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2012年“文化遗产日”:主题活动讨论帖

活态传承,非遗走入百姓生活──各地系列活动迎接第七个“文化遗产日”

  2012-06-08中国文化传媒网

  本报记者集体采写

  6月9日,我国将迎来第七个“文化遗产日”,为庆祝这一节日,上海、湖北、辽宁、福建、河南等地文化部门精心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通过向公众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让非遗走入百姓生活。

  上海:庆祝活动设在考古发掘现场

  6月7日,由上海市文广局主办的第六届廊下莲湘文化节在上海市金山区廊下镇举行,第三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同时公布,由此拉开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活动的帷幕。启动仪式后,“上海学子非遗展馆行”“缤纷海上花--海派旗袍系列展示推广”两大品牌活动,以及“江南丝竹比赛”、“上海历史城市文化”主题讲座等专题活动相继展开。

  当日,上海市2012年“文化遗产日”主会场活动暨松江广富林考古发掘现场公众开放日活动在该考古发掘现场举行。由上海市文物局编印的《文化遗产导览图》和《重要名人故居导览图》(各10万份)也在考古现场首发。据上海市文广局局长、市文物局局长胡劲军介绍,“文化遗产日”期间,上海市将举办“文化遗产与和谐城市”主题展览及论坛、外国友人考察上海历史建筑、苏州河老印象采风巡游等系列活动。全市80处文物建筑,包括部分平时不对外开放的工业建筑和私人住宅,也将集中于6月9日和10日向公众免费开放。

  此外,上海市文广局、市文物局通过官方网站于近日公布了全市4422处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其中包括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新发现的1761处。6月6日,“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揭牌,同时举行了上海市不可移动文物地理信息系统项目签约仪式。《上海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也将在近日出台。

  湖北:现代设计为非遗插上创意之翼

  6月6月,湖北省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艺术设计比赛颁奖仪式暨优秀作品展开幕式在湖北省群众艺术馆举行。此次比赛由湖北省文化厅主办,湖北省群众艺术馆、湖北省非遗保护中心等单位承办,并邀请多家高校的艺术、设计类院系共同协办。 自3月1日比赛启动后,湖北各大高校和社会各界的艺术设计爱好者踊跃参与,共收到参赛作品900多件(套)。其中,非遗元素的实物设计作品270多件(套),非遗项目的宣传海报设计作品300多件(套),非遗产品包装设计作品230余件(套)。参赛作品涉及阳新布贴、蓝印花布、剪纸、天门糖塑等数十种非遗种类,涵盖了该省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的方方面面,囊括了人们日常生活以及旅游、工艺、宣传广告等众多领域。大多数参赛者既尊重传统又大胆创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特色和现代风格较完美地结合起来。如古老的雕花剪纸镶嵌了时尚的iPhone手机,汉绣的金龙绣到了淑女的礼服上,精美的皮影在艺术灯罩上熠熠生辉,全新包装的来凤漆筷出落得典雅大方,天门糖塑一跃成为令人耳目一新的广告元素……养在深闺的非遗越来越走近寻常百姓。

  近年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多次在全国会议上作经验交流。

  辽宁:传统技艺和保护成果活态展示

  6月6日,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辽宁省文化厅联合主办的“2012中国·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暨生产性保护成果展”在沈阳辽宁工业展览馆拉开帷幕。

  此次活动历时5天,是迄今为止辽宁省组织的规模最大、展示门类最齐全、技艺最精湛、作品最丰富的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型展览,包括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暨生产性保护成果展、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图片展、互动展台表演、室外群体项目广场展演4项内容。

  此次展览设立剪绎古今、精雕细琢、金玉锦绣、捏塑经典、篆绘传奇、陈年佳酿、聚珍百味、杏林春暖、春色满园九大展区,集中展示了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四省区的80个涉及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三大类别的非遗项目,同时选调了310名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及项目代表,通过师徒同台的活态展示方式,让大众零距离领略传统技艺及民间艺术的魅力。

  福建:展示涉台文物保护和普查成果

  “文化遗产日”期间,福建将举办一系列精彩的文化活动,其中重点活动有6月9日在光禄吟台举办的第七个“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启动仪式;6月9日在厦门市举办的“闽南红砖建筑暨大嶝金门县政府旧址维修工程启动仪式系列活动”、守望家园--福建涉台文物保护成果展、福建省涉台文物普查成果展;6月8日至10日在凤凰剧院举办的宋元南戏、宋杂剧展演;6月9日至10日在福州怡山大厦举行的“2012年福建杂剧和南戏学术研讨会”;6月9日至16日在福建省非遗博览苑和三坊七巷举办的“非遗进三坊七巷·石狮非遗展览周”活动等。

  福建各地也将举办系列宣传教育和展览展示活动,其中包括石狮市举办的第六届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福州市举办的“福州市非遗图片展”,厦门市举办的“我眼中的传统”文化遗产日网络摄影、网络征文的图文大赛,“第三次全国普查百大新发现暨厦门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成果展”,泉州市举办的“闽台五缘进社区”活动,漳州市举办的“红军精神代代传”革命文物图片联展,宁德市组织的“相约畲乡,传承民族风”红歌会等。

  河南:全省联动奉上“文化大餐”

  6月9日,由国家文物局、河南省政府主办,河南省文化厅、省文物局等单位承办的2012年“中国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将在郑州举办。此次活动将围绕“天地之中”和“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两大主题活动展开,通过展现中原历史文明,激发公众对文化遗产的关注和参与热情。

  “文化遗产日”当天,除在主会场举办郑州大遗址图片展、郑州重大考古新发现图片展、商都博物院建设工程奠基仪式和华夏文明之源--河南文物珍宝展外,还将在登封市举行嵩阳书院世界遗产监测中心揭牌仪式、少林寺塔林保护工程启动仪式等活动。

  此外,在“文化遗产日”前后,河南省文化厅、省文物局还将举办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场展演等活动。

  除主场城市郑州外,河南省其他地市也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平顶山市博物馆将举办“鹰城记忆”展览,安阳市博物馆将举办“殷商社会生活史”图片展等。此外,河南全省106家博物馆、纪念馆也将实行免费开放。

  河北:民俗文化节展示传统技艺

  6月9日,由河北省文化厅、石家庄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五届河北省民俗文化节将在石家庄拉开帷幕。本届文化节以“活态传承,重在落实”为主题,包括开幕式、“风情神韵·魅力河北”非遗系列演出和“燕赵手艺”河北省传统手工技艺大展3个主题板块。其中“风情神韵·魅力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展演将汇聚30多项传统音乐、舞蹈、戏剧等表演类项目,共有近500名民间艺人参与。“燕赵手艺”河北省传统手工技艺大展将展示60多项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类项目的生产性保护成果,共计千余件展品,并将有22名传承人现场展示他们的精湛技艺。

  “文化遗产日”前后,河北省文物局将举办一系列活动,其中包括公众考古活动、阳原泥河湾博物馆开馆庆典系列活动、文物保护工程开工仪式等。

  此外,“河北民俗文化丛书”首发式暨丛书捐赠仪式及“文化遗产日”主题活动也将在近期举行。河北省各县市也将围绕“文化遗产日”举办系列宣传活动。

  陕西:“水韵山魂”展示陕南之美

  命名一批非遗代表性传承单位,确定第一批中小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实践基地,举办一台浓郁陕南风情的晚会……6月7日,陕西省文化厅副厅长蒋惠莉在介绍今年“文化遗产日”活动安排时表示,今年的活动应该是陕西近年来在非遗传承和保护方面的创新成果的集中展示。

  对于综合性非遗项目如秦腔、黄帝陵祭祖乐舞告祭等,陕西创新出明确代表性传承单位的方式,将保护和传承责任落到实处。经过申报、审定,27个单位将被正式命名,与此同时,71名第三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也将向社会公布。

  “每年确定一个主题,对陕西的非遗项目进行重点展演展示……”据蒋惠莉介绍,前两年分别是西安鼓乐、陕北民歌专场演出,作为今年“文化遗产日”的压轴大戏,《水韵山魂,美在陕南》文艺晚会将于6月9日晚上演,16个具有代表性的表演项目将充分展示陕南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的独特魅力。

  据介绍,陕西各地也将举办丰富多样的活动,如渭南市举办向第一、二批市级非遗传承人发放传习补助费仪式,延安市举办《陕北是个好地方》民歌演唱会等。此外,陕西省文博系统也安排了诸如“汉阳陵博物馆中小学生考古体验基地”命名等形式不一的专题活动。

  (参与采写:洪伟成、徐超、王永娟、袁艳、黄国勇、张莹莹、齐晓艳、任学武)

TOP

在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参观ing……报个到!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TOP

来两张文化遗产日的猿人遗址的照片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TOP

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召开 2012-06-09





       今天是第七个“中国文化遗产日”。记者从今天召开的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上获悉,本市进一步加大非遗保护力度,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扶持办法》。
       据了解,《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扶持办法》的制定出台,是为了进一步做好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办法》提出,要采取对非遗项目和传承人补贴、政府采购和后期奖励等方式,扶持一批具有重要示范、引导、带动作用的重点项目。每年将在全市范围内筛选5—10个有发展潜力的非遗项目,给予启动资金支持。创建2—3个集生产、展示、体验、传习、交流功能于一体的非遗集聚区。
       会议指出,要充分认识非遗保护工作的重大意义,从加强保护、做好传承、挖掘内涵、创新发展、抓好生产、弘扬普及六个环节,切实做好非遗保护传承。会议颁发“北京市年度非遗保护贡献奖”,命名了一批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非遗研究基地和非遗传承教学基地。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市长鲁炜出席会议,并与首都观众一起参观了正在国家博物馆举行的“京味儿——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该展览共有43个国家级项目,37个市级项目参展,120余位传承人进行了现场技艺展示展演。展览将持续到本月17日结束。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TOP

中国第七个文化遗产日郑州开幕来源:大公中原新闻网
2012-06-09 16:09



我来说两句( 暂无评论)
复制链接
打印





  开幕式现场。河南省委副书记、河南省长郭庚茂宣布活动开幕,国家文物局、河南省、郑州市领导共同为文化遗产日开幕擂鼓。


  第七届中国文化遗产开幕当日,现场举办了民乐、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少林功夫等非物质文化展演活动
  【大公中原新闻网讯】(记者 袁小玉)6月9日上午,中国第七个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及非物质文化展演活动在郑州举行。今次活动以“重读郑州”为主线,以“文化遗产与文化繁荣”为主题,着重体现并表达“创世王都”、“发现郑州”及“天地之中”等郑州优秀的文化遗产概念,全面展示郑州作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文化内涵,及郑州作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所具有的文化深度、历史内涵。
  2012年中国文化遗产日活动的主题强调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普及和弘扬,同时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基础和有生力量。文化的繁荣离不开文化遗产的滋养,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对文化繁荣的强劲支持。
  郑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马懿在致辞中强调,文化遗产是人类了解自身发展的重要线索和物证,是可以触摸的记忆、可以交流的历史,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础和巨大财富。作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郑州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史上最璀璨的明珠之一。今后一段时期,郑州将以承办中国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发挥文化资源优势,为持续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出席开幕式活动的领导和嘉宾通过华豫门,走进物质文化展览长廊,参观了《创世王都》和《发现郑州》展览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董保华在讲话表示,作为组织开展文化遗产日活动的基本形式,主场城市活动已逐渐为所在城市及城乡居民所关注。希望本届主场城市活动能作出更多有益的探索,让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的理念从主场城市传播开去,让文化遗产日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节日。
  河南省委副书记、省长郭庚茂,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吴天君,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素萍,河南省副省长张广智、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董保华等领导出席了开幕式。郑州市各界群众、中学生、公安干警、企业工人等2000余人热情观看了开幕式活动。
  随着河南省省长郭庚茂宣布开幕,主席台上前排的九位领导共同敲响了“文明传承”之鼓,华豫门同时开启,出席开幕式活动的领导和嘉宾通过华豫门,走进物质文化展览长廊,参观了《创世王都》和《发现郑州》展览,随后步入非物质文化展演区,观看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现场表演。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TOP

国家文物局:让文化遗产日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节日(组图)

中国政府网







  新华社郑州6月9日电(记者刘金辉、廖翊)9日,中国文化遗产日主场活动在河南郑州举行,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董保华在开幕式上说,希望“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的理念从主场城市传播开去,让文化遗产日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节日。

  董保华说,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华夏民众用辛勤的劳动和卓越的智慧,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华文化,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举行开幕式的广场上,来自河南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队伍为观众献上了精彩演出,包括少林功夫、苌家拳、技巧舞狮、太乙拳、闹歌、秧歌、盘鼓、舞龙、秧歌等;在另一侧,以“创世王都”、“发现郑州”为主题的大型图片展吸引了众多市民参观。

6月9日,在河北省博物馆广场,演员在表演满族民间舞蹈“二贵摔跤”。新华社记者 巩志宏 摄

我国第七个"文化遗产日"期间将展示非遗保护成就


  6月9日是我国第七个“文化遗产日”,宣传展示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就也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6月5日,文化部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文化遗产日前后各地举办的主要活动。

  今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的主题为“活态传承、重在落实”。 6月9至18日,由文化部主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中国国家图书馆承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周”(以下简称“讲座周”)将在北京国家图书馆连续举办10场专题讲座。为配合讲座,主办方还将邀请与讲座内容相关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现场表演。如陕北民歌的原生态演唱、八卦拳等武术表演;牙雕和雕漆技艺展示等。6月9日至7月9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典籍记忆系列展”将在国家图书馆举行,内容包括“中国传拓技艺展”、“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展”两个专题展。6月30日至7月2日,文化部与江苏省政府共同举办“第四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论坛”,该论坛将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保护与传承机制建设等问题进行研讨。此后,文化部还将与浙江省政府在浙江省嘉兴市共同举办“2012年端午民俗文化节”;与湖北省政府在湖北省宜昌市举办“2012年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活动。据统计,今年各地省级文化部门举办的“文化遗产日”活动达110余项。

  

文化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初步形成


  新华社北京6月5日电(记者徐硙)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马文辉5日表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由单个的项目性保护逐步走向系统保护、科学保护和依法保护阶段,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已初步形成。

  据马文辉介绍说,我国现已完成第一次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共收集珍贵实物和资料29万件,普查文字记录达20亿字,拍摄图片477万张,普查资源总量近87万项。截至2011年,国务院已批准公布了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1219项,并实施了国家级名录项目“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148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得到命名,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活态传承,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濒危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抢救性记录,建设了12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作者:刘金辉 廖翊来源新华社)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TOP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TOP

民艺学者潘鲁生:文化遗产日谈“手艺山东”
2012-06-09 11:11:50      来源: 新华网山东频道

    新华网山东频道6月9日电 6月8日,文化遗产日前夕,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手艺山东”月启动仪式在枣庄市台儿庄古城举行。“手艺山东”是2012年9月6日将在枣庄台儿庄古城举办的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的三大主题之一,由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负责策划并实施。项目负责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出席了活动,并就“手艺山东”发表了自己的学术观点。
    “手艺山东”是潘鲁生主持的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资助项目“手艺农村——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的深化与延展。潘鲁生认为山东的民间手艺资源极其丰厚,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手艺聚集地。历史上源于传统生活方式而存在的手艺,是我国优秀的民间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而深刻的民族文化信息,需要得到科学、有效地保护与传承。“手艺山东”就是在近三十年对传统民间手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非遗博览会的项目展示,为适应新时期国家提出打造优秀文化传承体系的文化战略而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与尝试。将手艺作坊、手艺传承人技艺表演、手艺流程展示、手艺产品销售与具有鲜明传统文化特色的旅游景区相结合,以文化产业带手艺,以手艺促传统的文化产业业态,两者相辅相成,互受裨益,是促进传统手艺自觉走向生产性保护的有益探索。近年来,在山东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下,山东传统手艺在生产性保护与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重要成绩,形成多种生产经营模式。山东省工艺美术产值连续数年突破千亿元,带动近200万人就业,成为惠及民生的重要产业。借助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的重要机遇,在枣庄台儿庄古城启动“手艺山东”活动,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项目加强对传统手艺的宣传与推广,是契合山东经济文化强省战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举措,不仅可以扩大山东手艺的影响力,为山东手艺带来新的市场商机,加速农村手艺文化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也可以充实枣庄台儿庄古城文化内容,突显优势文化品牌资源的带动效应,为台儿庄古城打造全国文化旅游的特色示范区和优秀文化传承示范基地提供重要保障。
    同时,潘鲁生还强调,开展“手艺山东”项目,不仅需要立足山东经济文化发展实际,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加强民间文化生态保护,留住手艺产业种子,加大传统手工艺生产性保护力度;更需要融入现代创意产业,加强资本融合与产业创新建设,探索山东传统手艺文化生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与产业化发展三者有机结合的和谐发展之路。“手艺山东”将以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为契机,打造山东手艺创新展示平台,开展手艺产业与资本融合、创意设计研发、产业管理服务和市场营销决策相结合的项目创新服务,特别是围绕“手艺农村”“手艺山东”文化品牌, 以重大农村手艺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为切入点,积极拓展合作空间,探索传统手艺的多元产业联动机制,建立手艺文化创新体系,助推农村手艺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引领手艺保护与产业走向可持续发展。(完)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TOP


“非遗”路向何方
——鹤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观察

恩施新闻网 http://www.enshi.cn 2012年06月09日10:28

鹤峰境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满堂音、柳子戏、围鼓、燕将班……偶尔地搬上舞台,让习惯了现代文化濡染的人们耳目一新,传统文化带给人们亲切感、厚重感和回归感,让人不忍眼见其渐渐远去。但在民间,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不同程度的危机。

一边是传统的市场空间在缩小,一边是传承人与爱好者在艰苦努力,那么,探索新的发展路径,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时代内涵,或可促其常活常新,青春永驻。

记者 陈勇 通讯员 张雪

鹤峰围鼓老艺人刘楚雄等人在该县走马镇白果小学指导学生练习围鼓。(恩施图片库 周继和 摄)

传承

5月28日,在全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上,鹤峰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曲艺满堂音、柳子戏、围鼓等亮相,来自州内外的100多位嘉宾眼前一亮,现场掌声雷动。


5月29日,鹤峰邬阳撒叶儿嗬、中营燕将班应邀在湖北文理学院登台表演,众多专家、教授看后惊叹:“这就是土家文化的活化石!”


在鹤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最成功的,当数该县五里乡创办的满堂音剧团。目前有证可考的满堂音最早的传承人,是晚清时期的周昌廷,周昌廷之后的六代传人在乡野间顽强吟唱。1980年,新的传承人组建了第一支半职业满堂音剧团,但因经费短缺,1984年不得不解散。这个剧团以革命烈士贺英为原型创作的曲艺《碧血丹心》,赴北京参加全国乌兰牧骑式文艺汇演,引起了全国曲艺界的浓厚兴趣。


2006年,五里乡文艺骨干任珍兰、何桃芝、谭珍英在乡文体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支持下,发动6位农民发烧友,自筹经费16000元,购置乐器、服装等,在偏远的小山村,擎起了满堂音传承大旗。


节奏轻快活泼、旋律洒脱豪放、唱词风味浓郁的满堂音回来了。剧团在当地迅速名声大振,经常参加县城各类庆典活动,湖南石门、桑植、湖北五峰部分农户常专车邀请剧团去演出。满堂音剧团办得满堂彩,部分年轻人激情高涨,鼎盛时期,剧团固定演员达到25人,其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能登台表演的就有2名。


满堂音借助剧团名气大振,鹤峰围鼓则走进校园培养小艺人。


据省级“非遗”代表传承人、鹤峰围鼓民间艺术大师苏国民介绍,鹤峰围鼓从土家先民狩猎、伐木、垦殖等系列劳动演变而来,后与南剧、柳子戏等戏台锣鼓相互渗透,并演变升华,最终积淀为独树一帜的民俗交响乐。上世纪初至七八十年代,鹤峰县走马镇、铁炉白族乡村村有围鼓班,到现在,两地围鼓班艺人平均年龄60岁以上,30岁以下的艺人屈指可数。


今年初,年近七旬的苏国民应走马镇白果小学邀请,每周在该校教授两课时,义务传授围鼓技艺。该校20多名五年级学生参加了围鼓班。学生积极性高,在围鼓学习中磨炼了意志,收到了意外的效果,现在已有7名学生能登台表演。“围鼓传承前景喜人!”谈及5月28日在全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上与小弟子们同台献艺的精彩场景,苏国民难掩心头的激动与喜悦。


在鹤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已普遍走进校园。除围鼓外,中营乡的燕将班、太平乡的茅坝山歌、铁炉白族乡的霸王鞭等,都借助学校这块宝贵的土壤进行传承。


就在邬阳乡撒叶儿嗬濒临消亡之际,该乡许魁卓等10多位农民拉起了一支业余表演队,挤出时间挖掘、整理、排练,相继在恩施电视台举办的《天声舞才》、鹤峰县在武汉京韵大舞台上演的《鹤舞九天》中表演,并受湖北文理学院邀请演出,走出了农民发烧友抱团传承之路。

困惑


鹤峰县文化馆抽调骨干排练、演出柳子戏,开辟了又一条传承之路。


鹤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诞生、传承与发扬有独特的背景。如被王月姐、王桂姐唱进中央电视台的燕将班,本是劳动的歌声,是生产力相对低下时为提振劳动者的精气神而产生的,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特别是近年来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昔日人们聚在一起劳动的场景已十分少见,燕将班也逐渐淡出了劳动人民的生活。


虽然燕将班在中营民族学校培养了近20名接班人,但那高亢、穿透力极强的劳动强音难有合适的展现舞台。燕将班小徒弟覃娟说:“那么高的曲调,在学校或家里唱都觉得不像,就算几个人偷偷跑到没有人的地里唱,也往往不敢大声,只能哼一哼,完全没有燕将班的韵味了。”只有学校或集镇举办大型文艺活动时,她们才有机会放声高歌。


6月5日,鹤峰县文联主席向端生对记者说,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得到党委、政府与社会各界的重视,但后继乏人,市场空间越来越小,使得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亡。


据介绍,柳子戏民间艺术大师谭文友年近九十,他的孩子只继承了道士坛门,对柳子戏没兴趣。谭文友培训过的弟子,因没有经常组织排练,没有成熟剧目,当有文艺演出需要柳子戏节目时,便以艺术馆编排的《大比之年赴考场》来应付,以示柳子戏没有绝迹。花鼓戏艺术大师范胜齐去世后,几个传承人因打工谋生而很少练功。傩愿戏艺术大师黄茂庭去世后,接班人卢毕川只能凭个人兴趣组班维系。


名振湖南石门、桑植、湖北五峰等县市的满堂音剧团面临困境,记者采访时,五里乡文体服务中心负责人田红正为剧团生存四处奔走。该剧团最红火的时候年收入可达10万元,演出人员稳定在25人左右,但今年已过去半年,剧团收入仅2万余元,除去演出时必需的交通费、生活费,演员每场收入不足80元。平常排练没收入,大家就从自己家里背腊肉、蔬菜聚到一起解决吃饭问题。如今演员青黄不接,年轻人觉得划不来退出了剧团,两位30岁以下的演员和一位老骨干今年外出打工去了,剧团目前仅靠任珍兰等几位发起者苦苦坚守。

希望

空着肚子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绝对是一句空话。满腔热情的邬阳撒叶儿嗬领头人许魁卓,也谈到资金短缺是传承最大的障碍。他说,撒叶儿嗬表演队最红火的时候有20多人,教会了3名小孩,但受资金影响,爱好者相继退出。现在只有几个人继续支撑,他们说“老辈子留下来的东西不能丢。”


传承路在何方?学校传承是捷径,但受学生课业影响,受特定场景制约,受展示舞台限制,学校传承也存在一定局限。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至关重要。为了剧团的生存,田红积极想办法:“我们与恩施大峡谷、恩施土司城、利川腾龙洞等州内旅游景点都洽谈过,想把队伍拉过去,但因为目前剧团班底不够,许多思路暂时还无法实现。”


在传承中利用,在利用中传承才能事半功倍,但更大的利用舞台又在哪里?田红认为,鹤峰县旅游资源丰富,如果旅游业发展起来了,外来客人多了,就可以建戏楼,为各地的参观者演出,可以重振剧团的生机与活力。虽然目前压力大,但他坚信旅游业广阔的前景也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发展空间。


鹤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成绩有目共睹。今天,全州旅游业蓬勃发展,无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因此,只要坚守下去,勇于挑战困难,放开思路求发展,文化瑰宝必将闪耀出夺目的光辉,并在推动旅游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贡献。


(网络编辑:成西)



[ 本帖最后由 山间野人 于 2012-6-9 21:07 编辑 ]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TOP

第四届全国青少年文化遗产知识大赛在郑州揭幕来源:大公中原新闻网
2012-06-09 18:16



我来说两句( 暂无评论)
复制链接
打印





  【大公中原新闻网讯】(记者 袁小玉)“第四届全国青少年文化遗产知识大赛”决赛于6月8日晚落下帷幕,其中,郑州大学获得本届大赛大学组的一等奖,北京一零一中获得中学组比赛的一等奖。
  今次大赛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由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等四家单位联合主办。大赛共邀请了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西北大学、四川大学等16所国内文博专业实力较强的高校参加,共64名师生。大赛试题涉及政策法规、考古、博物馆、文物保护、世界遗产等领域的内容,比赛形式参与度高、互动性强。
  经过当日上午预赛和决赛,郑州大学获得本届大赛大学组的一等奖;兰州大学、广西师范大学获得二等奖,山西大学、吉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获得三等奖;武汉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大学等十所学校获得优秀奖。其中来自厦门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等大学的五位同学获得个人风采奖。
  下午结束的大赛中学组比赛中,北京一零一中学在14所参赛中学中脱颖而出,获得集体一等奖;北京市第四中学和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获得二等奖;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一队、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北京市第十一中学获得三等奖;江西临川一中、苏州外国语学校、北京市外事学校等八所中学获得优秀奖。来自北京四中、中国人民大学附中等中学的五名同学获得个人风采奖。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TOP

节日民俗报道如何推陈出新
新华网

近年部分主流媒体节假日民俗报道分析


  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精华积淀。但类似节日民俗新闻报道年年做,家家做,年年岁岁话相似,媒体家家文雷同,如何从新角度报道出新意蕴?本文通过分析近一年传统节日期间部分主流媒体的报道,对这一命题做了一点儿分析和探索。以期对眼下的节日报道以及未来更多节假日报道有所启示。

  文/朱群

  信息为本 服务民生

  关于节日民俗文化信息发布,尤其需要注重信息发布的准确性和报道内容的权威性。

  2012年春节期间,北京市组织举办庙会、灯会、展览展示等民俗文化活动共计一百多项。媒体准确翔实地提供丰富的民俗文化活动信息,满足了百姓春节期间最迫切的信息需求。《北京晚报》刊登的《第四届新春文化庙会今起免费参观持续到正月十五》是一篇关于中华民族艺术珍品馆新春文化庙会开幕的报道,但记者将标题落笔的重点落在了庙会接待市民免费参观且持续时间至正月十五这两个信息点上,同时在文中介绍了庙会两大主题活动组成:十二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现场展示以及以“龙”文化为主题的画家现场作画活动,很好地突出了服务群众生活、提供民俗文化信息的目标。《北京晨报》刊登的《北京春节游园活动公布享受“寻龙得宝”乐》一文则明确提醒市民,大年初三、初四、初五为游客高峰日,游客游园时间多集中在中午以后,建议市民错峰出行游园,并且专设“晨报提醒”,以醒目标题提醒市民,天坛公园年月票首次“限时”,陶然亭公园月票失效只对庙会开放,维修中的香山索道明天恢复运营等。这些温馨提示围绕节日民俗生活的“导游”信息提供,较好地满足了市民参与节日民俗活动的需求。

  除了对于这类正面民俗文化信息提供,还有一些记者独辟蹊径,逆向思维,看到节日民俗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从另一角度给市民做了提醒。2011年中秋节,《文汇报》在综合新闻版连发两篇报道《网上的月饼何以成骗子的陷阱》《团购月饼质量令人忧》,月饼是中秋佳节团圆民俗最重要的物质载体,文章给欢度中秋的市民们提了个醒,注重保护消费者权益,避免网购和团购陷阱给团圆佳节带来不和谐之音,算是节日民俗报道中的另类信息,更是以平民视角贴近民众生活的生动报道。

  动人心者情为先

  节日民俗本身就是富于浓郁人情的主题,贺佳节,讲礼俗,互致问候、相赠礼品,这是国人文化中积淀下来的传统,是亲人朋友之间感情传递的基础背景。所以有关节日民俗新闻的报道,相较于一般的时政新闻,往往多了一些缘事而发的人情味和趣味。

  2012年春节,总书记来到慕田峪长城脚下的田仙峪村同基层干部群众共迎新春、共度佳节。新华网以《除夕访基层 和山村孩子放鞭炮》为题报道了总书记和退伍军人同坐一条凳子看戏,接受山村孩子邀请一起放鞭炮的事情。记者通过对这样温馨而热闹画面的报道,把喜悦美好的感情巧妙地传递给读者和观众,使他们受到感染,引起感情共鸣。

  同时,节日民俗是人际文化的传承,“人居其地,习以成性,谓之俗焉”。字里行间需真情,关于节日民俗的报道,其中必然渗透人文情怀,只有诉诸真实情感才能打动人。2011年重阳节,《人民日报》以《九九重阳敬老人》为题的报道,将着笔重点落在“敬老”这一传统节日内涵之上,开篇即指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文化传统,并富于人情味地祝福所有的老年人“平安幸福、健康快乐”。在分析了“十一五”期间政府老龄化工作的成绩以及“十二五”面临的挑战之后,文章将大众耳熟能详的诗句巧妙改写为“夕阳无限好,如同旭日升”,以此寓意政府在新的起点上创新发展老龄事业任重道远。切实的生活祝福、素来有的敬老文化传统,令整篇报道站在生活视角,观照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老龄化社会问题,富含人文情怀。关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文目标的实现,是新闻报道形成人性化亮点的方式。记者在进行报道时对公众自身感受的体察和关切,对公众所思所感和生存状态进行关注,正是人文价值的体现。

  在关于节日民俗新闻的报道中,记者往往打破新闻写作常规,多采用鲜活的表达方式,以细节的运用、对话的方式、叙事性的结构进行报道,这也是节日民俗新闻报道中以“情”动人的方式技巧。《北京日报》刊登的《党员干部端盘子村民坐席吃饺子》报道了2012年北京大兴区留民营的第32次全村除夕团圆饭的情况。文章贯穿首尾的是村民们鲜活的语言:“端盘子的”忙着招呼老老少少,介绍刚出锅的饺子是什么馅的。喜气洋洋的画面呈现,让人恨不能身临其境,也去感受一下这不一般的吃饺子民俗。对场景的描摹和对细节的捕捉极大地增强了文章感染力。2012年清明节《新民晚报》《“你走不动,我代你去扫墓”》讲述“卖猪小子”鲁传江作为福利院志愿者,八年来悉心照料86岁重病孤老杜伯伯,今年清明更是自费奔波苏州为老人的母亲扫墓。献鲜花,点香烛,烧纸钱……拍下照片和视频带回给病榻上的老人,宽慰其念母之心。文章标题引用鲁传江说给老人家的话,质朴却极不寻常,因而很容易调动读者的好奇心,并在通读报道之后深受感动。

  春节贴春联、端午吃粽子、中秋赏月观潮、重阳赏菊登高,都是传承数千年的节日民俗。但岁月更迭,社会变迁,节日的内涵也要与时俱进加以丰富,悄然发生的变化让古老的节日变得年轻和时尚。作为新闻记者,必然敏感地捕捉到这份变化,对社会生活里旧民俗衍生出来的新意加以采写。

  2012年春节期间,新华网的报道《武汉“万家宴”年饭成经典品牌增加中国城市“年味”》,农历小年夜,武汉百步亭社区居民聚集在一起过小年,吃团年饭,一家出一道菜,直至办成了“中国之最最多家庭参加的团年饭”。“万家宴”重建了现代社会里睦邻友善、守望相助的邻里关系,让居民生活的社区成为温馨的所在。这种本是传统民俗的力量,却在“年味”越来越淡的现代城市焕发新意。《解放日报》的报道《传统年味用创意方式留住》,《北京晚报》的《传统年俗与时俱进龙年新“年味”悄然变浓》等,都是对传统节日民俗在时代变迁里的新风尚进行的报道。

  “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是诸多北京媒体近期的高频词汇,北京精神不仅是北京的精、气、神,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历史传承。今年的节日民俗文化展示中,我们也常常见到北京精神的身影。《北京日报》的图片新闻《北京精神入对联》和《北京精神耀红灯青春笑靥迎佳节》中,“北京精神”被农民写入春联,也被张贴在颐和园悬挂的大红宫灯上,文字新闻《庙会成为弘扬北京精神阵地 “图书进庙会”活动启动》让北京的庙会增添了文化贺岁、文化拜年的内容。

  另外,我们还能看到一些对采写的节日民俗内容富于争议的报道,《烟花零售点今年收摊早》《环保意识增强促市民燃放意愿下降》《中国传统年俗成“热闹”的烦恼》等,对于过年燃放烟花爆竹这传统众议纷纭。看似有争议的,其实正是大家普遍关注的,记者应当体察民情发现细节,了解市民在面对旧节俗、新风尚的困惑与释然,抓住节日民俗文化的核心精神也即对生活的美好期待与祝愿是不变的,才能写出百姓所思所想。

  强化深度寻亮点

  对于节日民俗新闻的深层次报道以其耐读性吸引着读者,毕竟节日民俗本身是丰厚文化内涵的体现。强化节日民俗新闻的报道深度,对于采写者来说是一个挑战。记者不但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更需要具备清晰的逻辑分析能力、透彻的思考能力,才能围绕节日民俗热点,做出有深度、思辨性强的报道。《北京晨报》《礼尚往来:年节生活史的变迁》前半部分回顾了自上世纪50年代至今每十年里中国人礼尚往来中礼物的变迁。行文至此,本已是一篇完整报道,但记者随之进行了深度剖析,以“礼物变迁的另一面”“谁推动了礼品市场”“还能够守望相助吗?”三个议题挖掘了“礼尚往来”在今时今日的变异,并对这一文化传统的起源“守望相助”进行回顾,呼吁现代人远离的君子之风、礼仪之道。记者的深度反思与对文化传统的追本溯源,无疑增添了这篇报道发人深省的厚度。

  从文化普及的角度,围绕节日民俗文化加以解读是常见的稿件,却同样可以耐读有深意,同时更富现实意义。2012年4月4日的《光明日报》的专版报道《清明节的精神文化传统》概括清明节的文化蕴含“追思先人,勿忘生者”,是哀与乐的统一,祭奠扫墓、追思先贤、敬重祖先的活动属于前者,而伴随清明节日的大众性娱乐活动,拔河、蹴鞠、放风筝则属于后者。报道最后指出,我们应将清明节中“祭祖拜宗,慎终追远”的文化情怀、豁达的生死观等民族特性发扬光大,关注、保护和宣扬那些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文化生态,保护与清明节相关的游艺、祭祀、饮食习俗,以及与之相互依存的民间艺术。报道在以消费作为节日生活的主题时代,呼唤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节日民俗,具有非凡的深意。

  构建节日民俗报道深度也可以用连续性的报道来呈现。2012年正月初一到正月初六,《北京日报》每日第四版连续做了《旧京图说·新春特刊》,共同的主题就是“年味儿”,用数十张老照片展示了“忙年、除夕、礼俗、庙会、喜兴、上元”主题下从筹备到元宵节之间的各项节日民俗活动。同时详细说明旧时新年每日风俗,比如初一有禁忌、初二“借元宝”、初三“小年朝”等。连续性的报道,多层次、多侧面展示了节日民俗,加强了报道的广度与深度。 (作者是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TOP

讲座进行中……国家图书馆

田青:中国民歌与非遗保护”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文化部举办系列非遗活动庆祝文化遗产日

  2012-06-10中国文化传媒网

  中国文化传媒网讯(记者赵婷)6月9日,我国第七个文化遗产日,由文化部主办,国家图书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周”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典籍记忆系列展”两个活动同时在国家图书馆开幕。原文化部副部长、现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马文辉主持。

  周和平在致辞中说,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11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保障,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此,文化部将2012年“文化遗产日”主题确定为“活态传承,重在落实”,并围绕这一主题在北京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周”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典籍记忆系列展”,旨在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振奋中华民族精神中的作用。

  据了解,在6月9日至18日之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周”将邀请10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举办10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题讲座,系统介绍传统音乐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传统美术、传统医药、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知识,以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和未来展望。为配合讲座,与讲座内容相关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还将进行现场表演,如陕北民歌的原生态演唱、武术表演、牙雕和雕漆技艺展示等。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典籍记忆系列展”将展出至7月8日,并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展览通过珍贵文献典籍和技艺活态演示相互印证的形式,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和精粹性。本次系列展包含的“中国传拓技艺展”和“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展览期间,还将举办“中国传拓技艺联合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讨会”,邀请专家就石刻及拓片的保护、传拓技艺、传拓种类及如何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问题进行研讨。此外,展览期间将举行多场专题讲座,就金石传拓技法、甲骨传拓技法、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进行解读。

  开幕式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黛姮、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萧放代表专家进行了专题发言。李仁清等13位各地传拓名家将自己传拓和珍藏的作品捐赠国家图书馆,供国家图书馆永久收藏向公众服务。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文化部机关各司局、各直属单位有关负责同志,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拓、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部分代表性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专家和学者等参加了开幕式。

TOP

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及讲座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