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版主值班签到帖

2012/4/24晓暮值班贴~~

2012/4/24 论坛新动态
【话题讨论】“中国民俗学的那一张张的脸”By马知遥252#
作者介绍了熟识的几位民俗学同仁,非常喜欢作者的笔调,像拉家常一样,又不失诗意和幽默,截取一句写两位女博士的话,“一个怀着思念行山路,一个穿着高跟鞋穿林海,两位民俗学女博士这身体一定得益于长期的田野作业,只有热爱田野的人才有这样的激情,在爱和痛的边缘中,完成精神的升华。”是不是很有趣呢?
【学术交流会】当当网两个新活动:满99减19   满200减100(详细信息参考该主题页面30#)
【学界动态】最新贴:中国人类学海外民族志工作坊(2012)通告
“本次海外民族志工作坊欢迎国内各高校和科研机构中有志从事海外实地研究的各个学科的年轻学人(研究生、博士后、青年学者)参加,计划招收学人30人,为期6天。我们欢迎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的学人,也欢迎政治学、教育学、法学、文化学等专业的学人。申请截止时间为2012年4月30日,邀请函将在2012年5月10日发出。”(详细信息可参考该帖)
【音声影像】如何看待“恩施大峡谷”的冒险?  (可参与讨论)
【高校论坛】华中师范大学:最新贴《关于寺庙文化对当代生活影响的调查——以宝通禅寺为例》选题论证(寺庙小组很给力啊~)

另外,还有一则新闻哦:
【华中师范大学民俗文学博士生论坛】4月24日晚7点钟,民间文学的徐金龙博士在十号楼一楼报告厅就其博士论文《民间文学与国产动漫的整合创新研究》做了专题报告,孙正国老师担当报告主持人。报告由一个非常有趣的笑话切入,剖析了民间文学的深层文化内涵,深入浅出,加上结合的是当下我们非常感兴趣的动漫主题,确实带给我们很多关于中国民间文学资源与当下动漫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反思和启示。最后,张静老师对报告做了点评,指出民间文学与国产动漫二者的结合,是一个非常具有创新性、挑战性的题目,徐金龙博士的报告带给我们很多“惊喜”和启示,同时也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更多的实践挖掘我们中国民间文学的资源宝库。

TOP

4月27日值班帖

【民俗茶馆】
【话题讨论】河南三门峡深山村庄裸浴民俗遭年轻人抵制(转)
【话题讨论】萧放:“扫墓”滑稽可笑
【学术交流会】【邓贤瑛】现代中国神话学研究(1918—1937)
【他山之石】参加日本现代民俗学会随感
【学界动态】关于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十届学术讨论会
【学界动态】第七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
【四方庙会】
【考研与就业】民俗学视频
【考研与就业】2013年考研咨询专贴
【考研与就业】那些年,我们一起考过的研
【考研与就业】兄弟们,我们要努力啊!
【山经海经】
【电子书斋】汉娜·阿伦特作品集
【时评杂录】日本畅销书另类解读:经济危机与太阳活动一致
【书场评弹】
【非物质文化遗产】“猪头肉”申请“非遗” 还有什么不可以
【天一阁】
【千万次庆典】我向各个年龄层的朋友、尤其向保证民俗网高效运行的朋友们致敬,并为迟到表示歉意

TOP

这么值日是不是太繁琐没有必要?到论坛多贡献精华贴和话题……多引入交流是最好!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应该可以吧!民俗学论坛的日志!以后可以整理成论坛的历史
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很多帖子发上来是无心的,还是要以精华贴和讨论多的贴为主,记录新贴本身没有多大意义……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4月28值班贴

【话题讨论】最后的死亡哭唱师:靠阎王爷赏饭吃 月收入上万
   在渝东北秦巴山区独特的丧葬文化中,有一种奇特的民间艺人,逢有人去世,他们的生意才开张,是真正靠“阎王爷赏饭吃”。当地百姓称他们为孝歌师。唱之前,会事前采访逝者生平,然后以即兴创作的形式,以忠孝礼义为内容,用当地民歌唱腔唱出来。“采访以了解逝者经历、家庭情况、性格喜好为主。如果老人去世,家里又有不孝的子女的话,一开始要批评不孝的子女,批评之后,还要劝人行孝道。”张昌禄说,为吸引亲友留在丧场,孝歌师还会表演唱书,跟快板书很相似,内容是历史小说编撰成的打油诗。大多数孝歌师只会唱某本书中的几个章回,而张昌禄能做到唱书的极致———排朝记,就是从盘古开天辟地起,将我国的历朝历代依次唱出,听众在听到某个朝代时一喊停,孝歌师就要唱上一段发生在该朝的故事。
【话题讨论】贵州5月起施行“非遗”保护条例 个人可申请传承人
【话题讨论】著作权法,该维护谁的权力?
    3月31日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修改草案)》(以下简称《修改草案》),将一个原本并不为公众熟悉的词语“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推到了风口浪尖。而随着4月30日这一最后公示时间的来到,各方的讨论也更趋热烈。“这次著作权法修订有三个大问题需要解决好,一是法定许可制度,不能搞成变相的政府许可,更不能搞成集体管理组织许可。二是应该建立多元化的版权、版权中介服务体系,方便和保障著作权人行使权利,也方便使用者获得著作权人的授权。集体管理组织应该是竞争性的。三是限制版权部门的行政执法权。”“汪涌2010”的微博或许代表了绝大多数创作者的心声。
    国家版权局25日在京召开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媒体互动会。国家版权局法规司司长王自强就著作权法修订草案中数条引起争议的条款进行详细解读:版权局不是任何一方利益主体代言人;版权局和集体管理组织无直接人事联系;“原作者声明不能使用”的规定不符合国际惯例;69条并非庇护网络盗版。
    广大音乐从业者却纷纷发出质疑声,甚至对部分条款产生激烈反应。鸟人音乐唱片CEO、唱工委常务副理事长周亚平日前表示,修改草案有进步的一面,但部分条款“严重剥夺了权利人对于自己作品的处置权和定价权”,“强化了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垄断权”。他激愤地说,相关法条如不修改或废除,音乐人将“死无葬身之地”。
【话题讨论】西方接受中国另类文化:英国房地产商学风水
    东西方文化差异是久谈不衰的话题,那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中国的一些“另类文化”会为西方所接受呢?有人认为,欧美人一定是从商业和利益原则来判断和容忍某些中国文化的。
【话题讨论】死不起:激活信仰变迁?
    生在北京,葬在河北,生在上海,葬在苏州,早已不稀奇。即使这样,人们还是执着于入土为安,死后葬个好地方。因为中国人有一个独特的墓葬文化——死得体面。人死了,也还是要讲面子的。可是,“死不起”——已成为一种普遍心声,今年这种声音尤甚。墓地贵,天价骨灰盒,以及种种防不胜防的墓地经营者的绑架套餐,居然使人活着就要为“死了”的事情去忧心了。入土为安,曾经是中国人最深厚的信仰传统;死无葬身之地,是中国人最没有面子的事情。如今的海葬、水葬、树葬、草葬、花葬等殡葬形式,就等同于以往中国人说的挫骨扬灰、死无葬身之地,几乎改变了中国人最基本的信仰。毫无疑问,传承下来的丧葬与祭祀活动,最能体现中国人的情感活动与信仰特征。墓地与祭祀,成为中国人生活中一个神圣的场所与礼仪。事死如事生,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丧葬与祭祀成为了宗教信仰,成为中国人身心精神所必需的一个归处。也许,这样的一种“死不起”现象,多多少少会慢慢地、悄悄地改变中国人的信仰习惯。
【学术交流会】提问:关于法律的惩罚,,求解答 (BY宁栋)
    个体一时的过失,极有可能就是一生的“评价”,无论他在之后如何改过,社会对于他的眼光仍是“鄙夷”的,他只得遮遮掩掩,或不断更换环境来减轻自己的道德负罪感,法律的力度因此得到“延续”。古巴比伦的法律有“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断章取义地看,这种报复式的法律是“即时”的,不会有太多后续惩罚,比如刺青和档案。以这种“就事论事”的精神,这对个体是否更加尊重?在当今这个越来越强调“人道主义”的社会,这样的法律惩罚是否太过严厉?法律的侧重点,可否从社会性转到个体?
【高校论坛】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再读《皇帝的新装》春来皇帝试新装,一摇三摆好风光,不是要作裸体秀,自觉绫罗披身上。
续《皇帝的新装》  都说寡人未着装,面不改色心不慌,举手投足犹王霸,心理素质超坚强。(BY陈金文)
陈老师真油麦哈~
【音声影象】青岛崂山发现“北斗七星阵图”道教石刻
    崂山道教研究专家宋立嘉表示,据推测,此处“北斗七星阵图”为距今1000多年前,唐宋时期的刘若拙在此练功留下的。按照道教的养生修炼之道,此图有定位的功能,面对满天星斗,可以按七星图上的不同时节、不同方位,朝着不同的星斗练功,从中接受大自然中对人类有益的生命物质,有利于养生和健身。
【音声影象】蓬莱水城发现明代珍贵石刻鲤鱼跳龙门
    据考证,该刻石为明代火德庙遗留的神龛须弥座,石刻的发现为确定火德庙的准确位置提供了重要依据,有利于进一步摸清明代水城内的建筑布局。
【音声影象】被“穿在身上,贴在墙上” 皮影为何日渐式微?
   中国皮影,被当今世界公认为“电影鼻祖”。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康保成不久前这样写道:“在它面前,时间仿佛凝固了,一种‘借光显影’的特殊的戏剧艺术穿越古今,使人生的几十年显得那么微不足道。然而,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影戏已经呈现出严重濒危状态,如果再不进行抢救和保护,用不了多久,这一艺术形式就会消失。”几句话,既点出了中国皮影这一人类历史文化瑰宝的价值高度,也点出了其在当下面临的险恶局面。从2004年12月到2008年6月,中大非遗中心用三年半的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中国影戏的田野调查。近期,这次“我国影戏研究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大规模的田野调查”的成果陆续公布,中国影戏的“文化地图”基本绘制完成。
【音声影象】关东老农粗手剪活萨满神韵
    关云德被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评定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他的剪纸艺术,也正在进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关云德的理想,是要萨满文化艺术遍地开花。他希望满族萨满风情剪纸,能通过他和家人以及更多人的努力,尽可能完整地保存和传承下去。
【音声影象】失传30余年千年绝技“扇鼓傩戏”重现山西民间
    扇鼓傩戏从宋淳化年间起源于山西省曲沃县任庄村,是当地村民每年仲春举办的一次“遵行傩礼,驱瘟逐疫,祁福法灾“的祀神文化活动。 流传了千余年的扇鼓傩戏在文革后一度被中止,近年来,扇鼓傩戏被当地文化部门重新挖掘整理,用现代的方式又将其表演了出来。
【民俗风土】那些正在消失的老行当:磨剪子补锅匠剃头匠
【民俗风土】赵州扇鼓:珍贵的就是它的“土味儿”
   作为“赵州三鼓”之一的赵州扇鼓,是广泛流传在“扇鼓之乡”——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一带的民间舞蹈,其艺术风格明快活泼、诙谐风趣“扇鼓扇鼓生得圆,上面缀着九连环,虽然不是值钱宝,我靠扇鼓讨吃穿。”这段扇鼓唱词透露了它的些许起源。据考证,扇鼓起源于汉代,由乞讨者所用工具和演唱行为演变而来,俗称“唱门飱儿”。起初,乞讨者手执扇鼓并即兴编些唱词,在别人家门口演唱求取施舍。后来,民间艺人将其进行加工改编作为卖艺谋生的手段,这才逐渐传播发展起来。
【民俗风土】大理白族民间“接三公主”习俗起源于细奴逻时期
   “接三公主”的习俗,最早就起源于细奴逻时期。传说,白子国的三公主金姑,从大理下嫁细奴逻,她贤淑善良、乐善好施,深受蒙舍川(今巍山一带)和洱海地区各族群众爱戴。虽然三公主远嫁他乡,但故乡人民十分怀念她,每年都要把她从巍山接回娘家过年。三公主去世后,其子孙在山于 山龙(拼字)图山城南侧修建了天摩牙寺供奉她,怀念她。随后,逐渐形成了“接三公主”的民俗活动。 “接三公主”活动包括了祭拜、诵经、祈雨、娱乐等内容,起始时间为农历二月初九。这一天,白族群众从大理启程前往巍山,当天到巍宝山祭拜细奴罗和三公主。初十到达天摩牙寺,十三日上午接出三公主,晚上住巍山大仓镇。十四日到达大理市下关七五村,十五日到达大理古城城隍庙祭拜。十六日到达湾桥镇湾桥街,十七日到达喜州镇庆洞村圣源寺,至此整个活动结束。
【民俗风土】新疆民间艺人传唱“赛乃姆” 延续四代
   “赛乃姆”是维吾尔族最普遍的一种民间舞蹈,它广泛流传于天山南北的城镇乡村。赛乃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主要发源于从事农业生产、民族聚居、文化极为发达的南疆各绿洲。新和县塔什艾日克乡被国家命名为“民间歌舞之乡”,买尔哈巴·赛买提一家被乡里评为“文化户”。目前,买尔哈巴·赛买提和乡里其他的民间艺人正挖掘和整理赛乃姆乐谱,从十二木卡姆曲谱中汲取精华,不断完善赛乃姆歌舞的弹唱和技艺。
【民俗风土】新疆伊犁月香老人为锡伯族贝伦舞传“香火”
【民俗风土】焦石山歌来源生活却行将消失 会唱者均年过七旬
【民俗风土】南京民歌:丰富性罕见 各区县迥异
【民俗风土】云南“三月街”:千年赶一街,一街赶千年
    云南的“街子”,在北方称为“集”,于是有“赶街”、“赶集”之说。从前,三月街也叫三月会、观音市、观音街、祭观音街等,今天又叫三月街民族节,是白族传统盛大节日和民间物资交流和文娱活动盛会。
【时评杂录】梁祝故乡存争议:微山湖梁祝马三姓至今不通婚
    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究竟发生在哪里,有关他们的故乡籍贯,有多个争议。但是,2000年之初,山东微山县的马坡乡出土的一块“梁山伯与祝英台墓记碑”,成为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乡在微山县之说的有力证据。在现在的微山湖一带有一个风俗,似乎也佐证了故事发生在这里的真实性。在这里,梁、祝、马三姓多年以来禁止通婚,这个风俗的用意显然是为了避免悲剧再次重演。当地也从不演梁祝戏,以免后人触景伤情。
【时评杂录】重庆难觅老茶馆踪迹 市井文化转向论坛和微博
    重庆老茶馆的衰落,正反映了随着时代发展,新的休闲、交流方式正在不断涌现并取代老茶馆的地位,“茶馆除了喝茶外,更多的用处是让人们在这里进行交流,而在网络时代,论坛、微博等新兴交流工具,其作用也是让人在这里交流,实际上已经成为了网络时代的‘茶馆’”。
【时评杂录】最早稿费起源于隋朝 古代称“润笔”“润例”等
【时评杂录】史书记载两位羿 因生平遭遇相似被后人混淆
    在史书上,有两个羿,一个是尧(舜)时的羿,近乎神;一个是夏(商)时的羿,近乎人。他俩由于生平相类,由于遭遇相似,而皆以善射名世,于是,后世人遂混为一谈。
【网络资源】有关明代建筑的一些参考论文
【网络资源】魏晋酒文化共享资源
【日常生活民俗】四合院“二门”垂花门变“大门” 势必误导文化传承
    如今,走在北京的街头,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垂花门堂而皇之地立在街面儿。所谓垂花门,其实就是老北京传统四合院中的二门,旧时人们常说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指的即是垂花门。大门的地位居然被二门取而代之,让人颇有点儿匪夷所思。传统四合院无论大门还是二门的形制和规矩都是打着深深的历史烙印、蕴含着丰厚文化积淀的。尽管如今时代不同了,四合院早已不再是主流民居,但把原本是二门的垂花门当成院落的大门,或是让垂花门作为商铺的幌子,势必会对文化的传承造成误导和影响。
【日常生活民俗】专家探讨古村落保护:不能只见物不见人
    曾经被遗忘的古村落,如今正在迎来各式各样的目光:有的满怀虔诚的态度,有的饱含鄙夷的神情,有的升腾起资本的欲望……在这样的复杂背景下,如何正确认识古村落的文化价值?如何对古村落加以有效的保护?如何规避保护中出现的不良倾向?
【民间文学】杨家将是否到过北京? 京郊多地有杨家将传说地名
    为什么在京郊地区会有许多关于杨家将的传说和地名?或许是人们被杨家将英勇抗敌的故事所感动,更仰慕他们的英名,于是就根据自己的想象和愿望将一些故事附会于地名及周边的景观上,延庆、平谷、门头沟等地与杨家将故事有关的地名大多是这样产生的。经过世代相传,越传越广泛,越传越真实,但各区县的地方志上均没有对杨家将活动的确切历史记载。
【民俗志表述】山西大规模编纂《山西省志》资政
【口头传统】中国古代诗歌之最:最早儿歌集《演小儿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生执着艺术 布袋木偶大师李伯芬逝世

TOP

4月29日值班贴

【话题讨论】走出“普世价值”的逻辑困境
    “普世价值”论的核心是什么?它依附于什么而存在?这种价值论存在什么问题?
【学界动态】全国古村落保护现场会暨村落文化论坛在吉安市圆满落幕
【高校论坛】华东师范大学:仲富兰:珍惜上海民俗文化资源
    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仲富兰教授,就如何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使得上海民俗文化资源继续不断创造和传承等话题与记者进行对话。他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解读:民俗文化首先具有城市文化根脉的特征;对上海民俗资源要采取结构性保护;传承民俗要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电子书斋】(美)马歇尔.萨林斯(M.Sahlins) 编《文化与实践理性》.

TOP

标题

非常妙'的值班荐帖: 希望值日组长倾力奉献,把值班帖做成华师的对外交流之窗!
爱我所爱,美人之美

TOP

标题

谁值日呢?周三童鞋
爱我所爱,美人之美

TOP

5月2日礼拜三值班日志

导言:周三新帖不多,所以将内容也整理进来了,方便大家直接阅读欣赏:

【人生仪礼】土家族独特习俗:添丁进口就挖个土窝   
    在土家山寨,走到十字路口,均能见到土家人挖的土窝。它们雄壮地排列在那里,在阳光下显示着它们强大的存在。所不同的只是土窝的形状:有的圆,有的扁。而且它们的身上也刻着时间的印记:有的土窝是刚挖不久的,新翻出的泥土就堆在路旁的草丛上;有些则荒草杂生,随雨水流进土窝的泥土正一点点将它们填满,大自然的修复功能正悄无声息地将它们渐渐抹去。  
    土家人为何要在十字路口挖土窝呢?
  原来,土家人自古就流传着生了孩子挖个土窝的习俗。孕妇生了小孩子之后,家人便在靠近自家房屋旁的十字路口上挖一个土窝。如果是男孩,须挖一个圆窝;如果是女孩,则挖一个扁窝。这些土窝象征着这户人家添丁进口了。它们替主人把他们的喜悦播撒到乡村的天空之下,大地之上。
  这种习俗的产生源于旧时土家山寨缺医少药的现实。那时乡村没有专门的医生,都是靠民间的“接生婆”。而所谓的接生婆不过是些上了年纪的妇女。她们既无器械也无药品,靠的是经验。因此,旧时妇女生孩子的风险极大,产妇死亡率极高。而生孩子所产生的大量血水,土家人认为它们是来自于生命的内核,既不能清扫,也不能清洗,更不能随意踩踏,必须从屋旁的十字路口挖土回来掩盖。这样掩盖七天之后,再随土扫走,倒于屋旁。就这样,土家人形成了生孩子挖土窝的习俗。
  如今的乡村,缺医少药的那一页早被翻过。现在,孕妇到了预产期都提前送到乡镇医院,请专门的妇产科医生接生。尽管如此,土家人依旧保留着生孩子挖土窝的习俗。女人去医院生了孩子回来,家里的长辈必定会督促年轻人去屋旁的十字路口挖一个土窝。所以,今人走进土家山寨,依旧能看见土家人刻写在大地上的生命印记——新的、旧的,无数个土窝。

【学界动态】北师大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系列学术讲座:中国犹太人之谜
主讲人:裴玄德教授
        Jordan Paper
        主持人:杨利慧 教授
        时间:5月9日(星期三)下午2:30
        地点:北师大主楼7层文学院励耘学术报告厅
主讲人简介:
    Jordan Paper(裴玄德)教授于1965年获得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东方文明和佛教专业硕士学位,1971年于该校获得汉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学位,1967—1972年任教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历史系,后长期在加拿大约克大学东亚中心以及宗教学中心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裴教授是卓有成就的汉学家,在东方(尤其是中国)民间信仰研究、比较宗教学、女神研究、犹太人研究等领域发表了诸多有影响的学术成果,曾多次在中国进行田野调查和学术讲演,与许多中国学者建立了深厚友谊,对促进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国际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还将于5月中旬在北师大开讲“中国犹太人的神学”、“强加在中国宗教理解上的基督教影响”(“中国宗教的新视角”之一)、“全球性视野中的中国宗教” (“中国宗教的新视角”之二)系列讲座,敬请关注并欢迎踊跃参加!
PS: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到此消息之后找寻一些相关资料了解“犹太人之谜”
【电子书斋】文化变迁的理论 斯图尔德
这个帖子有好心人上传了“ [文化变迁的理论].(美)朱利安·史徒华.扫描版.pdf (6.41 MB) ”的文件,可供下载,有兴趣的请前往

TOP

回复 25# 的帖子

我是周三值班的,黄芳,不好意思更新晚了……
周三值班时发现每天的新帖不多,所以在整理了新帖之后,为了方便直接阅读,把文章也贴上去了

TOP

周四周五值班的童鞋哪里去了??

TOP

周四值班贴

5月4日 周四值班贴,由于五一期间回家了,刚回到学校,更贴晚了。。很抱歉!!

【学术交流会】:现代性的都市民俗学:岳永逸博士访谈录  
         既是岳博士多年研究的总结,也直面了当下民俗研究中的诸多问题。

【学界动态】:
    北师大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系列学术讲座 中国犹太人之谜“The Enigma of the  Chinese Jews”  主讲人:裴玄德教授  Jordan Paper
主讲人简介:Jordan Paper(裴玄德)教授于1965年获得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东方文明和佛教专业硕士学位,1971年于该校获得汉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学位,1967—1972年任教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历史系,后长期在加拿大约克大学东亚中心以及宗教学中心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裴教授是卓有成就的汉学家,在东方(尤其是中国)民间信仰研究、比较宗教学、女神研究、犹太人研究等领域发表了诸多有影响的学术成果,曾多次在中国进行田野调查和学术讲演,与许多中国学者建立了深厚友谊,对促进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国际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还将于5月中旬在北师大开讲“中国犹太人的神学”、“强加在中国宗教理解上的基督教影响”(“中国宗教的新视角”之一)、“全球性视野中的中国宗教” (“中国宗教的新视角”之二)系列讲座,敬请关注并欢迎踊跃参加!

【高校论坛】
    长江大学: 陶东风教授将做客长江人文讲坛,敬请关注!长江人文讲坛(第三讲)主  题:寻找大众文化与核心价值体系的契合点主讲人:陶东风 教授 专家简介:    陶东风,1959年生于浙江,文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研究院首席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主持国家级精品课程“文学理论”,多次获得科研成果奖和教学成果奖,是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创新拔尖人才”,首都师范大学“十佳教师”。长期从事文学理论研究和大众文化研究,出版专著、译著2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是国内外影响卓著的文学理论家和文化研究专家。
    长江大学: 图文:现代化与文学的现代性

TOP

5月3、4日值班贴

【话题讨论】 沉痛悼念约翰·迈尔斯·弗里教授
    美国密苏里大学威廉姆·拜勒杰出人文学术教授,口头传统研究中心主任,《口头传统》学刊创刊人,e研究中心主任,“通道项目”(The Pathways Project)创办人,约翰·迈尔斯·弗里(John Miles Foley)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2年5月3日在密苏里哥伦比亚辞世,终年65岁。
  国际口头传统研究界失去了一位富有洞见和创造力的领军学者,有幸受教于弗里教授及其学术思想的我们,失去了一位老师和同道。弗里教授离开了他坚守数十年如一日的国际学刊《口头传统》、另辟蹊径的电子研究项目“通道”和正在起步的口头传统研究国际学会(ISSOT),他多重化的学术实践和理论贡献将永远是国际口头诗学的基石,他殚精竭力的执着和奉献精神将激励不同国度的学人继续前行。
【学术交流会】田野杂记:河南人在吴江之十五:一个崩溃的家庭
【学术交流会】现代性的都市民俗学:岳永逸博士访谈录
  既是岳博士多年研究的总结,也直面了当下民俗研究中的诸多问题。
【音声影像】石库门田子坊 —— 海派文化和弄堂深处的炫目草根
【网络资源】AFS material in Open Folklore
【岁时节日民俗】[张勃]耕耤亲蚕劝农桑
     根据《礼记·月令》记载,每到正月(孟春之月)就要选择一个吉日,天子亲自载着耒耜等农具,带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们到专门为自己开辟出来的一块土地(即耤田)上去耕种;而到了三月(季春之月),王后就要率领嫔妃命妇带着农具亲自去桑田采叶喂蚕。这就是耕耤礼和亲蚕礼。这种仪式在我国历代沿传,到明清时期,相关规制更为完善。今天的北京,还保存着明清时期举行耕耤礼和亲蚕礼的仪式建筑。由皇帝参与的耕耤礼和皇后参与的亲蚕礼,体现了中国农耕文明的特点,是中国农耕文明的缩影。它们以年度为周期连续举办,既表达了重农尊祖、报本反始的感恩情怀和重农固本的思想,也为国家最高统治者提供了一个时机,他们得以率先垂范,用自己的身体力行鼓励天下百姓勤于耕织,从而起到劝课农桑的实际功用。
【民间信仰与民间观念】关于民间信仰中的象征?
   民间信仰中的仪式、巫术中的象征,可参考范热纳《过渡礼仪》、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利奇《文化与交流》、道格拉斯《洁净与危险》、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陕西鼓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组图)

TOP

5月5日星期六值班贴

【话题讨论】请教: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的权威概念?考古学、民俗学、文化遗产的概念?
【批评与方法】请教:民间文学的讲述者、搜集者、整理者的关系及其法律地位?
【媒体报道】媒体报道版块喜迎新版主!
    媒体报道版块喜迎新版主!热烈欢迎唐小样同学加入民俗学论坛志愿者团队!鼓掌撒花~~~
【民间文学】西游记》第二十五回大义与精解

TOP