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清明时节雨纷飞:专题资料

岁岁年年节相似 村村乡乡例不同

大洋网  2009-03-25 14:20 来源: 广州日报

    梨花风起清明时,户户慎终追远日
    清明祭祖时,家人要分甘蔗吃,而且不能没吃完就扔掉。 骆昌威 摄

有些地方传统习俗不准女子上山祭祖,现在这一陋习早已改变。 骆昌威 摄

    现代清明节不仅是先人祭奠日还是家人团聚日 专家称内涵变化是自然演进结果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临近清明,许多广东人家纷纷出门购物,准备各式祭品。祭祖扫墓,历来是广东人所重视的传统。

    在许多传统节日逐渐被现代文明渗透的今天,广东人的清明习俗是否发生了变化?俗话说,“各处乡村各处例”,在不同的人心中有不同的清明节。

    本报记者在广州、梅州、佛山等地区采访专家和不同年龄的市民,根据他们的解读和回忆向读者奉上广东缤纷的清明传统习俗,以及这些传统习俗的历史变迁。

    文/记者 周祚(署名除外)

    清明应大张旗鼓推崇孝道

    我们将迎来第一个“清明节假期”。经过多年的呼吁,这个二十四个节气中唯一具有人文历史的节日,终于被确定为法定假日。在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清明节在我国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它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血液中,已镌刻下深深的印记。在这个春雨连绵的节日里,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借着飘飞的雨丝,不约而同地祭扫先人、缅怀先烈,不再掩饰自己的思念和哀痛——中国人对“报恩”的自觉、对“孝道”的推崇,在这个节日里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一个民族,只有在不断的回归传统中,方能留住自己的根;也只有在反复的与传统对话中,方能维系一个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从而使该民族在螺旋上升的时代里,保持必要的稳固、协调和守望。通过这一节日及其仪式,今人集体摆脱现实的纷扰,入定般与先人交流、向其倾诉,以求得内心的安宁和宽慰。从这个意义上看,在我国众多传统节日中,清明以其独特的“代际交流”形式,成为中华民族历史纵坐标上的独特粘合剂。

    然而,清明的传统内核只能是虔诚和纯净,一旦内心被污染、仪式被异化,则清明的本义便遭篡改——表演式的“公祭”、烧“二奶”烧避孕套等等,虽然挂着“清明”的羊头,内里贩卖的却是变了质的狗肉,理当禁止。

    (本报评论员 徐锋)

    广州习俗

    清明当天要“行清”

    传统的广州人向来重视清明扫墓,有在正清当日“行清”的习俗。荔湾区50多岁的李建伟一家就为清明的祭祖做着全家总动员。据他介绍,清明节是他们这个40多口人的大家族每年的欢聚日子。“行清”与踏青不同,踏青是郊游,“行清”则是一族人一起约定那一天齐齐去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准备传统祭品四大件

    “现在的祭品五花八门,从别墅到美女,都能买得到。但是我们家比较传统,一般不会搞那些东西,每年都是母亲指挥大家分头去买。一般是四大件:烧金猪、甘蔗苹果等生果、纸钱元宝、发糕面点等。”李先生说。

    李先生的家族清明节一般直接烧一只200斤左右的大猪扛上山,每家能分个二三斤猪肉,烧猪在祭祀当天披红挂绿地由族中几位壮男丁扛上去摆到祖宗的坟前,族中巧手媳妇还要负责蒸些专门祭祀用的大发糕之类的面点,然后族中会安排其中一家负责采购冥品爆竹之类并且按习俗做成元宝金银纸的成品,另外会有一家是负责采购清明甘蔗等水果类供品。

    到了约定的日子,大家就到离祖坟最近的那一家里集中,然后一起前往祭祖。

    太公分猪肉永不落空

    越秀区的公务员何志倩是60后生人,每年清明节她都要带上儿女们去市火葬场拜祭爷爷奶奶。她说,她们一般都选择清明前的周末去拜祭,这样可以错开高峰期。“家里对清明哪天拜祭没有特别的选择,只要大家有空就行了。”

    何姨说,她们两家7口人,一般会围在祭台前分食那些水果糕点的祭品,凡参与“行清”的大人小孩都会吃上一节青青脆脆的清明甘蔗,寓意欢欢喜喜甜甜蜜蜜,通常买一只烧猪,会在拜祭后,分成各家一大块,猪头猪肉都会搭配均匀,不论贫富,一家一份,永不落空。分猪肉有一个名堂,那就叫做祖宗是不管本族人贫富大小,都会平均分配给大家,并没偏心。

    民间有吃荞菜的习惯

    杨婆婆说,她明天打算去市场买荞菜准备好,因为听说荞菜已经涨价了,她说,这是广州人的老风俗了。广州人祭祀完了后,分了猪肉,并不算完成了拜祭形式,家人会将猪肉带回家后,配上清明时节的菜蔬“清明荞菜”去炒来吃,还有不嫌麻烦的人家另外用这个“清明荞菜”配一些鸡蛋丝烧肉丝炸一些春卷吃,吃完了这些菜肉,这一年的“行清”任务才算完成。

    杨婆婆还说,在清明前一天,她会去买一串新鲜的柳枝,插在门上,这样子就可趋吉避灾。

    拜祭甘蔗一定要啃完

    今年20岁的王小姐告诉记者,每年去拜祭时,家人都要分吃甘蔗,买甘蔗的任务通常都会落到她的头上。小时候,大人都会叮嘱,吃甘蔗要从头吃到尾,不能没吃完就扔掉。据说这样子以后做事情才会有头有尾,善始善终。

    有一些地方的风俗是不准女子上山的,山上的祭祀形式只能是男丁才有资格完成,女子做好杂事就行,如,做纸钱、元宝、蒸糕点等等,只等男丁们把烧猪肉带回家后立刻炒了供一家子吃,这样,女子才算沾了点祖宗的福。

    南粤清明祭祀风俗大扫描

    五邑习俗

    清明流传“行山望饼”

    恩平市行山祭墓另有一个独特而有趣的习俗,称“行山望饼”。恩平人称祭扫为“行”,称坟墓为“山”,“行山”即扫墓的意思。

    所谓“望饼”,是人们“行山”的时候,附近村庄的小孩和大人闻风而来,他们拿着大袋子小袋子,纷纷涌向山头来。当主人家“行山”完后,他们即走上前去“望饼”,而主人就会热情地把用来祭过坟的烧饼和各种饼分到他们的手中。“望饼”的人越多,主人就越高兴,这意味着主人家的运气越旺,主人家也越有面子。

    恩平人“行山”用的饼叫烧饼,恩平“行山”用烧饼作祭品源于古代一个传奇故事。相传始创烧饼的师傅是明朝嘉靖年间恩平一名武林高手,人称陈武师。

    当时,倭寇不断侵扰恩平。陈武师召集一百多名武林弟子出征抗倭。妻子卢氏连夜赶制一批烧饼给丈夫做干粮。陈武师在战场上吃着烧饼时,作战更加英勇。在一场血战中,陈武师壮烈牺牲。

    卢氏为悼念丈夫,在清明节带着女儿,以烧饼作为祭品,到丈夫的坟墓拜祭。此后“行山望饼”便成为一种习俗,流传至今。

    梅州习俗

    客家人清明节不扫墓

    客家人的扫墓时间过去不在清明,而是在农历二月或九月。据梅县博物馆馆长朱迪光介绍,客家人在千年迁徙过程中,背上祖先的骸骨,一起辗转漂泊,找到了落脚的地方,再将骸骨擦洗干净,装入“金罂坛”,选风水宝地,择吉日良辰,然后下葬,以祈祖先能福荫子孙后代。

    朱迪光说,客家人祭祀祖先,每年春节的大年三十必定要拜祭天地和列祖列宗,感谢一年来的赐福保佑。祭祀祖先还有春秋两祭,但不是清明祭祀。原因:一是清明节处于三荒四月时候,贫穷的客家人连祭祖的三牲(鸡、猪肉、鱼)也难于办齐,更不要说其他祭品的操办;二是清明正值春耕生产大忙季节,家家户户忙于插秧,一旦季节错过,收成就有问题。因此,客家人的祭祖,又叫挂祖,或叫做酾地,都在农闲的农历一月和九月,九月秋收后又有牲礼可祭祖。

    南海习俗

    新坟头三年“行正清”

    因为先人通常都是葬在山上,所以南海北部地区的人多形象地称扫墓祭祖为“拜山”。“烧味是拜山必不可少的东西,烧猪、烧鹅、烧肉,越多越好,另外米饭、米酒、苹果、山饼、甘蔗等食品也不能少,很多人都会在山上祭祖完毕后吃起了上述食品。”南海官窑方志办的陈炳松老师告诉记者。

    陈老师说,南海多数地区其实并不流行在清明节当天祭祖。“除非是新山坟,按规定新山坟头三年都要在清明当日拜祭,俗称‘行正清’,三年之后就不要求清明当日祭祀了,但一定是在清明开始后一个月内。”

    佛山人一般是定在周末祭祖,所以清明后一个月内的所有周末都是佛山的扫墓高峰期。

    新式习俗

    不带祭品带“手信”

    与以往的清明节有所不同的是,今年返乡祭祖的人带祭品的比往年少了许多,给家人带“手信”的多了起来。不少准备返乡过清明的“老广”心情也不再那么沉重,而是“像过春节一样回家过清明”。

    前日下午3时30分,记者在佛山火车站看到来自香港的黄建生老人,昨天尽管背着两个大包,但依然看起来精神矍铄。黄老告诉记者,自己已经60多岁了,祖籍是佛山三水,去香港已经有30多年了,迄今已经有十年没有回家乡看看了。

    黄老告诉记者,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是,今年他返乡祭祖没有带祭品,而是给家乡的后辈们带回了不少礼物。为什么不带祭品而转向给家人带礼物?老人表示,之前回乡祭祖曾带过香烛、烤乳猪等祭品,甚至带过鞭炮,入境经检疫部门查得很严,鞭炮也曾被扣存过。现在提倡移风易俗,自己也感觉带礼物则“轻便”多了,也文明。

    文/记者 陈正新、邓柱峰、黄健能、于敢勇、肖欢欢、叶仕欣 通讯员金利明、梁治荣、李文华、谭扬汉

    清明“变味”源自

    文化的自然演进

    首次变身国家法定假期的清明节,其内容已经不单是扫墓、祭祖、拜先人这些单一而沉重的活动,如今还包括回家团聚、出游。如今的清明节,既有祭扫先人坟墓时生死离别的辛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如今的清明节是否已经“变味”?对此,民俗专家昨天表示,清明节习俗的演变是一种自然的演进,其中包含有传承,也有摒弃。一些科学的演变,甚至可以说是社会的进步,大可不必担忧清明节“变味”。

    清明“变味”有内涵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民俗专家郑梓桢教授表示,历史上中国人过清明节从来都是多元的,它既是祭祀的节日,同时还具有庆贺、游艺、团聚等功能。以往老广清明节习俗中就包括踏青、荡秋千、插柳、放风筝等活动。只不过经过长时间的“过滤”,祭拜才成为流传较广的活动。如今,由于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生活的节奏也越来越快,清明节的内容不再是沉重的生者祭奠逝者,还包括家人团聚、祈求平安等内容,这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眼界更加开阔,对待传统文化习俗更加理性。如今清明节“变味”则说明其被赋予更多的内涵,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种自然的演进,不存在对与错的问题。

    “可以给清明注入一些新意,让生者对逝者的怀念不再过于沉重。纪念先人的方式不单是沉重的,也可以有丰富多彩的方式,相信先人对后人的期望也是希望他们过得开心,而不是沉重。”他表示。

    文/记者 陈正新、邓柱峰、黄健能、于敢勇、肖欢欢、叶仕欣 通讯员金利明、梁治荣、李文华、谭扬汉

    广州年火化遗体5万具 墓园3年到5年内将饱和

    专家建议搞“经济适用墓地”

    本报在2008年4月2日A3版报道了广州墓地贵过房价后,引起社会关注。昨天,长期从事殡葬政策研究的广东省社科联副主席、广东社会学学会会长范英就此问题向记者表示,阴宅完全可借鉴阳宅的方法,采取政府介入对价格进行调控的方式,推出一些“阴间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廉租房”,让百姓不用为身后事发愁。

    现状:墓地即将饱和

    广州人历来移风易俗、敢为天下先,专家认为广州可以在解决墓地价格高方面作一个突破和尝试。“广州的墓园3年到5年内将基本饱和,假若每年5万具的骨灰都选择安葬,必然也会引起墓地资源稀缺”。面对这个问题的产生,范英胸有成竹地表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推广“森林墓园”的方式。

    范英解释说,“森林墓园”其实就是目前所提倡的“树葬”方式,就是将骨灰植树。“在郊区找一座大山,将骨灰植树。这种方式成本不高,经济适用。但既能顾及到市民‘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又不造成土地的浪费”。据了解,广州自20年前就开始推广这种安葬方式,20年间骨灰还林数量已超过1.5万,目前白云山思园已经饱和。

    目前广州市每年火化遗体将近5万具,骨灰的处理方式有80%以上是骨灰楼寄存,少数骨灰安葬于公墓,而骨灰撒海和骨灰还林只占总数的0.6%和2%。但目前将先人骨灰选择寄存,也是很多人无奈的选择。

    建议:政府控制阴宅价格

    针对现在提倡的艺术墓园,范英表示,这种方式对殡葬部门来说很赚钱,但对老百姓来说太贵承受不起。“艺术墓地太奢华,这就像搞别墅,住别墅的人总是少数”。

    据数据显示,广州一个普通规格的墓地从1999年的2万元涨到现在的五六万元,高于商品房的涨幅。针对该现象,范英表示,政府在控制解决老百姓商品住房时,能推出经济适用房的政策,在阴宅方面同样可以借鉴。“物价局应该在对墓园管理方面,应该有针对性地制定出价格的指导,比如说,10个墓地,要保证8个墓地是中下阶层老百姓消费的水平。”

    而面对墓地价格高昂的价格,广州市殡葬管理处处长梅向阳表示,商品房可以建几十层,而墓地不行,墓地其实浪费很大。国家也不提倡这种方式,墓园中真正建墓地很少,大部分的土地用来建道路、停车场、绿化,真正用到放骨灰的地方很少,所以价格很贵。

    中国人传统想法是入土为安,广州市也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比如说现在有骨灰植树,把骨灰放在白云树的树下,其实收费很便宜,只要288元。另外,广州市今年计划推出海祭服务。

    (作者: 周祚、徐锋、陈正新、邓柱峰、黄健能、于敢勇、肖欢欢、叶仕欣)

TOP

己丑年清明公祭典礼七大亮点

“己丑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准备工作已全面就绪

七大亮点将吸引全球华人目光

记者在省祭陵办了解到,“己丑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将于4月4日如期在桥山祭祀大院举行。这次公祭黄帝典礼的主题是“四海同心、祈福中华”,风格将比以往更传统、扎实、厚重。届时,典礼上将有七大亮点出现。

亮点一:“祈福中华”活动将首次亮相黄帝陵清明祭祖活动的公祭典礼,将有来自地震灾区的少年儿童诵读“祈福中华赋”,敬献“祈福中华匾”。

亮点二:今年为黄陵祭祖特别拍摄了7个短片,每个短片不足3分钟,内容包括黄帝陵简介、黄帝文化、桥山历史、抗震救灾等方面。

亮点三:首位开启中国媒体看西方大门的“文化使者”靳羽西、家喻户晓的“学术超人”王立群、北京卫视王牌节目《身边》的当家花旦张栗坤和陕西电视台的著名节目主持人绍伟担任“典礼主持人”,典礼总导演由指导过《舞动陕西》的著名导演杨光担任。

亮点四: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也将专程赴陕西,参加己丑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并出席第十三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

亮点五:台湾将会有两个代表团前来参加公祭典礼,一个是由丁懋时、郭为藩、高铭辉等26位台湾名流组成的台湾太平洋文化基金会代表团,另一个是由刘源俊、徐泓、张己任等11名著名教授组成的台湾东吴大学代表团。

亮点六:被刑事界及司法界誉为“现代福尔摩斯”的美籍华人李昌珏博士将专程回国参加此次公祭黄帝典礼。据省祭陵办透露,在去年李昌钰博士访问西安交通大学时,就曾经表示过来陕祭拜轩辕黄帝的意愿。

亮点七:为配合公祭大典,省旅游局与黄陵县政府将组织寻根祭祖旅游周系列活动,今年的公祭活动还将增加100人的旅行社方阵。除此之外,4月1日至4月7日,凡组团前往黄帝陵旅游的游客团队,将享受到门票7折的优惠。4月5日上午,黄陵县还将专门为游客安排一个民祭活动,在游客中选取主祭人祭读祭文和敬献花篮。

据了解,4月4日上午9时50分,公祭黄帝典礼将正式开始。届时,陕西卫视与北京卫视将首次携手,向全球华人全程直播祭祖过程。同时,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上海东方卫视、香港凤凰卫视资讯台、香港TVB、台湾东森电视台、香港电台中文台和澳大利亚2CR中文广播以及西部网等60余家电视网络媒体牞都将转播祭祖大典盛况。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9-03-30

TOP

委员提案建议将清明黄帝陵祭祖升为国家级大典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即将到来,作为炎黄子孙的共同祖先轩辕黄帝又将受到众多海内外华人的祭拜。在这次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在陕的全国政协委员李晓东、王二虎、周一波、王西林联名提交提案,每年清明节黄帝陵祭祖活动由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共同主办,陕西省政府或国内各省轮流承办,国家主要领导人担当主祭,各省负责人率团、港澳台代表、海外各国华人代表共同参加祭祀,电视全球转播,把祭祀黄帝上升为国家级的大典。
四位委员在提案中写道,位于陕西省黄陵县桥山的黄帝陵号称“天下第一陵”,是海内外华人尊崇和景仰的地方。中华民族祭祀活动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祭祀黄帝的活动。此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几乎都曾经亲自或派人祭过黄帝陵。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无论是女真族执政的金国,蒙古族人当皇帝的元朝,汉族人做皇帝的明朝,满族人执政的清朝,都无一例外地以真诚和谦恭,隆重祭祀自己的祖先——轩辕黄帝。将黄帝陵祭祀活动上升为国家层面,这样有利于传播我们中华文化,有利于团结、有利于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增强全球华人的文化认同。

台盟陕西省委副主委、省台联副会长王二虎委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今天黄帝陵祭祖就是在表达全体中华儿女尊祖敬宗的民族感情,更是在表达整个中华民族追根溯源的文化认同。在多年工作中,他常能感受到很多海外华人、台湾同胞对中华民族的深深眷恋,黄帝陵祭祖就是他们表达民族认同的一种方式。纪念黄帝,缅怀先祖的丰功伟绩,对于打击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加快祖国统一步伐很有意义。
“今天,黄帝已经成为一个文明开启时代的象征、一个文化凝聚的标志。”王西林委员说,在全球范围内,有这样一个能够被所有中华儿女普遍接受的文化认同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黄帝既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旗帜,又是中华文明继续发展的力量源泉,也是中华儿女相互认同的文化标志。将祭祀黄帝上升为国家级的大典,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激励爱国热情,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来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post2_3456938_1.html

TOP

始于周代 约有2500年历史:清明节来历   
   
华夏文明 2008年04月03日 09:21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播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食的来历是跟一段历史典故有关。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他一道出逃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前程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来源:千龙网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喝糯米酒唱竹枝词 重庆特色的清明节习俗   
   
记者 杨娟 首席记者 刘邦云

华夏文明  2008年03月27日 10:41





荡秋千制粑蹴鞫放风筝植树扫墓踏青 清明活动图




    下月初,我们将迎来首次纳入国家法定假日的清明节。

    对阡陌纵横的农业中国来说,也许,清明只是刀耕火种的一个节气;对忠孝仁义的道德中国来说,也许,清明只是认祖归宗的一种祭扫;对诗词歌赋的文化中国来说,也许,清明只是才子佳人的一次邂逅……

    然而,您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吗?您能说说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吗?您能数数清明节的民风流俗吗?请跟我们一道去听听民俗专家、重庆老居民讲具有重庆特色的清明节。

    清明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

    起源故事表达“施恩不图报。知恩必报”之意,符合重庆人性格特征

    历史

    “清明在我国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重庆文史馆专家郭相颖告诉记者,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就划分出了二十四节气,清明本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后来逐渐融合了寒食节、上巳节的习俗,有了扫墓、踏青的传统。

    传说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介子推跟随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流亡国外时,曾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给重耳充饥。后来重耳当上国君后,逐一犒赏功臣,却不见介子推。原来介子推已带母归隐绵山。有人提议放火烧山,说介之推是个孝子,一定会背母出来。可大火烧光后,介之推还是没出来。人们上山一看,介子推和老母已抱树而死。


    晋文公悲恸不已,下诏命令百姓在这天都不准生火,以纪念介子推,俗称寒食节,人们习惯在这天携带冷食去扫墓。由于寒食节就在清明前一两天,两个日子逐渐合二为一。

    “这个故事有个意思,一是施恩不图报,一是知恩必报。”郭相颖说,这符合重庆人的性格特征。这个节日虽然古老,但现在许多市民以网上纪念馆、鲜花等方式度过清明,使这个古老的节日变得年轻。

    习俗

    扫墓春游一举两得

    “重庆人在清明这天,也有吃寒食的习俗。”86岁的杨钟岫老人说,过去人们扫墓时的“清明食品”,往往是锅魁加卤菜、凉菜。这种锅魁里面夹的“和菜”,由粉丝、莴笋丝、肉丝(或鸡丝),加上春芽凉拌而成。

    “小时跟大人去扫墓,觉得清明节好玩。”观音桥街道建北社区80岁的沈永英婆婆印证了杨钟岫老人的说法:扫墓一般都在郊外,相当于春游,一大家子人还会带上凉面、酒菜、糖果等食品,祭奠先人后,大家一起吃掉,又有耍的又有吃的,最高兴的就是小孩子了。

    采清明菜做清明粑

    沈永英至今忘不了那用“清明菜”做的清明粑,“去年我妹妹在四川达州做了清明粑,还给我带了几个来吃。”据说,清明粑有医药作用,由于清明和聪明读音相近,所以还有小孩吃了清明粑会变得聪明一说。

    “清明菜”书名叫鼠曲草,清明节前后,这种可吃的野草突然就茂盛了。城里只是零星地生长,河岸泥地里则是成簇成团成片的旺盛。一茎独立,小叶片,被覆白色细密的绒毛,三四寸高,粉粉的绿。清明节一过,顶端就开了小花,一小簇一小簇淡淡地黄。
   开花之前,将清明菜采回来,切烂,和着面粉、糯米面或玉米面,加上盐或糖烙成粑粑,放到鼻子边一闻,有股清明菜特有的清香味,放进嘴里一嚼,软软的糯糯的。

    携儿带女坟前倾诉

    家住大溪沟的78岁老人张淑慧,习惯在坟前对着去世的老伴诉说。几乎每年清明,她都会去看望老伴:一年的喜怒哀乐、油盐酱醋,都给老伴说说。今年要说的事特别多,首先是孙子考上大学了,这是大喜事,“抚育儿孙是我的责任,肯定要给老伴一个交代。”

    这种对话逝者听得见吗?也许听不见吧,但这种诉说能寄托心灵,怀念亲人。更重要的是,这种述说,跟随一起扫墓的儿孙都会听见。在扫墓的过程中,后人会了解自己的血脉传统,了解家庭的来龙去脉。

    郭相颖老人还记得小时候祖父带他去扫墓的情景,“我爷爷就给我讲,我们家是在清朝初年,从河南开封迁到铜梁来‘插占为业’的,就是带上两匹布、一坛酒,给当地人‘打招呼’,然后用竹块插一圈,这块地就是你家的了……”

    这种述说不是迷信,人们是借这样一种形式,表达亲情,提倡孝敬长辈,不忘根,有利于培养友爱精神,增进家庭、家族的团结与和谐。

    上坟挂青后继有人

    今年75岁的重庆日报老记者陈明信回忆,小时候过清明,流行“挂青”。

    他说,当时人们扫墓除了带上纸钱香烛外,还会带上一串用纸剪成的纸串,挂在坟前,用以招魂,俗称“挂青”。俗话说,“有儿坟上挂白纸,无儿坟上屙狗屎”,是否有“挂青”,成了一个家庭是否后继有人,是否兴旺发达,是否父慈子孝的标志。

   “挂青”这个传统实际上给后人提出了一个要求,每年清明,一定要到亲人的坟墓旁边看看。因为冬去春来,草木萌生,坟墓很容易损毁,有没有狐兔在穿穴打洞?会不会因雨季来临而塌陷?亲临察看,给坟墓添土除草,同时供上祭品,烧些纸钱,或者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达对死者的怀念。

    清明会家族传忠孝

    去年清明,陈明信老人还回到老家渝北区石船镇,参加了家族的清明会。

    参会的族人,按辈分依次坐定,由族中最老的人带头,在先祖牌位前举行仪式,首先放鞭炮,随后烧香叩头。一边拜一边给老祖宗汇报族人一年来的情况:哪家丰收了,哪个考上大学了,哪个参加工作了,哪些打工挣钱了……如果族中一名年轻人犯了法,则被视作耻辱,警诫他人。

    据了解,重庆许多大家族至今都还在举办清明会。几百上千族人聚在家族祠堂里祭祖。族长往往还会“训话”,宣讲族规,其内容主要是忠孝、勤俭、诚信等等,提倡父慈子孝、夫妻恩爱、妯娌和睦。

    郭相颖认为,类似清明活动,有利于“家庭”这个社会细胞的和谐,也就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一些好的传统,就这样一代代传承下来。”

    有的家族,甚至还筹集专门的资金,用来设立各种奖励、助学金等,鼓励族人向善上进。璧山县八塘镇张氏家族,还曾把清明会办成“趣味运动会”,以独特的方式祭奠祖先,增进族人感情。

    郭相颖介绍,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清明会被视为封建宗法思想的余毒被取缔,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又慢慢兴起。“其实,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活教材,比如清明会,它所包含的族权、夫权等腐朽的东西应当抛弃,但它所提倡的‘孝弟’等思想,就是尊老爱幼、团结互助,是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郭老建议,清明会也应与时俱进,用现代道德观念来充实其文化内涵,规范家庭关系。

   踏青放风筝好时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是一个哀伤的时节,又是一个快乐的节日。

    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的天是最明亮的。养鸽子的人,还会挑在清明节那几天“(孵)出小鸽儿”,因为他们觉得这两天出来的鸽子眼睛亮,飞得远,最聪明。

    “清明清明,又清又明。”在陈明信老人眼里,清明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光阴。风和日丽,所以人们都选择在这时出去春游踏青。许多人家还会带上风筝去郊外放。这是因为南方的风往往没有确定的方向,乱吹一气,但在立春以后这段时间,风向一致,没有狂风暴雨,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

    在川东一带,如陈明信的老家江北县(现渝北区),过去扫墓时还要请人“打耍锣”,锣鼓队有专门的曲子应景助兴,只是现在已不多见。

    寒冬过后,又正是大量耕种时候,人们借着出门扫墓踏青的机会,请求祖先保佑新年有好收成。所以,清明祭祖又带着一种为新年奋发图强誓师的意味。

    扫墓祭祖这样一个严肃、沉重的日子,为什么又有踏青、放风筝等欢快的活动?西南大学民俗学家余云华说,在中国民俗中,快乐的成分很高,俗话说“红事白事都是喜事”,人们会把悲伤的事情快乐地过,主要是为了励志,逝去的人走了,活着的人还要好好生活。

    喝糯米酒唱竹枝词

    重庆工商大学教授熊笃说,根据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记载,重庆人过清明,还喜欢喝糯米酒,唱竹枝词。

    我们看看刘禹锡在奉节写的诗:“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盈杯,昭君村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永安宫,传说三国时刘备修建,位于奉节师范学校的校园内。直到今天,每逢清明,正是插秧播种的时节,许多奉节人会酿造米酒,散发出浓郁的芳香。他们在芳香中插秧,有时还唱起悠长的山歌。

    熊笃介绍,在古代,清明节是文人墨客诗兴大发的日子,清明诗歌在二十四节气诗歌吟咏当中独占鳌头。同样的清明诗篇,面对风中飞舞的梨花,宋人吴惟信在享受着“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的闲适,明人高启则在战乱中凭生“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的慨叹。而面对芳草萋萋的荒冢,南宋高翥生发了“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的感怀。北宋黄庭坚则抒发了“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的郁闷。

    麻乡约传递乡情浓

    据传说,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时,麻城大批迁徙农户远离故土,思乡心切,每年在清明等时节,推选不负众望者,带上死去人的头发、信物、钱物等回到自己的老家湖北、江西、广东等地祭祀祖先,告诉他们在四川和重庆生活得很好。

    相约成习,成为我国通信史上的一大创举,也为明朝中叶民信局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后因战乱和山川阻隔,这一习俗才间断了。但随着历史进程,“由“麻乡约”带动的乡情传递,至今绵绵不绝。



来源:重庆晚报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小议清明节戴柳习俗的原始内涵

柳作为一种和原始农业生产没有直接关系且不能为人们提供实用果实的植物,能够受到原始人的神化和崇拜,与它超常的生命力和繁殖力是分不开的。原始人希望获得柳树的生命力和繁殖力,向柳祈求生殖的力量,便产生对柳的生殖崇拜,其本质含义是祈求生殖的力量,从而达到自身繁衍的目的。后世围绕着柳所产生的一系列以祈求生殖为目的的习俗都是对柳的生殖崇拜观念的遗存。
古时三月上巳节有临河祓禊、戴柳踏青的习俗。三月三的生殖意义已为学者们证实。所谓祓禊,就是到河滨沐浴,其原始意义是向水祈求生殖力量,是水生殖崇拜的体现 。戴柳也同样具有祈求生殖的意义,人们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获得柳的生殖力量。清明节戴柳的原始意义也同样是祈求生殖的,因为清明节和上巳节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清明节包含着许多上巳节的因子。《北平风俗类证》记云:“清明,妇女儿童有戴柳条者,适时柳芽将舒卷如桑椹,谓之柳苟。”又曰:“清明戴柳于发。”清初《帝京岁时记胜》记载:北京三月“清明日摘新柳佩戴,谚云:‘清明不戴柳,来生变成狗。’”《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浙江临安县“清明节前两日谓之寒食。人家插柳满檐,青倩可爱,男女亦咸戴之,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之谚。”从戴柳者为妇女和儿童可以看出,人们是在向柳祈求生殖的力量和生长的庇佑,而两句谚语则体现了人们希望借助柳的生殖力来获得永生。至于后来的上巳节、清明节戴柳、插柳是为了禳灾辟邪的说法,当是柳的生殖内涵的演化。

[ 本帖最后由 柱子 于 2009-4-13 23:21 编辑 ]

TOP

在古诗里触摸清明

中国新闻网 2010年03月24日 14:57 来源:金陵晚报


  春分一过,清明再来。当我再一次细览古籍,不禁惊愕地发现,清明的意境原来是如此的博大和深远。

  清明是哀伤的。这是众多诗人对清明定下的主调,不然为什么选在这一天祭祀和扫墓呢?白居易有《寒食野望吟》诗:“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写的正是清明节扫墓祭祀,缅怀先人,追悼亡灵的凄惨情景。再看苏轼的名篇《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首词语言纯用白描,自然真切,毫无斧凿之痕,用词凝炼深沉,音响凄厉。全词句句有声,催人泪下。

  清明是美好的。阳春三月,杨柳依依,百花竞艳,正是赏花踏青的好时节。宋朝诗人文彦博的《清明后同秦帅明会饮李氏园池》一诗就写出了人们在清明赏花的愉快心情:“洛浦林塘春暮时,暂同游赏莫相违。风光不要人传语,一任花前尽醉归。”北宋诗人陈与义所写的《清明》诗,也洋溢着春的气息:“街头女儿双髻鸦,随风趁蝶学妖邪。东风也作清明节,天遍来禽一树花。”清明是良辰美景,游春是赏心乐事。

  清明是深邃的。且看黄庭坚的《清明》:“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诗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从死想到了生,想到人生的意义,可谓发人深省。

  古诗里的清明,就是这样意象万千,意味悠长。但无论是烟雨蒙蒙,青草离离,还是哀思悠悠,悲情渺渺,它带给我们的,总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慰藉和文化上的代代传承。

TOP

台湾式清明节这么过?

中国新闻网 2010年03月23日 10:19 来源:北京青年报


  祭祀完毕后,回到姑爷家里已经到了中午。不能忙于吃饭,要先为神明准备三样水果,拜完后将水果再加上饭菜一起拜祖先

  清明节是全球华人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去年我去台湾省探亲,曾跟随姑爷过了一个“台湾式的清明节”。

  每年的4月5日是台湾的民族扫墓节,很多人会以祭扫的方式追思先人,教育后代饮水思源,他们一般从农历二月底到清明前后会选择一个吉日来扫墓。台湾地区一般土葬扫墓要选在上午10点至下午3点前进行,忌在天未亮以及太阳下山后扫墓,家家户户门前都插着柳条和艾条。

  清明节那天,我和姑爷一起来到他父亲的墓地,这是一个规模较大的陵园,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在扫墓时,姑爷先将彩色的压墓纸平均压置在坟上,每张纸压上小石头,还得放一沓在墓碑上,这一动作称“挂纸”,象征盖厝瓦以示该坟是有后代子孙修整和祭祀。然后点香先拜守护神“后土”,烧化金纸后,再拜祖先,烧化银纸,烧完后再将纸灰上洒一圈酒称为“奠酒”。整个过程,姑爷一脸的庄重,没有和我说一句话。

  接下来姑爷在墓前郑重地摆上鸡肉、发糕、莲雾、烧鹅等供品,当然少不了薄饼,这种薄饼的形状像圆形的茶盘,将鸡丝、蛋丝、豆腐干丝、鲜虾、花生米、紫菜、冬菇等包在薄饼里,卷起来像个巨型的春卷,是当地著名的小吃。墓前还有一碗白米饭和一小碟咸菜。姑爷解释说,这是给鬼神吃的,希望他们照顾地下的父亲。做完这一切,姑爷深情地在墓前磕了三个头,嘴里念念有词。最后收拾供品时将拜过父亲的蛋在墓碑上敲破,再将蛋壳洒在坟上以示“脱壳新生”,据说会带来好运。

  祭祀完毕后,回到姑爷家里已经到了中午。不能忙于吃饭,要先为神明准备三样水果,拜完后将水果再加上饭菜一起拜祖先。在他父亲的牌位前,姑爷准备了其生前爱吃的几样菜,有荤有素。另外,还要拜地基主,只要有饭有肉有菜即可。当地人一般认为地基主是楼房的地基神,一栋大楼只有一位,所以拜地基主是在房子大门入口处摆设贡品桌,姑爷站在贡品桌与大门中间,朝房子内拜,还要呼请大楼的地基主,报上自己的门牌号码,以求大吉大利。

  冯硕

TOP

日本人不过“清明节” 韩国取消清明公休

新浪  2010年04月02日17:50  环球时报


  环球网记者杨虹、宋伟钢报道,4月5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在这一天,中国人通过扫墓等活动祭典和追思自己的祖先。近年来,清明节文化也随着公休日的出现而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传统文化上与中国有相似之处的日本、韩国,在对待清明节上却大相径庭。

  日本全境仅一地过“清明” 其日语发音与汉语相近

  日本作为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在文化上和我们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比如中国4月5日的清明节,他们并不过。

  严格的说,日本全境只有冲绳岛渡过清明节,并且也是通过扫墓等活动祭祀祖先。有意思的是,日本冲绳岛的居民将“清明”念做“SHIMIN”,和中国的“清明”发音很接近。

   韩国清明节取消公休 集体植树过节

  韩国的清明节也是公历4月5日,同时这一天还是韩国的植树节、寒食日。同中国一样,现代社会传统节日的气氛越来越淡,因此韩国人更多的把这一天当做植树节来度过。2006年以前,这一天在韩国属于公休日,全国放假。不过现在,清明节不再是韩国的公休日。

  4月5日这天,韩国人一般会组织大家去植树。但是,还有一些民间流传的风俗,主要去为先人“省墓”,看看墓前的草皮是否平整,修缮脱漏的草皮,韩国人称其为“改沙草”,还会在墓前放上水果和撒上酒水,以示祭奠。

TOP

西宁印迹:西宁人的清明节风俗

新浪  2010年04月02日09:49  青海新闻网-青海日报


  青海新闻网讯 清明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是我国民间重要的八节之一。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

  西宁人过清明节,有些独特的风俗。西宁人的清明节从春分过后就开始了,俗称“田社”。从田社开始,就要准备上坟扫墓,每一天都可以去扫墓,一直到清明节。到了清明这一天,就不能再扫墓了。这一点颇有寒食节的古风,西宁人的风俗和外地人只在清明节这一天扫墓还是有点区别的。

  上坟扫墓是个很重要的活动,为此,整个家族要提前商量,细致安排。有的家族认为姑娘女婿是亲戚,还要专门提上礼物去邀请。所以,田社上坟也是一次家庭团圆的机会。到了上坟的日子,以家为单位,人们带着祭祀用品和食物去上坟。传统的祭祀品是纸钱、黄表纸、冥币,还有12个大馒头,准备的食物有酒、米汤、奶茶、肉类,到坟上烧过纸后,就点燃煤火,把各家带来的食物集中起来,放在火上烧热了吃。男人们猜拳行令,喝得痛快淋漓。女人们坐在一边拉家常,顺便拾点撒在坟头上的祭祀品,拍拍土就吃了。据说,吃了坟上的祭品后牙就不会再疼了。孩子们更是撒欢,拿着风筝在坟地里跑,脚下的尘土便一股一股地冒起来。可怜地下的老祖宗不知是否享受到了子孙们送来的纸钱和祭品,反正是活人带来的美食仍被活人吃掉了。吃完抹抹嘴,还要自我解嘲地说一句:“先人的名义,我们的嘴。”

  吃饱喝足,该下山了。临走前还要举行一个仪式,由族中长辈挑选几个比较整齐的馒头,从首辈老祖母的坟上往下滚,子孙们围着跪成一圈,馒头滚到谁的怀里,谁就眉开眼笑。因为据说得了馒头的人就有好运道,没子女的人可以生孩子、没成家的人就能找上对象、读书的人可以考上大学、没工作的人也能找到好工作……总之,这个馒头就是一个福星,能保佑一切愿望都能梦想成真。吃喝完毕,收拾好滚到怀里的馒头,一家人慢悠悠地下山。途中,若遇上乞丐或者放羊娃,就把背篼里的馒头和剩菜全部给他们。因为这一天是祭祖的日子,也就是行善的日子,要让祖先看看,他的后代们也是乐善好施、积德行善的人。所以在过去,祭祀品一般都不拿回家,全在路上施舍完了。现在当然没有这种传统了,也不再带着食品到坟地里吃喝,而是扫完墓下山,找一家饭馆或农家乐,坐在热炕上消停吃喝。

  很早以前,西宁人过清明节还有一个习俗,扫完墓回家后,女人们要在这一天洗头、理发。旧时的女人是不剪头发的,平常只是绾个纂儿。在这一天,把纂儿打开,由家中的妇女们互相帮着修饰、打理一下。熬一罐浓浓的胡麻水,抿到洗干净的头发上,再梳一个光光亮亮的髻子。发髻也有很多名堂,什么元宝髻、朝阳髻、丹凤髻……这里不一一列举了。老太太们摸着新梳的硬邦邦的喜鹊尾巴髻子,咧开没了牙的嘴便笑了。有一句俗语:“抿了水涝涝,阿奶再不老。”

  现在这些习俗渐渐消失了,但人们还在过清明节,不仅是为了缅怀先人,还可以在这个春风拂面、柳枝吐绿的季节里,走到户外,拥抱大自然。(作者:贾文清)

TOP

怀念的味道——清明食俗

2010年04月02日08:49  来源:《重庆晚报》

  


清明菜



马兰


  编者的话:“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不知不觉,清明节又到了。不仅勾起人们对先人的缅怀之情,也撩动今人对小康幸福生活的期盼。这期博客,特推出“怀念的味道——清明食俗”,让我们一起重温那些流芳后世的“杏花村”吧。

  记忆中的草香

  福元 blog

  清明节(又称寒食节、三月节或是上巳节)作为我国传统八大节之一,意义非常特殊,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的人通常在这一天祭祀祖宗,缅怀先人。在旧习俗中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就描写了清明时节这种特殊的气氛。

  农历三月,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正式外出踏青,感受自然之美的好时节,因此在民间,清明节外出踏青,放风筝,插柳也成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过,包含在清明节中的一些饮食文化却常常容易被人们所忽略。因为清明节不似端午般全民包粽子,在我国各地,流传的清明食俗各有不同,下面就为您一一介绍。

  清明粿

  福州特制的“菠菠粿”,也叫“清明粿”。是福州特有的清明节供品,是用菠菠菜(生长于南方的一种野菜,可食,味甘,性凉,捣烂压成汁呈青绿色)压榨成汁,渗入米浆内揉成粿皮,以枣泥、豆沙、萝卜丝等为馅捏制而成的。造型比较简单,菠菠菜的青绿色赋予菠菠粿以春天的绿意。

  记得小时候,每到清明,在福州几乎每一家每一户都会包上很多的菠菠粿,还会送给在福州的外地人,那透着浓浓青草味的香甜,成为不少福州人在清明节时难忘的回忆。

  乌稔饭

  在闽东的畲族地区,每年的清明时节,家家户户都要蒸食乌稔饭,不仅自己吃,还会送给同住的汉族朋友。

  “乌稔饭”的制作方法并不繁杂,将采摘下来的乌稔树叶洗净,放入清水中煮沸,捞掉树叶,然后,将糯米浸泡在乌稔汤中,浸泡9小时后捞出,放在蒸煮笼里蒸煮,熟时即可食用,颜色乌黑但却米香扑鼻,别有一番风味。

  润菜饼

  在泉州、厦门等闽南地区,清明节是有吃润菜饼的习俗,润菜饼类似于福州的春卷,以面粉为原料摊成薄皮,中间包上馅料,卷起来吃。不过闽南各地的润菜饼所包的馅料却大有不同,在泉州萝卜丝、肉丝、蚵煎、芫荽等混锅菜肴,在晋江,包润菜饼的馅料能摆上整整一大桌,豌豆、豆芽、豆干、鱼丸片、虾仁、肉丁、海蛎煎、萝卜菜应有尽有。而厦门的润菜饼则最为复杂,晋江饼所用的馅料他全有,此外还要加上笋、鱼、油酥扁鱼干、油炒韭,再蘸上芥末、辣酱、甜酱,这才叫地道的厦门“薄饼”。

  青团子

  在我国南方其他地区,也有类似“清明粿”食品,不过用于混在糯米中青草汁与粿中所包的馅料不尽相同。在江西地区用艾草,江浙地区则多用酱麦草等植物。而馅料既有芝麻、花生酱、白糖做的甜馅,也有香菇、笋丝、肉丝、腌菜等制成的咸馅。

  炒螺蛳

  古谚说:清明螺蛳端午虾,重阳时节吃爬爬(蟹)。螺蛳虽然一年四季都有,但只有清明之前的没子的螺蛳最好吃,螺蛳肉在清明前又是最肥美的时候,古来就有“清明螺,抵只鹅”的说法。至于螺蛳的烹调方法,福州人常与红糟烹制,而喜好吃辣的人们也常用辣椒来炒,不失为一道下酒好菜。

  子推馍

  在寒食节的发源地山西,在清明时节总要吃上一个子推馍。子推馍外形类似古代武将的头盔,重约250—500克。馍面中夹有核桃、红枣、花生,称为“子福”。子推馍可以长期保存慢慢使用,风干后能保存到来年清明。

  炸馓子

  老北京人过清明,则喜欢吃炸馓子。炸馓子是一种油炸类的面食,用面粉、糯米粉加盐或蜜、糖,搓成细条,油煎而成。形状各异,或为麻花,或栅状,香脆精美,起于寒食节禁火,用以代餐,因此在古代又被称为“寒具”。记得小时候,福州也有不少卖炸馓子的地方,不过近年来,几近绝迹。

  王宜 blog

  清明时节应时野菜

  今年的清明节又到了,又有时间可以郊游亲近大自然了。走到郊外田间,就想起小时候的童谣“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这时气候温和,杏桃开花,草木萌发,农忙春耕开始了,人们处处感到清新明朗的爽悦心情。此时吃些应时野菜,可调和阴阳,平衡膳食,以养肝脾,保持心情舒畅。

  在此介绍一下清明节假期关注的应时野菜:苦菜、马兰头。

  苦菜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有生长,又有叫苦蕈菜、苣菜、败酱等。苦菜顾名就能知其属性是味苦性寒,清热凉血,解毒,消肿排脓。苦菜中还含维生素C及大量铁质,蛋白质、脂肪、糖类、胡萝卜素、维生素B及钙、磷等。此时食用清热凉血,降内热减少因内热而外感风寒的疾病。

  马兰头,又有叫马兰、螃蜞头草、田边菊等,我国大部分地区路边及田野有生长,也有人工栽培。其含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A、蛋白质、脂肪、钙、铁等,味辛性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对于口腔溃疡、咽喉肿痛、血痢等都有一定食疗作用。我们把马兰煮熟加调味后,美味可口,为家庭喜食的蔬菜之一,并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经常食用可达清火明目之目的。

  如把马兰洗净烫熟切碎,拌香豆腐干丝,经常食,适用于咽肿痛,目糊,内火重,能清热凉血;马兰洗净,捣烂取汁分服,适用于吐血、牙龈出血、高血压、皮下出血、创伤出血,能凉血止血。

  清香甘甜的清明菜

  红猪 blog

  其实,关于这种植物有很多种喊法。有人叫灰灰菜,主要是因为它叶子上那一层白色的茸毛而来的。但这个名字和另一种野菜的名字重合了,不方便大家记忆。还有朋友叫它兔耳朵,她说是自己取的名字,因为长长白白的叶子和兔子的耳朵还真有一点相似。看来朋友的想象力还是满丰富的。

  今天,为了记录下这个野菜,所以查了一些相关的资料。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这不起眼的野草,有这么强的功效。

  阳历3月,对于刚刚经历过一个异常寒冷的冬季的成都来说,清明菜在这个时候还没有发出嫩芽,采来吃是老了一点,不过天气实在太好了,这样艳阳高照的日子,在田野里发现了它,那也就不客气了,先采一些回去吃吃尝个鲜,等清明节前后,再来采些嫩的吃也不迟,毕竟,现在能吃到这些东西的机会真是太少了。

  清明菜很好认,因为它实在太普通了,在田间地头,山林溪边到处都有它的身影。一般来说,背阴地方的清明菜要嫩一些,向阳的地方则要老一些。因为现在时间还太早了,在田里长满了一片片白白的清明菜,老远就看到了。朋友也很高兴,很热心的帮我采摘起来。其实吃是其次,重要的是过程,一份寻找故去记忆的过程。

  其实对于我来说,对于清明菜已经没有什么很深的印象了。不过对于比我大两岁的康GG来说,一说起清明菜就是一副口水直流的样子。他还告诉我了详细的清明粑的做法,现摘录如下:

  1.将清明菜洗净,用开水焯一下,焯菜的水不要倒掉,因为还可以用来和面。这样做出来的粑粑绿绿的,很好看。

  2.将焯过水的清明菜切细,然后用糯米粉调成较稠的糊,放一点点糖就可以了。因为菜本身含一点点甜味。我为了成品硬实一点,在糊糊里,还加了一点点慈姑(荸荠)的细粒。

  3.在煎锅里倒上一点点油,把面糊摊在上面,煎到两面金黄即可。

  当清明粑还在煎制的时候,我就能闻到它特有的一股清香,再看看金黄中透露绿色的清明粑,真的是感觉太幸福了。不过,因为太激动的关系,我把我这次采到的所有清明菜都放在里面了,菜过多,加上有点老,吃上去口感不是很好,颜色也深了一点,不过我还有机会,因为在清明的时候,我还能找到这种可爱的野菜,再做上一回好吃的清明粑,让朋友们都尝一下。

  原料名称:清明菜

  原料别名:鼠耳草、田艾、佛耳草、寒食菜、白芒草、黄花曲草、追骨风

  原料分类:蔬菜类及制品

  食用提示:每次60~90克

  蒸清明粑做法:

  主料:小麦面粉 800g 清明菜 500g

  调料:白砂糖

  烹饪方法:

  1.清明菜洗干净,捡掉杂质纳盆。

  2.加入面粉,白糖,清水和匀,成干稀适度的菜面浆。

  3.将包谷叶洗干净,包上菜面浆对折过来,上笼蒸熟即成。

  制作提示:

  1.本品需包谷叶适量(玉米叶)

  2.在制清明菜面浆时,面浆不能太干了,应有浆状,这样蒸出的成品菜带糯性且软绵。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