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长江大学文学院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家乡非遗大调查讨论平台

家乡的小地名:客马堂
         
                                  一
客马堂*,我的出生地,但没有查到文字记载,这算音译,原读作“Kematang”。
客马堂是一个非常宁静的小山村,三面环山,像是三个三角形的三角之交点。出入却并不狭窄,三面都是丫口,都不高,相当于山谷了。这个小山村其实就一个小院落,几字形,横的一排房只有三四间,却高高地居于院落上方,正前方是一个长方形的平整庭坝,上到横的一排房内,要登二十多级石阶,气势恢宏的把握了整个院落的精神,成为院落的主心骨。

* 客马堂,北纬30度,东经108度。
  地处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西北角的山地之间,东临沪渝高速十五公里,西接鄂渝交界的大山脉、巫山山脉支系--齐岳山脉二十公里,南距长江上游主干支流--清江上游段两公里,北近长江三峡上游入口第一门户--重庆万州区五十公里。(待续)

请各位童鞋也绘绘自己的家乡吧!

[ 本帖最后由 太阳鸟 于 2010-3-6 23:50 编辑 ]
爱我所爱,美人之美

TOP

家乡的小地名:城五河


    城五河是我的家乡,一个山青水秀的好地方。这个绝对不是自吹自擂哦!城五河的山,不是一个个的山丘,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山。茂密的山林,山间的小河蜿蜒,错落有致的农户。村庄里有五条四季水流不断的河,供人们灌溉,生活。城五河村也由此而得名。我家在山的脚下,每天早上起床,可以看到远处的山被包裹在朦胧的雾里,很美很和谐的一幅画。

(待续)
大家快来接球哦!!!

TOP

续《家乡的小地名——客马堂》

     客马堂自我有记忆开始,一直是宁静而快乐的土家族小村落。
     几字形庭院,竖着的两排都是典型的吊脚楼格局,通过这种支撑来与高高在上的横排房屋相提并论。吊脚楼其实有着坚定的现实需要,那就是通风除湿,优化人畜共在的居住结构:上层住人,下层饲养家畜。而且,一律的木质结构,透着暗黄的底色,又如黑灰色的沉实。等到我的同龄伙伴来到这个小村落,已是热闹非凡、生命辉煌的日子了。
     几字形庭院的前面,老一辈称作“朝门口”,意思大约是朝着几字形横排房方向的院落出口吧,据说刚好是东方。于是,没有钟表的时代,院落中长期形成了一个看朝门口太阳斜影来判断时间的重要方式:小时候常听老奶奶在大声地念叨:太阳都过朝门口啦,快吃下午饭啦!(注:在很长的时间里,一直到现在吧,乡亲们也都只吃两餐饭,早饭和下午饭。如果遇到格外的劳累活,晚上会宵夜的。)
(待续)

[ 本帖最后由 太阳鸟 于 2010-3-7 07:20 编辑 ]
爱我所爱,美人之美

TOP

到哪里去找会员注册的信息啊

TOP

家乡的小地名

      浪坝,一个隔城镇不远的小山村,因为地貌酷似波浪之形,有很多小丘陵,但整体海拔又不高,似坝非坝,所以得为浪坝之名。听老人们说,原来咱村这个地方是湖海,是水的波浪把原来的山地和平地冲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有趣的是,在村的西边有一座大山(太阳“落土”的那座山)却叫“东阳山”,为何叫个反名,也没有人考证过,我揣度大概是乡民期望太阳不死,太阳下山了却依然寄托着对明天的向往,所以西山也成了东山。
    村里面还有一些小地名,特别有趣,例如:我出生的地方叫“庙湾”,爷爷辈说原来咱家屋后就有一座庙,香火还不错,文革期间捣毁了。离家不远处还有叫“张家湾”“伍家皮”“范家坝”“枫香坡”“青岗树”“顺口河”的地方。由于山坡众多,必须用确切的小地名来定位一个地方,这些纷繁复杂的小地名一直沿用至今,而这些小地名所确指的范围小到一块土,一丘田(大约一亩左右),大到一个生产队,几个组甚至一个村;小地名中包含诸多小地名。仔细考究,这些小地名都是有来历的,或是因以前这里人家的姓氏(张家*,李家*,苏家*),或因这里的地形(湾,坝,坪,沟,河,坡),或因代表性的植物建筑(庙湾,漆树坪,大树子,白果树)……
    小地名伴随着祖祖辈辈走过了无数的岁月,难忘那傍晚炊烟袅,禾锄带月归的生活。妈妈曾在天黑之时带我去烧鬼火驱赶土猪(用稻草等生火以驱赶前来偷吃粮食的野猪),因此我小的时候只记得的那些小地名都和野猪联系在了一起。我们没有门牌号,没有街道名,更没有叫办事处的地方;上学的时候一直觉得这些小地名很丢脸,别人一看自己的家庭地址就知道是农村的山里娃。九十年代乡政府也给我们配发了门牌号,但用起来却是那么的不方便,说我家住某某村45号,别人肯定找不到,说我住在庙湾的,人家一下就给精确定位了;前几年,村里又把原来的小地名改回来了,我们现在所在的组(原来的生产队)叫大坪组。
   
(待续……)


[ 本帖最后由 恩施土家 于 2010-3-5 22:31 编辑 ]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可惜我没能做成!唉,终于登上论团了,很是费劲啊!大家等着,我来想几个问题大家讨论一下啊,哈哈!!

TOP

我的家乡是建国以后——1957年底到1958年初开垦出来的农场,只有五十余年的历史。那里的人们也是此后的几十年中从全国各地迁入的人口,其中以原籍为河南和湖北两省的人员最多。
        与别的地方不同,家乡没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积淀,那里的人们在经过半个世纪的融合后,以去繁就简,已没有什么独特的习俗。
         这里,我就简单的介绍一下我家乡的“年”。
         
         同别的地方一样,过年前几天家家户户都会洒扫除尘,做清洁,一般一家人一起动手,将家里收拾的干净整齐,布置的舒适温馨喜庆。会早早的开始准备过年的食物,比如干鱼腊肉之类的腊货,卤菜,蒸菜,米酒,糍粑,年糕,包子馒头等等不容易制作却容易存放的食物,一些地道些的北方家庭还会炸麻花馓子麻叶子等食物。
          也会置办年货,给家人买些新衣物,给家里添置些物什。会在年前理发洗澡,干干净净的进入新的一年,据说正月里不能洗澡理发。在过年前,不准说不吉利的话。不过现在很多人都不在意这些了。
           除夕夜也会一家人一同守岁。现在很多户人家会聚在电视机前看着春晚度过除夕夜。在凌晨十二点的时候互发短息或打电话祝贺新年。
           北方人家会在三十那天一家人包饺子,准备些第二天的吃食。在大年初一的早晨贴春联福字门神,少数人家也会贴窗花。初一的正餐十分丰盛,主食一般是饺子。在正式吃饭前一般会放鞭炮。
            正式的过年,从大年初一开始。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一般来说,正月初一向父母拜年,初二向岳家拜年,然后按亲疏远近拜访别的亲友,大概到了初七初八,拜年结束。有民谚:“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干娘,拜年拜到初七八,洗了盘子抹了塔。”
             一直到过完元宵节,年才算过完。我们这里已不过小年,也不送灶、迎灶了。


正月十五元宵节,俗称“灯节”。在传统的习俗中,从正月十三“上灯”开始,市面上挂出各式花灯,供人观赏采买。十四日是“试灯”,各处纷纷搭起牌楼、灯树,或放烟花,或展彩灯,预庆元宵。到了十五日,则为“正灯”,各处有灯会以赛花灯,小孩子们也提着灯笼游戏玩耍。一直持续到十八日的“落灯”。
“火树银花台,星桥铁索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人们不仅赏灯为乐,同时还会进行猜谜游戏。谜语张贴在各样花灯上,称为“灯谜”或“春灯谜”。
有些地方还有舞龙舞狮,踩高跷跑旱船等活动。古代还有“走百病”“迎紫姑”“逛花桥”等活动,不过现在早已消逝了。
元宵节要吃汤圆,不过监利人吃团子,这是一种以粗米粉包肉豆腐干等制成的馅,做成大约女孩子拳头大小的食品,取一家人团团圆圆之意。
我的家乡现在很少有这些活动了。现在大多是放烟花看烟花而已了。

TOP

第一个小话题

大家一起来说说家乡的禁忌。比如大年三十的禁忌,初一的禁忌······什么时候的都可以哦!

TOP

相信还有很多地方都有的。大年初一不能睡懒觉。
俗话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我想:正月初一不能睡懒觉就是想让人们勤勤快快的,在一年里能够收获很多的东西。

TOP

我们家(山东平度)年三十,大半夜要起来吃饺子,所有的门都要打开,迎接祖神回家,这时候是不能说话的,要说也必须用最小的声音。初一到初三不能扫地,不能倒水,是怕把财运扫出去倒出去,所以这三天内,家里的地上垃圾再多都不能扫出去。初三的早上,在天亮前还要起来吃一次饺子,这是要把祖神送回祖坟的意思,照旧是不能大声说话的。
记得我小时候的禁忌和礼节还有好些的,不过现在移风易俗得好多都不遵守了。譬如,我除了给祖父母一辈的人跪下磕头拜年外,其他辈分的人一律不跪了。我爸爸却还是要给他的父辈们跪拜的。

TOP

回复 55# 的帖子

我们那里不是不能扫地,只要不把扫的垃圾倒出去就好了。
大年初一好像还不能剪头发的,不过不知道是为什么

TOP

湖北利川大年初一之禁忌:
1 不能拿针
2 不能用剪刀
3 不能磨火钳
4 不能扫地
5 不能说脏话、不吉利的话、不和睦的话、不清白的话
6 不能打针吃药
7 不能生气、哭闹、情绪坏
8 不能睡懒觉、睡午觉
9 不能乱串门(本家拜会可以)
10 不能做与吉利、健康、聪明、快乐、和睦、顺意相悖的一切言行
爱我所爱,美人之美

TOP

引用:
原帖由 王一然 于 2010-3-5 21:26 发表
到哪里去找会员注册的信息啊
需要与几位负责干部一起去“当面”指认的----统计的,网上都穿了马甲呀,哪里找得到哟!
爱我所爱,美人之美

TOP

期待浪漫而新奇的大讨论、大精彩

开学的第一周末,童鞋们忙于清理年味的诱惑,忙于找教室上课,忙于请客团聚,忙于补一些可交不可交的任务,忙于调整视野,看看年前的那么些个言行举止是不是还值得去珍惜……

但我们的非遗大调查平台讨论却多少有些耐不住寂寞了:
童鞋们,组织起来吧,跳起来吧,面对家乡的大年,我们是有热情与记忆可以去讨论的!

[ 本帖最后由 太阳鸟 于 2010-3-7 07:19 编辑 ]
爱我所爱,美人之美

TOP

正月不理发的由来

引用:
原帖由 微蓝 于 2010-3-6 22:27 发表
我们那里不是不能扫地,只要不把扫的垃圾倒出去就好了。
大年初一好像还不能剪头发的,不过不知道是为什么
不能剪头发,全国很多地区都有这个禁忌的,而且不光是初一不能剪,整个正月都不能。要到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才能剪。一般的说法是正月剪头,死舅舅。
不过,有人考证出了这个禁忌的由来,转过来给大家看看哈。
----------------------------------------------(华丽的转载线)

正月不理发的由来

我国大多数地方都流传着"正月不理发"的习俗,理由很简单,"正月理发死舅舅"。头发和娘舅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恐怕了解的人不多。

话得从清军入关时说起,大清皇帝为了"削平四周,留守中原"的治国主张,决定推行一种奇怪的发式:将头发从前部到脑顶剃去,再将四周的发际全部剃光,只留下中间集中的一块和一个长长的大辫子。为了一统江山,尤其是统治思想,这种发型要在汉人间大肆推行。推行的媒介便是剃头匠,清政府把全国的剃头匠召集起来,每人发给一个挂有圣旨的"吊投旗杆"。随后,这些剃头匠便走街串巷,恩威并施地把人们的头发一一拿下。

经历了无数次朝代更迭的汉人对于谁当皇上这样的事情并没有表现得太过强烈,倒是这场头发的变革着实惹恼了其中一部分人。当时的清王朝打出的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种强硬的做法出人意外地遭到了历来柔弱的江南民众的反对:江南士子认为剃头是对他们人格的莫大侮辱,因此群起反抗,指望通过群众的力量让满人有所收敛。然而,顺治皇帝随便找了点茬儿,一声令下,接连出现了"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等悲剧,汉人头上的标志连同热血乘鹤西去。

1644年至1650年(顺治元年~顺治七年)间,意大利人卫匡国写下了著名的《鞑靼战纪》。其中记录了中国南方军民为保卫头发而战的情况:士兵和老百姓都拿起了武器,为保卫他们的头发拼死斗争,比为皇帝和国家战斗得更英勇,不但把鞑靼人赶出了他们的城市,还把他们打到钱塘江,赶过了江,杀死了很多鞑靼人。实际上,如果他们追赶过去,也许会收复省城和其他城镇,但他们没有继续发展胜利,只满足于保住了自己的头发。

意大利人不懂得我们的国情,他看到的只是局部的一场小小的胜利,他不晓得,天下已经是清人的天下。"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鞑靼人"动真格的了。在大清国的高压下,一些文人士大夫不再高喊"头可断发不可剃",而是以"正月不剃头"来表达对明王朝的思念,实为"思旧",为了掩人耳目,讹传为"死舅舅"。

一场发生在三百多年前的剃头闹剧至今未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