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从六千万次到年会·抢楼第二波】我与民俗学网、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的故事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论坛里有很多实名注册的老师,真的给了我们这些小辈们一个和大佬们对话的机会和平台,感谢论坛 !
有力长甲   无力长发   不往自己碗里吐痰 ……

TOP

小小的建议吧

其实俺最想说的是论坛上“民俗学博客热点导读”那一块,最好是限制一下每天每个个人的博客链接数量,并且是真正导读和民俗相关的精彩博客,刷屏会让很多好文埋没的!
有力长甲   无力长发   不往自己碗里吐痰 ……

TOP

回复 62# 的帖子

谢谢这个提议。
热点导读这个问题我们也一直比较头疼,因为系统默认是点击最多的博客文章,或是新发的博客文章。
是否能修改系统程序,我们再请教一下技术支持方。

TOP

我也提个建议:会员发帖后,可能得一段时间才会得到回复,而此时可能不会注意到别人和自己的互动,不知道技术上可不可以增加提醒功能,即只要有回复,就会有信息提醒?
一只从小对虾过敏的虾哥

TOP

回复 64# 的帖子

咱们用的论坛系统和博客系统是开源软件(即免费),不是主站技术支持方中研网开发的。
所以要改动程序比较困难,不过我会把大家的建议转给技术总监李刚老师。

TOP

回复 64# 的帖子

李刚老师之前说过,技术上可以做到 ,以后就可能有这个提醒功能
大王派我来巡山啰~~~~~

TOP

论坛上的ID好久不登陆后会不会过期?因为我发现论坛上曾经的小伙伴好久木见了,发站短也不回,是她登不上了还是换了新马甲在躲避俺这个麻烦坛友?
只要一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

TOP

论坛上高校板块里,好多高校都很沉寂呀,几个月甚至是一年都没更新啦!
只要一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

TOP

引用:
原帖由 苏丽珍 于 2014-9-13 18:07 发表
论坛上高校板块里,好多高校都很沉寂呀,几个月甚至是一年都没更新啦!
可能版主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吧。

TOP

引用:
原帖由 circle 于 2014-9-13 20:43 发表

可能版主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吧。
确实如LS所言,很多学校的版块活动频率很低。
鄙人先检讨一下,作为曾经的高校版块版主,鄙人未能让大家活跃起来,十分抱歉啊!
尤其是自己学校的更新,也是少之又少,而目前又处在无人接班的地步了。。。在此检讨下。。。
还是希望多发展学校的力量啊


另外,提醒功能11年年会时鄙人就提过,可能是当时技术条件没有达到吧,希望以后这块能尽快增加。
还有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就是关于论坛APP的,这个希望条件成熟的时候可以操作一下啊,具体APP的设置可以集思广益,征求一下使用者,即坛友们的意见。
欢迎关注“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来到坛子里以后,管理的板块不少了,但是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上来当专题版主时管理“考研与就业”板块的那段时光。当时自己刚刚考上民俗学的硕士研究生,深感考研过程中的种种不易,遂主动请缨担当“考研与就业”板块的版主,那段日子里,想尽办法搜罗各种和考研相关的信息,拉着小伙伴们上传考研资料,忙前忙后回答考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自己也是满满的收获。
时至今日,虽已研究生毕业,虽已离开校园,但这段时光每每想起还是难以忘怀。也祝考研后来人一路顺风!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

TOP

我熟悉的那些“失踪的“ID

记得是2011年刚考研那会儿开始注册的论坛,当时刚上来除了引荐人木兰山人外,我最熟悉的就是一起考辽大的那一批小伙伴啦,我们当时在辽大板块有专贴分享和交流初复试的信息,并且创造了该贴在辽大板块迄今没有打破的点击率神话!只是那年考研形势欠佳,好多都没有考进来,他们后来大多工作去了,离咱们民俗学论坛也渐渐远了,看他们最后登录时间有的就定格在了2011年。现在回头去看,不禁感慨,曾经大家拥有一样的目标后来却走了不同的路,但相信都各有各的苦乐。祝福他们 !祝福我自己!祝福所有的人!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TOP

长相依,长相守。。。

看到这楼的帖子开出,看到大家的回复,不知道从何说起的同时,是不知道从何追溯。。。

要说ID,我记得的太多,以至于分不清谁是谁;要说马甲,我知道的也太多,以至于难于辨识。。。要说实名,也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可以讲述。。。

论坛从零开始到今天,如果说数字可以说话,那么今天咱们论坛的适时统计可以告诉大家一个基本事实,这里我也不说了。

我想说的是,论坛的开始,有几个ID同时出现,实际上是一个ID的几件马甲自己在跟自己说话,为了活跃气氛,也是为了积攒人气,那个时候只是想起契柯夫的小说:《跳来跳去的女人》。。。

没多久,开始发帖招募斑竹,在我的记忆中,“笛威辛亢”出现了(2008-10-25注册),接着“英古阿格”(2008-11-16注册)出现了,后来,再后来,更多的斑竹出现了。。。

原谅我,这里有太多的ID,有太多的马甲,也有太多的实名,我不能一一复述,按先后顺序。

我之所以提到,“笛威辛亢”和“英古阿格”这两个ID,是因为他们从2008年10月或11月到今天,依然在以这样和那样的方式坚守在论坛,虽然已经不是“坛主”。

但在我的记忆里,2008年的那个秋天就俨如今天,当你一个人在论坛跳来跳去的时候,突然有人说话了,有人发声了,有人主动担承起各种任务,尽管从未谋面,你我他之间天然就有一种默契,尤其是在深夜里的“邂逅”,那种惊喜和感动是无法言说的。。。

从此,这里也不再是“一个人的战斗”。

再到后来,咱们志愿者团队越来越壮大,人气最旺的时候,申请备案过的斑竹超过130人。。。

此后,我们有了更多的斑竹,他们之中,有的上了博士,有的成了高校教师,有的成了非遗保护中心的专业人员,有的去了美国,有的去了德国,有的成了伉俪,有的已经成为爸爸妈妈。。。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论坛,一个成长学术、成长家庭、成长人生的美好居所。在这里,我也在成长,成为年过半百之人。。。看着孩子们的成长,我满心欢喜,也常常潸然泪下(谁说我眼窝子浅来着)。。。

民俗学论坛有你有他也有我,让我们长相依,长相守。。。

这是我最最想说的一句话,今夜。。。在这里。。。

感恩民俗学,感恩马老钟老,感恩互联网,让我们走到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

思玮(Silver)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李扬 宝葫芦 +9 2014-10-1 19:34
  • caiseshamo0716 宝葫芦 +80 眼泪哗哗的啊~~ 2014-9-17 10:54
  • 笛威辛亢 宝葫芦 +100 大当家的,抱抱。我这眼窝深的也抗不住了。 2014-9-17 10:13
  • 张多 宝葫芦 +100 都是眼泪 2014-9-16 23:29

TOP

silver大当家的每个马甲我们基本都知道,因为她经常凌晨还在发帖,也只有她才会为论坛这么长期地坚持和付出。在大当家的带领下,我们的网站成为国内同类学术网站建设最好的,11年年会朝会长这么说过,前几天我同样听一个美学的老师也这样说。这些赞誉是对中国民俗学网志愿者团队工作的最大肯定。
我们吸收志愿者,要求其不能因为论坛而耽误了自己的学习,这是因为我们明白只有线下和线上的共同努力,才是民俗学的真正发展。网络的繁荣对于民俗学这个学科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做得更多。我们仍处于一个积淀阶段,资料积累足够多,但仍有很大发展空间。这可以从与青年论坛的学术讨论水平差距看出来。不过我们仍在成长,相信我们会越来越好。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楼上两位都够能熬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