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二月二综合信息贴

为何二月二日吃猪头肉?龙节要吃猪头肉(图)

中国消费网  时间:2009-02-10 15:41:56 来源:中国春节网

    农历二月二日,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民间习俗春龙节来到,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叫“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吃猪头肉,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为什么在“二月二”要吃猪头肉呢?

    古代猪头是祭奠祖先,供奉上天的供品。北方人在“二月二”龙抬头之日,家家户户煮猪头,是因为初一、十五都过完啦,“二月二 ”是春节中最后一个节日。一般农户人家辛辛苦苦忙了一年,到腊月23日过小年时杀猪宰羊,正月一过,腊月杀的猪肉基本上吃光了,最后剩下一个猪头,就只能留在二月二吃了。

    “二月二”龙抬头,大地万物开始复苏,一切动植物都开始抬头 ,一年要开一个好头,迎来风调雨顺。龙王是管降雨的,他上到天宫 ,农民要把最好的祭品供上给龙王吃。用猪头当供品祭奠祖先,供奉上天,看来是有说道的。

    宋代的“仇池笔记”中曾记录了一个故事: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后,甚感腹饥,于是闯入一乡村小庙,却遇上了一个喝得醉熏熏的和尚,王中令大怒,欲斩之,哪知和尚全无惧色,王中令很奇怪,转而向他讨食,不多时和尚献上了一盘“蒸猪头”并为此赋诗曰:“嘴长毛短浅含膘,久向山中食药苗。蒸时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桨浇。红鲜雅称金盘汀,熟软真堪玉箸挑。若毛根来比并,毡根自合吃藤条” 王中令吃着美馔蒸猪头,听着风趣别致的“猪头诗”甚是高兴,于是封那和尚为“紫衣法师”。俗语还说:“哪有提着猪头找不着庙门的 ”这其中道理更是不言而喻。人若怀才不遇,不必气馁,早晚必会找到能够理解你,而又肯接受你的人。看起来“二月二”吃猪头是古代留下的传统,是吉祥兆头的标志。

    那么现在“二月二”猪头肉又怎么吃呢?想着宋朝王中令吃到的那盆和尚端出的蒸猪头,品着猪头诗,那番景象已经是历史。现如今 由北京金三元酒家发明的“扒猪脸”,就不一般了。他们把猪头肉给予了最高的待遇,载上了时代最时髦的称呼,并获中国菜肴首例专利 。

    “扒猪脸”经过选料、清洗、喷烤、洗泡、酱制等十二道大关卡的标准化生产,历经十多个小时的修炼,才能端上餐桌。吃金三元的 “扒猪脸”有三种,一是原汁原味吃;二是蘸酱汁吃;三是卷煎饼吃。每一种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二月二”吃现代“扒猪脸”,回味五千年的餐饮历史,该会是一种当代与历史交融的完美体现。“扒猪脸”肥而不腻、肉骨分离、糯香可口,给现代人带来了美容、健脑的效果。更为可喜的是当代的高科技和市场的结合让消费者不用到饭店,坐在家里就可尝到美味的“扒猪脸”。这正是:二月二,春龙节,龙的传人过龙节,龙节要吃猪头肉。

TOP

“晋之源”正月文艺异彩纷呈

山西新闻网  时间:2009-02-09 

  山西新闻网2月9日讯(记者 刘俊斌)唐风晋韵绽新颜, 锣鼓秧歌庆元宵。在2009年元宵佳节之际,“晋之源”和谐之春民间文化系列活动在太原市晋源区新城广场拉开序幕。

  正月十四上午,极具地方特色的原生态民间文艺汇演在晋源新城广场亮相。女子锣鼓敲响了时代强音,铁棍、背棍、飞火流星、狮子龙灯、高跷旱船、哑老背妻、二鬼摔跤、刘三推车、大头娃娃……不一而足。体现古晋阳璀璨历史文化和唐风晋韵民风民俗的民间社火表演让人目不暇接,精彩而诙谐的秧歌、舞狮、旱船赢得了群众的阵阵较好。

  展现晋源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成就的五十辆彩车徐徐开过广场,满载着晋源区建区十年的辉煌成就,表达着全区人民对区委区政府的信任和喜悦,同时寄托着全区人民对未来的憧憬与期盼。

  “正月正开门红,二月二龙抬头”。据悉,晋源区整个庆祝活动将持续到二月初二。晋源南街的传统庙会、焰火等民间表演将成为亮点。

TOP

科普:农历二月二缘何“龙抬头”?

2007年03月19日 16:21:03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天津3月19日电(记者 周润健、蔡玉高)3月20日是农历二月初二。民间称这一天“龙抬头”,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那么,“龙抬头”是何意思?天文专家对此进行了解释。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解释说,“二月二,龙抬头”此说和古代天文学有关。

    专家介绍,中国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断季节。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龙的角。每到二月春风以后,黄昏时“龙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故称“龙抬头”。

    据天津、江苏两地的天文专家介绍,天上“龙抬头”的同时,春天也慢慢来到了人间,雨水也会多起来。此时节,大地返青,春耕从南到北陆续开始。民谚“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

TOP

“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

www.XINHUANET.com  来源: 新华网         

    农历二月初二,我国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据资料记载,这句话的来历与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

    古代天文学观天模式,在周天黄道确定28个星座,称为28宿。古人将这28个星宿按照东南西北分成4宫,每宫7宿,并按照它们的形象将四宫附会为4种动物。其中,东宫7宿被想像成一条南北伸展的巨龙,由30颗恒星组成。

    恒星是相对不动的,当地球公转的位置使巨龙星座与太阳处在同一方向时,太阳的光芒就会淹没掉星光,人们就会看不到天上的那条巨龙;而过一段时间以后,地球的位置转移了,巨龙星座又会重新出现,周而复始,古人找到了这个规律,并以它来判断时令。

    当被称为“龙角”的东宫7宿的第一宿出现于地平线上的时候,正值春天来临,所以,古人将它的出现作为春天的标志。而此时,恰逢我国农历二月雨水节气前后,由此产生了“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有诗云:“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二月二在饮食上有一定的讲究,因为人们相信“龙威大发”,所以这一天的饮食多以龙为名。吃春饼名称“吃龙鳞”,吃面条名曰“扶龙须”,吃米饭是“吃龙子”,吃馄饨为“吃龙眼”,而吃饺子则叫“吃龙耳”。这些习俗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

    天文专家解析“二月二、龙抬头”

    2006年3月1日是农历的二月初二,这一天在民间称“二月二、龙抬头”,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那么,“龙”在哪里?它是怎样“抬头”的?天文专家对此进行了解释。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说,与古代西方天文学不同,中国把恒星划分成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区。

    所谓“垣”就是“城墙”的意思。“三垣”是“紫微垣”,象征皇宫;“太微垣”象征行政机构;“天市垣”象征繁华街市。这三垣环绕着北极星呈三角状排列。在“三垣”外围分布着“四象”: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也就是说,东方的星象如一条龙,西方的星象如一只虎,南方的星象如一只大鸟,北方的星象如龟和蛇。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天空的星象也随着季节转换。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苍龙显现;春夏之交,玄武升起;夏秋之交,白虎露头;秋冬之交,朱雀上升。

    苍龙头部“角宿”上有两颗星:角宿一和角宿二,代表苍龙头上的两只犄角。“角宿” 之后的四颗星是“亢宿”,亢是龙的咽喉,在咽喉下面有四颗星排列成一个簸箕的形状是“氐宿”,代表着龙爪。龙爪后面的房宿、心宿、尾宿和箕宿分别代表了龙的心脏和尾巴。

    在3月1日这天,如何在夜空欣赏“龙抬头”呢?赵之珩说,当日晚上9时30分,龙的两只犄角首先从东方的地平线上浮出。角宿一是明亮的一等星,放射着蓝色光芒,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1个小时后,龙的咽喉“亢宿”也升至地平线以上;到了子夜时分,龙爪“氐宿”也出现了。这就是“龙抬头”的过程。这之后,“龙抬头”的时间会逐日提前,每天提前4分钟。这样,经过一个多月的“提前”,到4月1日晚上9时30分,整个“龙头”就“抬”起来了。(新华网天津2006年2月28日稿)

TOP

民俗专家:二月二龙抬头与中国农耕文化有关

2008年03月10日 07:32:09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石家庄3月9日电(王昆)3月9日是农历的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民间传说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抬头的日子,这天也叫春龙节。河北民俗协会的会长袁学骏说,龙抬头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袁学骏说,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是中国古代先民祈福的心理写照。在古代,农业是国家的命脉。古代推出的历法和节令,都是为农耕服务,在二月二会举行与龙有关的祭祀活动,以期盼风调雨顺。二月初前后正值惊蛰,春暖大地,雨水逐渐增加,适宜春耕。二月二过后,农民会停止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开始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去。

    袁学骏说,河北农村家家户户都吃摊咸食、火烧,放鞭炮来烘托节日的气氛。在石家庄市及周边,人们会选择在这一天去剃“龙头”,来讨个吉利。以前曾有过的吃扒猪脸的习惯,烹饪界正在恢复之中。

TOP

专家解说民俗——“二月二”是古代劳动节

发布时间: 2007-03-22         来源:新华社


巢湖市夕阳红龙灯队在街头舞龙灯。据新华社发



    据新华社电  农历二月初二。北京市民俗协会主席赵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是一个有着丰富内容的节日,实际上是中国古代的劳动节,各地会演出一些崇尚劳动的节目。

    赵书说,农历二月初一称“中和节”,是太阳的生日,许多老百姓会在这一天祭祀太阳,并把春节时的节日装饰物摘下来,面对太阳烧掉,意味着进入新的一年。紧接着的二月初二,民间保留的习俗更多,比如“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老百姓要在这天点着蜡烛,照着房梁和墙壁驱除蝎子、蜈蚣等,这些虫儿一见亮光就掉下来被消灭了。这一天民间饮食还多以龙为名,以取吉利,如吃水饺叫吃“龙耳 ”,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牙”,蒸饼也在面上做出龙鳞状来,称“龙鳞饼”。

    赵书说:“传说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到周武王时,每年的这个时候还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亲耕。”宋朝的时候,“二月二”被指定为百花生日;到元朝时称为“踏青节”,百姓在这一天出去踏青、郊游;明、清时把这天称之为“龙抬头”的日子。

    “今年的二月二,房山区佛子庄乡黑龙潭村要举行花卉大游行。”赵书说,“3月21日,朝阳门外的日坛要举行祭日仪式,同时演出北京‘四大民俗’,即蹴球、踢毽子、抖空竹和放风筝,同时要耍龙点睛,做许多太阳糕。”

TOP

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图)

CNETNews.com.cn 2008-03-09 12:18:42

关键词: 二月二 二月初二 二月二龙抬头 春龙节 中和节 龙抬头

  【春龙节的传说】

  

  在我国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说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见民间人家的哭声,看见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到次年农历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 “金豆”。 

  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道:“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民间形成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就爆玉米花吃。 

  这种“天上人间,融为一体”的民间故事,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出古代农业受天气制约的现实以及耕者渴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但据资料记载,“二月二,龙抬头”与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 

  古代天文学观天模式,在周天黄道确定28个星座,称为28宿。古人将这28个星宿按照东南西北分成4 宫,每宫7宿,并按照它们的形象将4宫附会为4种动物。其中东宫7宿被想像成一条南北伸展的巨龙,由30颗恒星组成。  恒星是相对不动的,当地球公转的位置使巨龙星座与太阳处在同一方向时,太阳的光芒就会淹没掉星光,人们就会看不到天上的那条巨龙;而过一段时间以后,地球的位置移动了,巨龙星座又会重新出现,周而复始,古人发现了这个规律,并以它来判断时令。

  当被称为“龙角”的东宫7宿的第一宿出现在地平线的时候,正值春天来临,所以,古人将它的出现作为春天到来的标志。此时,恰逢我国农历二月雨水节气前后,由此产生了“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有诗云:“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TOP

雨水和“二月二”【

雨水和“二月二”【字体:大 中 小】2009-02-13 14:00:47  来源:网络综合
拉保保
http://www.weather.com.cn/static ... 0090213/24313.shtml
雨水节气习俗
“雨水节,回娘家”是流行于川西一带汉族节日习俗。到了雨水节气,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妇女,须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穿到贴身处,据说,这样可以尽快怀孕穗子。该习俗现在仍在农村流行。

“拉保保”是四川一些地区的民间习俗。旧社会,人们迷信命运,为儿女求神问卦,看自己的儿女好不好带,尤独子者更怕夭折,一定要拜个干爹,按小儿的生辰年月日时同、金、木、水、火、土,找算命先生算算命上相合相克的关系,如果命上缺木,拜干爹取名字时就要带木字,才能保险儿子长命百岁。此举一年复一年,久而盛开一方之俗,传承至今更名拉“保保”。
在正月雨水节拉干爹,意取雨露滋润易生长之意,还有不择时日地址所谓"拜拉路干爹"、"上门拜干爹"者。是日,罗汉寺山门前,古柏森森的道路上人流如潮,巫卜星相、低钱香蜡、小食摊点、流动商贩,云集道旁善男信女,大家闺秀、公子哥儿、山民村姑,三五成群,拉拉扯扯,挤来拥去,欢声笑语,热闹非常。要拉干爹的父母手提装好酒菜香蜡纸钱的篼篼、背着、抱着、牵着娃娃在人群中穿来穿去找准干爹对象,如果顾娃娃长大有常识就拉一个知书识礼有字墨的文人为干爹;如果娃娃身体瘦弱就拉一个身材高大强壮的人作干爹。一旦有人被拉着当"干爹",有的扯脱就跑,有的扯也扯不脱身,大都爽快的应允,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信任,相信自己的命运也会好起来。而今,雨水节这天由竹溪公园举办“拉保保”,已成为游园中一项特具风趣的活动。
中华传统节日:“二月二”
“二月二”这一节日习俗起源很早,民间流传"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它是从上古时期人们对土地的崇拜中产生、发展而来,在南、北地区形成了不同的节俗文化:南方为"社日",北方为"龙抬头"节。

二月二,排队剃头(资料图片)
按照北方地区的旧俗,这一天,人人都要理发,意味着“龙抬头”走好运,给小孩理发叫“剃龙头”;妇女不许动针线,恐伤“龙睛”;人们也不能从水井里挑水,要在头一天就将自家的水瓮挑得满满当当,否则就触动了“龙头”。普通人家在这一天要吃面条、春饼、爆玉米花、猪头肉等,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但大都与龙有关,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南方"二月二"仍沿用祭社习俗,如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此外就是形成了既有类似龙抬头节习俗,又以祭社习俗为主的新"二月二"习俗,如在桂东客家地区。土地神古称"社"、"社神",传说是管理一方土地之神。由于"地载万物"、"聚财于地",人类产生了对土地的崇拜。进入农业社会后,又把对土地的信仰与农作物的丰歉联系在一起。我国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又称"土神"、"福德正神",客家人称"土地伯公"。"二月二"社日习俗内容丰富,主要活动是祭祀土地和聚社会饮,借敬神、娱神而娱人。

TOP

雨水节气的谚语

雨水节气的谚语【字体:大 中 小】2009-02-13 14:32:35  来源:中国天气网
http://weather.com.cn/static/html/article/20090213/24318.shtml

雨水-农事
“雨水”雨增温度升,华北大地渐解冻。
抓紧划锄冬小麦,化一层来锄一层。
大麦葵花和蓖麻,顶凌播种产量丰。
黄河来水快蓄灌,莫待断流浇不成,
河水井水双配套,水到用时有保证。
春田肥料早运上,耙耢保墒不容停。
大搞棉花营养钵,适时早播还省种。
地瓜育苗早打谱,抓紧盘炕和挖坑。
果园认真来管理,剪枝刮皮把土松。
牛驴骡马要加料,春耕春种如虎猛。
养鱼宜用废弃地,烧完砖瓦挖鱼坑,
结合积肥整鱼塘,塘深地壮鱼粮增,
水深才能养大鱼,上中下部鱼三层。

雨水-农谚
雨水节,雨水代替雪。
雨水非降雨,还是降雪期。
春雨贵如油。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宽。
七九八九雨水节,种田老汉不能歇。
雨水到来地解冻,化一层来耙一层。
麦田返浆,抓紧松耪。
顶凌麦划耪,增温又保墒。
麦子洗洗脸,一垄添一碗。
麦润苗,桑润条。
种地别夸嘴,全凭肥和水。
粪大水勤,不用问人。
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
低产变高产,水是第一关。
黄河水可用不可靠,来水赶快把麦浇。
黄河水可用不可靠,来水快把白茬浇。
水来蓄满塘,用时不慌张。
蓄水如囤粮,水足粮满仓。
水满塘,粮满仓,塘中无水仓无粮。
水是庄稼血,肥是庄稼粮。
水是庄稼血,没有了不得。
水是金汤玉浆,灌满粮囤谷仓。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
人靠地养,地靠粪养。
会耕会耪,无粪不长。
粪是庄稼宝,离它长不好。
待要庄稼好,底粪要上饱。
地里铺上粪,家里座上囤。
春天粪筐满,秋天粮仓满。
春天比粪堆,秋后比粮堆。

TOP

二月二的由来及习俗

时间过得真快,觉得刚过完春节,马上又要的农历的“二月二”了。二月二又叫“花朝节”、“踏青节”、“挑菜节”、“春龙节”、“青龙节”,俗称“龙抬头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苗族、布依族、满族、侗族、黎族、鄂温克族、赫哲族等族也过此节。因为流行于全国大多数地区的时间是在农历二月初二而得名。
        关于二月二的由来,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风俗不同,人们对于它的由来的不同。这里只说一种:本来是在二月初一,后来将土地神的生日也纳入其中,故改为二月二。唐代之前,二月二不算节令。根据《唐书.李泌传》记载,唐中叶以前,春天只有三个节日:正月九、正月晦(三十)和三月上巳(十五)。其中两个节在正月,二月没有。唐德宗时,李泌上书,废正月晦,以二月一为中和节,以示务本。德宗十分赞同,便下令以正月初九、二月朔和三月上巳合称“三令节”。此节在唐代就流行,人们在这一天以刀尺、百谷瓜果种籽、迎富果子等相问遗,有挑菜、踏青、迎富等活动。白居易《二月二日》诗就写踏青:“二月二日新雨晴,草牙菜甲一时生。青衫细马青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刘禹锡《淮阴行》、郑谷《蜀中新雨》诗都写到了挑菜、拾菜。宋末元初,北方的二月二又联系惊蛰增加了龙抬头的内容,并逐渐演变成以驱虫害和祈求丰收为主的节日。
        传说龙在这天苏醒过来。我国古代民间极为崇拜龙,认为它能兴风作雨,主管天下的水,它的宫殿就在水中,也认为龙像蛇一样要进行冬眠。秋后,龙不在降雨,就回家休息;开春,它又醒过来,飞到天空,为人们布云降雨。因而在民间每年农历的二月二要过春龙节。这天,人们的纪念活动因地而异,有的地方做饼,称为“龙麟饼”;或做面,称为“龙须面”;还有的将发好的面做成盘龙状,上锅蒸好称为“圣虫”,甚至还要加上颜色美化一番,摆在供桌上。还有一种形式称“引龙回”,即将灰或谷糠从室外的井边或河边撒起,一直引到室内水缸边,再围水缸撒一圈,意思是希望风调雨顺。
        在山东地区在二月二的风俗普遍是,撒灰圈,吃炒豆。
        这天,家家早起打扫天井、大门口,用簸箕或木锨,让灰顺着流下,在庭院中画大圆圈,中画“十”字或梯子,放上五谷杂粮,谓之“打囤”,也有叫“收囤”的,用以祈求丰年;并以有无风来预测年景。早晨,民众多至土地庙祭祀。20世纪60年代以来,土地庙大都已废,作囤者渐少;近年来,有的乡村作灰圈这一习俗又有恢复。清人郭麟曾就二月二作《竹枝词》:“杨柳初垂杏未开,天仓安囤散灰圈,龙抬头日人先起,再散灰圈收囤来。”
        这天家家炒豆,名叫“蝎子豆”,含有炒死毒蝎,祛病消灾之意。蝎子豆有黄豆、黑豆、地瓜豆和糕豆等多种。炒脆黄豆是趁热拌糖即成;炒糕豆是用黍面加糖,切成小方块,炒熟而成,气味香,甜而酥,寿光称此为“炒焦叶”,安丘称此为“其子”。现在除了胶东部分地区外,其他各地的二月二都流行此俗,不过在蝎子豆之外,又加上了瓜子、爆米花等,这是炒蝎子豆的一个新发展。眼看二月二就要到了,各个商店的老板也不失时机的把各种各样的炒豆摆上柜台,准备在满足人们的需要的同时,挣上一笔。
        临朐一带要在房子周围撒一圈草木灰,叫做“打围墙”,据说穿山甲(领水之兽)害怕草木灰,不敢进宅子,“围墙”有阻挡洪水的妙用。此俗今已无。
        这天,男子剃头有吉祥之说,民间有种说法:二月二剃头,一百天不头痛。以前有种说法:正月里不剃头,剃头死他舅。如果谁剃头就是咒他舅短寿。一般都在二月二剃头。现在都不讲究。
        有民谣传“二月二,龙抬头,乾隆皇帝使金牛,正宫娘娘把犁扶……”意含大地回春,春耕开始。节后,农家便春耕大忙。

TOP

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传说


2009-02-16 15:35:44  来源:中国天气网

二月二,古代称之为中和节,俗称龙抬头。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因此,这天也叫"春龙节"。

农历二月初二还是"惊蛰"前后,大地开始解冻,天气逐渐转暖,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里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农民告别农闲,开始下地劳作了。所以,古时也把"二月二"又叫做"上二日"。因此,盛行于我国民间的春龙节,在古时又称"春耕节"。据说,这一天如果还没有醒的话,那轰轰隆隆的雷声就要来呼唤它了。

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春龙节、农头节。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依据气候规律,农历二月二之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温度回升,日照时数增加,雨水也逐渐增多,光、温、水条件已能满足农作物的生长,所以二月二也是南方农村的农事节。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

沈榜《宛署杂记》记载:"宛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明人于奕正、刘侗的《帝京景物略》中说:" 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和风化雨的主宰。"春雨贵如油",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同时,二月二正是惊蛰前后,百虫蠢动,疫病易生,古代中国人把生物分成毛虫(披毛兽类)、羽虫(鸟类)、介虫(有甲壳类)、鳞虫(有鳞之鱼类和有翅之昆虫类)和人类五大类。龙是鳞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所以,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是希望借龙威以慑服蠢蠢欲动的虫子,目的在于祈求农业丰收与人畜平安。古代中国人把生物分成毛虫(披毛兽类)、羽虫(鸟类)、介虫(有甲壳类)、鳞虫(有鳞之鱼类和有翅之昆虫类)和人类五大类。龙是鳞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所以,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是希望借龙威以慑服蠢蠢欲动的虫子,目的在于祈求农业丰收与人畜平安。

TOP

雨水和“二月二”

中国天气网 2009-02-13 14:00:47  来源:网络综合


拉保保

雨水节气习俗
“雨水节,回娘家”是流行于川西一带汉族节日习俗。到了雨水节气,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妇女,须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穿到贴身处,据说,这样可以尽快怀孕穗子。该习俗现在仍在农村流行。
“拉保保”是四川一些地区的民间习俗。旧社会,人们迷信命运,为儿女求神问卦,看自己的儿女好不好带,尤独子者更怕夭折,一定要拜个干爹,按小儿的生辰年月日时同、金、木、水、火、土,找算命先生算算命上相合相克的关系,如果命上缺木,拜干爹取名字时就要带木字,才能保险儿子长命百岁。此举一年复一年,久而盛开一方之俗,传承至今更名拉“保保”。
在正月雨水节拉干爹,意取雨露滋润易生长之意,还有不择时日地址所谓"拜拉路干爹"、"上门拜干爹"者。是日,罗汉寺山门前,古柏森森的道路上人流如潮,巫卜星相、低钱香蜡、小食摊点、流动商贩,云集道旁善男信女,大家闺秀、公子哥儿、山民村姑,三五成群,拉拉扯扯,挤来拥去,欢声笑语,热闹非常。要拉干爹的父母手提装好酒菜香蜡纸钱的篼篼、背着、抱着、牵着娃娃在人群中穿来穿去找准干爹对象,如果顾娃娃长大有常识就拉一个知书识礼有字墨的文人为干爹;如果娃娃身体瘦弱就拉一个身材高大强壮的人作干爹。一旦有人被拉着当"干爹",有的扯脱就跑,有的扯也扯不脱身,大都爽快的应允,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信任,相信自己的命运也会好起来。而今,雨水节这天由竹溪公园举办“拉保保”,已成为游园中一项特具风趣的活动。
中华传统节日:“二月二”
“二月二”这一节日习俗起源很早,民间流传"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它是从上古时期人们对土地的崇拜中产生、发展而来,在南、北地区形成了不同的节俗文化:南方为"社日",北方为"龙抬头"节。


二月二,排队剃头(资料图片)

按照北方地区的旧俗,这一天,人人都要理发,意味着“龙抬头”走好运,给小孩理发叫“剃龙头”;妇女不许动针线,恐伤“龙睛”;人们也不能从水井里挑水,要在头一天就将自家的水瓮挑得满满当当,否则就触动了“龙头”。普通人家在这一天要吃面条、春饼、爆玉米花、猪头肉等,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但大都与龙有关,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
南方"二月二"仍沿用祭社习俗,如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此外就是形成了既有类似龙抬头节习俗,又以祭社习俗为主的新"二月二"习俗,如在桂东客家地区。土地神古称"社"、"社神",传说是管理一方土地之神。由于"地载万物"、"聚财于地",人类产生了对土地的崇拜。进入农业社会后,又把对土地的信仰与农作物的丰歉联系在一起。我国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又称"土神"、"福德正神",客家人称"土地伯公"。"二月二"社日习俗内容丰富,主要活动是祭祀土地和聚社会饮,借敬神、娱神而娱人。

TOP

大家都是看客吗?

TOP

难道就不能动动自己的手指头吗?

TOP

扎兰屯: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内蒙古新闻网  09-02-26 15:08  
  

  民谚曰:“二月二,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前后是六十四节气之一的惊蛰。据说经过冬天的龙,到了这一天,就被隆隆的春雷惊醒,便抬头而起。所以古人称农历二月初二为春龙节,又叫龙头节或青龙节。故“二月二”这天,人们都要理发、吃猪头肉,图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在内蒙古扎兰屯市这座百年小城可是“老令子”了。

2月26日是“二月二”,这天俗称“龙抬头”,受传统风俗影响,这一天理发叫“剃龙头”。记者分别对城乡几家不同规模的美发店进行了走访,各家美发店里的顾客比往日增多。扎兰屯市成吉思汗镇一家美发店的老板边忙着为顾客剪头边说:“‘二月二’这天人们来剪头就是图个吉利,因为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老令子”,如今,人们没有抛弃这传统习俗,而是发扬光大传承下来,这也许称是历史文化。”

  记者了解到,过去有“正月剪头‘妨’舅舅”的迷信说法,所以很多人正月不剪头,等到“二月二”来剪。近几年,重视这种说法的扎兰屯人少了,讲究“二月二”理发的人主要是城乡老中青和孩子们。这一天都不约而同地来到理发店挤着理发,就因为希望在“龙抬头”的日子里沾点喜气,所以这些人成为这天理发店里的主角。

  扎兰屯市城乡居民吃猪头肉的习俗还是挺“红”的。从2月25日起,城里乡下的不少熟食肉店和熟食摊打出了熟猪头肉促销的旗号,有的店铺在门口临时张贴促销广告,特别醒目,吸引不少人前去购买。声势浩大的宣传促销阵势让最后一个大年节日的气氛浓了不少,很多原本忘记这个习俗的人也跟着买起了猪头肉,熟食肉店和熟食摊人满为患,猪头肉成为抢手货。另外,农村一些家庭在“杀年猪”时,特意留存下“猪头”,在“二月二”这一天,烀好,招来亲朋好友共享美味佳肴。

  记者从农村一位老者哪里了解到,过去年代,人们关心“龙抬头”用各种形式进行纪念,根本原因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系。正如这首民谣所云:“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因为二月正是南方农作物播种的季节。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百姓们通过各种纪念活动,寄托了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在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打油诗:“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朝廷老子率满朝大臣都参加春耕生产,足见春耕不误农时之重要。

        据了解,日前,内蒙古扎兰屯市备春耕农资已掀起热潮,往年在“二月二”里,农民们仍然“猫冬”沉浸于节日氛围里,可今年不同,大年初七,一些农民就涌进城里提前选购春耕农用物资,备春耕生产了。今年,扎兰屯市粮食总产量预计达到17亿斤。(记者 刘东 特邀记者纪明国)  


稿源: 内蒙古新闻网  编辑: 刘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