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间文学吴丹丹第七组

关公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体现----诚信 仁义

关公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今年七月二十日,适逢关公诞辰1852年,陆树铭先生召集社会各阶层热爱关公文化的有识之士,将在北京举行盛大的公祭活动,为弘扬关公精神不遗余力。此次活动全部内容将紧紧围绕在关公精神的传播上,在人们心中再次树立起“诚信、仁义”的道德观,提醒当今日趋浮躁的人们,现实中仍需要传统中华美德,同时为宣传中华汉文化做出楷模。

  陆树铭先生作为文化界知名人士,同时热心于公益事业,是当下不可多得的精神文化传播者。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在有生之年有幸扮演了关公,更想为弘扬关公文化尽绵薄之力。我平生爱酒重义,希望能以关帝王酒的文化内涵推动关公精神的传承,造福天下,以慰平生。”其拳拳赤诚之心溢于言表,在此我们欲祝此次公祭活动圆满成功! http://www.jzsan.com/guangong/2014/0718/6095.html

TOP

关公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体现----招财 守财

 现在很多人家里都摆放了关公雕像,作为招财、守财、保平安等作用。现在关公和财神一样都成为共同管理财政大权的大神,家里摆放关公日夜供奉能保平安取财运,也有很多以公司或者集体的形式来为公司征财的雕像法器! 现在很多人家里都摆放了关公雕像,作为招财、守财、保平安等作用。现在关公和财神一样都成为共同管理财政大权的大神,家里摆放关公日夜供奉能保平安取财运,也有很多以公司或者集体的形式来为公司征财的雕像法器!
       
  关公像的摆放一:不宜对主卧大门
  关公像的摆放二:不宜摆放在其他卧室,杀气太重
  关公像的摆放三:避免与厕所对冲
  关公像的摆放四:适合的高度,一般一米左右高
  关公像的摆放五:贡品的摆放。贡品为双份,贡香为专用财神香,还要摆放酒杯。
  关公像的摆放六:摆放在大堂的三份之一处的正中心,选横刀武财神关公。
http://www.to8to.com/yezhu/z5707.html

TOP

世界关公文化网

http://www.guangong.hk/Chinese/shengji/
很好地网站,大家各取所需

TOP

关羽崇拜形象的形成

一、传说起源

    一般认为,关羽显灵的传说开始于隋朝。但现存较为可信的资料记载的大都是唐人对关羽的崇拜情况。唐末范摅云溪友议即云:/蜀前将军关羽守荆州,荆州有玉泉祠,天下谓四绝之境。,,,祠曰三郎神。三郎即关三郎也。因此,比较稳妥的说法是,最迟在唐代,关羽已为人所崇奉了。
    在唐代,关羽崇拜已经在一些地方广为流传,但民间对关羽的映象,多视之为与鬼很有联系的凶神,这一形象当是受历史上关羽勇武的形象和被东吴擒杀的经历影响的。至宋代,关羽形象已有较大的改变,但是,在某些地方仍可找到唐代关羽形象的踪迹。四川大概是宋代关羽崇拜比较盛行之处,陆游《入蜀记》即云:/雷池昭勇庙,吴大帝时折衡将军甘兴霸也。兴霸尝为西陵太守,故庙食于此。底下有关云长像。渲州亦有关云长庙,/在州治西北隅,土人事之甚谨。偶象数十躯、其一黄衣急足,面怒而多琶,执令旗,容状可畏。这说明关羽作为凶神的形象一直到两宋之交还遗留在民间。在官方崇拜中,关羽最初是作为武庙的配享者出现的。关羽进入武庙始于建中三年,至此,关羽始成为武成王庙的配享者之一。不过,终唐之世,关羽在官方把典中无足轻重。至北宋初期,宋廷以关羽为仇国所擒,一度曾将关羽撤出武庙配享的位置。只是到北宋中叶,在佛教、道教将关羽纳入自身神系的影响下,朝廷才开始注意到关羽,并予以救封。至宣和五年,在礼部的奏请下,徽宗方令从把武成王庙。南宋和元代关羽崇拜在官方把典中地位有所提高。但总的说来,明代以前关羽在官方把典中地位较低,也不稳固。宋元时期民间对关羽形象的重塑可用/儒家化来概括。宋元说三分传统对关羽塑造的最大特点就是在关羽原有勇武人格中加入忠义的内容。
    关于宋元说三分对关羽形象的塑造,清人顾家相强调理学的影响:/北宋太祖得国,虽亦非正,而诸儒辈出,修身立品,远胜前朝,(韩、范、富、欧已然,不始于皖、洛、关、闽也。)一时风俗人心,为之五变。沿及金、元,虽以外域帝中邦,而理学大昌,人存直道。
    《三国演义》自元末明初出现后,至明代中叶流传已十分广泛,对社会各阶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关羽的忠义形象也因此深入民心。正因为《三国演义》塑造的关羽形象如此深入民心,明清时代的人,无论是士大夫还是庶民百姓,在崇拜关羽时就很容易将这一形象附加于关羽崇拜之中,使关羽神格中的忠义因素更为突出。随着《三国演义》及其塑造的关羽形象在社会上产生的广泛影响,关羽崇拜在官方把典中的地位在明中叶以后发生了较大变化。明洪武二十七年,明太祖即效建关庙于金陵鸡笼山之阳。永乐帝迁都北京后,又庙祭于京师。成化十三年,又奉效建庙宛平县之东,作为太常寺宫祭场所,每年定期于五月十三日拜祭。凡/国有大灾则祭告。但此时关羽尚无封号,真正的变化是在万历十八年,该年关羽晋封为帝。
清王朝早在崇德八年便建关帝庙于盛京(今沈阳)。顺治九年,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乾隆三十三年,加封灵佑。从雍正到乾隆年间,关羽及武庙逐渐获得与孔子及文庙相当的地位。从嘉庆十九年开始,清廷又对关羽进行了几次加封,至光绪五年,关羽封号已达二十二字之多。明中叶以后关羽崇拜在官方把典中地位的日渐提高,固然与《三国演义》的传播密不可分,但与当时的政治危机也有相当的关系。万历以后明王朝对关羽的日益尊崇,乃是晚明社会危机四伏、王朝摇摇欲坠的一种反应;而清廷对关羽的加封和尊崇,基本上都与清朝从事的军事行动——从入关追剿农民军到平定三藩,从镇压山东王伦起义到镇压川陕楚白莲教起义,从镇压京师、河南天理教起事到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有密切关系。伴随着关羽在官方宗教中地位日尊,对他的崇拜在民间也日益普及。早在明代,关庙已有/把遍天下之说,其词于京能也,鼓钟相闻,又岁有增焉,又月有增焉。至清代,关庙之多,前所未有。例如现在三峡地区三斗坪的南沱、下堡坪的深溪、分乡的普济等地都建有关帝庙。另外,关羽还被许多秘密宗教、结社所崇拜。
应该说,明中叶以后关羽崇拜在官方把典中地位日尊和在民间的日益普及,与同期《三国演义》及相关戏剧、戏曲等民间文化对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影响是分不开的。后者不仅为关羽在社会各阶层中地位的变化奠定文化基础,而且也成为社会各阶层共享的文化资源。

TOP

形成

二、关羽形象的演变

这在千年浩浩中华史上,还是唯一的,独一无二的。从《三国志》到《三国志平话》,从《三国志平话》再到《三国演义》,见证了关羽形象演变点滴。关于关羽形象演变的相关故事情节,可以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1、磊落儒雅的关羽。三国故事赋予了关羽磊落风度和儒雅魅力。加重对关羽"智"方面的描写,使关羽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武夫,而成为智勇双全的将帅之才。
单刀赴会:史料上记载:"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 裴松之注引《吴书》载之更详:"肃欲与羽会语,诸将疑恐有变,议不可往。肃曰:'今日之事,宜相开譬。刘备负国,是非未决,羽亦何敢重欲干命!',乃趋就羽。"很明显在这场单刀赴会的故事里唱主角是鲁肃。但是到了《三国志平话》和关汉卿《关大王独赴单刀会》里的'单刀赴会"者却成了关羽。鲁肃率万人过江,请关羽单刀赴会。关云长明知机巧,仍无所畏惧,衣甲全无,腰悬单刀一口,径赴鲁肃军营。《关大王独赴单刀会》杂剧还赞颂关羽是三国英雄汉,豪气三千丈。到了《三国演义》这部书里,"单刀赴会"完全变成关羽的独角戏:先是关平曰:"鲁肃相邀,必无好意;父亲何故许之?"而云长回答到:"吾于千枪万刃之中,矢石交攻之际,匹马纵横,如入无人之境;岂忧江东群鼠乎!"又说到:"昔战国时赵人蔺相如,无缚鸡之力,于渑池会上,觑秦国君臣如无物;况吾曾学万人敌者乎!既已许诺,不可失信。"在酒宴上云长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鲁肃手,佯推醉曰:"公今请吾赴宴,莫提起荆州之事。吾今已醉,恐伤故旧之情。他日令人请公到荆州赴会,另作商议。"鲁肃魂不附体,被云长扯至江边。吕蒙、甘宁各引本部军欲出,见云长手提大刀,亲握鲁肃,恐肃被伤,遂不敢动。云长到船边,却才放手,早立于船首,与鲁肃作别。肃如痴似呆,看关公船已乘风而去。
水淹七军:据《三国志》载:"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羽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庞德不屈节而死。"由此可知,水淹曹军本属自然灾害,并不是关云长所使之功,但到宋元文学艺术作品中"水淹七军',则是关羽利用地形、开放江水的战果。《三国志平话》中说:"关公看于禁寨在小江下,雨忽作,关公开小江水,其水无边岸。于禁军皆落水死。"这样就悄悄改变了历史本来的面目,将上天对关羽的帮忙,变成关羽自身的奇谋,为武将面目示人的关羽,罩上"智"的外衣。而到了《三国演义》第74回写秋雨连日,关羽忽施奇谋,派人堰住各处水口,数日大雨,襄江水势暴涨,关云长放水一淹,曹军尽成龟鳖。从此关羽不再是轻躁寡谋的武夫,而是一个善于用兵、智勇双全的将帅之才。
2、忠义两全的关羽。在文学变迁中,关羽可谓忠义的化身。"忠"是关羽对汉王朝及刘备的耿耿忠心。"义"则是关羽国士之风的最好诠释。
赴义涿郡:《三国志·关羽传》简单用"亡命奔涿郡"五个字来概括。到了《三国演义》关羽出场时从他的自我介绍中可以得知:"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矣。"在清人梁章钜的《归田琐记》和褚人获所著《坚瓠集》的书中记载:关公本不姓关,少时力最猛,不可检束,父母怒而闭之后园空室。一夕,启窗越出,闻墙东有女子与老人相向而哭。怪而询之。老者诉云:"我女已受聘,而本县舅爷闻女有色,欲娶为妾,我诉之尹,反受叱骂。"公闻大怒,仗剑径往县署,杀尹并其舅而逃。至潼关,闻关门图形捕之,伏于水旁,掬水洗面,自照其形,颜色变赤,不复认识,挺身至关,关主诘问,随口指"关"为姓,后遂不改。
降汉不降曹:《三国志·关羽传》载:"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绍。曹公
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后羽得知刘备下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 。 到了《三国志平话》,就增添了张辽劝降的情节,替关羽的投降曹操制造了借口,而关羽降曹也有三个条件:"我与夫人一宅分两院,如知皇叔信,便往相访;降汉不降曹;后与垂相建立大功。 曹操尽数应允,关羽遂降。到了《三国演义》中对关羽降曹的处理更加合理:关羽被围,曹兵重重围困,难以脱身,以此显示关羽进退两难的复杂心情和为现处境。这时候张辽上山劝降,陈述"死拼"有"三罪":弃兄独死,有负桃园誓同生死之约;二嫂无所依托;不能和兄长共扶汉室。而降曹则有"三便":一者可保二嫂,二者不背桃园之约,三者可留有用之身。引出关羽"三约"作为降曹条件:一,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厚养甘、糜二夫人;三、日后一旦得知刘备去向,便去投奔。曹操应允,关羽又征得糜、甘二夫人同意,方才降曹。而在这段故事演变的中间有个小细节,从《三国志平话》中关羽说的"若依我三件,便降。"变成"只降汉帝,不降曹操。"这样一个说法,使得关羽在历史上投降曹操不光彩的行为变为光明磊落的事,既不负上"三罪"之名,又可留着有用之身,光复汉室,既不失身份,又保全名节,并且引出日后关公过五关斩六将这样的壮举。所以罗贯中所书的"三罪"、"三便"、"三约",不仅使关羽降曹无损于光辉形象,而且还成了忠义的又一次展示。
义释曹操:据《三国志· 吴主传》中记载:"瑜,普为左右都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而《武帝纪》业作相似叙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很清楚,当时曹操军中流行瘟疫,士兵死亡不少,又在赤壁吃了败仗,所以只好退回北方,而关羽在这次战争中的表现:"孙权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曹公引军退归。先主收江南诸郡,乃封拜元勋,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但绝无关羽"义释曹操" 的记载。到《三国志平话》始有关羽于华容道拦截曹操的故事:曹公寻滑荣路去,行无二十里,见五百校刀手,关将拦住。曹操美言相叙与关羽的恩情。关公以"军师严令"不让通行。说话间"面生尘雾,使曹公得脱"。 从此已经由历史上曹操败兵,演绎成为关羽截击的内容。但是在此是曹操自己率人"撞阵",加上从天而降的尘雾掩护下逃掉的。最后在罗贯中手中已经变成流传千古的"关云长义释曹操"。在《三国演义》里:曹操率残兵败将窜逃到华容道上,忽见关羽拦住去路。曹操与关羽论起昔日之情,哀哀求告。关云长义重如山,尽数放走了曹军。关羽为报旧恩,不但放弃唾手可得的不世奇功,而且不惜违背军令状,放了曹操。这样抬高了关羽形象,不仅展示了他独挡曹军的英雄气概,而且最大限度地夸奖关羽守恩报。恩、义重如山的豪侠性格
3、奇勇神威的关羽。三国历史中,名将如云,但是在文学变迁中关羽的奇勇神威更出众将之上,为后世"武圣"做好准备。
斩良诛丑:史料上记载,建安五年,袁绍遣大将颜良攻东郡,曹操派张辽与关羽为先锋迎击,"羽望见良摩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还有记载到,袁绍渡河追曹军,至延津南。曹操令弃辎重、鞍马就道,袁军争拾之。曹军"遂纵兵击,大破之,斩丑"。《三国志平话》对关羽"斩颜良"进行了加工:"大将颜良引十万伐曹,连败曹军先锋夏侯惇、大将曹仁。曹操深叹:'颜良英勇,如之奈何?'关羽笑道:'此人小可。'提刀上马,于高处见颜良摩盖,直闯袁军大营,不做疑阻,一刀砍颜良头落地。"《三国演义》第25回写得更对关羽加以重彩描写:关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直冲彼阵,袁军如波开浪裂。颜良正在摩盖下,见关公冲来,方欲问时,关公赤兔马快,早已跑到面前;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诛文丑"非关羽所为,但宋代洪迈在《容斋续笔》中写道:"关羽手杀袁绍二将颜良、文丑于万众之中"。《三国志平话》有"关公诛文丑"一目,写颜良被杀后文丑引军叫阵,关公直趋文丑。文丑败走,关羽急追三十里,挥刀砍下,文丑连肩卸膊,分为两段。《三国演义》又将这一搏杀过程做了一番铺张,先写文丑于乱军之中力敌张辽、徐晃二将,极力表现其勇悍过人,再由关公出场,飞马提刀诛杀文丑。经过这样精心的陪衬下,关羽之武勇跃然于纸上,后世有诗云:"气盖世,勇而强。万众中,刺颜良",又云"剑气凌云,实曰虎臣" 。   
刮骨疗毒:《三国志·关羽传》中是这样记载的:"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经过医生诊断后箭矢有毒,要"刮骨去毒",然后"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饮酒,言笑自若。"在史册中所记载这件事情,本身就足以令人瞠目结舌,已经是大英雄不能为之。但是经过历代传诵加工,在后来的章回故事中更加神奇的表现出来。《三国志平话》"刮骨去毒"的故事变成盖世奇医华佗来访关羽听其臂上箭伤有毒,"华佗曰:'立一柱,上钉一环,穿其臂,可愈此痛。'"在治疗的时候:"关公袒其一臂,使华佗刮骨疗伤,去尽毒物。关公面不改容,敷贴疮毕。"直到《三国演义》中此段情节再次被加以润色,关羽被作者改造成为虎将雄风的"类神者",文中写到:"时关公本是臂疼,恐慢军心,无可消遣,正与马良弈棋;闻有医者至,即召入。礼毕,赐坐。茶罢,佗请臂视之。公袒下衣袍,伸臂令佗看视。佗曰:'此乃弩箭所伤,其中有乌头之药,直透入骨;若不早治,此臂无用矣。'公曰:'用何物治之?'佗曰:'某自有治法,但恐君侯惧耳。'公笑曰:'吾视死如归,有何惧哉?'佗曰:'当于静处立一标柱,上钉大环,请君侯将臂穿于环中,以绳系之,然后以被蒙其首。吾用尖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刮去骨上箭毒,用药敷之,以线缝其口,方可无事。但恐君侯惧耳。'公笑曰:'如此,容易!何用柱环?'令设酒席相待。  公饮数杯酒毕,一面仍与马良弈棋,伸臂令佗割之。佗取尖刀在手,令一小校捧一大盆于臂下接血。佗曰:'某便下手,君侯勿惊。'公曰:'任汝医治,吾岂比世间俗子惧痛者耶!'佗乃下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公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须臾,血流盈盆。佗刮尽其毒,敷上药,以线缝之。公大笑而起,谓众将曰:'此臂伸舒如故,并无痛矣。先生真神医也!'佗曰:'某为医一生,未尝见此。君侯真天神也!'"
文中一句"吾岂比世间俗子惧痛者耶" 和"君侯真天神也",将关羽象形鲜活的地表现出来,塑造成一个神将。 "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更是衬托出关羽"公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让人在惊心之余,不禁对关羽生出崇拜之心。从最初的《三国志》到《三国志平话》,再到《三国演义》,这段故事,从简到繁,从粗糙到细致,对关羽的艺术形象描写达到经典的艺术高度。并用华佗衬托关羽,造成相得益彰的审美效果。
温酒斩华雄:历史上最早的记载是:"坚复相收兵,合战于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由此可知,斩华雄的将军分明为孙坚。可到《三国演义》里,十八路诸侯兴兵讨董卓,董卓部将华雄先斩鲍忠,继败孙坚。袁绍急召诸侯商议对策,
众皆默然。这时,华雄又来挑战。正在众人束手无策之时,关云长慨然出战。"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
銮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下" [19]。然后特补一句"其酒尚温"。将关羽的无敌威风和英雄气概作了多层次,多侧面的刻画,一步步地使关羽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加立体化起来。
以上列举中,无论是哪种情况,都将关羽形象精心美化,为一个原本英勇的战将,披上了"智勇忠义"的圣人外衣。而关羽在文学作品中形象的逐步演变,正是关羽信仰和崇拜的逐渐形成客观见证,也是关羽历代加封的原因的见证。

TOP

形成

(另一种说法)
1.兵家尊为“武圣”
关羽的一生以忠贞、守义、勇猛和武艺高强著称,故兵家对其都很推崇。统帅领兵治军、将校率卒打仗,凡征战之事,不论正义的和非正义的,都希望自己的将校兵卒武艺高强,英勇顽强,关羽便被树为榜样而尊为武圣。有些地方将敬奉关羽的庙宇称为武庙,庙内将关羽和岳飞合祀亦称为/双关庙0。民间甚至有一种说法,岳飞乃忠义神武的关公转世。有意思的是,在民国时期,袁世凯把持的北洋政府还下令在北京鼓楼西兴建关岳庙,将关公与岳飞合祀,祈望他的北洋军将领能与关羽一样勇武善战,常胜不败。
2.商界奉为财神
商民们视关羽为能够招财进宝、庇护商贾的财神。内地商人敬奉关羽始于明代末期,清代和民国时期更为盛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各地皆有境外客商往来,而晋商更是独领风骚,数量多且分布广。聚于一地的同籍客商多以成立商会和建立会馆的方式相互联络,为其自身利益服务。各地商会敬奉的主神便是关公,会馆建筑的格局则完全仿照关帝庙的式样。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特别是信仰自由和政治环境的宽松,大量私营个体商户和非国有经济的商家又请出关羽这位尊神作为心理依托,期望能保佑自己生意兴隆,常交好运。
3.被民间称为护民伏魔尊者
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是明万历年间的事。此后,关公不仅成为封建朝廷官方祭祀的神祗,而且成了民间百姓供奉的神明。清初史学家兼考古学家赵翼在其《陔余丛考》中说:今且南极岭表,北极寒坦,凡儿童妇女,无有不震其威灵者。香火之盛,将与天地同不朽。0在平民百姓的心目中,在世的关羽是一个忠勇神武、义气千秋的英雄好汉;死后的关羽亦是一位镇静方隅、肃清中外、降妖伏魔的威神。
4.佛道儒三教尊关羽为护法
关羽也是唯一被佛、道、儒三教崇拜的神。他们把关羽当做护法,是忠义的象征,道教更是尊关羽为——关圣帝君。至今,全国各地的关帝庙仍香火鼎盛。
5.会门义气象征
关羽的形象为中国历代封建社会广大中、下层群众所拥戴。到了民国时期,一些民间团体、帮会组织都十分敬仰关羽的精神和品格,赞颂他的忠义与武勇,有所谓“仰之如日月,畏之如雷霆”的说法,以关羽的忠义作为团结内部的纽带。清末民初的义和团、白莲教、天地会、三合会等,都特别敬重关羽。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对关公的敬重乃至崇拜并未在海内外华人中降温。尤其在港、澳、台同胞和旅居海外的华人那里,对于关公的祭祀、崇拜,依然热潮未退,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维护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促进和增强海内外华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是关公精神和关公文化在当代社会中所具有的新价值和新作用。这正如于右任先生为关公庙题的一副楹联中所说:/忠义二字团结了中华儿女,《春秋》一书代表着民族精神。关羽形象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已经成为凝聚海内外华人的一条纽带。

TOP

三、历代对关羽的崇拜

在封建时代,统治阶级历来提倡忠的道德,其目的是十分明确的,就是要熏陶、教育、造就一批又一批忠诚于封建君主、封建王朝的臣民,以维护其统治政权的牢固地位。在这种思想体系孕育下,忠君被视为一种高尚的美德。而臣民则把'忠君报国"作为自己追求的道德目标。人们普遍把"忠臣"、"忠良"视为楷模。而关羽身上所蕴含的"智勇忠义"等特殊文化内涵,既适合广大下层人民生存中不能缺少的思想文化信仰的需要,又适合封建统治者加强政治、思想和文化统治的需要。而做为历史人物的关羽,经过历史的流传,文化的积淀,人们更多地称道其勇武、忠义的一面,而对其刚恒自用或不提,或轻描淡写,而因骄矜导致的败亡,更多的是阐扬其慷慨悲壮,殉国尽忠的气节,故而引得后人由衷感泣,景仰不止。所以关羽成为封建统治者不二的人选。
历史上对关公的崇拜,始于唐代,发于宋代,盛于明清。
1、唐代的关羽
唐代敬祀西周军师姜尚,开元十九年,唐玄宗设太公庙。而在此时姜太公身边配享的上古名将十人中,关羽并未上榜享受祭祀。《新唐书·卷十五》中记载:
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
如文宣。出师命将,发日引辞于庙。仍以古名将十人为十哲配享。天宝六载,诏诸州武
举人上省,先谒太公庙。乾元元年,太常少卿于休烈奏:"秋享汉祖庙,旁无侍臣,而
太公乃以张良配。子房生汉初,佐高祖定天下,时不与太公接。古配食庙庭,皆其佐命;
太公,人臣也,谊无配享。请以张良配汉祖庙。……以历代良将为十哲象坐侍。秦武安
君白起、汉淮阴侯韩信、蜀丞相诸葛亮、唐尚书右仆射卫国公李靖、司空英国公李勣列
于左,汉太子少傅张良、齐大司马田穰苴、吴将军孙武、魏西河守吴起、燕晶国君乐毅
列于右,以良为配。后罢中祀,遂不祭。"
直至上元元年,太公望被尊为武成王,受享祭等同于文宣王,孔庙有七十二弟子配享,故太公庙仿效孔庙规制,选历代名将六十四名配享。建中三年,礼仪使颜真卿上奏"列古今名将凡六十四人图形焉" ,关羽从此享受祭祀,此时关羽的称号仍然为"蜀前将军汉寿亭侯"。在此之后,关羽祠庙开始修建,其形象也得到美化,被唐人称赞为"惟将军当三国之时,负万人之敌","呜呼!生为英贤,没为神明。" 但是关羽却不是唐人心中唯一的崇拜对象,唐代殷尧藩赞张飞道:"威名垂万古,勇力冠当时。"胡曾称赞周瑜:"交锋魏帝旌旗退,委任君王社稷安。" 可见关羽在唐代并没有脱颖而出,但是到了外族环视的宋代,关羽的地位却有了翻天覆地地转变。
2、宋代的关羽
经过唐代"安史之乱"后,中国历史上出现罕见的混乱局面。五代军阀公然喊出
这样的口号:"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为之尔!"短短五十三年时间把自汉朝以来历代儒士和君王反复倡导和竭力维护的专制统治秩序荡涤殆尽,这样为了重新建立封建次序的卫道者们就把目光瞄准了"忠义两全"的关羽。而且北宋时期民族斗争的激烈和正统观念的强化,使表彰关羽的价值取向从关羽的英勇善战逐渐转移到他恢复汉室、忠于汉室的决心上来。宋代郑咸说:"谓侯英武善战,为万人敌耳。此不足以知侯也。"郑咸认为,关羽明儒家义利之辨,"抗强曹而助弱刘",完全出于正统思想的驱使,因"先主固刘氏之宗种",这样,关羽由万人无敌的武将成为一位深明正统大义的儒将,在三国纷争之秋践履儒家纲常伦理,正其义而明其道。
在这个时候关羽的成神是顺应时代要求的结果。宋代积贫积弱,重文轻武,在异族人侵,边患一直不断,统治阶级不思富国强兵,却乞求神灵的保佑,就在行军打仗也离不开乞求神灵的庇护。所以这时候就需要捧出一个神来作为军民崇拜的对象,而关羽身上所存在的这点潜质正是统治者所需要的,于是宋代统治者开始大肆追赠褒封关羽,《宋会要辑稿》载:"蜀汉寿亭侯祠,一在当阳,哲宗绍圣二年五月赐额'显烈',徽宗崇宁元年十二月封武惠公,大观二年进封武安王"。关羽本为亭侯,通过宋徽宗的三次加封而迈出了由人到神的关键一步,被宋朝编入《正祠录》,成为国家崇祀的正神。至南宋,关羽又得到两次加封:第一次建炎三年,高宗救封"壮缪义勇王"。第二次是孝宗淳熙十四年加封为"英济王","祭于当阳之庙" 。这两次加封关羽主要是出于政局的需要。高宗在浩词中称颂关羽"肆摧奸究之锋,大拯黎元之溺"。孝宗在制词中盛赞关羽:"生立大节,与天地以并传;没为神明,亘古今而不朽。"
3、金元时代的关羽
金、元时期对关羽的信仰和崇拜是对宋朝文化的直接继承。金朝虽未给关羽增添新的称号,但宋朝加封关羽的各种称号都为金朝所接受。元世祖忽必烈统一全国后,设置"镇伏邪魔护安国刹"伞盖,以关羽为"监坛"。文宗天历元年加封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二字。至此,关羽的爵号已达"壮缪义勇武安显灵英济"十个字。
4、明代的关羽
至明代关羽作为神,对他的崇拜达到了高潮。由于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关羽的一系列英雄壮举:温酒斩华雄,赚城斩车胃,斩颜良诛文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怒斩蔡阳,义释黄忠,单刀赴会,攻拔襄阳郡,放水淹七军,刮骨疗毒,玉泉山显圣。该书的广泛传播而使关羽形象更深入民心。 祭祀他的庙宇也由关羽的故里解州、遇害之所当阳,以及显圣地玉泉山而深入到明代的都城,称为"正阳门庙" [29]。明代焦竑《正阳门庙碑铭》中记载到:
"国朝受命宅内,百灵效职,乃太微营室之间,侯实居之,俨如环卫。盖四方以京师为宸极,而京师以侯为指南,事神其可不恭欤。"
明代的对关羽的崇拜不仅表现在四处林立的关帝庙上,更主要的表现在朝廷对关羽的崇拜上。每当朝廷出征时,总要举行祭祀:
"明永乐时,北征雅失理,经阔泺海、斡难河,勒銘擒巫山,每见神前驱如关公,其马白,凯还,居民言有白马立正阳门殿,至暮汗出,乃制崇祀,五月十三日祭。"
万历四十二年十月十一日,司礼监太监李恩齐捧九旎冠、龙袍、金牌、牌书"救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碟君" [32]。天启四年,礼部得旨并通过祭利之后关羽正式称帝。从此出于对神的崇拜,对帝王的敬畏,关羽更是名震华夏了。
5、清代的关羽
manz**人入主中原后,面对人数占绝对优势的民族,如何顺利地加以统治,如何使汉人真正的从内心拥护清王朝,与朝廷合力齐心,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继续神化褒奖关王爷就是最有力的手段。但是身为外族的manz**贵族,又忌讳这个"忠"字。因为提倡忠,人们势必想起忠于前朝的汉族皇帝。在这种情况下;最适合的是提倡"义"。这样就可以号召广大人民象关羽"义重如山"对待曹操一样对待他们这些异族入关的王朝。而对蒙古郡王,清政府则利用"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对其进行笼络,以蒙古为关羽,自己则以刘备自居,利用这样一层关系与蒙古人套近乎,希望与蒙古人结成刘关张那样的同盟,来共同对付汉民族的反抗。在关羽身上,特别是《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形象正好占全了封建道德中的忠,义、勇、刚、烈等文化特质,恰恰适用这些王朝加强政治思想文化统治的需要,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乾降诸帝的不断提倡便顺理成章的为"武圣"。与"文圣"孔子平分秋色,更由于孔子一般只为上大夫阶层所崇拜,而距离下层劳动人民有一定的距离,但关羽则更贴近广大劳动人民,所以统治阶级提倡关羽崇拜更能为人们所接受,从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所以关羽在这一时期,达到被神化的顶峰,异族统治着花了大力气神化关羽。因此,清朝不仅出现了四处林立的关帝庙,还专祀典礼祭关羽。清康熙十一年,解州关庙被焚毁。第二年康熙西巡即拨金一千两,予以重建,并御书"义炳乾坤"相赠。以后,乾隆、咸丰皇帝亦仿其效,各书"神勇"、"万世之极"赠关帝庙。
并且在清代关于关羽的神话广为流传,如乾隆年间,在解州任知府的言如泗在《常平里创建关圣祖庙》中述:
"乾隆壬午,如泗奉命守圣故里,城西大庙增修完备。是岁十一月三日,圣显异示梦,以手指地,似有欲言。明夕复梦,兼捧一塔,觉而异之。亲诣常平见庙左有塔,塔下有井,相传圣父母避难瘗葬处所……如泗瞿然,以为圣心垂注,梦兆有由,敢弗仰体孝恩,续成前志,因即旧基创建祖庙。"
又如咸丰年间清人毛祥麟在《墨余录》中记载清军借助关羽神威镇压太平天国的传说:
"荆州城外十五里,沙市地方,有金旗杆庙,内供关圣,素著威灵。一日,庙中大刀忽地血点,人咸惊异。时翼贼石达开复统众来犯,扎营龙碑桥。当有参将王某,忽奋勇过桥,首先迎击。而驻防将军某亦扎满营,隔河排队遥为声援,贼遂小却。王挥刀赶杀,勇倍常时,歼敌大半如有神助。屈计报捷之日,即庙刀滴血之日也。窃唯关圣之神无乎不在,而荆州乃其旧治,显灵宜若此云"
就在这样的氛围下,清代统治者趁势对关羽进行加封,雍正三年,追加关羽三代公爵,并增加春、秋二祭。乾隆十三年,以壮缪更命神勇,加号灵佑,四十一年诏改《三国志》本传之溢号,易壮缪为忠义。嘉庆十八年加封关羽仁勇。道光中,加威显。咸丰二年加封护国,明年加保民,旋追封三代王爵,又加精诚绥靖封号。同治九年加号诩赞,御书"万世人极"额。直到光绪年间关羽从历史上的封号汉寿亭侯变成"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诩赞宣德关圣大帝"。怪不得清王嵩儒不加掩饰的评价说:"本朝未入关之先,以翻译《三国演义》为兵略,故其崇拜关羽,其后有托为关神显灵卫驾之说,屡加封号,庙祀遂遍天下。"
但是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明清时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日益繁荣,反过来加速了农村的土地集中和农民的破产,这些破产农民也崇拜关帝,这又是因为在封建统治阶级的压榨下,他们大多生活在苦难深重之中,他们祈盼有"大救星"帮助他们脱离苦海,希望在冥冥之中有某种神秘的力量来帮助他们消灾除病,驱邪避恶,保佑平安,惩恶除奸。关羽忠贞威猛,刚烈神武,正是他们寄托心里慰藉的偶像。
综上所述,从《三国志》到《三国志平话》,再从《三国志平话》到《三国演义》,这一系列文学作品中的关羽形象的演变,是历史上的武将形象到人们精神上偶像的演变。在《三国志》中关羽在三国这个群雄并起的时代里,只是关、张、赵、马、黄中的一员。但经过历代文学作品逐步的美化,到《三国演义》中,关羽已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各阶层所尊奉的偶像。 这一演变一方面是加强封建统治的需要。封建统治阶级推行关帝崇拜,主要是为了给下层人民提供效法的样板,宣传封建道德中的"忠","义","勇","刚","烈"等传统礼教,麻痹迷惑广大下层人民。另一方面,民间传说及《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形象,寄托着广大下层人民的憧憬和希望。关羽忠、意、智、勇,现实生活中无法找到如此完美的精神偶像,于是冥冥之中便不自觉地将关羽尊为"关圣大帝",并加以崇拜起来,这样,或许可以给现实生活的残缺、灾难,痛苦以精神的寄托和慰藉,可以暂时麻醉自己。所以关帝成了封建统治阶级捍卫封建秩序忠义的神,也成了广大人民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

TOP

四、关羽崇拜形成的原因

1,关羽有与游民大体相同的出身与经历。《三国志》关羽本传言关羽早年“亡命奔涿郡”;《三国志平话》把这句话敷衍成为“因本县官员贪财好贿,酷害黎民,将县令杀了,亡命逃遁,前往涿郡”。这段经历与脱离了宗法网络的游民十分接近,使他们感到亲切。 
    2,关羽对于刘备的忠诚是很感人的,而刘备对待关羽的态度又较为“平等”,于是江湖艺人便把这种君臣关系改造游民易于接受的“义结金兰”的关系。把连接这种关系的思想意识,阐释为“义气”,而“义气”是游民组织起来的纽带。 
    3,关羽极为勇敢和武艺超群,这与宋代出现的游民尚武精神非常合拍(宋代统治者“重文轻武”,因此尚武之风下沉于游民群体)。游民一无所有,大多又没有文化,他们只能靠力气和武艺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开辟道路。 
    4,宋代以前就有关羽神灵“显圣”的传说,而且保佑下民。落拓江湖、脱离了宗法庇护的游民们时时会有不虞之灾,需要强有力的神灵的护佑。 
    5,作为亡命者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可是,关羽只是依靠自己个人的力量不仅生前成为名将,而且死后还化为流传千古的神灵,这是最易于引起处于社会底层的游民共鸣与钦佩
 6,还应该注意到,关羽一生辗转四方,只是晚年才稍稍安定,镇守荆州。死后又被弄得身首异处,也给人们以漂零之感。这些都容易引起过着不安定生活人们的同情与共鸣。因此,关羽特别受到流落到他乡的游民、辗转四方的行商和漂流到海外的华侨的崇拜、成为他 
们的保护神。
综合这种种原因,可以看出关羽的历史以及宋代之前有关的传说就已经具备了被缺少安定生活的社会群体人们崇拜的因素。这样,就为江湖艺人把关羽塑造成为能够表达自己理想的英雄形象提供了素材与可能性。有悠久的传说和历史事实为基础,关羽这个形象一出现马上就各个阶层(包括一些主流社会的人们)的欢迎与尊敬(当然欢迎和尊敬的角度不同)。元代文人社会地位低下,关羽的故事自然易于引起他们的创作冲动,这个时期产生大量的有关关羽题材的戏剧作品。著名的如《关大王独赴单刀会》《关云长千里独行》《关云长大破蚩尤》等。这使得关羽的形象更丰满、更高大、更能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TOP

五、关羽崇拜形成的结果

民间关羽崇拜形式多种多样,最为常见的是在全国各地建关帝庙内有关羽塑像供乡民祭拜,每年的春秋两季和关羽诞辰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其英灵义烈遍天下故所在庙祀福善祸恶神威赫然人咸畏而敬之而燕赵荆楚为尤郡国州县乡邑闾井皆有庙夏五月十三日、秋九月十有三日则大为祈赛整仗盛仪旌甲旗鼓长刀赤骥俨如王生。”传说“五月十三日”是关羽降生的纪念日而“九月十有三日”则是关羽被封为“武安王”的日子民间在这两天要“大为祈赛”举行隆重的祭祀关羽的活动。这一种集体性的祭祀活动即庙会一般在神庙或神庙附近举办因其以神庙中的神灵偶像为祭祀中心故又称“神会”。庙会活动的名目极其繁多除了祈拜、游神、演戏外有些庙会还有会饮、踩高跷、舞狮子、抬轿子、玩龙灯等节目一次庙会就是一次盛大的节日。庙会集祭祀与娱乐为一体学界一般把庙会之类现象称之为“娱神”、“娱人”或“全民狂欢”。这是民众的一种杂糅着宗教信仰、民间娱乐乃至民间商业等种种因素的狂欢活动。直到今天在我国的一些地方这种基于关羽崇拜的民间庙会依然定期举行。
关羽的形象为中国历代封建社会广大中、下层群众所拥戴。到了民国时期,一些民间团体、帮会组,赞颂他的忠义与武勇,有所谓“仰之如日月,畏之如雷霆”的说法,以关羽的忠义作为团结内部的纽带。清末民初的义和团、白莲教、天地会、三合会等,都特别敬重关羽。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对关公的敬重乃至崇拜并未在海内外华人中降温。尤其在港、澳、台同胞和旅居海外的华人那里,对于关公的祭祀、崇拜,依然热潮未退,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维护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促进和增强海内外华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是关公精神和关公文化在当代社会中所具有的新价值和新作用。这正如于右任先生为关公庙题的一副楹联中所说:/忠义二字团结了中华儿女,《春秋》一书代表着民族精神。关羽形象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已经成为凝聚海内外华人的一条纽带。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核心是道德文化。杨启亮先生指出:中国人是素有以伦理道德代宗教之优良传统的,或者也可以说中国人素有宗教般重视道德的传统。关公形象塑造的历史现象,能十分贴切地佐证杨先生这一观点的正确和深邃。

TOP

关羽崇拜在国内外的影响
       关羽崇拜作为一种广泛的文化现象,在我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正如明代徐渭说“蜀汉前将军关侯之神,与吾孔子之道,并行于天下。然祠孔子者止州郡而已,而侯则居九州之广,上至都城,下至墟落,虽烟火数家,亦靡不聚金构祠,肖像已临,述马弓刀,穷其力之所办。而其聚也, 虽妇女儿童,犹欢欣踊跃,惟恐或后。以此于事孔子者,殆若过之。”(《徐渭集•蜀汉关侯祠记》)。关羽庙的数量超过孔庙,一点也不虚。关羽庙甚至在少数民族地区也可以见到。林则徐禁烟失败发配新疆,后到南疆履勘土地,一连看见了四座武圣关羽庙。蒙古族非常崇拜关羽,藏族中也流传有关羽降妖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上可以说凡有烟火处便有关羽祟拜,这是只在士人中吃香的孔夫子难以相比的。关羽的爵位也是越封越高,生前因诛颜良的军功封汉寿亭侯,死后后主刘禅追溢壮缪候。宋大观二年(1108)追封武安王。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加封协天护国忠义帝。清顺治九年(1652)加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成为天地间至高无上的神灵之一。关羽具体的还是描金业、皮箱业、皮革业、烟业、香烛业、绸缎业、成衣业、厨业、酱园业、豆腐业、屠宰业、肉铺业等不下二十几种行业的行业神,关羽在今天也同样以他自己的个人魅力感动着更多的人,他不仅在港、澳、台和东南亚的华人聚居区,而且在异国他邦也具有广泛的影响,成为143个国家和地区有着严密组织与共同崇拜的神。由以上的现象我们可以看出,关羽在古代的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被当作神灵供奉。
拜关公是因为关公最讲“忠、义、信、智、仁、勇”,而这几个字正是生意人所需要的生财之道。除了华夏大地,在日本、东南亚以及海外华侨中,对关羽的膜拜之风也历历不衰。    香港黑社会拜他,是因为关公是忠义的保护神。香港的警察拜他是因为关公代表正义,他们拜的是道义。商人拜他是为了表达自己做生意的作用。旁人会认为拜关公的人,会遵从某些行为规范,当然就乐意和这种商人做买卖了。所以商人拜的是信义。
除了在华夏大地,在日本、东南亚以及海外华侨中,对关羽的膜拜之风也历历不衰。
在拥有二千余万人口的台湾,关公信徒多达800万众,几乎各家各户都为关公设香案,立牌位,挂圣像。台湾的关公画像年销售量,远远超过了他们最崇奉的神祗妈祖。
美国的“龙岗总会”是一个以拜关公为祖的民间组织,各地分会有140多个,遍布华人居住的世界各地。
南亚各国竞相立庙拜求关公,最盛者当数泰国。
在日本,早在清代就有关帝庙;前些年还新建了一座关庙,据称是海外建筑规模最大的关庙。
美国圣地亚哥加州大学人类学系教授、芝加哥大学人类学博士Davidk jordan(汉名焦大卫)先生曾说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我尊敬你们的这一位大神,他应该得到所有人的尊敬。他的仁、义、智、勇直到现在仍有意义,仁就是爱心,义就是信誉,智就是文化,勇就是不怕困难。上帝的子民如果都像你们的关公一样,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这位美国学者的话是颇有见地的。
凝聚在关羽身上而为万世共抑的忠、义、信、智、仁、勇,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理想,渗透着儒学的春秋精义,并为释教、道教教义所趋同的人生价值观念,实质上就是彪炳日月、大气浩然的华夏魂。

TOP

补充一下上面的内容
      关羽之所以如此受人崇拜,是因为他适应了不同人的需要。关公是忠义的化身,所以历代封建统治者需要他做忠臣义士的楷模;关羽桃园三结义,和刘备、张飞同甘共苦,同生共死是真朋友的楷模,百姓需要他为榜样,缔结同盟为生存斗争;他讲义气, 危难之时忠贞不渝,遇困难不退缩, 敢承担风险,人们需要这样的人来勉励自己。也正因为如此,关羽还被许多行业奉为行业崇拜神,除了军人、武师以外,如:描金业、皮箱业、皮革业、烟业、香烛业、绸缎商、成衣业、酱园业、豆腐业、屠宰业、肉铺业、糕点业、干果业、理发业、银钱业、典当业、教育业、命相家等等,都崇拜关羽,真有点让人啼笑皆非。民间以为,关羽威武高大,手握青龙偃月刀、横刀立马的英雄形象以及被皇家一封再封的极大威灵,足以一正压百邪,一定会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民间信奉关帝有司命禄、佑科举、祛病除灾、驱邪避恶、巡察冥司乃至招财进宝、庇护商贾等多种法力。所以长期以来,各行各业、妇孺长幼,对“万能神”关圣帝君无不顶礼膜拜。
至今,许多商家还供奉关羽,期望他能招财进宝,保佑店铺平安。关羽的庙也就遍布全国,连远在西藏的拉萨也有关帝庙, 此关帝庙位于拉萨西郊磨盘山山顶。此山原来叫巴玛热山,由于这座小山形似磨盘,后来清朝驻藏官员就称其为磨盘山。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大将军福康安等在此修建关帝庙一座,就叫做磨盘山头关帝庙,至今仍为旅游胜地。澳门有关帝庙,此庙修建于1750年,就在玫瑰圣母教堂旁边。香港关帝庙则融历史、建筑、艺术于一体,其中最著名是位于香港上环荷李活道124号的文武庙,该庙建成于1874年,供奉武帝关羽和文昌帝君,是中西区香火最旺盛的庙宇。大澳关帝庙是香港最古老的关帝庙,位于大屿山大澳市区吉庆后街,创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年—1505年)。汀角武帝庙位于大埔汀角村,建于清初,最近一次重修是在1978年。庙内文物丰富,有乾隆五十年重修碑,乾隆、道光、光绪、宣统年间的木刻匾联以及香炉、神轿等, 其中乾隆重修庙碑刻有“碑内无名子孙永远不得在此读书”的文字,为香港各庙碑刻所仅见。协天大帝庙位于新界西贡墟口,1856年重修。协天大帝即关帝,是由于关羽被后世推崇为玉皇大帝之下、众神之上的协天大帝。此外香港较知名的关帝庙还有塔门洲关帝庙、大埔心排村协天宫、大埔樟树滩协天宫、慈云山关帝庙、沙头角荔枝窝南涌协天宫、元朗厦村墟关帝庙、荃湾大窝口道协天宫等。(见香港旅游资料)
同时关羽崇拜还广泛存在于海外华人之中。据统计,我国目前共有关帝庙数千座,仅在台湾就有40余座,其它如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印尼、澳大利亚等40多个国家的华人聚居区,建有关帝庙4万余座。关羽祖籍山西解州,故山西关帝庙众多。河南洛阳关林是唯一的“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古建筑遗存,是封建品级最高的武圣陵寝,从而引得海外华人常来洛阳朝拜。近年来,台湾、香港同胞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华人、华商每年回大陆,在洛阳关林、当阳关帝陵和解州关帝庙进行朝拜和文化交流活动。海内外华人以“关”为媒,弘扬“忠义仁勇”传统美德,传播了中华正气,促进了中华经济的发展。关帝文化具有了时代内涵。

TOP

关羽崇拜在国内外的影响

1.中国当前的民族主义,是继五四时期民族主义运动后逐渐兴起的。在文化高速交流、转型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以“现代化”的姿态在不断张扬的过程中,逐渐渗透并影响着中国的文化传统的各个层面,尤其在美国、日本等国外强势文化刺激下,中国民众不断感到敌意及其强加给中国的屈辱,这使人们自然的同中国在近代史上的弱势地位、屈辱历史联系起来,增强了民族的耻辱感、痛楚感。于是仇外排外情绪及狭隘民族主义者在中国得以滋生,提出中国应关上改革开放的大门,完全依靠自力更生、自我发展。
  关公精神以其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及其所推崇精神的普适价值不断得到越来。越多炎黄子孙与海外友人的认同,而且在发展中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不断提升其中华优秀传统精神文化瑰宝及推动世界优秀文化繁荣发展的价值,这些均是对狭隘民族主义的修正。可见,关公精神以其巨大的文化普适性和影响效应,无疑称的上是我国现代开放的民族主义的典范,作为“精神原子弹”不仅稳固了民族认同,也较最大化地提升了其精神文化的价值意义。

TOP

关羽崇拜在国内外的影响

2.弘扬关公精神有助于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培育和发展
  首先,市场经济作为竞争性经济,它既需要系统完善的法制的规范和监督,也需要伦理辩护和道德支撑,而关公精神品质可引申、转化为市场经济的伦理原则和经营哲学。例如,将关公“对国以忠”的精神延伸、应用到经济领域,就要求把“产业报国”作为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基本原则。此外,关公的信义精神可以引申为市场经济活动中人们之间诚信不欺的交往原则。
  其次,市场经济也是一种信用经济,各种市场机制如买卖、、合同、期货等无不体现着信用关系。市场经济愈发展、完善,市场竞争就会更加激烈,对人们恪守信义的要求就会更高。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极易产生道德上的失信及由此引发的道德秩序混乱。因此,弘扬以信用为特征的市场经济伦理,克服这种道德上的无序状态由为重要。而在这一过程中正确汲取与践行关公的信义精神,将人们对关公的信仰和推崇引导、提升到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守信原则的遵循,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再者,体现在关公身上的智、勇精神,可以引申、转化为经济理性精神与勇于开拓、积极开放进取的精神。我国的市场经济是由传统的计划经济转轨而发展起来的,在一定“民族认同”,民族认同的最终结果就是建立民族国家,以捍卫民族共同体成员的利益。苗逸夫先生曾提出:一个民族的构成,体质的、语言的及文化的吸引混合,虽是重要素,但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最重要的因素乃是大家“愿意合在一起”。迄今为止,国际舞台上的主角仍是民族国家。关公精神作为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瑰宝,集中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精华,为世界各地华人所共同信仰,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中华民族认同感的思想基础,有着整合、融洽全世界华人的作用,在海外华侨华人中间尤为显著。同时,关公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印证了关公文化大陆与台湾同根同源的历史事实,也已成为联系海峡两岸炎黄子孙的桥梁和纽带,在千万台胞心目中,关公文化是维系他们血亲文化的根源,弘扬关公精神文化对于促进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升两岸同胞的共识与民族认同感及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具有重要意义。
3.弘扬关公精神文化有利于优化我国开放的现代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是一种不太系统的意识形态和社会运动,它强调特定民族的具体文化传统的特殊性,强调民族利益至上,保护和传承其民族的固有文化传统和疆界的完整。” “民族主义的核心观念是各族文化在国家完整统一背景下得到弘扬”。  狭隘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的极端表现一种,通常指在民族主义中非理性因素泛滥的产物或表现为一定的乡土主义、保守意识,或体现为国粹主义的心理,排斥世界上其他民族优秀文化,主要表现为夜郎自大、故步自封、闭关自守等现象。  程度较为缺乏现代科学技术和科学经营方法的积淀、传承。关公文化现象中“夜读春秋”等体现出来的崇智精神给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此外,在当前市场经济大潮冲击背景下,关公任事以勇、不避艰险的精神也可作为我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百折不挠、直面挑战、勇担重任的心理素质提供精神借鉴与支撑。

TOP

关羽崇拜在国内外的影响

4.弘扬关公精神有利于推动传统武术文化繁荣发展
  首先,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基本精神的中国文化,兼收并蓄了众多文化的精华,从而具有了广博的蕴涵和厚重的积淀。传统武术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几乎涵容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成分和要素,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然而,在文化高速交流、转型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以“现代化”的姿态在不断张扬的过程中,逐渐渗透并影响着中国的文化传统的各个层面,导致在某种程度上传统武术厚重的文化底蕴的优势转化成了难以改造的沉滞和落伍的劣势.历史实践证明:一个民族文化的断裂,必然导致这个民族的衰退,而民族的振兴必然始于文化的复兴。中国的十六大报告和十六届四中全会都特别强调文化复兴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的战略意义。张岱年先生讲:“一个没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文化竞争力的民族,很难说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传统武术无论是从它的整体性思维还是到它的修炼全部过程中,一直被中国文化的氤氲所笼罩,所以对传统武术的修炼实际上是对中国文化的终生体验。在这种文化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技术的同时,也使得人生境界也得到了不断提高。“厚德载物”,是指习武者必须具有相当的涵养,有能容纳百川的气度。遇事要能忍让,对别人即使是敌人、对手也要存有宽容之心,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得与人手,即使被迫应敌,在一般情况下也不得至人于死地。用武既然是一种社会行为,必然应有一定社会性制约。在中国孔孟文化的熏陶,“仁”即成了“厚德载物”的主要精神。基本思想是以仁慈、忠厚、善良和爱心来待人接物,处理一切人际关系。武德的仁学中心思想首先表现在择徒之上,主张择人从严,故武林各派均纳忠厚诚朴者而拒恶逞凶之辈。
  其次,武德之厚德精神充分体现在武技之运用上。古代武家较艺主张“点到为止”、“八打八不打”之说,这主要还是从“仁爱”的角度出发,只要能制服敌手,即已达目的。作为中华五千年人们所推崇的“武圣”,作为从古至今作为习武人群的典范,现在人才资源的竞争,由于关公文化现象所推崇和践行精神的普适性,和作为时代所优秀人才所追求的品质具有某种意义的一致性,无疑将在现在和未来人才资源培养及国家竞争力、综合实力的国际竞争中体现出较大的文化潜能。 其次,东西方同样具有辉煌的古文明,但是西方体育文化却借助了强大的经济杠杆向生产欠发达的东方渗透。在近代体育大规模传播和交流的很长一段时期,东方各国缺乏契机而只是被动地接受。近年来,随着东亚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东亚国家已不能满足仅从源于西方的竞技体育竞争中摘金夺银,同时开始挖掘自己的传统体育,把代表本民族文化的运动项目拓展到国际舞台,从而掀起包括体育在内的“新文化运动”。早在十八世纪,中国传统体育中的武术和气功就被法国传教士介绍到欧洲,虽然目前中国传
统体育仍然没有被接纳为奥运会正式项目,中国传统体育对世界的影响仍然很大,因为衡量一种传统体育对于世界的贡献,不能仅以能否参与竞技体育发展为惟一标准,重要的确看它对于世界体育文化“内涵”的丰富和促进的影响。西方体育的伦理学基础薄弱,许多项目由于缺乏传统的滋润,因而带来了暴力、赌博、使用兴奋剂、过度商业化等问题,而东方体育尤其是中国传统体育有着深刻的哲学内涵,中国传统体育在抵御现代“文明病”,维护人类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生理功能方面具有深远的价值。中国传统体育代表着古老的东方保健体系,是中华文明的在机组成部分,中国传统体育走向世界,能够为国际体育文化的大力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5.“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关公文化现象作为东方文化的典范,尤其以其“武圣”的身份,不断被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而其几乎具完美特色的人格精神更是受到广大炎黄子孙及国际友人的广泛推崇。因此,如果能进一步将关公精神所推崇的“尚武”与“修心”融为一体的精神体现和民族传统体育“身心”兼修的精神追求有机结合,无疑对挖掘、交流、推广、繁荣民族传统体育,以及推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具有一定的意义。

TOP

关羽崇拜在国内外的影响

关公精神对当代习武人群影响
  “习武”即习练武术;“习武人群”顾名思义,即习练武术者的群体。依据研究目的需要及在咨询相关专家基础上,确定本研究中所谓习武人群主要指包括民族传统体育及运训专业武术方向学生、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武术术科教师、武术专业教练员、武术运动员、学员及民间习武者等不同群体。习武人群作为中华武术传承、宏扬的载体,通过对武术文化的世代传承与拓展、创新,不断地挖掘、提升武术内涵及其技击表现力,既不断彰显了武术文化深远厚重的民族传统文化底蕴与人文精神,也丰富了其不可替代的现实工具价值。本研究认为,关羽作为习武人群遮前掩后的历史典范,被尊为“武圣”,其所体现的人格魅力与践行的精神对其今天的成就具有某种意义的内在规定性,并对人们而言具有一定的普适价值,但关公精神对与其关系紧密的习武人群的影响应更具备一定的应然的显著性。因此,对此问题的进一步探讨将利于我们更具针对性地挖掘、弘扬关公的精神价值,繁荣光大中华武术文化。
  在关公精神对当代习武人群的影响方面,总体而言当前关公精神对习武人群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独具人格魅力的“忠、义”等高尚的思想品质理念方面,而对于习武人群的习武技击及健身实践方面影响非常有限。因为关公之所以能被奉为古今“武将”之榜样,即“武圣”主要归功于其作为一名武将,不仅拥有高超武艺,更重要的是其特殊人生经历所体现的与中华传统美德要求及习武人群所推崇的“武德”具有高度一致性的高度“德艺双馨”的典范。但就其对习武人群的影响力而言,与关羽作为中华“武圣”,应体现与习武人群更紧密的应然关系不相符,亟待对关公精神优秀文化典范的挖掘与弘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