅可以体验先辈们调剂艰难枯燥生活的精神食粮,更能愉悦慰藉自己枯燥无味的网购过程。如刘伶醉、牛王漆、驴板肠等特产的网络营销,就可以充分借力民间故事。
特产品鉴

毫无疑问,“特产”是以“特”来修饰“产”的,其中“特”就是特别之意,即“特产”是一定区域内的特别产出。通俗的说,“特产”可以这么定义:属于一个地方特有的或从此地发源或兴起的,代表了一个地方的特色,通常能反映出民俗民风的产品,就是特产。
从上面的定义中,可以看出特产必须满足的三个属性:一是地缘性特征,即特产是一个地区的独特产出,这是形成特产的一个先决条件;其次是包蕴特征,也就是说,特产能够集中体现生产地区的特色,是该地区标志性产品;最后,作为特产,品质优良是必须具备的。

TOP

春节从父母家取道武汉返回北京的时候,武汉的友人送了我几大包光鲜水灵的洪山菜薹。我一时间激动万分,友人一走我就迫不及待地打开包装把玩了起来。果然是地地道道的洪山菜薹,亮紫的薹茎呈大喇叭形,从肥壮的“喇叭口”到开着黄花的薹尖足有一臂之长,“喇叭口”水嫩的切面显示出,饶是它粗若壮士铁腕,但绝对是汁多肉爽的妙品,没有任何空心或者老硬的迹象。它还有个诨名叫“大股子”,虽然猥琐,倒也形象。

说到武汉的特产,武汉以外的人都会想到武昌鱼、莲藕、热干面、鸭脖什么的,很少有人知道,洪山菜薹亦是响当当的made in Wuhan,而且是比热干面、鸭脖更能秒杀肠胃乡愁的神物。没有吃过洪山菜薹的人,可能会吃过紫菜薹,后者是西南地区和长江中游一带比较常见的冬令蔬菜,有些地方也叫它红菜薹或者油菜薹。洪山菜薹其实就是紫菜薹的一种,特指原产于武汉洪山区的紫菜薹,它的身形、质地、口感却又和一般的紫菜薹大不相同,在尝过洪山菜薹以后你就会明白,以前你吃到的都是普通菜薹,只有洪山菜薹才是响当当的文艺菜薹:薹茎壮伟、肥嫩脆爽自不必说,最难得的是它不但没有一般紫菜薹的苦味,反倒有一股难以捉摸的清甜,入口之后像文艺女青年一样回味无穷却又难以驾驭。

武汉人民怀着无比豪迈的菜薹自豪感,结合民间传说和史料附会,为洪山菜薹修订出了一整套辉煌的身世:把汉唐古籍中的“芸薹”指认为洪山菜薹,并且铺陈出了从孙权、尉迟敬德、苏东坡到慈禧、黎元洪等史上知名的加了V的ID和洪山菜薹不得不说的故事。“芸薹”是典籍中可食用薹茎的白菜型油菜的古称而不是今天植物分类上的十字花科芸薹属,这倒是不假,但它显然不是特指武汉出产的洪山菜薹。至于和各种历史人物的渊源,我暂时能找到靠谱史料的,大概就只有李鸿章的哥哥李翰章的故事。

近代学人王葆心在《续汉口丛谈》中写道,李翰章在武汉做湖广总督的时候,非常喜欢吃武昌洪山周围种植的紫菜薹,他命人将洪山菜薹移植到老家合肥,发现口味大变。于是他干脆大张旗鼓地挖了一大堆洪山的土,用船载回了合肥,继续他的移植试验,结果不但试验失败,还在武汉留下了“制军刮湖北地皮去也”的恶名。

不但业余植物学爱好者李翰章的移植计划未遂,进入现代以来,很多专业的农学家也发现洪山菜薹离开了洪山那小小一方神异的土地大多会变成普通紫菜薹。清代的方志里说洪山菜薹只能产于“洪山宝通寺至卓刀泉九岭十八凹”之中,还有个说法叫“塔影钟声映紫菘”,紫菘指的就是洪山菜薹,这句话的意思是,洪山宝塔的塔影和洪山宝通寺的钟声覆盖范围内的菜薹才是最正宗的洪山菜薹。

尽管人们已经深切认识到了洪山菜薹对生存土壤的极度挑剔,并且已经成功地对它实施起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但其保护区域,已不再是“塔影钟声”的老地盘,而是扩展到了周边临近的乡镇。因为作为洪山菜薹摇篮的“九岭十八凹”,现在基本都已成了武昌的闹市区。有意思的是,在“九岭”中的石牌岭一带,依然在密密匝匝的建筑之间藏匿着最后一片洪山菜薹“圣地”,这片仅剩80亩的市中心菜地被当作洪山菜薹培育基地,以保证正宗洪山菜薹的香火可以绵延不绝地输往临近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乡镇。这里种出来的都是至尊级别的洪山菜薹,几年前曾在拍卖会上拍出一千元一斤的天价。

TOP

回复 1# 的帖子

能听得见洪山宝通寺钟声地域范围内的特定土壤上长出来的菜薹才是当年给皇帝进贡的贡品红菜薹,因为在塔影下还有一片菜薹

TOP

回复 1# 的帖子

实地调查小组顺利完成任务,其他小组加油啊

TOP

回复 11# 的帖子

暮鼓晨钟响宝通,洪山菜薹天下名。
傲立寺园披霜雪,一茎一叶净土情。
吟洪山菜薹  
洪山禅院种紫崧,叶嫩茎肥无蛀虫。
不施农药与化肥,入口香甜胭脂红。
品洪山菜薹
宝通访友聚斋堂, 素品洪山菜薹香。
笑谈今日鲁智深, 塔下守园度佛光。
*武汉洪山菜薹三绝:一是种植于洪山宝通禅寺塔影钟声范围内;二是不施农药与化肥,叶嫩茎肥无虫蛀;三是入口香甜,其品种为“洪山胭脂红”

TOP

回复 83# 的帖子

资料搜集小组已经把我们论坛的帖子整理啦 大家加油哦

TOP

关于洪山菜薹的评价

人间珍馐,洪山菜薹,从唐代至今,都被人歌颂着。翻开史卷,描写洪山菜薹的诗句也比比皆是:
  “米酒汤元霄夜好,鳊鱼肥美菜薹香。”(清·徐鹄庭《汉口竹枝词》)是写它的质脆味醇。
清末王景彝《琳斋诗稿》咏菜薹一首:
甘说周原荠,辛传蜀国椒。
    不图江介产,又有菜薹标。
    紫干经霜脆,黄花带雪娇。
    晚菘珍黑白,同是楚中翘。
  著名武汉籍当代作家池莉在小说《致无尽的岁月》中曾这样写到洪山菜薹的香:“广东的苦瓜味道太淡,海南的空心菜味道太淡,北方的萝卜味道太淡,湖南、四川的辣椒太辣,绍兴的臭豆腐太臭……只有洪山菜薹,只有洪山菜薹才叫做香!”

TOP

“洪山菜薹炒腊肉”

红菜薹炒腊肉是湖北地区的一道具有独特风味的佳肴,关于这道菜,有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传说在很早以前,有一孤身妇人因家境贫穷,四处逃荒要饭,勉强度日。一天,她来到武昌洪山区的一个破庙前,遇见一个名叫薹子的孤儿躺在地上可怜地哭叫,那妇人很怜惜这个孤儿,便将他带在身边一起要饭度日。二人相依为命地走了一会儿,来到一间破草房的门前,他们看见屋内有位老奶奶上气不接下气地咳个不停,便进屋去问那老奶奶有何不舒服,老人说:“我快不行了,门后边有块腊肉,你们拿去吃了吧!”那妇人不忍心将老奶奶的腊肉白白拿走。于是她爬到洪山上去采摘野菜,她发现有一种野菜长着长长的嫩薹,紫红的颜色,开着黄花。她将这种野菜摘回,与腊肉同炒,谁知吃起来味道好极了。真可谓天无绝人之路。那老奶奶吃了这腊肉炒菜薹后精神也好多了。打这以后,那妇人每天都到山上去采这种野菜,除了她们三人同食充饥外,还拿到街上去卖,久而久之,她们就以那孤儿的名字给这种菜取了个名字——红菜薹子。红菜薹炒腊肉这道菜也渐渐传开了。

TOP

关于洪山菜薹与名人的渊源

自古芸薹御菜封,坡仙三觅武昌东。
闻名玉殿金堂上,避世钟声塔影中。
圃近清泉花自淡,根辞红壤味难同。
应夸风骨冰霜后,竹畔梅边小劲松。
.
相传尉迟敬德为答谢高僧赠洪山菜薹而建洪山宝通寺;
苏东坡为能吃上洪山菜薹而三至武昌;
黎元洪当大总统时,运土进京,要种地道的洪山菜薹吃;
据说,正宗的洪山菜薹产自洪山宝通寺钟声塔影以内。

TOP

“鄂菜翘楚”

有人将武昌鱼和洪山菜苔并列为“鄂菜翘楚”,足见洪山菜苔在湖北人心中的地位之高。菜苔本名芸台菜,俗称油菜,红色者称红油菜。洪山菜苔即属于红油菜。种植此菜需要肥沃的土壤,较低的气温,一般是秋植冬撷。其紫干亭亭,黄花灿灿,茎肥叶嫩,素炒登盘,清腴可口。据《江夏县志》记载:“菜苔与城东宝通寺相近者,其味尤佳,他处皆不及。”传说宝通寺钟声所及的范围内种的菜苔,紫红油润,因此有“塔影钟声映紫菘”之说。
它与武昌鱼被誉为楚天两大名产。清《汉江竹枝词》曾有“米酒汤元宵夜好,鳊鱼肥美菜苔香”。菜苔色香味俱佳,脆嫩爽口常食不厌,“菜干经霜脆,黄英带雪娇,晚藩珍黑白,同是楚中翘”的诗句,道出了苔菜的风姿和品格。

TOP

“刮地皮”的典故

人们相信名人,名人喜吃的食物也往往得到大众的青睐。于是,关于洪山菜苔便出现了“刮地皮”的典故。王葆心《续汉口丛谈》上记载:“光绪初,合肥李瀚章 ( 李鸿章之兄 ) 督湖广,酷嗜此品 ( 按:指洪山菜苔 ) ,觅种植于乡,则远不及。或曰‘土性有宜'。勤恪 ( 李瀚章的谥号 ) 乃抉洪山土,船载以归,于是楚人谣日:‘制军刮湖北地皮去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