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课上课下】第4讲│郑杭生: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的一些新趋势

五方面表现之一

五个方面表现,我正在看直播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标题

体制复合化:1.从政府的行政化管理到"政府.市场.社会"合作共治。例如,杭州市社会复合主体,就是多个原有具有"主体性"的主体借助一定的机制"复合"而成的新主体。

TOP

回复 16# 的帖子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边听边思考:

这次民俗学年会,老师们说“治理”这个词很硬,不过在社会学这里,治理是很常用的概念,民俗当然可以作为国家政府治理的对象或手段,也就是说以俗化民其实是一个古往今来不曾改变的命题,民俗与社会发展和社会管理有很重要的关系,这一点民俗学没有做过多揭示,因为我们总觉得这是一个站在民众立场的学问,我们总是要和官方个国家政府话语“作对”。以前大家认为民间信仰和民间组织一定是社会治理的对象,不过今天我们或许应该思考:民间文艺是否也具有治理的作用?非遗一方面是为民俗立言,另外这也为国家与民间的直接对话建立了一个渠道,而且这就是先生所说的治理的艺术化,通过关注民众的生活文化来建构和保障民众的文化权利!

TOP

回复 19# 的帖子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转型社会:民俗学与社会建设

当然学者和知识分子能做的首先就是立言、命名,然后需要政府和社会接过接力棒,立法、实践……无论如何,法治是社会建设的首要目标,从知识立法到社会立法,比如非遗的中国化实践就是社会建设很重要的经验,我们必须有社会学的这一思考维度,否则,非遗就成了儿戏,在学术上就够不成一个持续的生长点!

TOP

标题

先生讲矛盾化解的情理法要兼顾,实现艺术化,但是实际操作中,更多的是法理和机械化。对于社会成员,要从"无感增长"转向"有感增长",两感之后是否还有个"无感增长"阶段呢,循环往复?

TOP

结语部分:中国社会学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TOP

回复 22# 的帖子

无感增长主要是一种自发的趋势,主体无法突显,人的能动性没办法发挥,容易缺乏人文关怀。
相应的,有感增长是强调自觉的一种关照,要重视互动回馈和信息交换,而不是单方面的运作模式。

实际上,民俗学有学者强调要讲身体性,就是意指学者应该意识到研究对象首先是“人”的存在,具备着情感和感觉的能力,因此会有个体对外界的一种自我反应,而不是简单的俗化民,也有民俗承担者自己的选择和主动吸纳问题。

TOP

提问讨论时间!

TOP

讲座部分课件(网络截图)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回复 26# 的帖子

后方支援真给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