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迈向新的征程
在21世纪已经进入第二个10年的今天,云大民俗学/民间文学学科又在新的环境下继续成长。对云大民俗学学科的发展来说,与中国民俗学整体的发展息息相关,学科调整、学科危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重要的学术事件,云大概莫能置身事外。但是,不可否认,在2010年以后,云大民俗学与国内同行缺乏有效的学术思想交流,较少在中国民俗学发展的前沿发出自己的声音。一方面,这使得云大民俗学能够继续保持、延续、传承自身的民族民间文学研究传统与特色,不受学术时尚的干扰;但另一方面,学科发展也因为过于独立而缺乏实际动力。之所以这么讲,因为云大民俗学学科是一直是西南地区的领头羊,在西部地区也是独具特色,但近年来青海、甘肃、内蒙古、广西、新疆的民俗学学科发展迅速,势头正盛。云大民俗学应当及时了解这些发展动态。
但所幸,中国民俗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2014年年会得以在云南大学召开。这次大会的承办方是云南大学中文系,但实际上也就是民俗学学科。中文系新任系主任董秀团教授年轻有为,是民俗学科班出身,这也将有利于云大民俗学学科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的架构下继续生存发展。云南大学的 社会学一级学科 是一个“本不应该”的弱项,由于民族学一级学科过多吮吸了云大整体社会科学的气血,造成人类学成为民族学的附庸,社会学成为公共管理学的附庸,民俗学继续在中文系,目前云大尚未取得社会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云大举全校之力投入民族学、生态学等少数学科,损害了老牌综合性大学的健康发展,目前校方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整体的人文社科暂时还难以摆脱民族学的阴影。)但这也反而成为云大民俗学的利好,因为民俗学暂时不用担心被抽出中文系,去和社会学、人类学组建社会学学院。(但未来却很难说。)在国内同行纷纷苦恼于学科尴尬地位的时候,云大民俗学应该抓住有利条件,迅速巩固老牌学科的优势地位,要让张文勋、李子贤、秦家华、傅光宇等前辈学者打下的“江山”继续成长,培养人才、振兴学术、涵养文化。希望中国民俗学会昆明两会的成功举办,能够带动云大民俗学的发展,能够让校方重视民俗学学科建设。
目前云大民俗学学科依旧有优势的研究领域包括神话学、民间叙事学、文献民俗学(民俗史)、史诗学、藏缅语民族民间文学与民俗研究、云南地方民俗研究、西南地区民间信仰研究、东南亚民俗研究、节日研究等。
另外,云大民俗学硕士点和民族艺术博士点的学生,积极参与中国民俗学会·中国民俗学网·民俗学论坛的建设经营,并且形成若干届别有序传承。学生志愿者团队做出了许多扎实的工作,有力有效地为云大民俗学与国内同行搭建了交流渠道。这也应当成为云南大学民俗学/民间文学学科发展史的一部分。
截止第八次代表大会选举情况,云大民俗学师生队伍中已新产生若干位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理事、会员。希望2010年代新生代的云大民俗学人,能够继往开来,迈向新的征程。
(重要说明:此贴发出后,追悔莫及,对母校评头论足实不应该。此“指点江山”之文风,皆因爱深责切,但实不可取。读者师弟师妹诸君,应明辨是非,不可偏信吾文。自当奋发图强,从我做起。)
[ 本帖最后由 张多 于 2015-12-8 20:05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