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110课堂 民间文学 田盼 第二组

我的家乡——湖北恩施

谭力铭     2011213154      汉语言文学基地班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中国湖北省西南部。西面和北面邻接重庆市,东临宜昌市,南邻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东北接神农架林区。辖恩施、利川两个县级市和巴东、来凤、咸丰、建始、鹤峰、宣恩6个县。首府恩施市。面积24111平方千米,人口394万,其中汉族约占45%,土家族约占46%,苗族约占6.5%。春秋时期为古巴国地,1949年设恩施专区,1970年改恩施地区,1983年置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年轻的自治州。1993年4月改现名。属鄂西南山地,有“山原”之称。
        恩施是巴文化的发祥地,是世界优秀民歌《龙船调》的故乡,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区。地理坐标东经109°4′48″~109°58′42″,北纬29°50′24″~30°40′00″这里有200多万年前“建始直立人”留下的世界最早的“古人类文化”,有与楚渝文化交相辉映的“巴文化”;有精美绝伦的土家织锦西兰卡普;有中国南方杆栏式建筑经典土家吊脚楼;
有“二战”时期恩施作为湖北省临时省会所在地和世界反法西斯东方战场第六战区指挥中心形成的“抗战文化”;有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开展武装斗争长达八年之久、建立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积淀的“红色文化”;有亚洲第一洞“腾龙洞”;有可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媲美的“恩施大峡谷”;有全国罕见、一线串珠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星斗山、七姊妹山和国家森林公园坪坝营、土司城、国家4A级景区黄金洞、麻柳溪羌寨[1]等。这些奇观和多彩的民族文化、良好的自然生态、宜人的气候条件,使恩施州成为名符其实的“旅游胜地”,与张家界、长江三峡构成了中国黄金旅游线上的“金三角”。恩施州是一个物产富饶的地方。森林覆盖率近70%,享有“鄂西林海”、“华中药库”、“烟草王国”等美誉。全州水电资源理论蕴藏量达600万千瓦,可开发量近500万千瓦,已开发和正在开发的400多万千瓦,是华中地区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鄂西大铁矿是全国四大铁矿之一,已探明储量13亿吨,预测储量达40亿吨,经济价值达1000亿美元。天然气已探明储量1500亿立方米,预测资源量1.5万亿立方米。恩施州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独立硒矿床,有“世界硒都”之称。

TOP

恩施的美食

]恩施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所以当地餐饮既有蜀地麻辣特色又具潇湘咸辣风格。特别是当地颇具土家族和苗族特色的风味小吃更是吸引了不少的游人,比如有合渣、腊肉、土豆干等。
1、合渣
        一个小火锅,主材料是以黄豆渣配以少许花生渣,再加上红油猪肉辣酱等,一般每人花费7、8元就可以吃到一个合渣了,传统合渣馆为15元/人,无论一锅有几人吃,都按照人头收费。在吃合渣的同时还会配有几份炒菜和最少4小碟凉菜,比如花生米、海带丝、酸萝卜/包菜丝等,这些凉菜也都是随合渣一起奉送的。
2、腊肉
        腊肉是当地的特色之一,你可以在小摊或者小饭馆里品尝到。
       当顾客挑选好腊肉后,店主或摊主就先把客人挑的肉放到煤炉上去烧,直烧的滋滋流油,然后扔到放了碱的开水里去泡着,再拿清洁球在肉的表面拼命擦,不一会儿,一块皮黄肉鲜的腊肉就完工了。
3、宜红茶
        也叫“宜红功夫茶”。这里生产的宜红茶远在明代就以“皇后茶”著称于英国,17世纪,宜红茶即远销俄国、英国等地。宜红茶条索紧结秀丽,色泽乌润调和,香气纯正持久,滋味浓厚醇和,是红茶中的佳品。[15]
4、渣广椒
        亦有称“乍辣子’味道主酸辣,下饭利口。乃传统民族食材,主以玉米粉混合红辣椒制成。多用来配合炒半肥半瘦的腊肉或鸡蛋。
5、豆皮
      可煮或炒食用,形似面条,色米白的主材料多为大米,金黄的是玉米和鸡蛋混合。有豆字却与豆类无关的,石磨推浆,用专具于大锅中淋浆烫制,火候掌握极其重要,待冷,风干不受潮至少可管半月。
6、土家酱香饼
        此饼以香、甜、辣、脆为主要特点,它辣而不辛,咸香松脆。在远古时,每逢丰收过节早才能吃得上,据当地人说:“此饼是清朝康熙年间,一位武当山的斋法号为德福僧人,他用多年自制的斋菜及多种药材和香料秘制而成”凡上武当山的香客品尝后都回味无穷,赞不绝口,后来此技术不慎流传,几百年来以他独特的口感与风味传承于土乡人间,已成为都市生活不可多得的集色、香、味于一体的独特的香酱饼大众口味食品,在很短的时间内畅销热卖于全国大中小城市。
7、油香
      用到的材料:面粉,米浆,土豆丝,肉丝,榨菜丝,辣椒,葱,各调味料等。传统的老式早餐/小吃,面正为圆形侧为凸形小饼,油炸制成,色泽橘黄,咸香。
8、凤头姜
        因其形似凤头而得名,主产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品质优良、风味独特,鲜子姜无筋脆嫩、富硒多汁、辛辣适中、美味可口。远销东南亚市场。 生姜在来凤具有五百余年的种植加工历史,是本县闻名于全国的传统土特产,全县年产4500多万公斤,产量居全省之首。来凤县凤头生姜品质独特,具有皮薄色鲜、富硒多汁、纤维化程度低、营养丰富、风味醇美等特点。

TOP

各地的重阳节习俗

九月初九,是中国一个古老的传统佳节——重阳节。重阳这一天,人们赏玩菊花,佩戴茱萸,携酒登山,畅游欢饮。除了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全国各地还有各自独特的重阳节风俗。

  【河南省】河南民间过重阳节,主要以改善生活、联络亲友感情为主,并不重视“桓景避难”的传说。过节时,人们多炸油条,做绿豆面、煎饼,或磨栗粉和糯米粉拌蜜蒸糕,辅以枣泥(俗称重阳糕),标以彩旗,问候亲友。信阳一带,人们还喜欢在这一天吃汤圆。在豫北有“九月九,卸石榴”的谚语,有石榴树的人家,习惯在此日采摘石榴吃。南阳等地,民间还认为九月九是老君的生日。传说老君小名为哨,所以在九月九日游乐时,忌吹哨子,尤其是以老君为祖师爷的行业更为谨慎,以示对老君的尊重。

  【陕西省】在陕西的北部,重阳节正值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有的人家过重阳节,亲友以菊花、菊糕相互馈赠,据说妇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

  【福建省】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人们将优质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掺水磨成稀浆,加入明矾(用水溶解)搅拌,加红板糖(掺水熬成糖浓液),后置蒸笼于锅上,铺上洁净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浆,蒸熟出笼,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所以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在长汀县,农家采田中毛豆相馈赠,称为毛豆节。

  【山东省】昌邑北部人家于重阳节吃辣萝卜汤,有谚语道:“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间称重阳节为财神生日,家家烙焦饼祭财神。邹平则在重阳祭祀范仲淹,旧时,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县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忌回娘家过节,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的说法。

  【广东省】过去重阳,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众人围观。南雄府九月九日请茅山道士建王母会,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妇女都会前来参加。临高县民重阳节早起,大家齐声高喊“赶山猫”,以此为安和富利之吉兆。

  【台湾省】台湾的气候自九月开始就刮起了号称“九降”的秋风,吹的是无雨的北风,此时最适宜放风筝。当地有俗语:“九月九,风吹(风筝)满天吼。”说的也是重阳节风筝满天飞的盛况。台湾客家族群,也有在重阳节祭祖的习俗。据说祭祖时越早到,越能得到祖先的庇佑。

  【山西省】九月九日,山西的农村妇女习惯休息一天,不干农活。嫁出去的闺女,习惯回娘家过节。晋南地区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传统习惯。至今还在民间传诵着“乾坤开胜概,我辈合登高”,“东风留不住,冉冉起峰头”,“九月欣新霁,三农庆有秋”等名言。

  【河北省】在河北香河县九月九日,有姻亲关系的家庭会互相送礼,称为“追节”。永平府以重阳的天气占未来晴雨。清丰县儿童在重阳节放纸鸢为戏。典周县境内无山,百姓多在重阳节上城楼登高。

  【北京】北京人在重阳节时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意思是“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浙江省】绍兴府重阳节互相拜访,除非亲友家有丧事,才往灵前哭拜。桐卢县九月九日准备猪羊祭祖,称为秋祭。同时也在重阳节包粽子,互相馈赠,称为重阳粽。

  【江苏省】重阳节,南京人家以五色纸凿成斜面形,连缀成旗,插在庭院中。长洲县重阳节吃一种叫做“骆驼蹄”的面食。无锡县重阳节吃重阳糕、九品羹。

  【广西省】怀集县以重阳节为元帝得道之日。男女老少,倾城而出,赛神酬愿,皆用大炮。隆安县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觅食,俗语说:“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四川省】旧时南溪县读书人于此日在龙腾山岑山楼聚会,纪念诗人岑参,称为“岑公会”。四川民间重阳前后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话说:“重阳蒸酒,香甜可口”。

  【贵州省】黔东北的土家族较为重视,须打糯米粑粑,推豆腐,祭“家虎”,有“重阳不打粑,老虎要咬妈;重阳不推豆腐,老虎要咬屁股”之说。

  【湖北省】武昌在重阳日酿酒,据说这一天所酿之酒最为清洌,且久藏不坏。应城县重阳节是还愿的日期,皆在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安徽省】铜陵县以九日重阳为龙烛会,以迎山神,据说可以驱逐瘟疫。

TOP

对于《红河谷》这部电影,请大家谈一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影片《红河谷》是一部脍炙人口的电影。它表达了一个民族在生与死的洗礼中会更觉醒;一个民族在奉送文明的面纱下隐臧着罪恶的侵略,一个民族惨遭屠戮,才表现出惊人的凝聚力和不朽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在受至死抵抗后方晓这人民族的不可欺凌。一幕幕令人深省的画面常重现在眼前。

  电影《红河谷》通过扣人心弦的人物命运和美丽的爱情故事,表现了汉藏深情,展示了斛为人知的藏族文化与壮丽旖旎的西藏风光及藏族人民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

  电影《红河谷》使江孜闻名全国,宁静饰演的藏族姑娘那美丽、勇敢、坚贞的形象,深受全国广大观众的喜爱。今年,在纪念江孜抗英100周年的活动中,江孜县正在加紧联系,希望宁静成为江孜的形象代言人。而江孜县旅游局,也在极力打造推向全国乃至世界的旅游精品线路——红河谷之旅。

  影片《红河谷》不只是一部普通的爱情片,更是一曲壮美的民族之歌。开篇和片尾都以祖孙二人在草原上行走的画面出现,实际上是对影片主题的一种诠释,诠释一个民族的沧桑历史和源远流长的生生不息。

  一部电影会提升一座城市的形象,并赋予它特殊的象征意义。就像《布拉格之春》使布拉格成为相思、暗恋的情人城,《芝加哥》使芝加哥成为欲望与混乱的黑夜城,电影《红河谷》使江孜“英雄城”的美名远播天下……

TOP

红河谷剧照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导演是把两次战争的细节写到一起了,许多细节是江孜保卫战,但是这战斗是在第二次侵藏战争。
  
  再补充一些历史细节的处理。
  影片中英军使用的重机枪是水冷式马克沁重机枪。第一代的马克沁机枪1893年研制成功,史实记载确实出现在第二次侵藏战争中,但是早期的马克沁应该还没有水冷式的外形。机枪排的战术位置在影片好象也有问题,应该构造成几个机枪点,形成交叉火力,而不是拥挤成一排。
  
  英两次侵藏是“藏独”根源,无法武力征服,便挑动怂恿上层搞分裂。老牌殖民地国家在中东、南亚也都是如此留下祸患,搅得一锅水浑,自己再离开。
  
  以下为转载网络资料:
  ————————————————————————————
  作者:同文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代以来,随着帝国主义侵华的逐渐加剧与清政府的日趋衰朽,西藏地区也遭到英帝国的武装侵略。  
  
    英俄同时对西藏虎视眈眈
  
    印度在英国殖民地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为确保能长期稳定地在南亚次大陆获取经济利益,英国人提出了“拱卫印度安全”的战略思想,核心内容包括:三个缓冲区、两个同心圆和一个内湖。“英国管理下的西藏”,便是这三个缓冲区之一。1865年,英国把不丹也纳入英国殖民势力的范围。虎视眈眈的英军已经距西藏咫尺之遥。
  
    沙皇俄国此时正在为实现南下印度洋战略积极活动,侵略矛头也直指我国西北、西南地区。
  
    沙俄的举动对英国侵略西藏的野心构成了一定威胁。英国人迫不及待地寻找进入西藏的时机,此时发生的“马嘉理事件”正好提供了机会。1874年,英国派军官柏郎率领近200人的武装“远征队”从缅甸出发,到我国云南探测通往内地的路线。驻北京的英国使馆派翻译马嘉理前往接应。1875年2月21日,武装探路队在腾冲蛮允山寨与景颇族群众发生冲突,马嘉理开枪打死多名群众,愤怒的山民将马嘉理及其随员击毙,将探路队逐回缅甸。
  
    事后,英国立即给清政府施加强大压力。1876年9月13日,李鸿章被迫与英国公使威妥玛签订了《烟台条约》和《入藏探路专条》。除“赔款”“谢罪”外,还允许英国人开辟印藏交通。
  
    英国第一次武装侵藏
  
    1884年,英国派一支约300人的武装队伍闯入西藏,在干坝地方被藏民阻挡。1886年,又派大批队伍集结在西藏亚东以南边境,进行武装挑衅。西藏噶厦地方政府派藏军在热纳宗隆吐山建卡设防。
  
    英国借口藏军侵入锡金境内,向清政府施加压力,要求藏军限期撤除隆吐山卡,否则英军也要在当地驻扎。清政府惧怕藏边发生战事,一再妥协退让,要求藏军撤卡撤兵。西藏噶厦地方政府对清政府的做法很是不满,驻藏大臣文硕也坚持热纳宗属于中国领土,积极支持西藏的抗英斗争。
  
    1888年3月20日,英军悍然向驻守隆吐山的藏军发动进攻。西藏守军手持土枪、弓箭、刀、矛等兵器英勇反击,击退了英军的第一次进攻。3月21日清晨,英军再次进犯,藏军严阵以待,毙伤英军约百余人。3月25日,英军又大举进攻,给藏军造成很大伤亡。藏军被迫撤至亚东帕里等地,隆吐山失守。
  
    这时,清政府将支持抗英的驻藏大臣文硕革职,任命听话的升泰为新的驻藏帮办大臣,并派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之弟赫政充任其助手。但西藏噶厦地方政府仍然调兵遣将,下令僧俗民众1万多人开赴前线,在6月至10月间同入侵英军数次作战,力图收回隆吐山。升泰到藏后,完全执行清政府妥协让步的路线,下令藏军待命于帕里,不许反击英军。藏军虽然拼死抵抗,毕竟装备落后,加之指挥失当,隆吐山之战最终失败。英军越过则里拉山口,深入亚东仁青岗、春丕等地。英国第一次侵藏战争结束。
  
    战争结束后,清政府派升泰赴亚东与英方会谈。1890年和1893年,清政府与英国先后签订了《藏印条约》与《藏印续约》,承认锡金归英国保护,开放亚东为商埠,英国在亚东享有治外法权以及进口货物五年不纳税等特权。从此,英国侵略势力伸进了西藏。  
  
    英国发动第二次侵藏战争
  
    由于西藏人民的坚决反对,以上各项条约并未能完全付诸实施。1895年开始亲政的十三世达赖十分痛恨英国侵藏。在沙俄的拉拢下,十三世达赖逐渐产生了联俄抗英的想法。英国十分顾虑沙俄势力插足,为了压服西藏,英国准备发动第二次侵略战争。  
  
    1903年10月,英国向隆吐山以北调集3000兵力,由麦克唐纳少将和荣赫鹏(Younghusband)率领北进。12月12日,荣赫鹏率一支装备精良的英军先头分队偷越则里拉山口,不久占领帕里,强行进驻帕里宗政府,噶厦和后藏前往交涉的代表皆被扣留。帕里的百姓忍无可忍,拿着大刀、镰刀、木棒闯入宗政府救出代表。1904年1月4日,英军占领堆纳。
  
    西藏地方政府马上派拉丁色、朗赛林二人率领藏军千余人,赶赴堆纳至多庆一线布防,并动员、调集其他各部藏军及大批民兵分赴前线。
  
    3月,麦克唐纳和荣赫鹏率领1000多人准备向嘎吾一带发起进攻。由于得知在堆纳、多庆之间的曲米辛果以北纵深地带有藏兵和民兵布防,英军不敢贸然进攻,提出要进行谈判。
  
    3月31日,在曲米辛果藏军前线指挥官拉丁色、朗赛林与荣赫鹏等英方代表谈判时,英军偷偷包围了队形密集的藏军。荣赫鹏等人与拉丁色、朗赛林见面后声称:“既然要议和,为表示诚意,我们先将子弹退出枪膛,也要求你们下令将火枪的点火绳熄灭!”荣赫鹏命英军士兵将步枪子弹退出一发,但士兵们旋即推动枪栓将另一发子弹顶入枪膛。当时藏军不了解步枪构造,误认为英军枪膛内已无子弹,便按协议将土枪点火绳全数熄灭。后英方下令开火,但待命的藏军却无法打响火绳枪。在机枪和大炮的密集扫射和轰击中,英军对藏军进行了残酷的大屠杀。数分钟内藏军即被英军射杀400多人,西藏谈判代表数人亦被杀害,鲜血染红了曲米辛果泉水。英军又乘机攻占古鲁,追杀藏军数百人。1000多藏军在曲米辛果牺牲。
  
    曲米辛果失陷后,英军继续北进,4月11日,进逼江孜。
  
    惨烈的江孜保卫战
  
    江孜是山南通往拉萨的门户。英军抵江孜不到一个月,藏军就有1万多人聚集到江孜、日喀则及拉萨到江孜的大道上,准备保卫江孜。
  
    5月初,英军派出300多人袭击通往浪卡子方向的卡惹拉藏军阵地。此时,驻江孜之英军仅100余人。5月3日深夜,千余藏军袭击了帕拉村,几乎全歼敌人,荣赫鹏也险些丧命。由于从卡惹拉返回的英军赶到,才又稳住阵脚。5月26日,英军增援部队从亚东赶到江孜后,重占了帕拉村。
  
    6月13日,麦克唐纳和荣赫鹏率领援军向江孜增援,并于6月25日抵达康马宗的乃宁寺。乃宁寺位于江孜以南20公里处,是英军运输线上的一个重要据点。为截断英军后方补给线,藏军在乃宁寺周围筑起了防御工事。英军分别自少岗和江洛两地出动,从南、北两面进攻乃宁寺。攻占乃宁寺后,将寺内的文物洗劫一空,并纵火焚烧了寺院。英军接着攻占了江孜西北方向的紫金寺,切断了江孜与日喀则的联系。
  
    攻占紫金寺后,英军从东、南、西北三面包围了江孜。此时,十三世达赖派人到江孜与荣赫鹏会谈。荣赫鹏提出限藏军在7月5日撤出江孜,遭断然拒绝,英军遂于当天正午向江孜发起总攻。
  
    7月5日至7月6日,英步兵在炮火支援下发起7次攻击,都被藏军击溃。经过3天抵抗,守卫藏军弹尽粮绝。7月7日,江孜宗山最终失陷。抗击到最后的数百人全部跳崖牺牲。江孜宗山被英军攻陷后,白居寺又被攻占。英军旋即占领整个江孜。
  
    江孜保卫战从1904年4月开始到7月结束,持续了大约100天,是西藏近代史上抗击外国侵略者规模最大、最为惨烈悲壮的战斗。7月14日,麦克唐纳率英军从江孜出发,长驱直入拉萨。8月3日,英军占领拉萨。
  
    9月7日,西藏地方政府被迫与英方签订了《拉萨条约》。条款中隐藏着排斥中国对西藏的主权,建立英国对西藏的保护关系的阴谋。清政府觉察到了英国的险恶用心。1905年,清政府任命唐绍仪为全权代表,经过一年多的艰苦谈判,1906年4月27日在北京与英国签订了《中英续订藏印条约》(即《北京条约》)。
  
    英帝国通过两次侵藏战争,攫取了种种在藏特权,为英国后来在西藏从事分裂活动提供了条件,同时给中国造成了严重的边疆危机,为以后中印边界纠纷埋下了祸根。内外交困的晚清政府虽然无力同英国抗衡,但强烈的刺激促使清政府很快采取了开发西藏的系列措施,为西藏社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西藏民众殊死抗击英军的英勇行为,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西藏人民面对强敌入侵所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中。
  —2—2—2—2—2—2—2—2—22—2—2—2—2—2—2—2—2—2—
  1903-1904年英国侵藏部队编制情况
  1903年9月8日,英国侵略军入侵亚东,发动了第二次武装侵略中国西藏的战争。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侵略军所到之处,烧杀抢劫,无恶不作,对西藏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成千上万的藏族人民被侵略军的现代化武器所杀害;历史悠久的寺庙、庄园建筑被侵略者的大炮所摧毁;珍贵的文物和众多的宝藏被贪婪的侵略者抢劫一空。历史的伤痛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今年是江孜抗英斗争100周年,为了缅怀先烈,进一步揭露侵略者的罪行,本文简要介绍英国侵略军的编制情况,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当时英国侵略者是如何利用强大的正规部队和现代化武器对西藏人民进行杀掠的。
  
    在第二次侵藏战争中,英国侵略军的参战兵种主要有:工兵、骑兵、炮兵、步兵、通信兵、测绘兵、野战医院、文艺兵等。同时还包括从尼泊尔、不丹、锡金、印度、西藏征集的大量苦力和担架工。在参战过程中,工兵、炮兵、骑兵和步兵是主力部队。下面将主要的几个部队介绍如下:
  
    一、工兵:第32先遣团和23先遣团
  
    工兵是工程兵的旧称,是担任复杂工程保障任务的兵种。主要负责执行构筑工事、架桥、筑路、伪装、设置和排除障碍物等工程任务,有时也直接参加作战。在英国发动的第二次侵略西藏的战争中,英国派遣了工兵第32先遣团和工兵第23先遣团参加作战,成为英国侵略西藏的主力部队,为英国侵略西藏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工兵第32先遣团
  
    工兵第32先遣团组建于1857年,最先的成分是手无寸铁、自愿入伍的玛斯比锡克人。玛斯比锡克人在印度是“最不守法、最难驾驭”的人,一直是令英印政府头痛的对象。该团自组建以来,69%的时间都在服役。在战斗中,他们当中只要有人受伤和阵亡,立即会有人冲上去填补这些人的位置。锡克人体质健壮,作战勇猛,特别适合于山地和高海拔地区作战,因此他们的战斗力非常强。
  
    在第二次侵藏战争中,该先遣团是绝对的主力部队。1903年7月第32工兵团又补充了一支由贝休思上尉率领的200人的卫队。这支部队可以承担多种任务,既能筑路,又能作战,它同另外两个英军团队一起,被专门组织起来在边境地区执勤。除了筑路,该工兵团参加了多起屠杀西藏人民的战斗:
  
    1904年3月31日,第32工兵团工兵四连参加了曲米仙谷大屠杀。在这次“战役”中,侵略军共屠杀了近千名的西藏人民。
  
    1904年4月侵略军前进时在温泉一带受阻,西藏军民占据了十分有利的地形。英军头目麦克唐纳将军派了比顿上尉率领第犯工兵先遣团的一个连队担任进攻任务。在进攻时,该团的官兵无一人中弹,而“那些不幸的藏人被来自两边的火力夹攻,几乎无一生还”。可见侵略者是十分残酷的。
  
    在随后进攻帕拉庄园时,第32工兵团的三个连队参加了突击队,由彼特森少校指挥。在这次战斗中,该团的米歇尔中尉受伤,侵略军伤亡23人,但是,西藏人民却献出了250条生命的沉重代价。
  
    在古鲁战役中,第32工兵团的一部参加了战斗,他们使用的是步枪,每名士兵平均打了12发,也就是两梭子的子弹。估计有1500人的西藏军队在战场上留下了六百至七百具尸体,其中包括一位拉萨将军。在接下来的江孜战斗中,第32工兵团作为主力部队也参加了对西藏人民的屠杀。
  
    (二)工兵第23先遣团
  
    第23先遣团也是在1857年征召玛斯比锡克人组建的,它和第犯工兵先遣团的历史极为相似。但是该工兵团更富有实战的经验。除了服役时间长外,它还参加了在中国、埃塞俄比亚、阿富汗和多次边远地区的战役,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而且“战功显赫”。其中“最辉煌的战役”是他们在坎大哈缴获了阿富汗人的大炮。因此,工兵第23团除了具备工兵32团所具备的凶残外,更具有实战经验。在第二次侵藏战争中,该团参战连队最多的时候超过8个连,给西藏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工兵23团除了筑路,打仗,还担负了大量的护卫任务。它具有“非凡的吃苦精神”,在1904年3月该团护送第12骡队的一个运输队在帕里至堆纳途中时遇上了暴风雪,他们露营在零下18度的雪地里,36小时内滴米未沾,最后仍完成了护卫任务。尽管如此,对西藏人民而言,他们只是更加凶残的敌人。他们越是顽强,对西藏人民犯下的罪行就越大。
  
    二、第八廓尔喀联队(又名廓尔喀第八团)
  
    廓尔喀人泛指生活在尼泊尔山区的民族。大部分是马嘉族、古隆族、塔芒族、拉伊族、林布族、逊瓦尔族、谢尔巴族等,同时也有少部分属于塔库里和切特里种姓的卡斯族。由于尼泊尔人民常年生活在山区,具有吃苦耐劳和勇猛顽强的素质。所以从1815年起英国便每年从尼泊尔招募一部分士兵到英军中服役。对这些尼泊尔士兵,英国人习惯上称他们为“廓尔喀”兵。能征善战、富有组织纪律性使廓尔喀兵在世界上享有盛名。迄今为止,在欧亚如英国,印度等国家的军队中仍有廓尔喀兵在服役。
  
    第八廓尔喀联队组建于19世纪中期,该联队是一个混合联队。它包括步兵、炮兵、骑兵、勤务等多个连队,是一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团队,在英国的侵略史上,立下过不少汗马功劳。在第二次侵藏战争中,第八廓尔喀联队共有6个连队参加了战斗。由于他们的勇猛,经常被英国人派作突击队和攻克危险地段、军事要塞等地方。廓尔喀兵因为身体敏捷,性格顽强,加上英国配备的现代化武器,对西藏人民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成为英国侵略者忠实的鹰犬。
  
    三、英军第七山炮连和地方第三十山炮连
  
    炮兵是以火炮为基本装备,用火力进行战斗的兵种。由于火炮是口径在2厘米以上,能发射炮弹的重型武器,因此具有火力强、射程远、杀伤力大的特点。山炮连特别适合于在有山的地区作战。在西藏,高山、大河、峡谷随处可见,地形十分复杂。加上又是远距离、长时间作战,因此英国特地从本土抽调了第七山炮连和驻印度的地方第三十山炮连作为侵略西藏的主力部队。
  
    英军第七山炮连由富勒上校指挥,地方第三十山炮连由马林迪丁指挥。山炮连主要配备七磅大炮和十磅大炮。西藏的建筑物大都为石木结构,墙体高大厚实。只有现代化的机枪、步枪是很难攻破的,况且高大的城堡式建筑自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没有大炮根本无法攻克。英军第七山炮连是英国的炮兵部队,其指挥者都是炮兵学院毕业的专业军官。1904年6月26日英军朝江孜进发时,在南尼寺遭到西藏人民的顽强狙击。在这场战斗中,侵略军的山炮连猛轰塔楼大约一个小时,加上其它部队协同作战,在死伤巧人后才得以继续前进。在攻克江孜城堡、帕拉庄园等战斗中,由于城堡、庄园的墙体异常坚固,山炮连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除了以上两个炮连外,廓尔喀团也配备有两个山炮连,其山炮发射的炮弹重七磅,由卢少校指挥。另外,皇家陆军炮兵卢克上尉也曾在温泉之战时指挥过廓尔喀团的山炮分队。在炮兵指挥者中,还有皇家陆军炮兵奥康纳上尉、伊斯顿上尉以及布郎德上校。
  
    四、第二骑兵连和第八骑兵连
  
    骑兵是指骑马作战的兵种。在古今中外的战争中,骑兵作为一个独立的兵种,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较之步兵,骑兵冲锋陷阵的速度快、威力大,而且能爬山涉水,机动能力很强。《孙腆兵法》云:“易(指平坦之地)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连我国的最后一支骑兵部队也是在最近才取消的。骑兵也是英国侵藏部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第二次侵藏战争中,英国投入了两支骑兵部队:
  
    第二骑兵连由彼德森上尉指挥,第八骑兵连由奥特莱上尉指挥。西藏地处高原,地形复杂,如果没有骑兵,在战争中,许多情况是无法想象的。在1903--1904的侵藏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骑兵部队的主要任务是定期往返寄送邮件、战斗前期或后期到各战略要地进行侦察,有时也直接参加战斗。1904年6月29日英军攻打泽钦寺时,就有一百骑兵抄到后面切断了藏军的后路。当“藏人从山脊的右部边缘地带蜂拥而逃,进入了下面埋伏的骑兵的口袋,接着就是一场大屠杀”。在英军前进时,经常遇到西藏军民的抵抗,遇到危险时大都是骑兵赶到增援解围。应该说,除了直接参加战斗外,第二第八骑兵连在第二次侵藏战争中对于侵略者传递信息,野外侦察等也是“功不可没”的。
  
    五、诺福克团第一营的马克沁机枪分队
  
    机枪就是机关枪的简称,也就是装有枪架、能自动连续发射子弹的枪。其种类有轻机枪、重机枪、高射机枪等几种。对于手持落后武器的西藏人民而言,在战斗中,机枪的杀伤力是最大的,因而它夺去的西藏人民的生命也是最多的。在1903--1904年,诺福克团的马克沁机枪分队参加了许多次战斗,而马克沁机枪更是出现在所有的战斗中。在英国侵藏部队中,工兵第32团、第23团、廓尔咯第8团、骑兵连等作战部队都配备有马克沁机枪。
  
    六、其他参战部队
  
    作为一支强大的侵略军,除了以上部队外还有许多部队也参加过英国第二次侵略西藏的战争。他们分别是:廓尔喀第二团、库伯上校指挥的皇家火枪队的四个连队、伯恩上校指挥的帕坦人第44团的四个连队、英国皇家要塞炮兵连队一队、马德拉斯第二坑道及地雷工兵团之一部、由剑白尔指挥的白登兵第40队、第29队,此外还有野战医院,战地工程队,印度医疗队、以及电报、邮传部队分队等也都参加了对西藏的侵略战争。
  
    英国发动的第二次侵藏战争虽然已经过去了100年,但英国侵略者在西藏犯下的滔天大罪却深深的留在了中国人民的记忆中。在强大的侵略者面前,西藏人民所表现出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是先辈们留下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对于我们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富裕,文明的新西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时至今日,在西藏人民当中,还广泛流传着歌颂参加江孜保卫战的英雄们的歌曲。它充分表达了西藏人民的情感,中国人民将永远记住这一笔血海深仇,将永远记住侵略者的丑恶嘴脸。其中有一首歌是这样写的:“年梦河的波浪滚滚,流不尽江孜人民的心头恨;雅鲁藏布江的江水哟,也洗不尽西藏人民的满肚子冤。”
  
  
  
    Abstract: During the second war of British invading Tibet, the aggressors employed all types ofarmy unit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situation of establishment for British army units, and briefly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 history and crime of each army unit who took part in the war.
  
    Key words: Britain, army units in Tibet, establishment
  
    作者简介:杨永红(1965-),男,汉族,重庆丰都人,现为西藏大学文学院200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西藏近代军事。

TOP

最初看到这电影片断是丹珠在静静的唱那段不用知道故事到底讲的是什么就有的一种悲怆气氛的歌。像来自大地母亲的呼唤,唱着唱着,没了。那段是预播。
  
  只记得那时候还是很小,是不允许到夜深还看电视的。那歌声成了对故事的全部,还不知道电影有个名字是红河谷。红河谷在年少的印象里只是一首加拿大的民歌。
  
  知道关于那部电影的消息的时候,已经是过了几年后,我们都长大了很多。终于看了那部电影——红河谷,完整的。
  
  一直都认为很平静的西藏,有着这样轰烈而又凄美的战争与爱情。在电影的一幕,西藏的画面,日起日落,美得像油画里才有的仙境。明净的天空,辽阔的草原。胡马,牦牛,海子……最动人的依然是当年听的那种歌声。再次已经不再是那时的心情,而是随着剧情感触。
  
  红河谷让我知道那个藏地,红河谷的里里外外有个叫冯小宁。也从红河走出,到黄河,看红彤彤的紫日。每一部都有让人落泪的感动——《红河谷》地上,丹珠引唱的那段歌声激起着所有藏民的斗志;《黄河绝恋》里小女孩知道阿大不能听鬼子的话,而咬舌的殇;《紫日》下面,黑子救落入沼泽的秋叶子的冲突。
  
  这些都是经典的画面。看了很多遍,还是会流很多少的热泪。
  
  红河谷以油画的方式来描绘出西藏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河边守候着的美丽传说,高耸的雪山。原始又自然的生活方式,用牲口的粪便来燻烟保暖。那里的人很纯洁的很真本的心灵,汉子大碗大碗豪放的喝酒。
  
  格桑爱上了从河救活的汉族女儿,雪儿达娃。头人女儿丹珠却爱着格桑。但格桑却从不因为丹珠是头人家的女儿而屈服拜倒在丹珠的石榴裙下。单纯人的爱情都是那样的单纯,那样一意孤往,从不改变。
  
  美好爱情故事都没来到结局,战争就先到来了。
  
  落后的装备与纯真又毫无防范的藏民惨遭屠杀,一日下十城。这里有很多中国近现代战争的缩写。但藏民从来没退缩,在英军兵临城下依然如顾。
  
  格桑的看那两个洋人的眼神里,读出了很多那个年代战争里国人的痛苦与困惑。为什么?朋友?告别后的朋友重逢会是这样一种残酷的方式,屠杀同胞,摧毁家园……
  
  格桑家的男孩以战俘的身份被要求带琼斯进战场的后方突袭,男孩把他们带进了沼泽,拉炮的兵和炮一起陷入泥淖里。琼斯拔枪,却始终没法下手。美丽的湖边,染红整个天空的日落。战争使人变得那样的凶残,写在儿童纯真的脸上那样让人心痛。
  
  战争来到最后,是丹珠的一首歌。有如天籁,以藏民清嗓高唱的形式表现得心离尽致。那样的扣人心弦,所有的藏民跟着唱起。或许,那只是一首藏民口中常唱的歌而已。但却是来自心底的共鸣,记住自己的语言就记住了斗争的武器。那怕最老弱的藏民都喃喃的唱着那动人的歌声。他们的表情,触动所有人类的心,每次都让人热泪满盈。
  
  藏老人依然宁静。惊天的战争,改变不了他们的生活。藏民的后生,那西方一直自封高等的文明,自封救世的宗救,在他们的眼里原来是那样的不直一提。
  
  红河的江水依然静静的流淌的!依然屹立。
  
  一部唯美的作品,展现了西藏的美,藏人的纯真品格和宁静的心灵。再美的语言,也是难以描述这一切。只是记得那种给人的感觉真的很好很无瑕。

TOP

"野蛮"与"文明”
       西藏人民给我们的是一种非常神秘的感觉,他们的宗教到了欲生欲死的地步;他们的农奴制,草荐人命;他们的愚昧他们的无知。在这种种的环境下缔造了一代又一代的西藏人,他们与雪山、草原、大江融为了一体,谱写了感人至深的悲歌,但是他们向世人证明了,他们才是西藏这片土地的孩子只有他们才属于这片高原。
        片中代本说过“我永远是个藏族人——是他们中的一个”;头人说过“只要还有一个活着的藏族人,这场战争,就不会真正结束”。火枪对大炮,弓箭对机枪,短剑对马刀,野蛮对文明……不懂投降为何物的藏族人不顾一切地反抗。他们视死如归地冲向英国人,用手中简陋武器顽强抵抗。当英国兵冲到面前打死了自己的管家都不动声色的头人,面对将要遭到凌辱的女儿大吼一声,抽出短剑不顾一切地向城外的英军阵地冲了过去。几十个藏人紧随其后,全被机枪打死在英军阵地前面。就在城堡中的藏人对头人的死万分悲痛的时候,又响起了丹珠的歌声。悠扬婉转的歌声传入城中,藏人们唱歌相合。脸上沟壑纵横的老兵在唱,稚气未脱的年轻人也在唱。虽然电影没有打字幕告诉我们那藏语歌词是什么意思,不过可以从藏人们的表情上我们可以猜测出来。一曲终了,英军士兵都怔怔地看着身陷囹圄还能如此动情歌唱的女俘虏。丹珠则趁他们不注意,将去掉引信的炮弹投进脚下的炮弹箱。英军阵地被一场骇人的大爆炸炸成一片狼籍,而丹珠就这样和英军阵地同归于尽了。
        在这场屠杀试的战争中头人死了,丹珠也死了,雪儿达娃和格桑都死了,料事如神的巫师死了,忠心耿耿的管家也死了,就连格桑家的小黑狗以及丹珠的坐骑白牦牛也死了。而进入西藏的文明军队则和城堡一起化为了灰烬。虔诚的朝圣者这时候也倒在通向圣山的山路上永远地睡着了。但是,嘎嘎和老阿妈还活着——藏族没有灭亡。
        之前我曾想过这些藏人为什么不投降?到今天我才明白这是因为有一种力量驱使他们这样做,当个人利益与民族甚至国家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都会不顾一切的保卫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国家。这就是所谓的爱国主义精神。
        影片的最后突出了一段镜头,表现的是英国军队唯一的幸存者琼斯穿过一群狂奔的牦牛。而藏族人是多么像这群牦牛。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特点,他们有自己的文明。他们桀骜不驯,但是他们并不妨碍别人——那群牦牛虽然在狂奔中,却对琼斯秋毫无犯。
        “父亲,为什么要用我们的文明,去破坏他们的文明;为什么要用我们的世界,去改变他们的世界?只有一点是肯定的,这是一个用不屈服永不消亡的民族,在他的后面,还有一块更广大的土地,那是我们永远也无法征服的东方。”第一次的西藏之行使琼斯对西藏人的野蛮和愚昧提出了怀疑,第二次的西藏之行则使琼斯对英国的文明产生了质疑。
        银白的大雪山脚下,老阿牵着嘎嘎走着。
       “雪山女神珠穆郎玛刚生下来的时候,是大海中的一个贝壳。过了很多很多年,才长成一个美丽的女神。她们十个雪山女神姐妹的孩子中,有三个最要好的兄弟。老大,叫黄河;老二,叫长江;那最小的弟弟,叫雅鲁藏布江……”
       西藏的文明就在这美丽的传说和老阿妈的手中的经轴的转动中继续前行……

TOP

这些是给大家找到的影评或者相关资料

TOP

      看了《红河谷》后,我觉得这部电影有两点和其他影片所不同的地方。      一、爱情并不是影片的唯一主题,它更着重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表达爱国主义精神。江孜保卫战是一场惨烈无比的战斗,资本主义文明凭借先进的坚船利炮,打败了封闭落后,与世隔绝的奴隶制社会西藏。影片所展现的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史,其教育意义是积极的。其次,阿妈所讲述的民间故事:雪山女神珠穆郎玛刚生下来时, 是一个大海中的贝壳, 她有十个雪山姐妹, 生下的孩子中有三个最要好的兄弟: 老大叫黄河, 老二叫长江, 最小的弟弟叫雅鲁藏布江… …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华各族人民的团结和友谊,表现出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历史使命感。
      二、在艺术层面上对臧教文化的变现。让我们领略到西藏神秘而独特的美:飘扬的经幡,转动的经轮,美丽的神话传说,朝觐者的虔诚,雪山圣洁的光芒,藏族人民淳朴的风土人情。但同时,影片也通过洛克曼,琼斯现代人的眼光,展现了藏族的贫乏、封闭、落后、野蛮的一面,这也是导致最后的民族悲剧的重要原因。

TOP

影片《红河谷》通过一个个离奇而又有浓烈生活气息的救人故事,尖锐而又铺垫的景然有序的矛盾冲突,深入而又贴切的感情描写,把藏族人民那种对人善良,却又不会甘心受辱;可以不惜牺牲生命也要救助别人的高尚质朴的人格,进行了真实动人的刻画。

TOP

红河谷以油画的方式来描绘出西藏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河边守候着的美丽传说,高耸的雪山。原始又自然的生活方式,用牲口的粪便来燻烟保暖。那里的人很纯洁的很真本的心灵,汉子大碗大碗豪放的喝酒。
  
  格桑爱上了从河救活的汉族女儿,雪儿达娃。头人女儿丹珠却爱着格桑。但格桑却从不因为丹珠是头人家的女儿而屈服拜倒在丹珠的石榴裙下。单纯人的爱情都是那样的单纯,那样一意孤往,从不改变。
  
  美好爱情故事都没来到结局,战争就先到来了。
  
  落后的装备与纯真又毫无防范的藏民惨遭屠杀,一日下十城。这里有很多中国近现代战争的缩写。但藏民从来没退缩,在英军兵临城下依然如顾。
  
  格桑的看那两个洋人的眼神里,读出了很多那个年代战争里国人的痛苦与困惑。为什么?朋友?告别后的朋友重逢会是这样一种残酷的方式,屠杀同胞,摧毁家园……
  
  格桑家的男孩以战俘的身份被要求带琼斯进战场的后方突袭,男孩把他们带进了沼泽,拉炮的兵和炮一起陷入泥淖里。琼斯拔枪,却始终没法下手。美丽的湖边,染红整个天空的日落。战争使人变得那样的凶残,写在儿童纯真的脸上那样让人心痛。
  
  战争来到最后,是丹珠的一首歌。有如天籁,以藏民清嗓高唱的形式表现得心离尽致。那样的扣人心弦,所有的藏民跟着唱起。或许,那只是一首藏民口中常唱的歌而已。但却是来自心底的共鸣,记住自己的语言就记住了斗争的武器。那怕最老弱的藏民都喃喃的唱着那动人的歌声。他们的表情,触动所有人类的心,每次都让人热泪满盈。
  
  藏老人依然宁静。惊天的战争,改变不了他们的生活。藏民的后生,那西方一直自封高等的文明,自封救世的宗救,在他们的眼里原来是那样的不直一提。

TOP

涉藏电影《红河谷》非常善于运用音乐进行情感的表达,比如在影片结尾时,导演选用了一首名叫《忏悔》的音乐,将各种充满力量的鼓乐声和牦牛声混合
在一起,让人顿感热血沸腾,还有在丹珠被英军俘获之后,导演配了一首藏族歌曲,让人感觉英军与丹珠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对比,前者是可憎的野兽,后者
则是让人心生怜悯与敬意的女神。

TOP

重阳节的起源与避灾、消厄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人类的历史发展进程来看,远古时期,人类依附自然而生存,敬畏自然、崇拜自然,在意识上处于蒙昧状态,很多现象不能用理性思维去解释,看起来让人恐怖的现象便归于神、鬼,如打雷闪电,以此缓
和自己内心恐惧的情绪,便有了祭祀之类的活动,很多节日、现象的起源都可以追溯到这一民族文化心理,巫史不分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再有,现在关于避讳起源的研究,有一种说法就是出于对生命的敬畏,是因人死后,其灵魂不会马上散去,生者提到死者的名字,死者的灵魂便会找到此人,便有了避讳,可备一说。总之,这种心理现象我们是不可否认的。

TOP

襄阳民俗

家族旧时,襄阳土著或外地迁入者定居一处,因人丁兴旺而发展为大家族,有的村即以姓氏命名。如市郊董台的董家、陈家营的陈家、刘家河的刘家,他们聚族而居,有族产、族规、族普,家族事务由族长掌管。家道富裕而辈份高的族人也有一定发言权,族内组织常常与乡里政权组织混成一体。有的族长就是乡长或保长、甲长、集族权政权于一身。建国后,家族组织解体,但农村族间房头意识还存在,按谱取名的遗风还盛行。
     待客 襄阳人历来好客,客至拱手相迎,道“稀客”,待炽茶,陪坐叙谈。客走送于门外,拱手相别,嘱“慢走”、“再来”。留客吃饭,必有酒,俗有“怪酒不怪菜”之说,叫做“有酒无菜,客人不怪;有菜无酒,站起来就走”,意在强调酒的重要,并非不备菜饭,宴饮必先酒后饭,不可先饭后酒,否则便为“犯上”(“饭上”谐音)。饭酒必强劝,以客人吃醉为好。主人若不善饮,则请有酒量者陪客劝酒。饭也强添,唯恐客人不饱。往往客人碗中未尽,主人又端一碗,趁其不防从背后叩在客人碗里,直至吃不完有剩余,主人方才称心,这叫“叩饭”(襄樊土音念Kang饭)。现拱手迎送之礼已废,以握手代之。叩饭之俗已不多见,唯劝酒之礼盛过旧时。
     席次座位  旧时,请客设宴,非常讲究席次、座次。请长辈、老师、邻里中年长者为客,必延之上坐。一般面南为上座若房屋门不朝南,则以屋门为方位标志,取背靠神柜、面向门者为上座。左右为陪坐,对面为下座。桌缝木纹要左右横向,不得正对上座。若同时摆设两席以上,则正屋为首席,主要客人就座。厅屋为次席,一般客人就座。陪客的身份、辈份、年龄需与客人相当。建国后,这些风俗还在,但远不象旧时那么严格。公职人员、同事之间已无这些讲究。
     亲友交往 襄阳自古民风淳朴,轻利重义,朋友交往患难与共,祸福相依,同时有敬师长、敬长者之风。亲友之间礼尚往来,名目繁多。时令节日、婚丧喜庆、添丁进口、寿诞迁居,都赠送礼品、祝贺宴饮,叫“送人情”,有“人情大似债”俗谚。有的邻居相处融洽,日近日亲,交往密切,胜过亲戚,叫做“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建国后,江湖义气有所消煞,“送人情”习俗也渐渐淡化。70年代后期以来,“送人情”之风再度盛行,成为人人厌恶而又摆脱不开的陋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