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传承 技艺的展现
|
----走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 |
由文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与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于2月9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其中的重头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成为北京乃至全国广泛关注的热点。
展览由“序”和“剪刻画绘”“印刷装潢”“陶冶烧造”“雕镌塑作”“五金錾锻”“制茶酿造”“木作编扎”“织染纫绣”“传统医药”9个单元构成。内容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现场技艺操作表演为主,并陈列了相关的实物、展板。
据悉,活动集中展示了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技艺、传统美术项目13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08项,包括130名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4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在内共1000余名民间艺人参与了现场技艺展示活动,展出珍贵实物2300余件。这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规模最大、种类最全、内容最为丰富的一次传统技艺大展。
我国有着完整而发达的手工生产体系,形成了诸如木作、雕琢、烧造等难以尽数的专门技艺、技巧和知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对手工业和涉及传统手工艺的一些轻工行业实行“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高度重视并大力扶持传统技艺。
进入21世纪,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断深入。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强调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印发。同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颁布。传统技艺的保护工作由此纳入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体系,走向科学、全面、系统的保护阶段。
2006年和2008年,国务院分别公布了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1028项,其中传统技艺类项目有186项。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公布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共4155项,其中传统技艺类项目为720项。文化部于2007年、2008年分别公布了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777名,其中传统技艺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8名。全国各省(区、市)和一些地市也相继公布了一批传统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这些工作的开展,为传统技艺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次大展开幕,正逢世界遭遇金融危机。如果我们能在“以保护带动发展,以发展促进保护”这一宗旨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的开展,不但能使传统手工技艺焕发活力、与时俱进,同时也一定能够为拉动内需、扩大就业、推动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做出积极贡献。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展厅。
制作贵州牙舟陶器的艺人们换上行头“拉坯”。牙舟陶器生产始于明洪武年间,至今仍保存古朴制作风格。
中国是世界上谷物酿醋最早的国家,图为酿造山西老陈醋的缸。
身穿绚丽苗族服饰的姑娘。
(图片由本报记者卢旭 池玉玺 舒琳 杜洁芳 摄)
剪纸:剪出千年世象流变
剪纸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的一种传统手工艺,也是节日时装饰环境、配合各种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其制作技艺和造型样式世代相传,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剪纸分剪纸和刻纸两大技艺类型,前者用剪刀徒手剪制,多一式一幅;后者用刻刀镂刻,一式可有多幅。剪纸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祭祀信仰、岁时节令、人生礼仪等民俗活动。剪纸纹样为数众多,每一种都有约定俗成的寓意,题材内容涉及民间信仰、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现实生活等各个方面,其夸张变形、生动传神的造型极富想象力。我国幅员辽阔,南北风土人情的差异造就了剪纸的多样化面貌和地域性特征,相对而言,北方剪纸粗犷豪放,南方剪纸精细秀丽。
剪纸类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以下简称国家级传承人)的有十几位,年龄大多已在50岁以上,年龄最大的已有八十高龄。此次来参加技艺大展的国家级传承人有来自山西省中阳县的剪纸艺人王计汝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以下简称省级传承人)有来自陕西安塞的白凤莲等。
雕版印刷:留下文明的印记
雕版印刷技术是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图案,再用墨、纸等材料刷印,最终将印张装订成书的传统手工技艺。早在公元6世纪末至7世纪初,中国人已经会运用自己发明的这项技艺进行印刷了。
雕版印刷技艺有以下主要工艺流程,即选材、制版、出样、雕刻、打样、刷印、装订。对文字书写和版式设计有高度美学要求,需要精妙控制运刀速度和走刀方向的雕刻,特别讲究粘、编、折等操作技巧,是决定印刷物质量及艺术性的核心技术环节。整套工艺至少需要6到7人分工合作,默契配合。
雕版印刷类的国家级传承人目前只有4位,年龄大多在五六十岁,分属3个“非遗”项目,分别是木版水印技艺、雕版印刷技艺、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此次来京参加大展的国家级传承人有来自江苏扬州的陈义时、四川省德格县的彭措泽仁,他们分别演示了江苏雕版印刷技艺和藏族雕版印刷技艺。另外,来自上海的省级传承人蒋敏、林玉晴进行了朵云轩木版水印制作技艺的演示。
陶冶烧造:通过对火焰的把握控制产品色彩
制陶是世界性的,而制瓷则是中国人发明的。瓷器制作有赖紧密相关的3个条件:高温烧成技术、原料的精选和釉的发明。从抟埴敞烧到引火入窑、提高火温,再到掌控火候、精练泥釉,对火焰的把握直接关系到瓷器的胎质、釉色、光泽和肌理,是中国传统制瓷技艺的核心成分。我国窑工擅长利用火焰的性质和变化,来获得变化万千、绚烂奇丽的“窑变”釉色,其识别和掌控火焰的才能独步世界。
中国瓷器有土脉细润、均匀致密的品质,这得益于对泥料的精良加工。中国传统制瓷有一套制练泥料的独特技艺,即便制备完成的坯泥,在坯工手上还得反复搓揉抟滚,“熟练”一番。该技艺还讲究釉料的附着性、流渗性和透明性,由此造就的“若玉”感及千古延续的经典釉色,既有丰富的科技含量,更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美学和人文追求。
目前,陶瓷类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的共有11位,几乎囊括了各种陶瓷烧制技艺,他们的年龄大都在60岁左右。此次来京参加大展的国家级传承人有陕西的孟树锋、江苏的汪寅仙,他们将演示耀州窑陶瓷和宜兴紫砂陶的烧制技艺,省级传承人邱双炯、张禄麒、玉勐、李人帡等,将分别演示福建德化瓷、贵州牙舟陶、云南傣族慢轮制陶、广西钦州坭兴陶的制作工艺。
塑作:贵如神像,贱若童玩
塑作是针对软质材料的一种增补性技艺类型。通常选用可塑性较强的软性材料,以逐渐增补的方式完成某种立体造型。在世代延续的应用实践中,塑作以贵如神像、贱若童玩的各种形态融入民间社会生活,其基本制作材料为粘土、米面、食糖、纸浆、棉花等,有抟、捏、堆、贴、剪、吹、浇、拉、粘、模塑等造型手法,以及绘、染、刻、划、点、戳、印、插、缀等装饰手段。
塑作品类样式丰富,有泥塑、面塑、糖塑等材料类型,也有捏塑、堆塑和扎塑等技艺类型。塑作技艺一般用于寺庙造像、民居和家具装饰及摆设品制作,也在节庆祭祀供奉、祈福纳祥、喜庆娱乐习俗的食品制作中得到普遍而通俗的运用。逢年过节,百姓多依俗用米面、饴糖制作食、赏俱佳的塑作,譬如华北中原一带的捏塑面花,江南吴越一带的模塑米糕和西南巴蜀的浇塑糖人。
目前,共有十几位塑作类的传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涉及的项目有泥人制作、漆线雕等。在此次大展中,国家级传承人河南浚县泥咕咕传人王学锋、福建厦门漆线雕技艺传人蔡水况进行了现场演示。
金作:3000年的工艺光彩照人
金作是五金錾锻中最光彩照人的部分,它是以黄金为材料制作首饰、实用器皿和陈设摆件的传统手工技艺,其中也包括用黄金装饰它物的相关技艺。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先民已较熟练地掌握了采炼黄金和制作金器的基本工艺。
由于黄金本身十分贵重,使得金作成为行工极为讲究、工序极为繁复的一种精巧手工技艺。金作有铸造、捶揲、花丝、镶嵌和錾刻等主要工艺,花丝和镶嵌是其中的核心技术,被称作金细工艺。金的熔点为1064.43摄氏度,液态流动性较好,冷凝时间也较长,可用范模浇铸方法铸造较精细的作品,方法与青铜器铸造基本相同。
在此次大展中,来自河北的省级传承人马福良进行了花丝镶嵌制作技艺演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心一演示了上海金银细工制作技艺,来自江苏的省级传承人葛义根、王必生展示了南京金箔锻制技艺。
制茶技艺:最齐全、最丰富
中国是世界上茶类最齐全、品种最丰富的国家。从古至今,经历了咀嚼鲜叶、生煮美饮、晒干收藏、蒸青做饼、炒青散茶的演化和发展过程,逐渐形成了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和乌龙茶六大类。
各种茶制作工艺各不相同。比如绿茶属于不发酵茶类,其杀青是绿茶初制的关键工序,通过高温迅速纯化酶的活性,制止多酚类物质的酶性氧化,保持了绿叶绿汤、香清味醇的特色。
红茶是全发酵茶类,分条红茶和红碎茶两大类,有萎凋、揉捻、发酵、干燥4道工序。发酵是决定红茶品质的关键,通过发酵产生茶红素、茶黄素,形成红花的共同特点——红叶、红汤及特有的色、香、味。
乌龙茶属半发酵茶类,工艺介于红、绿茶之间,有晒青、晾青、摇青、杀青、揉捻和烘焙、拣剔七大工序和十几道辅助工序。摇青是形成“绿叶红镶边”品质特色的关键工序。乌龙茶香气馥郁,汤色金黄或橙黄,清澈明亮,意味醇厚,鲜爽回甘。
在此次技艺大展中,来自福建的省级传承人叶启桐、陈德华演示了福建乌龙茶(大红袍、铁观音)制作技艺。
酿酒:永不消失的行业
中国酿酒业始于商周,成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我国酿酒技艺按制作方法的不同分为3类:酿造酒技艺、蒸馏酒技艺、配制酒技艺。酿造酒技艺是自然发酵或人工发酵、过滤制酒的技术,主要酒种有葡萄酒、啤酒、果酒、奶酒等。
中国蒸馏酒传统酿制技艺是以粮食为原料,经过原料浸润、蒸煮糊化、地穴发酵、固态蒸馏、贮存陈酿、勾兑调味,而产出白酒的技术。其酿制过程有制曲、酿造、勾兑三大工序。其中勾兑是指酒与酒的调制,即按照“相生相克、平衡协调”原则和有关理化原理,针对不同风格实施组合和调味,这既可提升和改善酒的品质,又可使同一品牌白酒保持一以贯之的风格特征。
目前,酿酒类传人中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的有:泸州老窖酒酿制技艺的传人赖高淮、沈才洪,绍兴黄酒酿制技艺的传人王阿牛,其中王阿牛已是80多岁的老人。
木作:最早产生于新石器时代
木作有大小之分,大木作指构造房屋之木架,小木作则概指木构家具及各类木制器用和精细的建筑装修,两者皆以“构架”为核心技术。新石器时代已出现干栏式木构房屋,这是“构架”技艺的发端。
在长期的实践中,我国工匠发明了许多结构方法,其中“榫卯作法”和“攒边作法”最为重要。“榫卯作法”是结合部件的方法。这种结构方式比钉定和胶粘更精密坚实,且契合木材的弹性品质,外观也富有形式美感。“攒边作法”是将板材装入45度角榫构合的带有通槽的边框内,以加强板的牢固性的方法。
在大木作方面,我国工匠创造了抬梁式、井干式等3种主要构架形式,及宫殿、民居、寺庙、园林等基本建筑类型;确立了台基、柱身、屋顶三分的建筑立面格局,和一堂二内双开间的建筑平面格局。在小木作方面,木家具妙拟木房屋,对“构架”做了精要发挥,并以明式、清式两种制式影响深远,启发了京作、苏作、广作之作风。传统木作还广涉生产、交通工具等领域,技艺皆有卓越发挥。
在木作类传人中,有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人薛福鑫、陆耀祖,客家土楼营造技艺传人徐松生,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传人杨似玉等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在此次大展中,杨似玉受邀做现场演示。另外,来自各地的省级传承人金季凤、吴水森、黄春财、黄闽屏演示了吉林朝鲜族民族乐器、安徽万安罗盘、福建木拱桥传统营造的制作技艺。
织绣:见证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织绣是织造和刺绣两种技艺类型的统称。
以织机交织经、纬纱线,制成棉布等织物的传统织造技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成就,尤其是丝织是中国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之一,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丝织,精美华贵的丝织物在汉代通过丝绸之路远销中亚和欧洲。丝织物的种类有锦、缎、绸等几十种。其中以彩色丝线织出斜纹重经组织的高级提花织物——锦,最能显示中国传统织造技艺的精湛性。汉族的云锦、宋锦、蜀锦,以及少数民族的土家锦、壮锦、毛南锦等,让中国织锦灿烂无比。
在织物上穿刺运针、以针引线,靠积丝累线构成装饰图案或观赏画面的刺绣手艺,迄今已有40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国刺绣特别讲究运针方法,有平绣、条纹绣、点绣、乱针绣等九类40多种定型化针法,都各有一定的运针规律、丝理组织和艺术效果。作为特殊刺绣的挑花,以在布料经纬线上用彩线挑出的小十字来构成图案,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在织绣类传人中,有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传人朱枫、宋锦织造技艺传人钱小萍、苏州缂丝织造技艺传人王金山、蜀锦织造技艺传人叶永洲、刘晨曦,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传人康新琴,土家族织锦技艺传人叶水云、刘代娥,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人容亚美等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在此次大展中,部分省级传承人来京做了现场演示,他们是山东鲁锦织造技艺的传人刘爱玉、无锡精微绣的传人赵红育、湖北红安绣活传人刘寿仙等。
中医:不断走向世界
中医是中华民族在认识自然、认识生命、防治疾病与养生保健活动中创造、应用、传承、发展的一种医学知识和实践体系。中医以伏羲、神农、黄帝为始祖,迄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成书于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与实践的奠基之作。
中医秉承了中华民族认识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创造了以藏象、经络、精气神等为核心的生命观。中医认为,自然、人体以及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平衡失调就会发生疾病。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异常,是导致疾病的外因;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失调,是导致疾病的内因。中医防治疾病的药物主要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和矿物等,认为药物具有四气、五味、归经和有毒无毒的性质,并创造了各种各样的炮制方法。中医并不直接使用药物防治疾病,而是遵循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针对症候的需要,把药物组成方剂,并制成膏、丹、丸、散等多种剂型供病人服用。
目前,有20多位来自同仁堂、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中医类传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其实在中医治疗过程,有许多项目是手工完成的,比如抓药、切药、搓药丸等。在此次技艺大展中,国家级传承人王孝涛等为观众现场演示了中药炮制等传统手工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