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竹溪寻觅系列

竹溪寻觅之24

巫七马赞黄莲山





县治河到峒溪沟折面北行,一头撞在黄莲山上,无奈转向东行,继续自己的行程。这河道转弯,在北西北向就构成一个大坪,邓姓人多居此,就唤着邓家坝了。这坝西多生刺丛,人畜难进,名唤刺沟,沟边荆刺丛生,居民多姓魏,一黄姓人遂居于山上,而山上三峰相连,故人多称其为黄莲山。

然而另有一说,言道此山峻密林,杂草乱长,荫森蔽日,是长黄莲的好地方,故居民多种黄莲,遂叫做黄连山。此山海拨742米,方圆一平方公里,却是一个极好的居处。

还有一种说法,这山上黄草丛丛,又名黄草山。

这黄草山却与所唐的薛刚扯了关系。


  《薛刚反唐》的作者是如莲居士,说得是正月十五,圣上决定与民同乐,在城中建一赏灯楼,两辽王薛丁山之子薛刚酒醉打死奸臣张泰之子。圣上让三太子查看是谁在放肆,不幸被薛刚踢死,圣上大惊跌下城楼当场死了.武则天大怒,张泰遂借此害死薛丁山一家,将薛家满门抄斩.后逃出京城。薛刚之兄嫂薛猛夫妇携子三月姣来到京城请罪,奸臣欲将他们一并斩首。老臣徐策为保留忠良后代,毅然用己子换回三月姣,并抚养成人。薛家次子薛刚幸免于难,逃往青龙山。十三年后,薛刚夫妇聚集重兵反唐,其时薛娇长大成人,徐策向他讲明实情,命他投奔薛刚夫妇。薛娇前往韩山搬兵,与薛刚会兵都城。在徐策的协助下,薛家将铲除张泰,整顿朝纲。
与黄莲山有有关的一段,是在薛刚在逃到竹溪丰溪泗水关时,为其家兄薛义所捉,欲解押其送往长安,路过黄莲山。为在黄莲山上落草好汉,巫七,马赞所救。
在小说《薛刚反唐》第三十四回,见: 吴奇马赞打擂台 浮鲁薛刚同见驾。却是吴七,马赞。这当是评书在传说流转时,口误所导致。不提。
这吴七,马赞是黄草山落草的好汉。
  查此书作者为如莲居士,是清时苏州人,曾经为小说《说唐演义全传》、《说唐后传》作序,可知,他参与了一系列写唐代的演义小说的编辑和出版。
如《异说反唐全传》存世的有瑞文堂刊本,共计十四卷一百四十回。书内的序文下署有“如莲居士题于似山居中”。书中的序文末尾署有“时乾隆癸酉仲冬之月如莲居士寻于似山居中。”乾隆癸酉年为乾隆十八年(1753年)。此书所有的刊本中都有如莲居士的序。此刊刻本现藏于辽宁省图书馆中。

如此,则当为乾隆时代人。查同治版《竹溪县志》,无黄莲山或黄草山记载,也就是说,无巫七,马赞故事。

是因为有了这本小说,里面提到了黄草山,所以,这山就与薛刚有了关系?还是薛刚确实到过竹溪,与这儿的吴奇,马赞扯了关系?
那么,我们还是看看历史上真正的薛刚吧?
  薛刚名薛嵩,薛仁贵之孙。为人豪迈,以臂力骑射闻名。后投安禄山叛军,累战有功,
被封为邺郡节度使。后史朝义兵败,薛嵩以相、卫、?、邢四州降唐,被封为昭义节度使。在大乱之后的重建工作上,薛嵩作出了很大贡献,使昭义镇很快恢复了生气。薛嵩好蹴鞠,后被隐士劝,遂止,并图其形于座右,以时时提醒自己(这是不是座右铭的来历呀)。唐代宗永泰八年(773年)病死。

 把自己所在的地方,与历史的名人,不管是小说中,还是现实中,扯上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不仅仅是现在呀?
如里,现在推出吴七,马赞的自传,名称叫《我与薛刚不得不说的故事》,或者说名称为《山贼与王子》?这个名字不大好,不显豁,就叫做《我是土匪我怕谁》,怎么样?
唉,只是没扯上地名,让咱再想想?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21.满溢书香大南沟
22.名扬于外有大平
23.铜柱铜秤同庆沟
24.巫七马赞黄莲山
25.观音堂畔名医行

TOP

竹溪寻觅之25
观音堂畔名医行




黄莲山与观音堂相对而坐,中隔县治河。
峒溪河冲破上马石,翻进县治河。沟左右双峰相峙,成瓶颈状。东向之山势连绵,如龙行奔驰,其势险峻,岩陡坡直,腰上却有一洞。洞四四方方,宽窄米许,深约两米。每日午后,西向阳光直射,见洞壁石形如观音坐台。人称观音台。
后有好事者修建一庙于山巅,就叫做观音堂了。
堂东里许,为竹溪中医世家文氏所在地,旧时每代溪邑“四大名医”,刘氏必居其一。

  观音全称“观世音”,又称“观自在”、“观世自在”、“光世音”。梵语是“阿缚卢多伊伐罗(Avalokitesvara)”,意为观照世间众生痛苦中称念观音名号的悲苦之声而垂救。故云:观世音。观自在者,观世界而自在拔苦与乐之意。是慈悲的象征,当众生有苦难时,只要称念他的名号,即可获得解脱苦厄。
  “观”为观照之意,但它不同于一般的观察,而是以佛教的无漏(无烦恼)圆通大智来观照。“世音”是菩萨观照的对象、境界。这里的“世”并不单指人世,还包括六道,即:人、天、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音”是六道众生遇难时念诵观音名号的悲切之声音。一言以蔽之,“观世音”三字名号就是菩萨以无漏圆通大智观照六道众生因痛苦而念诵其名号的声音。
  为阿弥陀佛的左些胁侍。西方三圣之一。观世音菩萨的形象,南北朝多依经典作男子,唐以后常作女相。是佛教中最受崇拜的菩萨。观世音或译作观自在,古译作光世音,唐代因避太宗李世民名 '世' 故略称为观音。亦称为大士、观世音、观自在菩萨、观音菩萨、观音妈、观音大士。他还会就众生的因缘,化作种种不同的身分度化之。因此又有各种别称,如水月观音、鱼篮观音、马郎妇观音等,合计中日关于观世音的别称,共有三十三。又名三十三身。
每代名医,是不是观音我化身呢?

1950年,竹溪解放时,官方医务人员共11人。时竹溪分水坪以下为东区,中峰以上为西区。医务工作人员多为为吸收原溪各药铺老板。王荣山,颜少丹等,他俩为当时官方医务西区负责人。观音堂处,四大名医之刘松如为东区负责人。刘家却是没有药铺的。
何为四大名医?
那是对只开药方,不开药铺让病在自己的药铺中抓药的医生尊称。他们是只挣处方钱,也就是凭借自己高明的医务技术,让众多的病人自动到自己家里来,请他们开出针对病情的药方。
当然,自然有如颜铭先生样的四大名医。以病人此病在常规情况下,可能花费的钱数,以其一半为开方钱,保证必治好其病的。而药钱自然是极少的,那是在他高明的技术观察下,用少数钱治大病了。
如果没有在保证的时间内治好,他们是会退返全部钱款并两倍赔偿的。当然,自然也有不信他们,最终是花费名医所言的钱数或者说更多,病情治好或更重,也有被那些医生治死的啦。
每年腊月末,县内各大药铺要请这些名医,以自己药铺内所存处方为证,清理出名医们所开处方,对他们进行补偿。这是药铺老板每年自觉自愿的行为。因为他们的药店名誉,就在名医处方时,随口对病人的“医嘱”中叫出了。名医们对病人说出次数最多的药铺,往往是药口质量最好,数量最足,炮制最佳,保存最优,效果自然最合适的一家。
换一句话说,那就是医生在保证自己的名医称号时,在让病人得到治疗最佳情况下,让最好的药铺从中脱颖而出了。
当时竹溪11名官方医生中,刘松如是唯一的四大名医。

这些名医们,是不是观音转世呢?是不是观音的化身之一呢?

据说,观音信仰始于东晋。据史料记载,东晋义熙四年(408年),太原郭宣被关在狱中,心念观世音,遂被恩赦,出狱后乃为观音菩萨造像。这是观音信仰及观音造像见于文献的最早记载。
这坐观音堂,这里的观音洞,是不是某一个病情治愈的患者,人为制造的呢?是某竹溪郭宣们的“产品”?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21.满溢书香大南沟
22.名扬于外有大平
23.铜柱铜秤同庆沟
24.巫七马赞黄莲山
25.观音堂畔名医行

TOP

竹溪寻觅之26

名医辈出刘氏门





竹溪刘氏家族众多,尤以观音堂处刘家势大。据说,旧时竹溪平利两县,知县知上任第一件事,不是视察民情,却是拜访刘氏家族。

刘氏以长房执掌家族事务,幺房传下医术为训。医训有“行医先做人,医者父母心”之言。这是不是家势传承久远的一因呢?以不求利之医心,求得乡里民心拥戴,镇村簇护,后以势权行之乡里,何事不可行?

其家辈份歌决为:光之荐凌远,贤哲开群蒙,西江祖本一,白荣知志同,育才乐立道,养子有维忠,石雍观德化,山海进纯风。


所谓辈份也就是字辈,汉民族起名讲究排行字辈,有亲疏长幼之别,为表明区别并且方便记忆,在给孩子取名选字时便有所讲究,如同族兄弟数人采用同一个字或同一偏旁,或同族中不同辈份用不同的字来表示。这种做法称为排行或者排字辈。

用于排辈份的字大都由各种被认为是吉祥庆颂的字眼组合成文,或表达某种意思,或是顺口韵文,有的本身就是一首诗。字数长短不一,五字、二十字不等,如某家族用于书谱排辈份的字是:“仁义礼智、勇猛刚强、觐观耿烈、桂萍兰芳”等等。

一般分为以下三个部分:姓+字辈+名。当然也有踩辈的,也就是隔一辈时,其辈份字用在最后一位,而不是中间。这大概是家族太大,人员太多,以便于在取名时区分,让人名不至于累同吧?

刘氏辈份即采取踩辈方式。隔代踩辈了。如上所述,踩辈为:光荐远,哲群,西祖一,荣志,育乐道,子维,石观化,海纯。现在最高辈份为群,最低辈份为一,其有七代人。


康熙五十八年,选取贡刘之昂。

雍正七年,岁贡刘之昌。

乾隆二年,岁贡刘之白,手任黄州府训导。刘观光,以儿子刘之白,赠修职郎。

刘临梧,生员,由文选司例选从九,乾隆赐“千叟宴”,并恩赐龙杖银牌养老。刘录远,署陕西凤翔府把总,诰封武德骑尉。文选司,官名。属吏部。吏部文选司主管选拔文官。也就是主办文职官员的选拔、调配、升迁等事宜。

刘贤斗,年幼失父,家贫如洗,但事母至孝。兄死于四川,徒步千里搬灵归,略有家产后半分侄儿。后遇乱匪起,带刘氏家众及兵丁,保和庆寨,方石寨众人。两寨均在中峰以南。

正是代代有人做官,这才是刘氏一门在竹溪势大威高吧?这也是竹溪平利二县知县上任之时,必到而拜访的主要原因了。

而幺房传下医术却也是代代必出名医的。同治年间刘成哲弟兄四人,医术传于成哲,因其最小。刘成哲子五人,刘开一,刘开国,刘开兴,刘开让,刘开久,医术传于刘开久,也就是刘松如,权如为开久之字。

甘家岭名医甘苍先师从刘成哲多年,蒋家堰颜氏医家,多人师从刘成哲,其家女儿更嫁与其子刘松如。四大名医之颜铭先生与刘松如即是郎舅,又是同门师兄弟了。中峰另一名医刘显模,小刘松如十余岁,却师从刘松如多年,以其技艺高超之故。竹溪解放时县医协秘书谭其复,师从刘松如多年,蒋家堰名医江廷友,师从刘松如六年。

刘松如传艺其子刘骥群时,正是解放初期,刘负责西区一组,也就是现在在水坪黄龙至中峰观之间区域。西区二组为王荣山负责,颜少丹辅助,负责中峰观以上至关垭子。其时上班实为坐在家中等人求医。王颜等人家均开有药铺,以药养医促家。刘松如先生仅仅以医术救人,负责开方而且已。药方开好后患者自己到信任的药铺抓药。

旧时四大名医,均为只负责开方的。前已述,不赘。

刘骥群家传医术,一九五六年参加区办针炙班学习,这是全县第一次办班培训医生。以成绩优异被推荐到县针炙初级班任教师。自认针炙博大精深,不就,复参加县办高级班,一九五七年毕业,当年近百名学员,高级班几十名学员,分配两人,刘骥群为其一。

刘骥群到任后在水坪,后开办县河医院五处,上最边远的富溪河从医,一至三十余年到退休。

刘骥群开山弟子曾业文,阎坝人,师从多年后参军,退伍时要求到富溪跟随其师,继续学医,时县缺乏管理人才,到县西药材公司负责,中药材公司负责。闻名于外的竹溪制药厂,为其所开创。那是一个药真价廉的制药厂,后曾退休,厂破产。

收山弟子胡扬永,县河人,六十年代起,师从十余年,后考北武汉医学院,毕业时地区要求留在十堰市区,其要求回县上富溪河,继续师从刘骥群学医。升县河医院院长,县卫生局负责业务的副局长二十余年至今。因其医术高超,县内重要手术仍被请前指导。现为卫生局副书记。

刘骥群四女。三女刘咏梅在蒋家堰卫生院药房,四女刘亚斐在县河镇卫生院药房。传言十余年一次市县对乡镇卫生院药房检查,四女刘亚斐被评价为乡镇医院十七名最好的药房人员。


刘骥群今年八十一岁,身体康健如青年人,从未得大病。这是不是四大名医的密决呢?他们有什么保健良方?

是不是华陀一样的密决?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21.满溢书香大南沟
22.名扬于外有大平
23.铜柱铜秤同庆沟
24.巫七马赞黄莲山
25.观音堂畔名医行
26.名医辈出刘氏门
27.求学路上证长寿
28.蜂子朝王兴刘氏
29.驯水治河拜河道
30.累代世交姻亲谱

TOP

竹溪寻觅之27
                  求学路上证长寿
                  ——观音堂畔名医行之续二

            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中峰镇中心学校 442312 马佾







  XX十六年,也就是公元一九二七年,阴历四月初七,刘骥群先生出生。
  农历四月初八,释迦牟尼佛圣诞!两千六百三十多年前的四月初八,释迦牟尼佛诞生于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蓝毗尼(今尼泊尔境内)。
  浴佛的起源,是因悉达多太子在兰毗尼园无忧树下(亦称婆罗树或波罗叉树)降生时,九龙吐水沐浴圣身的传说而来。后世佛教徒纪念佛陀诞生的仪式,都在佛堂中或露天下净地设灌佛盘,在盘中的莲台上安置着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释迦太子金像,然后灌以香水,以表示庆祝和供养,就叫做“浴佛”或“灌佛”。
佛诞,又称浴佛节。
  每年四月初八佛诞节,各大寺庙僧众及修士要请出悉达多太子像,举行浴佛法会,作为佛陀诞生的纪念。
  在我国,还有一个称呼为“中华民族主义者”发出了倡议,要求确立农历四月初八为“圣诞节”,因为 佛教从印度传入天朝一千年后(即大唐王朝时期),天朝实际上成为了佛教传播与交流的国际中心,佛教成功转变为中华民族的本土宗教,并以天朝为中心向东亚其他国家传播。
  比佛早一天生日,是不是佛的转世?这是不是刘骥群先生一生无病无灾的原因之一呢?

  先生少时,父亲刘松如先生即以汤头歌决,十八反等教授之。在潜移默化中,把中医药的养生之道与生活习惯相结合,这是不先生一生无病无灾的第二个原因呢?
  一九三四年,位于青草坪东头的奎星楼学校来了一位学生,刘骥群。学校在青草坪街东最东头山坡上,老街细细的一条,跨过山垭,从街北一条石阶上,沿坡而上,有一大圈房子。那就是奎星楼了。也有称做魁星楼的。
魁星爷就是魁斗星,即甘八宿中的奎星,又名“璇玑”是北斗七星中前四颗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的总称。因为这四颗星排列如"斗",所以用魁(魁是古文中“羹斗”的意思)来命名。也叫魁星或魁首。
  因奎,魁同音,而将奎星称为魁星。
  古时科举取士,中状元称为“大魁天下士”,或称“一举夺魁”。魁星被古人附会为主管文运之神。人们认为侍奉魁星爷可以把学问做好,又会中状元。因此读书人大多把魁星爷看作为守护神。旧时的读书人相信魁星爷与榜上题名有关,因此,旧时魁星楼、魁星阁遍布全国各地,人们祭拜魁星爷十分虔诚。
  通常庙里奉祀的魁星爷,大都与文昌帝君、朱衣神君、纯阳子吕洞宾和文衡圣帝关公合祀,称为“五文昌”。殿宇便称为“文昌祠”。五文昌是专司礼仪制度的,后来演化成文学五神,成为保佑读书人考试中榜所要祈求的文神。
所以,在早期的学校建设中,多有把奎星楼改建成的。
  然在《中峰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材料汇编(一)》中,见靖凉小学建于一九五一年,原校座落在魁星楼古庙里,一九八四年定为中峰镇重点小学句。大误。查《竹溪教育志》第38页,见“青坪镇中心小学,青坪镇,1969年创建。”而27页见“XX23年(1934)3月,全县有初等学校17所。”28页,见“1951年春,全县小学发展到184所。”更见错讹。
  这一年,县恢复女子学校一所。中峰敖家坝学校教员张伯琼,张琰卿及学生25人被股匪“拉票”。而此时,刘骥群先生正在奎星楼小学读“小熊猫,跳跳跳”。
  这所学校当时校长敖传模,为奎星楼人。教师高进誉,高顾荣,为奎星楼西边滴裕沟人。这儿只是初级小学,只有一二年级。二年后,刘骥群先生到三合小学读高小两年。见白玉干子臭豆棍。小小年纪,独自一个远离家人,培养的坚韧精神,是不是先生长寿的第三个原因呢?

  一九三八年,刘骥群先生到两郧中学就读。当时考上的只有同学有杨少尘,当年全县是有几十人考试的。而早一年到两郧中学就读的,刘先生记得有袁伍同学等人。
  在学校是先生坚持锻炼身体的开始,这一开始就是一辈子,这是不是先生长寿的第四个原因呢?
  是时竹溪无中学。
  坐落于郧县老城北门坡的郧阳中学,“郧山书院”是核校创始名称。明成化12年(1477年)始建郧阳府,明嘉靖26年(1547年),时任郧阳抚治的于湛(浙江金坛人)关心教育,命知府徐桂就府治两侧创建校舍,题门额为“郧山书院”。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根据两源总督通令,各州、府、县书院,一律改为中学堂或师范学堂旨意,“郧阳师范学堂”这个名字取代“郧山书院”。1932年改为“湖北省第十一中学”,属初级中学制。三年后,也就是1935年又改名为“郧阳中学”,且设简易师范班。从1937年增设中师班,并试办高中班。1938年夏改名为“湖北省联合中学郧阳分校”,设置为初中、高中和师范三个部。





             散落在两郧中学校内的古石柱、石条、门墩.

  XX15年(1926)秋,竹溪曾设高等小学初中班,但年底停办。查《竹溪教育志》第61页,见“由于少行千里,读书不易,人数始终很少,到搞日战争时期,我县在外地读中学的只不过二,三十人。”
  XX31年(1942)8月,竹溪县创立初级中学,次年才正式省正义承认,为两竹中学。
  是时战火份飞,一年半后,全体学生离校回家。回家后,又开始了中医药的自学生涯。

  然后,是区培训班参加针炙班学习。这是县内第一期办的培训班。





  次年县办高级班学习,先生再次以优异成绩,成为近百名学员中两个分配成为国家医生的幸运者。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是不是先生的长寿之道再次圆满呢?

  先生,祝你身体健康如昨,无病无灾。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21.满溢书香大南沟
22.名扬于外有大平
23.铜柱铜秤同庆沟
24.巫七马赞黄莲山
25.观音堂畔名医行
26.名医辈出刘氏门
27.求学路上证长寿
28.蜂子朝王兴刘氏
29.驯水治河拜河道
30.累代世交姻亲谱

TOP

竹溪寻觅之28
蜂子朝王兴刘氏
——观音堂畔名医行之续三



刘家大院建观音堂与奎星楼之间这一爿地,春天多桃花,名桃花沟。沟四周是竹溪城三大坪之一。坪正中一块,地下常年冒出一汪水,冬天暖和夏天凉爽,水润青草,常常青绿如春。居此地人多称呼为青草坪。坪地建有回龙寺,河边有上马石桥,与龙坝乡相连通。
这儿是一块宝地。
这是刘姓人在此地兴盛不败的根源。然而,当地却有另一种说法,奎星楼建在青草坪东头一个山坡顶上。楼北边就是老街,由街间一条石阶可上奎星楼。四围山势如聚,簇拥于此。街北紧紧挤着县治河,从一狭窄小道泄出。
这泄水地之侧,却有一个讲究,那种神秘莫测的山头,林木葱茏,如一群绵羊,涌动着奔来!谓之“万山如仪,蜂子朝王”。另一种说法是,在河道边有一窝大黄蜂,但见千万只蜜蜂在里面,进进出出,一群一队的,就像蜂子朝王吗?这种现象民间称“蜂子朝王”,朝拜大王的意思。是一种大吉大利的征兆。
河下不远处,有一小石山,状如犀牛,牛头朝西向坟脚下回望,坟立于坡脚,山峰如弯,形似半月,人称此景为“犀牛望月”。
这地理仙却是为一个叫花子勘测埋藏之地的。
女叫花子死于奎星楼侧,好心人将其顺手掩埋于河道之侧,山坡之东,次日河道石起如林,拥坟而朝,而蜜蜂突至,住于坟边守护。而坡顶山热亦变如月矣。十数年后,状元或者说大官至此祭母,才有识者明白这一块好地。

据说,敖姓有人夜色蒙胧中,起出叫花子母坟墓,挖出自家祖坟,悄悄埋葬于此。次日天明,才发现埋下的实际上为观音堂刘家祖坟。于是,在此后几百年的扯皮官司中,刘家与敖家恩怨难清,而刘家却代代出官,朝朝势涨如潮涌。
这事到XX二十八年(1939),起了变化,为抗战需要,修建汉白公路,将奎星楼西侧打通,切山开道,这个山坡就没了。成为一个大垭口。
据说,在开山辟岩时,河道石林倒伏,而犀牛所望之处,岩下有一穴,四四方方如石棺,中有一碗,碗有清水半,红蛇两条。开棺之时,红蛇游走。自此刘氏败坏不复如昔。
其实,早在XX二十年(1931)时,刘家声势已低落。
一九三○年四月,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联合发动的反对蒋介石的战争,因为战争主要在地处中原的河南省,湖北省及其邻近地区进行﹐所以又称“中原大战”。蒋阎冯大战历时七月﹐双方投入兵力逾百万﹐战线绵延数千里﹐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军阀混战。在中原大战中,冯玉祥的西北军失败,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军阀战争。
1931年,西北军吴心田部旅长牛育椿,因见竹溪西,有中峰青草坪,东有水坪,而自己为牛,有“水”有“草”。起意守驻竹溪城。一说唯中峰刘家势众,牛唯恐其不服管辖,遂起心害刘。一说甘家岭子滴裕沟彭裕沟三姓告发,刘家通XX,而刘家刘重群刘守群,却是真XX党的(刘家年纪大者多知二人烧掉XX党员证书及材料事,后无法证明,成为农村人)遂为牛育椿所害。同时所杀告发为XX党者,有黎小陆等人。
这时刘家势力族权为刘开一所掌,即刘松如大哥,刘骥群大伯。自此后刘家势败,刘开一又名刘德山,时为县参议,一区区长,即县城以西最高掌权者。
刘家势败,解放后,仅仅刘德山四弟家产略多,成份划为地主,余者均为贫下中农。
四大名医之一,刘松如亦为贫下中农。
那与刘家祖坟无关。

说到底,家势的起落,与风水又有什么关系呢?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21.满溢书香大南沟
22.名扬于外有大平
23.铜柱铜秤同庆沟
24.巫七马赞黄莲山
25.观音堂畔名医行
26.名医辈出刘氏门
27.求学路上证长寿
28.蜂子朝王兴刘氏
29.驯水治河拜河道
30.累代世交姻亲谱

TOP

竹溪寻觅之29
驯水治河拜河道
——观音堂畔名医行之四



在竹溪所有大户家族中,都有一个传说,那就是,他们的祖宗中,某一人曾经为黄河道台。这是为什么呢?

还是先让我们看看竹溪情况吧。
竹溪县位于湖北省西北边缘,地处大巴山脉东段北坡,山势由南向北,横穿全县。在3307平方公里中,中高山地区占总面积的98。5﹪,耕地占总面积11。33﹪,水面占4。15﹪。
这个数据是不是已经说明了问题?
在竹溪一些坪地,常常可见用水碑文,如“按田负工,按亩分水,烧香记时,先远后近,合理用水,轮流浇灌,遵守者奖,违犯者罚”等。并按堰长短分段长,专司水份,并收缴水费以酬其劳。而受益户分担堰身维修费用。私人若因建房等事造成堰身崩垮,危害灌溉,当即呈报县府,封禁用水。
县治史上,各期县令,都以督促修建堰渠为能事。从明化十二年建县到清同治六年,共修建引水渠17条,其中明修渠6条,清代修渠11条。当然,现在却有渠2300条了,总长达83。89米,引水1197。31万方,有效灌溉2。74万亩。
而关于因用水发生纠纷,在竹溪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

作为一种植根于农业社会生活土壤的中国 ,由水与生命、与农作物生长的密切联系而产生的对水的种种神秘力量的崇拜,弥漫散布到了中国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角落,,延续了数千年,影响所及,涉及多种领域。
表现在家族文化上,是不是产生黄河道台的原因呢?
据历史记载的统计,自公元前206-1949年的二千一百五十五年间,中国就曾发生大水灾达一千零九十二次。因此,治河防洪就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尤其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黄河流域,治水历史源远流长。
黄河是难以驾驭的一条河,现在,有一名治理黄河的道台,是不是对自己家族人力的一种崇拜呢?
那么,在中国的农村家族中,产生黄河道台的梦想,就不仅仅是竹溪一地了?

青草坪西去有沟,名滴裕沟,却是李家大户所在地。这是一个在竹溪历史上,产生名人最多的家族之一。

在竹溪 历史上,与治水有关的人物,而且是道台的,真正是有一个,
李逢亨(1744——1822), 字培原,号平湖。清朝官员。幼承其父李莲村庭训,他天资聪颖,品德优良,精通诗文。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选贡。乾隆44年,进朝整理编纂《四库全书》。后任蓟州州判后,历官三角淀通判、南岸同知、河间知府、永定河道。
1806年,永定河水泛滥,南岸决堤数十丈,情势危急。他亲临灾区,指挥官兵抢险筑堤,控制水患,受到百姓的称赞。
1809年,他调任河间府知府,刻意勤政,为民伸冤,深受百姓爱戴。这一年,黄河水暴涨,决堤十余处。他奉旨抗洪,日夜坚守危难险段,组织加固堤防,终于堵住缺口。嘉庆帝闻讯特旨擢升他为永定河道东河总督。
1811年3月,嘉庆帝西巡,指名召见李逢亨,赏赐他三品顶戴花翎,封他为黄河总督、兵部尚书,署直隶总督,肯定了他的治水功绩。
1820年,李逢亨告老还乡,回到竹溪。他目睹了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慷慨解囊,买得一院房屋,捐给“五峰书院”作校舍。
1822年病逝,享年78岁。他死后乡里老幼痛哭失声,清廷诰封他为荣禄大夫。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21.满溢书香大南沟
22.名扬于外有大平
23.铜柱铜秤同庆沟
24.巫七马赞黄莲山
25.观音堂畔名医行
26.名医辈出刘氏门
27.求学路上证长寿
28.蜂子朝王兴刘氏
29.驯水治河拜河道
30.累代世交姻亲谱

TOP

竹溪寻觅之30
累代世交姻亲谱
——观音堂畔名医行之五



前些年,在初中语文教材上,可以学到一篇课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里面提到“护官符”,却是四大世家相互纠缠交结的关系网。王家几代女子嫁给贾家,贾家与林家又有姻亲,史家与贾家薛家也是互为郎舅的。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什么?
那是一个门当户对的姻亲图。

想起这个问题,是因为奎星楼三大家,刘家,李家,敖家,是累代世交,更多是姻亲关系。而且,在代代姻亲网中,相互的辈份密切层累,紊丝不乱。也就是说,每代都有相互结亲的家人,而各自的辈份是相同的,都是同一字辈相结亲。
当然,这个问题在旧修的宗谱中,是无法发现的。因为,古时候不收出嫁的女儿入谱的。这一点,是我在收集上三代乃至上五代家族谙系时,无意中在各自的女方关系中,发现的。
顺便说一句,我在十多年前,收集马家菜园子谱系时,是收集了出嫁女儿及其一代子女的。当然,自家媳妇及其娘家辈字也在收集之列。
这是不是中国第一个我不知道,但,无疑在竹溪这是第一个了。
我想,不能够用“护官符”来解释这个姻亲网。在偏远的山乡小城,又有多少官可护?这只能是门当户对的结果了。

在元朝的王实甫名作《西厢记》中,第二本第一折:“虽然不是门当户对,也强如陷于贼中。” “门当”与“户对”是古民居建筑中大门建筑的组成部分。
一说门当,就是大户人家门前精雕细刻的两面石鼓门枕,有的抱鼓石坐落于门础上;因鼓声宏阔威严,厉如雷霆,百姓信其能避邪,故民间广泛用石鼓代“门当”。“户对”,即置于门楣上或门楣双侧的砖雕、木雕。典型的有圆形短柱,短柱长一尺左右,与地面平行,与门楣垂直,由于它位于门户之上,且取双数,有的两个一对,有的四个两对,故名“户对”。
有“户对”的宅院,必须有“门当”,这是建筑学上的和谐美学原理。因此,“门当”、“户对”常常同呼并称。
旧时大户人家财不外露,很难打听家庭情况,两家儿女定亲之前,一般都暗暗派人到对方家的门前看一看,通过“门当”上雕刻的纹饰来了解对方家庭所从事的行当,如果石鼓镌刻花卉图案,表明该宅第为经商世家;如果石鼓为素面无花卉图案,则为官宦府第。由此,“门当户对”被演化成男女婚配的客观条件并延袭至今。
另一说法,门与户都是指人家,有大小之别。门,多指小户人家,户,多指大家族,深宅大院,有气派的门楼,亭台楼阁,雕梁画栋,长廊飞檐,气势如宏。
“门当户对”后成了社会观念中男女婚嫁衡量条件的常用语。

用现代的话来说,所谓“门当户对”,实质上指结合双方的文化背景,也就是社会阶层和由此而带来的所有惯性——生活、心理、习惯以及其他特征,各自所受的教育熏陶、学历学识、年龄相貌、情趣、爱好、观念、信仰、身份等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门当户对的双方,就是指拥有共同的知识背景与情感历程,他们也就拥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与生活习惯的。
门当户对对以后的家庭稳定、和蔼有着重大影响,是婚姻稳定的前提。倘若双方有相近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以及相近的社会认识、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共同生活打下基础,减少婚姻中的不确定因素。
门不当,户不对的家庭,在夫妻的日常生活中,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反映出来的“异源文化”差异,成为夫妻关系中最难逾越的一道心理鸿沟,妨碍着双方最终的接纳、亲近、融洽。因为知识背景会决定很多,生活习惯、对事物的看法、做法都会产生分歧,这些分歧很有可能会成为将来矛盾的导火索。

如果,你把某地几家媳妇谱系一一列出,你一定会发现这是一个“累代世交姻亲谱”网络的,而条分缕析紊丝不乱的关系相交错,那是肯定无疑的。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21.满溢书香大南沟
22.名扬于外有大平
23.铜柱铜秤同庆沟
24.巫七马赞黄莲山
25.观音堂畔名医行
26.名医辈出刘氏门
27.求学路上证长寿
28.蜂子朝王兴刘氏
29.驯水治河拜河道
30.累代世交姻亲谱

TOP

竹溪寻觅之31

义学兴兮族昌盛

——观音堂畔名医行之六





  刘骥群记得,七十多年前自已读书时,无论是在奎星楼发蒙的一九三四年(奎星楼三姓子弟,敖氏,李氏,刘氏,高氏及众多杂姓孩子混杂一块学习),还是在中峰观读初级小学的一九三六年,亦或是在太平馆(现十字街西药材公司)读高级小学的一九三九年时,都是不缴费的。自己是只需要缴纳生活费即可。

当然,一九四零年到双郧中学读中学时,亦是一样,不缴钱。只不过,前者是家族里缴纲学杂费,后者是国民政府缴纳而已。

在奎星楼读书时,近三十名同学,只有他有去中峰观读初级小学学力,而在中峰观读书时,四十多名同学,又只有他一人到县高级小学读书的资格。后来,从县里到双郧中学读书,只有他与来自汇湾的杨少尘。后来,杨少尘亦搬到中峰镇居住了。现在,杨少尘的儿子女儿多在教育界。

顺便补充一句,后来在解放后,参加国家培训的针炙班学习,八十余名学员中,又是只有两人分配。其中有刘骥群一人。


宗族一般拥有相当数量的学田、义田以及族学、义学等,相当一部分同族子弟不分贫富均可以受宗族的资助,获得一定的文化知识。

私塾和家馆都是通过私人聘请教师的方式进行教学的。这是中国一种传统的教育方式。这是官学之外,政府倡导大办举办的,这些社学、乡学、义学、村学、族学、家塾等各类公办和民办学校,以求“兴行教化,人才蔚起”。

私人教育主要指遍布于城乡的私塾、家馆等。半官方的教育则包括地方民办的义学、族学和社学等各类学校。私学又分两种:1.教书先生自己开办的私塾。2.某家、某家族、某村请先生办的家塾、族学、村塾。

因为在族学只吸收本族子弟入学,往往也是本族知识分子授课,这种办学方式也是有其很大局限性的,并不利于邑中青少年总体文化素质的提高。但,族学的兴办,毕竟给许多家境贫寒的客家子弟创造发展的机会。由本姓富绅出资兴建,祠堂承担常年办学费用,免费教育本族学童,培养人才。

在科举考试前,大多数私塾中就读的学生,只是识字断句,并没机会求得功名,只有少数学业突出的,才有机会考入府、州、县儒学,成为生员(秀才)。在科举考试废除后,依然如此,只有少数极为聪慧者,才能进入更高一级学校深造的。

故尔,清人有嘲村学诗:“一阵乌鸦噪晚风,诸徒各逞好喉咙。赵钱孙李周吴郑,天地玄黄宇宙洪。《千字文》完翻《鉴略》,《百家姓》毕理《神童》。就中有个超群者,一日三行读《大》《庸》。”道出了乡村私学教育的基本范围。农民所受的学校教育的内容,基本上就是《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鉴略》、《幼学琼林》、《增广贤文》之类的蒙童读物。只有极个别的财力和智力都有余的农家子弟,才会越出这个范围,“一日三行读《大》《庸》”。


那时候,在奎星楼读书时的同学,如敖传栋,解放后亦成为教师,官方的,不久前去世。但第一个有机会走出家乡而没有走的,是刘骥群。

三次机会:第一次是一九四六年当时行医的刘骥群遇上中原突围的部队,作为精通医术的中学生,当时在竹溪亦仅仅少数。受遨参军。后,一九四九年建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竹溪独立营,二次受遨。三次为竹溪解放后,一九四九年七月攻打关垭子后。

刘骥群几位同学,初级小学,高级小学的同学,多于第三次机会参加,后多成为高干。

刘言说的理由是:学业未成,不能误人。

站在今天的立场上说,这是一个愚腐的理由,还是一个高尚的借口?今年八十一岁的刘老先生道,那时正是我从较高的文化角度来研究中医药的关键阶段啊。


而滴裕沟李氏先祖,多人参与县,乡学建设,不贵余力。

李氏家辈字:登春昌大仁,正志懋经常,主善维思,后现用者无,不赘述。

李昌平字东山,号东山。湖北竹溪人。嘉庆辛酉进士(1801年)。二十三年三月由内阁中书入直,官至户部主事,宗人府主事,入军机处行走。历任户部郎中,陕西,四川,广东司员外郎。陕西司郎中,方略馆纂修。道光六年(1826年),丙戌科会试考官。道光七年(1827年),因母死,回家守孝。协助地方兴办学堂。并应知县李锦源之遨,编修《竹溪县志》(即道光版)。写有序言,载同治版《竹溪县志》。支世后,朝廷授朝议大夫。

李儒懋(1855-1936)  字聘三、席珍,竹溪县滴裕沟人。幼年就读私塾。年长,弃学从军。1877年,随左宗棠军入新疆,后又随福州将军穆图善到宁夏,任巡检。1885年,升为通判。1891年,任宽河金矿总办,使东北军用开支依靠金矿收入得以保证。八国联军之役,李奉满洲将军增祺命,赴旅顺与俄军提督阿克雪夫谈判,迫使俄军分期撤出东北。旋任奉天省交涉局总办兼警察局总办。1902年,清廷为接收落入XX的营榆铁路和关税盐税,特任李为奉锦山海兵备道与俄交涉。交涉中,李不畏XX兵力威胁,据理斗智,终于达成俄定期交还铁路和税务协议。此后,任按察使、黑龙江税课司总办、电灯局总办兼政令厅议员、黑龙江交涉局总办、奉天督军府咨议、黑龙江督军高等顾问等职。“九·一八'’事变,愤然携眷入关,滞留北京。1936年病逝,遗体运回竹溪安葬。

李儒懋子李树声(1890-1940)。出生于黑龙江。曾沈阳法政学堂学司法。1916年,在辽宁安东地方审判庭任实习员,1920年任推事,之后,曾任吉宁少长春地方审判修补推事;浙江嘉兴地方分庭推事,风城,海城,盖平分庭检察官。1933年后,任江苏江宁,南京地方法院检查官。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京机关疏散,被派到陕西少安康地方法院任检察官,1924年,曾获司法部金质奖章及《司法奖章执照》。1940年,回竹溪探亲,因感染瘟疫而病故。时年50岁。

李树声子李燕,出生于哈尔宾,毕业于哈尔宾工业大学。一九四二年为竹溪县中学第一任教务主任,一九四六年任第三任校长,是年十月,竹溪县选举国大代表和立法委员,发生名振一时的“贿选案”,本应当选的李燕落选。后去北京不再回溪。


一九七五年,位于县城十字街的李氏老屋拆除,在墙壁内折出一石箱,内有石笔一,铜酒杯十。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21.满溢书香大南沟
22.名扬于外有大平
23.铜柱铜秤同庆沟
24.巫七马赞黄莲山
25.观音堂畔名医行
26.名医辈出刘氏门
27.求学路上证长寿
28.蜂子朝王兴刘氏
29.驯水治河拜河道
30.累代世交姻亲谱
31.义学兴兮族昌盛
32.幼承庭训“童子功”
33.小山沟里电影大师
34.辈字脚踩为哪般?
35.石人守沟看山笑

TOP

竹溪寻觅之32

幼承庭训 “童子功”

——观音堂畔名医行之七





从刘骥群先生幼年求学生涯可知,他一直是众多同伴中的骄骄者,或者说,他是众多同学中的幸运者,因为在他所处的环境中,无论是村学,乡学,还是县学,他总是极少数升学者。

后学者多归因为他的努力与学校教师及校园环境的学术气氛。可是,为什么代代的竹溪“四大名医”总是有刘氏一席之地呢?

是众多的求者不够刻苦么?还是他们的环境没有刘氏的环境好?又或者说,他们没有遇上比刘氏一门求学时的老师好?

以我看来,那都不是原因。只是他们没有“童子功”而已!


我们乡下人有一句话,说的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哲人也说过 “一切都可以创造,唯有童年的经历不能创造。” 古人最初要将五、六岁的孩子送入学读书,其主要目的不在于学文作诗,而主要是为了学习做人的礼仪,其主要是“洒、扫、应、对”。这是古人的教育启蒙之作,也是我们常说的日常行为教育的“童子功”,给孩子灌输一些有益的道理,就是给他埋下一个优良的种子,让他长大成为栋梁之材,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大卫·艾尔金德认为,要想让孩子有教养、守道德,父母首先必须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如果你是一个诚实、正直、正派、富有爱心的人,那么你的孩子也同样会具有这些品质。这是父母对孩子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儿童教育专家认为,孩子的感知能力和认知能力,得益于对大人的依赖(或者说是耳闻目染)。换句话说,受父母的影响,在他们的头脑和心灵里都能识别自己的所做所为是对还是错。有时候即便父母付出许多有针对性的艰辛努力,孩子们也不情愿被迫去遵守道德,他们只是按照父母的引导方向发展。

孩子形成判断标准的过程往往从一出生就已经开始了,这些判断标准又往往受成年人行为习惯的影响,尤其是父母的影响。所以提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

父母对孩子的启蒙,最重要的不是去告诉她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因为他们的实践太少,有些要求对他们来说难以理解。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是用自己的言行对他们加以影响。

为什么书香门第人家的子女功成名就的居多?

家学渊源是他们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他们出人头地的摇篮,文化是能够承袭的。

比如说,博学鸿儒钱钟书一家三代,钱钟书享有“文化昆仑”之誉,是当代“第一博学鸿儒”。他的父亲呢?钱基博先生也是国学大师的,5岁即从长兄习经史,9岁读完《四书》、《五经》和《古文翼》,10岁由伯父仲眉课以《史记》和唐宋八大家文选,并教其学习写作策论。13岁起阅读《资治通鉴》7遍,又精读《读史方舆纪要》,打下了很好的国学“童子功”。于是,在“钱绳武堂”一脉,让我们看到了有钱基博、钱钟书父子这样的文化学术泰斗,也有钱钟韩、钱钟教、钱钟鲁、钱钟泰这样的科学院院士、学者教授,还有著名工商人士钱基厚、钱钟汉父子。


国外有人做过统计,大部分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得主出自知识分子家庭,一般经过两代或三代家学的潜移默化的熏染。

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都认为,对孩子发展来说,人格和道德是第一位的,人格发展和道德完善的意义远远胜过智力的开发。对于社会来说,健全的社会首先需要的是稳定的基本秩序,人们遵循基本法规、把握基础文明、有着比较好的行为习惯,这是社会正常运作的基本条件。教育很重要的一项功能,就是通过培养社会成员(尤其从学生期开始)健全的人格与完善的道德,来维系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如果教育不能实现这一目标的话,那么培养的人即使再聪明、再能干、智力再发达,也只能成为社会的破坏者和社会发展的障碍。


良好的家学渊源与道德养成,使得刘骥群先生一门,代代成为“四大名医”。只是可惜,现代社会不再有只讲医术不求药铺的时代啦,不然,当复现当代的:“四大名医”一说的,那刘先生自然也会是其中一员了。

但,滴裕沟李家一门,却是名师迭现的。以我拙劣的眼光来看,竹溪一县4000余名教师中,可评十大明师,其中有三聪慧之师,三辛苦之师,三成就卓著之师,一苦心之师。跟母姓的郭国霞老师,在李家属于维字辈,当是聪慧师之一,而善子辈的李桂芝,可评为辛苦师之一,至于原因,可在去年我所写《郭国霞教育教学艺术系列》,《听课小札系列》中寻找,此不细述。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21.满溢书香大南沟
22.名扬于外有大平
23.铜柱铜秤同庆沟
24.巫七马赞黄莲山
25.观音堂畔名医行
26.名医辈出刘氏门
27.求学路上证长寿
28.蜂子朝王兴刘氏
29.驯水治河拜河道
30.累代世交姻亲谱
31.义学兴兮族昌盛
32.幼承庭训“童子功”
33.小山沟里电影大师
34.辈字脚踩为哪般?
35.石人守沟看山笑

TOP

小山沟里电影大师



高梨痕先生


纪念封??者:程十发。?像者:张恩。


明嘉靖三年,岁贡高英。清嘉庆年间,高善元为安陆府教谕,同知衔。清武职有高慎先,卫千总,高吉云,云骑尉世职。
提及上述名字,是因为在滴裕沟还出一位中国电影默片时代集编、导、演于一身的电影人——高梨痕。

高梨痕出生于1890年09月25日,逝世于1982年10月16日。他号以飞,又名汉飞,济川,犁痕是他的艺名。湖北竹溪人,我国早期的著名电影导演。
1890年9月出生在湖北省竹溪县村一个从事采矿业家庭,幼年在湖北汉阳府高等小学求学。八岁随父到上海求学。
1911年冬,毕业于汉口商业学堂。人沪军北伐先锋队学生军,调赴山东烟台、黄县等地参加战斗。
1912年—1913年到汉口《震旦报》当记者;
1913年高梨痕参加了启民新剧社。
1914年参加了由郑正秋等人组成了大中华新剧社。
1914—1923年一直从事跑码头流动演出活动。
1923年,参加由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摄制的影片《爱国伞》的演出。
1924年进入中华电影学校,根据1927年出版的《中华影业年鉴》记载,20年代上海的各类影戏学校有17所之多,中华电影学校创办于1924年,虽然只开办1期(9个月)就宣告结束,但也培养出胡蝶、高梨痕等著名电影演员。
1925年,成为天一影片公司创始人之一。
1926年转入明星影片公司,担任导演和演员,在《冯大少爷》、《挂名的夫妻》中扮演重要角色。后在《小情人》、《二八佳人》、《血泪碑》、《国魂的复活》、《铁板红泪录》、《自由之花》等40余部电影影片中分别担任助理导演和副导演.。
1933年,导演影片《姊妹的悲剧》和《压迫》。此后,高梨痕先后在天一,南洋等影片公司编导影片《艰苦的奋斗》,《女战士》等,受进步电影工作者的影响,这些影片都反映了社会问题。1933年是左翼电影运动取得辉煌成就的一年,生产了不少优秀影片。表现工人斗争生活的《压迫》由著名戏剧家洪深编剧,高梨痕导演的。
1937年编导了《杨柳村》。来到香港“天一”公司的分公司——南洋影片公司。1937年抗战爆发,香港电影界、粤剧界全体参加拍摄三部短片,总名《最后关头》,筹集了三万元港币支援抗战,高梨痕是该片导演团的主要成员。抗战时期,高梨痕在香港参加了义演拍片爱国活动。
在1937这一年,香港电影界一共出现了25部以抗日救亡为题材的"爱国电影",约占当年出产的85部电影中的三成,当年最有代表性的一部抗日电影,无疑是由华南电影界总动员联合制作的账灾筹款影片《最后关头》,除集合了港沪数百红星一同演出外,还邀得汪精卫及香港绅士何甘棠现身银幕。本片的拍摄资金由香港的电影公司和一些电影工作者捐出,而义务拍摄的演员甚至为筹拍片时的车费而节衣缩食。编导工作由陈皮、李芝清、南海十三郎、苏怡、赵树?、高梨痕等六人各执导一段,压轴的第七段则集体导演。本片剧情由七个故事组成,主要讲述一群大学生在一名爱国同学的教导下觉醒,分头努力到工商界、妇女界、农村、军人中展开抗日救亡活动和宣传,最后各界人士团结起来走上战场,向日寇冲杀。本片在1938年完成于香港公映时,观众反应十分热烈,当剧中人大呼"一定要把侵略者驱逐出去"时,全场掌声如雷。吴楚帆亦曾在其自传中表示:"观众如潮水从四方八面奔赴戏院,放映时间内四座掌声雷动,影片振奋人心,显已获得良好效果。"而本片拍卖上映版权所得的23,900元中,除为前方将士购置3,000元雨具外,其余尽购了救国公债。台湾的电影史学家杜云之曾将本片选为"中国百大名片之一"。
1938年改编导演了《夜光杯》,后又执导《女战士》。
1952年回国,返沪定居,入华东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结业后受聘为上海文史馆馆员,民革上海第五届代表,
1956年,加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1980年出席“民革”上海市第五届代表大会。
1981年9月,参加全国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纪念大会。
1982年很想回故乡看看,可惜,从五月起健康状况不佳,终未能如愿。
1982年10月16日逝世。高犁痕终因年迈体弱不幸去世,骨灰安放在上海龙华革命公墓。留有《上海话剧的诞生及其发展》、《上海新剧和电影创造人之一—斗D振铎》、《我知道的天一影片公司》、《上海电影界旧语》、《回忆沪军北伐先锋队学生军》等回忆录。
  


作为演员,曾经拍摄过的电影:

新西游记-第2集 (1930) .... 建设分会主席
碎琴楼 (1930)
血泪黄花 (1929)
爱人的血 (1929) .... 医生乙
爸爸爱妈妈 (1929) .... 谢父
黑衣女侠 (1928) .... 柳老贵
火烧红莲寺-第2集 (1928)
火烧红莲寺-第3集 (1928)
美人关 (1928) .... 章飞万
少奶奶的扇子 (1928) .... 老管事
侠女救夫人 (1928) .... 卜尚达
一脚踢出去 (1928) .... 地质学教授
北京杨贵妃 (1927) .... 张老老
二八佳人 (1927) .... 包立人
挂名的夫妻 (1927) .... 姚宗孟
湖边春梦 (1927) .... 捧角家乙
梅花落 (1927)
血泪碑 (1927) .... 石友仁
一个小工人 (1926) .... 宋一鹏
冯大少爷 (1925) .... 冯慎安
立地成佛 (1925)
女侠李飞飞 (1925) .... 陈叔安
爱国伞 (1923)

参与制作过的电影:

最后关头 (1938) .... 导演
女战士 (1938) .... 导演
杨柳村 (1937) .... 导演
杨柳村 (1937) .... 编剧
花花草草 (1936) .... 导演
立地成佛 (1925) .... 编剧
女侠李飞飞 (1925) .... 编剧
坚苦的奋斗 (1935) .... 导演
重归 (1935) .... 导演
红楼春深 (1934) .... 导演
纫珠 (1934) .... 导演
似水流年 (1934) .... 导演
道德宝鉴 (1933) .... 导演
压迫 (1933) .... 导演
忠孝节义 (1926) .... 编剧
姊姊的悲剧 (1933) .... 导演
恨海 (1931) .... 导演
杀人的小姐 (1931) .... 导演
三个父亲 (1930) .... 导演
立地成佛 (1925) .... 剧务
夫妻之秘密 (1926) .... 置景
小情人 (1926) .... 副导演
北京杨贵妃 (1927) .... 副导演
二八佳人 (1927) .... 副导演
血泪碑 (1927) .... 副导演
弦断曲终 (1943) .... 导演
再生缘 (1948) .... 导演
青衫红泪 (1948) .... 导演
大闹广昌隆 (1949) .... 导演
鸿运当头 (1937) .... 导演
少妇的疯狂 (1937) .... 导演
荒唐老爷 (1937) .... 导演
女性之光 (1937) .... 导演
续白金龙 (1937) .... 导演
契女的秘密 (1937) .... 导演
败家子 (1938) .... 导演
三娘汲水 (1938) .... 导演
拗碎灵芝 (1938) .... 导演
艰苦的奋斗 (1935) .... 导演
美人局 (1939) .... 导演
夜光杯 (1939) .... 导演
新生 (1943) .... 导演
口花花 (1939) .... 导演
口花花 (1939) .... 编剧
丹凤朝阳 (1943) .... 导演
十月芥菜 (1939) .... 导演
十月芥菜 (1939) .... 编剧
花公花婆 (1940) .... 导演
卿何薄命 (1941) .... 导演
国难财主 (1941) .... 导演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21.满溢书香大南沟
22.名扬于外有大平
23.铜柱铜秤同庆沟
24.巫七马赞黄莲山
25.观音堂畔名医行
26.名医辈出刘氏门
27.求学路上证长寿
28.蜂子朝王兴刘氏
29.驯水治河拜河道
30.累代世交姻亲谱
31.义学兴兮族昌盛
32.幼承庭训“童子功”
33.小山沟里电影大师
34.辈字脚踩为哪般?
35.石人守沟看山笑

TOP

竹溪寻觅之34
辈字脚踩为哪般?

  
从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了,奎星楼刘家的辈份歌决为:光之荐凌远,贤哲开群蒙,西江祖本一,白荣知志同,育才乐立道,养子有维忠,石雍观德化,山海进纯风。
但,刘氏辈份采取踩辈方式。隔代踩辈了。如上所述,踩辈为:光荐远,哲群,西祖一,荣志,育乐道,子维,石观化,海纯。
行辈字派有的用在名字的头一个字,有的用在后一个字,以前一种居多。用在后一个字称呼为“踩辈“
为什么会踩辈呢?

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上古时期的家谱,仅为君王诸侯和贵族所独有,家谱的作用仅为血统的证明,是为袭爵和继承财产服务的,其内容也比较单一,仅为世系的说明。
魏晋以后,选官、婚姻以至社会交往都要看门第,这样一来,家谱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就大大增强,家谱的内容也比以往有所增加。 到了宋代,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民间编撰家谱的风气更加兴盛,这时的家谱在政治生活中基本上不再发挥作用,其作用转移到尊祖、敬宗、睦族上。家谱经常被反复修撰,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 到了明清两代,家谱修撰的结构已基本定型,流传到现在的家谱也极为丰富。
家谱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图,既某人的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第二部分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这些介绍性的文字,长者50余字,短者仅二三字,实际是人物小传;第三部分为附录。

有些家谱,在立谱时,便确定了家族世系命名的辈份序列,而且事先标定字号,辈份清楚,乡间名之为“排辈”,实则是排资论辈的意思。由于历史上形成的重男轻女思想,男子在起“大名”时,必须以预定的某字作为名字的一部分。这个字要放在全名三字的中间或最末,各个辈数层次不一定完全一样,但有着约定俗成的规矩。
辈份的顺序就是辈序,它属于昭穆的范畴.,昭穆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它是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次序.,以世系表为依据,制定世系诗{辈序诗},达到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记住自己的辈份,也就知道自己是一世传下的第几世以及在宗亲之间的上下亲疏关系啦.
世系诗通常都记载在谱牒里和张贴在宗祠里,族人一般都能背诵,女子关注世系诗较少.按世俗,多数为男丁才按辈份命名,因为旧时男丁才有资格收入谱牒.新生男丁按字辈命名后,一般要报族长{或文书}备案,也有由族长提供若干个名字供选择的,开蒙时,由教书先生起的蒙童学名{书名}或其他原因起的名,可不按字辈.同姓同宗的宗亲见面,言明各自辈份,就知道长幼关系,如何称呼对方,这样便于叙宗盟,论族谊

所以,会出现所谓的“白头哥,坐地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老者也要唤其为叔。为了区别同辈中的年龄次序,“排辈份”之外还要“排号”。
  名、字、号 古人幼年时取名,成年时取字。名字均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 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长辈称字表礼貌和尊敬。号,又叫别号、表号,由自己取号,显示某 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
在古代,由于特别重视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 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 到对方或别人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平辈之间,相互称字,则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 。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可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长辈的名,更 是连提都不能提,否则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产生了我国特有的“避讳”制度

李氏家辈字:登春昌大仁,正志懋经常,主善维思克,这是现在已经排出的且有人用的辈份。不表。这其中,昌字,懋字出现踩辈。
它不是为了“避讳”百存的。
为什么这么说?
从现存的碑李氏坟墓碑文可知,昌字辈为第三代,但,部分并没有踩辈。而懋字辈,在李人龙所修于乾隆五十八年的祖父碑文时,也没有出现踩辈了。
踩辈出现在其后。同时,从县志上记载可知,其后正是出现李氏家族大兴阶段,也就是说,这个时期,李氏家族在竹溪历史上,出现了人才辈出,或者说,家人极为兴盛的时期。简单的说,就是要用辈行的人多了,取名的人多了,同名现象机会多了解。
从上面可知,辈份是为了区分宗系及亲疏关系的。但在一个家族中,由于一代一代兴盛旺衰不同,当一辈人大量出生时,字辈排行多用表现美好吉祥的字,于是,出来好字都用在第三个字方位,于是,不可避免的,同名现象大量出现了。
如何避免出现同名现象?
即踩辈。

也就是说,奎星楼刘家,踩辈是辈字在排出时,就已经规定好的。而李氏家族,却是在家人大兴盛时期,一时采取的便利法则。
它只是为了家人不会出现同名现象而已。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21.满溢书香大南沟
22.名扬于外有大平
23.铜柱铜秤同庆沟
24.巫七马赞黄莲山
25.观音堂畔名医行
26.名医辈出刘氏门
27.求学路上证长寿
28.蜂子朝王兴刘氏
29.驯水治河拜河道
30.累代世交姻亲谱
31.义学兴兮族昌盛
32.幼承庭训“童子功”
33.小山沟里电影大师
34.辈字脚踩为哪般?
35.石人守沟看山笑

TOP

竹溪寻觅之35


石人守沟看山笑





“从春到秋,女儿小芳从黑山走,已有半年多时间了,还没有音讯。时间好漫长,娘昼夜在等待。丈夫是个命短的人,撇下她和两个孩子,自己撒手西去了。女儿小芳才十六岁,外出自个去谋生;儿子小海,只有九岁,还在小学念书。家中有什么事,娘就将小海作为大人,有甚就说甚。”

   为寻到城里打工的女儿,娘带着儿千里奔波,一路上碰到了好人也碰到了坏人;碰到了好事也遇到骗事伤心事。最后,女儿没找到儿子又不知了去向。这是刘书平先生发表在《北京文学》2003年第10期 的《娘儿俩》小说开头一段。

  

刘书平,听说出了七本小说集了,听说而已,我只从朋友敖景余处,看到一卷〈不会潇洒〉,这是刘书平文集的中篇小说卷。据书扉页介绍,他曾出版过文集四卷本,长篇小说〈风雨情缘〉及中短篇小说集〈告别爱情〉的。有300多万字作品发表,多部作品获奖,比如说,在2004年,第二届湖北文学奖中,刘书平的小说集《老家百姓》获得提名奖。似乎在去年,刘书平先生不再是十堰市作协主席,成为湖北文联文学院院长了。不知确否?电话是027—68880791。

1955年11月,刘书平出生于滴裕沟村,他的老屋与李家花屋两两相对 。东头是李家花屋及李家祠堂,西头,即为刘书平的老屋了。

这儿是一个出人才的地方。据说,在滴裕沟沟口,至今还有一个石老头守着,一个人在两相挟峙的山峰口,一坐千年,只是为了这一片好地方么?只是,在一九七五年时,开山造田,炸山毁林,此地遂坏。

所以,此后再也未出极为出色的要物了?你看,李家老屋的李常辉,学名叫做李燕的那位,竹溪一中的第一任教导主任,第三任校长,解放前第一任参议会会长是那一年出生的?他的儿子李主奇,据说现在在国务院政研室当着主任,那又是哪一年出生的?那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啦。刘书平,现在我们知道,那也是一九五五年啦。前面文章提到的李桂芝,郭国霞,也是一九七五年以前出生的。

顺便说一句,这滴裕沟口的山上,还有一刘姓老人独自居住在山峰上,竹楼茅屋,泥墙土灶。而他的家人,据说都是大大有钱的主儿,而且极为孝顺的。

为刘氏守住这一片山川地气么?

  

  刘书平一直关注着当前农民的精神状态,如发表在《翠苑》2007年第一期〈老家百姓〉刘书平与野莽不同点,后者以乌山作家乡的代称,以自己的笔连续不断地写着家乡的人与事,前者,不过以“黑山”这一特定的地域,作为叙述自己内心语言的背景,通过这里一个个农民的所言所行、一个个不同的情节构成,传达给读者。正如他在引子里所说——“不管走离黑山多远,不管山湾发生怎样的变化,只要回味,总会把那一帘幕布撩起,看记忆仓储里的画面了,那些活着或走了去的人,都在画面上。”

再如,在《水边情仇》,面对洪灾,黑山人的高尚情操、凸现的个性、人物的纠葛以及对现实问题的结局、理性的认知均展现于读者面前。作者对大场景的摆布和细节的刻画,让我们感到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和在大自然面前,人的勇敢善良、自私惧怕,这篇作品,是作者的一次惊心动魄的人论。2005年2月27日<常州《翠苑》杂志第三期目录>

  《黑山往事》里,这部发表在今年第1期《飞天》的文章,刘书平开阔说: 说一说二,不如看看脚印儿。

  在黑山,张姓是大户,但真正走出的人物,只有张光良一人。这点是村里人认可了的,没什么异议。然而,胡家顺的三闺女翠翠说:张光良算啥人物?他能写字吗?我爹年年春节给人写对联,他会吗?吴胜德是村里会计,写字打算盘,样样都行,算不算人物?

乡下人,什么事都得争个理,见翠翠的话过于狂,觉得这小女子不懂人事,不看风向,夸自家爹干啥呢?

黑山,是刘书平的写作“心灵家园”吧?也是他所有创作灵感的触煤?是家乡的生活泥土气息,山野风情,引发他创作的冲动?


  然而,刘书平最初不是写小说的,最初他学的是书法,他的字已经参加书法展了,突然他觉得写字没意思,又改学画画。他的画又参加画展了,突然他又觉得画画也没意思,又改学写小说。他学写小说拜的第一个老师姓丁,写了一年,他觉得丁老师写的小说还不如他,又拜第二个姓肖的老师,写了一年,他觉得肖老师写的小说也不比他强,这才拜到野莽的的门下。几乎每个星期,他都要骑着一辆凤凰牌的自行车,来去五十里路,给野莽送一篇小说稿子,野莽在家就当面给,笑眯眯的,不在家就吱溜一下从门缝里塞进来,塞的时候可能也是笑眯眯的,晚上野莽一开门就看见了。

  表面上笑眯眯的刘书平,骨子里其实很犟,跟牛一样;一个是刘书平不会写报告文学,写报告文学要会吹牛,会咋唬,会把一个萝卜大的事情往联合国扯,而他只会捕捉生活中有趣的故事,写他的乡土小说。

  野莽的好友邹海岗任鲁迅文学院教务主任的时候,要了一个指标给刘书平,让他马上来住鲁院,野莽说要当作家,读书和学习比什么都重要。刘书平连文联主席都不当了,很快就坐小飞机来到北京。

这也是他能够走出竹溪,走到十堰,现在走到省城的根源吧?


那个滴裕沟口的石人,风雨霜雪,依然守住沟口,一如刘书平,守住自己的家乡,守住自己的写作源泉地。

整天笑嘻嘻地。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21.满溢书香大南沟
22.名扬于外有大平
23.铜柱铜秤同庆沟
24.巫七马赞黄莲山
25.观音堂畔名医行
26.名医辈出刘氏门
27.求学路上证长寿
28.蜂子朝王兴刘氏
29.驯水治河拜河道
30.累代世交姻亲谱
31.义学兴兮族昌盛
32.幼承庭训“童子功”
33.小山沟里电影大师
34.辈字脚踩为哪般?
35.石人守沟看山笑

TOP

竹溪寻觅之36

不朽功业乡间存



                        
滴裕沟李氏家族,竹前面我我已知,有众多的官方名宦存在,这也是自古以来,说价一地文化教育业迹的标准吧。然而,我却独服李汇川。
我们知道,任何人都追求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叔孙豹认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修养道德,建功立业,写文章以传后世,这三件事可以使人不朽。
建功立业,当从官道而求,修养道德,那是人言人殊,而立言,以文章立世,却是人人可见的。最为众人承认,而且又容易着手,自然是立言了。
所以,编辑自己的文集,是每一个文人的终极追求吧?

从前文已知,李氏家辈字:登春昌大仁,正志懋经常,主善维思克,这是现在已经排出的且有人用的辈份。其中懋字辈多人前往东北谋生,时间为汇光绪年间。李儒懋任职于东三省时,李氏家族多人早在此地谋生。现存记载最多者,即为李汇川。李汇川,名经熔,汇川为其字。辈字为经。是李氏家族到竹溪九代。
目前保存完好的李氏材料,滴裕沟李善华,李林(主字辈)处较多(日前所拍照片,因手机故障,无法上传,憾甚)。而李善帮处,保存多样处理家族内部事务的原件。这里李氏处理事务者,却尽为李汇川。
一手标准美观的蝇头小楷,贴在折页纸板中,在装裱规范的匣子里摆好,这是李汇川在生前都想好的吧?
这此东西可以分为四类:时间从光绪十四年到XX年间,经手人众多,但执笔者均为李汇川。或者说,只有李汇川保存了自己处理家族事务的材料?不是他处理的,都被时人抛弃了?弟兄分家,婚丧嫁娶,等等事务,均见李汇川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真有点现代化管理的味道了。
二类为李汇川文集,收录了他与众多文人唱和的文章,其中多杂与歌女交往事。三类则为与众多名妓流迹山川河海的留影。名妓最小者九岁。这些歌女照片多用相框装裱。照相何时传入中国?
银版照相之术自从1837年在法国问世之后,没过几年就从西洋传入中国。最早的照相机是由供职于中国海关的法国人儒勒·依蒂耶(Jules Itier,1843-1846在职)1846年带进中国的。
清人周寿昌的《思益堂日札》记载:道光丙午年,他旅居广州,见到取影器的记述。因此有人推断:道光丙午年是公元1846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的第四年。那时候,外国人到中国游历的人日渐增多。“周寿昌看到的这架照相机就是进入广州的西方人带进来的。”所以,至迟1846年照相机已经传入中国。
而不多久,照片就流传到山乡偏远之县一个小山沟里了。
第四类,是一本《同音字类》,也是蝇头小楷手写的字典。可惜未成出版。如果出版了,会不是是中国第一本现代的《同音字典》呢?

清末民初张世珍的潮汕方言的研究成果,《潮声十五音》同音字典面世以来。
杜松寿(1905~1991),中国文字改革活动家。1952年11月调至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先后任《中国语文》《文字改革》杂志副主编,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汉语拼音处处长、研究员,《文字改革》杂志副总编,并被聘为高等院校文字改革学会顾问。
杜松寿一贯重视语文知识的普及工作,付出很多精力编写易学易用的普及性读物。1945年他编撰的《中文同音字典》,是一本按韵排列,以声母为序的字典。
徐世荣(1912~1997)语言学家。北京人。193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后曾历任中国大辞典编纂处编纂员,黎锦熙中国语言文字学家 。字劭西 。中国大辞典编纂处总主任。商务印书馆,1956年.推出《同音字典》。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3年10月成立,出版教育书籍。《常用同音字典》获1985年度联合国“耐西姆·哈比夫”纪念奖

从家族公事及私事,多为李汇川处理,且众多心服其行,可见德,而文集及《同音字类》,可见其言,三不朽只不见功业之一端。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21.满溢书香大南沟
22.名扬于外有大平
23.铜柱铜秤同庆沟
24.巫七马赞黄莲山
25.观音堂畔名医行
26.名医辈出刘氏门
27.求学路上证长寿
28.蜂子朝王兴刘氏
29.驯水治河拜河道
30.累代世交姻亲谱
31.义学兴兮族昌盛
32.幼承庭训“童子功”
33.小山沟里电影大师
34.辈字脚踩为哪般?
35.石人守沟看山笑
36.不朽功业乡间存
37.岩屋沟边望岱顶
38.朱家河边鲁班桥
39.树生夫妻龙坝多
40.竹溪河水第一库

TOP

竹溪寻觅之37

岩屋沟边望岱顶


  
                        
奎星楼为长条形街,位置在青草坪正中处。下街头有一桥,过桥即为敖家大院,这里有个名字,双河口。
在竹溪有几十个地方叫做双河口,那是两条河相汇处的意思。然而,最大的双河口,无疑,是这个双河口了。此处距离县城八公里,是县治河与竹溪河相交处,两河相汇,河水大涨,这才是能够产生县城西长旺坝,县城南烧田坝,县城北三堰坝,县城东,则是一列山峰了。
县治河由土关垭而下,这竹溪河,却自县西北之鸡笼山下而来的。

竹溪县北与陕西洵阳县交界,一山名青华山,又名鹤顶山,土名铁桶寨,距离县城近百里。是全县北部之山的起源,海拔1791米。一支东走至竹山,一支南走至平利,均为分界山。平利县内有一峰,名叫西岱顶,与竹溪另一峰两两相望,竹溪这一峰则叫东岱顶了。东岱顶海拔1560米,多生黄莲,此地故又名财神垭。是黄莲生财么?这东岱顶,即鸡笼山了。因山形如鸡笼,故名之。


岩屋沟边望岱顶,山峰遥遥不可见。

鸡笼山下一溪,潺潺而流,流边有路,是平利洵阳至竹溪的古道,也是两县旧盐道之一。这河是竹溪县命名的来源了。
明成化十二年,也就是1476年,9月,都御史原杰上折请置县,安抚进入襄阳府之十万大山流民,竹山县之尹店社分而成县,而与平利洵阳交界之竹溪河,遂成为命名县的由头了。
自此有县名竹溪。
是年,湖北广参议杨君为总理,襄阳府同知王照,竹山县知县杨景春为协赞,在城东门内兴建县署,常盈库,监狱。并于县署东侧兴建儒学。
这是以竹溪为县名的官方学校的起头了。
次年,首任知县曾熙到任。

竹溪不仅仅以竹溪河而得名,更因山势复杂,多生竹,多山溪而得名。
据统计,全世界竹类植物共有70多属,约1200多种,中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产竹国,无论是竹子的种类、面积、蓄积量及竹材、竹笋的产量都雄居世界首位,竹子种类已知有39属500余种,竹林资源集中分布于湖北等省。约分布竹类10属29种10个变种和变型。
竹笋,在我国自古被当作“菜中珍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糖类、钙、磷、铁、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C。 中医认为竹笋味甘、微寒,无毒。在药用上具有清热化痰、益气和胃、治消渴、利水道、利膈爽胃等功效。竹笋还具有低脂肪、低糖、多纤维的特点,食用竹笋不仅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消化,去积食,防便秘,并有预防大肠癌的功效。竹笋含脂肪、淀粉很少,属天然低脂、低热量食品,是肥胖者减肥的佳品。养生学家认为,竹林丛生之地的人们多长寿,且极少患高血压,这与经常吃竹笋有一定关系。
这是不是自东岱顶一种成为平利洵阳的古道之一因呢?

沿溪东行,见一岩,岩下一大洞。名岩屋洞。




这就是竹溪县最北处,龙坝乡最边远的学校,岩屋沟学校所在地了。又名竹溪县龙坝乡平安小学。网上搜索,见四所学校建在岩下石洞中,另有:陕西省旬阳县桂花乡岩屋沟小学,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六朗乡岩屋沟学校,郧西县河夹镇岩屋沟小学。
还是湖北边远山区穷啊!

当然,现在岩屋沟学校不再在石洞中了,那儿成为一个养猪场,而学校,在不远处大路边,自然是砖木预制结构的。
不提。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21.满溢书香大南沟
22.名扬于外有大平
23.铜柱铜秤同庆沟
24.巫七马赞黄莲山
25.观音堂畔名医行
26.名医辈出刘氏门
27.求学路上证长寿
28.蜂子朝王兴刘氏
29.驯水治河拜河道
30.累代世交姻亲谱
31.义学兴兮族昌盛
32.幼承庭训“童子功”
33.小山沟里电影大师
34.辈字脚踩为哪般?
35.石人守沟看山笑
36.不朽功业乡间存
37.岩屋沟边望岱顶
38.朱家河边鲁班桥
39.树生夫妻龙坝多
40.竹溪河水第一库

TOP

竹溪寻觅之38

朱家河边鲁班桥



                        
自岩屋沟东行,不足百米即为一分路口,西南行可到老阴山。老阴山,青华山,东岱顶比邻而居如兄弟,一字排开。最南头即老阴山。与平利接界,海拔1332米。从蒋家堰镇的黑龙洞上,经龙堰河也可至老阴山。是龙坝乡与蒋家堰镇的分界山。
这河虽发自鸡笼山,但流经岩屋洞时,人称岩屋子河。沿河东行为朱姓人群居处,故名朱家河。至芦沟时,名芦沟河。这芦沟却与蒋家堰镇下街头芦沟是一条沟,可直达。河却转而向北拐一个弯,继续东行。
路边有一学校,名字叫做朱家河学校。朱家河东行几里地时,与瓦房河相交,汇成一条河了。这相汇处,也叫做双河口。此地有一桥,在竹溪是极为有名,叫做鲁班桥。

此为自下往上拍照片,上行为朱家河,右侧来处为瓦房河。这是北行的必经之桥了。

这是竹溪县继1947年发现稀世珍藏《鲁班经》后,又一次发现了鲁班的杰作。
该桥长10米、宽1.2米、厚0.3米,为人工凿成的巨形整块长方体独石桥,青钢石。桥位于两河相聚的其中一条河口的出口处,它独立地架在河宽9米、高5米的空中。石桥的基石是砌在河床边沿光滑的岩石上,且基石有部分悬空。此桥经过数百年的风吹雨打,至今完好无损。
相传桥修成时,鲁班叫喊了一声,有人应声,死后葬于此桥下。据说,这桥历年来大河水发,漫过两岸,但从未死人的。即使有人从桥上掉下河却,也能够好好活着。而桥修理工成之时,更是惊天动地。
从上文可知,此石极重,可能达十余吨。山民怎么把它运到桥墩上的?
说是准备上王家院子修一滑道,把此石自滑道上溜下,而河岸则架子搭实,听说光木料就花了几面坡的山林。但,石头不动。
鲁班一声吼,时发大水,竟然把石条冲上桥墩了。于是桥遂成。
  在桥头有一庙,名观音堂,据蔡远华老师介绍,庙前一碑,介绍有此桥情况,可惜在文化大革命时,被“小将们”破坏了。

  自于《鲁班经》,即是另一回事了。
      竹溪县文物管理所馆藏《鲁班经》,经省级文物专家组论证为真“经”,属稀世珍藏,暂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注:省级只能鉴定国家二级以下级别的文物),将向国家文物局申报为一级文物。文末有朱批“乙未年忠良齐甫月代点鲁班总诀”字样。
据介绍,《鲁班经》是竹溪文化部门1974年征集收购民间流散文物时,在农村祠堂里被发现的。全书分为五个部分,配有木刻插图104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这本线装《鲁班经》为繁体字木刻印刷。全书由“灵驱解法洞明真言秘书”、“工完禳解”、“建工架式”、“仙师源流”、“曲尺用度”五部分组成,篇幅近万字,并配有木刻插图1 0 4 幅。其中,“建工架式”和“仙师源流”两部分最为详备,约占全书3 /5 的篇幅。
建筑的框架格式是此书的重点,介绍了“正三架式”和“正七架式”两种基本框架模式。主要有秋千式、天台式、桥亭式、宫殿式、镜架式、钟鼓楼式等10种建筑样式。《鲁班经》文字长达近万字,属稀有传世之作。
据专家组称,这部《鲁班经》对于研究古代建筑风格,继承古代优秀建筑文化瑰宝,了解我国古代建筑工匠尊为师祖的鲁班身世,均具有重要价值。
迄今为止,国内尚无其他处发现同类的系统完整记述鲁班建筑工艺及生平事迹的著述。

鲁班桥距离县城北50里处。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21.满溢书香大南沟
22.名扬于外有大平
23.铜柱铜秤同庆沟
24.巫七马赞黄莲山
25.观音堂畔名医行
26.名医辈出刘氏门
27.求学路上证长寿
28.蜂子朝王兴刘氏
29.驯水治河拜河道
30.累代世交姻亲谱
31.义学兴兮族昌盛
32.幼承庭训“童子功”
33.小山沟里电影大师
34.辈字脚踩为哪般?
35.石人守沟看山笑
36.不朽功业乡间存
37.岩屋沟边望岱顶
38.朱家河边鲁班桥
39.树生夫妻龙坝多
40.竹溪河水第一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