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瓶子夜话1:民俗学应如何和史学做斗争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引用:
原帖由 黄景春 于 2010-1-21 11:16 发表



  似乎对头。我跟王霄冰称兄道妹,不仅因为我们都出自华东师范大学应用文字研究中心,她向我的博士导师詹鄞鑫教授学习过,还因为我们共同的老师陈勤建。陈老师是她的博士后答辩(评议)老师。王霄冰,人在德国 ...
华师博士后出站要答辩的呀?
一般只是开个报告会吧,没听说要答辩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施爱东 于 2010-1-21 12:08 发表

华师博士后出站要答辩的呀?
一般只是个开个报告会吧,没听说要答辩的。
要答辩的。我在上海大学做程蔷、董乃斌二位老师的博士后,出站的时候是答辩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施爱东 于 2010-1-21 10:37 发表

同意一半。
我们必须有自己的选手和自己的跑步方式,
但你不能另立跑道和另立规则。

我们必须在当代通行的学术规则下来玩民俗学的游戏,才有可能得到当代学术的认可。
关起门来玩自己的游戏,自以为老子天下 ...
非常同意施老师说的要加强学术对话,
但也想请教一下,什么是通行的学术规则?
这个通行的学术规则是平等的吗?像史学这样的大学科会不会主导游戏规则的话语权?
如果会的话,
那么民俗学就必然会向“主流学术规则”靠拢,
从而逐渐丧失自己的独立性。

TOP

引用:
原帖由 小猫快跑咯 于 2010-1-21 19:20 发表


非常同意施老师说的要加强学术对话,
但也想请教一下,什么是通行的学术规则?
这个通行的学术规则是平等的吗?像史学这样的大学科会不会主导游戏规则的话语权?
如果会的话,
那么民俗学就必然会向“主流学 ...
很简单。

对于个人来说,
你必须写出好的论文,
好论文的标准必须执行整个学界通行的标准,
比如,资料翔实、注释规范、逻辑清楚、立论明确、论述清晰、文字流畅、结构严密。
诸如此类。
万不可以“民俗学是一门独特的学科”为借口,率性行文,
回避大学术对于学术规范的通行要求。

对于整个共同体来说,
必须自信、自强,彼此尊重劳动成果,不妄自菲薄。
比如,
要学会互相了解和互相引证,了解同行的学术动态及理论贡献,
不要盲目崇洋,
不要盲目崇拜兄弟学科,
不要盲目到看不到眼前同行的学术贡献。

作为学术共同体中的一员,
你只有自己首先尊重你自己的同行,
别人才有可能尊重你和你的同行;
如果你自己都不尊重你的同行和你的学科,
别人更不可能尊重你和你的同行以及你的学科。

TOP

举个我举过许多次的很简单的例子:


目前民俗学界一般认为梁祝故事起于东晋。



“东晋说”的主要依据是,清代翟灏在《通俗编》中引了一则唐人张读《宣室志》的记载,说梁祝死后,东晋丞相谢安曾为祝英台请封。
但是,现行《宣室志》无此记载,
另外,李剑国称“祝英台:清梁章钜《浪迹续谈》卷六《祝英台》引《宣室志》,……按:《宣室志》定不载此。梁氏所引係转征他书,而陈校疑亦据他书。前已言,《宣室志》所载皆唐事,祝英台事乃在东晋,自不应载于本书。”(见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下册页832。李氏将祝英台事断在东晋仍可商榷,但认为不应载于《宣室志》,当无疑义。)


“东晋说”的另一个有力证据是明末徐树丕的《识小录》,
该书说《金楼子》和《会稽异闻》都载录了梁祝故事。


《金楼子》是梁元帝所作,成书较早,似乎可以支持“东晋说”,
但是此书在明代初年就已湮没,而徐树丕卒于清代康熙年间,徐氏怎么可能看得到《金楼子》?
而从《永乐大典》等各种现存的《金楼子》存目来看,并没有关于梁祝故事的记载。
至于《会稽异闻》,连书名都不见信录,更不用说书本身了。



南宋张津《四明图经·鄞县》说唐代的《十道四蕃志》中记载了梁祝故事,但《十道四蕃志》早已不存,更不可考,张津也有假托古书的可能。


也许有人还可以找出别的证据来,但是,目前所有指认为宋代以前的证据,无一足信。


到了元代,袁桶延祐《四明志》还是持张津的说法,在后面加了一句“然此事恍惚,以旧志有姑存。”可见到了元代,此事仍然“恍惚”,说明故事在元代还并不很盛行。


以上所述,都是古代文学界以及文献学界的常识,
可是,我们的学者们却常常无视别人的既有成果,盲目地将上述诸书引为自己的主要论据。
这种论调和论文拿出去,
除了让人看不起,
还能说明什么呢?

TOP

引用:
原帖由 施爱东 于 2010-1-21 10:37 发表

同意一半。
我们必须有自己的选手和自己的跑步方式,
但你不能另立跑道和另立规则。

我们必须在当代通行的学术规则下来玩民俗学的游戏,才有可能得到当代学术的认可。
关起门来玩自己的游戏,自以为老子天下 ...
有个一起喝小酒谈学问的哥们儿,聊天时以相互挤兑为乐。
我笑他的文艺学上天入地,但“言不及义”,他呢,常常笑民俗学内部的掐架是“杯中风暴”,或者自家圈个小井口,在里头自娱自乐。
尽管每次我都反驳一番,心里还是有点认同的。
民俗学不仅要受同时代度量衡的制约和检验。而且,在恢弘状况的学术史和思想史的绵延之路上,民俗学既不是学术的边界,也不是最终尺度。只是学术的进路之一。

TOP

我那时倒是没有答辩,但请陈勤建老师和叶舒宪老师写了评议,所以景春兄括号里的信息是对的
引用:
原帖由 施爱东 于 2010-1-21 12:08 发表

华师博士后出站要答辩的呀?
一般只是个开个报告会吧,没听说要答辩的。

TOP

龙弟弟,你要认我做师姐我也很高兴啊
我的老师们倒都是重镇,但学生不才,愧对各位恩师了
引用:
原帖由 笛威辛亢 于 2010-1-21 11:51 发表

还真是华丽而深厚的学术渊源啊。
本科:霄冰老师自己来补
硕士:陶立璠教授
博士:顾彬教授
博士后:臧克和教授

额滴神呀。。。。

TOP

引用:
原帖由 王霄冰 于 2010-1-22 06:59 发表
龙弟弟,你要认我做师姐我也很高兴啊
我的老师们倒都是重镇,但学生不才,愧对各位恩师了
师姐在上,请受师弟一拜!!!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师弟师姐,师兄师妹,乱成一锅粥了。师傅在哪儿?
鲜花一束,当做添加的佐料倒好。
嘿嘿,逗你们玩。

TOP

师傅在哪里就要看你的考据能力了。于细微处揪大问题,您来吧。

TOP

本来就是。所以谈论师承,只能是闹着玩的,不能太当真。
史家们如果把它做成谱系,往往就会给外人和后人造成误会。
政治家们利用谱系争权夺利,更是令人生厌。
本人一直主张,对待古文献中论及的谱系传承,家族谱系也好,神话谱系也好,学术谱系也好,都要谨慎对待。
宁可少信,免得错信。
不过还是要谢谢龙弟弟的美丽鲜花,亮晶晶的,好漂亮!
赶紧插入花瓶,免得干枯
引用:
原帖由 豫章故郡 于 2010-1-22 09:33 发表
师弟师姐,师兄师妹,乱成一锅粥了。师傅在哪儿?
鲜花一束,当做添加的佐料倒好。
嘿嘿,逗你们玩。

TOP

回复 42# 的帖子

霄冰举重若轻,大家风度

TOP

引用:
原帖由 黄景春 于 2010-1-21 18:42 发表


要答辩的。我在上海大学做程蔷、董乃斌二位老师的博士后,出站的时候是答辩的。
哈哈,这样我和程蔷、董乃斌二位老师有过一面之缘。2007年在山东东营,开地域文化与文学创作研讨会。

而2006年8月,如果没记错的话和景春兄一起乘车在中国神话学年会上游逛了好几天。

现在又认识了晓龙。

TOP

引用:
原帖由 施爱东 于 2010-1-21 22:46 发表
举个我举过许多次的很简单的例子:


目前民俗学界一般认为梁祝故事起于东晋。



“东晋说”的主要依据是,清代翟灏在《通俗编》中引了一则唐人张读《宣室志》的记载,说梁祝死后,东晋丞相谢安曾为祝英台 ...
是的,打开眼界,不坐井观天。不搞门户之见,一定能让我们用自己的学术赢得尊重。爱东说的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