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红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红安木雕详细介绍
所属地区: 湖北 · 黄岗 · 红安县 文化遗产名称:红安木雕 遗产编号:Ⅶ-2 遗产类别:民间美术
申报日期:2007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红安县 遗产级别: 市 联系方式:
木雕是流传于红安上千年的一支绚丽的工艺奇葩,其保留的代表作享誉神洲大地。她,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研究价值、实用价值。
红安木雕源远流长,源于何时已无法精确考证,然而据史料记载及现存作品佐证:早在明万历年间,红安木雕的技艺之高流传之广,堪称登峰造极。
红安木雕分为浮雕、镂空、透雕三大类。
目前红安县内完好保存着出自明代、清代、民国等各个历史时期的精品,其代表作有明代的吴氏祠(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檐滴水床、镂空洗脸架等被列为国家二级文物,此外还有后期的桌椅及其他家具等。这些珍品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木雕技艺研究价值。
二、红安绣花鞋垫详细介绍
所属地区: 湖北 · 黄岗 · 红安县 文化遗产名称:红安绣花鞋垫 遗产编号:Ⅶ-2 遗产类别:民间美术
申报日期:2007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红安县 遗产级别: 市 省 联系方式:
红安绣花鞋垫是地道的民间刺绣,历史悠久,始于东汉光武年间,兴于唐、盛于清。是鄂东地区源远流长的民间工艺,集日用与审美于一体,为鄂东地区颇具地域代表性的民间女工技艺。她,以绚丽的艺术特色、丰富的文化内涵、多方面的实用价值享誉国内外,为文艺界专家学者所青睐。
在工艺技巧、构图风格和图案寓意的艺术风格诸方面,红安绣花鞋垫都具有长江中游地区绣花鞋垫的典型工艺特征和艺术特点。红安绣花鞋垫造型生动,装饰性强,这些出自农家少女之手的绣品,在不被人注意的鞋垫上,作为定情的信物或嫁期的礼品,姑娘们一针针一线线,按照自己的心愿,创作出一件件富有艺术价值、实用价值的作品。花纹的图案,色彩搭配,大胆、变幻、夸张,表现出清新夺目的质朴美、浪漫美、明快美。1987年红安绣花鞋垫100件在中国首届艺术节展出;1989年赴香港、澳门、捷克斯洛13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展销过程中引起轰动效应,各级新闻媒体作了大量宣传。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题为《无声的诗歌》的文章。中国《美术》杂志副主编著名画家何溶同志讲“你们的展览量出了红安的金饭碗。你们不要捧着金饭碗去讨饭啊!”
红安绣花鞋垫价廉物美,极具保护和开发价值。
" 红安有句俗语“无女不绣花”,我现在是在红安县七里坪镇盐店河村,忙完了地里的农活,村里的妇女们经常像这样聚在一起绣鞋垫,红安绣花鞋垫是地道的民间刺绣,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
红安绣花鞋垫在东汉年间就成为我省红安一带广为流传的民间刺绣工艺,这些出自农家少女之手的绣品,最初是作为定情的信物和出嫁的礼品,后来根据不同对象、不同的场合和需要,成为寿诞、生子、婚嫁、升迁等喜庆场合馈赠的礼品。它造型生动、装饰性强,花纹的图案、色彩搭配,大胆、夸张,民间艺人们按照自己的心愿在小小的鞋垫上,反映天上人间的自然景物、风土人情。红安绣花鞋垫千百年来通过口传身授的方式代代相传,被专家誉为无声的诗歌。
三、架子戏详细介绍
所属地区: 湖北 · 黄岗 · 红安县 文化遗产名称:架子戏 遗产编号:Ⅴ-2 遗产类别:曲艺
申报日期:2007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红安县 遗产级别: 市 联系方式:
架子戏是流行于以红安为中心幅射新州、麻城、黄州、孝感地区的一种曲艺,其形式是3——4人围在挂有打击乐器的架子周围,一人领唱,其他人接腔,有说有唱,打击乐器伴奏,其说唱内容十分广泛,有曲艺段子,乃至整体戏曲,只不过是一人扮唱多种角色,十分灵活。
架子戏原属曲团艺人乞讨形式的一种,先于东路子花鼓戏、楚戏,而此两种戏曲的剧目及唱腔都融有架子戏的基调。
架子戏已濒于灭绝。
四、荡腔锣鼓详细介绍
所属地区: 湖北 · 黄岗 · 红安县 文化遗产名称:荡腔锣鼓 遗产编号:Ⅱ-4 遗产类别:民间音乐
申报日期:2006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红安县 遗产级别: 市 联系方式:
荡腔锣鼓的乐器有三吹七打10种。三吹即:长号、两只锁呐;七打即:锣、钹、鼓、马锣、车官(小钹)、小锣、铛锣。表演时吹、打、唱俱全。解放前属红安地方流传最广的一种民间文艺表演形式,当时全县表演班子不下百套。
荡腔锣鼓有如下艺术特色。
1、源远流长:初步认定系元朝由鞑靼人传入红安,流传至今。
2、表演形式有别于任何地方的吹打乐:大锣、大鼓、大钹、长号伴随10名男子汉边吹边打边唱,气势雄浑、其唱词描述古代战场的居多。描述民间生活的也最俱红安山区的生活区气息。
3、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唱词的格律多属乐府词牌及宋、元朗读词牌如“清平乐”、“风入松”、“水龙吟”等等,其内容及宫廷、民间生活方方面面,各种场合都有专用曲目:如祭祀的有《大朝贺》,新婚的有《画眉席》、庆寿的有《寿筵开》等;其曲谱凝聚了古典音乐五声音阶的精华,它先于中国戏曲数百年,而如今的京剧、汉剧、楚剧所用的吹奏、打击乐曲谱都可从此荡腔锣鼓中找到它的先天。
4、含有极高的人文历史方面的研究价值,如蒙人入主中原、定居红安繁衍子孙对将军县——红安文化影响等等。
荡腔锣鼓濒临灭绝,据初步调查,当今能全套表演的班子只剩下4套。
五、红色革命歌谣详细介绍
所属地区: 湖北 · 黄岗 · 红安县 文化遗产名称:红色革命歌谣 遗产编号:Ⅱ-3 遗产类别:民俗
申报日期:2006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红安县、麻城市 遗产级别: 市 联系方式: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歌谣。红色歌谣是广大群众适应革命的需要创作出来的,同时也是中国倡导和鼓励的结果。中国重视民间文学的宣传教育作用,在古田会议决议中即规定要运用歌谣等形式编写教材,作为宣传革命的工具。许多革命领导人,如澎湃、方志敏、韦拔群等,都曾编写民歌或运用传统民歌曲调填上新词,宣传革命道理,动员群众参加革命斗争。这些民歌有的至今还在流传。1934年中央苏区曾编印了一本《革命歌谣集》。红色歌谣内容丰富,它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有名的兴国山歌《嗳呀来》,在动员参军,鼓励英勇杀敌等方面都起了鼓动作用。“小小黄安,真不简单,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这首《小小黄安》反映了当时黄安人民参加革命斗争的蓬勃热情和踊跃状态。又如《老子本姓天》:“老子本姓天,住在洪湖边;要想捉住我,神仙也叫难。枪口对枪口,刀尖对刀尖;有我就无你,你死我见天。”既表现了洪湖地区革命战士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又描绘出洪湖人民对敌斗争的坚毅果敢。红军北上抗日,离开革命根据地时,又产生了有名的《十送红军》等情真意切的民歌,表现出人民与红军的深厚情谊。
各革命根据地所流行的传统民歌形式,如陕北的信天游,甘肃、宁夏的花儿,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四句头、五句半,湖北、湖南的五句头,江西的兴国山歌等。也有些新的歌谣体如徒歌《小小黄安》、《老子本姓天》等。
红色歌谣,风格明快,曲调激昂,把新的革命词汇及革命道理,溶进歌体之中,并多有比兴的运用。一般章段、句式比较灵活。吸取了传统民歌的表现手法,又有一定的创造和发展。也有一些作品,由于流传时间短,艺术上显得粗糙。红色歌谣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具有明显的革命教育作用。它对后来的抗日歌谣也有所影响。它在中国歌谣发展史上占有一定位置。
[ 本帖最后由 董荣 于 2013-11-25 17:29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