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间文学210课堂第四小组(高松朝)

黄鹤楼文化底蕴

黄鹤楼故址在武昌黄鹤山(即蛇山)的黄鹄矶头,
相传始建于三国吴黄武年间, 历代屡毁屡修。昔日楼
台, 枕山临江, 轩昂宏伟, 辉煌瑰丽, 峥嵘缥缈, 几疑
“仙宫”。传说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齐谐志》), 费祎
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太平寰宇记》)。
黄鹤楼不仅因其诱人的美景而名扬宇内, 更有
历代文人的题诗、题词使其名声大振。崔颢、李白、孟
浩然、岳飞、贾岛、陆游等皆慕其名来游并留下了自
己的诗作。1927年毛泽东考察完湖南农民运动后来
到武昌, 写下了著名的《菩萨蛮•登黄鹤楼》:“茫茫九
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空南北。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
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可见人们对黄鹤楼是
钟爱有加。

TOP

李白与黄鹤楼

唐代大诗人李白于黄鹤楼更是情有独钟,
看看李白有关黄鹤楼的诗歌便知分晓: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
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为迁客去江沙, 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
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
———《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
黄鹤高楼已槌碎, 黄鹤仙人无所依。黄鹤上天诉
玉帝, 却放黄鹤江南归。神明太守再雕饰, 新图粉壁
还芳菲。一州笑我为狂客, 少年往往来相讥。君平帘
下谁家子, 云是辽东丁令威。作诗调我惊逸兴, 白云
绕笔窗前飞。待取明朝酒醒罢, 与君烂漫寻春晖。
———《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槌碎黄鹤楼》
黄鹤西楼月, 长江万里情。春风三十度, 空忆武
昌城。送尔难为别, 衔杯惜未倾。湖连张乐地, 山逐泛
舟行。诺谓楚人重, 诗传谢眺清。沧浪吾有曲, 寄语棹
歌声。
———《送储邕之武昌》
不仅如此, 李白还因对黄鹤楼的偏爱与魂牵梦
萦, 写下了震今烁古的名篇《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具有清新飘逸风格的李白, 由于性格上不受拘束, 艺
术上崇尚“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的审美, 所以写
得最多的是拟古之作和歌行, 如大家所熟悉的《将进
酒》、《行路难》、《蜀道难》 等, 很少写格律严谨的律
诗, 但这首登临怀古之作却是脍炙人口的律诗, 且是
七律中的精品。

TOP

李白与黄鹤楼2

传说李白作成此千古佳作与崔颢的《黄鹤楼》有
一定的渊源关系。当大诗人李白当初来到黄鹤楼, 诗
兴沛然, 正欲援笔题诗之时, 蓦然见到崔颢新题的
《黄鹤楼》诗, 读后非常佩服, 觉得自己再题诗恐怕无
益, 于是便即兴作了一首打油诗来抒发当时的感慨:
一拳击碎黄鹤楼, 两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
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因此暂时止笔而去。李白服善,
但不服输, 他一心想和崔颢比个高低, 离开黄鹤楼不
久写了一首《鹦鹉洲》:“鹦鹉来过吴江水, 江上洲传
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 芳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
香风暖, 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 长洲孤
月向谁明?”吟哦多遍, 总觉得缺少新意, 很不满意, 他
经常为此事感到遗憾。可谓好事多磨, 天宝年间, 李
白受奸臣排挤, 被迫离开长安, 后漫游金陵, 得见凤
凰台, 触景生情, 感慨时事和个体生命的变迁, 欣然
命笔。
此诗开篇以凤凰的传说起笔, 表达对时空变幻、
人生无常的慨叹。凤凰是吉祥物, 据《江南通志》载:
“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 犹有陂陀, 尚可登
览。宋元嘉十六年, 有三鸟翔集山间, 文彩五色, 状如
孔雀, 音声谐和, 众鸟群附, 时人谓之凤凰。起台于
山, 谓之凤凰山, 里曰凤凰里”。当年凤凰来游, 象征
着王朝的兴盛, 可如今已是凤去台空, 六朝的繁华也
一去不复返了, 只有滔滔长江水依然独自不停地向
东流去, 真是“惟见长江天际流”啊。孔夫子曾在川上
曰: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可见只有大自然才是永
恒的。
“凤去台空”后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 诗人不禁
想起“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吴大帝, 风流倜傥的六朝
人物, 以及众多的统治者, 他们都已经被埋入坟墓,
成为历史的陈迹; 就连那巍峨的宫殿如今也已经荒
芜破败, 一片断壁残垣。煊赫与繁华究竟留给历史什
么可以值得纪念的东西呢?人生短暂, 山河依旧。作者
在此吊古伤今, 经安史之乱后, 鼎盛一时的唐王朝已
走向颓败, 这似乎是定数, 也是天意, 其中有一条看
不见的绳索在牵系着历史的轨迹。
此时此刻, 我能有何作为呢, 一心想为朝廷效
力, 却报国无门, 因为长安已经被浮云所遮蔽。陆贾
《新语篇》:“邪臣之蔽贤, 犹浮云之障日也”。这让我
想起《世说新语》那个著名的典故, 据说晋明帝小时
候坐在晋元帝膝上, 元帝问他, 长安远还是太阳远,
明帝答说长安近太阳远, 因为听说有人从长安来, 没
听说有人从太阳来, 元帝为他的聪明高兴, 第二天便
当着群臣面前再问明帝同样的问题, 没想到明帝却
答说, 太阳近, 长安远, 因为抬起头来见得到太阳, 却
见不到长安。晋代原都长安, 永嘉大乱之后南渡, 晋
元帝时改都金陵。与唐代因为安史之乱而迫使太子
即位于灵武的情况很类似, 因此李白诗末二句“浮云
蔽白日”也是指玄宗宠幸杨贵妃、杨国忠, 茺废朝政,
而导致安史之乱, 长安沦入胡人手中。李白写这首诗
是由怀古而引发怀君之思, 加以感伤自己因遭小人
谗言所害而被贬谪, 登上凤凰台, 望不见长安, 内心
的痛苦溢于言表。

TOP

崔颢与黄鹤楼01

说到此处, 再来看看崔颢。崔颢, (公元704年———
754年), 汴州(今河南开封)人。他生活在经济繁荣、文
化昌盛的开元、天宝时代, 与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
列为文学知名者。他的传世诗作只有四十多首, 题材
较为广泛, 有写妇女的, 也有写边塞的, 但写山水的
诗更多, 最有名的还是他三十多岁漫游荆鄂间写的
那首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黄鹤楼》。诗文如下: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
楼, 登高眺远, 泛览眼前景物, 浮想联翩, 即景而生
情, 诗兴大作, 脱口而出, 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 又
饶有风骨。诗篇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引出内心感受, 景
寓情中, 意中有象。仙人乘鹤, 杳然已去, 永不复返。
仙去楼空, 惟留天际之悠悠白云, 此处既含有岁月不
再、世事茫茫的感慨, 又隐隐见出黄鹤楼的莽苍气象
和挺拔英姿。诗虽不协律, 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
是信手而就, 一气呵成, 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李白作的几首有关黄鹤楼的诗在成就与声名上
似乎不如崔诗, 然而世人却往往喜欢将李白的《登金
陵凤凰台》与崔颢的《黄鹤楼》相提并论。

TOP

崔颢与黄鹤楼02

宋元评论家认为, 李诗学崔诗。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一
在《黄鹤楼》诗下注曰:“世传太白云:‘眼前有景道不
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遂作《凤凰台》诗以较胜负。”
元人辛文房 《唐才子传》 卷一也记载了李白登黄鹤
楼, 因见崔颢此诗, 即“无作而去, 为哲匠敛手云”。吴
昌祺在其《删订唐诗解》一书中批评《登金陵凤凰台》
说:“起句失利, 岂能比肩《黄鹤楼》”刘克庄在其《后
村诗话》中说“:今观两诗, 真敌手棋也”。
其实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上, 崔诗都
不如李诗。崔颢用“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
楼。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这四句来开
篇, 写黄鹤飞仙的典故, 可谓头重脚轻。李白只用“凤
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两句诗就概括出凤
凰台的传说并及眼前景物。李诗字少而容量大, 崔诗
字多却容量小, 从艺术手法上看, 李诗较崔诗简洁。
同时, 因为崔诗用了一半的篇幅仅仅写了黄鹤楼的
传说, 接下来的过渡就显得非常局促, 诗人只好用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来引出尾联的
感叹。但是“汉阳树”“、芳草”与“乡关”的联系显得嗳
昧, 没有给予明确的交代, 给读者一种断裂的感觉。
而李诗用“三山一水”来承上启下, 再由云遮山想到
云蔽日, 由此引出看不见长安的愁绪, 结构紧凑, 符
合逻辑。崔颢在诗中是为自己个人的归宿而“愁”, 其
登楼眺的情怀是消极的。李白的“愁”是关心国家的
前途和命运, 具有积极的政治意义。

TOP

黄鹤楼历来享有“天下绝景”的美誉, 与湖南岳
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南京凤凰台
如今也是旅游名胜。此二宝地, 鄙人目前只是与之神
游, 待有一日, 登黄鹤楼而把酒临风, 临凤凰台而览
江, 感受李白当年“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
洲”的意境, 今生无憾矣!

TOP

武昌黄鹤楼素以江南胜景著称于世,她那独特
的风采虽历经千百年而仍然令人神往.但是长期以
来,在关于黄鹤楼的问题上存在着不少似是而非的
说法.本文试就有关的资料做一点整理,以冀引起
必要的注意和重视。
一、黄鹤横的始建与终毁
古黄鹤楼究竟始建于何年,其确切时间已无可
考,但多年来却流行着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孙吴时的
说法.其实这一说法是不确实的。
查《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载:“(黄武)
二年春正月,曹真分军据江陵中州.是月,城江夏
山.”据`太平寰宇记》卷112引《武昌记》云:
`大帝筑城于江夏山,为江夏城,即今郡.’那么
《三国志》中所说的筑于江夏山之城应即是江夏
城.《太平寰字记》该卷又引《江夏记》说:“(江
夏)一名夏口’,按《后汉书•刘表传》载`刘备
奔夏口,,唐代李贤注即称:`夏口,城,今之鄂
州也二而唐代《元和郡县图志》卷T2又指出:
口那州……州城本夏口城,昊黄武二年城江夏山以
安电戍地也’.可见史科上记载的孙吴黄武二年在
江夏山所筑之城就是夏口城,也就是唐代的鄂州
撼,今天的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此外《水经注》
卷35所说的`黄鸽山东北对夏口城,魏黄初二年孙
权所筑也.,应该指的也是此城此事.

TOP

但据《三国
志•吴书•吴主传》载:.(魏黄初二年)八月,城
武昌.,此武昌实为今日之湖北省鄂州市,与夏口
城并非一地,所以《水经注》记载的筑建夏口城的
年代应误,当以《三国志》为正,不过其中所记孙
权筑夏口城之事则与其他诸书相合。如果把对《水
经注》的此项修正考虑在内,那么有关的史地典籍
中毫无例外地都只有孙吴之时(黄武二年)筑建夏
口城、江夏城的记载,而无片言只语述及筑造黄鹤楼
之事.有的文章曾明确指称《元和郡县图志》中有
黄鹤楼始建于黄武二年的记载①,其实从前面引述
该书的一段文字就可以看出,这里显然是把.吴黄
武二年城江夏山”之事误植为筑黄鹤楼之举,而这
一点也正是历来讹传黄鹤楼始建之年的症结所在.
人们不仅往往讹传黄鹤楼始建之年,而且也常
常误述黄鹤楼终毁之时。

TOP

古黄鹤楼自最初修建以来屡建屡毁,最后一次
焚毁于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这以后一直到
1981年10月,在武汉市人民政府的主持下才有重建
黄鹤楼的盛举.所以从清光绪十年以后直至新的黄
鹤楼建成这段时间内,武昌应绝无黄鹤楼之迹,但
在有些著作和文章中却偏偏记述了这段时间内的黄
鹤楼实体.这有几种情况:
1.误称焚楼时间.如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
析》于崔颇《黄鹤楼》诗题注称:“民国初已毁于
火.,显然不确.2.讹传黄鹤楼于修建长江大桥
时折除.此说流传很广,如湖北日报19TS年10月9
日郭柏年《黄鹤楼》文、袁坷《(中国神话传说辞
典)摘抄》②即均从此说.又19了8年11月出版的
《辞海》修订稿《厉史地理分册》`黄鹤楼”条本
未采用此说,但在《辞海》(1979年版)该条中却
又缀上了`解放后兴建长江大桥时已拆除’的字句,
可谓误甚.3.记述他人登临黄鹤楼。如武汉市政
协文史办公室整理的《孙中山先生花临武汉五日
记》⑧中说,一九一二年四月十日下午“中山先生
循黄鸽矶由汉阳门进城,至黄鹤楼.……夕阳返照,
黄鹤楼披上了一袭金色的晚霞.中山先生登楼,极
目远望.下楼后至抱膝亭、吕祖阁,••一”.这个记
述当然也是不准确的.4.记述本人亲见黄鹤楼.
如现代作家曹聚仁在其回忆录《我和我的世界》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中记述他1921年到武
汉投考武昌高师的经历时就写道“武昌的胜迹,
我只到过黄鹤楼,登楼凭栏,对着浩浩江流,不禁
大哭了一场.”书中还说:“等到一九三八年夏
初,我重到武昌,已经面目一新,徐了黄鹤楼旧
迹,其他什么都不认识了.”其实1921年并无黄鹤楼
可供登临凭栏,1938年也没有黄鹤楼旧迹可以认
识,这些记述都不准确。

TOP

上面所列的第2、3、4项情况,究其原因很
可能是把当时黄鹊矶上的其他建筑物如纯阳楼和奥
略楼当成了黄鹤楼。我们看《孙中山先生花临武汉
五日记》记载的孙先生的演说中称“今天我来到武
昌城头,奥略楼下”,恰可说明孙先生当时“登“
“下”之楼正是奥略楼而非黄鹤楼.
当然,“黄鹤楼”一词在武汉群众的口语中长
期以来也曾作为一个通用的地名而使用,它所指的
是古黄鹤楼所在之地黄鹊矶而不是黄鹤楼的实体.
有的著作如郭沫若《洪波曲》、徐铸成《报海旧
闻》就都曾提到了三十年代的“黄鹤楼,,但由于
这些记述都是以此来指称黄鸽矶的,因此皆不为有
误.对于毛泽东同志《菩萨蛮》(茫茫九派流中
国)一词的题目`黄鹤楼”,我们也应作如是观。
此题目毛泽东同志曾手书为“登黄鹤楼”.其实两
个题目中的“黄鹤楼’都是循武汉群众的习惯而用
的.毛泽东同志此词写于192了年,其时黄鹤楼已毁而
不存,我们只要把握住了“黄鹤楼”一词所表示的楼
名与地名的区别,这个问题也就可以豁然贯通了。

TOP

二、黄鹤楼有关史料辨
历史上有很多史籍、地理著作以及神仙志怪小
说都记述有黄鹤楼的踪迹,这对子探寻黄鹤楼发展
演变的沿革是很重要的历史资料,’但是人们对这些
资料的引述往往比较混乱.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
方面.一种情况是误称资料出处,结果将无作有,
张冠李戴,造成混乱.如:
1.《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黄鹤楼”条称
“邮氏注之《水经》”载有黄鹤楼之迹.其实《水
经注》虽于卷35《江水三》记述了夏口城、黄鸽
山、黄鸽矶、黄鸽岸、黄鸽湾之名,但全书并无一
处提到黄鹤楼。此说实误.
2.更有不少著作指称《南齐书》或直称《南
齐书•州郡志》记载了黄鹤楼之事,如《中国古今
地名大辞典》、黎少岑《黄鹤的故事与黄鹤楼(二)》
和熙乾、三百《吟诗入画觅古楼》等①。这一说法
最早可能出自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六十六中
的这一段文字:`黄鹤楼在子城西南隅黄鹊矶山
上,_自南朝已著,因山得名,鸽、鹤古通用字,
《南齐志》以为世传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南
齐志》当即《南齐书•州郡志》.但《南齐书•州
郡志》原文为“夏口城据黄鸽矶,世传仙人子安乘
黄鸽过此上也”,书中的“此”分明指的是黄鸽矶
而绝非黄鹤楼,可见《舆地纪胜》的引述本来就是
错误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等的说法当然亦
不足为据。至于高步浪《唐宋诗举要》(上海古籍
出版社,19了8年新1版)注李白《江上吟》诗中
“仙人有待乘黄鹤”句论及黄鹤楼时径引《舆地纪
胜》之说,瞿锐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上海
古籍出版社,198。年)又转引高步滚此注,显然都
是失于查考,以至因讹传讹,造成了混乱.

TOP

人们引述黄鹤楼有关资料的第二种混乱现象是
不注意黄鹤楼资料的时间先后,结果把黄鹤楼及有
关传说演变发展的历史过程弄得颠倒错杂。
1.人们经常提到费伟驾鹤返憩于黄鹤楼的传
说,但所称引的资料却往往不准确。如`中国古今
地名大辞典》称《太平寰宇记》载有费伟驾鹤之
事,虽不误,但唐代阎伯里②《黄鹤楼记》早已记
载:“(鄂州)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
云,费伟登仙,尝驾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可
见费伟驾鹤返憩黄鹤楼之事最早当见于《图经》.
2.有的又称黄鹤楼之名始见于阎伯里《黄鹤
楼记》,如李泽民《读(黄鹤楼)札记》、石见
《黄鹤楼与黄鹤楼的诗》@。其实从前面的引文已
可看出,《黄鹤楼记》的记载已比《图经》要晚.
至于其他早于《黄鹤楼记》的记载更比比皆是。按
《黄鹤楼记》作于唐代永泰元年(公元T65年),
而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李白、崔顺等的诗篇中己
屡屡可以见到黄鹤楼之名,他们的生活年代均在永
泰以前.又《梁书》卷二十二《太祖五王列传》
载:安成康王萧秀“(天监)十三年复出为一“邓
州刺史.……先是夏口常为兵冲,露骸积骨于黄鹤
楼下,秀祭而埋之,•……,梁天监十三年当公元
514年,《梁书》成书于唐代贞观十年(公元636
年),均早于永泰元年.所以说黄鹤楼之名首见于
《黄鹤楼记》的说法是不确实的.

TOP

3一也有人说,`据现存的文字资料来看,最
早提到黄鹤楼的是《南齐书》”①.但前已述及,
《南齐书》中根本就没有黄鹤楼的记载,当然也就
谈不上什么“最早提到黄鹤楼”了。
4.还有一种说法称《齐谐记》(《齐谐志》)
中有黄鹤楼的记载.如元代吴师道《礼部诗话》
说:`《图经》载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齐谐
志》载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这是吴师道论崔顺
《黄鹤楼》诗时所说,“此”当指黄鹤楼.今人如
吴熊和、蔡义江、陆坚《唐宋诗词探胜》(浙江人
民出版社,1981年)注崔颖《黄鹤楼)}诗时也称:
“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
按《齐谐志》即《齐谐记》,旧题刘宋东阳无疑
撰.若吴师道之说不诬,那就意味着黄鹤之名可以
追溯到南朝刘宋时期了.但此说尚有多处值得推
敲.首先,炙唐诗三百首》崔颖《黄鹤楼分诗清人
陈婉俊补注称:“《齐谐记》:黄鹤山者,仙人子
安乘黄鹤过此”,明确指称“此”为黄鹤山而非黄
鹤楼,与《礼部诗话》迥然有别.其次,《齐谐记》
其书已佚,现有清人马国翰和鲁迅先生辑本,但此
二本中均无“子安乘黄鹤过此”的记载。

TOP

再次,
吴、陈所述的文字都与《南齐书•州郡志》中“仙
人子安乘黄鸽过此上也”这一句极为相近.因此,
我们认为吴、陈之说很可熊都是出于误记,而且很
可能都是把《南齐志》(即《南齐书•州郡志》)
误记成了《齐谐志》或.《齐谐记》。只不过《南齐
书》中的尹此”本指黄鸽矶,吴师道却把它误植于
黄鹤楼,其误与《舆地纪胜》相同,而陈婉俊之
说则与《南齐书》愿意并不相悖.但今日我们既无
从得窥《齐谐记》的全貌,那么该书究竟有没有黄
鹤楼的记载,从逻辑上看恐怕还须存疑.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最早记载黄鹤楼之名的当
是《述异记》中的这一则传说:“荀魏字叔玮,事
母孝,好属文及道术,潜栖却粒。尝东游,,憩江夏
黄鹤楼上,望西南有物,飘然降自霄汉,俄顷已
至,乃驾鹤之宾也。鹤止户侧,仙者就席,羽衣虹
裳,宾主欢对,已而辞去,跨鹤腾空,吵然烟灭”.
按《述异记》一题南朝梁代任防撰,其书二卷今尚
行世,但一般均认为是后人伪托.另有一种题祖冲
之撰的《述异记》,其书已佚,但唐宋类书往往征
引,鲁迅《古小说钩沉》辑有89则,当系祖冲之原
著.上引荀嫂的传说于初唐类书《艺文类聚》卷63
和卷90已两次征引,又盛唐类书《初学记》卷24亦
载:`《述异记》云:江下(按“下,似应为
.夏”)有黄鹤楼”,可能指的也是荀玻之事,这
`些皆可证荀魏的传说实出祖冲之原书,而非伪托任
笠防之作,故鲁迅已将其辑入祖冲之《述.异记》.
{祖冲之系南朝时人,一生历经宋、齐二朝•从
〕瞥迅所辑《述异记》看,书中所记多为刘宋和刘宋
黯立代之事,又书中标有年号的各则中所列年号最晚
,者为刘宋“元徽三年”②,系刘宋覆亡之前四年.

TOP

那么此书所述荀玻之事似亦应为刘宋或刘宋以前的
片说.据此我们当可推定黄鹤楼之名最早应见于刘
末之时,而黄鹤楼之建当在更早.
此夕卜,还有一条线索可资追溯黄鹤楼最早之
迹。阎伯里《黄鹤楼记》在引述《图经》所载费伟
之事后,紧接着就指出:“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
异之志.”所谓“神仙之传”当系东晋葛洪《神仙
传》,“述异之志”应即祖冲之《述异志》,亦即
《述异记》.从前面的引述中可以看出,黄鹤楼
“迹存述异之志”实有所本,当指荀魏憩江夏黄鹤
楼的传说。那么“事列神仙之传”应亦有据,其意
当是指《神仙传》中本有费伟驾鹤返憩黄鹤楼的传
说.但现今传世的《广汉魏丛书分本《神仙传》中
并无此则传说.不过余嘉锡先生说过:“疑葛洪之原
书已亡,今本皆出于后人所掇拾”③。据此则阎氏
所见大约是《神仙传》原本,其中即有费伟驾鹤返憩
黄鹤楼之事,那么我们自可把黄鹤楼之迹追溯到东
晋之时了.间题在于《神仙传》原本既已不存,此
说也就只能以意度之了.此外,《四库全书》“子
部”尚收有明代毛晋刊本《神仙传》,与《广汉魏
丛书》本不尽相同,但此本未见,不知其中究有竟
无费伟返憩黄鹤楼的传说,尚需查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