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
佤族,先民为云南古代三大族群的“百濮”族群。在春秋战国时期曾是参加创造过辉煌的“滇文化”———青铜文化和“兰干细布”的云南土著先进族群。佤文化学者段世琳认为云南沧源崖画和耿马石佛洞遗址均为佤族先民——“濮人”的文化遗迹。[1-2]由于数千年历史长河中的重大社会变革等原因,佤族先民——“濮人”族群有许多部落被融合于其他民族之中。到上世纪云南解放初期,佤族分布区域已缩小到滇西澜沧江以西,萨尔温江以东的中缅边境地区,即今保山、临沧、普洱、西双版纳和缅甸的佤邦等地区。中国境内佤族人口约40万。佤族民间文学时间跨度长,文学内涵积淀深厚,文学形式多种多样,具有不容忽视的文学价值。
虽然这个民族现在是我国人口偏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但其文学内涵则浩如烟海,空间辽阔。具有文学“富矿”之魅力。佤族民间文学的基本内容解放前 ,佤族没有文字 ,佤族民间文学属于民间口头创作和传承文学 ,其作品的表现形式 ,大体可以分为散文体和韵文体两大类。散文体的文学作品如神话、传说、故事、童话、寓言、笑话等等 ;韵文体的文学作品如歌谣、史诗、抒情诗、叙事诗、劳动歌、风俗歌、情歌、儿歌等。其内容大体可分为 创世神话、传说 ,孤儿的故事 ,机智人物故事 ,动植物的故事创世神话、传说 :是佤族先民对天地万物的起因和不认识的自然现象所作的天真浪漫的解释 ,是人类最初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和利用自然造福于人类的艺术再现 ,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司岗里》、《达惹罕》、《射日》、《太阳、月亮和星星的由来》、《我们是怎样生存到现在的》以及《佤族为什么没有文字》等。孤儿的故事 :主人公都是孤儿 ,一般都赋予孤儿勤劳、机智的性格和诚实、善良的品德。这些贫苦的孤儿往往历尽艰辛 ,最后跟某个是“神”或是“仙”的美丽姑娘相爱 ,过上幸福的生活。如《孤儿与仙女》、《岩杰可与岩萨特》、《岩惹与龙女》等。
在众多的口头文学作品中,尤以创世神话《司岗里》最为有名,它所表达的史实,已超出文学范畴;成为研究佤族社会历史的重要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