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原帖由 刘晓峰 于 2015-9-8 09:54 发表
上古的世界,大都依靠“推测”和“假说”。除了传说、有限的出土文物和边壤地带的原始部落习俗,能够依靠的只有我们的推想。四季问题其实有它的复杂性。从时间上说,我觉得四季这个问题讨论的年代要早过农耕时代。在 ...
和刘老师聊得很开心,也学到很多东西。对刘老师率真和谦逊很是欣赏,能容得后辈在这么优质的帖子下放肆,致敬。
关于现代人对冬天的感受,上贴没有说的很清楚,我还是略补充一下。我觉得现在人可能对冬天原有的敬畏感已经消退了,原因是现在食物的多样化和丰足。现代人的童年对冬天和年可能都有非常愉快的回忆,因为食物充足的原因。这样,就像年关最初“恶”的特征会消失一样,冬天特有的哲理性也会减弱。到了当下,生活质量的提高,每天也与过年差别不大,童年感受到的年味则也褪色了。
古代人可能会考虑的更加具体,因为如何过冬是古人必须要面对和考虑的问题,如果冬天搞不好食物的收藏,生存很可能会受到威胁,尤其是生活在北方的人们。秋天的收获,包括植物和动物,经过充足的收藏可以渡过整个冬天和春天(虽然冬天也能捕猎,但由于动物躲藏和迁徙,难度会增大;春天虽有鲜菜可食,但食物依然短缺),一直到第一个丰收时段,如类似后期的麦秋。这种情况对于农耕和采集时代都会是一个大问题。
从《月令》、《周书》、《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一些时令书籍来看,古人在秋季结束的日子举行吿朔、改岁,甚至定冬日为岁首,这类的祭祀活动应该有很深的渊源。
所以,我觉得现代人对春秋的强烈印象,可能会误导一些思考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