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间文学240课堂 吉学臻小组讨论帖

周瑛回帖
宝通禅寺与密宗的复兴
密宗复兴是中国佛教史上最为耀眼的一页。来自湖北荆门沙洋的持松法师,三次东渡日本,两登高野山,兼习东密新旧两派及台密,得三个灌顶传法阿阇梨位,取回空海大师从长安密教传承而来的唐代密宗,成为东渡学密、复兴唐密成就最大者。1924 -1925 两年中,持松法师出任武汉宝通寺住持,讲经传法,结缘灌顶,开建仁王护国大法会,修孔雀明王法,建立宝通寺真言密坛,宝通寺因此成为近代密宗复兴的中心之一。从建立武汉宝通寺根本道场及于各地弘传密教,持松挽回和重光千年绝学,被称为是“唐密复兴初祖”。对武汉宝通寺而言,持松住持的 1924 -1925两年,在该寺自身历史上也是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一页——“洪山寺一时成为近代密宗复兴的中心之一。”

——《持松法师与民国时期唐密的复兴———以武汉宝通寺为例》.吴成国

TOP

周瑛回帖
宝通寺是中国佛教文化'雅俗交汇"之地

中国的民俗佛教是与经典佛教不同的存在形态, 后者属雅文化层次, 精纯、严格; 前者属俗文化层次, 散漫、可塑。但从宗教发展规律看, 民俗佛教却更多地体现成熟宗教的普遍特点。
佛教由古印度传出的过程( 约公元一世纪到四世纪)同时也是佛教由其原始形态发育成熟为系统的世界宗教的过程, 其核心乃是释趣牟尼由人变成了神。佛法入华, 在中国文化的特殊背景中, 在俗化和雅化两个层次上各有侧重地展开, 呈现既矛盾又互补的文化奇观。而宝通寺的独特价值和意义在于它将民俗佛教与经典佛教融合在一起,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周瑛回帖
(一)中国的民俗佛教文化
中国主流文化的非宗教特色, 不等于说中国的老百姓不需要宗教。古代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在俗文化层次上的充分发展—高度理性化的儒道思想, 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照样被宗教化; 但相比之下, 外来的佛教更容易被变形改造、更容易被接受和传播, 这就是以造神运动为中心的民俗佛教传播运动。与此同时, 原始佛教的教义、形态, 其实体和样式, 都发生相应的变化—佛教的传授系谱演变为神谱; 佛教的轮回学说被理解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直接伦理报应, 佛教的解脱境界变成了对“现实” 彼岸世界的向往追求, 佛教要勘破一切的修行实践, 异化为希施求福的生活方式… … 中国民俗佛教很快地与道教相混而成为古代中国的living  religion(活生生的宗教, 生活宗教)
(二)、宝通寺特有的民俗节日——三月廿八甘蔗节
“三月二十八,洪山敬菩萨,有钱吃甘蔗,无钱吃麻花。”这是70年来流行于武昌的一首民谣。旧时武昌东郊、洪山东郊庙举行一年一度的甘蔗节,旧时这一习俗的体现。
1011年(北宋大中祥符4年),宋真宗封守护泰山神为“东岳天齐人圣帝”,民间称之为“东岳大帝”或“东岳菩萨”。人们因此积习相沿,认为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是东岳大帝的诞辰。每年这一天,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停业休息,一般寺庙多半要举行“天齐会”,尤其是武昌洪山宝通寺,香火颇盛。在众多的香客中,敬罢菩萨,人们便会到洪山上去踏青寻胜,尽心玩耍。在那一天,洪山上卖甘蔗的小贩特别多,价钱特别贵,钱带少了的人只好买麻花吃,民谣就是这样产生的。
为什么甘蔗节仅仅盛于武昌呢?据说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徐寿辉在蕲水建都称帝之后,派遣部将邹普胜智取武昌。事前约定,在城内接应的人,手持甘蔗为号。义军进城后,看见人家门前有甘蔗渣的概勿侵犯。此后,武昌民间遂流传在这一天吃甘蔗可以免灾的说法,逐渐形成甘蔗节。有些老人讲,这天吃甘蔗可以清火明目。是否有科学依据和实际效果,就不得而知了。抗日战争中,1938年4月,武汉警备司令部以“国难严重,空袭时闻,为策人民安全起见,”特地出告示,停止举行一年一度的甘蔗节,禁止民众往游洪山。当时的《新华日报》也就此事发表了消息。武汉沦陷后,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谁也没有心情过甘蔗节了。

[ 本帖最后由 2012213295 于 2014-11-29 13:15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TOP

我们小组进行的宝通寺的研究,分为两个小组,一个研究宝通寺内的经文等,一个研究宝通寺的民俗和历史故事等

TOP

宝通寺,位于武昌大东门外洪山南麓,前邻武珞路,后为洪山宝塔。洪山古时称象山,又名东山,而始建于南朝刘宋年间(公元420——480年)的宝通禅寺,就坐落在这里,它是武汉现存历史最为久远的古刹,也是中南地区占地面积最大的寺院。

TOP

魏晋时期始建“东山寺”。唐代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尉迟敬德监制铁佛,扩建殿宇,更名为“弥陀寺”。宋代端平年间(公元1234——1236年)随着大洪山幽济禅院迁此,抗金名将孟珙再次扩建整修寺院,赦号为“崇宁万寿禅寺”,并改东山为洪山。元末,毁于战火。明代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重建时,明宪宗易今名,一直沿袭至今。后几毁几修。清代康熙年间(公元1676——1691年)仿北京西山各大名寺大修,“梁柱榱题目,悉施金碧,耀人心目,雄伟壮丽”。现存建筑乃清同治四年至光绪五年(1865——1879年)先后重建。

TOP

历史上,宝通寺曾得到10位皇帝和6位王侯的护持,是典型的皇家寺院。宝通寺依山临街,闹中有静,一道山门将清静之地与热闹的武珞路隔开。山门匾额上“宝通禅寺”4个字,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所题,金光流照。走进寺庙山门,就是圣僧桥,桥的两侧就是放生池,正前一对久负盛名的“明代石狮”出现在眼前。石狮高2.6米,宽0.7米,雄狮戏绣球,雌狮抱幼狮,通体光洁如缎,威武中见妩媚,是江南一绝。被石狮侍卫着的钟鼓楼是寺院的重要建筑,在重大法事活动和节日盛典时的晨昏,要各撞击108下。1999年7月1日清晨,禅寺钟鼓齐鸣,奏响了迎接香港回归祖国的乐声。拾级而上就是弥勒殿,这里供有金光夺目的“笑和尚”、“千手千眼”观音菩萨、护法之神韦陀菩萨、度化众生的地藏菩萨和高大威武的四大天王。走出此殿,沿着石阶,就来到了禅寺的正殿——大雄宝殿。它始建于宋代,历经沧桑,“文革”中被摧毁一空,1986年后得到整修如新,而今又予以重建。“大雄”是对释迦牟尼佛的道德、法力的尊称。中国当代名僧昌明在大雄宝殿之门题有楹联“古今来宗教几何自由平等无如我佛,东西国文明进化言行高尚独让法王”。弥感珍贵的是大殿右侧悬挂着一口宋代铁铸大钟,它是我省佛教文物中最古老的大型冶炼法器。钟高2.6米,下口直径为14米,声音洪亮悠远,俗称“万斤钟”,这是南宋随州洪山寺僧迁移到武昌弥陀寺时的镇寺之宝,现在只剩下“嘉靖庚子七月中元汉车孟珙撰”可辨,“风调雨顺”四字历历在目。
进入后院禅房,就到了“僧”的世界,有斋堂、香积厨、武昌佛学院、伽蓝殿和客堂等。值得一提的是万佛殿供奉的比卢遮那佛像,沿殿四壁镶嵌万尊金佛小像。佛像连底座高9米,蔚为壮观。罗汉堂原为法界宫改建,是佛教密宗日本式建筑,为宝通寺前主持持松于1923年由日本留学归来仿唐密金刚部王佛曼罗修建。中央供奉四面佛塑像,左右前侧分别塑有济公和尚、风波和尚俗世两僧与神祗三菩萨,四壁陈列有海岛五百罗汉群塑。五百罗汉中,有的“挥尘而谈,如欲悬河吐屑,肆辩而未停;有的默坐而听,如欲屏息杜意,审谛两冥冥……”,真一幅绝妙传神的众生像。观者神思悠悠,流连忘返。法界宫东行数十米为严华洞,因莱妙法师在此制合赤金赤书《华严经》而得名。亭后半山腰建有洪山宝塔,是禅寺的最高点,在武汉地区的地图上也有显眼的位置。

TOP

这份宝通寺的建筑和地形说明,很详细的介绍了宝通寺内的景观和各建筑的位置和特色,我们也可以发现,那天咱们小组的参观顺序也基本是这样的,只不过当时有些东西我们不太懂。看了这个,就明白多了

TOP

洪山宝塔,原名灵济塔,创建于元代,是元代纪念开山祖师灵济慈忍而修,塔外壁尚嵌有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塔记大方。后多次修葺,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重修。塔为7层8面,高45.6米,基宽37米,顶宽4米,内石外砖,仿木结构,由下而上逐层内收。塔内石级盘旋而上,直通塔顶。每层各面都有窗口,塔里供有玉石佛像48尊。塔顶高出洪山主峰,故有“数峰天外洪山塔”的赞诗。登塔远眺,群山起伏,武汉三镇景色尽收眼底。旧时文人墨客为此塔每一层起过引人入胜的雅号:一柱擎天、二仪高下、三山半落、四顾茫然、五云多处、六合清明、七级浮屠。

TOP

洪山宝塔那天你们上去了,这里的介绍也很详细,是不是看到这些介绍就像塔内的景象又出现在眼前了?

TOP

我们小组的其他成员呢?赶快来讨论呀

TOP

TOP

宝通寺内传说——白龙成泉
早先,洪山宝通寺内缺水。一个冬天的晚上,巡更的和尚发现前方有一发亮的物体,近看,原来是条小银蛇躺在冰凉的地上。和尚发善心解下袈裟盖在小蛇身上。当他将离开时,发现小蛇的头尾已露在外,和尚再拿衣物盖上。如此反复两次,小蛇才安然不动。天将明时,小蛇所在处发出咕咚咕咚的响声,和尚揭开衣物一看,小蛇已经变成了小白龙。小和尚正在惊奇,白龙腾空飞走,其卧过的地方留下了一眼泉水。后来,僧人称这眼泉水为白龙泉。

TOP

楼上是我在图书馆找到的关于宝通寺内的传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