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会议直播】上海社会科学界2013年学术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专场

上海城区非遗生产性保护项目发展模式初探

                    苏长鸿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 硕士研究生)

一、上海城区非遗发展的模式
1、非遗之前的上海“老字号”
服装业、小吃业、艺术工艺(小众技艺)
(物质生产与文化积淀:何为“生产性”?)
2、连锁店与资本集团:
品牌价值与核心技术(上海小吃与广州凉茶)
3、快销还是零售——朵云轩的成功?
生产性营销模式的意义:作为意义建构的非遗

二、利益诉求与价值诉求
1、服务类、教育类、学术类
裁缝、面塑、陶瓷修复

2、从类型学到实践、过程、一次性、个体化的文化理论,“一千个保护单位有一千个非遗”。从碎片化的民俗到秩序化的非遗。

三、个体化传承人的自我生产
1、分类学与命名:
从艺术分类到文化分类到类型化保护
2、创造性与传统性:
创新是不是评价传承人的标准?以李守白为例
3、民俗学能做什么?
调查取向:以上海非遗生产性保护项目为例
(文化空间:黄浦豫园、金山农民画、老字号街)

从一个“文艺民俗学”的困惑: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
民间何在?谁是作家?
口头传统、书写文化与数据库时代
知识如何生产,社会如何记忆?

如何用“非遗生产性”这个概念进行学术对话?

从文化精华到生活的华彩乐章:
一个有关“微观、身体、记忆”的民俗学理论:
表演理论:作为展示的“生产性”
劳作模式:情感,艺人每一次的生产过程
格式化:如何“提取、加工、打造、产出”
民俗传播学:从民俗传播到市场营销
记忆与失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终极命题

TOP

蔡丰明评议

田兆元教授非常具有战略眼光,将非遗的生产性保护纳入到学科发展中来,具有鲜明的学科意识,将非遗生产性保护与经济民俗学结合非常具有新意。

卫才华希望构建生产性保护的分类体系,如何解决分类中的交叉性问题?如何区分生产性保护盒非遗保护的分类?

严  弢, 将传统艺术引入设计,提到教育问题非常有新意,在借鉴外国经验的时候怎么适应中国化的问题?

苏长鸿:没有解释什么是上海城区非遗生产性保护项目发展模式,城区的概念是什么?上海城区的变化

王小块:非遗保护还需要对工序进行保护。

TOP

非遗保护的定位分层 核心传承 创意重构

陈勤建教授从三个方面做了会议总结:
       1、非遗定位分层的依据:遗产经济学
       2、核心传承,以酿酒工艺为例,说明酿酒的核心技艺不走。工艺不应随便改
       3、 创意重构,  创意产业智慧性保护不足,
       一句话总结就是,保护非遗的最好方式就是让它在民众生活中获得新活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