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讨论]日食与传说:文献记载·古代仪式·民间记忆

葛剑雄:中国古代社会为何视日食为灾难?

葛剑雄:中国古代社会为何视日食为灾难?
2009年07月22日 东方早报

晴朗的天空阳光灿烂,忽然一个阴影开始遮蔽阳光,天空渐渐暗淡,太阳完全没入阴影,天上现出点点星星,大地一片昏暗。毫无准备的人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灾难,有人以为末日来临,惊恐得匍匐在地;有人以为天降处罚,跪地求饶;有人不知所措,号呼奔走;有人举火照明,有人鸣锣击鼓;连鸡犬也不得安宁。没过多久,天色渐明,太阳重现,就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人们悲极而喜,纷纷叩谢上苍的庇佑,也有人依然忧心忡忡,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天降奇祸。
这是古人描述的日食发生后的情景。在人类对日食的原理还不了解时,也不可能对日食的发生作出预测预报,出现这样的情况毫不奇怪。尽管日食是一种正常的天象,但每次能观察到日全食的地方不过一百多万平方公里,只占地球面积很少的一部分,并且那些地方未必有人居住,观察时还会受到时间和气候的影响。所以,一个人一生中能看到日全食的机会并不多,不可能积累多少直接的经验。即使以往见过,或者听长者说过,一旦日全食真的出现,还是免不了会产生恐惧。
奇特的日全食更会引起震惊。在中国史书《竹书纪年》中就记载着这样一项重大事件:“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懿王元年,在郑这个天上,早上天亮了两次。)
这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却千真万确,并且已经得到科学的验证。1997年3月9日在新疆观察到了一次类似的日全食:早上日出前,天已大亮,这时日全食发生了,天空重新变得黑暗,星星闪烁,然后第二次天亮。有了这样的实证,科学家断言,“天再旦”发生在公元前899年4月21日凌晨5时28分,今陕西华县(当时的郑)一带可见到此次日全食,于是当地人产生天亮了两次的错觉。这无疑是从未见过的“灾异”,值得载入历史。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业生产是国家、部族、家族以至个人赖以生存的基础。当人们还不具备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时,只能尽力观察自然的变化,包括天象、星象的演变,以便作出解释或判断。
相传尧已经设立“掌天地四时”的专职天文官,负责观察天象,由四个人分别驻在东西南北四个地方,通过观测太阳和星宿来推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的具体日期,以利农事。《尚书·胤征》记载:夏王仲康时(约公元前2050年前后)发生了一次日食,由于天文官羲、和二氏沉湎酒色,疏于观测,居然没有及时作出预报,以致引起全国震恐。
尽管这些传说还没有得到充足的证据证实,但到春秋时期,史官已对日食作了完整的记录。
在《春秋》所记的两百四十二年间,发生了三十六次日食,每次都有年月日的记载。照理说,日食不会像其他自然灾害那样给人类带来直接损害,既然有了预报,大可不必再惊慌,为什么还会被视为不祥,当作灾呢?
这是因为,中国古人一直有一种“天人感应”的观念。这种观念将天上的日月星辰都与人事相对,太阳自然是与国君相应,所以太阳中若出现黑子,就说明国君有错误,应该好好反省;而太阳居然被黑暗所遮蔽,这说明国君肯定有更大的罪过,所以上天才要发出警告,或者预示着惩罚的降临。
对于春秋期间的日食,《史记·天官书》解释为:“天子微,诸侯力政,五伯(霸)代兴,更为主命。自是之后,众暴寡,大并小。秦、楚、吴、越,夷狄也,为强伯(霸)。田氏篡齐,三家分晋,并为战国,争于攻取,兵革更起,城邑数屠,因以饥馑疾疫焦苦。”
《汉书·天文志》讲得更加具体:“杀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三十六次日食居然会对应三十六位国君被杀,而且从此天下大乱。《汉书·五行志》已将日食列为灾异,具体记载了西汉两百一十二年间的五十二次日食。
其实天文官和史官心里都明白,并非每次日食都能找到对应的灾害,即使勉强能与某次灾害挂上钩,也不存在严格的时间、地点的关系,那么为什么还要坚持这样的结论呢?一方面当然是敬畏天命。天威不可测,即使不明白也不能不重视。另一方面,包括天文官在内的臣民都明白,国君再昏庸无道,再骄横残暴,对老天爷还是怕的。所以像日食、月食、异常星象、地震这类灾异发生后,正是向国君进谏的好机会。
“日变修德,月变省刑,星变结和”(日食后该增加德行,月食后该减少刑罚,异常星象后应该讲究和谐)。国君照例要换上素服,停止娱乐活动,降低膳食标准,临时住在偏房中闭门思过,甚至还要下罪己诏,广泛征求臣民的批评建议,采取赦免罪犯,减轻赋税等具体措施以示悔改的诚意。
就这一点而言,日食对中国古代社会还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
在今天,日食现象已经为科学理论所完全解释清楚, 稍具科学素养者都不会相信“天人感应”论,它作为一个小小的历史话题,已经留存在故纸堆中,供少部分好古者翻检、猎奇。
(作者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TOP

网友恶搞日全食大搜集:太阳对月亮说我爱你!

2009年07月23日09:53  来源:中国新闻网


 500年一遇的日全食就像是一部免费的大片,片尾刚一结束,网友们就通过QQ群、BBS、博客等形式在网上掀起一股娱乐日全食的浪潮。

  知音体

  网友一辈子的文青:

  太阳对月亮说:我爱你!

  月亮对太阳说:嗯,讨厌!

  太阳对月亮说:我要当着地球的面发誓:娶你,永远和你在一起!

  月亮对太阳说:你真坏,弄得地球上那些哈板儿都把我们俩个盯到起!

  网友寒雨轩:

  地球对月亮说:“你娃太不够义气了嘛!我们杂说嘛,也是一个系的三!”

  月亮对地球说:“你想咋嘛!”

  地球又对月亮说:“你咋能在我和太阳之间当个第三者喃!把我在他眼里的地位都霸占完了!”

  月亮害羞的说:“那我把她还给你嘛!”说完月亮就走了。





  然后回过头对太阳说了一句:“五百年之后见!”

  网友遗忘:

  太阳寄给地球一封信写道:“我只是换件衣服,让月亮帮忙遮一下,结果你们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兴师动众来看我换衣服,再说,你们看就看嘛,还拿个黑片片把眼睛挡起假装没看,虚伪!你们当我是傻的啊?我要告你们性骚扰!!!

  网友莱特:

  月亮追太阳500年才追上,只可惜才亲热了几分钟就完事了!

  递点子

  网友hero:

  “紧急通知”:由于今天天亮了两次,要求各单位职工工资按两天的计发。天黑时没睡觉的,登上楼台,扒在窗前,戴着眼镜,东张西望的除外。

  网友很乖:

  特大好消息:据说日食的时候太阳,月亮,地球会形成一条直线,根据万有引力原理,到时候地球的引力会减弱,日食的时候大家都去买菜,称菜的会比平时的多,不要错过这个500年一遇的大好机遇哦。

  网友黑眼圈:

  日全食启示录:1、太阳虽然很大很牛X,但有时还是会被比它小N多倍的东西掩盖。

  2、新闻上所说的成都有20%的几率看到日全食是错误,事实证明这个几率是0%。

  3、当两个球体重叠在一起的时候,引发的另外一个现象是地球上的“球迷”突然增多了。

  4、日全食证明靠反射人家的光终究还是人家的陪衬。

  5、这次天文现象主要功劳是月亮的,但还是冠了太阳的名,这说明教授发表学生的论文冠自己的名字是合乎天理的。

  雷人版

  网友太阳:

  有四个麻友酣战麻将一整宿,眼看天就亮了,继续战斗,一会儿天又黑了。其中一个麻友说,“呀,怎么这么快天又黑了?”“管他的,继续战斗。”另一麻友说。六分钟后,天又亮了。一麻友急了:“你们出牌也太慢了,一把牌打了一个通宵。”

  网友万老师:

  重庆电视台在日食时对话:

  主持人与专家在重庆食既的对话一两句:

  主持人:大家可以看到现在画面全黑了……

  3秒之后

  主持人:还是全黑,教授请问这是为什么?

  专家:这个……好像是信号中断了

  主持人:好,现在我们稍微休息一下马上回来

  网友秋天的颜色:

  今天早上朋友打电话告诉我下午不能到我家了,他要在家看日全食,并且用炫耀的口吻说他家有天文望远镜,我说拿到我家一起看嘛。谁知道这位仁兄居然说了一句天下最让人狂笑的话:不行的,我们家的人晚上要一起看!!!!!

  网友蝶儛:

  偶今天看的时候遇到乌云,听见一个人说:哪个拿个杆杆把云挑开嘛。

  智力题

  网友游客:

  智力测试:谁第一个知道会发生日全食?

  答:歌手韩磊。他几年前就知道,因为他写了首歌《我真的好想再活五百年》,他还想看日全食。 (来源:成都晚报)

TOP

郑州出现罕见“七月飞雪” 专家称和日食有关

2009年07月23日09:50  来源:大河网


  大河报记者李岚实习生吴琼 昨天,郑州市侯寨乡南岗刘村的许多村民,看到了罕见的“七月飞雪”。郑州市气象台的专家称,此次下雪与日全食有关。

  昨天上午8时50分,南岗刘村的曲女士在家门口和七名村民一起纳凉时,突然感觉身上落了许多白色晶状体的颗粒,她伸手一摸,颗粒很快就融化了。

正在纳闷时,突然听到大街上有人在喊:“下雪了!”她赶紧伸出双手从空中去接这些雪粒,由于手温太高,雪粒一落在手上,很快就化掉了。

  该村村民梁国彦说,当时他正在家门口与邻居们聊天,听到“刷刷”的声响,抬头一看,天上正在下雪,雪粒像味精一样,细细地往下落,很多村民都出来看稀罕。降雪的时间有3分钟左右,但却成了全村人当天议论的话题。村民们十分奇怪,为何7月盛夏会下雪呢?

  带着村民的疑问,记者采访了郑州市气象台台长李社宗。李台长说,昨天侯寨乡南岗刘村出现短时间的降雪,与日全食有关。在日全食到来时,由于太阳被遮挡,温度在短时间内会突然下降,局部出现冰晶体。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TOP

日食:从迷信到科学再到狂欢


中国新闻网 2009年07月22日 17:22



  日全食全过程



  日珥



  天文学家爱丁顿



  日食:从迷信到科学再到狂欢

  预报:古代天学家的职责

  古代皇家天学家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预报日食。此事非同小可,如果失职,就有被杀头的危险!最著名的记载见于《尚书·胤征》:
  惟时羲和颠覆厥德,沈乱于酒,……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羲和尸厥官,罔闻知,昏迷于天象,以干先王之诛。政典曰:先时者杀无赦,不及时者杀无赦,……
  此即著名的“书经日食”。羲和(相传为帝尧所任命的皇家天学官员,是否实有其人尚不可考)因沉湎于酒,未能对一次日食作出预报,结果引起了混乱。这一失职行为给他带来了杀身之祸。注意这里“先时者杀无赦,不及时者杀无赦”(预报日食发生之时太早或太迟就要“杀无赦”)之语,若古时真有这样的“政典”,未免十分可怕。从后代有关史料来看,这两句话大致是言过其实的。
  关于上面这段历史记载,有西方学者解读为: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羲和,因为酗酒,未能及时预报一次日食,就受到了死刑的惩罚,从此以后中国的天文学史再也不敢玩忽职守了——所以中国人留下了如此丰富的天象记载。这段有点“戏说”色彩的解读,大体还是正确的,尽管玩忽职守的天文学家在中国也不是那么难以想像的。
  日食之所以需要预报,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因为需要在日食发生时进行盛大的“禳救”仪式,而这种巫术仪式是需要事先准备的。


  检验历法:
  日食在古代的科学意义

  中国古代天学家还赋予日食一种现代话语中的“科学”意义——用日食来检验历法的准确程度。
  关于中国古代历法,许多人常有误解。可能是因为最初在翻译西文calendar一词时,随手用了中文里一个现成词汇“历法”,造成了这样的后果。其实能够和该词正确对应的现成中文词汇应该是“历谱”。由于现在我们已经习惯了将“历法”对应于calendar——即俗语所谓的“月份牌”,就渐渐忘记了在中文词汇中“历法”这个词的本意。
  其实中国古代的历法,与西文的正确对应应该是mathematical astronomy,即“数理天文学”。因为中国古代的历法,完全是为了用数学方式描述太阳、月亮、五大行星这七个天体(即所谓“七政”)的运行规律。至于排出一份历谱(“月份牌”),那只是历法中附带的小菜一碟。因此历法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天学中真正“科学”的东西——尽管这科学工具是为“通天”巫术服务的,就像今天某些算命者手中的电脑。
  中国古代天学家也能够在相当精确的程度上预报日食。例如,根据现代学者研究,唐代中国人对日食的预报,已经只有半小时到一小时之间的误差。考虑到日食发生的频率(每个世纪平均发生236.7次,对同一地点而言,平均每3年可见到一次日偏食,但要300多年才能见到一次日全食),这样的预报在古代已经足以令人满意了。
  由于在中国传统历法中,采用若干基本周期持续叠加的数值模型,来描述太阳、月亮、五大行星这七个天体的运行,从历元(起算点)开始,越往后的年份叠加次数越多。而任何周期都是有误差的,随着叠加次数的增加,误差就会积累,这就是中国古代为何不断进行“改历”(制作新历法,改用新历法)的原因。
  在上述七个天体中,太阳的运动最简单,故最容易掌握;月亮的运动最复杂,故最难以掌握。而日食是因为月亮遮住太阳造成的,这就要求同时对太阳和月亮两个天体的运动都精确掌握,才可能正确预报一次日食。于是古人很自然地将日食视为检验历法准确程度的标尺。如果有不同的历法出现竞争,就大家各自推算一次日食,届时看谁的推算与实际观测结果最为吻合——误差当然总是有的,但误差小的就胜出。
  如果我们将“检验历法”视为日食的科学意义,那么这个科学意义在中国至少已经有两千年历史了。


  在科学与迷信之间
  不过,到了后世,如果日食预报失败,也有“转祸为福”之法,例如《新唐书》卷二七“历志三·下”记载:
  (开元)十三年十二月庚戌朔,于历当蚀太半,时东封泰山,还次梁、宋间,皇帝撤-,不举乐,不盖,素服,日亦不蚀。时群臣与八荒君长之来助祭者……不可胜数,皆奉寿称庆,肃然神服。
  东封泰山,即所谓“封禅”,被认为是极大功德,历史上只有少数帝王获得进行此事的资格。归途中预报的日食届时没有发生,被解释为皇帝“德之动天”,所以群臣称庆。但毕竟不可否认,这次日食预报是错误的,对此如何解释?
  唐代僧一行——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几个天学家之一,有著名的《大衍历议》,其中特别讨论了“当食不食”问题。对于上引玄宗封禅归途中这次当食不食,他的解释是:“虽算术乖舛,不宜如此,然后知德之动天,不俟终日矣。”他表示相信,在上古的太平盛世,各种“天变”可能都不存在(这是古代天学家普遍的信念):
  然则古之太平,日不蚀,星不孛(不出现彗星),盖有之矣。
  在他看来,历法无论怎样精密,也不可能使日食预报绝对准确。
  到了20世纪“科学昌明”的年代,关于日食也还能找出相当“文化”的八卦来。例如,1936年的日食,各国派出观测队前往日本北海道北见国枝幸郡海滨的一个小村庄枝幸村进行观测,当地的小学“枝幸寻常高等小学校”为日食观测时能有晴天而贴出了一篇《祈晴文》(《民国二十五年六月十九日日全食北海道队观测报告》中有照片,照片中《祈晴文》的文字清晰可读),其中谈到日食在科学上的重要性,以及此次观测机会之“千岁一遇”,因此祈求上天降恩放晴。天文观测本是科学,求雨祈晴则是迷信,但在这个具体事件上,两者竟可以直接结合起来——以迷信形式,表科学热情,真是相当奇妙的事情。


  1919年日全食:
  科学意义之社会建构
  日食有史以来最重大的科学意义,“呈现”于1919年。
  1912年,爱因斯坦发现空间是弯曲的,光线经过太阳边缘时会发生偏折,1915年他计算出,日食时太阳边缘的星光偏折值是1.74角秒(在此之前,有人将光微粒视为有质量的粒子,也能够计算出0.87角秒的偏折值)。
  适逢其会,1919年5月29日将有日全食发生,人们当然指望在这次日食时一举将爱因斯坦的预言验证出个真假来——爱因斯坦本人则早已确信他的理论肯定是正确的。英国组织了两支日食观测队,一支前往巴西北部的索布拉尔(Sobral),另一支就是著名的爱丁顿爵士(Arthur Stanley Eddington)参加的,前往非洲几内亚海湾的普林西比岛(Principe)。日食后过了几个月,观测结果归算出来了:分别是1.98“±0.12”和1.61“±0.30”,后面这个数值是爱丁顿那一队的结果。于是宣布:已经成功验证了爱因斯坦的预言。这个说法此后一直在公众中流行。
  爱丁顿那时已有崇高的学术地位,他是剑桥大学天文学和实验物理学终身教授、剑桥大学天文台台长、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这些辉煌的科学头衔,加上他被视为“第一个用英语宣讲相对论的科学家”,使得媒体和公众都对他前往普林西比岛观测日食验证广义相对论一事,充满了期待和信任。相传他获得盛誉之后,有媒体问他全世界是否只有三个人真正懂得相对论?他居然反问道:“那第三个人是谁?”
  然而后来的研究表明,这曲“成功验证广义相对论”的凯歌,很大程度上是爱丁顿和媒体共同“社会建构”起来的。
  日食时太阳边缘的星光偏折,当时是依靠照相来体现的,但影响照相底片成像的因素很多,比如温度变化等等。1919年日食观测的照相底片,其实并不能归算出足以精确验证爱因斯坦预言的光线篇折值。
  此后在1922年、1929年、1936年、1947年和1952年发生日食时,各国天文学家都组织了检验光线偏折的观测,公布的结果都与爱因斯坦的预言互有出入。直到1973年6月30日的日全食,美国人在毛里塔尼亚的欣盖提沙漠绿洲中,得到了1.66“±0.18”的偏折值。1974~1975年间,天文学家用甚长基线干涉仪,在可见光波段之外,精密观测了太阳对三个射电源辐射造成的偏折,得到1.761“±0.016”的偏折值。这才终于以误差小于1%的精度证实了爱因斯坦的预言。


  科学意义之消解
  在西方现代科学中,日食同样具有上述检验功能——看对太阳和月亮运动的描述是否精确。在现代天文学中,这种描述是以天体力学为基础的。不过因为这种描述在现代天文学中早已不是问题,所以已经没有人关注这一点了。
  当天体物理学成为现代天文学的主流之后,日食有了一个新的科学意义——在日食时观测日冕。因为日冕平时是观测不到的。不幸的是,1931年法国人发明了“日冕仪”,可以在任何时候造成“人造日食”来观测日冕,于是日食的这个科学意义又被消解。
  可以这么说,到1975年,爱因斯坦关于引力空间弯曲导致光线偏折的预言被精确验证之后,日食的科学意义已经消解殆尽。
  如今日食倒是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它现在是媒体和公众的“科普嘉年华”。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科学史系主任)

  来源:深圳新闻网-深圳特区报 作者:江晓原

TOP

日全食:科技与天文奇观在太阳上邂逅






  日全食:现代科技和天文奇观在太阳上的邂逅

  370年一轮回;科学价值非同一般;2035年再见

  在日全食出现前的两三分钟里,天光似乎不是逐渐地变暗,而是像坐滑梯一样突然黑了下来。月亮的影子也像一朵飞云一样,从西边迅速地飘了过来,又黑又快。

  作为一位天文学家,7月22日发生在中国境内的日全食对于中科院云南天文台研究员林隽来说,已经期待了很久。因为他的研究方向正好是理论太阳物理以及对各种太阳活动的分析和研究。
  “太阳实际上与天上的群星一样,是一颗普通的自己能发光的星。但是,它比其他的恒星距离我们要近得多。”这也意味着对太阳的各种研究,很有可能会使人们对遥远恒星甚至宇宙的认识更进一步。
  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林隽说:“不论对科学家还是天文爱好者,日全食都是一次观测太阳的绝佳机会。”


  370年一轮回
  科学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日全食观测,是1919年5月29日爱丁顿验证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观测。当时,英国剑桥天文台爱丁顿博士成功地取得了日食观测资料,经过仔细测量、分析和计算,得到的偏转角为1.64角秒,这一数值和爱因斯坦理论上预言的1.75角秒非常接近。这就无可辩驳地验证了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
  从整个地球来讲,日食甚至日全食的发生概率并不是很低。科学计算表明:每年都有2~4次日食,个别年份还可能发生5次。仅就日全食而言,大约每100年发生65次,平均1年多也会有一次。
  但是,每次能够看到全食的只是一条宽度为两三百公里的狭长地带,面积不到地球总面积的1%,大约需要375年才能够让整个地球表面都轮上一次。因而对于每一个具体的地方来说,日全食就成了难得一见的自然奇观,有统计表明,同一地点两次看到日全食,大约平均间隔370多年。
  “平均每次全食的最长时间也只有3分30秒。”林隽说,“7月22日发生的日全食之所以备受关注,正是因为持续的时间长,因此很多科学家也认为这是本世纪最重要的一次日全食。”
  这一次日全食从印度西部开始,月影将花费8分钟时间扫过印度。再扫过尼泊尔最南部和孟加拉国极北部,经过不丹国的大部分,穿越缅甸北部,擦过西藏一角(察隅),进入云南,最终,在太平洋东部结束。全食带面积只占地球表面的0.71%,而且很大一部分在海上。因此,这一次日全食的最佳观测地点在我国。
  7月22日,月亮离地球的距离会比平时近,而太阳离地球比平时远,从地球观测,月亮的直径看起来比太阳大了接近8%,因此日全食的时间就特别长。
  “这次在日全食的中心点,持续时间最长可以超过6分半钟,是1991年到2132年间全世界日全食持续时间最长的。不过,只有在太平洋里观测才能够达到这样的时长,对于我国陆地观测,上海可以达到5分钟,这是1814年以来在我国境内能够看到的最长的一次日全食。”林隽解释说。
  “通过肉眼,人们一般只能看到太阳的光球表面,有时可以看到太阳上的黑子。对太阳内部的认识,是科学家通过各方面科学研究的结果,现在都还在不断地加深认识。太阳外部的色球、日珥、日冕等现象,人类最早也是在日全食期间才可能看到和进行研究的。”林隽说。


  科学价值非同一般
  科学家们最初对日食的观测研究是从天体力学的角度进行的。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光学、天体分光学和照相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日食观测才转而研究太阳本身的物理状态。
  太阳是太阳系大家族的中心,它已经存在了大约50亿年,现在正处于旺盛的“青壮年”时期。林隽形容说,看起来太阳表面就像煮开了的一锅大米粥,有着不断上下翻腾的“米粒”状结构,并且有着强的磁场。
  利用日食,人们可以观测平时不可能出现的一些特殊天象,最明显的就是观测太阳周围的亮环,也就是太阳的大气层——日冕。
  “日全食阶段是用肉眼观看日冕的独一无二的机会。当月球将十分耀眼的太阳完全挡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够看到日冕,日冕也和黑子一样有着11年的变化周期。”林隽说。
  白光日冕照相是日全食观测的经典项目,它对研究日冕的亮度、形态、日冕精细结构(如冕流、拱状结构、冕洞等)、日冕磁场等均有重要意义。日冕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非常稀薄、暗弱,亮度只有太阳本身的百万分之一,即使在日偏食和日环食的时候也看不到它。
  林隽介绍说,在日食观测史上真正能成功得到理想的白光日冕照相也并不多,这是因为要成功获得这样的照片对仪器有很高的要求:首先,在较高的光学空间分辨率条件下,要有几米长的长焦距照相机;其次,对所有的内冕特征都要有一个合适的曝光时间;再次,需要一块合适的径向减光板,以弥补内外日冕强度的不均匀性。使用精心设计的径向减光板,天文学家可以拍到1~6个太阳半径范围内的日冕白光照片。
  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各类科学卫星上天和空间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SOHO卫星上天后,在非日食期间可以观测到20个太阳半径范围内的日冕,使人们的眼界大大地开阔。
  日冕白光偏振观测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科学家在1871年就发现日冕白光存在偏振光,而且有较高的偏振性,这跟大气磁场有关。因此,在日食观测时白光偏振观测几乎是一个传统项目,科学家认为光的偏振可能是日冕大气中自由电子的“汤姆逊散射”引起的。
  林隽说:“该项观测主要研究日冕的偏振方向,偏振随太阳活动周期的变化,太阳两个极区和赤道区偏振的差异,日冕偏振度沿太阳半径方向的变化等,并从观测上验证‘汤姆逊散射’机制,研究日冕高偏振度的精细结构。”
  而光谱观测需要采用光谱仪器(也称摄谱仪)进行,它是将日冕像成在光谱仪的狭缝面上,这样将只有小部分日冕光从狭缝进入光谱仪内,并通过光栅分光,按不同的波长排开,形成一条彩色的光谱带,然后,科学家们会将自己感兴趣的几个波段会聚成光谱像,并拍摄成照片。
  由于日冕光度较弱,日冕的光谱观测比白光和偏振观测要更困难一些。要研究太阳日冕内的物理性质,如日冕温度、电子密度、物质运动速度、化学组成和元素丰度等,都离不开光谱观测。
  “通过对谱线形状的测量计算并借助某些理论指导,可以导出日冕内某些重要的物理参数,进而推测太阳日冕的物理状态。科学家通过日冕光谱研究发现日冕的温度高达几百万度,这是人们难以想象的高温。”林隽说。
  闪光光谱观测是日食中最困难的观测项目。太阳色球层是太阳光球层上面的大气薄层,厚度仅约2000公里左右,只有当月轮快要把日轮完全掩食完的一瞬间和日轮快要从月轮背后露出的一瞬间,太阳色球层才有机会显露出来,仅有十多秒的时间可以利用。
  “由于这项观测的难度大,成功获得闪光光谱的日食观测资料并不多。”林隽说,我国的天文学家首次取得闪光光谱资料是在1980年云南日全食期间。2008年在我国甘肃日全食中,中科院云南天文台的天文学家不但成功观测到太阳色球的闪光谱,而且得到色球光谱的偏振观测资料,这是国外天文学家多年来想做而未能成功的项目,因此引起国际上极大的关注。
  闪光光谱(包括连续谱)观测资料是极其宝贵的,对它的处理和分析研究可获得太阳色球层的大气模型,即大气内温度、密度、速度、化学元素及丰度等重要物理量随太阳高度的分布情况。


  2035年再见
  “从去年开始,就陆续有国外的科学家和我联系,想来中国看这次日全食。”因为机会十分难得,林隽也早就作好了观测的准备,但为了能让公众更为科学地观测这次难得的日全食,林隽放弃了去现场的机会,选择了在媒体上当嘉宾。
  “下一次我国境内再能见到日全食则要等到26年后的2035年,还只有西藏等边远地区才能看到。”林隽说,随着科学的发展,天文学家已经完全知道了为什么会发生日食,以及每次日食大致过程是什么样的。
  在全食出现前的两三分钟里,天光的变化似乎不是逐渐地,而是像坐滑梯一样突然降了下来。月亮的影子也像一朵飞云的影子一样,从西边迅速地飘了过来,又黑又快。
  林隽认为,全食阶段是观测中最有意义的。比如,红色的、比日冕稍亮一点的喷发日珥,离太阳始终很近的水星,还有包括金星在内的几颗亮星陪伴,都是观测中的关注点。
  “这一次,水星在太阳东面,离开太阳大约10度——也就是说,向前伸开你的手臂,大概一拳头宽的距离。而金星在太阳西面大约44度。地平线附近,则似乎是傍晚的景色。”林隽说。
  虽然不能亲临现场,但林隽并不感到太遗憾。
  “我国天体物理研究水平的进步是巨大的,连国外的科学家都在感叹,也意识到了中国科学家的工作是不能忽略的。”林隽表示。
  “目前,我国非常重视天文学发展。比如,正在建设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它在国家重大需求方面有重要应用价值。”林隽认为,天文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观测,一旦拥有更为先进的观测仪器,也就等于比其他国家先行了一步。
  “日全食很难得,但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激发起一部分青少年对天文的兴趣,这对未来我国天文学研究储备人才,意义十分重大。”林隽说。

  《科学时报》 (2009-7-22 A3 每周聚焦)

TOP

日全食天黑时动物们反应各异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23日 18:18  东方网-文汇报


  300年一遇的日全食天象奇观,昨日上午光顾了我国长江流域。生活在上海野生动物园内,来自世界各地有代表性的二百余种一万多头(只)的动物们如何度过这一时刻,日全食对它们影响到底有多大?

  同属猫科的老虎、狮子和往常一样,上午8:00从笼舍里出来,各自在活动区域内“转悠”。日全食来临,天色渐黑,它们并无归笼之意,大都就地微闭眼睛躺卧休息。而猎豹则三三两两“打道回府”,天放亮,便又从笼内出来开始“新的一天”。

  金丝猴家族猴群和全雄猴群,平时关系比较紧张,互相之间经常会发生“战争”。当日全食来临之前,两个猴群平安相处,天渐渐黑下来时,开始互相追打,胆大的猴显得尤其兴奋,而胆小的猴则惊恐地叫几声躲到一旁。天放亮后,战火平息,猴子们情绪渐渐稳定。

  黑猩猩是人类近亲,对于这百年不遇的天象奇观,似乎不予理会。9:30是平时进早餐时间,当天黑下来时,饲养员和平时一样,给它们投喂喜欢吃的水果、窝窝头等美食时,它们借着灯光,美美地慢慢细嚼起来。

  大象、犀牛、长颈鹿对突然天黑并不感到惊奇和恐慌,该干啥还干啥。而熊与梅花鹿在天黑时,站立不动,活动明显减少。相对而言,由于“光”的原因,日全食对禽兽类动物的影响要比畜兽类动物的影响要大些。在百鸟园里,天黑前,这里是鸟的乐园,叽叽喳喳一片喧闹景象。天黑以后,整个鸟园都“鸦雀无声”,一片寂静。来自非洲、美洲的上百只火烈鸟,此时刚开始共进早餐,还没用完餐,天却渐渐黑下来,误以为天黑该归寨了,便纷纷停食,成群结队地往平时休闲、谈情说爱的驻地——袖珍火山岛迁移。天放亮,它们方知被“戏弄”,纷纷回到原处继续进餐。

TOP

重庆日全食最美:贝利珠、钻石环、日冕一个都没少


来源:《扬子晚报》



  22日8时09分至10时30分左右(自7点钟位置顺时针至6点钟位置)在重庆大学虎溪校区拍摄到的日全食全过程。 新华社发


  作为全国三大日全食观测直播点之一,重庆大学虎溪校区昨天再次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由于天气原因,重庆昨天也成为全国最好的一个直播点,来自国家天文台的关彤在日食前后也给记者讲解了此次日全食的三大精彩之处,用他的话说,“哪怕只是眨眼一秒,也会错过最精彩的画面而带来遗憾。”


  最早发出初亏信号
  昨天早上7点30分,记者来到位于重庆大学虎溪校区的国家天文台日全食多路联合直播重庆站点,四台天文望远镜已经瞄准了刚升起不久的太阳,其中两台最大的望远镜已经连接好了电脑。
  早上8点零7分,太阳从右上角开始缺了一个口子,初亏的影像从重庆大学传送到国家天文台,这也是全国首先传送初亏影像的站点。
  8点45分,重庆大学观测点的画面传向全球直播,随着太阳渐渐变小,直播站点的平台上明显已经感觉阳光弱了下来,开始还大汗淋漓的人们开始感受到阵阵清风,气温也逐步下降。


  眨眼可能错过精彩
  9点整,就在即将进入食既之前,专家提前告知记者,在太阳完全被遮住之前的几秒,太阳的光芒已经变弱,就应该摘下日食观测镜,用肉眼直接观看最精彩的贝利珠和钻石环。“这个时候千万不要眨眼,一眨眼可能就错过了最精彩的部分。”大家都屏住呼吸,在9点13分,太阳被完全遮住的瞬间,记者摘下眼镜时眨了一下眼,太阳就被完全遮住,记者第一次错过了贝利珠和钻石环的景象。
  “大家可以看一下头顶,原本冬季星空才看得到的金星就在我们头顶。”在专家的指点下,大家抬头寻找星星。“看到了,在那里,好亮啊!”人们爆发出激动的掌声。


  日冕美景很精彩
  而在太阳完全被遮住后,地平线和天空交接的远处也出现了淡淡的彩霞,一阵阵风从直播点的平台上吹过,大家都静静地盯着太阳。“这是日冕的整个光环,也很漂亮。”9点16分,专家告诉记者,太阳要露出头了,生光的那一刹那同样精彩。
  大家都盯着太阳,9点17分,在生光的一刹那,璀璨的贝利珠和闪烁的钻石环先后出现,记者这一次没有错过,尽管只是一瞬间,但大家都被日全食的美丽景象震撼了,专家们也情不自禁地欢呼了起来。


  重庆日全食影像最漂亮
  来自国家天文台的专家关彤表示,尽管之前已经找了很多以前日全食的录像来看,但这次亲眼所见,他也倍感震撼:“特别是钻石环和贝利珠的那一瞬间,感觉很特别。”
  据重庆大学虎溪校区直播站点专家介绍,在中国三个核心直播站点中,重庆最先传出了此次日全食的信号,而且也是最好的信号,从初亏开始一直到生光的整个过程,国家天文台采用重庆直播站点的信号最多。同时,由于此次日全食过程中重庆天气一直都很晴朗,非常适宜观测,专家表示,此次重庆发出的日全食影像是全世界最美、最好的。


  日全食时间算得分秒不差
  1秒不差,日全食如约降临山城,为什么日全食时间预报比天气预报准得多呢?关彤表示,日全食是由于地球、月亮和太阳之间运动到一条线上时形成的天文现象,就像数学里的几何题目一样,对于日全食的预测,更准确地说是计算,就显得十分容易,只要计算出地球和月球的轨道,通过牛顿运动定律计算出太阳、月亮和地球在三维空间里的运动状态,通过计算机计算就能将日全食发生和结束的时间精确到秒。(重庆晨报供稿)

TOP

百年修得同船渡 今朝见证日全食  

2009年07月23日 11:33:35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武汉7月23日电(周钢 刘路)22日,不少人选择这一富有纪念意义的日子进行婚姻登记,让日全食见证他们的爱情。武汉市婚姻登记中心负责人介绍,22日全市18个婚姻登记处登记结婚的新人有360对,比平时多了100多对。

    22日上午8点多,在江岸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帅小伙秦岭和漂亮女友庄毅在日全食期间完成了从恋爱到婚姻的转变,数百年一遇的天文现象为他们做了见证。

    “选择在日全食这天结婚,就是告诉彼此缘分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也给今后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两人兴奋地说。

    据江岸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童康喜主任介绍,22日来登记的新人有20多对,其中许多都是刻意选择日全食当天去登记结婚的。童康喜说,平时每天来办理结婚登记的新人只有10多对,因为有日全食发生,来登记的新人比平时多了一倍。

    武昌区婚姻登记中心22日登记结婚的新人有30多对,其中有3对是来登记复婚的。今年42岁的张先生与妻子3年前因家庭琐事离婚。“我们俩通过3年的冷静思考,都觉得彼此不能分离,因此选择了日全食这个难忘的日子作纪念日,告诫自己,我们要百年好合、永结同心。”张先生说。

TOP

搜狐专题:日全食下的科普盛宴:怎么变了味?





http://news.sohu.com/s2009/sundancer/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日食民俗:敲锣打鼓救太阳

发布时间:2009-07-22 10:43 来源: 中新网  



     
    有关“日食”和“月食”,民间流传着许多风俗。武汉地区民间有哪些习俗呢?关于1941年的那次日全食,又留下了怎样的记载?为此,本报专访了“武汉通”徐明庭。

  记者:在武汉民间,人们管日全食叫“天狗吃日头”。据说,过去每当发生日全食或月全食时,人们就会感到非常惊慌,往往要敲锣打鼓放鞭炮,以至动用一切可以敲击出声的响器来救月亮或太阳。真有这样的事吗?

  徐明庭:有。过去人比较迷信,尤其是一些老人。

  68年前,武汉上空发生日全食时,我家就住在汉口法租界,前门是吕钦使街(今洞庭街下段);后门是八大家(今滨江里)。可能这一带居民的文化素质较高,在日食的过程中,没有听到敲打响器的。事后听到从硚口等地来人说:“为了从天狗口中救出日头,锣鼓喧天,鞭炮轰鸣,很是热闹了一阵子。”

  相关地方史志

  无此次日全食记载

  记者:《尚书·胤征篇》中有一个故事:夏朝仲康时代有一次“天狗吃日”,这时候,天官应向朝廷上报,并让天子率领众臣到殿前设坛,焚香祈祷,向上天贡献钱币以把太阳重新召回,但天官羲和因为酗酒误事,没有在第一时间观测到这一天文现象上报朝廷,惹怒了大帝,羲和被斩。这次记录也早就被认证为是一次日食记录,而且是中国最早的记录,被称为“书经日食”、“仲康日食”。1941年的日全食,武汉地方史志上是否有记载?

  徐明庭:我曾经查阅了1990年出版的《武汉市志·大事记》、《武汉市志·科学志》、《汉阳县志》和《武昌县志》,这4部新修的志书里,都没有1941年9月21日武汉地区日全食的记载。湖北省其他在当年可以看到日全食的地方,新修的志书中不知会不会漏记这件事。为了存史,我把当年湖北省可以看到日全食的28个地方的地名照录如下,供有关方面参考:竹溪、竹山、保康、远安、荆门、宜城、钟祥、潜江、京山、天门、应城、沔阳、汉川、嘉鱼、蒲圻、崇阳、咸宁、通山、武昌、汉口、汉阳、大冶、蕲春、阳新、武安堰、乐乡关、金口、贺胜桥。

  1941年看到全食的时间,湖北大概是上午11时20分到正午12时。

  68年前的《日食简记》

  记忆犹新

  记者:当时市面上是否有介绍日全食方面的科普书籍?

  徐明庭:有。记得当时在重庆的四舅,就曾在日全食发生前的9月中旬,专门给我寄来了天文学家陈遵妫的新著《日食简记》。

  书中写道:“就中国地方来说,过去约400年内,中午能够见全食的不过4次;至于中午附近在黄河长江一带人口稠密的地区能看见全食者,500年只有两次:—次是1542年8月21日,即明嘉靖二十一年七月己酉;一次就是今年。”直到这时我才明白:为什么75岁的祖父也没有见过日全食。

  记者蒋太旭 实习生舒江雯

  链接

  千年之约,武汉四次邂逅日全食

  从公元975年至2009年的1034年间,武汉共经历4次日全食,分别是:

  1575年(明神宗万历三年)5月10日下午2时20分开始,持续时间为4分23秒;

  1641年(明思宗崇祯十四年)12月3日下午2时07分开始,持续时间2分04秒;

  1941年9月21日12时21分开始,持续3分05秒;

  2009年7月22日上午9时23分开始,持续约5分半钟。

  中国20世纪的7次日全食

  1907年1月14日 在西藏中南部、甘肃西部、内蒙古西部、昆仑山附近、河西走廊、黑龙江西北部、清政府时的内蒙(现在的蒙古)出现,全食持续时间为2分24秒。未见观测记录。

  1936年6月19日 在黑龙江北部出现,全食持续时间为2分31秒。中国当时曾派出两支队伍出国观测,一支赴日本北海道,一支赴苏联伯力。

  1941年9月21日 在新疆、甘肃、四川、陕西、湖北、江西、福建、台湾等地出现,全食持续时间为3分21秒。抗战时期,山河破碎,国外定制的观测仪器无法运到,天文研究所也从紫金山一路西迁到昆明。在中国组成了两个观测队,西北队观测地点在甘肃临洮,东南队前往福建崇安,进行天文和地磁观测。除福建崇安天阴而导致天文观测失败之外,其余观测均取得了圆满成功。

  1943年2月4日 在黑龙江东部出现,全食持续时间为2分39秒,未见观测记录。

  1968年9月22日 在新疆西部出现,全食持续时间为0分39秒。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组织了大规模、多学科的日全食综合观测。当时的交通条件还不发达,观测者们先是坐了3天3夜的火车到达乌鲁木齐,然后乘汽车走了7天才到达目的地——新疆喀什和伊犁市昭苏镇进行观测。

  1980年2月16日 在云南、贵州出现,全食时间为4分07秒。中科院组织了多个观测队伍,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还在现场拍摄了日食观测活动全过程。

  1997年3月9日 在中国的“北极”——漠河,出现我国境内可见的最后一次日全食,与2500年才回归一次的海尔-波普彗星同现苍穹。“黑太阳”和大彗星的世纪之约引起了众多专家和天文爱好者的兴趣,并且由中央电视台和黑龙江电视台进行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现场直播。

  实习生陶若恒费慧/整理

TOP

中国古代“救日”仪式:因不了解而被视为灾难

发布时间:2009-07-22 10:22 来源: 中新网  


  

    由于不了解日食形成的原理,古代人对日食的出现非常恐惧,因此,世界各国都有应对日食的习俗方法。比如,在中国,人们以为太阳被妖怪吃了,一旦发生了日食,人们就会敲锣打鼓出来“拯救”太阳。类似的仪式,延续了几千年,也成了世界各国文化的组成部分。

  日食是一种比较罕见的天象。过去民间对月食比较关注,有“天狗吃月亮”的传说。那是古人不了解天文知识,所以才想象出了这样的一种说法,表达一种情感。《尚书》中的《胤征篇》记载的“仲康日食”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关于日食的记录,可能发生在公元前1961年10月26日,据现代天文方法推算,那次日食发生在中午,全食带恰好穿过中原地区。

  不论是日食,还是月食,在过去都被看成是一种灾难性的天象,但是人们又讲不出其中的道理。

  据我了解,对于日食,在古代有“救日”的传说,民间和朝廷都会有所行动。因为古代发生日食时人们会恐慌,他们认为太阳如果从此消失的话,大地上的生命将注定灭绝,所以古代几乎所有的民族都认为日食是一种凶兆。因此一旦发生日食,就会有许多仪式,祈求平安和日食早点结束。在中国,民间会以敲锣打鼓的方式祈求太阳出现。由于日全食的时间通常很短,人们敲敲打打后,太阳可能就会马上重现,从而人们的惊恐就会被抚平。

  人们究竟是何时开始日食救护的,现在还不清楚。和民间不同,在朝廷这一方面,能够预测日食的日期后,相应的救护仪式也就脱离了原来的慌忙应急,而变得准备充裕且复杂了。例如,汉代的日食救护仪式是“日有变,割羊以祠社,用救日。日变,执事冠长冠,衣皂单衣,绛领袖缘中衣,绛裤袜以行礼,如故事”。这种仪式,较之先秦时期,所行礼数要复杂得多。

  在古代,人们很早就对日食等天象进行了关注,也有很多的记载,并逐渐了解到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人们也渐渐能正确对待这种现象。对于日食、月食,从过去的迷信到现在的科学认识,也是民俗知识走向科学的一种表现。

TOP

回顾与展望中国境内日全食:20世纪共发生7次



中新网 2009年07月22日 09:20




  1941年日全食的西北观测队




  1980年日全食观测队在云南向当地兄弟民族进行科普宣传




  1997年日全食漠河三中观测现场



  整个20世纪,在我国一共发生过7次日全食。

  1907年1月14日的日全食时值清末,虽然河西走廊、内蒙、黑龙江均可见食,最长食延时间2分多钟,但官方未见记载。在上海只能见到日偏食,法国传教士在佘山天文台拍摄了中国的第一套日食照片。
  1936年6月19日,在中苏边境以及日本北部发生日全食,最长食延也是2分多钟。中国天文学会组派两支队伍出国观测。一支赴日本北海道,由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所长余青松领队,成功拍摄到了日冕照片和关键时段的日食影片。另一支赴苏联伯力,张钰哲和李珩两人前往,虽说阴天致使计划失败,但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1941年9月21日的全食带从新疆入境,途经青、甘、陕、鄂、赣、闽、浙等省,最长食延3分多钟,观测条件较好。然此时正值抗战艰难时期,大片国土沦陷,国外定制的仪器无法运到,天文研究所也从南京迁往昆明。即便如此,中国日食观测委员会还是组织了两个观测队。西北队前往甘肃临洮,由张钰哲、高鲁带领,沿途举办日食图片展览、科普演讲并放映科学影片,最终取得多项科学成果,并摄制了日食进程的电影;东南队前往福建崇安,测到了全食时的地磁变化数据。
  1943年2月5日,在黑龙江东部有一次最长食延1分40秒的全食,但当时不可能前往观测。
  1968年9月22日傍晚,新疆西部发生日全食,最长食延仅20多秒钟。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内首次发生日全食,我国组织了大规模、多学科的综合观测:驻在伊犁市昭苏镇的昭苏观测队进行光学观测,南疆的喀什观测队进行射电观测,另外还有地球物理和气象等部分,中国天文学家还首次尝试在飞行高度超过11000米的飞机上进行日食观测。总的说来,这次观测取得了相当可喜的成果。
  1980年2月16日傍晚6点左右,云、贵地区发生日全食,最长食延接近2分钟,太阳地平高度等观测条件也比1968年好得多。其时改革开放伊始,科学界春意盎然,中国科学院组织各路队伍,进行太阳的光学和射电观测,地球电离层、地磁和引力场测量,以及研究日全食期间的天气变化。光学观测地点选择在瑞丽县境内的营盘山,射电观测点在云南天文台凤凰山观测站,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在现场拍摄了日食观测活动全过程的纪录片。中国科协还组织了京沪等地的中学生到云南观测,而当地村村寨寨的人们都带着墨镜观测日食,场面委实感人。
  1997年3月9日日食的全食带,从新疆北端扫过蒙古,经过黑龙江的极北部,终结于北冰洋。漠河县是全食带上中国境内惟一的城市,当时太阳高度也适中,故成为最佳观测地点,最长食延约2分半钟。日食时适逢世人关注的海尔-波普彗星也高悬天际。包括来自台湾和港澳地区的3000多名中外专家和爱好者聚集在我国北部边陲的这个小城,观测场面相当壮观。中央电视台和黑龙江电视台还进行了现场直播。这次日全食研究的科学成果,后来汇编成了《日全食与近地环境》一书。
  2008年8月1日,在新疆、甘肃地区迎来了21世纪我国可见的首次日全食。人们对此记忆犹新,此处不再赘述。而在今年过后,中国境内下一次经过多个大中城市的日全食就要等到2035年9月2日了,届时全食带沿嘉峪关、包头、大同、北京、秦皇岛一线往东入海,但食延大多不足2分钟。然后就是2060年4月30日,日全食经过新疆的阿克苏、青海的西宁,到兰州结束。
  由此足见,今年7月22日日全食的观测条件何其优越!

TOP

印度占星师预言日全食将导致美国对伊朗动武

2009年07月22日11:54  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

  据美国《世界日报》21日报道,印度占星师预测,日全食22日出现时,全球将出现暴力与混乱。许多迷信与信仰宗教的人认为,这可能是世界末日的凶兆。

  在印度神话中,妖魔罗喉(Rahu)与计都(Ketu)会在日食时“吞噬”太阳,熄灭生物赖以维生的阳光,造成食物与水不可食用。因此,他们建议孕妇待在室内,避免产下畸形儿,并鼓励信徒当天禁食、净身,最好能到圣河沐浴。在印度的新德里,妇科医生古尔说,日食的传说在印度根深柢固,有些产妇本来安排22日剖腹生产,现在要求改期。

  报道称,有的星相家危言耸听的预测,日全食后的几天,世界将爆发暴力与混乱。一名印度政治人物可能死亡、西方与伊朗的紧张关系可能升高,甚至演变成美国对伊朗动武。

  据报道,8.5亿印度教徒中的许多人仍然相信,日食是邪恶战胜了正义,魔鬼吃掉了太阳神。在日食期间,印度教寺庙将关闭。为驱赶恶魔,印度教徒会在恒河水中沐浴或者在其他圣河和圣湖沐浴,并吟唱特别的咒语。(阅读更多精彩内容,请登陆环球网www.huanqiu.com

TOP

电影中的日食

□本报记者/王臻青

中新网  2009年07月23日 10:00 来源:辽宁日报



  7月22日,21世纪第一个最长的日全食奇观出现了!这次日全食带比较宽,经过我国人口密集的长江流域。除了直接能观赏到日全食的地区外,在我国其他地区均能看到日偏食。

  上海是观测日全食的最佳地点之一,正在上海拍摄新片《用心跳》的导演关锦鹏与摄影师杜可风决定将这天文奇景摄入电影中,作为该片的一大看点。胡军、廖凡等主演的《用心跳》描述了上世纪30年代6个剧团演员穿越时空来到2009年,并完成一场师徒联演才能 “回到过去”的故事。当得知7月22日会有日全食奇观出现时,关锦鹏导演便开始在上海选择数个合适地点,以便在云层最薄的状态下,捕捉最完美的日全食景观。关锦鹏希望能够尽量记录下这些画面,纳入影片剧情中,他认为此举很有意义。

  7月22日当天,一些国家和地区特别举办了以“天文”为主题的电影宣传活动。那么,与日食有关的故事片有哪些呢?中外影片中的日食什么样?对故事发展又起到哪些作用呢?

  张艺谋导演处女作《红高粱》堪称经典,也许观众还能够回忆起影片中有关日食的影像与情节。摄影师出身的张艺谋非常重视影片的视觉冲击力,如今当我们提到《红高粱》时,眼前会瞬间闪现影片中的主色调大红色。与铺满整个画面的红色相对应的是,巩俐饰演的“我奶奶”因抗击日本侵略者而牺牲时,“日食”现象突然出现。 《红高粱》中出现的与日食有关的画面与情节颇具戏剧性,对故事情节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

  与《红高粱》中增强艺术效果的作用不同,在影片《尼娜》、《绝代妖姬》中出现的“日食”,则是开篇的点睛之笔。印度与英国合拍片《尼娜》颇具奇幻色彩,该片讲述了一个日食的日子,5岁的尼娜在伦敦的一次车祸中失去了视力与双亲。20年后,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奇迹出现了,尼娜恢复了视力,同时尼娜也被赋予了超自然的力量……《尼娜》是一部关于年轻女性努力探索那些超自然神秘力量的影片。在影片伊始,就出现了日食的镜头,从而将观众瞬间带入影片特定的情境中。

  法国影片《绝代妖姬》在影片开始同样运用了日食奇观展开故事。画面中沉郁的黑,遮天蔽日,西班牙国王的宫廷花园里,头戴长长假发的菲利普五世眼神倦怠,只有歌手法拉内利的歌声是他唯一的安慰。菲利普五世轻握着法拉内利的手,低语:“快把太阳召回吧! ”歌声响起,国王展露笑颜……

  在《鹰狼传奇》、《古墓丽影》两部美国影片中,日食则是推进故事发展的重要一环。《鹰狼传奇》由饰演过超人的克里斯托弗·里夫与优雅迷人的米歇尔·菲佛联袂主演。该片讲述中世纪一对相爱的情侣,在嫉妒的大主教从中作梗下,以魔咒将两人化为永不能相聚的野狼与鹰女。夜晚,他是一匹狼;白昼,她是一只鹰。两人无法以人形相见,除非能解除加诸于身的邪恶魔咒。最终,一位少年利用日食协助两人破除了魔咒。这是一个充满刺激、悬疑的魔幻爱情故事。日食在《鹰狼传奇》中被赋予了奇幻色彩。

  在《古墓丽影》中,与日全食有关的情节是该片的关键所在。该片根据受全球电脑游戏迷喜爱的游戏改编而成。这部在亚洲拍摄的好莱坞大片由安吉丽娜·朱莉主演,讲述了考古学家之女劳拉,为了破坏邪恶组织的阴谋,勇闯神秘古墓,寻找打开时间和空间的钥匙,拯救人类的传奇故事。故事发生在48小时之内,在48小时后,劳拉如果找不到那神秘钥匙,天空将出现日全食现象,而这时邪恶组织的力量将达到巅峰。最终,劳拉在日食刚出现时便找到了神秘钥匙,拯救了人类。

  就像日全食现象中的贝利珠、钻石环、日冕、日珥一样神奇,与日食有关的故事片,无一例外都是传奇故事。□本报记者/王臻青

TOP

猫猫狗狗也懂看日食?

--------------------------------------------------------------------------------
新京报 发布时间: 2009-07-26 作者:瘦驼


  22日的日全食发生之前,在不少观测指南中可以看到这样一句:建议各家狗主人拴紧自己的爱犬,最好把它锁在亮着灯的屋子里,以免日全食发生时狗儿惊慌失措引发事故。现在,22日已过,貌似媒体上并没集中出现宠物狗受惊引发事故的报道。难道是因为这次日全食发生时,全食带经过地区的天气状况大都不很理想吗?

  动物对日食的态度,这得先从比较接近我们的动物看起。1994年11月3日,一条窄窄的全食带扫过南美洲,途经智利圣地亚哥动物园。两位动物学家把注意力集中到了这家动物园的两群埃及狒狒身上。埃及狒狒是一种社会动物,与人类有颇多相似之处。从11月1日起,两位科学家开始密切观察记录狒狒们的活动,为的是获取对照数据。由于日食发生在当地时间8点42分到10点45分之间,因此科学家们就特别统计了狒狒们在每天这个时段的活动———打闹、进食、理毛等等。日全食如约而至,科学家获得了大量的数据。经过统计,他们发现狒狒的行为在日食发生时的确有变化:活动减少,威胁和攻击行为减少,理毛行为增加。总的来说,狒狒们表现得很有城府,它们并没有对天上发生的事情产生太大的兴趣。这个结果大抵没有超出科学家的预测,因为对其他的灵长类动物在日食发生期间的观察,结果大同小异。只不过有些黑猩猩在日食发生时出现了登高的行为,它们爬上了笼子里最高的一个树杈。

  牛是陆地上数目最多的大型动物,奶牛会对日食作出什么反应呢?1999年8月11日,欧洲可以观测到一次日全食。当时,四位英国科学家钻进牛棚,将12头荷斯坦奶牛分做四组观察这些黑白花家伙的进食和反刍情况。日食发生时这些奶牛没有什么特别的表现,不过日食结束后的那一天,这些奶牛的进食时间下降到平均水平的80%。不过,此前这些奶牛就有进食时间减少的趋势,很难将此与日食联系起来。

  那纯野生的动物又会有何表现呢?2001年6月21日的日全食,最佳观测地点在非洲的津巴布韦,天文学家穆丁(Murdin,P)在观赏日全食之余留意了周围的野生动物。他发现狮子和斑马一切如常,倒是一群河马有点骚动。河马本来就不是安分的动物,这可能仅仅是偶然现象。穆丁还发现鸟的反应各异,苍鹭仿佛周围什么也没发生一样,而白鹭、黑腰朱鹮、噪犀鸟和牛椋鸟纷纷飞回栖息地休息,本来该晚上出来活动的猫头鹰也叫唤了起来。

  2006年3月29日日全食发生时,希腊的一些科学家来到海上,他们发现当天突然黑下来的时候,一般只有晚上才来到海面的一些桡足类浮游生物比如哲水蚤和剑水蚤开始从深水中上浮,而其他桡足类没有这类反应。

  至于被特别点名的狗,倒出人意料地没有引起太多科学家的研究热情。相比地震前动物的异常行为现象,日食期间动物的表现本不应该成为“话题”。汇总诸多文献和目击报告,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日食对动物的生活影响甚微,产生的那些影响都可以归结为光照变暗引发的动物本能反应。事实上,上述奶牛和海洋浮游生物的研究正是科学家们在借助日全食这个难得的机会探寻动物与光照关系。

  似乎可以就此下结论说,日全食并不会引起动物的“异常”活动,不过我好像忘了统计很多“异常”表现:有的动物在日食发生时会敲击身边的物品发出巨大的噪声,还有动物会长距离迁徙到日食发生的地点观看———人啊,真是种奇怪的动物。

  

  □瘦驼(山东 生物研究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