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2017民间文学1课堂第7小组研讨

《白雪公主》的成长启示

《白雪公主》以家庭为核心讲述,其读者群体主要是少年儿童。这个故事本身承担了教育儿童了解和认识社会的功能,在儿童的伦理教育中担当了重要角色。故事中的屠夫扮演着善良的平民;小矮人、王子扮演着解救危难的英雄,他们不放过可以对白雪公主教导的机会;坏皇后则是反面教材。这些教导主要是说给作为读者的儿童听的。格林兄弟的《白雪公主》适应资产阶级伦理教化的需要,是在资产阶级文化传统下有意识的产物,它最意味深长的变化折射出儿童观念和儿童教养方面的社会变迁。
  《白雪公主》采用大团圆的结局方式,其对儿童伦理教育的意义昭然若揭:屠夫作为善良的民众不应该屈从于恶势力,而应该勇敢并巧妙地与恶势力作斗争;白雪公主心性善良单纯,但应该有防人之心,不应轻信陌生人;坏皇后为自己成为最美的人这一私利而迫害善良的公主,最终不会得逞,而会受到老天的惩罚;善良的白雪公主,最终会碰到正义而勇敢的王子来解救,过上幸福的生活。于是“王子和公主最终过上幸福的生活”这一结局,成为这则童话的希望之光。
  白雪公主遭坏皇后妒忌而被其强行赶出宫廷,其后又被追杀。这一情节象征着儿童离开父母的怀抱,独自面对外面复杂的世界。这对于儿童应对成长考验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社会是复杂的,坏皇后是邪恶的,儿童万不可轻易相信陌生人的甜言蜜语,否则会招致灭顶之灾。                               2015213793  周密

TOP

这几篇经典童话中体现的无非善与恶,美与丑,对于儿童成长中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都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还记得我小时候在看《白雪公主》的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白雪公主的美丽和皇后的邪恶,以及王子和公主的美好的爱情。包括《睡美人》、《青蛙王子》等等童话中都有王子和公主的爱情故事。东西方童话一个很大的差别就是西方童话中有纯美爱情的描绘,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启蒙。也是一种成长的影响因素。王子和公主都是善良的,美好的,他们是天生一对,这对于儿童恋爱观的养成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

TOP

勇敢的小裁缝 启示

1 任何人和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我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发挥自己的优点。文中的小裁缝身体小,力气弱,他却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后取得了胜利。
2 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要碰到各种各样的苦难和挫折,我们要勤于思考,巧妙应对。对于不同的困难,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例如文中提到的杀死两个巨人的情节,如果用活捉独角兽的方法去制服他,小裁缝不仅不能杀死巨人,还有可能搭上性命。
3 读后给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小裁缝不怕困难,善于思考,肯到脑筋,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不仅娶得美丽的公主,还做了国王。

TOP

《大姆哥》成长故事特殊性分析

童话《大姆哥》故事表现出了儿童成长的主题,但是《大姆哥》的成长故事有以下几点与一般的成长故事不同。
一、“小大人”特性与冒险故事
    和其它儿童成长童话如《白雪公主》《灰姑娘》相比,大姆哥是幸运的,因为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不缺少父爱与母爱,这让大姆哥身上的“小大人”特性十分让人难以理解,爱的环境使汤姆不需要在心智上过早成熟。
    通过查阅发现关于大姆哥的故事在流传的过程中有不同的版本,在笔者看来值得注意的两点是:一是大姆哥父母的年龄,二是大姆哥的来历。一种故事版本是有一对老夫妇想要一个孩子,后来他们得到了一个姆指大小的孩子,类似于姆指姑娘的故事,这是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同时由于父母年迈的原因,他不得不有接近于成人的心智,像大人一样思考问题,像大人一样行动。自他出生心智就已经是成人水平了,借用日本学者浅见洋二的说法,即“缩小版的大人”,那么故事便不会反映出人物的思想和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即成长的过程),那么大姆哥的故事的性质中“冒险”是大于“成长”的。如果按这个思路,考虑大姆哥出身的第一种情况,便是当有钱人来买大姆哥时,心智成熟的大姆哥抱着戏耍的态度故意离开展开冒险。
二、关键人物缺失,完全自立的个人冒险
    其它故事的主人公最后实现幸福生活不仅依靠自己的善良和智慧,同时在命运的转折点上总会有幸运之神降临,让某一个关键的人帮助自己改变困境,如灰姑娘的王子,白雪公主遇到的猎人、小矮人、王子,只有公主的吻才能变回王子的青蛙,可以说没有关键人物的帮助,他们的成长历险是会更坎坷的。
    大姆哥的冒险跟其它故事的不同在于,他以一人之力,在困境中发挥自身小巧灵活的优势,将不利条件转换为有利条件,比如当他被狼发现吃掉时,瞬间明白利用狼贪婪的弱点,使狼成为带自己回家的便捷工具,要知道如果只是姆指大小的汤姆一个人回家的话,路上必然还会有其它意想不到的危险。这样的故事设定使读者在阅读时会被情节牵动,为汤姆担惊受怕,一波三折,吸引儿童。同时和“依靠王子拯救的公主梦”相比,这样自助自救的故事更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自立意识。
三、现实主义色彩与浪漫的天真童趣
    童话中对现实的背离为我们再现了被习惯和世俗所遮蔽的人生,赋予没有生命的物体以生命,赋予动物以沟通的智慧,童话的创作机制与儿童“泛灵论”的思维特点是一致的,这种思维与中国文学在发展初期(《山海经》)的浪漫基调是一样的。就算大姆哥和其它童话故事的主人公相比有更为成熟的心智,但是他依旧开心地主动接受冒险,这和西方文明的开拓性是有关的。
    同时大姆哥的故事和其它童话相比有更多的现实性色彩,比如贫穷夫妇想要孩子的情节、赶牛下地的情节、商人发现大姆哥要去赚钱的情节、小偷偷东西的情节都是来自于人民生活的片段。但是我们依旧可以看到童真童趣,比如大姆哥以戏弄商人为目的开始旅行,在旅行中主动挑战愚蠢的小偷,设计杀死贪心的狼,符合儿童善恶分明的道德观和爱玩的心理。

[ 本帖最后由 左胜男 于 2017-11-14 20:32 编辑 ]

TOP

《灰姑娘》 启示

灰姑娘的故事告诉儿童首先人要善良。只有善良,你才会被善意回报,被善意包裹着,这个世界对你来说才是善良友好的。
灰姑娘的故事告诉儿童要守时。灰姑娘正是没有守时,没有按时回去,才会无意中落下了水晶鞋。
灰姑娘的故事还告诉儿童要诚实。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就不要贪心。灰姑娘的两个姐姐正是因为贪心,才撒谎骗王子,才会落了个悲惨的结果。撒谎的人是没有好结果的。
灰姑娘的故事还告诉儿童要正视自己,不能自卑或者自傲。灰姑娘虽然很穷,但是她不自卑,她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才和王子有了幸福的结局。

TOP

读《穿靴子的猫》

不同于《白雪公主》《灰姑娘》等为儿童带来替代性满足的童话(例如小女孩会不自觉地幻想自己是美丽的白雪公主,又或是穿上水晶鞋的灰姑娘),《穿靴子的猫》这则童话的主体非人,相比较来说较少地给儿童提供足够的幻想可能,但这并不妨碍它在儿童中的受欢迎程度以及它对于儿童成长的意义。
《穿靴子的猫》中可以提炼出相当多的关键词:乐观、进取、勇敢、机智、忠诚等等,这些词语构成了主人公“猫”的魅力所在,也是这则童话之于儿童成长的启发。面对分财产之后的相对不利境地,猫并没有像主人那样抱怨当下的生活,反而积极地开导主人,以乐观平和而又富有进取精神的心感染主人,这里启发儿童在面对人生困境时不能畏惧退缩,而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勇敢面对、主动承担生活给予我们的一切。其后,这只猫利用现有的局限条件去捕兔子、逮鹌鹑,更是凸显了它的聪明机智,启发儿童要在处理问题时要擅于思考、勤于动脑,寻找问题解决的最佳途径。然而故事的启发性并不限于此:这只“穿靴子的猫”并不仅仅满足于当下小小的猎物,而是将其以主人的名义敬献给国王,为它的长远规划铺路,启发成长中的儿童不能沉溺于对当下蝇头小利的满足,有前瞻性的眼光与长远的目标方能成大事。面对“变成了只狮子”的妖怪,猫也觉得有些害怕,“赶忙跳上屋梁”。但危险与恐惧心理并未成为它实现目标过程中的障碍,而是运用自己的智慧,让妖怪变成了一只小耗子,继而发挥自己的优势战胜了这原本强悍的对手,占据了豪华的城堡,使主人更进一步地赢得了国王的赞许和公主的青睐,由一个几近一无所有的青年翻身成为社会显贵。此处启发儿童在面对困难时不能畏惧退缩,而应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以勇敢的心去战胜困难,做一个智勇双全的人。勇而无谋,或者单有谋略却生性懦弱,都是不足以成一番事业的。其次,“穿靴子的猫”为主人尽心尽力,为实现主人的愿望赴汤蹈火,它的忠诚、守信对儿童也具有启发作用。综上所述,《穿靴子的猫》传达了乐观、进取、勇敢、智慧、坚定执着、忠诚这些儿童成长所需要的可贵品质。
从个人的成长经历看,童话故事对于我而言不仅是一篇篇故事,更是童年时期情感与回忆的载体。小时候,伴着父母读的《伊索寓言》入睡,如今还记得《狼来了》、《农夫和蛇》《狐狸和葡萄》、《老太婆与医生》、《乌鸦喝水》这几篇。等到能够独立看书时,看的第一本书也是《安徒生童话》,相比于前者,它有着更长的篇幅和更复杂的情节。厚厚的纸壳为封面,在当时算得上精装本,分上下两册。仍记得上册第一篇为《皇帝的新装》,图文并茂,彩版、带拼音,排版下来足有十九页,在当时的我看来算得上是“鸿篇巨制”了,因此每次都是读一点,下次接着读下去。很庆幸我的童年是在一个没有过多电子产品侵扰的世纪之初,阅读,尤其是阅读童话故事,成为了我丰富自己生活的主要元素,也成了我的文学启蒙导师。在那套书中,印象深刻的作品还有《海的女儿》、《野天鹅》、《卖火柴的小女孩》、《拇指姑娘》、《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丑小鸭》。两册书容纳的故事很多,翻来覆去看了不下数十遍的也就是如上几篇,大概是比较符合当时的我的文学审美观吧。看者无意,而蕴含于故事间的价值观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真正走入童话故事之中的小读者。例如在同情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同时,年幼的我会对自己成长环境的温馨心怀感恩,对家庭、对父母有更深的感情;《丑小鸭》的故事稍长,但当时也爱不释手,在它饱受鸭群欺凌时满腔愤慨,为它的离开而辛酸,最后又因它蜕变为白天鹅、化平凡为绚烂而欣喜、骄傲,启发着我以一颗平等的心为人处事,也激励着年幼的我为自我蜕变的那一刻积蓄力量。那时的阅读是不带任何功利的,不会绞尽脑汁想从文本中发掘出什么,而是顺着一字一句,理所当然地顺着作者预设好的线路往下走,所得到的感触也是自然而然的。那种童年阅读童话的纯天然感觉,怕是再难找到了。
随着社会对本土文化的愈发重视,“中国本土童话缺位于儿童成长”的问题一再被推上社会关注焦点。但归根究底,我们在争取或关注的,究竟是“文化发言(代言)权”还是儿童的健康成长呢?这些舶来童话陪伴着我长大,我对它们也有着较强认同感与归属感,甚至是下意识地去维护。在我看来,它们具有较强的兼容性,在介入本土儿童成长过程中也较少地产生“水土不服”现象。中国儿童文化领域需要做的,更多的是质的创新,例如潜移默化地向儿童传达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不是机械地对国外童话的模仿与重复,即:并非为了创作、或单纯为和外来童话争个高下、争夺市场而创作,而是真正为了中国儿童成长、为了儿童文化而去创作。
本土童话创作成了一个大潮,但随着年龄的递增,与童话故事也渐渐疏远,因此提出的一些看法仅立足于个人与童话有限的接触以及童年相关经历,确未对当今童话市场进行充足而详实的了解与调研,如有偏差,期待老师与各位同学指正。

[ 本帖最后由 石文清 于 2017-11-15 21:16 编辑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