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山,处于丘陵地带,有九岭十八凹,土质为红壤和黄壤土,避风向阳,又有泉水浇灌,冬春之际,气候温和,最宜紫菜薹的生长。优质红菜薹只产在洪山,若迁地移植,不仅颜色不同,口味也有差异。
在武汉,相传只有能听得见洪山宝通寺钟声地域范围内的特定土壤上长出来的菜薹才是当年给皇帝进贡的贡品红菜薹,发源地就是武昌亚贸广场背后的一块丘陵地,曾被封为“金殿玉菜”。公元17-20世纪初的清代的《武昌县志》、《汉阳县志》中有洪山紫菜薹“味尤佳,它处皆不及”之类的记载,而“距城(武昌城)三十里则变色矣,询别种也”。20世纪初(民国初年),黎元洪离开湖北,到北京当大总统时,每临冬天,必派专差到洪山来运红菜薹。由于长途大批运输,鲜菜运到北京后,时间一久,菜薹失去原有的色泽和鲜味,较之产地新鲜嫩菜薹当然逊色不少,常使食者感到美中不足。于是有人出谋把洪山的泥土装上几火车皮运往北京试种,结果,菜薹虽长出来了,但色不红、味不鲜。试种失败,更感到洪山菜薹之可贵,以后不得不沿用老办法,用火车成批运转菜薹到北京。王徒心《续汉口丝谈》上亦有关于移植的记载:“光绪初,合肥李瀚章(李鸿章之兄)督湖广,酷嗜此品(按:指洪山菜薹),觅种植于乡,则远不及。或曰‘立性有宜’。勤烙(李瀚章的溢号)乃抉洪山土,船载以归,于是楚人谣日:‘制军刮湖北地皮去也’。”据说苏东坡偕其妹游览武昌黄鹤楼后,很想品尝洪山菜薹,可时值寒冬而推迟抽薹,苏氏兄妹特意滞留武昌,直到一饱口福才惬意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