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110 民间文学 何金凤 第五小组

回复 44# 的帖子

论“植物大战僵尸”游戏的民间叙事
一、        简述植物大战僵尸这一游戏,从而引出僵尸这一概念。
二、        论述僵尸的起源与形成(分中西两部分)
三、        对僵尸进行分类,确定重点研究对象
1、        湘西赶尸传说
2、        清末尸变
四、        探讨僵尸这一形象会被社会认同的原因(即为什么会出现僵尸这一概念)?
1、        在西方,主要是宗教观念
2、        在中国,主要是“落叶归根”的文化传统思想
五、僵尸传说流传至今经久不衰,僵尸这一形象能够被大家崇拜和喜爱的社会根源

TOP

自古以来很多故事都围绕着成仙展开,《九尾猫的故事》中的九尾猫也是如此,但是在它身上却有一个死结,那就是满足人们的一个愿望它自己就要消耗1条尾巴,这样修炼了三百年后,九尾猫终于成仙了,而解开那个死结的男孩许了一个美好的愿望,让九尾猫长出第九条尾巴。以前的九尾猫一直在满足人们的各种愿望,却没有一个人为九尾猫着想过,换句话说从来没有人想要感恩过九尾猫。我们可以扩展到人与人的交往,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我们要懂得感恩,不能一味索取,要懂得回报,懂得回馈,给予会比得到更加快乐。

[ 本帖最后由 陈祎迪 于 2013-11-24 21:55 编辑 ]

TOP

九尾猫的故事

没想到自己讲的这个故事可以获得这么大的反响啊。

记得讲完这个故事之后,孙正国老师给这样类似的故事进行总结:佛法、轮回、凡人皆可成仙。
平安、健康、多子多孙、家境平和,这些就是中国儒道释三者融合下的产物。

记得网上有句话简单但是感人:“那些最珍贵的东西往往是没有价格。”像友情、爱情、亲情、健康、快乐……这些东西似乎就伴随着我们,可是往往是因为我们不珍惜而失去的,可是等到我们失去之后,才想到它们的重要性,可是这些东西缺再也回不来了。无价的东西是无价的。看似悖论却是真理。我们现代人早就产生了异化心理,经常想凭什么他们过得比我们好。我们往往将这种差距归结为他人和命运却没有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像九尾猫这个故事中的小男孩追求的那样简单的幸福经常被人所忽视,但是却是传统思想的期待的成功。

还有,像类似九尾猫的故事有很多,在这些故事中,往往小男孩的名字、九尾猫具体的名字都是抽象的。正是因为抽象,才能够使得故事得以流传,人们可以为这些主人公命名,冠上自己家族、村落的事情,但是故事的内核是不会改变。

TOP

关于九尾猫故事的启示

1、从猫升仙必须实现人的愿望并减掉一条尾巴可以得出实现目标必须有牺牲懂放弃,付出与收获总是相平衡的,这种内在统一的关系驱使我们不断的在牺牲与放弃中获得并前进。为了成仙,猫需要不断地实现人的愿望并减掉一条尾巴,这个过程是十分漫长而痛苦的。八尾猫完全可以像其它猫一样放弃,是它的那份坚持和舍得牺牲实现了它的永生。
2、在小男孩身上我看到了人性的纯粹和本真——没有贪婪、善良仁心。面对八尾猫说出的诱人条件,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成全八尾猫,而他的成全也促成了他后半生的平安。这里面蕴涵着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懂得成全自然不会有恶报。

TOP

推荐一下类似的书

其实这个《九尾猫》的故事并不是我的原创,是我在一本书上面看到的。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搜来看看,这个作家写了好几本,我是初中时候借同学的看的,本身对这些灵异故事很感兴趣就借过来看的。

网上有很多这个的TXT,图书馆也有这个的书,大家有兴趣可以借来看看哟~~~
《异闻录——每晚一个离奇故事》《异闻录——每晚一个骇故事》《每夜一个离奇故事 三 》 、《每夜一个离奇故事 四 》

PS:提醒大家一下,我看了他的这几本书,其实……除了那个《九尾猫》,其他的都有点灵异和恐怖,胆小的人还是要慎重


[ 本帖最后由 木木雨林 于 2013-11-24 21:59 编辑 ]

TOP

九尾猫是伟大的,它有恒心有毅力为了一个目标一个梦想持续了三百多年的轮回,小男孩也是伟大的,他放弃了像其他人一样为自己的私利许愿,而成全了九尾猫的幸福。但是,实际上,无论是九尾猫还是小男孩,他们都是讲了一个关于“舍得”的故事,九尾猫“舍”了三百多年,终于在小男孩身上“得”来一次机会;小男孩“舍”了自己愿望的机会,“得”来一生安稳。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是九尾猫,在痛苦与挣扎中修炼,然后在坚持中永生;我们也有可能都是那个男孩,在欲望与成全中徘徊,然后在一念之间许下幸福。人生就是在各种选择中挣扎与等待,懂得舍得,就懂得了幸福的方式。

TOP

僵尸……为什么怕糯米

我们看很多鬼片里面,都会给僵尸投掷糯米。一种说法是:糯米可以除尸毒,被僵尸咬了可以用糯米拔毒,渐渐地演化就成了僵尸怕糯米。还有一种:《葬经》有云:穴有三吉,葬有六凶。天光下监。地德上载。藏神合朔,神迎鬼避。一吉也。阴阳冲和。五土四备,二吉也。目力之巧、工力之具。越全避缺,增高益下,三吉也。阳阴差错,为一凶。岁时之乖为二凶。力小图大为三凶。凭福恃势为四凶。僭上逼下为五凶。变应怪见为六凶,经曰穴吉葬凶,与弃尸同。

《聊斋志异》(卷十)第二篇

胶州王侍御出使琉球。舟行海中,忽自云际堕一巨龙,激水高数丈。龙半浮半沉,仰其首,以舟承颔;睛半含,嗒然若丧。阖舟大恐,停桡不敢少动。舟人曰:“此天上行雨之疲龙也。”王悬敕于上。焚香共祝之,移时悠然遂逝。舟方行,又一龙堕如前状。日凡三四。又逾日,舟人命多备白米,戒曰:“去清水潭不远矣。如有所见,但糁米于水,寂无哗。”俄至一处,水清澈底。下有群龙,五色,如盆如瓮,条条尽伏。有蜿蜒者,鳞鬣爪牙,历历可数。众神魂俱丧,闭息含眸,不惟不敢窥,并不能动。惟舟人握米自撒。久则见海波深黑,始有呻者。因问掷米之故,答曰:“龙畏蛆,恐入其甲。白米类蛆,故龙见辄伏,舟行其上,可无害也。”

僵尸一旦腐烂就会剩下骨头,就不是僵尸了。所以它们害怕腐烂,而腐烂的话身上会爬满蛆……


所以,咱们看可爱的糯米像什么?

是不是像那啥……所以将心比心一下,为什么僵尸会害怕糯米了……


其实还有一种……就是僵尸有的地方也叫做粽子……生糯米它们害怕……盗墓梗




上面有位同学传了一些僵尸的照片是不是让大家觉得不适?所以,我来给大家调剂一下……







其实僵尸也很萌的,你们不要黑他啦

TOP

亲们,你对自己的家乡了解多少呢?大家赶快来说说自己家乡的传说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吧

我的家乡在随州,相信大家都知道我们是炎黄子孙,而这里的炎帝实则出自随州烈山哦,随州已经建起了炎帝神农故里,央视也有直播过,欢迎大家来参加哦。我了解的是炎帝神农的传说,还有随州的花鼓戏最为知名。

TOP

炎帝神农传说

所属地区: 湖北文化
遗产名称:炎帝神农传说
遗产编号:Ⅰ-9
遗产类别:民间文学
申报日期:2006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神农架景区
遗产级别: 省
娲伏羲之后,不知隔了若干年代,又出现了一个太阳神炎帝。他和兽身人脸的火神祝融共同治理着南方一万二千里的地方,是南方的天帝。
太阳神炎帝是一位极慈祥的大神,当他出现在世间的时候,大地上的人类已经生育繁多,自然界出产的食物不够吃了,慈爱的炎帝教人如何播种五谷,用劳力来换取生活的资源。那时候,人类共同劳作,互相帮助,没有奴隶,没有主人,收获的果实大家均分,感情象兄弟姐妹般亲切。 炎帝又叫太阳发出足够的光和热来,使五谷孕育生长。从此,人类便不愁衣食。大家感念他的功德,便称他为“神农”。传说他是牛头人身。这大概因为在农业时代象征几千年来帮助我们耕种的牛一样特别有贡献吧!
这太阳神兼农业之神的炎帝刚诞生时,完全不需要半点人力,自然涌现了九眼井。这九眼井的水彼此相连,若是取出其中一眼井的水,其他八眼井的水都会波动起来。[1]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传记

炎帝和黄帝曾有姻亲关系[2],为神农之后。据载,“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3],炎帝部落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发展,而当时在今陕西与河南交界处,居住着以蚩尤为首的九黎族(有说独苗族),双方因部落发展而发生长期冲突,炎帝不敌而退至今河北省一带。
据说因炎帝部落屡次被封王,而造成黄帝部落不满被炎帝部落统治,后又与轩辕氏族姬姓之黄帝进行三次激烈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流传记载下来的第一场大规模的战争,称为阪泉之战。面对着统领熊、罴、貔、貅、䝙、虎为图腾部落的强大对手,炎帝终告不敌,与之结盟并归顺之,黄帝代炎帝而为天子。
炎黄联盟不断扩展,归顺之部落越来越多,但蚩尤始终不服,双方势同水火,蚩尤带领着九黎,与联盟大战于涿鹿(今河北省涿鹿村),是为传说时代的第二场战争,称为涿鹿之战。最后蚩尤被打败。从此姜氏族便与黄帝在中原安定下来了。“炎黄子孙”一词是中国学者对中华文明的始祖炎帝和黄帝的追溯和尊奉。
炎帝相传姓姜,这或许显示其曾以羊为主要肉食(有说因为生于姜水),并显示仍依存有母系社会的传统,羊加女合二为一(另姬、姒、姚、嬴都有此特征)。炎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名女登;为少典妇,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得王,故号炎帝。初都陈,又徒鲁。又曰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可见炎帝部落是以牛为图腾崇拜。
据《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生方颠,是复土壤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炎帝是农神,始教天下播种五谷,尝遍五谷,这是炎帝与神农氏渊源;炎帝又是火神、灶神,始教人民摩擦生火而热食,用火来铸造金属器具,因此炎帝的后代后祝融这样的火神。
据《山海经·北山经》,白嘴赤足的精卫鸟是炎帝的小女儿女娃所变。据《路史·后纪四》,蚩尤也是炎帝后裔,并驱逐炎帝及其后裔榆罔,并与黄帝大战于涿鹿。不死战神形象的巨人刑天,是炎帝的部属。
神农氏与炎帝

古籍记载,在黄帝之前,神农氏存在了五百年。神农氏是一个氏族,为中国传説历史中的第一个部落联盟,由神农开创。其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在炎黄两大部落融合之前,农耕文明在黄河流域已有数千年以上的历史。《史记》云‘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在黄帝时代,神农氏部落已经衰落)。神农和神农氏最后一代炎帝为两人,炎帝为神农后裔。
根据传説,神农氏部落有五个方面的贡献:
第一,用木材制造耒耜(两种翻土农具),教民垦荒种地。
第二,发明农业,种植粮食作物。
第三,从前人们没有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炎帝时才开始制造出来。
第四,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尝百草是为了知道百草的药性,进而发展用草药治病的技术,神农也因此贡献了伟大的生命。
第五,发明纺织,抽出麻丝,利用轮纺织布,发明养蚕的嫘祖便是神农氏的后代。
神农氏族部落后期的杰出首领炎帝和黄帝两部落融合以后逐渐形成华夏族,因而炎帝与黄帝共同被尊奉为华夏人文初祖。神农为三皇之一,炎帝也被列为五帝之一。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随州花鼓戏

随州花鼓戏早期叫“地花鼓”、“花鼓子”、“花鼓戏”,系随州地方剧种,距今已有170余年的历史。其演唱声腔分为 “蛮调”、“奤调”、“梁山调”、“彩调”四大调式。主要活动在随州地区和相邻的钟祥、京山、枣阳、襄樊、应山及河南省桐柏县、信阳等地。
基本介绍

  上世纪三十年代是花鼓戏鼎盛时期,有近三十个职业和半职业戏班,演唱艺人达300余人。解放后,成立专业剧团1个、业余剧团4个,演出剧目有200多个(本),常演剧目有100多个(本),其中《打裁缝》、《雪梅观画》、《血汗衫》等在随州地区及相邻县市颇具影响。花鼓戏代表人物有郁大块、罗银、杜永义、李福元、刘凤梅等。演出剧目以创作、改编、移植为主,内容以爱情戏为主,兼演一些清官戏。服饰衣箱沿用京剧的规制,分大衣箱、小衣箱、盔帽箱三种。伴奏乐器以大筒为主,配锣鼓、云板、唢呐、笙等,表演手段丰富多样,贴近生活,与时俱进,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改革开放后,随州花鼓剧团创作编演的《翠平卖猪》、《千古绝响》、《古墓花魂》、《大鹏歌》等剧目分别在省、地文艺调演中获奖,其中《大鹏歌》荣获随州市人民政府的嘉奖,1986年由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摄制戏曲电影片对外公开发行放映。传统剧目

  随州花鼓戏现有传统剧目约217个,创作改编现代剧目约50个(本),上演剧目多属家庭小戏,且以爱情戏为主,兼演一些清官戏。其中“蛮调”135个(本),主要有:《打红梅》、《大清官》、《恨小脚》、《兰丝带》、《三请樊梨花》等。

  “奤调”23个(本),演出剧目有:《打蛮船》、《站花墙》、《拦马》、《放绵羊》等。

  “梁山调”32个(本),主要有:《刘海砍樵》、《下扬州》、《打芦花》、《吴广大拜年》、《借妻》等。

  “彩调”38个(本),主要有:《大观灯》、《卖杂货》、《小放牛》、《陈瞎子捉奸》、《绣香袋》等。

  基本剧目为“四奤”、“四蛮”、“四调”、“五赠”、“四楼”、“三辞”、“三反”、“二画”等。

  建国后,特别是一九五六年建立专业花鼓剧团后,所上演的剧目大大丰富,体裁进一步拓宽。一是整理编演了《吴三保游春》、《贾士道游西湖》、《赵五娘吃糠》等十余个传统剧目;二是移植上演了《秦香莲》、《借亲配》、《宝莲灯》、《四下河南》、《孟丽君》等数十个优秀传统剧目;三是移植上演了《刘介梅》、《刘胡兰》、《红珊瑚》、《三里湾》、《双飞燕》、《救救她》、《心中的太阳》等四十多台现代戏;四是创作演出了《山村锣鼓》、《铁牛飞奔》、《翠平卖猪》、《古墓花魂》、《大鹏歌》等十多个大小剧目。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湖北省红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红安木雕详细介绍
所属地区: 湖北 · 黄岗 · 红安县        文化遗产名称:红安木雕        遗产编号:Ⅶ-2        遗产类别:民间美术
申报日期:2007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红安县        遗产级别: 市        联系方式:
    木雕是流传于红安上千年的一支绚丽的工艺奇葩,其保留的代表作享誉神洲大地。她,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研究价值、实用价值。  
    红安木雕源远流长,源于何时已无法精确考证,然而据史料记载及现存作品佐证:早在明万历年间,红安木雕的技艺之高流传之广,堪称登峰造极。  
    红安木雕分为浮雕、镂空、透雕三大类。  
    目前红安县内完好保存着出自明代、清代、民国等各个历史时期的精品,其代表作有明代的吴氏祠(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檐滴水床、镂空洗脸架等被列为国家二级文物,此外还有后期的桌椅及其他家具等。这些珍品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木雕技艺研究价值。

二、红安绣花鞋垫详细介绍
所属地区: 湖北 · 黄岗 · 红安县        文化遗产名称:红安绣花鞋垫        遗产编号:Ⅶ-2        遗产类别:民间美术
申报日期:2007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红安县        遗产级别: 市 省        联系方式:
    红安绣花鞋垫是地道的民间刺绣,历史悠久,始于东汉光武年间,兴于唐、盛于清。是鄂东地区源远流长的民间工艺,集日用与审美于一体,为鄂东地区颇具地域代表性的民间女工技艺。她,以绚丽的艺术特色、丰富的文化内涵、多方面的实用价值享誉国内外,为文艺界专家学者所青睐。
    在工艺技巧、构图风格和图案寓意的艺术风格诸方面,红安绣花鞋垫都具有长江中游地区绣花鞋垫的典型工艺特征和艺术特点。红安绣花鞋垫造型生动,装饰性强,这些出自农家少女之手的绣品,在不被人注意的鞋垫上,作为定情的信物或嫁期的礼品,姑娘们一针针一线线,按照自己的心愿,创作出一件件富有艺术价值、实用价值的作品。花纹的图案,色彩搭配,大胆、变幻、夸张,表现出清新夺目的质朴美、浪漫美、明快美。1987年红安绣花鞋垫100件在中国首届艺术节展出;1989年赴香港、澳门、捷克斯洛13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展销过程中引起轰动效应,各级新闻媒体作了大量宣传。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题为《无声的诗歌》的文章。中国《美术》杂志副主编著名画家何溶同志讲“你们的展览量出了红安的金饭碗。你们不要捧着金饭碗去讨饭啊!”
    红安绣花鞋垫价廉物美,极具保护和开发价值。
    " 红安有句俗语“无女不绣花”,我现在是在红安县七里坪镇盐店河村,忙完了地里的农活,村里的妇女们经常像这样聚在一起绣鞋垫,红安绣花鞋垫是地道的民间刺绣,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
红安绣花鞋垫在东汉年间就成为我省红安一带广为流传的民间刺绣工艺,这些出自农家少女之手的绣品,最初是作为定情的信物和出嫁的礼品,后来根据不同对象、不同的场合和需要,成为寿诞、生子、婚嫁、升迁等喜庆场合馈赠的礼品。它造型生动、装饰性强,花纹的图案、色彩搭配,大胆、夸张,民间艺人们按照自己的心愿在小小的鞋垫上,反映天上人间的自然景物、风土人情。红安绣花鞋垫千百年来通过口传身授的方式代代相传,被专家誉为无声的诗歌。

三、架子戏详细介绍
所属地区: 湖北 · 黄岗 · 红安县        文化遗产名称:架子戏        遗产编号:Ⅴ-2        遗产类别:曲艺
申报日期:2007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红安县        遗产级别: 市        联系方式:
    架子戏是流行于以红安为中心幅射新州、麻城、黄州、孝感地区的一种曲艺,其形式是3——4人围在挂有打击乐器的架子周围,一人领唱,其他人接腔,有说有唱,打击乐器伴奏,其说唱内容十分广泛,有曲艺段子,乃至整体戏曲,只不过是一人扮唱多种角色,十分灵活。  
    架子戏原属曲团艺人乞讨形式的一种,先于东路子花鼓戏、楚戏,而此两种戏曲的剧目及唱腔都融有架子戏的基调。  
    架子戏已濒于灭绝。

四、荡腔锣鼓详细介绍
所属地区: 湖北 · 黄岗 · 红安县        文化遗产名称:荡腔锣鼓        遗产编号:Ⅱ-4        遗产类别:民间音乐
申报日期:2006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红安县        遗产级别: 市        联系方式:
    荡腔锣鼓的乐器有三吹七打10种。三吹即:长号、两只锁呐;七打即:锣、钹、鼓、马锣、车官(小钹)、小锣、铛锣。表演时吹、打、唱俱全。解放前属红安地方流传最广的一种民间文艺表演形式,当时全县表演班子不下百套。  
荡腔锣鼓有如下艺术特色。  
    1、源远流长:初步认定系元朝由鞑靼人传入红安,流传至今。  
    2、表演形式有别于任何地方的吹打乐:大锣、大鼓、大钹、长号伴随10名男子汉边吹边打边唱,气势雄浑、其唱词描述古代战场的居多。描述民间生活的也最俱红安山区的生活区气息。  
    3、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唱词的格律多属乐府词牌及宋、元朗读词牌如“清平乐”、“风入松”、“水龙吟”等等,其内容及宫廷、民间生活方方面面,各种场合都有专用曲目:如祭祀的有《大朝贺》,新婚的有《画眉席》、庆寿的有《寿筵开》等;其曲谱凝聚了古典音乐五声音阶的精华,它先于中国戏曲数百年,而如今的京剧、汉剧、楚剧所用的吹奏、打击乐曲谱都可从此荡腔锣鼓中找到它的先天。  
    4、含有极高的人文历史方面的研究价值,如蒙人入主中原、定居红安繁衍子孙对将军县——红安文化影响等等。  
   荡腔锣鼓濒临灭绝,据初步调查,当今能全套表演的班子只剩下4套。

五、红色革命歌谣详细介绍
所属地区: 湖北 · 黄岗 · 红安县        文化遗产名称:红色革命歌谣        遗产编号:Ⅱ-3        遗产类别:民俗
申报日期:2006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红安县、麻城市        遗产级别: 市        联系方式: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歌谣。红色歌谣是广大群众适应革命的需要创作出来的,同时也是中国倡导和鼓励的结果。中国重视民间文学的宣传教育作用,在古田会议决议中即规定要运用歌谣等形式编写教材,作为宣传革命的工具。许多革命领导人,如澎湃、方志敏、韦拔群等,都曾编写民歌或运用传统民歌曲调填上新词,宣传革命道理,动员群众参加革命斗争。这些民歌有的至今还在流传。1934年中央苏区曾编印了一本《革命歌谣集》。红色歌谣内容丰富,它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有名的兴国山歌《嗳呀来》,在动员参军,鼓励英勇杀敌等方面都起了鼓动作用。“小小黄安,真不简单,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这首《小小黄安》反映了当时黄安人民参加革命斗争的蓬勃热情和踊跃状态。又如《老子本姓天》:“老子本姓天,住在洪湖边;要想捉住我,神仙也叫难。枪口对枪口,刀尖对刀尖;有我就无你,你死我见天。”既表现了洪湖地区革命战士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又描绘出洪湖人民对敌斗争的坚毅果敢。红军北上抗日,离开革命根据地时,又产生了有名的《十送红军》等情真意切的民歌,表现出人民与红军的深厚情谊。  
  各革命根据地所流行的传统民歌形式,如陕北的信天游,甘肃、宁夏的花儿,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四句头、五句半,湖北、湖南的五句头,江西的兴国山歌等。也有些新的歌谣体如徒歌《小小黄安》、《老子本姓天》等。  
  红色歌谣,风格明快,曲调激昂,把新的革命词汇及革命道理,溶进歌体之中,并多有比兴的运用。一般章段、句式比较灵活。吸取了传统民歌的表现手法,又有一定的创造和发展。也有一些作品,由于流传时间短,艺术上显得粗糙。红色歌谣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具有明显的革命教育作用。它对后来的抗日歌谣也有所影响。它在中国歌谣发展史上占有一定位置。

[ 本帖最后由 董荣 于 2013-11-25 17:29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漳州三宝

漳州三宝八宝印泥与水仙花、片仔癀合称"漳州三宝"。八宝印泥冬不凝固,夏不吐油,用于印章,有"入水经火永不褪色"的特点,也是漳州历史悠久的特产。 水仙花是龙海市的名优特产。片仔癀是一种名贵的中成药,可以治疗多种肿痛病症,效果非常好。


八宝印泥冬不凝固,夏不吐油,用于印章,有"入水经火永不褪色"的特点,也是漳州历史悠久的特产。早在清初已经驰誉国内,清未"五口通商"后,更成为行销海外的中国珍品。孙中山题词"品重珍珠",海外华侨题词"金石增辉"、"驰誉神州"。清宣统二年(1910年)在南洋第一次劝业会获优等到奖。


水仙花是龙海市的名优特产。因龙海隶属漳州,故历来以“漳州水仙花”名世。水仙花、片仔癀牌片仔癀八宝印泥素称漳州三宝。它以球大、形美、花多、味香、期长而驰名海内外,素有“天下水仙数漳州”的称誉。水仙花是漳州市花,福建省花1987年6月入选中国十大名花;产地龙海市九湖镇,于2000年被国家林业部(后降格为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协评为“中国水仙花之乡”。


据说,宋代时,有一闽籍的京官告老还乡,当他乘船南返,将要回到家乡漳州时,见河畔长有一种水本植物,并开着芳香的小白花,便叫人采集一些,带回培植。据《蔡坂乡张氏谱记》载;明朝景泰年间,他们的祖宗张光惠在京都学官,一年冬天请假回乡,船过江西吉水,发现近岸水上,有叶色翠绿、花朵黄白、清香扑鼻的野花,于是拾回蔡板栽培育成新卉传下。
传说崇明水仙来自福建。那是唐代则天女皇要百花同时开放于她的御花园,天上司花神不敢违旨,福建的水仙花六姐妹当然也不例外,被迫西上长安。小妹妹不愿独为女皇一人开花,只行经长江口,见江心有块净土,就悄悄溜下在崇明岛。所以,福建水仙五朵花一株开,崇明水仙一朵怒放。


片仔癀牌片仔癀是一种名贵的中成药,可以治疗多种肿痛病症,效果非常好,一粒药目前的售价就在200元以上,可以称做“灵丹妙药”。片仔癀牌片仔癀据说还是国家批准使用野生麝香的四个中药之一,关于“片仔癀”还有个小故事。传说在明代嘉靖年间,奸相严嵩父子掌权,贪官污吏当道,朝政每况愈下。有一位御医,因痛恨奸相残害忠良,就逃离京城隐姓埋名,辗转来到福建漳州东门外璞山岩寺出家为僧。当时寺中和尚多习武强身护庙,舞棒弄枪免不了皮肉受损或刀伤骨折。御医见状,即多方采集药材,按家传秘方精制成锭,并将药锭切成片状,即可吞服,亦可外用。和尚们用此药后,跌打损伤不日痊愈,无不拍手叫绝。久而久之,附近百姓闻之,一染痼疾便到寺中讨药。凡红、热、肿、痛者,只要吞服一片,立见功效。因当地人称各种炎症为“癀”,又因一片即可退“癀”,所以名“片仔癀”。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推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里面是按省份对故事进行划分。几乎每个省份都有一系列的故事集。有的省份有好几卷,是很好的参考文献。

TOP

这些东西有没有传说我不知道,反正我知道它们都很好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