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端午节:综合信息汇集贴

引用:
原帖由 侯法花 于 2009-5-23 19:32 发表
研究类归到研究专题中哈~~

这里汇集综合信息和动态。

TOP

彝族 “都阳节”



《中国民族报》2009年5月22日  






节日中的彝族美女 侯蓉华 摄



  农历五月初五,是彝族的民间传统节日——“都阳节”。这个节日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及金沙江沿岸等地流行。关于这个节日的由来有一个传说:相传在古时候,有一年天气极其炎热,彝族寨子里发生了病疫,传染迅速,人们恐慌万分。因为有些地方的汉族在过端午节的时候会有采艾叶和雄黄的习俗。彝族寨子附近的汉族人听说彝族兄弟的灾难后,用菖蒲、艾叶熬水给他们洗澡,用雄黄酒给他们擦身,很快感染疫病的彝族人就都康复了。从此,彝族人知道了端午节采的草药可以祛病防邪,所以也过起了端午节。彝族把“端”念“都”,所以将端午节(端阳节)叫做“都阳节” 。在节日的这一天,每家都要挂上菖蒲和艾叶,孩子们要用雄黄酒擦脸 ,以防生疮,避免灾害发生。包粽子也是彝族青年男女在这一天的活动。他们会在山间草坪唱歌跳舞 ,尽情娱乐。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艺术人生》特别节目《中国节•端午》享文化(2)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24日14:14  新浪娱乐

深沉的民族感情来自一个民族对传统文化的深度认知,而这种认知,扎根在传统节日的沃土中,透过千年传承的光亮和文化情怀,开出了一片似锦的繁花。
  端午就是这片繁花丛中意味深远的一朵,就象朱军在《艺术人生》的特别节目《中国节•端午》录制现场开场说的那样:“我们相聚在距今七千年的河姆渡遗址之畔、在美丽的余姚之地、在清澈的姚江之滨,不止是为了一年一度一种延续千年的缅怀,更为了在龙舟的鼓点声中,在艾草蒲香的气息里,了解这个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理解这个传统节日的丰富风俗形成的来龙去脉。”
  缘起与创意
  在前期策划会上,朱军说了这样一段话:‘每次快过节的时候,总会有各式各样的想法在心里转来转去的,为什么要过这样一个节,为什么这是我们的节日?以前的人是怎么过的?我们从中看到了什么?曾经遗失过什么?还要继承什么?能不能借端午节这样一个机会邀请我的一些好友,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去,跟大家一起分享中国传统文化在他们心目所产生的效应,能够让更多的朋友,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了解发展中的中国,了解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让我们一起分享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快乐,一起分享过节的快乐…’
  于是,就决定寻找一个地方进行体验,邀请一些国外留学生实地感受端午…一个江南小城余姚,这时进入到策划的视野,不但是因为余姚地处吴越之地,临近水祭文化的发源地,而且有河姆渡—七千年稻文化的历史,足以在时间的纵深上呈现一种节目的厚度感。邀约一些文化学者到现场,以论坛的演讲和对话形式,与到场的国外留学生一起对话,互动解读中华文化的节日,也许会更有趣味,也许更能体现“文化认同”与“文化共享”的意义…
  端午的脉络
  夏至节令是端午节最初发端的时间依据,最早起源于先秦时代。汉魏时期,端午节脱离了节令的束缚,变成一个独立的节日。六朝之后,端午才真正成为中国民俗浓郁的传统大节。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自古就有“辟邪说”、“祭龙说”、“纪念屈原说”、“纪念勾践操演水师说”、“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说”多种说法。传达着中国人人格精神的取向:伍子胥的传说是对忠诚者牺牲的缅怀,曹娥的传说是对孝悌者牺牲的敬重,屈原的传说是对舍身家国者牺牲的祭奠…
  应该说,这些说法都是支流,只是从不同角度丰富了端午节。
  在千年的传承与文化累积过程中,端午节在中国不同的水土地域,形成各自的特色和千姿百态的节俗,比如祭供“玫瑰饼”,苇叶包粽子,插艾蒿防瘟辟邪,戴五彩丝绦祈福寿,贴葫芦花避“五毒”,孩童“斗百草”游戏…
  另外,端午节的别名各种各样,类如端午节、端阳节、天中节、天长节、朱明节、重五节、恶日节、浴兰节、诗人节、龙舟节…从繁多的名目就能切实感受到五彩斑斓的端午节俗。再加上众多的节俗、节事、节物的不对称,都不是屈原说、祭龙说、伍子胥、说曹娥说,所能够解释的。
  但端午节“眷念家国、激扬精神”的信念,无不显示着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人文核心价值,那些从历史的风雨烟尘中,穿行而来的情真、情义与情怀,已然渗入中国人的血脉心中。可以说,端午节,不但是中国人缅怀民族文化挥之不去的情结,也几乎成为东方民俗文化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
  如同于丹教授在后来的演讲中说的:“其实每一个节日都会让人念及很多自己感兴趣的记忆和事物。端午节里有各式各样的文化,过这样一个节日,就是给我们一个在内心向不同的文化致敬的理由。”
  难忘的聚会
  沟通之后,在创意层面以及后来的执行过程中,几乎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余姚市委政府的积极响应和全力协助,这种协助让整个节目的录制,进行得相当顺利。
  当来自同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宁波大学等高校的二百多名肤色各异的留学生,在涤荡的河风中,坐到姚江边的河姆渡特别节目现场的席位上的时候,他们已经进入了为期两天的感知中国多元一体文化之美的中国节体验之旅,而体验之旅开端的一次论坛式聚会,也将成为他们人生的记忆节点。
  这时,方文山、于丹、王岳川、李汉秋、蔡澜、纪连海、聂卫平七位在各自学术领域造诣非凡的文化学者、专家,从姚江对岸乘舟顺水而至,在朱军的引导下、在现场各国留学生的掌声中,来到树阴环抱的玻璃露台上落座,台前身后用玫瑰编聚的端午花字异常醒目…树上绿叶之间飘荡着红绸裹成的粽子灯,阳光被挡在不太厚的云层背后,江面上白鸥掠过阵阵浪声,向远处的山峦飞去…
  传统的内涵
  社会公认的国家假日制度改革的主要推手之一李汉秋教授在演讲中谈起自己小时候端
  午节的风俗记忆:小时候过端午节,大人在孩子额头上,用雄黄酒点一点或者画一个王字。(那时侯)家家户户都有艾虎、蒲箭,特别是到农村。艾虎就是把艾叶子剪成老虎的样子贴在门上,蒲箭就是把蒲叶子剪成箭挂在门口。
  他接着说:端午节靠近夏至,实际上是在迎接夏天的到来…天热了,各种虫、细菌繁殖得非常快,也是传染病、流行病发展的时候…在夏天快来的时候开展防疫避灾活动,端午节最早的起源是跟天时的季节、跟节候的变化相适应的…后来加入一些人文的思想,跟地方的名人和贤人的故事联系起来,加入人文的内涵,文化的内涵…”李教授又说到了屈原的人生经历,也谈到端午纪念孝女曹娥的传说故事和孝道。最后他有了这样一个结论:“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是结晶。”
  自汉朝以来,各地端午纪念着不尽相同的历史人物,楚地纪念屈原,越地纪念勾践、曹娥,吴地纪念伍子胥,这些纪念都是以先贤为投射对象,都有地方传说作依据。这些依据与传说,不仅源自民俗社会的朴素情感,更源自中国人长此以往的家国情怀。在历史长河的淘洗中,中国人最终选择了屈原。屈原由此成为民族先贤与世界名人,成为端午节期间被祭祀的爱国人物。屈原的脱颖而出是因为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忠诚故国的品质、人格纯美的魅力。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民族先贤文化的传说和见贤思齐的影响,中华民族才能多难兴邦、屹立不倒。感念祖先创造的这样一个融合个人生命与家国情怀为一体的节日,真的为中国文化倍感自豪。
  好吃的粽子
  中国的美食世界闻名,当香港著名电影监制、美食家蔡澜老先生在讲台上说起咬一口香得冒油的粽子时,不禁让人想到一种洋快餐著名的广告语:我们贩卖的不是牛排,而是煎牛排的滋滋声。蔡老先生是这样对现场的外国学生说最好吃的粽子:在广东东莞的一个小地方有最好吃的粽子,为什么呢?里面包的有蛋黄,有绿豆,还有肥肉。肥肉是浸在蜜糖里面浸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拿出来剁碎了包进粽子,一蒸以后,所有的油都到米里饭里,一口吃下去香得不得了。
  又学一招,端午节就以葫芦画瓢照样做一遍,应该味道差不到哪去。
 蔡老先生又说到不同地方的粽子,三句话不离本行,也算是敬业的美食家:潮州人的粽子,一边是豆沙,一边是肉,咸和甜两种味道在一起。福建人的粽子会放很多五香粉,很香。台湾的粽子是把米剁碎了,用果酱包起来做成果粽,也很好吃。至于粽子的大小也是有不同的:“粽子的形状有大小小,我看过一个像抱枕这么大的粽子,小的很小,泰国人包的粽子就更小,串成一串,到人家送礼就拿两串去了。”
  实际上,粽子的种种变化、表现,都是一点一滴累积下来的生活智慧和饮食文化。
  那样一种烂漫的文化
  于丹教授的演讲可以说是扬扬洒洒、一气呵成。也许是因为面对国外留学生的缘故,她的语速比平日里缓许多,听起来就有了一些从容的意味。
  “在读硕士的时候,我的毕业论文写的就是屈原和楚文化。从个人的内心而言,我非常喜欢、也非常感谢楚文化,幸亏在中国人的童年时候,有这样一种烂漫的文化,一种哀乐无极的文化,一种恣肆蓬勃、贴近生命和自然的文化,才使我们的性格赋予了幻想…屈原写了那么多的神话,他在《九歌》里写了那么多浩浩荡荡的诸神,今天被想起,仍然会让我们荡气回肠…《九歌》仍然是我们眼前那么华丽、不可替代的一道风景…你看到东君的乘日而行,看到河伯的生命礼赞,看到湘君与湘夫人湘水上一对美丽的神相互眺望等待…当这个画面铺开在你眼前的时候,你会觉得和中原文化是不同的,是浪漫无极的,是色彩瑰丽的,是奇思异想的,是对一段情感不计成本的投入…解读一个节日,背后总有几个不朽的名字。在我们举行一个快乐庆典的时候,总会有一些人来到我们的生命中,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微笑,用他们的体温滋养后世的文明…今天过端午节,我们看到龙舟竞渡的时候,知道这是一种快乐的节日,这是一个奔放的节日,我们需要一种文化的底蕴,滋养我们的性情。”
  “我们为什么要过节呢?过节是一个古老的仪式,在现代文明中,给自己一点缅怀手工时代的理由…把粽子包出棱角,扎红线的可能是红枣的,扎绿线的可能是小豆的,扎蓝线的可能是蛋黄的,扎黄色的可能是咸肉的…”
  是的,过传统的端午节,在超市速冻或上热的湖州粽子之外,通过一个一个形状不均的粽子、手工的香囊、七彩线绕腕的祈福祝祷,一点一滴完成,以一种缓慢的节奏,让我们多一些素朴手工带出来的温情,也让我们回想起一份芳香而悠远的缅怀。如果我们愿意,这些来自于传说的、古典的、民间的一切一切,都可以成为现在我们一起欢心过节的理由。
  一种穿越时空的文字
  知道周杰伦的人不一定知道方文山,但如果一说他是《娘子》、《双节棍》、《东风破》、《发如雪》、《菊花台》、《青花瓷》的词作者,怕是所有的陌生都会烟消云散的。
  方文山的演讲内容是汉字文化系统,他说:“世界上所有的文字都是拼音文字,只有汉字是表意文字。拼音文字是字模的结构去拼出意思,所以是听觉的文字,发音的准确度要求比较高。可汉字是视觉的文字,是地表上唯一还在使用的表意文字。汉字同时还是一种超时空的文字系统。所谓的超时空是字形字意的结构千古不变,就说“和”这个字一千年前、两千年前的写法跟意义都一样,这种文字系统很特别。举个例子,一块一千五百年前的石碑出土了,大约相当于魏晋南北朝东晋的时候、王羲之的年代。这块石碑在出土了,只要是中国高中生,受过文言文的训练,就可以直接读懂上面的碑文。可是同样性质的石碑,如果出土在法国、英国,他们的高中生是没有办法读懂的。
  方文山觉得自己在文字创作上很有依赖感,在长期创作过程中,他感触到汉字那种很独特很特别的美。他说:“每一种文化都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尤其是汉字。今天到场的各位都是来自远方的朋友,你们当中,大多数是来中国学中文的,我很愿意跟大家分享这种文字的渊源与特殊之处,这是很特点的文化资产。”
  端午与节日
  既然是论坛,除了演讲,自然少不了、追问与回答。朱军在宣布提问开始的时候,说可以一对一指定回答者,也可以提问后由嘉宾推荐回答者,紧接着,现场上就是一片热闹,通过各种各样半生不熟的中文说出来的问题,有的角度还真跟中国人的思维不大一样,造成一些还真有些难度。好在台上坐着的都是一些专家、学者,对答起来不但有来有往,时不时还意味深长一下。
  在热闹的问答之后,就是亲身体验的开始。
  好象已经说过,聚会在河姆渡录制节目只是留学生们在余姚活动的一部分,还有与当地的龙舟手一起上船亲身感受应鼓而动划龙舟的激情,还有包粽子,还有游览小城历史悠远的山水古迹…快乐自不待言,几位春节后就来上学的留学生在街上跳起感觉开心的舞蹈,引起周围人的驻足和掌声…
  其实,节日就是一个民族表达生活性格的纪念日,也是一种民族文化的生日。
  一如朱军在节目的最后总结的那样:“两千多年过去了,我们没有忘记深藏在内心的敬重,也没有忘记一脉相承的感动。两千多年过去了,粽子依然飘香,龙舟的号子依然响亮。当我们从这样一种延续的传统中一路走到今天,感怀着民族的心态、性格的时候,也许才真正的理解“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更深一层的含义,才能让这个变化多端的世界真正的感受到中华民族和平发展的信心,真正接受到由此而萌生的力量和影响…”
  这次余姚的端午节之行快结束的时候,另外一些的思考又开始了。
  端午节说到底就是古代吴越的一种图腾祭形态,后来与人物传说相融合,赋予了传统祭
  奠节日一种挥之不去的纪念内涵和人文精神。中国人讲究“和而不同”,“和”之的精华与“不同”的时代诠释和解构,让我们有了心怀砥柱的开放心态。这种心态将帮助我们重构一些深层的爱国主义新质,重塑一种复兴传统文化的自信,重焕一个民族大踏步行进的竞争力。
  这也许就是《艺术人生》在余姚做《中国节•端午》的初衷吧。
  当你看完这期凝聚着思考、辛劳与自我期待的节目之后,请别忘了告诉他们你的感受,因为你的感受最重要。
  至于北大教授王岳川、中学教师纪连海、围棋大师聂卫平究竟在现场都说了什么,又有怎样的表现…他们与方文山、于丹、李汉秋、蔡澜,又是如何回答那些来自五洲四海的学生提问的…在录制结束后,几位嘉宾又是如何评价《艺术人生》这期特别节目的…
  种种答案,你一定很想知道,所以啊,别忘了5月28日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当天21:11准时收看CCTV-3《艺术人生》的《中国节•端午》…
  看了才知道。
  姜川/文
  钟雯/摄影

TOP

宁夏:节日气氛渐浓多彩民俗活动迎端午

( 2009-05-24 08:44:09) 稿件来源:新华网宁夏频道

    新华网宁夏频道5月24日专电(记者 曹健)端午节渐近,宁夏首府银川市的端午节气氛逐渐浓厚。银川市别具特色的系列端午节活动,让市民对今年的端午节多了几分期盼与憧憬。

    23日,银川市兴庆区凤凰北街北安社区举办的“迎端午·老年人艺术节”活动率先拉开了银川市迎端午系列活动的序幕。在启动仪式现场,一边是书法、绘画、编织作品……老年人尽展才艺;一边是包粽子比赛,老人们你争我赶,比赛让包粽子“小活”平添了几分乐趣。而社区提供的按摩、量血压、剪头发等关爱老年人的免费服务,让老年人甜在心里。戏曲晚会让戏曲老人对晚上“吼一嗓子”充满了期待。

    纵观银川市端午节活动安排,传统民俗回归是显著特点之一。兴庆区前进街星光华社区的“迎端午中华传统经典诵读会”、阅海公园的包粽子趣味比赛、西夏区中小学生“中华经典诵读”、西夏区燕宝社区“青少年端午节包粽子献孝心”活动、灵武市“爱心香囊”赠送活动等,无不包含了端午节传统文化内涵。

    龙舟是端午节文化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以往由于地处西北,缺少可进行龙舟比赛的河湖,所以龙舟赛在号称“湖城”的银川市并不多见。近年来,银川市不断加大湿地保护力度,昔日“七十二连湖”的胜景正在逐步重现,为举办龙舟比赛提供了客观条件。据悉,银川市首届龙舟大赛将在端午节当天在艾伊河开赛,银川市民将有幸“亲眼目睹”龙舟赛这一在我国传承了数千年的端午节民俗。(完)

TOP

旧时北京端午节与"五":女红竞巧又称"女儿节"

2009年05月24日 14:59 来源:北京日报  张 颖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它形成于战国时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端午的“端”是开端、初之意,初五是一个月中的初始,在农历地支纪月中,顺序正月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故称五月初五为“端午”。端午原称端五相传是因唐玄宗是八月初五的寿日,宰相宋璟为讨好皇帝,上表为避讳“五”字,而将端五的“五”改成“午”,故称“端午节”。又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有登高之俗,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的好日子,故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又因“五”与“午”通用,五月初五,五、五相重,故亦称“重五节”、“重午节”。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这首儿歌叙述了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但古老的端午节民俗不仅仅是吃粽子、赛龙舟,其实在端午节民间还有插“五端”、吃“五黄”、吃“五毒饼”辟“五毒”、系“五彩丝线”,佩带香袋香囊等习俗。

  自先秦时起,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恶日,那时有“恶五月”之说。这是因夏季燥热潮湿人易生病,古代多有瘟疫流行。再加卫生不好毒虫繁殖咬人伤人,因人们有此信仰所以种种求平安,禳解邪灾的习俗应运而生。古时端午节时就有“插五端”、“吃五黄”、“吃五毒饼”、“系五彩线”“佩带香袋香囊”等众多与“五”这个数字联在一起的习俗。

  “插五端”是指插挂菖蒲、艾草、葫蒜、榕枝和石榴花于门窗上以辟不祥。

  食“五黄”、吃“五毒饼”是端午时的重要食俗。五黄指的是黄花鱼、黄瓜、蛋黄、黄豆、雄黄酒。易经术上认为,黄色可以解毒制煞。按祖国医学认为,端午的五月初五的中午,正值一年中人体的阳气最盛之时,黄鱼、蛋黄、黄豆(粽子内加入黄豆)都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及维生素、黄瓜、雄黄都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古代人虽有些迷信但却也知按节令保健养生。

  “五毒”指的是蝎子、蜈蚣、蜘蛛、蟾蜍和毒蛇。五毒饼就是用雕刻了五毒虫图案的印模子,加盖在那时人们喜欢吃的玫瑰饼上而制成。吃五毒饼寓意把一切毒虫吃(消灭)掉,使它不再伤害人。

  从两千年前古人就有佩带香囊以除毒防疫去邪之习俗,端午节时更必佩带。香囊内装有雄香、桂枝、花椒、辛夷、丁香等中药,富贵人家要加装些檀香、麝香。从医药学看这些药确有一定祛病健身之效,古人除佩带还常放在床前及枕边。旧京时女孩们在端午节前常用棉织丝缎剪成多种式样,并用五彩丝线绣成王字或五毒虫等图案,年年有翻新可谓女红竞巧。女孩们还用凤仙花涂染在指甲上,因这些习俗端午节又有“女儿节”之称。

[ 本帖最后由 张勃 于 2009-5-27 20:42 编辑 ]

TOP

端午未到 粽子价下跌三成

金丝蜜枣粽、黑米八宝粽、猪肉粽子……再有三四天,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提前一个多月上市的粽子开始打出了价格战。昨日,记者走访西安市内粽子销售较为集中的超市专柜发现,各家均抓紧周末机会,降低粽子身价20%-30%,以招徕消费者购买。

  各家粽子降低身价招徕顾客

  “原价6.90元,现价3.90元”、“满200元可享受9.5折优惠”、“团购返现”。刚走进在西门外人人乐超市,粽子销售人员不绝于耳的推销声此起彼伏,品种繁多的粽子也均被摆放在显眼位置,记者看到,半个月左右前上市时零售价格为16.50元的一款750克重的咸粽子,昨日的标价成了10.80元,前一段卖价10.05元的500克重思念肉粽,价为8.60元,原价9.50元的一款甜粽子,现价6.30元。为了招揽顾客,所有粽子商家均在最醒目的位置打出了团购优惠活动,有的以200元为基数推出9.5折、8.5折等措施,有的以1000元为消费基数,推出了9.7折、8.7折等折扣。

  今年“迷你型”小粽子受宠

  “再不降价,端午节一过剩下的粽子就很少有人要了,返回厂家很难处理。”土门附近一超市促销员这样说道。在人人乐超市,一家粽子专柜销售员告诉记者,今年的粽子价格较去年便宜了两成多,去年7、8元的粽子,今年只卖6元多,去年14元的粽子,今年的上市价是8元多。对于端午节,很多人越来越重视了,但是有关端午的礼品选择性比较宽泛,很多消费者减少了粽子的购买量,而去选购别的商品,难免给粽子销售带来了些许冷清。但是“迷你型”小粽子的销售相对很好,不少消费者仅仅为过节气,变化个口味尝尝新鲜。另外,单位团购与去年相比有所下降。

  选购粽子看“脸色”

  质监部门提醒广大消费者,选购粽子时最好要有厂名、厂址、生产日期,如果购买真空包装的粽子,要查看是否有漏气或鼓气现象,如果有漏气或鼓气现象则不要购买。观察粽子形态应粽角端正,扎线松紧适当,无明显露角,粽体无外露。剥去粽叶,粽体具有应有的色泽,外观有光泽。无杂质,无夹生,不得有霉变、生虫和其他外来污染物。食用时若感到口味不正,不要食用,粽子应具有粽叶、糯米及其他谷类食物应有的香味,不得有酸败、发霉、发馊等异味。
                           2009年05月25日07:00  三秦都市报
                           本报讯(记者 张维 实习生 涂莎莎)

TOP

端午节民俗线路推荐:访屈原故地品粽子大王

2009年05月27日  来源:央视网综合消息  

  在中秋、国庆大黄金周到来之前,也只有端午节这最后一个小长假了。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端午期间各地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所以我们不妨带着遐想,趁着不冷不热的季节,用脚印书写一场民俗文化之旅。

  白洋淀 端午放河灯

  辽沈晚报介绍,过去的白洋淀以抗战根据地闻名,而现在的它则以旅游观光著称。每年阳历五月中旬起,白洋淀的王牌景点——荷花大观园和白洋淀文化苑,就已有荷花绽放了。

  端午节期间,白洋淀将举行划渔船竞渡、赛渔歌、赛情歌等活动,桨声咿呀,锣鼓阵阵,笑声远播四方。游客可以向当地渔民学习传统捕鱼和采摘芦苇的方法,晚上则一起包粽子、做端午晚餐、炖鲜鱼、贴饼子、熬绿豆汤。等到夜幕降临时,还可以参加白洋淀民俗活动——放河灯,将祈愿之灯在夜幕降临时放入水中,构成一场水上灯会。

  屈原故地 端午嘉年华

  5-10月是岳阳洞庭湖的最佳旅游季,而屈原投江之地汨罗江则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赛龙舟活动,成千上万的人聚集于此赛龙舟、品米粽,盛况空前。

  今年,汨罗江的端午主题文化活动会在5月23-31日举行,预计有国内外近20支龙舟队一决高下。此外,“疯狂龙舟”大型创意龙舟赛也将采取民间创意的形式展开,场面有趣又刺激,不妨前往亲身体验。

  粽乡嘉兴 品粽子大王

  粽子是端午节的首选食品。作为南粽之乡,嘉兴每年初夏都会举办粽子节,擂台赛、包粽子表演、百粽宴、粽子展览等活动应有尽有。如果你恰好要到江南水乡兜兜转转,就千万别错过最新出炉的嘉兴香粽。

  全国各地的粽子味道各异,但大家公认嘉兴五芳斋粽子是美味中的美味。五芳斋号称“江南粽子大王”,至今已有80多年历史,以糯而不烂、肥而不腻、肉嫩味美、咸甜适中著称。

TOP

折腾粽子是端午节的悲哀

2009-05-27 千龙网
  端午节之前,粽子大战早就硝烟弥漫。上海市场上出现了3398元的端午神农礼盒,2398元的端午国宾礼盒:第一层是中药香囊;第二层是钟馗纳福手工剪纸画轴;第三层是产自嘉兴的粽子和3000元“神农领地卡”或者2000元的体检卡。夹层中还有金蛋、金锤,进行抽奖。 “豪华粽子”过度包装,增加了消费者成本,助长了社会上奢侈消费与腐败风气,同时,也将端午节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折腾得仅剩下粽子了。
  端午节过后就是六一儿童节,这期间,小升初、中考、高考都进入了冲刺阶段,因此,不少学校的毕业班早就没有放假的惯例了。孩子们在紧张的复习迎考中,除了吃几只家长精心准备的粽子之外,对他们来说,这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恐怕成了可有可无的节日,几乎没什么感觉。不过,这粽子是一定要吃的,因为它寄托着家长们“一举考中”、望子成龙的期待与祈愿。

  端午节应成为“爱国节”,它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时机。据悉,中央电视台新影制作中心继以诗歌的名义,传承中华文化,宏扬爱国精神,汇集名家名作,倾力打造《2009端午诗会》。本次《端午诗会》以“中国诗人节”为立意,分“诗国、诗魂、诗问”三个篇章,着眼于挖掘中华民族历代诗人所共有的气节、情怀和精神。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亲密接触”,就是要通过端午诗会,让无不闪耀着思想光辉的诗歌承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就要通过纪念屈原等历史文化名人,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尤其应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灌输民族精神和爱国思想,将它视为维系整个国家和民族命运与前途的纽带。

  如果端午节只剩下一个三天假的“小黄金”,甚至粽子沦为一只包裹社会潜规则和种种不端行为的工具,那么,这无疑是传统节日与民族文化的悲哀。  (梁江涛)

TOP

端午文化"召集令"余杭首报料:西溪赛龙舟正当时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浙江日报杭州5月14日讯 本报今天刚刚发出的端午文化“召集令”,杭州余杭首先来报料。这个端午节,杭州余杭五常境内的西溪湿地西区将举办一场盛大的中国杭州五常龙舟胜会。节目安排既有传统的请龙王、跃龙门、包粽子、赛龙舟等端午节“常规节目”,又有现代的端午美食展、爱心献血活动,杭城居民不妨前往亲身体验一番。

  五常龙舟胜会是杭州西溪湿地西区五常境内传统的端午节民俗活动,源于明朝,至今已有500年历史。相传明朝尚书洪钟隐居五常时,就有在农闲之时的五月,将乡民们劳作用的小木舟配以龙头,举行龙舟比赛的习俗。因为西溪溪流狭窄,赛龙舟人群众多,与普通龙舟赛有所不同,五常赛龙舟更注重划船技巧与闹龙舟的氛围,这一带的居民也常常把“赛龙舟”一说改成“闹龙舟”。去年6月,五常龙舟胜会正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据介绍,本次龙舟胜会从5月22日延续至6月1日,首次将五常龙舟盛会引入西溪湿地举行。从5月22日开始,在西溪湿地洪氏祠堂前广场将有“请龙王”祈福活动,游客可根据自己的心愿将美好祈福写在祈愿符上,挂在祈福墙上;结合五常龙舟胜会“抱小孩”的习俗及“鱼跃龙门”之意,西溪湿地西区的五九桥将被装饰成龙门,让大家“跃龙门”把幸运、祝福带回家,此外还有传统的爱心包粽子、赛龙舟等活动,端午节当日将有周边各地的50多支龙舟队伍在湿地现场举行赛龙舟比赛。

  这个历史悠久的端午节龙舟胜会,还在传统端午文化中注入了新鲜的现代元素。在今天的西溪湿地活动现场,三个活灵活现的吉祥物已在展示,分别是龙爸爸、龙妈妈和龙宝宝一家三口。活动得到了杭州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的支持,注入了浓浓的两岸交流情,比如在爱心包粽环节,来自海峡两岸的爱心妈妈现场将会教授台湾、浙江不同口味的粽子,同时为了寄思四川灾区居民,四川口味带有辣味的粽子包法也将在现场教授。在端午美食展上,来自台湾的基隆的特级厨师张维新将带领他的团队,把台湾民间随处可见的沙茶鱿鱼、泡沫茶等上十种小吃在端午节奉送。

TOP

今天,我们应该怎样过端午节?

05月27日 19:11 来源:沈阳日报 

  今天我们在家还包粽子吗?门上还挂菖艾吗?孩子腰间还别香袋吗?我们还诵《离骚》吗?谁又划龙舟?……

  记得在几十年前,沈城民间还有浓厚的端午节庆习俗。可是现在,当一些洋节热得不得了,端午节却在我们眼里逐渐淡化。

  将中国重要传统民俗节庆纳入法定假日,是不是就让群众对传统民俗文化有了热情?为了表达我们的这种思考,特别组织记者对辽沈文化名家进行了采访,看看我们的前人是怎样过端午节的,而当下,又该怎样把只知吃粽子的端午,变为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端午……

  传统节日

  是生活和文化间的重要纽带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国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积累形成的,具有经验性意义。节日是全民性的,也是全民生活和文化之间的重要纽带。”

  谈起如何赋予传统节日以文化意义,著名学者、诗人王向峰教授认为,维系一个民族有很多个条件,民族性的节日作为联系纽带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节日只要有民俗和风俗,在流传的过程中就会发生变化,这是正常的,但却不能被淡忘或遗忘,应该将民俗和风俗的东西赋予其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可以说,当今民俗文化被淡化,与人们日常的生产和生活变化有直接关系。过去在农村,人们盼望的重要的文化活动主要集中在这几大传统节日上,比如端午节赛龙舟等等。如今不同了,文化生活多样化了,人们可参与的文化活动多了,可能会忽视传统的东西。

  王向峰表示,尽管如此,我们也应该采取一些手段和办法,把该坚持的东西坚持下去。尤其是一些文化部门,要和社会各界一起,组织一些活动,设计一些活动,对传统民俗、风俗中的文化内容予以特殊的关注。古代诗词或文学作品为什么写节日的比较多?就是因为古时节日里民间活动多,这些活动给人们以深刻印象,给人以新奇感,让人难忘,故有感而发,油然而生一些感情和思想,从而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因此,文化活动是传承文化,弘扬文化的有效载体。

  王向峰认为,过节放假是好事,但群众不应只进行旅游活动,而更要热衷于文化活动,与文化部门一起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把传统文化中丢失的部分寻找回来。

  沈阳历史上

  端午被称“女儿节”

  “历史上,沈阳一带过端午有诸多独特的习俗。其中之一,就是未婚女子要在端午节这一天,头上插花,身带荷包,成群结队地外出郊游,而已婚女子则要回到自己的娘家,去看望父母,因此端午节又被叫做“女儿节”。5月26日,民俗学家刘振操向记者谈起沈阳地区在清朝乃至民国时期过端午节的一些民俗。

  上世纪90年代,刘振操在对沈阳地区传统节日的民俗进行深入研究后,编著出版了《沈阳民族民俗风情》一书。他在研究中发现,沈阳地区过端午与其他地区有共同点,又有自身的独特之处。

  特点之一:买纸葫芦防病袪邪。过去民间流传着“善正月,恶五月”之说。因五月初五,阳气高,被称为“恶月恶日”,即发病率高,所以人们采取很多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措施。以沈阳地区来讲,买纸葫芦,布制小虎、小猴、小笤帚等,以示消灾除病。

  特点二:踏青、挂钟馗图。居民在日出前要到河边、山上、野地郊外去踏青,采艾蒿、菖蒲、桃树枝,插在家门上,寓意平安。居室内要挂钟馗、张天师的画像,以除灾辟邪。

  特点三:女人戴香草荷包,儿童额头点雄黄酒。妇女佩戴香草荷包,既有袪毒的作用,也可作为礼品赠送恋人。而端午节,人们不仅喝雄黄酒,同时还在儿童的额头上点上“王”字,既希望儿童成才,也防止蚊虫叮咬。

  从诸方面特点看,“女儿节”算是沈阳地区端午节中比较独特的习俗了

TOP

三峡秭归农民诗人与专业诗人同台诵诗

2009年05月27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宜昌5月27日电(记者全安华 刘良伟 郭晓莹)五月的秭归弥漫着浓浓的诗香。27日,屈原故里端午诗会暨第二届“屈原杯”全国诗歌大赛颁奖仪式在湖北秭归举行。部分获奖作者与秭归“骚坛”诗社的农民诗人代表聚集一堂,同台诵诗,切磋诗艺。

  诗会现场,一群两鬓斑白的老人尤其引人注目,他们就是来自秭归“骚坛”诗社的农民诗人代表。与专业诗作家不同的是,这群农民诗人用屈原故里的腔调吟唱着自己的诗作,以骚体诗凭吊屈原。或悲壮激越,或婉转悠扬,诵者、听者皆沉醉其中。

  据悉,有着数百年历史的“骚坛”诗社是秭归民间诗歌组织,社员以爱好诗歌的农民为主,素有“中国第一农民诗社”之美誉,而诗社的社员则被当地农民亲切地称为“泥腿子诗人”。诗社每年在五月端午举办一次诗会,诗社的农民诗人们相聚屈原庙,比文赛诗。

  目前,诗社社员已达六十人,范围扩展至秭归县各个乡镇。该诗社保存下来的明清时期诗稿约千余首。(完)

TOP

首届“屈原杯”书法大赛收锣 万余作品汇集秭归

2009年05月27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宜昌5月27日电(刘良伟 郑家裕 何宝喜)记者日前从“屈原杯”国际书法大赛组委会获悉,首届“屈原杯”国际书法大赛组委会已在屈原故里秭归举行终评会,并公布评选结果。汪敦银、邹家喜、郝金成等16人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

  由湖北省文物局、书法家协会、秭归县人民政府主办、书法报社、秭归县屈原纪念馆承办的首届“屈原杯”国际书法大赛于2009年2月拉帷幕。近三个月来,大赛组委会共收到6112名海内外书法家、书法爱好者作品12042件。所征毛笔书法作品内容多以屈原所作辞赋或后人歌颂、纪念屈原的诗、词、联、句等为主,及自主创作作品。

  据悉,这些入围及获奖作品将在屈原祠陆续展出、收藏,并编辑出版书法大赛作品集。获奖作品展览及颁奖仪式将与屈原祠落成开放典礼同步举行。(完)

TOP

两千多年薪火传承 细说三峡秭归端午习俗

2009年05月27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宜昌5月27日电(刘良伟 秭宣)公元前340年左右,伟大诗人屈原诞生于秭归乐平里,是战国末期楚国杰出的政治家、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公元前278年,楚国的都城被秦兵攻破,在极端失望和痛苦中,屈原在汨罗江抱石自沉。

  两千多年来,秭归人在端午节(即屈原祭日)纪念屈原的习俗经年不断,时至今日,秭归仍保留着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办农民诗会等古老习俗。

  端午习俗之一:粽子飘香

  粽子是一种食品,在秭归却是一种文化。屈乡人包粽子很是讲究,他们选用上好的糯米,宽宽的蓼叶,把粽子包得有棱有角,然后再缠上细细的五色丝线。最特别的是在糯米中间放颗红枣。棱角分明的外形,象征着屈原刚直不阿的品格;雪白的糯米,意味着屈原廉洁清贫的一生;那颗红枣既是屈原对楚国也是乡亲们对屈原的一颗火热的心。屈原故里还流传着《粽子歌》:有棱有角,有心有肝。 一身洁白,半世熬煎。端午节里,人们扶老携幼早早来到江边,他们向江中抛撒包好煮熟的粽子,召唤屈原的魂魄回归故里。

  端午习俗之二:龙舟竞渡

  处处划龙舟,秭归特不同。千百年来,划龙舟一直是屈乡秭归最大的群众性集会。秭归划龙舟除场面壮观、竞争激烈外,特别之处是竞渡前还要举行游江招魂。颜色各异的龙舟在江中缓行环游,峡谷中则回响起荡气回肠的《招魂曲》:我哥哟,回哟嗬,听我说哟,嘿嗬哟! 天不可上啊,上有黑云万里,地不可下啊,下有九关八极……惟愿我大夫,快快回故里,衣食勿须问,楚国好天地……

  端午习俗之三:“骚坛”诗会

  在诗人屈原的出生地——乐平里,这里起于明清时期的农民诗社——“骚坛”延续至今。“骚坛”诗社是一个民间诗歌组织,诗歌内容以凭吊屈原、讴歌时代为主题,社员以爱好诗歌的农民为主,素有“中国第一农民诗社”之美誉。

  每年在艾粽飘香的五月端午,乐平里总要举办一次诗会。骚坛诗社的农民诗人们相聚屈原庙,比文赛诗,他们用屈原故里的土腔土调吟唱着自己的诗作,以骚体诗凭吊屈原。这种文化习俗代代沿袭,成为乐平里独特的人文传统和景观。

  端午习俗之四:公祭屈原

  从南北朝开始秭归就有了由官府出面组织端午祭祀屈原的历史,为区别于民间祭祀而称为“公祭”。在婉转凄切的鼓乐箫声之中,主祭如歌如吟地读着歌颂屈原美德的祭文,百姓则依次向屈原牌位(或塑像)叩首焚香,祈求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除此之外,端午习俗还有悬挂艾蒿、菖蒲,消疾病、驱鬼邪、避晦气;饮雄黄酒,免受虫蛇伤害;悬钟馗像,消灾避难;写符念咒,避邪驱鬼;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保安康等等。(完)

TOP

粽子香情义浓 汶川孩子异地过温情端午

2009年05月27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宜宾5月27日电(陈涌 徐伟) 28日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位于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黄桷庄小学校的校园里,“爱心”粽子送来一批接一批,五颜六色的香包、香囊带来了宜宾人民对汶川学生的祝福。几天来,在这里异地复课的汶川龙溪小学校的256名羌族、藏族学生陆续吃上了宜宾市民送来的粽子。

  “这里的粽子包装得很好看很精美,品种比我们家乡的更多些,糯米很甜。”五年级学生黄蓉一边品尝着宜宾零距离车友会志愿者送来的粽子,一边高兴地对记者说。

  一个用针线绣上“福”字的香包戴在小姑娘的脖子上,看上去很精巧。“这也是叔叔们送给我的礼物,我以前都没有戴过。” 黄蓉的话语间流露出一种幸福。

  据学校统计,仅端午节前夕来学校看望慰问学生的宜宾志愿者就有上百名,他们大都选择下课或者放学的时间来送粽子等端午节礼物,以免耽误孩子们上课。为了减少来学校的人数,爱心志愿者张帆是带着许多志愿者的心愿来看孩子们的。他说,早就想来看看这些孩子们,但他们最终选择端午节前夕,每逢佳节倍思亲,大家张罗着给孩子们买来粽子等节日礼物,并陪孩子们聊天、唱歌,让他们身在异乡也能过一个快乐、温暖的端午节。

  除了送端午礼品外,许多爱心志愿者还把一道送来了书籍和学习用品。一些爱心单位还组织志愿者跟孩子们一起跳锅庄、表演文艺节目,孩子们很开心,迎来一个特别的端午节。

  汶川龙溪小学校校长杨忠云告诉记者,端午节当天,学校将为孩子们购买糖果、安排厨房为孩子们加餐。目前,学校的各项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都很好,在汶川学校原址建设的新校舍的主体工程已近尾声。端午节来临,特别想感谢社会各界、感谢宜宾人民在学校异地复课的三百多个日日夜夜的无私帮助,祝所有关心地震灾区的人们节日快乐。 (完)

TOP

岭南“疍家”划龙舟庆端午

2009年05月27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 黄耀辉 梁中明 吴文颂

  临近端午节这几天,每到早上五点钟,“龙舟之乡”广东高要金利镇就有“疍家人”起来给“龙舟点睛”,备战二十八日的第八届肇庆龙舟邀请赛。

  端午节也是“疍家人”的一个重要节日,疍家人以蛇和龙为图腾,划龙船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疍家”,因渔船形似蛋壳而得名。疍家人指旧时分布于珠江下游各支系的水上居民,两千多年前,秦始皇发军五十万征服岭南,中原人首次大规模进入珠三角;以此为契机,秦都尉赵佗在这片地面上建立了南越国。赵佗实施“和集百越”国策,大批越族首领在朝廷当上高官,越族人是南越国军队的基本兵源。汉武帝年间,在因南越叛汉而引发的战争中,南越国覆亡。为避汉军镇压,成千上万越族人逃窜江河,过起浮家泛宅的生活——这批自我放逐者的后裔便是后世疍家的主体,他们最显著的生活特征乃是终生以艇为家。

  二00六年,著名学者黄伟宗等专家学者在广东高要经多方考察、论证,认为疍家文化源自高要,在高要金利镇茅岗村现存有广东最古老的水上木结构建筑遗址,并从古人水上故居,衍化为水上人生活的独特岭南的“疍家文化”。

  八十岁的高要黄老伯回忆当年划船到新娘“家”娶老婆时,至今仍是乐呵呵的。黄老伯说,当年“疍家”人的婚姻都是“盲婚哑嫁”,对方好丑全凭媒妁之言,但迎亲嫁娶一定在水上。

  “疍家文化”是粤文化中的奇葩,在香港、澳门,甚至东南亚都有影响。而每年的五月初一到初五,疍家文化保留得最完整的是赛龙舟,在金利镇一百多条龙舟齐集河涌竞渡,成为该镇最重要的文化传统。

  “艇仔粥”是疍家饮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在高要南岸镇江口村,当地大部分村民均为“疍民”后裔。村里以河鲜为卖点的餐馆林立,但其食谱大同小异,以鱼为主。

  一九七六年,国家出台政策,安排疍民逐渐上岸定居,江口村一带的疍民生活空间也由水上转移到陆地,但部分老年人还是吃住在船上,以打渔为生。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