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间文学210课堂第六小组杨洁

“武汉市洪山菜薹的传说”调查大纲
   实地调查小组成员:黄龙云(负责人)、王舲、王银、孟莹
   实地调查地点: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宝通寺、宝塔;
                   湖北省武汉市楚天洪山菜薹产业开发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菜贸市场
   调查方式: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
   调查过程:地点一、调查小组成员乘坐地铁前往武汉市洪山区宝通寺宝塔展开调查。前往宝通寺调查是因为宝通寺与洪山菜薹有一段神秘的传说。
  相传当年,唐朝的开国元勋尉迟敬德出任襄州都督时,路过江夏(今武昌)县,郢州刺史忙令家人预备了一桌丰盛酒宴为尉迟敬德接风。席间,尉迟敬德只对最后上桌的一道紫红色蔬菜却使他食欲大增。 临行前,嘱咐郢州差役,请他每年给他送去一框菜薹去。三年过去了,尉迟敬德在府上苦等菜薹未到,心情十分急躁。差役回报说,东山(洪山)出了“井蛛湖怪”,菜薹都被妖怪吃了,一大片菜薹全都有叶无薹,弥勒寺(今宝通寺)的主持说:“要整治这些害人的妖怪不难,只要在东山南麓,敝寺的西面建一座七曾八面的宝塔即可。”尉迟敬德听此言后急忙亲自进京见架,请皇帝赐金建塔。唐太宗李世民当即下诏,拨皇银万两,命尉迟敬德立即建塔。结果,宝塔建成了,妖怪镇住了,从此,由于宝塔的神威,弥勤寺钟声播及之处,长满了茂盛的芸薹菜。其中以宝塔投影之地的“学恭田”生长的薹菜味道最佳。人们又可以吃到又脆又甜的薹菜了,这“芸薹菜”就是今天的洪山菜薹。
  本小组准备到达宝通寺实地调查关于“宝塔镇妖保菜薹”的传说是否有据可考,同时勘探附近是否有菜薹种植地,并调研当地菜薹种植水平和产量。我们将采用访谈的方式进行该阶段的调查。访问宝通寺的当地导游或者寺庙主持以及附近的居民、菜农等等不同人群,来对有关洪山菜薹与宝通寺的传说进行还原,同时调查民间传说的普及型和知名度,以此判断民间文学对于菜薹产业所作出的贡献和对于人们生活、饮食上的影响。
   访谈调查的相关问题主要设计为一下几个方面:
   1,请问您知道洪山菜薹吗?
   2. 请问您知道宝通寺与洪山菜薹的传说吗?
   3,请问您觉得这样的传说可信吗?
   4,请问您觉得有关洪山菜薹的传说会影响种植或贩售吗?
   5,请问您还听说过有关洪山菜薹的其他传说或故事吗?
     

     地点二、湖北省武汉市楚天洪山菜薹产业开发
   武汉楚天洪山菜薹产业开发,是为了保护和开发“洪山菜薹”这一珍稀历史名品的民营现代公司制企业。公司自成立以来立足产业化经营,以经营享有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注册保护的“洪山菜薹”为主打产品,发展壮大了由洪山菜薹原产基地、金口蔬菜科技试验基地、洪山菜薹产业化示范基地、绿色生态反季节蔬菜基地四大板块构成的基地体系,是湖北省及武汉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公司坚持走品牌发展道路,企业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初购并武汉蔬菜经营三强企业之一的“武汉恒缘商贸”,致力于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生态农业企业集团。
  本小组将赴楚天洪山菜薹产业开发公司了解洪山菜薹的种植、培育情况,并了解其有关洪山菜薹的文化产业发展,访谈公司负责人,听取介绍和讲解,询问其对洪山菜薹的传说对于公司产品推销的策略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详细了解洪山菜薹为何在武汉出名、为何形成了天然的种植优势,全面了解洪山菜薹对于武汉的美食意义,详细记录下来以备整理。
      
     地点三、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菜贸市场
   本小组还将赴菜贸市场等地,实地考察洪山菜薹的贩售情况,同时采访当地的菜贩,询问菜薹的价格、销售量等实际销售问题,了解菜农对于洪山菜薹来历的了解以及对相关传说的了解;同时访问前来购买菜薹的市民,关于对洪山菜薹作为武汉特色菜品的喜爱和认识,以问卷的形式简单调查其对洪山菜薹传说的了解程度,考察关于洪山菜薹传说的民间普及型以及不同版本传说的可靠性。

洪山菜薹的调查问卷
您好,我们正在做一份关于洪山菜薹的调查问卷以便了解洪山菜薹的发展历史、当前现状。本次调查采取不记名调查,谢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1、您的性别(  ):
A、男       B、女
2、您的年龄是在以下(  )范围:
A、18~30岁      B、30~50      C、50~70
3、您吃过洪山菜薹么(  )?
A、吃过          B、没有
4、您知道洪山菜薹发源于哪么(  )?
A、洪山宝通寺     B、到处都有    C、不知道
5、您听说过“天价”菜薹么,知道大概在什么价位么(  )?
A、听过(5元一斤;十几块钱一斤;上千元一斤)(请选择并打√)
B、听过,但只知道很贵
C、不知道
6、您知道为什么洪山菜薹那么贵吗(  )?
A、最初是因为几千年前某皇帝在宝通寺吃过,赞不绝口而成为贡品,所以一直以来都很贵;
B、只有宝通寺的才是真正的菜薹,但是产量少,因而贵;
C、口感好,微甜,营养价值较高;
D、不太清楚
7、您了解的关于洪山菜薹的传说有哪一些呢(可多选)(  )?
A、某皇帝偶然吃到宝通寺的菜薹,而后每年进贡,成为贡品
B、慈禧太后很爱吃洪山菜薹,因为听说其可以延年益寿,由此还引发了李瀚章“刮地皮”的闹剧
C、相传一千七百多年前,有位善良的姑娘和其恋人力搏“恶太岁”,血染而成的
D、唐朝的开国元勋尉迟敬德出任襄州都督时,路过江夏(今武昌)县,郢州刺史准备的洪山菜薹颇受欢迎,今后年年进贡
E、不太了解
F、您还知道其他的:                              
8、您对于目前洪山菜薹的高价情况如何看待?(  )
A、吃不起,不是一般人可以消费的
B、恶性竞争,太不合理
C、应该研究相关种植方式,扩大再生产,控制物价
D、与我无关,顺其自然吧
E、其他建议                                            
9、 您觉得洪山菜薹的文化价值意义在哪?
A、丰富了饮食文化     
B、成为了武汉一大特色,构成了其文明的一部分
C、传说故事等,让我们了解可能的历史,丰富文化内涵
D、推进了菜薹的市场发展,出现了相关(如武汉楚天洪山菜薹)企业,对于保存其文化和知名度提供了条件
E、不太清楚
F、其他看法:                                      
10、您觉得对洪山菜薹的保护需要做出哪些努力(可多选)(   )?
A、政府的支持,不要形成恶性竞争,加强市场调控
B、企业的自觉,不要因为垄断就扰乱市场,制造价格过高的礼盒等
C、研究者多加研究其文化和生产,帮助其合理发展、持续发展
D、小商小贩不要以假乱真,欺骗民众            
E、不太清楚
F、其他建议:                                      
11、您还有其他方面的建议吗?麻烦简单写一下。
                                                                                   


感谢您的配合,占用您的时间很抱歉,祝您度过幸福的一天,谢谢!

TOP

洪山菜薹真的出名么

上周的洪山宝通寺的调查实践中,我们发现其实并不是有很多人了解洪山菜薹,去宝通寺的人没几个知道洪山菜薹的,除了那里的工作人员,但是外来的,貌似没有人对那片特殊的土地生长着的茂盛菜薹感兴趣的。因为产量有限宝通寺里的洪山菜薹大多以高价运出去了,市场上卖的也是洪山(的)菜薹,却明显存在着差别。它的名誉存在于少有的可以消费的人那里,大多数人不会看到或者品尝到它的真滋味。那把空间扩大,少有的人中又有几个真正了解洪山菜薹的。它的背景也许就仅仅被”洪山菜薹“几个字概括了,那它的文化意义似乎已经消解的毫无意义.......

TOP

洪山菜薹调查采访录


采访时间:2014年11月14日下午一点半
采访地点:洪山区宝通禅寺、洪山区洪山菜市场
采访人:孟莹、黄龙云、王舲、王银
被采访人:宝通寺收门票叔叔、菜薹施药工人、菜场阿姨
采访目的:了解洪山菜薹种植信息和特点、深入挖掘洪山菜薹民间传说民俗文化


采访过程:
(与收门票大叔的话)
学生:大叔你好。我是华师的学生,想问一下你那个洪山菜薹是在宝通寺里面吗?
叔叔:是啊。就往里面走,在洪山宝塔那边。
学生:那请问你知道关于洪山菜薹的一些传说吗?
叔叔:那我就不知道了。
学生:哦!那你知道洪山菜薹公司吗?
叔叔:好像就在那边吧!
学生:哦!好哒。谢谢叔叔啦!


(与菜薹施药工人的对话)
学生:叔叔,你好!请问你这施的是什么药啊?
工人:我打的是防腐剂。
学生:咦?人家一般都是用杀虫剂、除草剂之类的啊,为什么你用的是防腐剂呢?
工人:我打得是防腐剂,防止这个叶子腐烂,我们这都是人工除草的。
学生:那你是天天都会来这里管理这块地吗?
工人:是的。我天天都来。
学生:那这个洪山菜薹是怎么种植的呢?
工人:它是在八月份的播种,九月份的时候长苗了栽种,一直到十一月份的时候才能采摘。
学生:这里就这一块地啊?有多大啊?
工人:不止这一块地,这一块地有三亩,上面还有一块地,有两亩呢。
学生:那这里一年能产都少斤菜薹啊?
工人:有四千多斤。
学生:这些有的好像已经在抽薹了呢?
工人:嗯,有些开始抽薹了。不过这些菜薹的第一茬都会被掐掉不要。
学生:第一茬不要啊?为什么?
工人:这第一茬都是苦的啊。吧它掐掉以后,一茬会生出两茬,两茬摘收后生出四茬,就这样成对地长。
学生:那你自己吃过这里产的菜薹吗?
工人:吃过。吃过。
学生:那它与市面上的菜薹有什么差别吗?
工人:它的口感很好,很甜,外面的菜薹都带点苦味的。
学生:那你知道为什么这里的菜薹那么有名吗?
工人:这里的地理位置特殊,长出来的菜薹不一样。听说下面的这块菜薹是听着洪山宝塔的钟声和旁边婆汤生长的,而上面那块菜薹呢则是有与有洪山宝塔的阴影覆盖庇佑 吧!
学生:这些菜都卖得很贵吧?他们都是怎么卖的?
工人:嗯,是很贵的,价格都是公司定的,我不知道啊。他们是根据菜薹的质量分别用不同规格的礼品盒包装出售。
学生:那你知道有关洪山菜薹的传说或者故事吗?
工人:听说这里的菜薹在几千年前曾是皇宫的贡品呢。听人说很多年以前洪山脚下的村子里有个叫玉叶的姑娘,年亲漂亮,与隔壁村的田勇相爱。他们去洪山游玩,被恶人杨熊撞见叫手下她抢走。田勇就出玉叶,杨雄就将两人乱箭射死。那时,田勇和玉叶的血就染红了脚下的土地。后来,当地百姓将田勇和玉叶埋在他们死的地方,坟堆周围就长满了紫红色的苗,村民就给它们浇水施肥。那年秋天发生虫灾,庄稼都没了,村民就摘了坟堆的紫菜薹秆来食用,就这样渡过了荒年。秋天他们就采集了菜籽,在自家菜园里种植,有多的就把菜薹挑到城里去卖,城里人对这种蔬菜赞不绝口,就这样红菜薹的名声越来越大了。
学生:好精彩啊!还有没有啊?
工人:还有就是与洪山宝塔有关的故事。说是当年唐朝尉迟公,路过江夏,当地刺史就让家人准备了一桌酒菜替尉迟公接风。尉迟敬德对最后上桌的一道紫红色蔬菜特别感兴趣,一口气将满盘菜薹吃光了。临走的时候,尉迟公要了一框菜薹去还请刺史每年给他送去一框菜薹去。三年过去了,尉迟公都没有收到菜薹,他派人到江夏催促。差役说,有妖怪,菜薹都被妖怪吃了,尉迟公不信,就带领一班人马来到江夏,真的看见一大片菜薹全都有叶无薹。宝通寺的主持见尉迟公来了,对他说建一座塔就可以除掉这些妖怪了。尉迟公就急忙进京请皇帝建塔。李世民当即下诏让尉迟公建塔。后来宝塔建成了,妖怪也镇住了,但尉迟公却由于操劳太多,没吃上新长出来的菜薹就死了。
学生:还有没有啊,叔叔?你讲得真好。
工人:我也只是个工人啊。一直有人过来问,我也就只好到处问这里的人才打听到的。
学生:好吧!我们听说还有慈禧和黎元洪的故事,叔叔你有没有听过啊。
工人:这个倒是知道一点。听人说慈禧太后在饮食上特别奢侈,酷爱洪山菜薹,经常派人到武昌洪山一带索取,冬天的时候每天都要吃洪山菜薹不可。受她的影响,后来一些大官们,都想方设法对洪山菜薹巧取豪夺,李鸿章的大哥李瀚章还上演了一场“刮地皮”的闹剧呢。至于黎元洪的那就简单了。听说他喜欢吃洪山菜薹,就专门弄了些泥土回去种植菜薹,结果不好吃,最后只好采用火车运输菜薹了。
学生:哇塞,好有趣啊!谢谢叔叔,我们今天收获很多。




(与菜场阿姨的对话)
学生:阿姨,你这红菜薹怎么卖啊?
阿姨:五元已经小姑娘。你要买吗?
学生:不是不是,我们是学生,到这里采访一下洪山菜薹的事
阿姨:哦。
学生:你这菜薹是在宝通寺进的货吗?
阿姨:那不是。我们哪能从那里进到货呢。
学生:那你这是?
阿姨:我这是洪山菜薹,但不是在宝通寺进的货,我们这是那里的种子种植的,是洪山周边的农场采摘的。
学生:这样啊。那你知道宝通寺的菜薹吗?
阿姨:知道啊。那个是天价菜啊,不止1600元一斤的,一般直接包装好就送到高级素菜馆或大型酒楼了。一般人都买不到的。
学生:这么贵啊!那谢谢你啦啊。谢谢阿姨。


采访总结:
     通过这次采访,我们首先了解到了市民口中的洪山菜薹并不都是指宝通寺里特产的菜薹,多数都是洪山这附近的菜薹;其次,宝通寺特产的菜薹并不只有一块,而是两块一共有五亩地的菜薹,一块是手钟声影响、一块受塔阴影的影响;再者,洪山菜薹的价格真的是天价菜,一斤超过1600元;最重要的是,关于这里菜薹的传说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就连寺内的和尚、婆婆、守门的一些工作人员都不知道,对它的文化内涵的关注极少,洪山菜薹文化业只是菜薹公司为盈利而进行宣传的,更趋向利益化了,让我们感到非常失望和惋惜。

TOP

调查小组的采访记录:
  洪山菜薹采访录
                         王银  2012213390

采访时间:2014年11月14日下午一点半
采访地点:洪山区宝通禅寺、洪山区洪山菜市场
采访人:孟莹、黄龙云、王舲、王银
被采访人:宝通寺收门票叔叔、菜薹施药工人、菜场阿姨
采访目的:了解洪山菜薹种植信息和特点、深入挖掘洪山菜薹民间传说民俗文化


采访过程:
(与收门票大叔的话)
学生:大叔你好。我是华师的学生,想问一下你那个洪山菜薹是在宝通寺里面吗?
叔叔:是啊。就往里面走,在洪山宝塔那边。
学生:那请问你知道关于洪山菜薹的一些传说吗?
叔叔:那我就不知道了。
学生:哦!那你知道洪山菜薹公司吗?
叔叔:好像就在那边吧!
学生:哦!好哒。谢谢叔叔啦!


(与菜薹施药工人的对话)
学生:叔叔,你好!请问你这施的是什么药啊?
工人:我打的是防腐剂。
学生:咦?人家一般都是用杀虫剂、除草剂之类的啊,为什么你用的是防腐剂呢?
工人:我打得是防腐剂,防止这个叶子腐烂,我们这都是人工除草的。
学生:那你是天天都会来这里管理这块地吗?
工人:是的。我天天都来。
学生:那这个洪山菜薹是怎么种植的呢?
工人:它是在八月份的播种,九月份的时候长苗了栽种,一直到十一月份的时候才能采摘。
学生:这里就这一块地啊?有多大啊?
工人:不止这一块地,这一块地有三亩,上面还有一块地,有两亩呢。
学生:那这里一年能产都少斤菜薹啊?
工人:有四千多斤。
学生:这些有的好像已经在抽薹了呢?
工人:嗯,有些开始抽薹了。不过这些菜薹的第一茬都会被掐掉不要。
学生:第一茬不要啊?为什么?
工人:这第一茬都是苦的啊。吧它掐掉以后,一茬会生出两茬,两茬摘收后生出四茬,就这样成对地长。
学生:那你自己吃过这里产的菜薹吗?
工人:吃过。吃过。
学生:那它与市面上的菜薹有什么差别吗?
工人:它的口感很好,很甜,外面的菜薹都带点苦味的。
学生:那你知道为什么这里的菜薹那么有名吗?
工人:这里的地理位置特殊,长出来的菜薹不一样。听说下面的这块菜薹是听着洪山宝塔的钟声和旁边婆汤生长的,而上面那块菜薹呢则是有与有洪山宝塔的阴影覆盖庇佑 吧!
学生:这些菜都卖得很贵吧?他们都是怎么卖的?
工人:嗯,是很贵的,价格都是公司定的,我不知道啊。他们是根据菜薹的质量分别用不同规格的礼品盒包装出售。
学生:那你知道有关洪山菜薹的传说或者故事吗?
工人:听说这里的菜薹在几千年前曾是皇宫的贡品呢。听人说很多年以前洪山脚下的村子里有个叫玉叶的姑娘,年亲漂亮,与隔壁村的田勇相爱。他们去洪山游玩,被恶人杨熊撞见叫手下她抢走。田勇就出玉叶,杨雄就将两人乱箭射死。那时,田勇和玉叶的血就染红了脚下的土地。后来,当地百姓将田勇和玉叶埋在他们死的地方,坟堆周围就长满了紫红色的苗,村民就给它们浇水施肥。那年秋天发生虫灾,庄稼都没了,村民就摘了坟堆的紫菜薹秆来食用,就这样渡过了荒年。秋天他们就采集了菜籽,在自家菜园里种植,有多的就把菜薹挑到城里去卖,城里人对这种蔬菜赞不绝口,就这样红菜薹的名声越来越大了。
学生:好精彩啊!还有没有啊?
工人:还有就是与洪山宝塔有关的故事。说是当年唐朝尉迟公,路过江夏,当地刺史就让家人准备了一桌酒菜替尉迟公接风。尉迟敬德对最后上桌的一道紫红色蔬菜特别感兴趣,一口气将满盘菜薹吃光了。临走的时候,尉迟公要了一框菜薹去还请刺史每年给他送去一框菜薹去。三年过去了,尉迟公都没有收到菜薹,他派人到江夏催促。差役说,有妖怪,菜薹都被妖怪吃了,尉迟公不信,就带领一班人马来到江夏,真的看见一大片菜薹全都有叶无薹。宝通寺的主持见尉迟公来了,对他说建一座塔就可以除掉这些妖怪了。尉迟公就急忙进京请皇帝建塔。李世民当即下诏让尉迟公建塔。后来宝塔建成了,妖怪也镇住了,但尉迟公却由于操劳太多,没吃上新长出来的菜薹就死了。
学生:还有没有啊,叔叔?你讲得真好。
工人:我也只是个工人啊。一直有人过来问,我也就只好到处问这里的人才打听到的。
学生:好吧!我们听说还有慈禧和黎元洪的故事,叔叔你有没有听过啊。
工人:这个倒是知道一点。听人说慈禧太后在饮食上特别奢侈,酷爱洪山菜薹,经常派人到武昌洪山一带索取,冬天的时候每天都要吃洪山菜薹不可。受她的影响,后来一些大官们,都想方设法对洪山菜薹巧取豪夺,李鸿章的大哥李瀚章还上演了一场“刮地皮”的闹剧呢。至于黎元洪的那就简单了。听说他喜欢吃洪山菜薹,就专门弄了些泥土回去种植菜薹,结果不好吃,最后只好采用火车运输菜薹了。
学生:哇塞,好有趣啊!谢谢叔叔,我们今天收获很多。




(与菜场阿姨的对话)
学生:阿姨,你这红菜薹怎么卖啊?
阿姨:五元已经小姑娘。你要买吗?
学生:不是不是,我们是学生,到这里采访一下洪山菜薹的事
阿姨:哦。
学生:你这菜薹是在宝通寺进的货吗?
阿姨:那不是。我们哪能从那里进到货呢。
学生:那你这是?
阿姨:我这是洪山菜薹,但不是在宝通寺进的货,我们这是那里的种子种植的,是洪山周边的农场采摘的。
学生:这样啊。那你知道宝通寺的菜薹吗?
阿姨:知道啊。那个是天价菜啊,不止1600元一斤的,一般直接包装好就送到高级素菜馆或大型酒楼了。一般人都买不到的。
学生:这么贵啊!那谢谢你啦啊。谢谢阿姨。


采访总结:
     通过这次采访,我们首先了解到了市民口中的洪山菜薹并不都是指宝通寺里特产的菜薹,多数都是洪山这附近的菜薹;其次,宝通寺特产的菜薹并不只有一块,而是两块一共有五亩地的菜薹,一块是手钟声影响、一块受塔阴影的影响;再者,洪山菜薹的价格真的是天价菜,一斤超过1600元;最重要的是,关于这里菜薹的传说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就连寺内的和尚、婆婆、守门的一些工作人员都不知道,对它的文化内涵的关注极少,洪山菜薹文化业只是菜薹公司为盈利而进行宣传的,更趋向利益化了,让我们感到非常失望和惋惜。

TOP

洪山菜薹为什么那么出名

《食品商务网》:《诱人的洪山菜薹》2009年12月14日,这个文章可以参考以下

TOP

我们一直错误地认为洪山菜薹很有名,是的,关于它的传说都是高官显贵,但也就那么几个人而已,它这种出名的方法就是一种爬树干儿,树有多高,它就能爬多高。而我们普通民众呢,则只能在平平的地上,目视前方,更本就不知道上空还有个高高在上的它,我们也许知道它在上空,但我们不会去关注,因为我们根本触碰不到它,它爬得太高,已经不接地气。在我们做调查的时候,就连寺院的有年资的和尚都不知道洪山菜薹的有关事情,就是说,即使是和它整日相处得那么近的人,也将它忽略,它还算是正真的有名吗?

TOP

回复 51# 的帖子

不敢苟同方方的看法,不过又看到关于思乡情结的说法,武汉人在外地说到吃就有人会说最有名的,就是热干面、武昌鱼啊,很少有人知道洪山菜薹的,不过不排除方方有着恋乡的自豪感

TOP

在豆瓣网读到一篇《洪山菜薹》的文章,他讲述了自己对洪山菜薹起源的考究

武汉人民怀着无比豪迈的菜薹自豪感,结合民间传说和史料附会,为洪山菜薹修订出了一整套辉煌的身世:把汉唐古籍中的“芸薹”指认为洪山菜薹,并且铺陈出了从孙权、尉迟敬德、苏东坡到慈禧、黎元洪等史上知名的加了V的ID和洪山菜薹不得不说的故事。“芸薹”是典籍中可食用薹茎的白菜型油菜的古称而不是今天植物分类上的十字花科芸薹属,这倒是不假,但它显然不是特指武汉出产的洪山菜薹。至于和各种历史人物的渊源,我暂时能找到靠谱史料的,大概就只有李鸿章的哥哥李翰章的故事。

        近代学人王葆心在《续汉口丛谈》中写道,李翰章在武汉做湖广总督的时候,非常喜欢吃武昌洪山周围种植的紫菜薹,他命人将洪山菜薹移植到老家合肥,发现口味大变。于是他干脆大张旗鼓地挖了一大堆洪山的土,用船载回了合肥,继续他的移植试验,结果不但试验失败,还在武汉留下了“制军刮湖北地皮去也”的恶名。

       不但业余植物学爱好者李翰章的移植计划未遂,进入现代以来,很多专业的农学家也发现洪山菜薹离开了洪山那小小一方神异的土地大多会变成普通紫菜薹。清代的方志里说洪山菜薹只能产于“洪山宝通寺至卓刀泉九岭十八凹”之中,还有个说法叫“塔影钟声映紫菘”,紫菘指的就是洪山菜薹,这句话的意思是,洪山宝塔的塔影和洪山宝通寺的钟声覆盖范围内的菜薹才是最正宗的洪山菜薹。

       尽管人们已经深切认识到了洪山菜薹对生存土壤的极度挑剔,并且已经成功地对它实施起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但其保护区域,已不再是“塔影钟声”的老地盘,而是扩展到了周边临近的乡镇。因为作为洪山菜薹摇篮的“九岭十八凹”,现在基本都已成了武昌的闹市区。有意思的是,在“九岭”中的石牌岭一带,依然在密密匝匝的建筑之间藏匿着最后一片洪山菜薹“圣地”,这片仅剩80亩的市中心菜地被当作洪山菜薹培育基地,以保证正宗洪山菜薹的香火可以绵延不绝地输往临近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乡镇。这里种出来的都是至尊级别的洪山菜薹,几年前曾在拍卖会上拍出一千元一斤的天价。

TOP

[url= www.1688.com] www.1688.com[/url]
   
看上面的连接可以发现,可以看出在网上也有洪山菜薹卖,但那些价格都不太一样,而且并不是我们所采访到的1600多一千克的那种菜苔,也就是说不是宝通寺特产的菜薹。

TOP

民间谚语
简练通俗富于经验或哲理的语句。《汉书·五行志》:“谚,俗所传言也。”《国语·越语》韦昭注:“谚,俗之善谣也。”《文心雕龙·书记》:“谚者,直语也。”诸说从不同方面概括了谚语的性质和特点。指出它是一种民间传世常言,内容富有教育意义,表现上采取直接陈述的方式。

TOP

中国民间谚语内容极为丰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①生产谚语。总结生产经验,包括气象、时令、耕作技术、家畜饲养、手工作业等内容。如“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春雨贵如油”,“蚕无夜食不长,马无夜草不肥”等。
②社会谚语。反映阶级压迫和社会人情世态等内容。如先秦古谚:“兽恶其网,民恶其上。”汉谚:“千人所指,无病而死。”又如“一正压百邪”,“有钱能使鬼推磨”,“挂羊头,卖狗肉”等。
③生活谚语。总结日常生活各方面的经验,反映人民的世界观、生活态度和道德观念。如“七十二行,种田为王”,“人穷志不穷”,“自称好,烂稻草”,“若要精,人前听”,以及“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等。
现代流传的谚语多数是从旧社会来的,但也产生了许多新的谚语。如“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汗水浇,官气消”,“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等等。旧谚语中也存在一些错误认识和谬误观念。如“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家瓦上霜”,“命定八尺,难求一丈”,“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等。
民间谚语形式短小,有的还押韵,讲究对称,具有诗的外形。研究谚语的专著有郭绍虞的《谚语的研究》(1948)等。

TOP

 发财不是人生的目的,贫困不是穷人的耻辱。 ——柯尔克孜族谚语

  汉族
  结伴好,起身早;行李少,川资饱
  进哪里乡,喝哪里汤
  破柴破大头,问路问老头
  莫用棍子搅牛屎,莫与蛮汉论道理
  席不正不坐,门不正不入

  白族
  出门莫问人,问人去不成
  不怕山高,就怕脚软;不怕人穷,就怕志短
  一坡草一样色,一方人一方俗

  瑶族
  在家不看公鸡卦,出门不听老婆话
  基诺族
  大水淹不死游鱼,山高挡不住鸟飞

  彝族
  飞出大山的是鹰,冲出山谷的是水
  进山听鸟音,进寨看习俗
  入乡问俗,出门问路
  山中的豹子可以打,路边的东西不能拣
  坐在灶前不言情,对着火塘不撒尿

  傣族
  勇敢的人是纹身的人,勇敢的牛是缺鼻的牛
  入何方,以该地的竹做绳;离何乡,以该乡的粮包饭
  人家帮助,要记着报答;人家伸手,要及时去拉;人家撑船,要帮着划浆
  出门遵祖训,在家循家规
  串寨子要守规矩,串地方要遵勐规
  剑在上,脖在下
  今日欲怒,忍到明日再怒
  莫挡主人道,担心头起泡
  不要在白天睡懒觉,不要在晚上吹口哨
  没有源头的死水不能洗澡

  僳僳族
  火镰碰石头不会起火花,男人不敢冒险不是汉子
  獐子不走回头路,水獭不在旧水湾
  火塘边不能吐唾沫,女人在不能说粗话

  哈尼族
  没有公牛走不到的山岭箐沟,没有汉子走    不到的地角天涯
  猴子没有不上的树,男人没有不走的路
  鸟宿枝头,人于法下

  苗族
  隔条江,不同俗;隔座山,不同腔
  走入他人萝卜地,不要弯腰系鞋带

  回族
  守国法,如遵天命

  布朗族
  进寨居住要先问寨主,登楼借宿要先问主人
  娃娃的头摸得,和尚的头摸不得
  锅碗动得,铁三脚动不得

  拉祜族
  过寨无规,人要遭难

  佤族
  牙硬会落,舌软常在
  角断于斗,财损于色

  纳西族
  云中大雁射得,路上的东西拣不得
  舅舅面前走得,火塘上面跨不得
  女人不能在火塘边梳头,男人不能在母房里剃头

TOP

人要有志气,树要有硬皮。
 聪明人办事爱与人商量,愚昧人一切自作主张。
  一人修路,万人安步。

这些都是押韵的

TOP

《民间俗语》内容分成七个大类五十多个中、小类。类与类之间的词目有一些交叉,《民间俗语》内容涉及的知识相当广泛,将有助于读者向广大青少年进行人生志趣、人生追求、思想道德情操等方面的教育与指导。也将有助于文艺工作者对歌谣、曲艺、快板、评弹、电视剧、小说等文学艺术作品,进行人物塑造,提高艺术魅力。

TOP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

◆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砍柴砍小头,问路问老头。

◆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

◆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

◆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

◆经得广,知得多。

◆要知山中事,乡间问老农。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要吃辣子栽辣秧,要吃鲤鱼走长江。

◆树老半空心,人老百事通。

谚语第二缉

◆一人说话全有理,两人说话见高低。

◆一正辟三邪,人正辟百邪。

◆一时强弱在于力,万古胜负在于理。

◆一理通,百理融。

◆人怕没理,狗怕夹尾。

◆人怕理,马怕鞭。

◆人横有道理,马横有缰绳。

◆人多出正理,谷多出好米。

◆不看人亲不亲,要看理顺不顺。

◆天上无云不下雨,世间无理事不成。

◆天下的弓都是弯的,世上的理都是直的。

◆天无二日,人无二理。

◆井越掏,水越清;事越摆,理越明。

◆无理心慌,有理胆壮。

◆牛无力拖横耙,人无理说横话。

◆认理不认人,不怕不了事。

◆认理不认人,帮理不帮亲。水大漫不过船,手大遮不住天。

◆水不平要流,理不平要说。

◆水退石头在,好人说不坏。

◆以势服人口,以理服人心。

◆让人一寸,得理一尺。

◆有理说实话,没理说蛮话。

◆有理的想着说,没理的抢着说。

◆有理不怕势来压,人正不怕影子歪。

◆有理不在言高,有话说在面前。

◆有理不可丢,无理不可争。

◆有理赢,无理输。

◆有理摆到事上,好钢使到刃上。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有斧砍得树倒,有理说的不倒。

◆有志不在年高,有理不在会说。

◆吃饭吃米,说话说理。

◆吃人的嘴软,论人的理短。

◆吃要吃有味的,说要说有理的。

◆会走走不过影,会说说不过理。

◆舌头是肉长的,事实是铁打的。

◆灯不亮,要人拨;事不明,要人说。

◆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好人争理,坏人争嘴。

◆好茶不怕细品,好事不怕细论。

◆好酒不怕酿,好人不怕讲。

◆走不完的路,知不完的理。

◆走路怕暴雨,说话怕输理。

◆坛口封得住,人口封不住。

◆理不短,嘴不软。

◆菜没盐无味,话没理无力。

◆脚跑不过雨,嘴强不过理。

◆做事循天理,出言顺人心。

◆船稳不怕风大,有理通行天下。

◆煮饭要放米,讲话要讲理。

◆隔行如隔山,隔行不隔理。

◆鼓不敲不响,理不辩不明。

◆路是弯的,理是直的。

◆路不平,众人踩;事不平,大家管。

◆路有千条,理只一条。

◆碾谷要碾出米来,说话要说出理来。

◆稻多打出米,人多讲出理。

◆劈柴看纹理,说话凭道理。

谚语第三缉

◆人有志,竹有节。

◆人有恒心万事成,人无恒心万事崩。

◆人不在大小,马不在高低。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人往大处看,鸟往高处飞。

◆人争气,火争焰,佛争一炷香。

◆人老心不老,身穷志不穷。

◆人要心强,树要皮硬。

◆人凭志气,虎凭威势。

◆人怕没志,树怕没皮。

◆人起心发,树起根发。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山高有攀头,路远有奔头。

◆山高流水长,志大精神旺。

◆小人记仇,君子长志。

◆不怕路长,只怕志短。

◆不怕百事不利,就怕灰心丧气。

◆不怕山高,就怕脚软。

◆不怕学不成,就怕心不诚。

◆不怕学问浅,就怕志气短。

◆不担三分险,难练一身胆。

◆不磨不炼,不成好汉。

◆木尺虽短,能量千丈。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天无一月雨,人无一世穷。

◆天不生无用之人,地不长无名之草。

◆无志山压头,有志人搬山。

◆见强不怕,遇弱不欺。

◆月缺不改光,箭折不改钢。

◆水深难见底,虎死不倒威。

◆水往下流,人争上游。

◆只要自己上进,不怕人家看轻。

◆只有上不去的天,没有过不去的山。

◆只怕不勤,不怕不精;只怕无恒,不怕无成。

◆只给君子看门,不给小人当家。

◆鸟贵有翼,人贵有志。

◆鸟往明处飞,人往高处去。

◆生人不生胆,力大也枉然。

◆宁可身冷,不可心冷;宁可人穷,不可志穷。

◆宁可身骨苦,不叫面皮羞。

◆宁做蚂蚁腿,不学麻雀嘴。

◆宁做穷人脚下土,不做财主席上珍。

◆宁愿折断骨头,不愿低头受辱。

◆宁给好汉拉马,不给懒汉作爷。

◆宁给穷人一斗,不给富人一口。

◆宁吃开眉粥,不吃皱眉饭。

◆宁肯给君子提鞋,不肯和小人同财。

◆宁打金钟一下,不打破鼓千声。

◆宁叫钱吃亏,不叫人吃亏。

宁死不背理,宁贫不堕志。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有上不去的天,没过不去的关。

◆有山必有路,有水必有渡。

◆百日连阴雨,总有一朝晴。

◆吃过的馍馍不香,嚼过的甘蔗不甜。

◆好汉凭志强,好马凭胆壮。

◆好汉不吃闷头亏,好鸟不钻刺笆林。

◆好汉做事干到底,好马登程跑到头。

◆好男不争财和产,好女不争嫁时衣。

◆好鼓一打就响,好灯一拔就亮。

◆志高品高,志下品下。

◆走路不怕上高山,撑船不怕过险滩。

◆男人无志,钝铁无钢,女人无志,乱草无秧。

◆秀才饿死不卖书,壮士穷途不卖剑。

◆谷要自长,人要自强。

◆没有锯不倒的树,没有敲不响的钟。

◆穷莫失志,富莫癫狂。

◆穷人不攀高亲,落雨不爬高墩。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君子报仇三年,小人报仇眼前。

◆虎不怕山高,鱼不怕水深。

◆虎瘦雄心在,人穷志不短。

◆树老根子深,人老骨头硬。

◆树怕烂根,人怕无志。

◆草若无心不发芽,人若无心不发达。

◆胆大骑龙骑虎,胆小骑猫骑兔。

◆胆大走遍天下,胆小寸步难行。

◆秤砣虽小,能压千斤。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浪再高,也在船底;山再高,也在脚底。

◆菜无心必死,人无心必亡。

◆菜能吃,糠能吃,气不能吃;吃能让,穿能让,理不能让。

◆猛虎不处劣势,雄鹰不立垂枝。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愁人苦夜长,志士惜日短。

◆愿为众人死,不为一人亡。

◆撒网要撒迎头网,开船要开顶风船。

谚语第四缉

◆一人修路,万人安步。

◆一人作恶,万人遭殃。

◆一人不说两面话,人前不讨两面光。

◆一山出虎,百家猪死。

◆一字两头平,戥秤不亏人。

◆一好遮不了百丑,百好遮不了一丑。

◆一个鸡蛋吃不饱,一身臭名背到老。

◆人怕放荡,铁怕落炉。

◆人怕引诱,塘怕渗透。

◆人怕私,地怕荒。

◆人怕没脸,树怕没皮。

◆人靠自修,树靠人修。

◆人靠心好,树靠根牢。

◆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

◆人前若爱争长短,人后必然说是非。

◆人要实心,火要空心。

◆人是实的好,姜是老的辣。

◆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

◆刀伤易治,口伤难医。

◆大路有草行人踩,心术不正旁人说。

◆千金难买心,万金不卖道。

◆小时偷针,大了偷金。

◆小人记仇,君子感恩。

◆不怕怒目金刚,只怕眯眼菩萨。

◆不怕虎狼当面坐,只怕人前两面刀。

◆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

◆不怕鬼吓人,就怕人吓人。

◆不要骑两头马,不要喝两头茶。

◆不是你的财,别落你的袋。

◆不吃酒,脸不红;不做贼,心不惊。

◆不图便宜不上当,贪图便宜吃大亏。

◆天凭日月,人凭良心。

◆歹马害群,臭柑豁筐。

◆劝人终有益,挑唆害无穷。

◆打人两日忧,骂人三日羞。

◆打空拳费力,说空话劳神。

◆击水成波,击石成火,激人成祸。

◆只可救人起,不可拖人倒。

◆只可劝人家圆,不可劝人家离。

◆只可救苦,不可救赌。

◆只有修桥铺路,没有断桥绝路。

◆只有千里的名声,没有千里的威风。

◆鸟惜羽毛虎惜皮,为人处世惜脸皮。

宁可认错,不可说谎。

◆宁可荤口念佛,不可素口骂人。

◆宁可无钱,不可无耻。

◆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

◆宁可明枪交战,不可暗箭伤人。

◆宁可一日没钱使,不可一日坏行止。

◆宁叫心受苦,不叫脸受热。

◆宁伸扶人手,莫开陷人口。

◆宁救百只羊,不救一条狼。

◆发誓发得灵,监房无罪人。

◆皮鞭伤肉,恶语伤心。

◆有话说在当面,有事摆在眼前。

◆有势不可使尽,有福不可享尽。

◆有心烧香,不论早晚。

◆当着真人,别说假话。

◆行为不正经,舌头短三分。

◆明人不做暗事,真人不说假话。

◆知足得安宁,贪心易招祸。

◆知足称君子,贪婪是小人。

◆知足常乐,终身不辱。

◆知过不难改过难,言善不难行善难。

◆狗咬人,有药治;人咬人,没药医。

◆狐狸总要露尾巴,毒蛇总要吐舌头。

◆贪图小利,难成大事。

◆使心用心,反害自身。

◆和气生财,忤逆生灾。

◆学好三年,学坏三天。

◆学好千日不足,学坏一日有余。

◆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刻薄不赚钱,忠厚不折本。

◆刻薄成家,终无久享。

◆做贼瞒不得乡里,偷食瞒不得舌齿。

◆做贼偷葱起,贪污揩油起。

◆偷来钱,两三天;血汗钱,万万年。

◆偷吃不肥,做贼不富。

◆脚正不怕鞋歪,心正不怕雷打。

◆脚踏十字稳,不怕棒槌滚。

◆猫鼠不同眠,虎鹿不同行。

◆船头坐得稳,不怕风来颠。

◆银钱如粪土,脸面值千金。

◆清贫常乐,浊富多忧。

◆谎话讲不得,庄稼荒不得。

◆麻雀落田要吃谷,狐狸进屋要偷鸡。

◆欺山莫欺水,欺人莫欺心。

谚语第五缉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一心想赶两只兔,反而落得两手空。

◆一回经蛇咬,三年怕草绳。

◆一问三不知,神仙没法治。

◆一年算得三次命,无病也要变有病。

◆一瓶子水不响,半瓶子水乱晃。

◆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心不足吃月亮。

◆人在福中不知福,船在水中不知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