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十届年会参会者发言提纲

1960年代新故事创作机制与文体的民间性研究



侯姝慧



中文摘要  新故事是否属于民间文学的范畴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本文以1950、60年代兴起的新故事讲演活动和新故事代表性刊物《故事会》的组织、创作活动为研究对象,从新故事的群众性“言”、文”合流创作机制的角度对其文体特征形成的历史、表现层面及其特征进行系统研究,提出“口头”与“书面”相结合是新故事文体的主要特征,1960年代是新故事“口头-书面”结合型故事文体特征的初步形成阶段。同时引起我们对建国之初现代性“民间”在故事学范畴发展范式的思索。
关键词  新故事  创作机制  新故事文体
一、新故事创作“言”、“文”合流试验的历史
二、1960年代新故事“言”、“文”合流创作机制解读
第一类是创作的运作机制。
第二类是创作的动力机制,
第三类是创作约束机制。
三、再论1960年代新故事文体的“民间性”
(一)由创作主体引起的新故事现代性“民间”的阐释趋向
(二)由主题引起的新故事现代性“民间”的阐释趋向
(三)由类民间文学特征引起的新故事现代性“民间”的阐释趋向

TOP

当“三套集成”遭遇语境研究


——兼论文本研究的当下与未来



谭璐



【摘要】:后集成时期,“三套集成”和文本研究遭遇语境研究,尴尬与困惑的背后隐含着学术中心话题转换、个人学术取向两难、民间文学学科定位游移等力量的推动。“三套集成”和文本研究的当下际遇与其实际价值不成正比,有必要继续关注、发掘和延伸其价值。在坚守内部研究的同时,积极开拓文本研究新的增长点;与语境研究等学术热点展开对话;在多向度的学术观念中发展文本研究,上述途径是集成与文本研究走出当下困境、寻求美好未来的不错选择。国内外学者也已在相关领域做出了富于启迪性的探索。语境与文本本体论话题的探讨折射出国际性的范式思维之风吹拂下,学人的突围与坚守。
【关键词】:三套集成  语境研究  文本研究  

一、变脸:“后集成时期”“集成”遭冷遇
二、反思:“集成”为何成为明日黄花
(一)、学术中心偏移:从“文本”“到语境”
(二)、学术取向相异:重新站队、重调视角
(三)、学科定位不同:民俗学、民间文学本体论的问题
三、突围:文本研究何去何从
(一)、三套集成的学术价值以及文本研究方法应该被重视
(二)、如何正确对待三套集成以及文本研究的当下与未来
(三)、沿着国内外学者开创的文本研究之路前行

TOP

贺吕微教授荣休
——田兆元

中国民俗好现象
儒雅行范语铿锵
身在市朝纷攘攘
心中江海浩茫茫
闻道吕翁挂金甲
千里送行酒一觞
从此山中采草药
白云深处紫霞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