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崇拜形象的形成
一、传说起源
一般认为,关羽显灵的传说开始于隋朝。但现存较为可信的资料记载的大都是唐人对关羽的崇拜情况。唐末范摅云溪友议即云:/蜀前将军关羽守荆州,荆州有玉泉祠,天下谓四绝之境。,,,祠曰三郎神。三郎即关三郎也。因此,比较稳妥的说法是,最迟在唐代,关羽已为人所崇奉了。
在唐代,关羽崇拜已经在一些地方广为流传,但民间对关羽的映象,多视之为与鬼很有联系的凶神,这一形象当是受历史上关羽勇武的形象和被东吴擒杀的经历影响的。至宋代,关羽形象已有较大的改变,但是,在某些地方仍可找到唐代关羽形象的踪迹。四川大概是宋代关羽崇拜比较盛行之处,陆游《入蜀记》即云:/雷池昭勇庙,吴大帝时折衡将军甘兴霸也。兴霸尝为西陵太守,故庙食于此。底下有关云长像。渲州亦有关云长庙,/在州治西北隅,土人事之甚谨。偶象数十躯、其一黄衣急足,面怒而多琶,执令旗,容状可畏。这说明关羽作为凶神的形象一直到两宋之交还遗留在民间。在官方崇拜中,关羽最初是作为武庙的配享者出现的。关羽进入武庙始于建中三年,至此,关羽始成为武成王庙的配享者之一。不过,终唐之世,关羽在官方把典中无足轻重。至北宋初期,宋廷以关羽为仇国所擒,一度曾将关羽撤出武庙配享的位置。只是到北宋中叶,在佛教、道教将关羽纳入自身神系的影响下,朝廷才开始注意到关羽,并予以救封。至宣和五年,在礼部的奏请下,徽宗方令从把武成王庙。南宋和元代关羽崇拜在官方把典中地位有所提高。但总的说来,明代以前关羽在官方把典中地位较低,也不稳固。宋元时期民间对关羽形象的重塑可用/儒家化来概括。宋元说三分传统对关羽塑造的最大特点就是在关羽原有勇武人格中加入忠义的内容。
关于宋元说三分对关羽形象的塑造,清人顾家相强调理学的影响:/北宋太祖得国,虽亦非正,而诸儒辈出,修身立品,远胜前朝,(韩、范、富、欧已然,不始于皖、洛、关、闽也。)一时风俗人心,为之五变。沿及金、元,虽以外域帝中邦,而理学大昌,人存直道。
《三国演义》自元末明初出现后,至明代中叶流传已十分广泛,对社会各阶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关羽的忠义形象也因此深入民心。正因为《三国演义》塑造的关羽形象如此深入民心,明清时代的人,无论是士大夫还是庶民百姓,在崇拜关羽时就很容易将这一形象附加于关羽崇拜之中,使关羽神格中的忠义因素更为突出。随着《三国演义》及其塑造的关羽形象在社会上产生的广泛影响,关羽崇拜在官方把典中的地位在明中叶以后发生了较大变化。明洪武二十七年,明太祖即效建关庙于金陵鸡笼山之阳。永乐帝迁都北京后,又庙祭于京师。成化十三年,又奉效建庙宛平县之东,作为太常寺宫祭场所,每年定期于五月十三日拜祭。凡/国有大灾则祭告。但此时关羽尚无封号,真正的变化是在万历十八年,该年关羽晋封为帝。
清王朝早在崇德八年便建关帝庙于盛京(今沈阳)。顺治九年,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乾隆三十三年,加封灵佑。从雍正到乾隆年间,关羽及武庙逐渐获得与孔子及文庙相当的地位。从嘉庆十九年开始,清廷又对关羽进行了几次加封,至光绪五年,关羽封号已达二十二字之多。明中叶以后关羽崇拜在官方把典中地位的日渐提高,固然与《三国演义》的传播密不可分,但与当时的政治危机也有相当的关系。万历以后明王朝对关羽的日益尊崇,乃是晚明社会危机四伏、王朝摇摇欲坠的一种反应;而清廷对关羽的加封和尊崇,基本上都与清朝从事的军事行动——从入关追剿农民军到平定三藩,从镇压山东王伦起义到镇压川陕楚白莲教起义,从镇压京师、河南天理教起事到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有密切关系。伴随着关羽在官方宗教中地位日尊,对他的崇拜在民间也日益普及。早在明代,关庙已有/把遍天下之说,其词于京能也,鼓钟相闻,又岁有增焉,又月有增焉。至清代,关庙之多,前所未有。例如现在三峡地区三斗坪的南沱、下堡坪的深溪、分乡的普济等地都建有关帝庙。另外,关羽还被许多秘密宗教、结社所崇拜。
应该说,明中叶以后关羽崇拜在官方把典中地位日尊和在民间的日益普及,与同期《三国演义》及相关戏剧、戏曲等民间文化对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影响是分不开的。后者不仅为关羽在社会各阶层中地位的变化奠定文化基础,而且也成为社会各阶层共享的文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