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长江大学非遗社团2009年会直播平台~~

最新消息 !
年会寄语:

“浴火重生!”

——长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朱业宏

[ 本帖最后由 刘慧 于 2009-12-30 11:21 编辑 ]

TOP

呵呵……你还忘了感谢一个很重要的人吧?
当然就是我们的总指挥刘会长了
辛苦了这么久,连续几个通宵,还要冒着早上回寝室被我们骂的危险……
一定要保重好身体呀!
到时候我们的刘会长就是会议的一大亮点,要是脸色苍白,两眼无神就不好喽!你可代表着我们学校我们协会还有我们寝室(不能忘了)的形象呀!

TOP

回复 673# 的帖子

你也辛苦了,在前线工作那么长时间,严重睡眠不足额,忙完了快回来补个觉,明天要唱好戏的,不要累倒了。。

TOP

回复 676# 的帖子

支持我们,鼓励我们的人越来越多,受到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咱要鼓足力量往前冲啊!!!!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TOP

回复 673# 的帖子

你出现的时候,时钟正好指向11:11。
知道这个意味着什么不?
有一种说法,当你不经意间看到1111同时出现时,会有好运降临!
很好的兆头哦!
我一直很信奉的!
加油!

TOP

呵呵,最辛苦的还是我们的总指挥
虽然前天晚上编排我们的资料弄了一个通宵,但现在已经回复过来了。今天大家都处于为年会准备的忙碌状态中,大家都辛苦了,呵呵一起加油
今天继续守在论坛上,期待.......

TOP

回复 671# 的帖子

恩,对于寒假调查,不仅是对家乡的一个回归,也是将家乡非遗推介出去的机会,在外的时间多了,在家的时间少了,每次离开了家,都会很想念,也经常跟同学讲家乡的风景,讲家乡的传统习俗,可还是在不知不觉中疏远了,就如家乡的民间故事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件事,就是对我的一个很严重的警告,所以,想要好好的深入地了解家乡,了解家乡的文化,对于家乡的这片土地,大都爱得沉沉。。。。

TOP

关于田野调查的东东(网上搜的)

田野调查的阶段  田野调查可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开始阶段、调查阶段、撰写调查研究报告阶段、补充调查阶段。
一)准备阶段  田野调查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否则难以获得理想的成果。准备阶段通常包括如下几方面的过程:

  1、选择调查点。

  选择调查点的基本要求:一是选择有特色的地区,
       2、熟悉调查点情况。
   调查点选定之后,必须作好充分准备,熟悉当地情况,熟悉民族成分、人口、历史、地理、特产、部落或民族支系等各方面的情况,收集有关的文献资料和地方志资料。 中国各民族、各地区有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或田野调查资料,这是与西方国家的人类学和民族学所研究的对象大不相同的地方。调查的重点,在于收集新的、别人没有发现过的材料,或者从别人没有调查研究过的方面进行调查。如果调查前不了解已有的文献资料和调查资料,对该民族和该地区一无所知,一则需要较长的时间来熟悉当地情况,浪费大量的时间;二则可能会把别人早就调查和发表过的材料当作新材料。只有在调查前就熟悉该民族和该地的习俗和文化,才有可能收集到新的、别人没有发现过的材料。另外,如果对所调查的民族情况知之甚少,也得不到当地人的尊重和欢迎,甚至可能会瞧不起你,因而也就得不到他们的密切配合,或者对你的访问随便敷衍了事。只有对该民族和该地区有较深入的了解,才有可能进行深入的调查。        3、撰写详细的调查提纲和设计调查表格。
   有些人主张不用撰写调查提纲,不用表格。我认为这不是科学的方法。有调查提纲和调查表格,收集的资料较为系统、全面。否则收集的资料将是残缺不全,许多问题将会漏掉。我以往的几次调查,都是调查前撰写了较为详细的调查提纲和调查表格。        4、熟悉有关社会和文化的理论与基础知识。
   人类学研究者的调查与一般的行政干部和记者的调查不一样,需要掌握与有社会和文化关的各种理论及基础知识。例如,与社会和文化有关的理论有进化理论、传播理论、功能理论、结构理论、象征理论、族群理论、实践理论、冲突理论、交换理论、互动理论等,并有众多的与文化有关的各种概念。如果调查前不熟悉这些理论和知识,调查就不可能深入,写出来的调查报告只能有关该地表层文化的调查报告,与一般的新闻记者和行政干部不会有多大差别。二是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三是要选择特殊关系的地区,四是选择前人调查研究过的著名社区。二)开始阶段  开始阶段也就是进入田野阶段,也就是进入所调查的地区之后但未正式进行田野调查阶段。这一阶段一般包括如下几方面的过程:

  1、到当地政府报到,取得当地政府的支持。
       2进一步了解当地情况。
   我在新疆调查期间,到达县镇或乡后,首先查档案、户口和有关统计资料,掌握调查点的基本情况,然后再到村或寨调查。这对于全面了解调查点大有好处,在没有正式调查之前便掌握了调查点的户数、人口、收入、民族成分等。如果具体社区调查点尚未选定,可征求当地政府的意见。        3、选好居住地。
   各地、各民族风俗不同,应视具体情况和调查者本人的情况而定。我国20世纪50、60年代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大调查,一般都是住在当地人家庭中,实行三同,即同食、同住、同劳动。西方人类学家的田野调查,住在当地人家中的不多马林诺夫斯基在调查新几内亚东北约一百英里的特里布里恩德(Trobriand)群岛时,他在这个岛上的一个村子里单独搭了一个帐篷居住。柏尔图和柏尔图夫人(Pelto and Pelto)1973年研究了51个人类学家田野调查之后,发现他们在田野作业期间,大多是租当地社区的房子或公寓居住。
  选择居住地,要考虑几方面的因素:一是有利于调查,有助于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住在文化水平较高、对当地社会和文化十分熟悉的家庭中是较理想的。我在新疆调查哈萨克族和蒙古族时,大部分时间住在当地人家中。二是考虑安全因素,尤其是未婚女子,更要考虑人身安全。三是考虑当地的派系关系,如果该村有两个对立的派别,而且关系较紧张,最好不要住在当地人家中,以保持中立,否则会影响调查的顺利进行。(三)调查阶段  居住地选定之后,便开始正式调查,也就是“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阶段。由于各人的对调查目的和对调查点的了解程度不同,调查程序也就不可能完全相同。不过,对初次调查的人来说,应注意如下几方面:

  
1、首先了解当地的一般社交礼仪和禁忌等。

每一个民族或每一个地区都有特殊的社交礼仪,如见面礼节、作客礼仪等,以及各种禁忌等。只有先了解一般礼仪和禁忌,才有可能较好开展田野调查。
2、入乡随俗,尊重当地人。3、注意个人形象的设
4、观察要细
5、访谈既要深,而且要有技巧。6、关于资料收集一些问题
   资料收集是的田野调查的主要目的。我认为,收集资料应注意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收集资料必须遵循三条原则:

  其一,着重收集新材料,收集过去没有人了解过的新材料或没有人了解过的新内容。例如,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民族性格、族群观念、文化象征、社会交换和互动等方面的内容,在五六十年代的调查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有关资料很少,今后应多收集这些方面的资料。

  其二,了解该地区与同一民族其它地区的文化差异。如果同一民族其它地区已发表相关的某种文化现象资料,则着重了解该地区的那种文化现象与其它人调查的其它地区的文化现象是否相同,如果有差异,表现在哪一方面。

  其三,注意资料的准确性,反复核实收集的材料。被调查者提供的材料,有些可能不可靠,必须找多人核实,如果大多数人说的相同,则证明是可靠的,如果某人所提供的材料与大多数人所说的不一样,则应慎重对待,一般情况下应取大多数人所说的为准。或两说同时收集,以作参考。我在新疆调查时,一些较大的问题往往要问10多人才放心。

  (2)注意收集计划外的有价值的资料。

  在调查时,往往会得到许多意外的收获。例如,我1983年在新疆北部调查时,在一次旅途中,坐在身旁的一位哈萨克族乘客提供了一些文物信息。下车后我便请他帮忙,找到了文物,收获不小,首次发现清代勘分中俄边界大臣用察合台文、满文和汉文写成的五件重要文书,并找到阿尔泰乌梁海人的三颗旗札萨克银印(每颗重9斤多,印文为汉文和蒙文)和一棵散秩大臣木印等珍贵文物。其中,根据五件文书,结合大量史料和调查资料,撰写了《边界与民族——清代勘分中俄边界大臣的察合台、满、汉五件文书研究》。1986年在云南瑞丽县调查时,一次十分偶然的机会,拍摄到了云南傣族专家认为是傣族中最为典型的文身照片。

TOP

回复 676# 的帖子

莫意思啊“浴火重生”?

TOP

回复 681# 的帖子

宁宁姐(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宁”呢)也难得额,二十年来的第一个通宵啊,都奉献给了我们的年会,付出了这么多的心血,相信非遗的年会会是一出好戏!!!

TOP

朱老师给了我们很高的评价,对我们期望很高,也给了我们很大的鼓励,呵呵,大家加紧努力吧,相信明天会是非遗一个真正的开始,是所有关注长大2009年会的朋友们记忆深刻的一天

TOP

回复 684# 的帖子

说一下我的理解,抛砖引玉……
“浴火重生”大概就是说经过了火的洗礼荣获新生。也就是比喻一种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精神意志。老师给我们这样一句话,我想,是为了告诉我们,年会的举办会很忙很繁杂,非遗协会发展的路上也会有很多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有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意志,坚定信念,就一定能做好,以一个全新的面目示人。
一点拙见……

TOP

关于“寒假回家,如何开展非遗大调查”,我想到了在“海上风”发的一个帖子,特转过来,请大家帮忙解惑。
“看了孫老師的帖子《家鄉民俗學的學術對話》,很是感慨,想到“崇陽提琴戲”突然有了一點想法,想和大家順便分享一下。
在暑期的“非遺”調查中,我發現很多工作者隻是想着怎樣使當地的“非遺”文化加入到國家“非遺”的名目中,從而獲得大量的資金支持。當然由于對“非遺”的重視不夠,許多傳承人也面臨着生活上的窘境,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也無可厚非。但是另一方面卻忽視了那些已經加入“國家非遺”的文化,用那位被訪者的話說:“這個已經加入‘國家非遺’了,你還要了解它幹嗎呢,你還要宣傳它幹呢……”由此可見他們對那些已經加入“國家非遺”的忽視程度。
一種民間藝術,一種”非遺”文化加入“國家非遺”後就算完事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那它又該何去何從呢?”


前面谈到在传承和发展“非遗”时,要让那些“冷”的“热”起来,但我们也不能让这些好不容易已经“热”起来的又再度冷却下去
而要让“热”的“更热”!

TOP

呵呵,小艳辛苦了,这几天你也挺累的,今天又要辛苦你了。相信苦尽甘来......
呵呵,这段时间我多了好多名字,孙老师叫我“琳琳”,还有“宁宁”......这也是一个奇迹呵呵......
     我叫“玲玲”

TOP

谢秘书长,今天也来了,很久不见在论坛了
呵呵,关于田野调查的帖子早上已经发了,看来还是心有灵犀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